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基调:这部电影的主色调比较暗沉,相较于导演之前频繁使用的明快色调,这次导演似乎更谨慎,更尊重原著的画面感,也为了营造整个故事的压抑感与神秘感,渲染悲剧的结尾。
主角的服装以及舞台的装潢大多呈现暗褐色(左)或者深蓝色(右)的整体色调
色彩 但电影色调也并非一成不变,当男女主角陷入爱情时,我们发现画面突然变得明亮, 色调变得更加鲜艳。
比如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草地野餐时(左),安娜告诉沃伦斯基她怀孕时(右),满满的鲜绿色和纯白色铺入我们的眼帘,也带动了我们的情绪。
色彩 斯托拉罗认为,色彩能够引发情绪的作用是有生理基础的。
比如红色可以提高观看者的血压。
由此可见,无论是暗沉的主色调和穿插其中的明快色调,都是乔怀特导演和格林伍德的精心设计加上调色师后期修饰的结果。
光影:而谈到光影,由于这部电影大多由室内戏和夜戏组成,所以用到最多的就是偏暗黄色的灯光,配合暗沉的色调,打造了丰富的层次,展现出别样的俄国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舞会时的灯光变化, 随着主角情绪的波动,光影从均匀分布到聚焦在男女主身上,强调舞台剧的效果,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故事快要结尾时,又出现许多逆光侧光的镜头和跳跃的光线以展现女主内心的绝望。
透过光影和色调,观众能够下意识地感觉到故事在讲述什么,在表达怎样的一种情绪,影片用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展现了不同的气氛和寓意,同时也展现了主角的心理变化过程。
该电影也出现了一个较新的创意:将戏剧转场搬上电影荧幕。
电影的前半段多次出现一个夸张的舞台,并将道具和场景的转变过程也呈现在观众眼前,配合俄国风味的背景音乐,放大剧场感。
安娜哥哥的办公室随着舞台帷幕的降升,变成了饭店和舞会,中间的调度衔接得非常自然,乔·怀特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新颖而复古的审美趣味。
这是第13个电影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有名的安娜有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
我相信乔怀特导演的这个版本是形式最新颖又忠实于原著的版本,这才是改编名著最好的方式。
他将舞台剧和实景结合,表现俄国贵族社交、生活、工作场合的场景,如舞会、赛马、办公、家庭的戏份时,用舞台形式来呈现,一个关门、一个转景、上个楼梯,就是另一个场景。
而户外的戏份,如收割庄稼、花园,都是真实的场景。
这样在电影院里欣赏舞台剧的方式,感觉非常超值,节奏非常紧凑,两个小时没有一点拖沓。
第一个高潮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舞会,吉提喜欢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却对从圣彼得堡过来调停哥哥嫂嫂关系的安娜一见钟情。
几个回合的交锋以后,安娜终于在舞会上接受了沃伦斯基的邀请,高潮音乐的段落,电光石火,两人撞击出巨大的火花。
“你是个君子,就忘了我。
”“你能忘了我吗?
”“我会的。
”“你平静不了,只有痛苦无处不在,或者是极致的快乐。
”安娜接受了沃伦斯基,她把他比作刽子手,“别停,刽子手……”这是和沉闷古板的丈夫卡列宁在一起所体会不到的愉悦。
安娜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她向卡列宁摊牌,对方在安娜嫂嫂的劝解下,原谅了安娜。
安娜分娩后,请求卡列宁原谅沃伦斯基,两个男人握手言和。
沃伦斯基有提升的机会,他问安娜愿不愿意自己走,安娜要求他留下,她已经无法离开他。
但和沃伦斯基在一起的安娜,又面临圣彼得堡贵族阶层的奚落和冷嘲热讽,精神高度紧张,同时怀疑沃伦斯基已经不爱他了,猜忌和痛苦终于让沃伦斯基另觅新欢,精神接近崩溃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
卡列宁带着儿子谢廖沙、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安妮,安静地生活。
曾经大家心目中的美男子裘德洛在片中演古板的卡列宁,俊美的沃伦斯基却由年轻的亚伦出演,他有一双湛蓝的眼睛,这个沃伦斯基可能是最俊美年轻的版本。
故事的另两条线,是安娜的哥哥斯蒂瓦,他爱寻花问柳,妻子道丽为了家庭还是原谅了他。
扮演哥哥的马修·麦克费登曾和凯拉奈特莉一起出演乔怀特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他演达西。
在《三个火枪手》中,他演剑客阿多斯,是个声音超好听的大叔。
《傲慢与偏见》里的一对情侣在这里演兄妹,这位哥哥心肠不错,就是花心了些,而且富有喜感。
另一对是小情侣列文和他心目中的天使吉提——安娜嫂嫂的妹妹,和安娜是情敌。
得知沃伦斯基喜欢安娜后,吉提一度非常失落,却在列文再度登门拜访后发现了这位男人的纯洁、善良和用情至深,她最终在他的农场生活,并生下了孩子。
片中体现宗教信仰的色彩,这在西方电影中无处不在。
卡列宁忠于家庭,他对安娜说“我们的婚姻是上帝安排的”,但安娜离开他是因为他不懂得经营婚姻。
列文和吉提这一对代表了托尔斯泰对圣洁、理想婚姻的描绘,列文不赞成安娜哥哥婚外情,犹如“偷面包”的做法,他借《圣经》说“不得贪恋邻人的妻子”,“掺杂质的爱情不是爱情,是欲望的贪婪”。
安娜自杀前喊了一句:“上帝,请宽恕我!
