奇美拉

La Chimera,盗墓奇美拉(台)

主演:乔什·奥康纳,卡罗尔·杜阿尔特,文森佐·内莫拉托,伊莎贝拉·罗西里尼,阿尔芭·罗尔瓦赫尔,露·罗-伊莱科内,Giuliano Mantovani,Gian Piero Capretto,Melchiorre Pala,Ram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瑞士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年份:2023

《奇美拉》剧照

奇美拉 剧照 NO.1奇美拉 剧照 NO.2奇美拉 剧照 NO.3奇美拉 剧照 NO.4奇美拉 剧照 NO.5奇美拉 剧照 NO.6奇美拉 剧照 NO.13奇美拉 剧照 NO.14奇美拉 剧照 NO.15奇美拉 剧照 NO.16奇美拉 剧照 NO.17奇美拉 剧照 NO.18奇美拉 剧照 NO.19奇美拉 剧照 NO.20

《奇美拉》剧情介绍

奇美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美拉”,这是他们试图实现但却无法找到的东西。对于盗墓团伙来说,奇美拉意味着从工作和轻松致富的梦想中得到救赎。对亚瑟(乔什·奥康纳 Josh O'Connor 饰)来说,奇美拉就像他失去的那个女人,贝尼亚米娜。为了找到她,亚瑟挑战无形,到处寻找,进入地 球内部——寻找神话中所说的通往来世的大门。在活人与死人之间、森林与城市之间、庆典与孤独之间的冒险旅程中,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都是为了寻找奇美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大坏蛋泳池里的女人僵尸新娘报丧女妖杀瓜阿米蒂维尔谋杀案国道29号特别普通的恋爱纽约传奇精灵宝可梦:时拉比穿越时空的相遇诗无尽头阴阳画皮麦加,我来了疯狂农庄活死人归来5逃组银行攻防战主要音调关于我被绑架到大小姐学校当庶民样本这件事醉美人生公主日记圣战骑士呼叫助产士第十三季天下无贼我在温州等你宿敌硝烟散尽雕形拳六道的恶女们人善被人欺

《奇美拉》长篇影评

 1 ) 关于《奇美拉》的碎碎念

故事叙述很松散,在宿舍这种环境里看实在容易分心,表达的落点我感觉也不太明确(?

不过这一点我觉得明不明确的其实问题不大):关于生命、陪葬品?

、边缘人的爱和生活?

我可以注意到这些点但是难以在我脑海里连成一条线。

但是很喜欢,很漂亮,画幅、胶片质感、拍摄到的天空飞鸟、雕像、像在梦境里的火车,看到这些东西就觉得很幸福。

而且主角很好看😋,人物塑造得也很独特,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出场都很有特色——阿图打了列车上的小商贩让身边人都避之不及、像仆人一样的奶奶的学生名字和“意大利”很像,还有那个拍照的胖女孩的出场一直让阿图别躲起来,她的穿搭也很有特点,整个电影的各个元素组成起来的有机体对我来说是非常有魅力的存在。

还有倒吊人的元素——从看到海报那一刻,到其塔罗含义,到完全反过来的拍摄方式,到阿图找墓葬时落在水面的倒影——都非常有意思。

夜晚的舞会、和结尾的女性之家嗯很动人,我觉得我一定会记很久。

这些元素、视觉建构、人物塑造、音乐各方面让我爱上它,尽管影片每一成分因何塑造、是否合适我都无法体悟。

 2 ) 相比拉扎罗我应该更喜欢这个

第二场 丝路电影节@万达影城 这次不小心迟到了20min🥹观影气氛依旧很好,影院比较小,稍微比法文大一些,满座。

(是的,看完回来我又买了张票hhh这种观影氛围拿钱买不到,而且每张票还有gov赞助的20块优惠,你敢信我这次看电影只要20?

😍)这个应该是我今年至少,看过的最舒服的电影了。

上次《幸福的拉扎罗》没看懂,只看出来了拉扎罗是圣人,导演说是反映城镇文化对乡村农耕文化的侵蚀,我反正是没看出来。

当然现在的我对意大利的历史有一些浅显的认知之后,这部能看出来说的应该是同样的主题。

Josh大宝贝自从看了《the Durrells》《上帝之国》之后就迷上了他,这次演的依然很好,一种局促,拘谨➕少有的真心的快乐…Arthur虽然看上去是愚者,但是他和拉扎罗一样也是圣人,是普通人即便见到都没法认出的那种回家以后在电脑上看那20min,眼泪瞬间掉下来,我才发现那些1:1画幅的风景原来都是过往的记忆,是回不去的梦…失去的爱人就像是《祖与占》里那个贾科梅蒂的雕塑一样,传神的。

