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初,一部罗马尼亚纪录片入围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及最佳国际影片双提名,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头一次有影片进入奥斯卡角逐,这部影片即是《一场大火之后》(又译为《集体》)。
该片讲述了2015年“集体”俱乐部突发大火,因消防系统疏忽使得夜店顾客被困原地,最终导致几十人死亡、百人烧伤的事件。
大火中有37人侥幸逃过一劫仅受轻度烧伤,却全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因感染去世,这不得不让人们聚焦于医院及其背后的医疗系统。
紧接着,一系列关于“消毒水稀释”的深度调查与报道由此展开,并引爆了人们对医疗体制和政治现状的强烈不满。
电影《一场大火之后》的名声大噪,让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这个全国人口不到2000万、影院数量不到100家的“小国”。
在此前,罗马尼亚电影凭借着自身掀起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在世界艺术电影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它自觉地形成了某种系统性的电影语法:手持摄影、长镜头、低照度、自然光,故事多集中于一天一夜,善于表现社会问题。
这场浪潮滥觞于2001年普优的长片处女作《无命钱》——它曾入围戛纳“导演双周”。
自2005年起,罗马尼亚电影开始频繁、密集地亮相于国际电影节,普优的《无医可靠》于当年戛纳获“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开启了整个“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辉煌篇章,并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带来了全新的电影语言。
2006年,波蓝波宇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和米图雷斯库的《爱在世界崩溃时》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
2007年,蒙久的《四月三周两天》在戛纳电影节获主竞赛最佳影片,内梅斯库的《加州梦想》也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蒙久捧回金棕榈后,罗马尼亚总统为其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罗马尼亚之星”,可想这场“新浪潮”对国内电影业的振奋与鼓舞。
2018年,阿迪娜·平蒂列的作品《不要碰我》摘得柏林金熊奖及最佳处女作,自此,作为美学风格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告一段落,罗马尼亚电影开启了更多元的实验手法及关注视野的时代。
2021年,拉杜·裘德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荣获柏林金熊奖,再一次印证了这次艺术转向的合法性。
然而,在2018年,即“新浪潮”正式终结之际,出现了一部不论是在美学风格,还是题材选择上都与繁盛时期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如出一辙的影片,这部电影名为《医者仁心》。
作为一部剧情片,该片选择的叙述背景恰是纪录片《一场大火之后》所揭露的问题。
这部影片是导演加泰林·罗塔鲁和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共同合作完成的长片处女作,两位导演均毕业于国立戏剧与电影艺术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普优在此学校任教,这所学校也同时是蒙久、波蓝波宇、内梅斯库等扛起新浪潮大旗的主将们的母校。
此外,《医者仁心》片中饰演男主妻子兼同事的克里斯蒂娜·弗罗托曾靠《山之外》获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医者仁心》以“消毒剂丑闻案”为原型进行虚构处理,围绕男主角克里斯蒂安的视角展开。
男主是布加勒斯特国立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在一次成功的手术后,他的患者竟意外死亡,这让他感到非常困惑。
在展开调查的过程中,克里斯蒂安发现自己所处的医院存在消毒水稀释的惊天秘密,病人因遭受细菌感染而死。
他在一次次试图向旁人揭露真相中发现,“这关我什么事”的话语充斥于周遭环境之中——原来这一秘密早已人人知晓,但从始至终都没人敢站出来一起抵抗。
