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哪儿》讲述了38岁青年凯科·扎罗内的故事,他实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梦想:和父母一起生活避免独立生活的花销,和女朋友持续交往避免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狩猎与垂钓许可办公室的铁饭碗工作避免工作风险,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生活轻松得让人嫉妒,连老天爷也看不过眼了。
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的作品第四部曲,再次创下意大利票房奇迹,仅落后于《阿凡达》和他自己的另一部作品《阳光凶猛》。
第一次看意大利电影。
功利如我,抱着学英语韩语日语的心看美剧韩剧日剧,偶尔英剧,带着口音的英语。
要不是A站推荐,就错过一部男主不帅女主不仙,说着完全听不懂的意大利语的好片。
好片都要有好BGM,在关键的点放出来,带动感官。
遗憾的是百度不出歌名。
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句歌词“指甲长到肉里,你一生就是残废了”,强力讽刺铁饭碗的好福利。
公职人员了不起耶。
好片还有一个共通点,刻画的人物没有大善没有大恶。
浪子也有回头时,执着于铁饭碗十余年的男主角也有放下碗,主动慈善的一刻。
环保主义者如女主,却也十分多情,生下四个不同肤色孩子。
人物因为有不完善之处而有了闪光点。
对于这点有位同伴给出了本片主旨“自私的人都是奇怪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无私了),文明的人是博爱的(感谢洗涤了我的灵魂)”另一个让人打满分的点在于意大利和挪威以及土著部落之景。
见到老板不善言辞的宅女,不通人情世故的单蠢妹子,有多少次想甩开锅,辞了这个看着稳定的工作,去意大利去挪威去看极光,去感受如同编故事一般的自然景观--连续6个月的白昼和连续6个月的黑夜,还有极光。
毕竟是充满幻想的双鱼座,被套在金牛座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里,还是试图寻找出路,对自己妥协。
结尾看似给民众强行洗脑,“放弃高薪稳定的工作去奉献吧!
”这算是解决了民众就业难,并向往公务员的问题。
如果是太平盛世,繁荣昌盛的意大利,最后的结尾或许可以算作自我觉醒。
可影片中多次暗示了如今的意大利不好找工作,并且人们生活的并不好。
比如,女主要离开北极和男主回意大利的时候,她的同事就劝她不要去,因为如今的意大利很难找到工作。
比如,男主的第一任女友全家都把他当成恩主一样的奉承,只是因为他有一份稳定且高薪的公务员工作。
在男主被调走以后,那金发碧眼的姑娘转头就和男主的残疾同事好上了。
这是在国家经济困顿,人民对生活充满不安才会发生的事情。
在如今意大利这样的环境下,再硬拔高主题“奉献”就显得刻意而可笑了。
不过看了整部影片又明白了导演讽刺的意味。
《苔丝》里的牧师夫妇会为了传教到非洲去,可同样的他们在面对其他复杂事物的时候也会选择面对,绝不逃避。
但是影片中的女主呢?
她好似包容并接受一切,但其实只是她安于随波逐流的生活罢了……在她的博爱下隐藏着对人生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她很容易陷入恋情,从不做避孕措施,到一个地方就会爱上一个人,然后生一个孩子。
对于孩子的教育,表面上看,她开明乐观,但却极不负责,她甚至可以允许其他男性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赤身裸体,她也并没有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庭,而是让他们同时缺失了妈妈和爸爸。
(她在北极工作,只有周末回来,小孩子们生活在挪威)她即使知道容易感染疟疾也依然要让孩子降生在非洲。
她工作在北极、非洲之类的地方,好像她是为了环境和贫苦的人民奉献。
但是她和男主一起在森林里照顾动物的时候,就因为资金不到位,她就甩手走人了。
她的优雅、包容和淡定在那一刻都没有了,她也会暴怒,也会骂脏话。
这或许是她真正意义上第一次遇到了必须要去面对却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
她没有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
她对男主的要求就是一直希望对方辞职,她不喜欢男友一直做“政府部门的蛀虫”美名其曰不要做自私的人。
但可笑的是,男主这个“政府部门的蛀虫”却是他们俩人相处中实际解决问题的人。
她希望获得北极熊的jy做研究,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有的科研人员竟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男主这个门外汉用了最原始也最简单的方法获得了jy。
这其实就是从侧面说明,整个科研团队也不过是拿着政府的资金混日子。
到了丛林里,要和各路人等打交道,没收他们非法获得的野生动物,本来是很多人都头痛的工作,但是男主做的非常好,轻松解决了这些难题。
女主提出了要照顾那些动物的建议,收获好评,电视台采访,被人群簇拥,一时风光无限,但是遇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马上甩手走人,临走时还要求男主辞职和她一起走!