另外是关于女权主义,片中有一次打破第四面墙,说了伊特鲁里亚时期的女性自治。

同样的也有芙里科夫人的女家长主持的大家庭模式,也有那个女仆和别的女性组成的公社式的平等生活,"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也是所有人的" 。

 3 ) [Film Review] La chimera (2023)

Whisked away to Tuscia (a historical region of Italy that comprised the territories under Etruscan influence, now covering Tuscany, Umbria and North Lazio regions) in the 1980s, audience gets instantly engrossed in a retro palette and texture that could merit umpteen accolades on their own terms, from Alice Rochwacher's fourth fiction feature LA CHIMERA. The robust sense of a vintage aesthetic, like the color's full-blown vibrancy, time-capsule creations (the getup, the jollification, those antiques) and locations (a derelict mansion, a deserted train station and those Etruscan relics and tombs buried underground), exudes an aroma that transcends the nostalgic temptation. And indeed, it leads us to a swooning spatio-temporal reality paralleled with our mundanity. In this reality, our protagonist Arthur (a slovenly O'Connor awashed with unassumingly, sympathetic vibes), an English lad endowed with a gift of rhabdomancy (not for water, but Etruscan tombs), is recently released from the joint and still not recovered from the death of his girlfriend Beniamina (Vianello), whose causation is never revealed. Returning to his old habitat, Arthur reconnect with Beniamina's grandmother Flora (a liver spots and lentigines covered Rossellini), who seems oblivious of her granddaughter's fate, and shares a strange connection with Italia (a bright-eyed and bushy-tailed Duarte), a Brazilian woman who is Flora's new singing student but also moonlights as the housekeeper of the dilapidated mansion Flora lives, where she also manages to hide her two children without Flora's knowledge.It is business as usual for Arthur and his gang of tomb diggers, who have no qualms about pulling the wool over a local hayseed's eyes and keep their sepulchral findings to themselves, conversely they are also prone to be cozened by the wily antique dealer Spartaco (Alba Rohrwacher). Arthur has a falling-out with his gang after a numinous medit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preserved artifacts they discover ("they are too beautiful for human eyes"), drifting in and out of Italia's life like a phantom, finally trapped in a realm that is beyond life and death, connected only by a red thread that may lead him to his beloved Beniamina. LA CHIMERA is abruptly brought to a close that seems to suggest Arthur is stuck in the limbo, another opaque soul weighed down by his preternatural gift. After THE WONDERS (2014) and HAPPY AS LAZZARO (2018), Rohrwacher becomes more and more at ease incorporating the specific folkways into her free-spirited narrative (the Epiphany celebration sequences are as if snatched from a time warp). A villanella-style minstrel melodiously offers a capsule comment on Arthur's singularity and kismet. Decay seeps through those immemorial buildings and counterpoints the deathlessness of Etruscan artifacts, which otherwise echoes Arthur’s spiritual hang-up that is detached from other people’s secular concerns. LA CHIMERA is dense in its deference to the immortality and the endless human resistance of not reconciling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which is sublimely embodied by O’Connor’s Arthur. A wandering entity who has little purchase in the real world and leaves indelible marks to those fortuitous ones he encounters, continuing Rochwacher’s hot streak of consecrating the ultimate human goodness, which is revitalized with a new breath of life out of its apparent banality. referential entries: Rohrwacher's HAPPY AS LAZZARO (2018, 8.5/10); THE WONDERS (2014, 7.1/10).

Title: La chimeraYear: 2023Country: Italy, France, Switzerland, TurkeyLanguage: Italian, English, FrenchGenre: Comedy, Fantasy, AdventureDirector: Alice RohrwacherScreenwriters: Alice Rohrwacher, Carmela Covino, Marco PettenelloCinematography: Hélène LouvartEditor: Nelly QuettierCast:Josh O'ConnorCarol DuarteVincenzo NemolatoIsabella RosselliniAlba RohrwacherRamona FioriniGiuliano MantovaniLou Roy-LecollinetMelchiorre PalaGian Piero CaprettoLuciano VergaroLuca ChikovaniYile Yara VianelloGiuliano Mantovani Valentino SantagatiPiero CrucittiCarlo TarmatiRating: 8.1/10

 4 ) 现实与虚幻的边界

奇美拉奇美拉(Chimera)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混合生物,其历史充满了神秘和象征意义。

