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一下我理解到的每一集中要表达的含义。
S02E01刚开始,觉得女主很可怜,但是看到后面,却觉得有些可恨。
开始看到“人偶”的时候,看得出来女主是很好奇很喜欢的,并且把失去爱人的痛苦几乎都忘掉了。
但后来发现他不会生气不会发怒不会害怕一点也不像爱人的时候,却想要毁掉他,然而悲剧的是,她竟然没有勇气毁掉他。
最后她要上那个阁楼,竟然需要莫大的勇气。
本来是用来忘记痛苦的东西,最后却变成了她不得不面对的“痛苦”。
没有人是可以用任何东西代替的,不想面对的痛苦最终会变为更为痛苦的东西跟随你。
我认为编剧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前面看到的评论中,有人提到此片其实是对科技的抨击。
抨击科学抛弃了道德观的底线。
我十分同意。
这个“科学”其实也只是为了赚钱。
“人偶”最后没有帮助女主,反而徒增了她的痛苦。
S02E02这应该是几集中,看的最伤心最痛心的一个。
不仅仅是痛心于女主的命运,更痛心于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却做着拿人痛苦当开心的勾当。
也许有人要说了,觉得这是她该得的,因为她犯了罪。
无数的群众唾弃她,厌恶她,表演者们说着“这都是为了正义”的话。
但是,当人们在女主体验的无数次痛苦中寻求快乐之时,人们就已经“成为了”女主。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守法公民》,这两部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实在无法想象,为何大家都能够以娱乐的态度去看着别人惊慌失措,痛苦无助的样子。
女孩在林中被杀,而表演的场地竟然设在了那个林中。
用这些表演,来博得观众们的笑声。
这无疑是对女孩生命的一种亵渎!
“正义”不一定是在大义凌然中出现,但绝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
女主罪致死,但用她来娱乐自己的大众,也没有什么区别。
S02E03看影评时,有人说这是抨击英国政治的片子。
我想说,我看到的含义其实与政治毫无关系。
一个卡通人物,何以能够去竞选总统,还票数第二?
这都是大众的功劳啊。
只要博得大众的喜欢,你就有立场去说话。
“小熊”无数次地误导了人们,让大家认为他“无立场”就是代表了群众的意图。
其实,这也是对人们心中“娱乐性”的一个放大表现。
“娱乐心态”超过了政治的严肃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管他什么选总统,只要让大家开心了大家就选你。
好在最后男主反思后,辞去了这份工作。
但是高潮正好在这里:第二个配音的说谁打男主,就给他500元,结果还真有人跑上去打他。
在我看来,这群人已经丧失了理智,小熊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麻痹了他们的思想。
我以为,全剧就这样结束了。
结果编剧安排的十分巧妙,在最后男主看的大屏幕上,“小熊”已经流行到了世界各地,作为一种文化传入了其他国家。
男主看着大屏幕又打又骂,却被巡逻的人给电击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人们自以为很聪明,却被“小熊”这个虚拟的人物给“奴役”了思想。
最后看着大屏幕上“小熊”旁边的那几个单词,实在是觉得好笑。
真的是一部黑色幽默啊。
S02 E02 White Bear Justice Park沛公初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史记·高祖本纪》什么是正义(Justice)?
在影片中,正义被人群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这是最直观,最血腥,最畅快的做法。
这也同样使各个人群易于理解。
对他们而言,彷佛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能够拐骗儿童并且旁观将其杀害的人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而一个恶棍理应为他们的恶行做出“补偿”,让她承受相当合理的“抵偿还债”。
人们折磨她,围观她,嘲笑她。
人们觉得这是她的罪,他们是她的典狱官。
在如今人类本能被压抑的今天,在社会要求人人都要服从规则,服从道德,服从法律的今天,人们只不过是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施暴借口,用以发泄自己压抑扭曲的兽性。
最终人们日复一日地给她洗脑,精神上RAPE她。
没有任何人对此觉得不妥。
《乌合之众》一书中早已有了对人群混沌形态有了相当准确的论述。
在这个社会之中,有谁是无辜的么?