”托尔斯泰写出了人性的挣扎,安娜的移情别恋、卡列宁的从愤怒到宽恕等,都可以找到转变的理由,安娜对爱情是勇敢的,但她的爱情最终归于幻灭。
这部电影并没有拘泥于原著的说教,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矛盾和复杂永远存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共鸣。
所以伟大的改编总是常拍常新的,因为它根植于人性。
虽然是英国拍摄,但导演还是借人物造型、服装、道具,表现出了俄国色彩,而俄国上流社会和欧洲本来就很接近,所以是把英伦贵族和俄国风情结合。
特别是列文在农庄里和农夫一起收割庄稼、田野上麦垛堆积的画面,充满了俄式的油画质感,非常美妙。
作为舞台剧风格明显的电影,演员适度的夸张演绎都是舞台表演的需要,这是舞台场景转换时的表演方式。
而达里奥的古典配乐贯穿始终,有时轻盈有时凝重,推动着影片的情绪,让观众的情感一直跟随剧情此起彼伏,无法平息。
对这篇的些许补充: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27792/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imdb评分只得6.7,在各大颁奖礼上亦颗粒无收,豪华班底却只收获了惨淡口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的,除去选角、选景不太合适外,我认为编导没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表现托尔斯泰的意图亦是关键原因。
乔-怀特与编剧汤姆-斯托帕德将原著读得太熟,早就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熟稔于心,无奈绝大多数观众从未接触过这部博大精深的厚书,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从寥寥几句台词中读解出丰富的意蕴。
也就是说,影片的情节结构尽管继承了原著之“形”,却未能将其“神”充分传达给观众。
首先,编导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些不太好表现的关键情节,比较明显的有两例,其一是卡列宁的宽恕令沃伦斯基深感愧疚,于是沃伦斯基尝试自杀;其二是列文在与基蒂结婚后因感到无人能理解自己,也尝试了自杀。
这两段稍嫌“过火”的情节与影片温和的基调不太相符,加之电影无法阐释原著中作为上述行为理论基础的大段宗教与社会问题论述,删去也可理解;然而这却成为了电影与原著形成差异的关键。
纳博科夫曾在他的《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一书中提及一件俄罗斯文坛的著名轶事:托尔斯泰晚年时走入一家书店,随手拿起一本小说开始读,很快就被这部作品吸引,读了许久翻回扉页,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自己的《安娜-卡列尼娜》。
实际上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前期与后期的思想之间有着很大差别;他之所以能理解这么多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体验过多种人生,不仅是内省的农场主列文,也一度是放荡军官沃伦斯基,更是一位八十余岁高龄还会负气离家出走的顽皮老者,所以《安娜-卡列尼娜》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他尽管有倾向,却并没有明晰的答案,这一点明白无误地体现在了被删去的两段未遂的自杀当中。
沃伦斯基的自杀毫无疑问是对卡列宁高尚宽恕的反讽,而列文的自杀更表现出了他的消极倾向——人类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领悟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道的,生命这部书太过广博深奥,智者思考得越透彻,也便越明白自己无法渗透个中真谛,反而浑浑噩噩才没有烦恼。
这两段情节删去后,对于“有道生活”这一问题,影片也就给出了一个比原书明晰得多的答案,相当于将托尔斯泰行进至一半的思考当作终极解答概括了出来。
在原书丰富的内容中,答案越是接近,就越是飘渺,其中仿佛蕴藏了多重空间、多种可能,就像一片黑洞洞的海,跳进去以后仍会被汹涌的未知淹没;影片则好比透亮的水池,尽管清澈温暖,却伸手就触到了底。
再者,影片的节奏过快,破坏了原著最大的精髓——凝重的时间,这就使得电影毫无史诗感,格局骤然缩小,自然也就很难突出颇具气势的情节结构。
托尔斯泰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小说家,他巨细无遗地描写俄罗斯的农庄、草地、天空,一笔一划地勾勒贵妇礼服上的花边,详尽地描述日常劳作的细节与真实的家庭谈话,从而成就了厚重的生活图景,书中的时间与生活的时间完全是相同的运转速度;这一点对当时的俄罗斯读者最有吸引力。
当他们打开小说,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中。