根据神话记载,奇美拉是由多个不同动物部位组成的怪物,通常描述为前半身是狮子,背部是山羊,尾部是蛇。

这种奇特的组合使得奇美拉成为力量与混乱的象征,代表着自然界中不和谐的力量。

奇美拉的神话最早出现在《伊利亚特》中,由荷马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创作。

在这个史诗中,奇美拉被描述为一种由火焰吞吐的生物,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它是由提丰和厄客德娜生下的怪物,生活在吕基亚地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最终,奇美拉被英雄柏勒洛丰通过智慧和勇气所击败。

柏勒洛丰骑着飞马珀伽索斯,从空中射箭击中了奇美拉,将其杀死。

奇美拉的形象在古希腊艺术和文学中广泛流传。

古希腊的陶器、浮雕和绘画中,常常可以见到奇美拉的形象。

它不仅是神话中的怪物,更成为了一种艺术符号,象征着不可思议和超自然的力量。

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奇美拉的形象被用来装饰建筑、武器和日常用品,传达了人们对混乱力量的敬畏和对英雄精神的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奇美拉的概念也在其他文化和科学领域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在中世纪的欧洲,奇美拉被用来象征人类内心的矛盾和道德上的混乱。

文艺复兴时期,奇美拉的形象再次在艺术作品中出现,成为幻想和神秘的代表。

在现代生物学中,奇美拉一词被用来描述由两种不同基因构成的生物体,这种科学意义上的奇美拉体现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亚瑟的追寻亚瑟在电影中的追寻是多维度的,涵盖了对内心满足和平静的渴望,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探索和理解,以及对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追寻。

城墙与过去和历史建立联系。

城墙作为古老的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电影中,城墙被描绘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存在,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和沉淀。

亚瑟选择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居住,可以被视为他对过去文明的一种敬仰和尊重,对历史的追溯和回顾。

通过与城墙的亲密接触,亚瑟仿佛在与过去的文明和传统对话,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沉淀,体验着古老文明的魅力。

这种致敬和追溯的情感不仅表现在亚瑟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上,也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力量和意义。

探寻自我身份和归属。

作为一个外来者,亚瑟在这个城镇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与当地居民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

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亚瑟选择在城墙上居住,不仅是为了躲避周围环境的喧嚣和纷扰,更是一种对自身身份和归属的一种反思和追问。

通过住在城墙上,亚瑟仿佛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探寻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和意义。

这种对身份和归属的追问,与对过去和历史的致敬和追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亚瑟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

对未来的寄托和表达。

城墙作为城镇的边界,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在城墙上居住,让亚瑟可以远眺远方,展望未来的希望和可能。

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城镇里,亚瑟似乎找到了自己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开启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倒像开篇场景中,倒像画面的运用呈现了一种神秘和超现实的氛围,为影片的整体氛围营造了独特的格调。

这个场景以一个俯视的视角开始,从天空开始,逐渐转向地面,镜头逆时针旋转,呈现出一种颠倒的感觉。

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仅令人眼花缭乱,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莫名的不安和好奇。

通过逆时针旋转的视角,观众感受到了一种颠倒和错乱的感觉,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异次元的世界。

这种超现实的氛围使得观影过程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引发了观众对影片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

倒向画面的运用暗示了故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开篇的倒向画面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所措,不明所以。

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贯穿于整个电影的情节中,营造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

红线在电影中,红线象征着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的纽带,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

首先,红线代表着过去的联系和回忆。

在电影中,红线经常出现在古老的遗迹和考古现场,与古代文明和历史相关联。

亚瑟作为一个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和研究这些古老的遗物,试图寻找过去的线索和秘密。

红线在这里象征着过去的记忆和历史的遗产,连接着人类的过去和现在。

红线也代表着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

在电影中,红线不仅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考古现场,还出现在梦境和幻想之中。

亚瑟通过追寻红线,不断穿越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探索着内心深处的秘密和欲望。

红线在这里象征着现实与幻想的交汇点,连接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

红线还代表着命运的纽带和契约。

在电影的结局中,红线成为了连接亚瑟和贝尼亚米娜之间的命运之线。

贝尼亚米娜象征着亚瑟追寻的一切,是他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希望。

红线在这里象征着两个灵魂之间的契约和承诺,连接着两个人的命运和情感。

未完。

 5 ) Alice Rohrwacher,意大利民俗传说的吟游诗人

当年看Alice Rohrwacher 的《幸福的拉扎罗》就很喜欢她的意大利民俗故事叙事,一直很期待并终于看到了她的新作《奇美拉》,依旧延续了她的那种魔幻现实主义传奇色彩。

