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两大影后田中裕子和苍井优主演的《我啊,走自己的路》这部影片表现的是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通过在75岁女性桃子回忆,镜头反复切换老年岁月和青春时代,让我们看到日本女性桃子从乡村出走,到城市工作、婚育、夫妻恩爱家庭生活和老年独居日子,匆匆五十年的岁月的变化。
影片很真实也很温情,也有一些看点:其一,年轻是追求自己独立自由,但当老年独居能够独立自主之时,既有自由自在的快乐,也有怅然所失孤独之感,孰好孰坏,真滴不好判断。
其二,老年寂寞孤独是常态,关键是自己如何对待处理,是消沉悲苦,还是坚强乐观地面对,必须要有正确的选择。
其三,警察接到局面投诉,来到桃子的庭院帮忙修剪树枝的情节,确实是国外警察工作的真实反映,警察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什么都做。
不会像东方大国部门多,肯定会非常周折由有关部门处理。
其四,汽车销售代表为了推销汽车,可以当面开空头支票承诺当儿做女,售后却记不得自己所说的话,看样子这是中外搞销售的通病,概莫能免。
其五,子女对老人索取得多,到处都有啃老,但很难顾及老人感受,能够陪伴老人。
这也是老年生活必须要面对的。
暮年的桃子过着独居老人的日子,每天规律的生活,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记忆力似乎开始衰退了,时常的自言自语,总觉得有人在跟自己说话。
20岁时为避免包办婚姻逃到东京以来,桃子便立志成为新时代女性,凭自己意愿组建家庭,到头来却被旧的生活方式束缚。
75岁的桃子独自生活看样子并不顺利,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恐慌逐渐具象化为3个精神伙伴,交织在回忆和现实中,是反复对自己过去记忆的确认。
在记事本上写写画画,即使到了这把年纪依然保持着对古生物这一兴趣的热爱,在无预兆的头脑风暴中回顾自己的一生。
经历逃婚,遇到喜欢的人后人生开始转变,那时的桃子一定与那个时代一样,经历经济腾飞又见证了大萧条,在失去丈夫后渐渐感悟到比起爱情,自由和自立更重要。
看着独自一人安安静静的家中,虽然有点凄凉,但我一点也没有对这个情景感到不安和恐慌,比起随波逐流的一生,老年孤独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如果在青年时期就被安在齿轮上,那么此后的一生我想不到能有什么能感到幸福的事。
至死也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样的一生才比较好吧。
一部回忆录式的电影,映射着一代代自诩是新时代的人前赴后继尝试挣脱枷锁,才让世界一点点的有了变化,那么现在,不也正是变化的过程中吗。
P.S.东出昌大为啥还能出来演戏??
年轻时候的女主在电视机中看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的热闹场景,也受奥运精神影响,在与父母的包办婚姻对象成婚前选择了逃婚,搬去了东京生活。
在东京饭店打工时认识了常来饭店用餐的丈夫相知相识相爱。
多年后,丈夫去世,女主与儿女关系不算好,过着独居老人的生活。
这部片子本应该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上映,可惜赶上了疫情。
如果是那个时间段应该会更容易引起共鸣吧。
奥运➕空巢老人的生活全片一反常态,以往提及孤寡老人总是充满了悲苦色彩。
这部片子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幻想之间切换,老奶奶幻想出三个人来陪她度过老年生活,找到了全新的自我,充满温情。
别被“年龄”阻碍,什么时候都不晚。
这种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想到自己的父母长辈。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走向孤独,要学会与自己对话。
也让我继续往下想,我的老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这部影片所宣扬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还是为了符合“正确”,把独居老年人状态合理化而冠名的“自由”?
主人公真的更喜欢丈夫去世后独居的状态吗?
还是如片尾与青年时期的自己对话时所说,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信念?
为了逃避父母安排的“爱”,终于来到大城市,却仍然陷进自选的“爱”的牢笼,爱和自由能两全吗?