可是到了电影中,编导只保留了与影片核心思想有关的对话,每一幕场景、每一句台词都极具指向性,飞快的节奏尽管符合当今观众的欣赏习惯,却大大降低了这个故事的生活化色彩。
这种只表现书中最富戏剧性情节的做法,就好比将CD压缩成MP3,尽管看似删去的都是冗余信息,但丢掉了看似与主旨无关的“生活”之后,也就变成了肤浅得多的作品。
此外,在对“结构”表述不清的同时,编导却致力于将原书的几大主要场景全部压缩进两小时的电影,比如由于基蒂疗养这一原著中的重点内容被完全删去,于是编导在对话中刻意提及此事,诸如此类的琐碎细节大大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
实际上,像《安娜-卡列尼娜》这类故事并非没有完整表达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既然其精髓与思想很大一部分在于情节结构,那么改编时就应着重表现出这一点。
我始终觉得托尔斯泰借助安娜的故事所要说明的东西,其实一直以其他形态留存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列文的农场思考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但对婚姻与家庭的思考却是古往今来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比如罗伯特-奥特曼重塑雷蒙德-卡佛短篇集的《人间交叉口》,正是对此很妙的表述。
在那部节奏舒缓、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奥特曼借助十个家庭的经历点滴渗透出了爱情的虚妄与婚姻的无常,人与人的命运相互交错,汇成了生命这台波澜壮阔的大戏。
不过,乔-怀特等人以较为通俗的剧情片来讲述经典,尽管略微粗浅了一些,却仍不失为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至少它将更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尘封在书店角落许久的经典文学。
补充: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 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用一个西语的标题绝对不是因为中文无法达意,而是我实在不好意思在标题栏红果果地写一句“欲求不满的女人是一道无解的题”~从《Juana, lo loca》到《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再到《Anna Karenina》,我已经慢慢爱上了这一类女人,一言以蔽之:caliente.在暴雨中绝望地呼喊着“Mi madre ha muerto, mi marido me engaña”的Juana; 像猎狗一样嗅着Felipe床单的Juana;扑到Felipe面前说“Estoy llena”的Juana……带给第一次看西语电影的我太多太多的震憾,只是当时还不能理解,直到读过那充满魔幻现实元素的《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再回头去看Juana,瞬间觉得可以理解Juana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
这样的女人,多情公子Felipe无法满足她们,性情中人Pedro无法满足她们,至于“圣人”卡列宁,自然更加无法满足她们。
而她们的结局只有一个——自我毁灭,一如Laura Esquivel对Tita与Pedro结局的处理——化为灰烬。
回到电影本身,原著还是小学时候看的,对许多情节已经记不清了,所以轻轻松松地接受了编剧塞给我们的新版本。
不得不说电影场景转换真乃神来之笔,华美的场景也绝对是一声视觉的饕餮。
真想给电影的前30分钟打6颗星,舞会的那一场看得我心脏都快跳出来了,甚至让人觉得在曲终之时,Anna和Kitty双双倒地而亡都没有什么不妥。
高潮来的太早,后面的情节略显拖沓了。
再说说女主,KK是我很喜欢的女演员,因为她让我这样的龅牙妹看到了一丝人生的希望=。
=在静止的时候KK还是很有贵族气场的嘛,在一旁的Lady Mary立马显得小家子气了许多。
不过,要演这么一个caliente的少妇,KK你是不是太柴火妞了一点~~最后的最后,赞一下配乐,贴一个试听地址:http://www.ttost.com/anna-karenina.html一边听配乐一边敲下这一小段话,觉得又回到了电影中如诗如画的场景。
电影《安娜-卡列琳娜》,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经典名著。
这个版本的电影编剧是我非常崇拜的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剧作家Tom Stoppard,难怪连这两分钟的电影预告都是如此地动人心魄。
光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被片中的几句话给震撼了,看看这台词,真不是一般地牛比:沃伦斯基:我爱你。
I love you.安娜:为什么?