我不记得《幸福的拉扎罗》是不是也有这种首尾衔接的微妙,但是在看《奇美拉》的时候为这样绝妙的故事讲述能力感到震撼。

主人公的命运在一开头就已经被梦中预言,像一条衔尾的蛇,开始就是结束,但结束就是开始。

情缘就像一条红色的线,牵着地上这头和地下那头的人,当缘着红线的手遇到了另一只手,就是被生死隔离的恋人重逢之时。

电影中反复使用上下倒置的调度,或许这是一种解读这部电影的暗示:或许结局里地上和地下的人(字面意义上和隐喻上)是倒置的。

不是死的人被引向生,而是生的人被引向死亡。

“地下有的东西不是为了活人的眼睛所准备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神话故事最原始的“启示”。

俄耳甫斯前往地府带回新娘欧律狄刻,因为在抵达地上之前没忍住回头看了她——所谓“地下的东西”——所以他再次失去了欧律狄刻。

当主人公能够再次看到死去爱人的面庞之时,他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暗示着他已经不是地上的活人。

Alice Rohrwacher的这部电影又是相当考验记忆力,脸盲的我得在看完之后反复拉片才能确认我的想法。

但是我对此乐此不疲,我不是那种喜欢保留并享受电影给出的疑惑的人,而是那种刨根问题,想要拼凑所有拼图的观者。

对我而言,对一部充满隐喻和谜题的电影的追问,是对这样精良的剧本的尊重。

《奇美拉》不仅延续了Rohrwacher的意大利民俗传说叙事,还有她的美学。

从明信片上意大利的地标性建筑和主要旅游城市移开,她热衷将镜头聚焦于城市边缘之外、落后、杂乱、被城市化工业化所污染的意大利小城镇和农村。

还有那似乎具有神性的鸟类,永远俯视着愚蠢的、邪恶的、或善良的人类,它们知道每个人的命运指向各方,却对善良之人的死保持缄默。

 6 ) 破坏家,无家,被给予一个家却无所适从

20224.5.12 emu cinema, Seoul, South Korea*下文的家均对应英文的home,home的含义更为精确包容。

Englishman是一个很奇怪的称呼,可以翻译成英格兰人或是说英文的人,我比较倾向于后者,粗暴地代表了一种外来者的身份。

他没有一个坚固的可以遮风避雨的住处,唯一的大棚后来也被拆掉;在闹掰之后,人们辱骂着把他驱赶,这两点也更证明了他的外来者身份。

他在这里是没有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家的。

而在精神意义上,他爱的女人来自于此地,也丢失于此地,他则像个鬼魂一般游荡着试图与死去的女人重新建立某种联结,这份联结就是他精神的归宿。

讽刺的是,作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男主维持生计的方式是破坏死去的人的家,也就是墓穴。

任何当地人都不可能拥有他的盗墓天赋,因为土地早已融入在当地人的灵魂之中,只有Englishman这样一个纯粹的外来入侵者才能够撇开与土地的感情,去感应地下的墓葬。

Italia的名字和意大利谐音,她养育一众不同肤色的孩子,她就像土地(意大利),她就是母亲。

我认为Italia在此凝聚了女性最强大的力量——几千年来女性作为次位的hostess(而非host)却反而能够拥有的比男性更坚韧包容的力量,或者说,子宫的力量。

因此她才会在发现男主的盗墓行为后怒不可遏,作为母亲,她没有办法接受一个破坏家的行为发生。

在后续种种事件发生后,男主回到这里,看见Italia在给一群孩子染发,把过去脏兮兮的房屋收拾成了一个真正的家,Italia试图让男主住进来,she offerd him a home。

然而男主在不断破坏他人家的过程中,也早已破坏了自己拥有一个home的可能性,他在第二天离开了。

因此我说这是一个家与外来者的故事。

简短记录一下我的联想!

 7 ) 导演注解 - 戛纳宣传资料

原文:La Chimera the-match-factory.digital本人翻译,如有错漏不当敬请指出。

另附:主演乔什·奥康纳访谈 https://www.douban.com/note/853204575/?dt_dapp=1地下的世界在我长大的地方经常能听到有关神秘发现、挖掘和冒险的故事。

你只要在酒吧待得晚一点,或者到乡下旅馆借住,就能听到这些故事,比如有人用他的挖掘机发现了一座维兰诺威古墓,比如有人在某天晚上挖开一座坟墓发现了一条长到可以绕整幢房子一圈的金项链,再比如有人把从自己花园里挖出的伊特鲁里亚花瓶拿去瑞士卖掉然后一下变得特别有钱。

骷髅和鬼魂的故事,逃亡与冥暗的故事我身边的生活由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日间的、现代的、忙碌的,另一部分则是夜间的、神秘的、隐秘的。

这种生活有很多层次,而我们都生活在其中:只需要挖开几公分土壤,某个人亲手制作的工艺品的碎片就会在卵石之中出现。

它在哪个时代注视着我呢?