不过看得出主人公内心是很强大的,也许这是自由与爱的前提吧,有一定启发...嗐,不知道自己在说啥,感觉越来越痴呆了,见谅啦。
恰逢张楚参加“闪亮的乐队”综艺,耳畔回想那句“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一直觉得张楚与朴树是一类人,单纯,可爱。
65岁的田中裕子演了75岁的独居老人。
每天醒来,起床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每天都一样,医院,图书馆,或者呆在家中。
医生谈着身体上的老年病状,永远需要观察,待定。
但腰疼是越来越厉害,无法修剪花园里的树枝,无法铲雪,需要贴膏药才能爬山。
导演最后把医生用原始人来代替,说着生死。
认真过着这一生了吧。
少女时代,躲藏在暖炉上被烧伤,映射了成年后,为逃避包办婚姻而逃到大城市,最终与丈夫偕老。
可惜丈夫的突然去世,让原本以为独特的一生,发现依然循着固有逻辑生活。
面对丈夫的离世,甚至有一些窃喜,可能自己独自一人,才是过上自己的日子。
儿女双全,女儿也离得很近。
亲情,有的是女儿难的来一次,只是为了借钱。
时常接到各种向老人推销的电话,来卖车的销售都想做干儿子,得到好处。
这个年纪已经不在意金钱,但也看透了炎凉。
冒着风险,独自走到老公的坟前,与老公和解,虽然没有彼此陪伴走完,但毕竟是爱了一辈子的人。
与奶奶和解,幼时的自己无法理解老的状态,当自己的皮肤也像奶奶一样松弛,才明白了当时奶奶的心态。
三年级外孙女独自到访,是女主与世界和解的契机。
是的,人,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平淡而辉煌。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认真过了自己的人生,最终都将孤独,与世界微笑告别。
田中裕子即便是上了年纪,流失了胶原蛋白,依然有当初阿信娇俏的神采,可见美人在骨不在皮。
整个电影里有很多场景是田中裕子跟自己幻想出来的人对话,像i人脑内小剧场,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有心理动机。
片中有一句话很有趣,女主说“家庭主妇更需要想象力”,内心丰富而缺少深入社会接触的人在独处时会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整部影片都在讲述女主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对家庭与亲人关系的思考,温暖的亲情羁绊是皮,清醒的自我剖析是骨。
受到电视上东京奥运会的鼓舞,为了逃婚头也不回地扎进东京繁华的生活,经历了普通人生儿育女的一生。
当老伴离去,晚年的她要独自面对无限的孤独时不免枉然,幻想出三个自己陪着她。
那些给女主巨大情感支撑的温情回忆都源自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与成年后子女的冷漠形成对比,女儿主动上门看望却是为了借钱,儿子一去不返再无音讯。
女主出游遇到了年轻时的丈夫、幼年的子女、童年的自己,直到她走不动了,推着她往前走的正是她幻想出来的自我和家人们。
女主对亡夫的思念是真的,但是内心深处在丈夫死后重获自由的喜悦也是真的。
她后悔没有活出自己的人生,将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她深爱的家人。
在人生暮年重获自由时,已经年老体衰了,她拖着疲惫的身体想要找回自己。
她的脑中开始想起家乡话。
影片刚开始时,老年女主问医生脑海里有人用家乡方言说话,是不是老年痴呆的前兆?
一个贯穿全片的线索是乡愁与自我认知。
片中女主自己说“我的生平,也是层层递进的,我和地球的伟大进化一样,东北部方言在我人生中处于基础地位。
” “俺”和“我”,导演仅用了一个简单的第一人称称谓,就将初入东京的小镇姑娘那一份稚嫩的窘迫表达出来。
女主对周造萌生的爱意,最早也许带着一种通过乡音传递的归属感。
他们有一样的口音,从小看着一样的山上大,只不过一个在山这边,一个在山那边。
那一天,她才知道原来不同角度看到的山是不一样的。
在周造身上,孤身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找到了乡音包裹下的温暖。
女主在好朋友说出“你每次说“我”之前会叹口气”时,会被击中,因为她觉得说“我”的时候背叛了家乡,努力洗掉土味的乡音,只为快速融入东京这座城市。
老年的女主在听到小孙女说妈妈生气的时候会说家乡口音时,心头涌上一阵欣慰,这一份刻在骨子里的乡愁隐藏在血脉中,在不经意的时刻从小孙女的脸上温柔浮现。
田中裕子的演绎相当细腻,她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传递出的情感张力却非常大。
电影美术做的很棒,脑内小剧场如梦境一般展开。
从女主的心境出发,以一种唯心主义的方式重新解读她周围的世界。
因此所有幻想出来的意象都可以抽丝剥茧,回归到女主的心理层面。
我很喜欢桃子出游的时候回到自己童年时期的家,父母、外婆和弟弟围在桌子前吃饭,而整个房子甚至是一座帐篷,没有屋顶,白色的破布在风中飘摇,像聊斋里的孤魂野鬼。
于记忆的荒芜角落烘托出温情的家庭场景。
猛犸象的意象也很有趣,远古的生物和女主形成了互文,传说猛犸象可以穿越时空,女主是从昭和时代步入现代的孤独猛犸象。
正如她的自言自语:“我的生平,也是层层递进的,我和地球的伟大进化一样”,颇有点佛教意味。
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中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间,而然这一瞬间的人生百态也包含着自我认知的演化,与地球物我化一,一同吐纳生息。
女主在不断和亲人、自我和解的过程中变得通透、慈悲。
正如佛教思想中,人生是一场修行,要去往更高的精神世界。
这绝对不是一部观影体验很“愉悦”的片子,孤独是如此具象化。
电影中运用冷暖光对比的方式烘托现实的冷清,回忆中温馨的亲情画面总是布满阳光或暖色光,镜头一转,女主冷光下孤身一人的身影格外凄凉。
再乐观的人看完也不免脊背发凉,仿佛站在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边,你知道早晚有一天你的生活会浸透在这阴冷的蓝光中。
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不婚不育,也许都要面对一样的晚年。
如何在身体机能日渐衰退、与社会逐步脱节的过程中与自己相处,是我一边看一边思考的问题,以至于每看一会儿都要暂停一下。
晚年单调乏味的慢节奏生活是否能把人逼疯?