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而罪大恶极之罪乃是群体之罪,尤其是打着以大多数人口号欺压少数人的正义,这更加令人毛骨悚然,他们不再会被道德感所束缚。
这是一种悄无声息、自恃强大地犯罪,所有反对的声音在那一刻都将不复存在。
群体以一种不可阻挡地姿态君临天下。
文化大ge命,网络舆论攻击(影片《网络杀机》),欧洲人贩卖黑奴,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人类的历史满是群体性犯罪的累累血债。
谁给了他们如此的权力?
他们有什么资格去践踏一个独立之人的人权?
他们有什么权力以暴制暴?
可他们大义凌然地这样说道:我们大多数人就是正义。
这个故事太黑暗了,随便写一下感受好了。
严重剧透!!!!!
故事主要叫一位不知名的女主在一个房子里醒了,手腕割伤了,而且旁边洒满了安眠药。
电视上出现一个奇怪的标志,女主好像是失忆了,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
女主看到自己的可能是男票的照片,旁边还有一张小女孩的照片。
而且脑中各种回忆。
女主走出房子,周围都没有人,但可以看到其他房子里有人拿着手机在拍她。
这是从车上走出一个戴面具的男子,拿出枪来要射击她。
于是她开始逃跑,跑时周围有很多路人拿着手机再拍女主,没人伸出援助之手。
下面不细说了,就女主被一个抢劫女的救了,再跑的过程中又杀出两个蒙面人,继续跑,被一个开卡车的大叔救了,然后他们决定去没有信号源的地方,因为现在有些人被一种信号控制了,没被控制的玩起来了杀人游戏。
来到森林大叔袭击了女主,要杀了她,被抢劫女救下。
然后继续跑,来到白熊决定关闭信号源。
最后发现就是一个游戏,里面的人都在扮演一个游戏的人。
女主就是杀人犯,和男朋友杀害脑中的那个小女孩。
于是白熊正义公园就让女主承受精神痛苦,让她知道小女孩的痛苦。
一次次让女主失忆,一次次在这个游戏中受尽羞辱承受杀人的痛苦。
大概就是这样。
故事很黑暗,杀人的确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做法不是也如同杀人犯一样残忍吗?
看着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这么残忍的事有些人都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很愉悦。
罪恶在上演而我们无动于衷,甚至在欢呼。
正义又是什么呢?
前半很像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后来发现真的是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场。
前半很像对冷漠的人群进行着无声的道德谴责,带着点点围观而不行动的疑惑。
后来发现,真的是冷漠的人群,真的需要道德谴责。
我们该如何表示正义?
又该怎样审判罪恶?
是动机本身比较重要,还是行动的样式更重要?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剧目演到女主被推上车,饱受西红柿和窗玻璃的袭击,甚至包括被电击那一部分,我仍旧可以慢慢地接受一点。
她本身是罪恶的,在这一点上来看,受到如今这样的折磨并不是太难以接受的事情,更何况她所造的罪恶,是面对一个几岁的,可爱的小孩子,扼杀了她的生命,相比于直接动刀的心理变态者来说,她这种旁观者拥有更为难以理解的心理和不可饶恕的恐怖。
但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导演将一切变成了一种循环,从早上女主在脑子混乱中不知道自己是谁醒来,到人群看着她被追杀而只是拍照,再到有一人搭救,逃亡,去到所谓的白熊发射站,直到被审判,被带回电椅处。
这一切都是一个轮回,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一切的日子将被重复或者主动重复。
女主糟糕的,不可忍受和不知所谓的一天,将重新开始。
于是审判的味道开始变质。
看客从正义的变成非正义,从看得过去变成恐怖的,同样有着难以理解的心理的人,他们站在正义的高端义正言辞的叫喊着什么,再将曾经犯过错的女主一脚一脚踩在脚底,直至电椅的深渊,再至每天重复这样的折磨。
纵然正义,纵然审判,纵然需要罪有应得。
难道,就可以这样么?
曾经与室友讨论个人慈善中,是否选择慈善对象以及对慈善的对象是否有着某种好的预期。
我很自然地想到应该给有着潜力的人机会,并希望他能够在帮助下达到某种成就,譬如书读得好,或者成为有用的人。
然而室友的一句话惊醒了我,这就属于道德绑架。
我想了想,正是如此。
你拥有做慈善的能力和地位,就可以站在这个位置上对他人作出要求,甚至掌控他人人生的进度么?