只需要走进附近的谷仓和酒窖,就会意识到也许它们曾经是伊特鲁里亚古墓,是过去的避难所,或者是某个圣地。

神圣与世俗、死亡与生活,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我一直在思索着它们之间的邻近性,这种着迷一直持续到现在,让我以一种不同的尺度去观察世界。

于是我终于决定要制作一部电影,来讲述这个密密层层的故事,讲述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作为描绘乡土世界如何面对过去的三联画中最后的一部分。

正如一些盗墓者所说,在我们的路上,给予生机的总是死亡。

可怜的盗墓者《奇美拉》的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讲述了一群盗墓者的起落沉浮。

他们以盗掘伊特鲁里亚古墓并向外兜售文物为生,骑跨于神圣与亵渎的微妙界限之上,试图扭转过去而成为崭新的、不一样的人。

他们无疑是强健的,年轻的,而被鄙弃的。

他们并不从属于过去,并不从属于他们在古墓边规规矩矩生活着的父辈们。

他们的父辈是他们自己。

整个世界都属于他们:他们可以进入任何禁忌之地,砸碎花瓶和还愿祭品,或者把它们偷走卖掉。

他们认为这些文物现在只是一些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一些古老的垃圾,不再是什么神圣的器物。

那些将这些东西恭恭敬敬地埋进土里的人天真得让他们发笑。

他们的确也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人把那么多财物全埋进土里留给那些鬼魂……但谁管那些鬼魂呢,他们只想自己享用那些金银财宝,毋庸置疑!

伊特鲁里亚人将他们的艺术、他们的手工艺品、他们的人力物力都献给了无形。

对这些盗墓者而言,无形就是看不见,看不见就是不存在。

是艺术品经销商,还是齿轮上的小小轮齿?

影片中的“唱讲人”(cantastorie, or ballad-singer)唱道,“这些盗墓人只是汪洋里的一滴水”。

事实也确实如此。

《奇美拉》试图解答一个在20世纪,尤其是战争发生以来,困扰着意大利等许多孕育有古老文明的国家的问题,即文物市场,考古发现的非法交易。

这种非法交易盛行于当时的伊特鲁里亚地区,在想要向社会的不公复仇的年轻一代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他们不想为上司打工,想要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挣钱。

他们认为自己天然地享有那些文物的处置权,仅仅因为自己来自那片土地。

这种不成文的权利很可能来源于一些私人资助的大型考古事业——例如由吕西安·波拿巴、瑞典国王所推动的发掘活动——给伊特鲁里亚地区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地的盗墓者为他们到处毁坏古迹和古墓而得意洋洋。

但事实上他们只是“齿轮上的小小轮齿”,是巨大系统之下的爪牙和受害者。

他们以为自己有处置的权利,但其实他们的行动只是在迎合(至少在80和90年代)与当地相隔离的艺术品市场的利益。

这种非法交易风险更低,成为了一种更明智的商业提案,成交量在当时的意大利超过了毒品市场,并持续了数十年。

所有法律程序既敷衍,又繁琐,被盗墓者们戏称为“磨洋工”。

简而言之,这些劫掠者实际上反而成为了巨大艺术品市场的囊中之物。

而斯巴达克,把他/她的金黄色小船停在湖上的销赃犯,则是这一切的一个象征。

外来者亚瑟《奇美拉》的主人公是亚瑟,是一个外来者。

他的住所既不在城墙外也不在城墙内,他就住在城墙上。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来自哪个国家,可能是英国,可能是爱尔兰……但也许这一点也不重要,也许亚瑟他自己并不想告诉任何人。

这群人可能每天去哪不一定带上亚瑟,但他们已经把他当作自己的领袖和首领。

亚瑟是那种人们常常会谈起的人。

亚瑟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他既不是当地人,也不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他在寻找的不是什么好处,不是钱,也不是冒险,而是其他一些,难于言说的东西。

但他确实很乐意和这群人玩在一块,痴迷于这座城镇的节日、灯光和焰火,还得到了他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当时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曾从欧洲北部南下游学,意大利深深地迷住了他们,他对意大利的迷恋由此而来。

但这一切对他来说犹仍不足。

就像俄耳浦斯追寻欧律狄克一样,亚瑟感到挖掘坟墓就好像在穿过那著名的“来世之门”,可以让他找到他丢失的一切。

在来世等他的是贝尼亚米娜,他的“故乡”。

在旅程中,有两位女性相伴他左右:一位是贝尼亚米娜,虽然不在他身边,但仍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另一位是伊塔莉亚,她活泼开朗,迷信而有点滑稽,是亚瑟可以去爱的女人……只要他可以放下他的过去。

是惩罚还是救赎?