why?沃伦斯基:爱没有为什么。
cannot ask why, about love.三句话,总共才八个字,简直活生生地描写出了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以及爱情在男女两性中的差异,之深刻,之精湛,之凝练,一针见血,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但今晚在看了全片以后,虽然我整体给了个四星(英国的媒体大多都只给了三星,的确是有原因的),但影片的后半部分实在令人有些失望。
编剧Tom stoppard 是我最喜欢的当代英国剧作家之一,但这部电影的编剧却让我感觉他似乎有点力不从心,也许是因为他毕竟年纪大了,都75岁了,也许则是因为导演的问题。
总的来说,电影的开头精彩绝伦,恍若盛宴;中间部分从沃伦斯基摔马以后开始变得平平,而到了结尾,则变成了虎头蛇尾,画蛇添足的彻底败笔。
三个主角只有裘德洛的演出最为精彩,居然生生地把一个反派角色给演成了颇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
而且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他一直以来的帅哥形象,表现出了他精湛的演技,造型师甚至不惜故意以秃顶和胡须来掩饰他的英俊外表,呵呵。
女主角凯拉则差到惨不忍睹,从头到尾本来所有的场戏都是为她设计的,结果她连人物连最起码的感情变化都没法表现出来。
只看见安娜在整部电影里不停地喘气,像得了肺痨一样。。
大家可以去看看格丽泰*嘉宝在1935年的黑白电影里演绎的安娜,那才是真正雍容华贵的贵族夫人啊,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而相比之下,凯拉版的安娜简直就是一个摆不上台面的毛丫头,甚至像一个偷情的贵族侍女,被老爷发现了奸情就吓得全身发抖,连眼泪都掉不下来,只会使劲地喘息,喘息,再喘息。。
所有的女角色里面,最精彩的还是大小姐玛丽,总共才三句台词就那么亮眼,演技绝对一流。
尤其是她帮安娜和沃伦斯基在卡列宁到来时掩护的时候,总共才一句台词,整个电影屏幕的中心就是她了!
连主角安娜都完全看不见了,实在是太抢戏了。
这部戏如果让她来演安娜,那才叫完美。
至于沃伦斯基,不知道是因为剧本的问题还是演员的演技问题,整部电影这个男主角的人物形象最为苍白,单薄,甚至几乎难以成立。
他在整个电影里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英俊的年轻男人的符号而已,连花花公子或者是优雅情人都谈不上,因为他几乎完全没有动作,除了说我爱你,还是我爱你。
整部电影他只会做一件事,就是说我爱你。
不过,这些表演上的问题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整部电影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后半部分的立意:居然不可思议地把托尔斯泰批判的卡列宁给塑造成了最爱安娜的恍若代表真爱的基督耶稣般圣洁的使者(连安娜自己都在剧中说,我老公,他是一个多么nice, kind的男人啊!
)。
我的神啊!!
这么弱智的改编,我绝对不相信是编剧干的,不要说Tom是英国当代戏剧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师级剧作家,就算是最烂最烂的编剧,哪怕他再蠢再傻,也绝对不敢这么改老托的原著,甚至任何一个具有文学常识的编剧都不会这么干,只有导演才敢这么干。
于是全片尽毁,安娜更是死得莫名其妙。
The film is not over yet, but Joe Wright is over。
好了,电影看完了。
在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更是明显无比地彰显出了他认为“正确“的爱情和人生观:代表着幸福和正确的真爱的卡列宁,在“原谅“了他偷情的妻子安娜和情敌沃伦斯基以后,他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并且平静而幸福地坐在满是天堂般的圣洁花丛的草地上,看着自己的儿子和情人的女儿一起在花丛中嬉戏,相拥,这,是多么地幸福啊。
至此,我们可以毫无悬念地肯定:导演乔*怀特不仅完全没有读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也完全没有读懂甚至完全扭曲和篡改了可怜的戏剧大师汤姆*斯托帕的剧本《安娜*卡列尼娜》原著。
还记得当安娜和沃伦斯基再度相遇并且定情的那一场戏里,两人那一段动人心魄的对话和台词吗?
安娜(恐慌地):不,不行,我已经结婚了,我有丈夫和孩子。。
我不应该再见你。
No...No...I am married, I have husband and child...I shouldn't see you again.沃伦斯基:这没有任何区别。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安娜(仍然挣扎地):可这是错误的。
but this is wrong...沃伦斯基:这没有任何区别。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Oh yes, this is truly, love.感谢托尔斯泰,感谢Stoppard.