电影节策略与生产动力的有效性使得创作者们不断将视角放置在社会问题与现实的关系中,如前文所述,《医者仁心》的视听风格及主题选择都延续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语法”:手持摄影、低照度、长镜头与社会问题的叙述相结合。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无医可靠》中等待医疗救援最终死去的老人、《四月三周两天》里在禁止堕胎法案背景下选择非法堕胎的女孩、《毕业会考》里不经意间反映出医疗体制中的交易贿赂……当贪污和腐败早已成罗国银幕上的家常便饭时,《医者仁心》试图去剥开这些表象的内里,将医疗体制从上至下的失灵及不堪完全暴露给观众。
影片中若干处长镜头的使用颇具意味,例如在男主角前去向医院管理者及检察官反映情况时,摄影机完整地记录下他从幽深的楼梯或走廊步入权力空间的过程,这一冗长、黑暗、陈旧的空间,恰恰对应了体制落后腐朽的现状。
在他连着三次重复地向检察官陈述真实情况的前因后果时,内心的无奈和痛苦终于无法抑制住,一种无力感突入袭来,他突然变得结巴和失语,那是个体对抗巨大体制的失败时刻。
影片的结尾,克里斯蒂安无奈地回到曾经的医院开始工作,面对被稀释的消毒剂,他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拼命洗手,但这一切是徒劳的,导演将摄影机牢牢对准男主,通过他不断地按压消毒剂这一外部动作将内心的压抑与道德困境表现出来。
《医者仁心》和《一场大火之后》从不同的叙事视角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立体的罗马尼亚医疗体制。
《一场大火之后》从“消毒水事件”的外部视角(记者)出发,侧重于展现整个真相的挖掘过程,是一部工整的新闻式纪录片。
在官方机构与民间群众两股力量的对抗中,败露出大量医患纠纷、官员腐败等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医者仁心》则从事件的内部视角(医生)出发,侧重于反映罗国医疗体制深入根髓的腐败与堕落,是一部社会问题剧的典型。
这部影片突出男主角克里斯蒂安“个体英雄”式的一种孤立无援形象:受害者的家属不再追究医院责任而是归咎于上帝的指示与召回;同事、女友都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对待真相以求自保;更别提那些参与贪污的官员,他们希望假借升职的机会派男主出国,让麻烦彻底远离自己。
1989年东欧剧变,罗马尼亚革命对齐奥塞斯库的控诉与判决,让罗马尼亚改变了“颜色”。
可资本主义的进入与逐利,并没有让后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迎来更好的生活。
在《医者仁心》中披露了医院是如何沦为商人获利的屠宰场以及官员贪污腐败的重症地,资本对人的异化,或者说权力的资本化,使得体制内九成以上的人甘心违背道德收拿好处。
面对如此现状,对个体或某一群体的追责都是无力的,人们应该直面的是整个结构所出现的问题。
于是,电影借用对现实的批判也在隐隐地追问过去。
《一场大火之后》的结尾提到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极其缺乏动力的国家,至少三十年内别想恢复正常。
”尽管纪录片中的人们在大街上呐喊游行、心中怀有许多不满,实际参与到民主投票的人数仍然很少。
不论是《医者仁心》中的克里斯蒂安还是《一场大火之后》中新上任的卫生部长和调查记者,少数派的发声在大多数沉默者面前,仍然显得那么苍白。
人人自危的国家里,每个人的冷漠都将进一步导致这个社会的脆弱与腐朽。
最终,这将影响的是个体的生活、家庭与道德处境,克里斯蒂安就是这样一位牺牲者,他被迫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幸福与良知。
《医者仁心》以人们曾经熟悉的姿态,出现在罗马尼亚电影美学转变的时间节点,也许可以认为,它是那段辉煌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的最后一点余响,并为其画上了至少是一个合格的句号。
这部片子和前几天上的《漫漫寻子路》有点像,都是把一个极富戏剧冲突,极容易引发观众对现实讨论的题材作了反类型反戏剧的处理,显然,编导们不想把思考的深度停留在浅显的社会批判,正义必胜好人洗冤的故事虽然喜闻乐见,但那种廉价的胜利在现实世界中未免显得过于苍白,不知道这是不是这种中东欧国家电影的某种共识。
两处印象深刻的情节:第一处是主角Christian去检察机关陈述案情,连着陈述了三遍,原因是每个接待者都意识到自己无法处理这样重大的案件,于是只好找来自己的上级。
其实这些公务员都明白主角要说的是什么事,也在内心里愿意帮助他(第一个公务员在第三次陈述时补充了两句,第二个公务员问主角要不要喝水),但是在体制的框定下,他们只能依照规定办事。
原本我以为这里是暗讽罗马尼亚政府系统的低效官僚,配合上这个故事本身的批判现实主义,但是看到结尾我觉得导演更想表达的是,尽管主角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信念的正义四处奔走,甚至付出沉重代价,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受害者的父母觉得打官司花钱费时间,媒体为了广告收益选择沉默,政府系统以一种让人无可辩驳的方式拒绝了主角伸张正义的请求,医疗系统内更是沆瀣一气。