并不如此。
然而我编造了一个理由,他凭什么被慈善,难道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有潜力成为有用的人做理由么?
可是编造的这个理由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原来被救助的理由有且只有一条,且永远如此。
那就是,他有被救助的需要。
这才是最纯粹的慈善,所出发的理由。
回归到影片。
需要给罪恶的女主进行审判,同样也需要对她进行某些改造。
但审判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恶制恶的行为。
于是这种行为才很需要限度和控制力。
所以我们才对死刑是否废除讨论许久(我个人没有定见)。
但我可以看到的是,这些组织者和看客所做的这一切,势必比女主原本所做的一切更为让人不寒而栗。
其中所饱含的扭曲心态和疯狂心理,让人无可奈何地陷入阴暗。
于是他们站在道德高位上。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编剧的“围观”这个角度选的极好。
在网络高速发展和人本主义畅行的今天,围观,是每个人突出个性和表达自己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这种张扬个性的渠道存在,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舞台。
这个舞台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但各种舞台汇集,它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同伴们并拥有一个剑锋指向同一个方向的团体。
这种团体看起来极为可怕。
于是当我们正确围观时,会促成贪官下马,会阻止黑幕停下。
可是当我们错误围观时,同样会导致好人被冤,百口莫辩。
于是每个围观的人,他们看起来手执权柄,身带喉舌。
那么站在道德高处并手执权柄,做出超越罪恶行为去审判罪恶,自然也再没有人会指责他们。
于是审判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达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杀人目的,和一个简单的复仇目的。
最终恶的坏处没有被彰显,善的能量同样未被释放。
只有折磨恶人的变态方法在人性的天空闪耀,上面简单地写着:恶有恶报。
于是我想起曾经看过,并一直记在心里的一句话:你的存在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不能以无知无能为借口的责任。
只谈第一个故事。
玛莎的男朋友因车祸去世,朋友给她推荐了人工智能,通过读取男朋友在网上的发言来模拟他的性格。
最初玛莎不同意,因为那不是他,然而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终于忍不住尝试着与人工智能对话,在听到他的声音时泪流满面。
之后他们一起聊天、回忆过去、故地重游,玛莎用男朋友的视频给人工智能订做了身体,似乎过去的一切又回来了。
然而随着相处的深入,玛莎发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总是无法达到她期望的结果,逐渐陷入绝望,最后人工智能被关到了阁楼上。
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程序编得不够好,宅男程序员们真是太不懂女性心理了,处理问题都是直线思维,看玛莎心情不好就问要不要滚床单,让滚出去就滚出去,让跳崖就跳崖,让不跳就不跳。
其实程序应该这么写:当她无来由地心情不好的时候;当她让你滚出家门的时候;当她叫你从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上前抱住她,说“我爱你”。
一早看到新闻《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瞬间觉得科幻中的好多问题都即将成为现实了,比如人工智能的一大痛苦在于,他们以为自己是人,应该有人的尊严,而人类把他们当做机器来利用和销毁,于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冲突爆发了。
不知为何联想到《青蛇》中,白蛇生了一个看起来完全是人的孩子,法海的表情震惊而悔恨,伸手要去救她,那一刻是承认她是人了吧。
如果程序能让人相信它是人,并且有学习能力,它就有了生命吗?
它的生命要通过人来定义,还是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这样的生命有原罪吗?
可以被拯救吗?
参与轮回吗?
可以谈恋爱吗?
问一个程序员同学:“你觉得人工智能算生命吗?
”“算。
”“要足够复杂才算吗?
”“不用啊。
”然后他贴了Youtube上的一个故事:“我四岁的时候,我爸买了台XBOX,如果你有印象的话,你或许还记得那2001年出的黑色的、挺结实的方块盒。
对,就是那个XBOX(不是360),我们一起玩了很多游戏,而且玩得很开心,直到我六岁的时候他去世了为止。
在那之后的10年,我没能再去碰它,然后当我再度将其打开的时候,我留意到了一件东西。
我和我爸曾经玩过一款赛车游戏:《越野挑战赛》,当时它刚出来的时候我们真觉得它挺不错的。
就在我打开游戏这看看那看看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幽灵。
这游戏的设定是计时赛中,最高纪录保持者的录像将会以幽灵驾驶者的方式呈现出来与你一起竞赛。
猜到了吗?