当亲人都离去,要有多么热切的回忆才能驱散寂寞,要有多么强韧的内心才能支撑自己规律健康的生活,而不是自暴自弃?
影片的结尾用孙女稚嫩的笑容缓解了一部分焦虑。
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随着人口老龄化,独居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
除了存钱、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结交朋友,可能需要一些更宏大的东西,独自走向更深高的精神自我。
因为原著和电影都看了,无意比较哪个版本更好,两部作为独立的作品,都有看点。
更想说的反而是在男性制作者拥有绝对话语权时,一份原本是女性叙事,甚至是女性将一直以来藏在心里的心事切切私语般的表达出来的文本经过男性创作者的解读转码再创作后与原本的作品能够相差几何。
首先,桃子脑内的不断回响的声音,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带入的是女性声音,根本掺杂不进去男声的,不说绝对值,就相对而言大多数女性在跟自己对话时都不可能是在脑子里窜来窜去的是男的声音来来回回吧。
而在电影中田中裕子桃子本人前期几乎不开口的,她脑内的声音由扮演她年轻时代的苍井优发出,但是其他来来回回的声音确实三个男人。
我想这个便是导演兼编剧冲田修一在转码时带来的变化,一来当然是男性视角下的观察与创作,二来我觉得很可能是长久以来的男性创作主导的环境带来的很自然的女性周边由男性的占据的习惯。
而且这一点在影片中其实并不违和甚至还挺贴,除了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外,观众在长久以来接受影视作品都是这种创作理念指导之下的产物,如果不多想肯定不会觉得奇怪。
第二点,明显让我感受到男性女性创作者差异的便是在原著临近尾声作者岩竹千佐子写的那段:“有很多很多桃子在。
有很多很多桃子往前迈。
桃子拥着桃子的肩,桃子拉着桃子的手,桃子推着桃子的背,前呼后拥,一路欢声笑语。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读来激荡豪迈,又百转千回,像是一腔孤勇,又像是有众多伙伴并肩同行,而且我就是我最忠实的伙伴,然后在不远的前方就看到了那抹鲜艳的红。
桃子知道了“俺不是一个等待命运判决的人。
俺对热烈的红色有共鸣,俺还能战斗!
俺还有未来,还有从今往后,涌上的笑意就是涌上的动力,俺还没完蛋呢。
”因为,桃子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故乡,那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故乡,凭恃自己,独自前行。
这一次的桃子更加坚定,明白了所谓自由后的坚定。
但是,电影中没有这段,因为桃子的脑内角色变成了三位男性,同样的,电影中所以这段的变成了这三位加上奶奶、孙子等等人跟在桃子后面一同前行,虽然通过镜头、音乐等手段多重渲染,最后以三个年龄段的桃子同框收尾,但始终没有给到我原作中几句话的感动和澎湃。
因为那是桃子顿悟的时刻,因为那是桃子释然的时刻,因为那是桃子开始想相信自己变得坚定的时刻。
只是同框,显然不够,各种层面上。
不过电影中加入的两个桥段我很喜欢,第一个是图书管理员对桃子的三次询问以及时最后雪地的猛犸象一同前行。
他打蟑螂的时候,健壮得像一位相扑选手;他对年轻的自己说,我要独立生活的时候,帅气潇洒得像一个侠客;她在心里唱着“俺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站起来跳舞的时候,那种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刻,可爱得闪闪发光自带舞台聚光灯效。
她不用依靠任何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而选择独立,必然会遇见苦涩,常常感到无助,无时无刻不被孤单包裹。
“这样活着对吗?