如果这个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将一种主角眼中的不合理视为理所应当,那么主角的坚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就有了片中的第二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影片最后,主角在手术前一次次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甚至细致到了强迫症的地步,这里与片头形成了呼应,但两次洗手,主角的心境却截然不同。
在片尾,当主角选择不再追究消毒液公司,回到医院工作,与妻子重回于好,实际上就已经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失败,他用自己曾经痛恨的洗手液肮脏了自己的双手,然后又用头顶渗出的鲜血告诉人们,他准备好了,他也将成为这个操蛋世界和操蛋人群中的一分子。
他在故事前后的转变,其实就是在车上,消毒液公司老板所讲述的自身经历,又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现实碾碎,屠龙者变为恶龙的故事。
我对片子里的几个场景印象深刻。
第一个场景:媒体办公室男主在医疗系统内部求助无果后,转而希望利用媒体发声,在解释清楚事情过程后,记者要求拍摄一张他的照片,摄影师找来一件白大褂要求男主穿上,记者似乎觉得不够像,又在白大褂的前胸口袋里装了一支钢笔。
实在令人觉得可笑,明明证据充足,足以说明事实,却不得不在镜头前继续“包装”,然而结果也不出意料的讽刺——受到媒体公司受到消毒液生产公司的赞助威胁而不得不放弃报道。
第二个场景:检察院男主来到检察院举报,见到第一个检察官时,他将反复练习的举报事件缘由以及过程流畅而快速地讲述着,还未待他讲完,这位检察官似乎觉得此事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便叫停男主,叫来了另一间办公室的同事。
同事一听是关于医疗领域的,便直接回应说“这不归我们管,他应该找谁谁谁”,但在第一位检察官的建议下他还是决定从头听一听男主怎么说。
于是,陈述从头开始,又被中断,第二位检察官建议叫来“老大”一起听。
老大稳坐中间,两位检察官一左一右,于是陈述从头开始,然而男主却像忘词了一样,磕磕绊绊,终于痛哭,被请出了办公室。
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举报仍旧无果。
男主在检察院这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去世患者男孩父亲所说的,官司一打就好几年,我们还有一个孩子要抚养,实在拖不起。
即便男主偷拿了与妻子共同储存的购房金以及母亲的“棺材本”,甚至离开家庭单独租房住,全身心投入调查,只为了完成这项检举。
他和整个社会系统对抗几个回合,却屡屡碰壁,直到他已经无法从第三方叫停这个消毒液生产企业,他手揣利器,走向企业管理者。
也许因为紧张,他准备的利器还未拔出,却已扎伤了自己。
那个原本的“敌人”,用熟练的手法帮他缠上绷带——原来他也曾是医生。
男主与企业管理者在车中片子到这里,令人细思极恐。
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在那场公共灾难真正带来之前,也许有无数的医生为之呼号,但为何大家最终归于沉寂?
恐怕这是一个“吃人”的系统吧,每一个高深呐喊的人都会被闭麦,甚至被迫成为“自己曾经憎恶的人”。
第三个场景:男主回归家庭片中有不少画面是从男主坐在车内的视角拍摄的,从车内往车外看,远处有一个模糊的影子逐渐靠近,然后与男主产生互动。
最后一次这种镜头,拍摄的便是男主与妻子重归于好,最终回归家庭,具体的画面是他远远看到妻子提着两个大购物袋走近,他下车走向妻子,帮她提起两个购物袋,两人一同向家走去。
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只用这一个长镜头,便将男主的妥协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医生揭露医院黑幕但失败的故事。
质量不合格的消毒剂(被稀释)在医院被广泛使用,已经有病人因此而死亡,而医院所有人包括院长奥古斯汀都知道,除了新来的医生克里斯蒂安,是捅破还是保持沉默,该如何选择。
选择了越级上报,也捅给了媒体,却没达到效果,文章被报社拦下来,部长也没有反应,毕竟涉及到全国医院的利益,法不责众。
他找到跟他一样但改行成功的商人,闭上了嘴巴,但代价是终生难眠,虽然适应的过程很难。
克里斯蒂安回到医院向院长认错,但出现了心理问题。
整个体系出了问题,但体系还得维系,还得苟活,这种情况下,正直的个人不得不为了生存选择妥协。
新人医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时间长了就被环境同化了。
勇斗恶势力的人是孤勇者。
作者:虞晓 来源: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我们有多久没有在电影院线看过罗马尼亚电影了?
敲黑板!