对,没错,我爸的幽灵至今仍在赛道上奔驰着。
我于是玩儿了一遍又一遍,试图打败这一幽灵。
慢慢的,我追逐上了幽灵,而终于有一天我超过了它,然后……我在终点线前停了下来,以确保我不会将它抹除。
”
看到网上有关本集的一些争论集中于是不是该对犯下丧尽天良的罪行的犯人施用如此残忍的罪行,我想这便偏离了本集的主旨。
如何惩罚犯人,是法学该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本集的中心。
何况,这部剧一直都是寓言,寓言都是为了讲述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不要把它复杂化。
当然说它剧情离奇就更免了,《伊索寓言》里动物会说话也很离奇。
注意本集结尾时,主持人对来到公园的观众们的约法三章的最后一条:Enjoy yourself。
这才是本集的主旨。
大家到来,并不是为了“正义”,只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满足自己的伸张正义欲、窥探欲、幸灾乐祸心理,以及身临其境体验紧张刺激事件的愿望。
这些都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是人心善恶两面的其中一面。
有些看似不好的欲望,像窥探欲,其实并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为好或不好,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进化的产物。
希区柯克在《后窗》中将人的这种窥探欲发挥到极致,男主角甚至就因为自己的窥探欲而发现了一起发生在小区里的谋杀。
但是在《白熊》中,人们的这些欲望已经受到“正义”的助长而变得变态且有害。
就像一句有名的话说的:人们并不是邪恶,而是把邪恶错当为自己追求的幸福与美好。
人们认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并为此乐此不疲。
是啊,多好啊,我只需拍下那个惊恐的女孩,我就为这个世界的正义的实现贡献了一份力,并且这活动还很刺激(要演戏,可近距离接触杀人犯),多么有诱惑力的活动!
一旦有人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情(范跑跑、药家鑫、李天一、长春偷车案),一些人立刻在网上对之口诛笔伐,形成舆论——不求真相,只求过瘾。
这是本集在讽刺的。
真的英雄并非说得多好听或是痛打落水狗,而是能解决问题——劳心者让悲剧不再重演,劳力者干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如果都不行,就安静下来,从中吸取和自己有关的教训。
打着正义的幌子“enjoy yourself”,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无耻小人行径无异。
本来,对这个寓言的讨论可以结束了,本来没那么多道理,再多说也是废话。
不过还是想插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是为了惩罚这个犯人,这种方式对吗?
这里的“对”,指的是于法、于理、于情。
我倾向于认为,不对。
现在有一种想法似乎认为,对于重罪犯人,就当千刀万剐方才解恨。
但法律存在不是为了给人解恨。
否则,小偷们大概就都被砍头了。
你说我高高兴兴踹了几百块钱可能要跟妹子出去结果就没了,该是有多恨人?
对犯人的惩罚,一是该使其改过,二是该警示后人。
使其改过自不必说,“白熊正义公园”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二点,可以说说。
秦朝酷法并不能阻止铺天盖地的起义者,新西兰监狱弄成度假村似乎也没有使其成为犯罪天堂。
这是什么原因?
还记得《陈涉世家》中怎么说?
“等死,死国可乎?
”左右都是一死,干脆反他娘的!
这就是重法的悲哀。
如果在现代社会这样弄,小小的打架斗殴,为了不进监狱,可能演变为杀人灭口。
这是警示后人吗?
而一个没有狱警大骂、狱友相轧的宽松环境,不仅有助于犯人改过自新,也会使得犯人不至于为了掩饰小罪犯下大罪。
当然凡事都有度,法不能太重,但也不能太轻导致人们轻视法律。
如何衡量度,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一把尺,至于是否合法合理合情,我这外行人就不能妄议了。
不负责任严重剧透,如在意,赶紧关闭页面!!