没看过原著,但看完电影后,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赞叹外,我想说的题外话是人的思想是可以穿越的,如果让我做电影中的一个人物,我绝对选列文。
后来看了一些背景知识介绍,知道列文原来是托尔斯泰自己的化身,不敢跟大文学家相提并论,只能说我认同他老人家百年前的观点。
不赘言电影技术层面了,各种赞叹,如果不出意外,至少奥斯卡服装奖是应得的。
言归正传,个人愚见是任何艺术形式基本都是源于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人。
人性几乎没变过,爱与恨,罪与罚,愤怒与宽恕,理性与感性,隐忍与张扬,粗暴与温柔,成了永恒的主题。
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方程,各种人性就是不同的参数与权重,但绝不是线性这么简单,可能用模糊数学更加恰当。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参数的权重,这个方程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解。
但我想大概有个优化的解。
我更希望向列文的方向优化。
安娜和情夫在我看来更多反映的是自私与贪婪,即使也有勇敢真实的一面,但如果以伤害别人的基础的话,是我不能接受的。
我看到的是两个空虚的灵魂,却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
调侃的说,如果安娜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也不至于被小白脸迷的神魂颠倒的,没有头脑的花瓶挺可悲的,即使嫁个好人也不知道珍惜。
当然,我不能苛责别人,只能说她比较可悲,长得太美,小白脸才去勾引她。
长相平实也是种Blessing吧。
小白脸的残忍在赛马那个情节展现无疑,而安娜还看不透。
好吧,每个帅哥都有无数人爱,人总是容易被眼睛迷惑。
说实话,开始觉得小帅哥眼睛实在漂亮的像星空,非常魅惑,但看着看着就觉得空洞了,甚至那张脸也变得别扭起来。
不是我太容易审美疲劳,实在对内在太敏感。
安娜是值得同情,如果我是她父母,可能会给她更多的教育,充实自己的头脑吧。
不过,谁说死亡不是好的结局呢?
一个人没有灵魂和头脑,又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良心难安,甚至要靠吗啡才能安睡的时候,我觉得也许重新投胎是好的出路。
当我看到她丈夫卡列宁无辜的眼睛,心说“安娜,你良心能安吗?
晚上能睡得着吗?
”所以她的自杀反而说明了她有良心。
她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其实应该瞑目了,想要的都去追逐了,应该没有遗憾吧,愿她安息。
再说卡列宁这个无私的丈夫,能在议会屡屡辩论得胜,掌握国家大事,绝对是有头脑的,而且是温柔得体的,在受到伤害后还选择原谅,真的离圣人不远了。
为什么说还不是圣人呢?
那就是为什么最初选了安娜这样一个妻子。
一个这么有头脑的人选一个空洞的人,对两个人都是折磨。
他真的是爱妻子吗?
还是为了符合当时的传统,找了个门当户对,样貌出众,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妻子?
痛苦的源头也许是自己吧。
他再有头脑,也没有超越那个时代和世俗。
虽然,我对Jude Law的表演充满敬意,对那句“What did I do deserve this?"感动心痛,还是无法给这个人物打满分。
他不是圣人,不过是恪守当时传统思想的人,或者为了颜面而活的人,他缺了点真实。
吉蒂这个角色无疑是幸运的,我在想如果不是小白脸没看上她,结局也会比较悽惨。
或许不只是幸运这么简单,她的纯良跟小白脸不是一类,才是最好的保护伞,也是吸引列文的缘起。
而最终她对列文的认可和珍惜更印证了这点。
所以,我跟朋友说过:“要感谢所有拒绝你的人,是他们让你跟真正珍惜你和爱你的人在一起。
”安娜的哥嫂在我眼里代表了大众的家庭状态,大家都是俗人,都容易审美疲劳和厌倦,但不管争吵也好,出轨也好,尽量息事宁人,继续过日子而已。
她嫂子也说了,不是她不想,没有安娜的美貌就没有了这种机会,也许踏实过日子才是生活最真实的部分。
安娜的哥哥活得很明白,游刃有余,放纵过了就表面悔过,至少保持表面的和平,也有善良的一面。
最后说到列文,赞赏他超越了那个时代,打破了阶级观念,跟农民共同劳动,懂得思考生命的意义,懂得农民跟他是平等的,在简单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看到了时代的发展方向。
在感情上,他是理想主义者又兼具理性,谴责明为爱情实为自私贪婪的感情,犀利的指出那是动物行为。
尽管在饭桌上被贵族们笑,但他有自己的坚持。
这样的他才会选择同样善良纯朴的吉蒂,可惜吉蒂的身份是公主,这样反而给他减分了。
吉蒂主动给他病危的哥哥擦身,并且不避讳哥哥的妻子低等的身份,更让这个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这样的一对是托尔斯泰的理想吧,也是我说的优化方向。
如果说这部电影除了浮华的场景和服装还有什么思考的话,那么都寄托在列文这个角色上了。
他是灵魂最深厚的那个,真正的主角应该是他。
曾经因为《傲慢与偏见》的里的伊丽莎白还有导演怀特的那些逆光拍摄手法,开始大爱 凯拉奈特莉以及导演怀特。
然而这部 《安娜卡列妮娜》却有点让我有点吃不消,或者是欣赏不了。
开场就是一个舞台的戏剧院,场景的切换过场都是以这个舞台来演绎,当列文去凯蒂的家,到弗洛斯基在马上跌倒下来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是在舞台剧院中表达的。
在舞台上赛马,观众在舞台下观看,这种场景是在有点过于“创新”。
导演这点上的确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我个人觉得有点另类。
给人代入感太浅了。
《傲慢里偏见》里,两次“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的伊丽莎白,一个坚毅直白的女性形象很好的展现出来了。
可同样在表示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表达却有失稳妥的感觉。
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激情活力,并且极具勇气的人物。
安娜是在社会的舆论,妇女地位的观念,以及被丈夫的威胁,弗洛斯基最后日益减少的爱,所逼迫死的。
虽然安娜追求真爱,感情真挚,勇敢,坚毅,但毕竟安娜是背着丈夫偷情的人物。
却被奈特莉表现出有些忠贞的感觉。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还是适合演绎 伊丽莎白那种 年轻的中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这种贵妇人还是有点把握不好。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
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
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
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
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
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
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
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
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
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
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
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
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
你爱我吗?