”她问,“你(能这样好好地活着)真的很了不起!
”祖先说。
一辈子为亲人而活就是对的吗?
一辈子只为自己而活又是错的吗?
生活的方式哪有什么对错,能健康且快乐地活着已经很艰难,知道自己想怎么过这一生,并且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是真的很了不起。
奶奶幻想出的三个男人与其说是陪伴者,不如说是自我的化身。
当奶奶开始幻想,灯光就开始变得温暖明亮,她内心或脑内的世界那样有趣,和现实的阴冷灰暗、孤苦凄凉形成对比。
而在外人看来,只是老人家在说些奇怪的话、做些奇怪的动作。
导演冲田修一用第一人称视角,将一位老者的自省拍得如此生动细腻。
或许有反婚反育嫌疑,但其实不管选哪条路,走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条就好。
大部分的人看完影片都在感叹和害怕自己老了该怎么办?
而我觉得主角只有这个时候才活出了自己。
很喜欢裕子奶奶,到了老了她终于获得了自由,丈夫去世了,孩子也都各自成家了,我看了并不觉得悲惨啊,反而很羡慕奶奶的生活。
因为奶奶的生活条件挺好的,一个人住着一个漂亮的大房子,在市区出行也是方便的,奶奶还会开车,并且自己也有能力买车。
奶奶一个人可以做自己爱吃的饭菜,可以幻想出三个陪伴的人一起聊天,可以去图书馆借喜欢的书看,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在家追剧,也可以写写东西,(这部电影就是若竹千佐子奶奶的自传体改编的。
65岁后她才开始写作并成为了作家。
)所以奶奶的一生挺完美的,有过甜美的恋爱,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生了一儿一女当上了主妇,回忆里的生活都挺美好的。
到了老了可以一个人安静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回忆儿时和年轻时的一些趣事,而且有个小外甥女很可爱也很喜欢她,结尾的时候就是外甥女来找她,感觉奶奶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奶奶回忆里说自己这一生最骄傲的是拉扯大了两个孩子。
所以大部分的人害怕老,应该是怕老了没钱没子女也没有兴趣爱好,回忆里也没有一件值得骄傲的正经事吧。
看之前以为电影会说“自己的路”到底是怎样的路,有多独立又或者多自由,然而却是一个75岁老太太不断回顾自己人生的普通故事。
年轻时候逃开了包办婚姻,但还是在结婚生子做家庭主妇的主旋律中过了大半辈子,如今老伴儿死了,生活好像只剩看病和图书馆,除此之外只能跟想象中的三个精神小伙絮絮叨叨,平淡里有高光,朴素中有辉煌,好像无子女在身旁的日子很凄凉,又好像孤独里又有点自在的欣然滋味。
说不上是好还是坏。
又回想到自己的预期,大概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路”的认识吧,必须得做点什么,得追求点什么,全身心地抗拒着主流,可事实上自己又不知该何去何从。
最近醒悟到的是,人的思想究其根本是环境的产物,或多或少被影响着,所以不存在完全自由,没有外界激发就会出现的东西应该只有吃喝拉撒睡。
被刺激出的欲望,发自本心的愿望,实际可以达成的事,一天只有24小时,三分之一睡觉,超过三分一工作和吃喝拉撒,剩下的时间再分一些给家人、应酬、运动、读书、刷网络、学习,真的剩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少。
所以也许,人生意义真的不在于做成事情上面(这个着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只需要考虑自己实际情况就好了。
其他什么什么的,就管不着啦
又是有着奇怪表达手法的典型的日本电影,但是不好看。太散了,没有任何冲突起伏,没有鸡汤,也不够美。有种一无是处的感觉
好像很近,但好像也很远
本来是比较无感,因为和自己独居的心境差得蛮多的。但是看着看着脑子常常放空,又开始乱七八糟地漫游,比如我想买个单反相机,但是好像错过了时机;前一段时间开始丢弃一些闲置物品,跟一些蛮有意义的东西断舍离;想起了张亚东在《草莓星球来的人》上的那句"我觉得我不比谁差",甚至联想到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场景;还想起了开场前偷听到的女孩们偶遇之后的对话:"一切约定的邂逅都是耍流氓";等等,不一而足。然后我就发现我跟剧中的主角共情了。我的幻想行为也好像在写独居日记一样。基于这个我有点喜欢这个电影了。