那剩下的那些动物怎么办呢?
是她提议把它们留在这里,享受了各种赞美吹捧以后,一遇到困难,就抛弃那些动物。
她好像很爱护那些动物,严格要求它们的饮食,可她只会动嘴提要求。
相反男主却让参观的学生将零食投喂动物。
吃了对身体不好,但不吃就要饿死了,该怎么选择?
女主就是宁愿饿死它们也不能给它们吃不健康的食物。
所以女主最后跑到非洲去,也许是她根本找不到除了“奉献”以外的工作。
而男主这个“政府部门里的蛀虫”虽然在工作中偷奸耍滑,没有政绩,但是因为他日常就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与领导斡旋,深谙在意大利办事的规则,反而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得过且过,不给政府添麻烦就是意大利政府人员办事的准则。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和腐败的现实主义者都不能让这个国家更美好。
影片中另一个“坏”女人,政府部门办事员。
她竭尽所能的希望男主同意辞职,因为这是她的任务,完成了这项任务,她就能升职。
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任务呢?
是因为国家财政短缺,经济不景气,还养着一堆公务员,民众不满抗议,政府为了堵住百姓的嘴,做的样子。
所以才有那么多“特赦”的条款,”家里有一个亲戚是残疾人都可以留下来。
”男主这个各方面都健全,无牵无挂的人就成了需要被裁掉的对象。
这个“坏”女人,对男主威逼利诱,最后色诱都用上了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好往上爬。
有这样的精神干劲用在造福百姓身上多好……可就是这样的现状,政府工作人员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粉饰太平,而不想着从根本真正的解决问题。
他们这些公务员誓死不愿放弃工作的原因,在影片中也都有了阐述,无限的休假,无限的病假,以及和明面上工资极不相符的实际收益。
男主调往北极时的工资是3700欧元,按照影片中的提示,比他在其他部门收入的都多,可看看他日常的生活,豪华古堡租马车就要几百欧,买600欧的名牌衬衣。
这些远超他应得的工资。
对比之下,女主那些不负责任以及太过理想的天真就都显得可爱多了。
因为她想要的东西简单的多,她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受。
毕竟“天真的善良”比“精明的恶毒”要好得多。
这时再看女主口中的,“希望男主不要做一个自私的人”,就不再觉得可笑,而是导演对意大利政府的现状发出的哀鸣。
结尾,所有人都升华了,“坏”女人明白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女主成了非洲圣母,男主也辞了工作,专心跟着女主拯救世界。
这是现实中根本不会成真的事情,但是导演看似用一个给民众洗脑,升华主旋律的结尾却道出了意大利人民的心愿,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真的为百姓解决问题,不再痴迷于腐败和享受,真心的去做奉献的工作。
影片也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最大的能力或许就是唤醒现实主义者内心的善良,却不能真的从事具体行政事务,不能担任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也许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内心怀有善意却懂得钻营,善于变通,可以斡旋于各种事物的人,才是最合适的政府工作的人员。
凯科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所树立的目标跳过了为之奋斗的过程,轻松地就走到了高人生高峰。
凯科在人生刚起步的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这辈子的追求,在体制内获得了一份天时地利人和的“铁饭碗”,他热爱并享受着这份工作带来的一切,同时又对得到的一切充满世俗的偏见,在官场的十五年看似给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学会了圆滑处事,但实际上却处处显出他不成熟的内在。