是极乐还是虚妄?

视觉我们运用了三种格式的胶片:35毫米,它适用于壁画、肖像及童话书里的大型插图;超16毫米,它无比适用于故事讲述,能魔法一般地把我们直接带到情节的中心;以及16毫米,我们把它从小型业余电影摄影机中偷来,能够呈现一种在书页空白处用铅笔写笔记的质感。

在《奇美拉》中,我试图将不同的线编织在一起,就像编织一块东方的挂毯一样。

我试着与影片的主题玩耍,放慢,加快,歌唱,宣告,倾听。

我也观察那些飞在空中的鸟儿们,对伊特鲁里亚人来说,它们代表着我们的命运。

就像看万花筒一样,最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故事里发现所有人的故事,并聚在电影前向我们自己发问,人类是何其不幸又何其滑稽,何其动人又何其暴戾。

 8 ) 异乡灵魂的流浪之旅

古灵精怪的Italia 藏不住的俏皮 也是那么正直有趣 认为墓品是人类眼睛不应看到之物&在遗弃车站里建立起一个母系小社会天赋是跟反转世界有通感简直和会轻功水上漂一样酷阿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跟朋友的交往上 大多数时候是唯唯诺诺且随意的 可也不难感觉出他某些时候的坚守和固执 爱考古学的阿图竟变成盗墓人 看完后倒是觉得在替之后埋线了:一颗失意的异乡灵魂 不知道但仍觉得自己需要找点什么 唯有这份天赋可依托阿图为数不多的异常开心时刻 一次是扔掉女神首 一次是拉到衣服线 两个场景连BGM都是轻快的 可能也代表阿图真正找回了自己故事讲到阿图扔掉女神首和跟Italia重聚的时候已经很完整了 最后也算点睛之笔吧

 9 ) 《幸福的拉扎罗》后,她再度以电影拥抱纯真

因为记错时间而错过了首映,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的新作《奇美拉》于是成为了我本次戛纳之旅的最后一部影片,也是最好的句点。

在《幸福的拉扎罗》的五年之后,阿莉切带着新片《奇美拉》回归戛纳,再度惊艳。

风格上,她再次娴熟地融合了古典艺术、神秘主义、魔幻主义、宗教元素,创造出独具一帜、令人沉醉的电影世界。

主题上, 阿莉切在继承意大利电影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着现代性与前现代的关系。

电影从忧郁而失意的男主开始,他的外号是Englishman,一个身份成谜的年轻人,一个游荡于现代与前现代之间的形象。

他有感知地下墓穴的神秘天赋,与坐拥惊人财富的藏家打着交道,但从外表到内心又与高度现代化的世界格格不入。

以他为代表的盗墓团伙,像切开血管一样挖开坟墓,肆无忌惮地搜刮祖先留下来的珍宝,正是现代文明对前现代文明的单向掠夺。

后来他在船上的举动,一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这是他对自身隐没残存的前现代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与人性的回归,是他在洞穴里第一次发现雕塑时被古典的美与灵性所点亮的回应。

在这场戏里,阿莉切用女主的那句台词点题——they are made for souls, not for eyes.仿若中世纪游吟诗人的民歌小调,将多段叙事串联,也将现代与古典、现实与魔幻密密缝合。

阿莉切的欲扬先抑也很厉害。

坦白讲,从feminist视角,影片前一大半时间我内心是有些许困惑的:为什么女主面对趾高气昂的老太太如此软弱?

为什么老房子里的所有女人只会互相排挤、剥削?

为什么盗墓团伙里唯一出现的女性成员存在感这么弱?