有趣,却又让人疲倦,似乎很漫长。布景和调度很棒呢,很美,生活的美。即使是天马行空的未来我还是喜欢不起来呀,我果然还是只想和爱人一起一辈子啊。
前面在描绘老年人独居的生活状态,后面开始频繁插回忆(预示阿兹海默加重),舞台式和超自然的花活也是熊谷守一里玩过的,整部看下来缩减半小时为最佳,即便如此儿子离开的原因和三个幻想朋友的来历还是没有交代
我看的加长便当版,与自己和解后的孤独会很精彩的✌️,愿我的老年生活像图书管理员一样🙏
挺无聊的
即便是在窥看独居老人的内心世界,冲田修一也有办法把它装点成古怪有趣的样子,就像是熊谷守一和他的后花园,田中裕子也有三个身穿欧巴桑服装的分身,这样充满喜剧氛围的聊天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自怜自艾的感觉,当然在林中散步的那段感叹还是不禁流露出了寂寥,同时也是《去见瀑布》后又一次心灵之旅。田中裕子演得可真是好,总觉得有些小狡猾,宫九不去写剧本来这里打什么酱油。
I Shall Live by Myself 2020 Blu-ray 1080p AVC TrueHD 5.1-DIY@TTG, 2:18:20.625 (h:m:s.ms),43.62 GB
總會想起樹木希林🥺
理想的「老龄化」社会是什么样子?冲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带点「低幼审美」趣味的观察样本。不知是原著的设定怪诞,还是《我啊,走自己的路》本身离奇:悲伤的底色太浓太暗,而喜剧的表象又太亮太淡,以至于尽显苍白与浮夸。真实的「死亡」是什么样子?写虚了是对死的美化,写实了是对人的丑化。据我观察,描述死亡最好的手法不是用童话把它浪漫化,甜品化,也不是用神话将它宗教化,神秘化。而是一个人抑或一只猫,一只狗,以小步紧跑的姿态去迎接她!以日常生活来呈现世俗意义上的死亡与苍老,除了要去看《死期将至》之外,法国「印象派」名画《乡村星期天》也可看看呀。从《无依之地》的角度来看,东方人是多么害怕孤独的一群人啊。倘若《波兰式出轨》呈现了人的终极孤独和必然与人交流,那么日式摇篮里的「熊孩子」则有点多,有点吵,有点大,有点假。
恍惚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
人生,都是自己走,直到尽头......
独居老人的自由
看得很焦灼,感觉和20岁的桃子很有共鸣,她就像小时候离家的我妈妈一样,坚定顽强。怎么逐渐就变成了一个恋爱脑老婆婆了呢?真的和后面的桃子聊不到一块去,原来逃婚逃出去就是为了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刚开始她也后悔年轻时没多爱自己一点,我很欣慰。结果她一个人走路走了半天回忆了半天,找到自己活下去的意义——帅老公希望她能独自生活?这是他留给她的温柔?我觉得说是因为世界的美好,或者是说小时候的她的勇敢激励了老了后的她,都比活下去是别人给的勇气要好吧!还有就是,老婆婆的内心声音为什么是三个大叔?其实是少年、青年、中年桃子会更好吧!!一看就是男导演yy的,她的内心戏是很丰富,但是能和自己对话的,怎么也得是自己啊,别人怎么懂“我”?弱弱地说,真的想看“走自己的路”,建议去看《小谢尔顿》里面的康妮……
看完后有种浪费了生命中两个小时的感觉。关于寡居老人面对生命逝去与孤独的故事,以及对于过往人生的反思与回忆。导演似乎想用稀奇的手法拍一个并不稀奇的故事与主题,说教略多且并无特别深刻的地方,片中老人的种种思考与行为,当下独居的年轻人一样也有。整部电影最深刻的台词就是卖车小哥向老奶奶推销时说的话:“游子远在天边,本田近在眼前!就让我来当您的儿子吧!”。
幻想与回忆的交织。
融入了一切相对柔软的超现实主义。可问题是,故事没啥意思,不好看!
两星半。添加了许多试图有趣的元素,例如桃子内心的声音的具象化,例如回忆的时空的穿插,但也是这样的技穷显得整个影片的无聊型反而加强了,我认为田中裕子并不适合这个角色,她一静态下来就苦大仇深,让她坐着一直沉浸在回忆里,略微痴呆,她还留着年轻时的那种雀跃,偶尔狡黠得光彩动人又让人信任,这里有几场戏掩盖不住的本色,冲田修一放不开,他如果有中岛哲也和三谷幸喜那样拆解人物故事的技巧,也不会将这部电影弄得这般尴尬。
简单的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是日本电影最擅长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