罗马尼亚导演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Gabi Virginia Șarga)和加泰林·罗塔鲁(Cătălin Rotaru)拍摄的长片处女作《医者仁心》已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这不啻是值得影迷们兴奋的好消息。
它意味着久负盛名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终于登上国内艺术院线的银幕。
与当年戈达尔们在法国被命名的经历类似,“罗马尼亚新浪潮”是由电影节评委和媒体影评人共同加冕的“名号”。
它指代着这样一个现象,之前默默无闻的罗马尼亚电影自2004年以来成为了国际电影节上的“暴发户”——克里斯提·普优(《无医可靠》)、克里斯蒂安·蒙吉(《四月、三周、两天》)、 波蓝波宇(《布加勒斯特东12:08》)、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加州梦想》)等新生代电影人不断涌现,并持续在欧洲各大电影节收获着各种重要奖项。
《四月、三周、两天》剧照“新浪潮”并不是有着明确的宣言和计划的电影运动,捧回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克里斯蒂安·蒙吉就认为,是一群“趣味和愿望相近”的年轻人,尝试着拍出更接近当下的生活节奏、看上去“更真实”的电影。
改变现实的力量必然会作用于表达现实的电影。
上世纪80年代末改变了罗马尼亚政治制度的“东欧剧变”,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为今天的“新浪潮”塑了形。
克里斯蒂安·蒙吉在国有制片体制被摧毁的产业“废墟”之上,依靠政府基金扶持的低成本预算拍片,催生了青年导演们一致的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美学风格。
“剧变”之前的社会主义历史,或隐或现,一直存在于“新浪潮”的叙事之中,从直接的揭露清算,到作为现实背景的批判性反思,对那段历史态度的微妙变化。
尤其是揭示其中“与官方叙述不同的面向”,建构出了一种意味悠长的,关于自身历史与现实的新表述。
《毕业会考》剧照而此次公映的《医者仁心》对中国观众具有相当的亲和力。
它和近年来国内大热的职业剧《医者仁心》、电影《我不是药神》、《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等影视作品一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聚焦于医/患、生/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如果说《我不是药神》等影片,是以类型叙事的方式,以“向死而生”的故事赞美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话;《医者仁心》的情绪要低沉一些,它讲述了一起医院中本不应该发生的医疗事故。
布加勒斯特的儿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博士完成了一台手术,因为医院购买和使用不合格消毒剂,本应康复的小患者被细菌感染身亡。
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克里斯蒂安要将伪劣产品逐出医院,却遭到了一连串的困境,最终屈从于现状。
影片中实际设置了双重的“死亡”,患者肉体的死亡和克里斯蒂安职业道德的死亡,信奉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何成了默许杀人的帮凶?
通过这个“向生而死”的故事,影片讨论了罗马尼亚现实的社会问题。
应该说影片本来的直译名《不可杀人》(《Sa nu ucizi》)更具有冲击力,这是医生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基督教世界中的“戒条”,它规定着人与人相处的世界中最基本的关系。
或者说,就是社会的公共道德,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认同的基本价值观。
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影片以类似“生活流”的叙事,再现了富于道德感的主人公如何在一个不道德的社会里处处碰壁的过程,并由此展现出诸多的现实社会面向。
《医者仁心》尖锐的批判性就表现在,一个医生职业道德的消亡史,其实是一个社会公共道德的消亡史。
影片中现实社会的不道德之处就在于,它无法实现个体/阶层之间有意义的对话,而不经过对话,就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识的达成。
克里斯蒂安在与每个人的对话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错位”关系,要么被突然的打断、或者是教授的不由分说、或者是管理者的偷换概念(医院经理对他的提问,就是无法回答的悖论“电车难题”)。
在一次次徒劳的自说自话之后,克里斯蒂安哭笑交织,背得烂熟的陈述词再也说不出口。
也是这一刻,他一直固守/笃信的职业身份/道德价值开始崩塌和质疑。
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序和人生意义的迷失,导演借克里斯蒂安描绘了一张“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危机图。
它是罗马尼亚现实社会的隐喻,在经历了血腥和暴力“剧变”的之后,这个国家并没有像曾经被许诺的那样,变成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而“剧变”之前的历史,成为了现实社会“隐匿”的参照物,它浮现在医院同事伊莱的话语中。
当被质问为什么面对“恶行”要缄默不语,伊莱承认,自己没有切.格瓦拉的精神。
2005年克里斯提·普优导演《无医可靠》轰动了戛纳,他那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包括手持摄影、长镜头、自然光、“一天一夜”的集中叙事以及生活化的台词和表演等,成为了“新浪潮”电影拍摄的“语法”。
《医者仁心》也延续了这种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的镜头风格。
《无医可靠》剧照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主义的镜语并不意味着冗长和拖沓,现实主义并不排斥戏剧性的冲突,无非是表现冲突所遵守的是现实逻辑。
对能接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观众而言,《医者仁心》没有设置更高的观影门槛。
手持摄影也并不意味着粗糙,对场面调度精准的掌控,是本片的又一亮点。
无论是克里斯蒂安所处环境的逼仄,还是移动长镜头之后准确的对焦和蕴意丰富的构图,影片的影像在纪实性和戏剧性之间达成了高超的平衡。
观影的过程难免让人想起80年代的中国电影,也曾以“新民俗”的表达,“铁屋子”的寓言,以自我“东方化”的姿态去博取电影节的关注。
“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已经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但在本土市场票房尚不足5%的现实也让人隐忧。
依靠国家的扶持能走多远?