闲来无事,终于把黑镜第二季看了。
去年第一季刚出时火透半边天,还记得当时一边看一边高赞牛逼,一边吃炒粉,一边剪指甲。
那是一个美好的晚上,就像这些个春天里的每一个夜晚。
那个月的观影记里我写道:英国三集迷你剧。
第一集讲的是英国首相被迫在网络直播与一头猪性交。
第二集在未来的科幻背景内展示了消费文化几乎能消解一切的终极可怕。
第三集讲的则是高科技记忆工具在未来家庭生活中的一场风波。
每集都精彩,令人叫绝,极具震撼力。
什么是黑镜?
即你眼前的这电脑、电视机、摄像机…… 嗯哼,我还是这么认为的,黑镜,科技的镜子,人类的未来,也许是黑的。
第一集。
故事很简单,一对情侣,和所有的情侣一样,有甜蜜有问题,恩爱生活。
但是有一天,男生被车撞死。
女主悲痛欲绝,茶不思饭不想,每日以泪洗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这样的意外并非人人都曾亲历,但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突然的死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说的频率也在上升。
然而时间会冲淡一切,旧人会在记忆的湖泊里越沉越深,会有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人生。
这是我们知道的事情。
但是剧集中,这位女主获得了科技的帮助,因为他的男朋友是个重度网络依赖症,不论声音视频还是文字聊天记录,他留下了太多痕迹。
于是有了这么一种产品,一种软件,虽然他死了,但你还是可以跟他打电话,跟他视频,跟他聊天。
他会反应,有记忆,会学习。
她开始了独自,但并不孤独的生活,一个人去野游,去散步,随时和他通话,但实际上,对面和她说话的只是一个软件。
甚至,不止是软件。
在这一集的中段,一个可以在浴缸里泡发的生化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长着死去男友的样子,知道他所有的事,除了不会呼吸,不会进食之外,几乎完美。
所以,女主是在和谁生活呢,他的男友?
显然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他已经死了。
他的记忆?
也不尽然,这个软件或曰生化人是有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也就是说他有智能。
所以,其实,她和另一个人开始了新生活。
一个拥有他死去男友的身体和记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且可以随时勃起和她做爱的生化人。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一集到此结束。
科技在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改变所有一切,甚至人本身。
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更严肃更实验。
一个名为白熊正义公园的旅游景点里有一项特殊项目,前来参观的游客要扮演“看客”,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参与游戏并用手机拍照摄像但不和主要人物发生关系。
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记忆,没有过去,莫名其妙的被带着面具的人追杀,逃跑,嚎哭,恐惧,绝望,在一天终于结束,她的逃难之旅的终点,她和我们发现,原来这就是一场真人秀,除了她,所有人都是观众,并且深度参与进这个游戏中。
原因?
因为她是一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小女孩,所以经正义判决,她每日受此刑法。
每日醒来,每日恐惧,每日逃难,每日绝望,每日重新发现自己的罪恶,每日在这痛苦中忘记今天。
这甚至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做了错事的人受到天神的惩罚,反复的做着无力的工作,冥冥中有网牢着,冲不出去命运。
但,那是天神。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因为正义的名义发生如此变异,那么未来果真不是好的,科技也不定都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除了对正义的思考之外,群众、围观者在事件中的帮凶性质表露无疑,这其实已经被很多作品表现和处理过,但这个剧集还有一个元素,让这一切更为复杂和哑然,即这些群众同时还是消费者,正义在消费时代里,人人如蝼蚁,如围观者,也可能是受难者。
而且,再也没有摩西。
第三集,聚焦政治。
一个叫沃多的卡通蓝色熊形象在电视节目中走红,于是制片人突发奇想,要收视率,要红,要关注度,既然有人喜欢,就做大一些。
于是,这只屏幕中的蓝熊开始开始参与国会竞选。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就是现在的政治,不是吗?
政客互相泼污水,谩骂争吵,暗箱操作,人们其实也不关心政策,娱乐,娱乐至死。
这就是未来,或许。
这集最令我觉得感触的反而不在政治,而是蓝熊备受欢迎的事实。
虽然这个卡通人物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每次辩论都是爆粗口,骂人,一副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惧我无所谓的态度,但恰恰正是这种态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于是人人都喜欢他。
因为他帮他们骂他们骂不到的人,骂他们骂不出的话。
但,这个卡通熊真的能为他们做什么吗?