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
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
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
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
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挑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去看了电影,还是很享受的。
影院的人非常少,虽然我不知道真正去看的人会不会很多。
这部小说拍过好多次的电影版本了,有幸没有看过一次其他版本的。
也算是全新的接受。
电影的开头就是舞台化的表现,习惯了一板一眼的场景拍摄,这种舞台剧的表现还比较容易接受,一切都在摄影棚,一种对于小说的解读。
本来是晚上的任务,拖延到半夜来完成。
坐在这里想了想,安娜可不可最后不去自杀呢?
后来发现不可以,你说宗教可憎,人性伟大,还是人言可畏呢?
好像都比较重要,然后安娜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放在现在,安娜可能会好好的,可以再结婚,可以争取阿廖沙,可以争取安妮的抚养权,可惜这都是19世纪末期的沙俄。
这一切都不可以实现,安娜完成了叛逆,又成全了自我。
对于小说不是特别了解,找了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看了看,原来安娜是如此的伟大,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比较丰满的人物。
我感叹于托尔斯泰思想的深邃,我有空看看这部小说,以及战争与和平。
小说有时候有这么魅力,他就是反映了一些社会思想变化的动向,他们都是比较深刻。
电影完整的反应了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安娜卧轨成就了电影的高潮。
火车的开头,火车的结局。
火车的开头是因为善良的安娜看到贫苦的火车道工人惨死车轮下,渥伦斯基虚伪的慈善之举而心动,埋下了精神,肉体全部出轨的伏笔。
她的哥哥不能忍受家庭的苦闷,不断婚外情啥的,安娜出任和平大使,结果出卖了自己。
安娜的哥哥也是害人害己了。
我觉得爱情或者是婚姻也是很邪恶的,这个唯一性倒是要求真滴很高啊,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安娜和安娜的哥哥,安娜更加的崇尚了人的天性,结果呢安娜是自己认识了自己,也是自己没法放过自己,太纯粹的人就是很可怕。
电影里的列文是一个很好玩的年轻人,他说,我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幸福,有想法的孩子啊,嗯哼,然后找了一个靠谱的妹纸,两情相悦,生活可以靠理性成就幸福,然后婚姻家庭是因为理性而建立的么,电影里我没有看的很明白,然后我坐在这里也没有很明白,我觉得我挺蠢的。
列文也是托尔斯泰的一个投影,他同情农奴,然而却也帮不了他们什么,托尔斯泰倒是很幸福,就借列文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心愿。
我真心的说,吉提,列文的太太还真的是个不错的妹纸,迷途知返,不过我不是特别明白托尔斯泰对于她的态度,也许我看小说可以明白。
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总是很有区别的,比如安娜和她的嫂子道丽,我虽然说道丽,但是道丽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电影的后面,道丽反过来安慰安娜,然而这时候的安娜已经换成了当年的道丽,安娜要比道丽勇敢太多,叛逆,反抗她都做到了。
安娜知道自己没有错,但是安娜却没有办法解决困境,这是一个人性解放的问题的么?
安娜一手造就一切,然后又被毁灭,未来的世界终将不同,这一点倒是真的很凄美。
我不知道托尔斯泰是否就是在写自己,但是看到托尔斯泰的简介就很像。
安娜,和列文都是作者自己。
说说电影里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他们开舞会好好玩,男的女的都在跳舞,男的女的都是花枝招展的,优美的优雅的舞动,我羡慕电影里那些贵妇的衣服,一度让我觉得时光应该倒流,应该优雅,那些都是地主阶级哦,要做一个地主阶级需要多少的积累啊。
有人说沙俄和中国其实很像,我也在电影里寻找,到底是哪里像呢,还是世界上的民族之间本来就不会很像,谁又知道呢。
毕竟是一个西方的国家。
政治上说,沙俄和中国都会喜欢那种独裁式的英雄,嗯哼,俄罗斯是农奴种地的国家,中国也是个农民经济的国家,这一点很像吧。
呵呵,像又如何,像了社会才是这个样子的。
我想多了。
早点睡觉。
一部电影而已,值得你去不睡觉么。
安娜认真了,就很难回头了。
这是安娜可爱的地方。
后记,后来我看书列文是主角,他看到的这些事情,然后呢,自己感受到的幸福。
欸,是不是什么时候人都要懂得按照世俗标准过好自己,挑战世俗的后果是你有能力打败世俗。
恩哼。
文/感觉乱放列文割麦时和农夫交谈着,大意是,列文渴望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种思想无疑正确无比,既不会像安娜为爱自焚,也不会出现像她哥哥那样风流而成笑柄。
列文说,在繁重的劳作里,他不用想任何的为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有一个平静的灵魂。
上了年纪的农夫回答他,难道你也是用理性去挑选爱人吗?