没有了追求和目标凯科这十五年的人生陷入了停滞的状态,这也是当他在面临新政策裁员时不肯放弃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因为守住饭碗成为了他“新”的目标。
“守”是他人生蜕变的阶段,尽管影片用喜剧的风格去描绘了他的这段人生,但实际上我们也是能从中看到他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
似乎是对这十五年“温室培养”的还债,他的这段人生充满了缤纷多彩。
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为了“铁饭碗”而活的人,这份体制内的工作也不是他人生的全部了。
看似最后的放弃是对爱情与家庭的妥协,其实更像是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人生,得到了新的追求和目标。
尽管这是一部意大利的喜剧电影,但是却能让中国人也获得许多共鸣,这也是这部电影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相比于法式幽默,我对意大利式幽默更钟情。
意大利的幽默很荒诞,又有一种自黑的喜感。
更透过一个人的视点去了解意大利生活,并对于意大利政治产生一定讽刺。
当然里面还有温情脉脉。
里面的主人公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各种毛病的人,通过他的一系列有趣又搞笑的改变,让我们去欣赏这个角色身上的一些优点,表现一个立体且真实的人。
我觉得它比法式幽默更加轻松一些,喜剧效果也相对好一点,更加温情。
本片讲述了一位有铁饭碗的意大利人为爱放弃体制工作的故事。
本片导演多用对比手法来自黑,例如对比意大利和挪威国家体制,人文素质,生活环境等表达对意大利某些方面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幽默还接地气。
中国人看这部电影时一定也有很多共鸣,例如铁饭碗工作,向往挪威那种松弛安逸的“文明”生活。
主人公也是通过一系列生活,从意大利慢慢适应挪威生活,适应自由安逸,最后和爱人一起享受生活美好。
第一次看意大利喜剧片,感觉很意外,不但能看懂,甚至还有点亲切,并没有像一般外国影片很多有不懂的笑点。
男主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他普信还有骚操作,非常可爱!
《我去哪儿》,这个问题再往前看一步,就是我从哪里来,我来自南欧,享受政府体制,拥有稳定又顺利的工作;而北欧靠的却是救助机制,靠的是生存的艺术。
这根本算不上矛盾,毕竟原生历史和环境不一样,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查历史原因,太长了就不聊了,我们直接看电影。
第一部分——体制下的罪男主扎罗内的状态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处在公职体系内,工作状态自由散漫;可以随便请假;拿着相应工资还有各类补贴,轻松超过中等阶级。
电影把写真弊端总是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很棒的一点,敢于承认才是改正的开端,顺便提一句,好过那些明着打苍蝇抓老虎却还是私欲甚大的要好。
当然不可置否的是作为男主光环还是一直存在的,这也是戏剧性的反差萌所在。
第二部分——自我寻找最近一直在接受到有关原生家庭的信息,是真的,太重要了,好吧。
现代化的南欧生活节奏快,所以人们等不得车就一直不停的按喇叭,处处着一种无声但默契的生活方式——不要嫌麻烦。
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校园暴力不关我们的事,社会问题也要我们闭嘴,甚至连如何在工作中立足都要父母来教。
但北欧不同,人们真诚、文明,垃圾分类,不按喇叭,从不插队,包容不同语言和文化,这些听起来很简单吧。
可是当扎罗内学会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父母简直但崩溃,这些细小的习惯让他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变得文明、理智、不再嫉妒。
当他完全成为另一个样子,是不是失去了自己呢?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他开始想念原来的自己,但他已经回不去了,他变得易怒,自我否定,那一刻他谁也不是了。