与「巨婴」的男主相对照,同样年轻的女主代表着一种「大地母亲」的形象 。

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自力更生改造环境,把占领的废弃车站变为温馨的住所。

她也与盗墓团伙唯一的女性成为了朋友,彼此互助,共同运营着她们亲手建造的公社新家。

这个新的家园,以及它所代表的磁场、理念和生活方式都是高度女性化的,与之前男性主导的盗墓团伙截然相反。

她有来自大地的、源源不断的能量,但男主(男性)是没有的。

所以当男主重新遇到她时,她可以完全不计前嫌,再度以巨大的温柔和能量拥抱他,甚至为他提供新的生活可能。

但男主在一夜温存之后只能离开,因为他无法真的给予她什么。

而本片另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是男主下落不明的挚爱女友。

阿莉切每次都选择用脸部特写镜头描绘她,天真而美丽得像梦,令我想到阿根廷导演索拉纳斯 《旅程》里总是翩然出现和消失的红裙女孩。

“她是少年爱情理想的化身,亦寄托着更为抽象和宏大的理想。

她是未被玷污的纯真时代,是飘荡在拉美人民心中、无法说出口的愿望。

”与此类比,《奇美拉》里的她也有着相似的隐喻属性。

结尾的神来之笔,再次体现了阿莉切当年一鸣惊人的爆发力。

顺着那条细细的红线,男主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纯真,亦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而作为观者的我们,则在世界线的奇妙收束中,叹服于阿莉切的魔力,与男主喜悦地拥抱爱人一样,拥抱电影的纯真。

记得刚看完《奇美拉》走出场地,我还沉浸在阿莉切给的温柔与惊喜里,随手分享了两句感想:The power, aesthetics and imagination that she demonstrates of creating a unique and beautiful cinematic world is just incredible. 我们应该庆幸这个时代有阿莉切这样的作者。

当然,我无意将阿莉切·罗尔瓦赫尔捧上神坛。

《奇美拉》并不如《幸福的拉扎罗》那么惊艳,后者的每一个镜头都扑闪着呼之欲出的灵气。

由欧洲知名电影公司制作的《奇美拉》,是高度成熟且更「观众友好的」。

各种各样的比喻和象征要直白浅显许多(甚至可以说过于直白了),音乐上也明显有所改变,加入了相对轻快和摩登的电子乐,提升观影的流畅度和节奏感。

但阿莉切的天赋与能力实在毋庸置疑,且更难可贵的,是她自开始创作以来一直保持的深度。

她的电影文本,是可以比肩文学大作的——流动的影像里,充满了对于人性、人类生存境况深邃的凝视,这种凝视的目光是天真的,也是神性的。

最后再来说说得奖的问题。

在本次由鲁本主导的戛纳电影节上,《奇美拉》颗粒无收,但我相信它是许多人心中的无冕之王。

鲁本这样的导演,其能力与视野只是抓住人性的一隅,用讨巧的方式放大讽刺,端出一盘精美的快餐(《悲情三角》)。

鲁本是聪明的,阿莉切是沉思的;鲁本是虚无的,阿莉切是悲悯的;他们完全不在同一维度。

这个时代把鲁本捧上了电影界权力网的高位,但在电影作者的那个世界里,阿莉切自有她真正的归属。

 10 ) 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在荒芜的文明上开出一朵绚丽的花

他疯狂着找着什么却和别人不一样,少了点狂热多了些悲伤。

一种不在乎别人的浪漫,别人以为的末日实际上找到了乐园。

电影里镜头的倒置是新与旧的对比,是文明看着不堪的人类远去,是男女关系的转换。

最喜欢的画面是斯巴达克出现,发现如此有野心的人竟是一个女性,不禁批判自己在ta出现之前先入为主的觉得ta该是男的,觉得导演编剧一定预想到了,所以不知道打了多少想我这样潜意识刻板印象的人的脸:你看,你默认一个有野心有阴谋有财富有地位的幕后操纵者是一个男人,承认吧你的偏见自己都无法控制。

最喜欢的情节是伊塔莉亚在破旧的火车站建立起来的女性公社,就像在破旧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文明,平和、温柔、充满欢笑和阳光。

六月女性电影月的第一部,不用性别约束导演们的题材,但我还想说,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奇美拉这样的视角,一想到这个世界还有富有创造力的女性在展现着蓬勃的女性视角就斗志昂扬。

《奇美拉》短评

难以挽回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太抽象了

4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致敬我被浪费的两小时。

5分钟前
  • 深圳湾水怪
  • 很差

故事比较简单,一个有点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在古Etruscan地区发现古墓位置,带着一帮狐朋狗友盗墓。但没追求各不相同。他要寻回的过去是他死掉的女朋友,一根红头绳。故事讲法非常高级,拍得很美,光影色彩都好看得不行。有些细节处理也是精彩,比如在主线里会穿插两个唱歌摇的,用歌声讲述整个故事,有种“评弹”感。另外主角发现古墓时候镜头世界就颠倒了,一种空间换时间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6分钟前
  • 0101001
  • 力荐