当镰刀划过金黄,列文回屋抱起了自己的孩子,他微微笑起,像一位真正的圣人。
我想对于一部电影的喜爱,同样逃不开像列文的疑问和老者的回应。
这和它是否站得多高看得多远没有半分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旷世巨著,我的意思是,不管你读过没读过,喜爱或鄙斥,这部小说的分量已经像一座巍峨不动的山脉那样耸立在那里。
世上还会有一部叫[安娜•卡列尼娜]的巨作吗?
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甚至电视?
不会再有的,就像不会再有下一个托尔斯泰,大多叫嚣自封衣钵的人不过都是如假包换的冒充者。
你只需认真做到,像乔•怀特第一,不是很好吗。
这部不用赘述华丽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确一开始让人有些莞尔,就像导演在采访中透露的一样,他活生生把一部肉身沉重的俄国史诗卸载成极具奥斯汀风情的英伦家庭剧。
从容的镜头调度飘过每一位戏中演员,最先出场的是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他戏谑风趣的模样让我想到英国马戏团的领班,想来即使读过原著恐怕也很难第一时间摸准他的角色。
银幕上每个人都在匆忙而不失优雅的走位,直到正舒展身姿的安娜•卡列尼娜出现,那些戏里的旁观者还在搬运着屏风之类的家具。
导演乔•怀特似乎对这样的拍摄想法一点也不犯怵,从始至终都带着一份自得其乐又不失礼貌的媚态。
他的信号非常确定,这是一部戏中戏的[安娜•卡列尼娜],一部正宗的英语片,只能出自乔•怀特之手。
导演开场如此铺张,甚至已经全然向观众亮出了武功,这样做似乎会让接下来的内容很难见到新鲜。
但想来这对于乔•怀特本人,包括同样面对名著改编“压力山大”的同行创作者都有明智而值得借鉴的关键——把握住自己最擅长自信的部分。
乔•怀特已经成功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搬上了银幕,当然,这也要得益于奥斯汀平易近人的文学质地。
[安娜•卡列尼娜]在经过一阵剥皮削肉后,呈现出结构清奇的骨骼——安娜和丈夫卡列宁、情人沃伦斯基,哥哥奥布朗斯基和妻子多丽还有她的妹妹凯蒂,以及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而串起他们之间联系的,便是电影最常出现的关键字——爱(love)。
虽然原著当然不可能只是一部仅论爱情的小说,但对于容量有限得多的电影而言,如何把握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增砖加瓦,乔•怀特给了漂亮的示范。
原著小说信息量再怎么庞大,其基础仍是建立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这也基本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形式表达时的共识,是最直接共鸣的部分,体现出最单纯的人性。
进行这样一个简单的去粗存精的过程,浩瀚的大部头也可以是另一种奥斯汀小剧场,但如果仅仅如此,确实也太对不住托尔斯泰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见解了,而电影能做的是什么呢?