回到意大利的他和从前一样顺风顺水,他的原生环境让他自在,在听到女主怀孕的之后,他用极擅长的方式请假,甚至想要拿钱去买优越感,女主狠狠地推开了他。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在自己的生命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似乎找到了文化共融的方式,皆大欢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里提到的白矮星,简单来说,它只是一颗不太起眼,但是不断自我碰撞的行星而已。
我以为,它在电影里有一点暗示意味,就像男主一样不停的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习惯中碰撞然后塑造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自己。
http://tieba.baidu.com/p/5101692155?share=9105&fr=share就是那一对夫妇在电视上唱过之后 有段音乐或者 谁知道原声带的地址 发一下 谢谢了这段音乐很好听 谢谢分享天哪 还要140字 怎么才能凑够求解答谢谢了
太有趣了,真的是从头笑到尾,哎呦,肚子疼。
意大利的喜剧片果然赞,尤其是这种带着自黑色彩的。
幽默自嘲,搞笑而不低俗,讽刺力度把握的非常好,让人难生反感。
影片内容讲的是一位快40岁还住父母家,死抱着公务员铁饭碗的直男癌妈宝男,如何遇见爱情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也算是一个从无趣到有趣的灵魂进化过程吧,让我想起本导的《白日梦想家》,所不同的是这部更具讽刺效果,对意大利的公务员制度是啪啪啪的打脸啊。
我总觉得,能够拥有自黑的度量才更有进步的空间,可惜了。
幽默风趣,自黑自嘲,再加上意大利和北欧漂亮的自然风光,嗯,值得五星推荐。
我去哪儿。
非常搞笑的意大利喜剧片没错,就是你看过的短视频里面那个从小立志盖章的男主角。
男主角在小男孩阶段就志向远大,希望感受每天盖章生活。
一场变革改变了他原本平静又惬意的生活。
后面讲述了他历经各个岗位,还去挪威体验北极生活的故事。
学会了北欧人的“文明”,十分夸张,反差又搞笑。
本好奇意大利,最后看的乐哈哈。
我只是为了记录观影照片,电影真的很好看很搞笑。
值得去看。
脑电波完全对不上……@△@
根本看不下去
本地梗不太懂,其它还行,图个乐。
7.0
You can always tell the winners at the starting gate.真希望什么时候影节能上。
笑傻
笑喷了。神圣的铁饭碗呀!
黏性十足的寄生虫公务员的讽刺电影,能看出是黑。
呵呵…
那些土著是干嘛的……费解
提醒自己不要再看什么冷门佳片。
意志坚定又自带优越感的直男癌宝妈男奋力保住铁饭碗的故事,充满戏谑的意大利电影,调侃体制内铁饭碗,把公职人员黑出了天际,据说是意大利去年上半年票房冠军,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有勇气自黑就有进步的空间。南欧和北欧差距真是很大,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国民素质。混吃等死的日子只能越过越浑。
确实很无聊,这个评分和票房令人费解。
什么鬼登西。
本来要打四星的,可惜这个女的实在让我厌恶,虽然是喜剧但是设定的和那么多男人生孩子真是道德的沦丧。为什么我喜欢政府部门这个女强人呢
段位尚不及开心麻花,更不用提同年的《丛林法则 》了。
笑点自然而且总是恰到好处,让你不自觉的哈哈大笑而不是感觉有人刻意逗你笑。笑的同时还领略了一番世界各地的风情,看他们自己把意大利人黑的体无完肤:不文明、没耐性、誓死抱住铁饭碗,死也要死在体制里,等等,这不也正是我们天朝人民最真实的写照吗?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男主一样真正拥抱生活呢?
7/10。疯狂黑一切,几乎每一句话里都有笑点。像个优秀的小品。
其实不难看,挺用心的一部电影,带上就是提不起兴致,是因为之前的电影太好看内心标准提高了吧,好久都没看到好的电影了。
是我笑点太高还是你们笑点太低?不觉得好笑。倒是那自黑与乡愁有些感触,千不好万不好,那毕竟是家,割舍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