没人在乎了。
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认真已经是错误,而撒泼吐槽才是王道。
我们太累,所以需要娱乐,还是我们太蠢了,所以只懂这些?
留几手在微博上爆红,实际上他就像那只蓝熊,吐槽,吐槽,吐槽,我们欢笑,鼓掌,关注。
这就是未来,美好新时代。
欢迎。
(有一些剧透)这里想说说关于机器人的方面。
先说点远的。
基于个人有限的经验,西方的科幻和日本的科幻作品里,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未来设想有着不同的偏好。
像《黑镜》这样,对人工智能保持着一种机器人还是机器的态度,而日本的作品,更多的是在考虑为一种“新人类”的设想。
剧中的"新Ash",也就是后面的机器人Ash,在女主这里明显是不能过图灵测试的(也就是说在Martha这里看来,他还是机器人),编剧Charlie Brooker所设想的应该是近未来,按照剧中所表现的“新Ash”应该是:1.基于过去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加上人脸识别和云技术等等来实现对Ash过去的复制和模仿(高级版的小黄鸡的感觉...),但是学习能力少得可怜(睡觉的时候不会呼吸的细节,不会和女主Martha争执的片段)。
果然是和剧中说的一样,只是一个测试版。
但是如果是学习能力强化的正式版呢?
睡觉和真的睡着了一样,均匀的深呼吸,动作柔和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会学习如何争吵然后回头来哄人,那会怎么样?
(而且如果换成女性机器人,像《Chobits》一样,估计会有很多宅男被其呆萌的属性每天萌到一脸血吧...(¯﹃¯))2.基于网络的数据,也就是电子化的数据而“重生”的男友,最终还是输在了一些不会在社交网络上表现的细节。
那些私密的信息,不管是私下里的习惯,小性子还是某些场景下的下意识反应,这些都无法同步到“新Ash”的记忆中。
最终导致各种微妙的陌生感,自始自终女主感到这些细微的不同,下意识的感到不适(当然在前面已经有说明这个项目是在实验阶段),一开始她想适应,但最后还是被这个重构的“新男友”情感上表达的匮乏所击溃(女性细腻的感觉?
)。
剧中男主的名字叫Ash(灰烬)感觉也有暗示的意味,最终还是和阁楼上的回忆一起成为了过往的云烟。
但是如果我们再往前想象一下,你的人生大部分数据都电子化,甚至像诸多科幻作品中想象的一样,你的人生电子化了,像《最终剪辑》,《攻壳机动队》,《真名实姓》所描述的一样,人的记忆,感觉乃至思想被精确的保存为电子数据,那可否制造出一个完整的你?
日本的相关作品中,探讨的多是上述疑问得到肯定回答之后的故事。
像《夏娃的时间》,一开始字幕已经表明故事背景是人形机器人广泛使用的时代。
当然关注点和《黑镜》不同了,算是《黑镜》里面的机器人Ash成熟化之后的故事了。
距离现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其实也就半个世纪左右,现在我们手上的智能手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过当年占据几个房间的ENIAC不知道多少倍。
而现在量子计算机实用化的研发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曙光,而量子计算机意味着什么呢?
一台量子计算机可能就可以超过现有的所有计算机处理能力之和。
如果再过半个世纪,量子计算机成功研制并得到普及,机器人在情感上的拟人肯定也会更加真实。
那么我们现在有些什么了呢?
梳理就我个人所知道的一些信息:在数据挖掘方面,像IBM的智慧地球项目,其中一个案例是,在巴西一座犯罪率高的城市建立模型,最终可以预测到在下一个小时内,在城市的哪些区域很有很可能发生犯罪,而警察可以在预测的区域守株待兔。
而Martha用来做插画的柔性屏,最近的CES电子大展上已经有多家厂商推出了基于柔性屏的原型手机,例如三星。
而其他方面,可弯曲晶圆IBM已经在实验室制造了出来,LG已经展示了可弯曲的电子纸。
现在和将来的趋势是无处不在的小型嵌入设备(各种电子屏)或者可穿戴设备(像Google眼镜),在街上,在家里,在任何地方,各种数据(类似于Google Now现在在做的)如洪流般,远远超过现今数据的量级,最后再由成熟的云技术处理...那么通过图灵测试,也许就是时间问题了。
50年之后,同样的开始,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Ash,可以和她创造新的回忆与可能,Martha最终会把“他”放在阁楼上吗?