孱弱的产业能支撑这股浪潮到多久?
这些问题或许不只是罗马尼亚一个国家面对的难题,而是现实中整个欧洲艺术电影共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而唯一能让人放心的,仍然还是影片的艺术质量:无论是摧枯拉朽的情感张力,亦或是导演精妙细腻的人性洞察——这让影片在市场属性之外,真正具备了传世的价值。
作为多年来少有的一部国内公映的罗马尼亚电影,艺术片影迷们,欢迎您到大银幕去感受一下。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https://mp.weixin.qq.com/s/_UsCQIojdTyphQB0Q0hbgA(一)2021年的罗马尼亚电影在世界影坛大出风头,截止到10月份,罗马尼亚电影已经斩获4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最高奖(柏林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华沙国际电影节)。
在年初的奥斯卡上,罗马尼亚电影《一场大火之后》(又名《集体》)获得了两项提名,这也是罗马尼亚电影第一次拿到奥斯卡的入场券。
这样的“电影小国”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奇迹?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罗马尼亚电影早已在世界世纪范围内享有盛誉。
集体 (2019)7.72019 / 罗马尼亚 卢森堡 德国 / 纪录片 / 亚历山大·讷讷乌 / Razvan Lutac Mirela Neag2021奥斯卡两项提名
#狗粪女孩 (2021)暂无评分2021 / 罗马尼亚 / 剧情 喜剧 / 安德列·胡托里克 / Cezar Antal 尤安娜·巴布2021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2021)7.22021 / 罗马尼亚 卢森堡 捷克 克罗地亚 / 剧情 喜剧 / 拉杜·裘德 / 克劳迪娅·耶利米亚 奥林匹娅·马莱2021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神奇妙事 (2021)暂无评分2021 / 罗马尼亚 捷克 拉脱维亚 / 剧情 / 波格丹·乔治·阿佩特里 / Ioana Bugarin Emanuel Parvu2021华沙国际电影节华沙大奖让我们先回顾21世纪罗马尼亚电影的历史。
在21年前的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产量下滑到历史的最低点,这一年中,罗马尼亚没有长故事片生产。
但之后出现的以克里斯提·普优、柯内流·波蓝波宇和克里斯蒂安·蒙吉为代表的“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迅速在几年的时间内将罗马尼亚电影推向了全世界。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和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的《加州梦想》分获主竞赛单元最高奖“金棕榈大奖”和“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和社会议题紧密相关的极简现实主义风格。
不过近几年罗马尼亚电影的创作开始转向,比如获得2018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高奖金熊奖的阿迪娜·平蒂列的《不要碰我》通过对电影语言的大胆实验和探索就代表着罗马尼亚电影开始具备了更多的特征和艺术价值。
当然新浪潮的特征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下罗马尼亚电影的创作,《医者仁心》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新浪潮特点的电影。
(二)《医者仁心》是一部2018年的电影,它就是取材于《一场大火之后》所讲的“消毒剂公共危机”。
《医者仁心》所关注的是罗马尼亚医院长期大量使用被稀释过的消毒剂的社会医疗问题。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医生发觉自己医院使用的消毒剂不达标,很容易导致病人在手术中感染死亡。
他在获得证据之后为指证这样的问题四处奔走,甚至不惜和家庭闹翻。
但在影片的结尾,他最终放弃了指证,回到了之前工作的医院,向所有人道歉并且重新开始工作。
这部影片在创作的手法上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影片中多次表现了作为医生的男主角进行手部消毒的过程。