已经看不了这种浪漫主义的片子了

11分钟前
  • Gustav
  • 较差

与《幸福的拉扎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阿丽丝作者性标签的天主教神迹、无产者群落、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这次依然被悄然安排进影片情节,但总的来说就如片名,奇美拉是个缝合怪,本片也是。全片除复古风格贯穿至终,对叙事的处理有些贪多嚼不烂,突然角色就对镜头说话了,突然盗墓贼们进入了费里尼电影,最后的无产社群展现为女性社群倒是有效的一次进化,但这种叙事的拼凑感与电影本身内部的割裂感还是互为因果,前半段太费里尼,主角的抽离感又在暗示电影绝非如此,但高潮部分亮出艺术品走私底牌后,那种对全球化简单的国别印象分工拆解与伊特鲁里亚文明、个人情感的缝合还是太囫囵了。影片每条单独路径都能成为一部好片,合在一块儿却不,好在最后阿丽丝攥紧了主角情感的红线,去掉所有繁复的障眼法,结尾还是极尽浪漫,也激活了全片的8毫米胶片段落。

14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没有罗盘,阿图却拥有探宝的奇异功能,这种玄妙的能力与他一直以来缠绕其中的关于死去的贝妮亚米娜的梦一道,构成了影片的灵魂,他在亡灵的墓室里寻找的,已经不是换来钱财的陪葬品,镜头倒置,阿图被困地下,梦中拉扯的红线有了神奇的闭环。

16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4.5 前半程有点紊乱,后面越来越好,直到结尾堪称爆炸。对摄影的控制也比上回稍差,有点遗憾。罗瓦尔彻很古典,古典是她的巨大优势,但也是她的劣势:极其完善,但总觉只是面向过去,冲劲不足。futura 到底在哪里?

21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心中的金棕榈,好看到失语。所有的虚写最后都被红线牵引,鸽子的眼睛注视结局;画幅变化和倒立身影嵌入城市和乡村,天空和地面的缝隙,奇美拉是渺小狭隘的人类身影与之试图寻找的动物/神性的嵌合,但灵魂们的歌谣太悠扬隽永了,甚至忘了玄之又玄,只剩目光炯炯

26分钟前
  • 娉克
  • 力荐

红绳的两端,呼唤和寻找,未了之情于幽冥中共振出的电波牵引着他,尽管行动看似漫无目的(剪辑在强化这种观感),却从未失去方向和信念。倒挂的构图精准又必要,犹如重力倒转将人带入另一个世界,先头几次出现如同加速度,直到结尾彻底释放出那藏于线捻之中的巨大能量。它连接的也是过去与现在,Italia于其间有了归宿,想到《罗马风情画》。

2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太无聊了

31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无聊 平庸 要是跟导演前作比那就更无聊平庸了 实在不敢想如此想法新奇 喜欢拍新奇故事的导演会拍出这么平庸的电影 不就盗墓嘛 拍得有意思就是无脑商业片 拍得没意思就是戛纳主竞赛?结尾有点意思 还没看明白

35分钟前
  • 怡然自得
  • 较差

神结尾。倒吊人,道德第一,自我牺牲。奇美拉,不可能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梦。夫人居然是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演的

36分钟前
  • 费磊尼
  • 推荐

《拉扎罗》有多惊喜, 这部就有多失望。 这部更个性化表达的作品其实也还蛮好看的, 也可以看到导演一些一以贯之的诉求和表达。 城乡的分野,团体人性和神性, 对古代的探访更是和日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形成对照。 但整个故事是悬浮的, 主人公的行为逻辑更是不可信和难以让人共情的。 寓言性似乎取代了故事性本身。

37分钟前
  • Thébaïde
  • 还行

不太喜欢。有些影像无疑是有魅力的,但总体元素太多太松散,我找不到影片的内在逻辑。

38分钟前
  • phoebe
  • 还行

我要找到你 也会找到你 被红线牵引的爱人 只有找到了 才算是完整的生命

43分钟前
  • 徐友惟
  • 还行

不太喜欢的叙事和画面

47分钟前
  • Laisser
  • 较差

he hangs brightly

52分钟前
  • 泽维尔酱
  • 推荐

片尾曲真好听

57分钟前
  • Suito
  • 还行

从行驶的列车车窗透进来的大片阳光 美到我可以记一辈子 很多莫名其妙的摄影剪辑技巧 很多味道我隔着屏幕都似乎可以闻到 很多片段看完就从我的思绪中溜走了

59分钟前
  • 蓝色雨
  • 推荐

一个刚出狱穷困潦倒的盗墓贼阿图与之前的团伙继续合作,并且和其母亲的女学员兼保姆约会时被另一个盗墓团伙B欺诈,和女学员一夜情后找被B团伙合作被骗了埋了,在恍惚间看到了前女友的毛线头…

1小时前
  • 池見荷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