========================================PS: 社交网络目前能提供个人信息到何种程度,这有个视频(公益广告),可从中窥探一二,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0NjYwOTQ4.html
W: Jump.M: What? Over there? I never expressed suicidal thoughts or self-harm.W: Yeah, well, you aren't you, are you?M: That's another difficult one, to be honest with you.W: You're just a few ripples of you. There's no history to you. You are just a performance of stuff that he performed without thinking and it's not enough.M: Come on. I aim to please. W: Aim to jump. Just do it.M: Ok. If you're absolutely sure.W: See, Ash would've been scared. He wouldn't have just leapt off, he would have been crying, he would have been...M: Oh...Oh, God, no. Please I don't want to do it. Please don't make me do it. W: No. That's not fair.M: No. I'm...I'm frightened, darling, please... Don't make me.I don't want to die. Oh, God, I don't want to die.W: No, this is not fair.M: I'm frightened, I don't want to die. Don't...W: No!!!!这集是关于爱,关于放弃,关于死亡的故事。
生前的男朋友不是很称职的男朋友。
他专注玩facebook,twitter,连女友的话也不认真听。
他不修边幅,愤世嫉俗,性爱表现也很糟糕。
但他仍然是她的挚爱,因为他那么灵动,那么真实,那么美好。
他说话玩世不恭又带点俏皮,他有着令人唏嘘的悲惨童年,他会和她一起听一首老掉牙的歌,然后动情地合唱。
人们常说的真善美,在我看来,唯有真实,才最珍贵。
反观那个完美的机器人。
他听话乖巧,温柔绅士,技巧一流。
但其实不过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而已,他无法模仿人类细腻的情感,女主甚至连架也没法和他吵起来。
最后女主劝他跳崖时,他也只会一味地顺从。
女主清楚地知道他不是那个她最爱的人,只是他的一个影子,一个过去的投影。
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他的外貌、声音或是语气,但却不是真正的他。
他并不是女主可以创造的存在,他有独立的思想,有独一无二的过去,有可以带给女主幸福的能力。
当看着那张与挚爱一模一样的脸,用他的声音真切恳求自己不要让他跳崖时,女主心软了。
她没办法放手,因为她太爱那个心中的他了。
即使是一个蹩脚的复制品也好,她舍不得永远地失去他。
那声声嘶力竭的“No!!!!” 正是女主得不到又放不下的悲切心情的写照。
她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只能忍痛继续生活下去。
最近《黑镜子》第二季在更新,由于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剧情的话题性,广大网友对这部英剧自然趋之如骛,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观众在看完黑镜子每集不同的小故事后都极其热衷提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解读、对编剧的意旨分析揣摩,就像考完试的同学在一起对试题答案一样,愈深刻似乎就越接近了那个标准答案。
大家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潜台词不过是想探知对方是否理解得比自己更深刻,在这种比较中,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问,《黑镜子》真的“好看”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小说,好看的小说和不好看的小说。
此说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抓住了部分真理。
作为一个毫不专业的影视观众,关于是否好看,我觉得我会很看重影像呈现的故事抑或剧中人物,加上重现或者超越现实的气氛。
这个电影或者剧集是不是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想来并不是首位的。
在观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想观众不难从第一集“be right back”中看出现代科技丝毫不能填补人类情感,反而使之愈加空洞的绝望;在第二集“white bear”中,我们也会为现代伦理不过是弱肉强食、大多数人内心罪恶的保护伞的事实而感到揪心甚至自省。
《黑镜子》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荒诞有着敏感于众人的捕捉,说出大家内心的不安。
然而反过来说,这部剧集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剧集,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为纲领的。