可以说,不同时间点出现相似的场景在这部电影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我们可以举两处例子,首先是影片的刚开始,男主角在进行一个手术前的消毒工作,这个场景非常简洁的交代了两种重要的信息:男主角的医生身份和故事将围绕的主要故事冲突。
而且这个场景中导演一直使用的是中远景这样的一个景别。
顺带再提一下,这部影片非常注重克制的表达,它省略掉了之后手术的过程和这位医生“打”护士的情节,直接进入到了对这位男主角实施书面警告制裁的阶段。
回到手部消毒的这样一个场景,在最后一场戏当中,导演对这样相似的消毒过程使用了近景,这一方面能让观众更仔细的听到男主角的急促不安的呼吸声,同时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种具有压迫感的氛围。
在经过影片中坎坷的波折之后,男主角的心境早已大为不同。
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长镜头使用十分成熟。
举个例子来说当男主角去到检察院去进行检举的时候,镜头一直跟随着他从大门的安检到检察官的办公室。
这样对真实时间的追求就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所擅长的,在早期阶段的普优《无医可靠》中就力图达到电影和真实的时间同步。
同时在男主角向检察官进行不断的西西弗斯式的重复汇报时,导演使用了一个很长的固定长镜头,依靠演员的走位来进行调度,男主角一直坐着背对着镜头,观众看不到他的表情的变化,但在这样一个重复的过程中,他终于忍不住痛哭起来。
这样冷静克制但又让人沉浸和动容的镜头设置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三)《医者仁心》是一部非常不同于好莱坞的电影。
好莱坞也产出了非常多关于个人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义的电影。
但《医者人心》反映了一种更真实的情形,即个人的力量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撼动所有人都“默认”的“法则”。
我们可以对比一部美国电影,托德·海因斯的《黑水》,这是一部关于律师调查代理杜邦公司环境污染案件的影片,在这部影片当中,马克·鲁洛弗饰演的男主角和杜邦公司“战斗”到了影片的最后一刻,在他身上充满着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好莱坞毕竟是好莱坞,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它塑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渴望出现的那种可以维护正义的英雄。
但《医者仁心》残酷的告诉我们,有太多的因素可以让所谓的“英雄”重新回到那种默默无闻平凡的生活。
观众不得不承认,电影中男主角选择的重新回到“正轨”的做法,是最“明智”的,也是最安全的。
《医者仁心》为何足够有力,因为它触碰到了普通人所承认但不愿面对的真实。
《医者仁心》不是一部关于个人主义胜利的电影,它代表了一种很有价值的非好莱坞式视角。
从它的身上,我们也可以一窥罗马尼亚电影和其新浪潮的创作特点,它的创作经验和手法对中国电影的成长也很有益处。
所以从这两点来说,《医者仁心》很值得大家去电影院观赏。
参考资料:王垚《阿迪娜·平蒂列与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的终结》王垚《“东愁”与怀旧的政治学—从<再见列宁!
>到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根据罗马尼亚2016年消毒剂公共危机改编。
(同题材的还有一部叫《cloectiv(集体)》的本土纪录片,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国际影片双提名,mark一下。
原片名是“Thou Shalt Not Kill(汝不可杀人)”,源自圣经十诫,译名着实拉跨了。
看完电影查了下罗马尼亚,总人口不到两千万,信奉东正教的就占了86%,所以电影里人总会说“愿主宽恕他”、“你可以祈求上帝”。
其实医生这个职业,是挡在病人和上帝之间的那道墙,但面对被稀释了十倍的劣质消毒水,整个医疗体系不约而同背向自己的良心。
主人公作为一个优秀又固执的小儿外科医师,在自己的病人因为劣质消毒水而感染死去后,终于爆发,他开始调查、开始举报、开始反抗。
电影里有几个情节我看得心里发颤。
一个是主人公在向检察官实名控告医疗体系的腐败,他说了一遍,接待人知道自己应付不来这么重要的案子,于是叫来了自己的上级。
他又说了一遍,上级也打断了他,叫来了上级的上级。
于是他又开始说第三遍,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记起那些倒背如流的控词了。