首先自然的是要保住各主要角色的鲜明个性,如果人物做不到鲜活,就只能沦为没有声音的歌剧表演了。
但其次最富创举的,还是电影大胆引入了戏中戏的折叠效果。
只要不追究所谓纯电影语言等偏僻范畴,所有电影想要达到的效果都不外乎让观众入戏,将角色情感和观者情感互相映射,以此达到最深的共鸣和回味。
而戏中戏的形式则完全是为这套戏剧效果应运而生的。
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尼娜]非常优雅的做到了这点。
导演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了三场戏凸显戏中戏对电影联接观众的巨大作用。
第一次在安娜•卡列尼娜参加哥哥受邀的舞会,安娜先前已经和沃伦斯基骑士电光石火,她本不想加入,但架不住三句打发,其实更多是为自己对沃伦斯基的心动,她还是扭捏花容的赴宴了。
本来多丽的妹妹也预备向沃伦斯基展开进攻,但年轻的骑士只想和安娜共舞。
他们丝丝入扣的舞步意味着他们心灵的方向高度契合,两人陶醉在园舞中不能自拔,完全不顾镜头已经扫向他们围观的眼神变化。
此时镜头里的舞台在极简和极重间来回转换,而流言和爱情也就在这瞬息间发生,安娜看着惺忪婆娑的凯蒂望向他们,慌乱的跑出门外。
第二次进行在安娜和沃伦斯基在爱情最热烈的时候。
沃伦斯基要带着他的爱马福福参加竞赛。
而观看的人则有沃伦斯基的母亲介绍的千金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
安娜虽然知道是非环绕,但她还是一心只系沃伦斯基。
比赛开始了,沃伦斯基使劲催促着福福跑向终点,他一个一个超越对手,眼看就要取得不可阻挡的胜利,但就在这昏头的速度里,福福不受控制的跌出了跑道。
安娜在最快的速度里喊出了沃伦斯基的名字,她矗立在每位看客的放大镜里,除了安娜那一声呐喊,其它所有声响和动作都被省去。
气愤的沃伦斯基掏出手枪,开向他心爱的战将。
最有一场发生在临近电影结束的后三分之一。
安娜已经陷入人言可畏的境地,她在为自己的自由和爱做出最后努力。
她一身纯白的坐看歌剧,渴望躲进艺术逃避不快,但不出所料的,身边随便一位得意的贵妇就开始出言不逊,即便那位夫人的丈夫不过是客套和敷衍也不可以。
安娜觉得世上已经没有任何搀扶的倚靠,爱人沃伦斯基因为母亲和家室的矛盾不敢有什么出格之举。
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安娜•卡列尼娜,但她的眼里却再也找不到沃伦斯基,她的爱不再有回应,也就失去了支撑自己的力量。
在这三场戏中戏里,观影的观众在其设置下很自然的会对应到戏中不断看向安娜遭遇的看客身上。
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就和戏中人一样冷漠无情,实质上它只是加强了观众对戏剧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已经在演出这部电影的所有情节,却又因戏外的上帝视角而多了一分清醒。
同时戏中戏的设置也减轻了演员的负担,像卡列宁、列文这两个戏份并不多的角色,并未因为出场量少了失去了立体感,因为他们在编排上就已经被创作者融入了戏中戏之中,角色间同样有互相映射的关系,例如,列文是多么像一个重生后的卡列宁啊。
或许依然有人会问,这样的改编是否太轻巧了,托尔斯泰写的可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它的沉重是其独特的魅力。
要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你的理性能让你像导演畅游在戏里戏外的空间,难道,就没有一丝丝触动吗。
请把类型改为音乐剧舞台剧好么
太失望了。
名著还是不要随便娱乐吧 在男女主弱爆的演技下 原本新意的布景化转场和几处夸张的舞台感表演大帮倒忙 裘大叔反倒变成演技最高 很想知道哪家赞助的珠宝 逼得凯拉只能顶着邋遢爆炸头钻在寡妇裙里衬那些不搭调的首饰 男主真心很娘炮很屌丝 贵气全无 还看到了至今最难看的宫廷舞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牛逼的舞台感和场面调度。
“我的淫乱生活史” 打灯真给力,其他~唉~~
爱得有多深就插得有多深那场戏真的雷到我了 两颗星里还有一颗是对Aaron Johnson的同情分
亦幻亦真的舞台剧做法很聪明,服装和背景挺美的,音乐也没得挑。但KK版的安娜不美而且很作,和原著要塑造的人物全不对版。
一堆操着英音的伪俄国人 不过我喜欢这样的戏剧表现形式
叙事寡淡,选角扯蛋
也许是中戏的舞台情结让我对这样的形式很钟爱,可惜几位主角的选角很成问题,难免让人出戏。
like a 婊子
虽然对两位主演没有认同感,一个咬肌和牙齿都非常需要整形而另一个是gay硬演直男。但是人物刻画之深刻以及情感之厚重,真是让每一个成年人喘不过气来。更别提导演永远标签化的风格多么动人。视效与调度每秒都牵动着你的思维,且足够先锋。
偷情没有好下场,理性的追求love~
跪求女主不要再毁名著了,实在闲的蛋疼不如去吃屎吧。。
舞台剧式的转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连伏伦斯基赛马的那场戏都是在室内,可见乔·怀特的调度能力之高,除了演员的选择有待商榷外,整出戏都散发着美轮美奂的魅力。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喜欢影片的舞台戏剧感,喜欢把人物乃至全片喜剧处理的商业感。整部影片就像最好的玩具供应商限量出版的精致俄罗斯套娃,美丽、可爱、喜庆、到位。但对于原著和老版本忠实的观众来说也许就不买账了。最后……可怜的Jude Law朱德劳呀……唉……
无感!本身就讨厌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惊悚下巴演了之后更是厌上加厌。导演的手法也不喜欢,电影不像电影,舞台剧不像舞台剧,整个一四不像。
场景切换一开始总感觉有点突兀,看习惯了才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