然而较之第一季,第二季愈加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先行的抽象理念正在束缚剧中人物,也在制约故事的展开。
这个观念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的单一行动逻辑,故事的进行似乎也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理念而已。
以“be right back”为例,当有了用社交网络数据重建死去男友的理念之后,故事就非常线性地展开,诚然女主角很让人有代入感,然而剧情的发展似乎太单薄而欠变化了,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想要个充气娃娃女友的爷们自然不包括在内),也知道症结所在,也知道看到结尾自己必然感到很虐,甚至看《黑镜子》带上某种被虐的期待了;再说“white bear”,这可能是目前两季中取喻较大,也是比较失败的一集。
人们通过惩罚,围观杀童罪犯获得“正义”的快乐,同时仍然受到社会伦理的包庇,法律和良心都成为人们的消费和玩乐对象。
这一集对于“正义”,“罪犯制裁”以及“消费道德”有着诸多的涉及,然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念完完全全控制了这个故事,故事为了一丝不落地表达这些理念,成为了这个抽象理念的附庸,显得生硬和“隔”,诚如一位师姐所说,文本不好,潜文本再好也没用。
同时剧中人物血肉剥离,只不过成为单一行动逻辑的符号而已。
这一集中没有一个人有性格的第二面,没有人有反思能力,虽然编剧提及有表现“行尸走肉”的想法,但僵尸片也总还有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吧,《1984》中也有反抗者啊。
编剧试图营造的人间地狱中只有僵死的逻辑,是没有未来的死水,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实际上,第一季的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与“white bear”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情境的设定上更加丰富新鲜,象征也非常巧妙,对选秀节目的讽刺一针见血。
更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反抗和反思者,是死局中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其反面,即便是泥牛入海,也曾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
“white bear”相较之,就枯槁得多,只不过给人带来深深的绝望。
加缪说,“生存的荒诞是一种清醒的智者见地,但意识到生存的荒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却是生命的开始”。
重要的是西西弗斯依然决定要去推石头,而并非石头依然会落下来这个事实。
我们并非为了虐而虐,并非为了绝望而绝望。
看完《黑镜子》,如果我们真需要领会什么的话,我以为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什么东西是不可信和虚无的,也许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值得追求和相信的。
《黑镜子》的编剧曾参与BBC的一个电视片《看电视毁一生》,想来与《黑镜子》归旨相同。
讽刺的是,《黑镜子》在英国channel4这几周的上映,让观众欲罢不能。
看《黑镜子》毁不毁一生呢?
我不知道,观众看完《黑镜子》所感受的荒诞、震撼、绝望会不会和“white bear”里的人们的狂热围观同出一辙呢?
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是否依然是一种自我催眠呢?
第一集模拟电话刚打通的时候我就哭了
只有第一集打动人···后两集质量有所下降 虎头蛇尾
明明是channel4的为毛都标签bbc。。
为什么第二季比第一季评分低呢,因为除了E2,其余两部都是没高潮的片子,也没什么悬念。 @2013-03-05 23:51:46
科学不是灵丹妙药,永远无法医治现代人的现代病。
打着高智商旗号招摇撞骗的弱智剧。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把这部剧列为高智商剧,只不过是一群笨的要死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把自己笨死了。
第二季都有9分?
脆弱的人把生活過成了内心和網絡雲端的兩條平行綫,交叉不到一塊;第二集很好看,圍觀和參與進事件、跟進發展的狂熱讓外一層的人像洋蔥一樣只是又加厚一層,沒什麽不同。 這套劇集好看,值得等接下來的部分,水準製作。
creepy
额 我需要一个志玲版的。。。
好剧。
01像《世界真奇妙》中美女罐那个故事,结尾没抄,欠了点力。02最好,03其次。整体不如S1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能留下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但沉溺其中只会把自己逼疯,倒不如把它们锁到“阁楼”里去
特别无感,不爱这晦涩的调调,再给第二集那个从头到尾乱吼鬼哭的烦人女主角扣一分
第二集把一个犯罪的人重复循环的折磨?看不明白,这种东西能得那么高分?
根据口碑 倒着看的..果然 越看越没意思了呢= =。但是 觉得这些片子都可以取一个相同的名字呢 毁灭之路....
第二季了无新意……
第一个故事还凑合,虽然这个点子陈旧;第二个故事太做作;第三个故事欠说服性,傻逼才给熊投票。
比起第一季变得较温和有BUG
从第一季开始就是一集比一集作... 到了第二季还是这样, 无孔不入的做作实在令人发指...... 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