这些话,他每天都会背诵,让自己又快又精准地陈述完整个事件。
他和系主任说过,和医院经理说过,和卫生部部长说过,和记者说过,每一次都是石沉大海。
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他的肩膀在耸动,分不清是在笑还是在哭。
最后他还是被检察官请出去了,实在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于是他揣着一把水果刀去找了幕后boss,消毒水生产商的经理。
结果他发现,那个经理曾经也是医生,会手法熟练地给他包扎伤口。
经理告诉他,他找到了比医生更好的职业,虽然晚上会失眠。
经理还说,有一天他也会习惯的。
医生回答我不会。
经理说,他曾经也这么以为。
又是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
最后医生还是选择放弃这条不好走的路,回了医院,请求主任再给他一次机会。
这里让我唏嘘的是,那个前期看起来只关心医院声誉刚愎自用的老教授,也会记得15号病床的小孩子好动,担心他会撕裂自己的伤口。
也许有很多个这样的医生,他们无法接受被消毒水腐蚀的医疗体系,却在头破血流后只能沉默地接受了。
直到2016年一场火灾之后,这个被漠视和贪欲滋养的毒瘤才被公之于众。
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在用消毒水洗手,结尾同样也是。
全片无配乐的《医者仁心》可谓遵循着罗马尼亚新浪潮视听语言的表达范式,大量长镜头(虽然部分非必要且稍显笨拙)和灵活的景别选取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观者,本片有其新现实主义意味和以小见大的野心。
主角Cristian被设置了理想主义化的行为动机,令人想起《黑水》中只身对抗杜邦集团的Robert,他们身上有着堂吉柯德般的古典悲剧主义色彩,而眼看着他用尽所有方法却屡遭挫折,因而我们对弱小个体境遇的共情和绝望的情景归因被巧妙的放大了(于检察院Cristian崩溃一幕攀升至高潮)。
但与此同时,本片的政治控诉具有明显的符号设置意味——因为Cristian是虚构的。
震惊全欧的医用消毒剂丑闻背后,是长达10年之久的后红色帝国时代东欧体制弊端和令人愤怒的沉默,寻租的恶果在布加勒斯特夜总会大火后终于彻底爆发,从这点看,《医者仁心》难能可贵的指出了悲哀的现实:圣人与奇迹并不存在(这也是现实主义式的不留情面)。
消毒剂制造商并未与Cristian爆发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对决,Cristian握着手术刀却终被割伤,而他穷尽一切想要扳倒的对手为他包扎,于是他和观众绝望的意识到:二元对立只存在于理想主义的自我满足,我们树立敌人,便假设他们诠释极致的恶,这便是傲慢与悲哀,而我们终将被激情和挫折吞噬,恶逍遥法外,正如影片以Cristian手术前洗手场景开场,也以相同的场景收场——消毒剂并未更换,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纵然Cristian无数次重复着这一动作,但其讽刺意味在煽动观众焦虑的强迫行为后,剩下了一片绝不轻松的留白。
这是一个逆行者逐渐被体制所侵蚀同化的故事。
医者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在罗马尼亚的官—商—医利益捆绑的体制之下,却成为了被体制束缚的“杀人者”。
而有人站出来,努力想通过一层层地壁垒将黑幕捅开,却没有意料到这幕实在太厚,厚到身边已经没有朋友与他并肩作战,大家都如同失去了自我一般只会说“与你无关”,最终沦为了黑幕下的又一个“行尸走肉”。
电影虚构了这样一名仁心的年轻医生,通过大量长镜头、面部特写、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以及浓重令人窒息的喘息声,展现这位年轻医生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制度的苍白与无力。
长镜头烘托了一种对“希望”焦急没有耐心的等待,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就如同捅穿黑幕所做的徒劳的连续叩击,而喘息则更像是一种无力的狂怒和嗟叹。
本片源于真实故事,但不同的是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糕,甚至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医者的初心而战。
影片有点被译名耽误,原片名是一句古英语——Thou Shalt Not Kill,是十诫中的第六诫:不可杀人。
就算直译成“汝不可杀人”,大抵也比现在这个片名吸引人。
影片改编自2016年的罗马尼亚公共危机——医用消毒剂稀释丑闻。
这部电影偏纪实风格,多次运用冗长的叙事镜头耗磨观众的耐心,同时也是为了堆砌窒息感,类似《艾达,怎么了?
》,这种窒息感在警察署的那个十几分钟的长镜头里被推至顶峰:克里斯蒂安连续三次给不同级别的警察陈述事实,直到他忘词、崩溃、又哭又笑,一切演变成一场闹剧。
不同于多数揭露社会丑闻的影片中更常见的结局——涉事者伏法,重整相关职能机构,标志着xx体系建设的又一次进步和完善balabala……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原本一心只想揭露黑幕的外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在经历过一次次令人窒息的碰壁后,最终选择了妥协:他收回了伸向消毒剂公司老板的手术刀,放弃向医保局、警察署或媒体递交他的调查材料,回归家庭、与妻子和好,和院长说我错了、我不再揭露什么黑幕了、我回来继续工作了。
这样的结尾让人压抑绝望,却更加深沉有力,也提醒了我们,其实这种类型片并不一定需要大团圆结局,得不到回应的努力所引致的悲剧收场,更能让人警醒和思考。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克里斯蒂安在手术前的例行洗手。
水池前的他,一遍遍用头撞击消毒剂压泵直至额头出血,用那被稀释了十倍的劣质消毒剂反复并且逐渐疯狂地搓洗双手,最后带着哭腔回答护士:“我准备好了。
”他准备好什么了呢?
用被稀释的消毒剂,来稀释自己的“医者仁心”吗?
简直了,不把人拍睡着誓不罢休。确实欣赏不来这类大闷片,影片结尾让我想起了18年跨年被李鸿其吃苹果支配的恐惧。
这玩意是洗不干净的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同样沉默的大多数,视恶如无睹
人命关天的钱也挣的话,该遭什么报应呢?
沉默
是此类型片中拍最好的那种,上一次看这种影片还是前年东木老爷子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大量近景、手持与长镜头,讲述了一个绝望的没有结局的故事。结尾是今年最佳。
最后洗手的情节让人崩溃
《医者仁心》罗马尼亚现实主义新浪潮。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覆灭。最后男主头上浸出的血迹。“你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男主崩溃的那场戏像极了《警察,形容词》。
个人对抗体制,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电影频道佳片有约 20240330
同一个世界会有同样的无奈,只不过…他们说的话可以更多一点。电影层面,用我前面阿姨的两句精准评价:“说话啊,zen墨迹呢!”“这就完啦?也没个结尾。”(适用于所有欧洲电影hhh(才发现北京剧院也有艺术放映,以后多了个好去处
男主不断地申诉,但得到的只是沉默沉默更沉默。最后,那个药商说出了生存的法则:只倾听,不说话。确实,现实中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如此。
红星电影世界汶水路 1号厅 2021. 11.26 12:45 3排7座 (包场啦)
一己之力对抗体制 但终究是蚂蚁。。。
细致展现一个人对抗整个体制的制度性腐败,而最终又被体制所同化的过程。自始至终的紧张感与戏剧张力,跟让人窒息而绝望的长镜头与尴尬场景展现并行不悖。众多重复台词与镜头的连续呈现,赋予了电影以十足的荒谬感与震撼效应。很多台词与意象富于隐喻与象征意味。足以深深拷问观众内心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值得推荐。
全片医生都在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冷漠的系统,长镜头更是突出了主人公的等待、压抑和无奈。医生失声痛哭的背影和面对消毒水老总的无言两场戏编排极其巧妙,主演演技炸裂。
2018华沙1-2竞赛入围。跟2019名声大噪的《集体》讲的同样是罗马尼亚公立医院震惊世界的消毒剂丑闻案,不过相比之下纪录片还是要更狠一些。这部片用了蛮典型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视听设计(很多长镜头,难度不算高但有几个不错)和情节写法,加上一个有些social drama向的故事,对这个社会问题的揭示,以及人与体制冲突的巨大无力感的表现还是挺清晰的。与《无医可靠》《卡门》《故障状况》等罗国医患题材可以联系起来看,男主角在检察院那场戏也颇得《警察,形容词》的神韵。不过剪得实在可以再干净利索些。
检察院那幕惨不忍睹
从在检察长面前控告开始,本片就都散了,彷佛编剧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后面的人物心理动机了,只剩下毫无意义的行动。这样的人物形象前后性格的反差处理很突兀,让我后悔看这部片子了。
男主一个人对抗周遭的一切,似乎没人理解他,很酷,也很孤独,很痛苦,但他也认清了这个残酷的、真实的、腐败的世界,真相就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再怎么发出控诉的声音都会销声匿迹,毫无作用,渐渐地,连为伸张正义发出声音都精疲力尽。这部片让我体会到一种想要挽救世界,改变世界却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这个最后一幕真让人揪心,最后一个镜头,男主头破血流面对镜头说了一句“我准备好了”,仿佛在宣告他也要走进这个糟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