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的《后翼弃兵》(曾翻译为《女王的棋局》)上线以来,评分已经达到9.2分,该剧从名字到剧情走向都和国际象棋密不可分,所以打算从国际象棋的角度尽自己所能地把女主贝茨哈蒙最后怎么赢的讲清楚。
我还原了剧中比较明显提及的10盘女主下的对局,发现很多盘棋不但来自现实中的著名对局,而且大都促成了女主内心的成长!
1, 后翼弃兵是什么?
现实中女性得过世界冠军吗?
在大众视野里上一次因为国际象棋引起轰动的事件,还应该是1996年当时的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和电脑深蓝上演的人机大战,虽然没有几年前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选手那样熟悉。
尤其是我们中国观众相对于欧美人,对国际象棋的规则更加不熟悉,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剧,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有很多相似点,比如都有车、象、马等棋子,当然棋子的走动规则稍有不同,这里指简单说说,足够大家看懂剧就好。
其实剧集第一集女主学下棋的过程之所以拍得那么长,就是想让观众也跟着了解一下,这样后面的剧集看起来会更容易理解女主在干嘛。
王(K)只能横、竖、斜走一格,后(Q)可以沿着横、竖、斜走任意格,象(B)只能沿着斜线走。
车(R)可以沿着横竖走任意格,马(N)依然走日字,兵(P)只能向前走,吃子只能斜着吃,但是一旦走到底线就可以升变为皇后。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女主就是用了这个方法才获胜的。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看下图,简单来说后的威力最大,而赢棋就是要通过各种棋子捉死对方的国王,和中国象棋将死是一样的,比如下图黑王被白方白格向将军,又去不了左边(b8)黑格和前面(c7)黑格,因为白方另一只象的存在。
剧集第一集中‘’老师‘’教女主说国际象棋棋盘每一个格子都有名字,横向上从左到右棋盘被标为a,b,c,d,e,f,g,h,从上到下依次标为8、7、6、5、4、3、2、1,8X8正好是64个格子。
下图红圈中的格子就可以标记为e4,可以找找d5是哪个格子。
剧中每个人下一步棋就在小本子上记一下走法,比如皇后(Q)走到f3格,就可以记录为Qf3,象(B)走到b6格,就是Bb6,以次类推。
说回剧名,一开始它的中文译名是女王的棋局,明显是错误的,因为The Queen's Gambit是固定用法,专指国际象棋中的一个开局定式。
当然这里的Queen也是在双关,另一个指代自然是我们的女主。
国际象棋有很多开局的固定走法,每一种走法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西班牙开局,已经剧中一再提及的西西里防御(如上图)等等,而每种开局下面又有很多子类别,比如西西里防御—龙式变例,多到一本书都写不完,这里不展开了。
剧名《后翼弃兵》也是一种开局,我们看国际象棋棋盘,(如下图)国王右侧的叫做王翼,皇后左侧的叫做后翼,在开局中如果走出下图样子,也就是双方依次走出1,d4,d5,2,c4,之后就叫做后翼弃兵开局(因为走的兵都是后翼一侧的兵)。
虽然剧集名字是这个,但是整部剧中只有在最后一局大决战中女主才第一次采用这一开局,并且获得了胜利。
这当然也是预示着女主的自我救赎,第二部分会详细说明。
对于这个开局只需了解,相对王翼兵开局,后翼弃兵开局往往导致棋局中心封闭,局面比较复杂。
在高水平选手的比赛中更加常见(因为更复杂)。
其实现实中在国际象棋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女性登顶世界冠军的情况(这里指的是男女都参加的情况,因为现实中一般男女分赛),之前女选手小波尔加曾经凭借2715分等级分杀入世界前十,她职业生涯中持续多年只参加男子比赛,而且在比赛中战胜过同时代很多世界上最优秀的男性棋手。
现在国际象棋等级分世界排名第一的是来自挪威的卡尔森(2863分),女子第一是中国的侯逸凡(2683分),虽然这个积分在男子组只能排名80名左右,但是在女子组已经一骑绝尘无人可以撼动。
2, 大决战女主究竟厉害在哪里?
复原10盘对局理解女主蜕变其实剧集展示的对局不下30场,下面只是挑比较重要的,而且女主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会伴随着一定的成长和进步的对局拿出来说明。
第一集明显是女主学习的过程,第一盘棋自然是输了,但是这里就可以看出女主喜欢进攻的下棋风格。
在简单地走出上面的局面后,女主执黑走马,选择进攻白棋的皇后和c2格的兵,当然她没有看出这是初学者常会掉入的陷阱,因为下一步白方皇后到f7格就会将杀,白方一共只走了四步,就完成将杀,过程如下。
之后的女主开始展现自己的天赋,经过很短时间的学习,女主已经可以很轻松地赢下和“老师”的棋局了,教工于是找来了高中象棋队教练和女主贝茨下一盘。
可以看出女主执白棋还是选择了弃象进攻,成功杀王。
不过不得不说这盘棋设计上有些问题,教练水平太差,很多初学者都不会犯他这种错误,也许是轻敌吧。
这也反映出女主擅长而且喜欢进攻的风格,为了进攻和赢棋不顾一切。
从第二集开始女主长大后就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在州和全美的比赛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和州冠军的比赛中,女主霸气侧漏,洗手间回来后想出了弃子进攻的好棋,白方是女主。
女主弃后吃马之后,对方就认输了,因为将军已经无可避免,可能有人没看出来,我把剧集里没走出来的女主后续招法摆一遍,如下图。
其实剧中后面的每一场比赛基本都是有现实中的真实对局作为原型的,而且剧组请来了国际象棋大师做的顾问,所以每一局棋都非常精彩。
这里就不一一分析对局了,可以看出女主获胜一般是在中局,也就是下到中间阶段就击垮了对手的防守,应该说她是很喜欢这种感觉的。
当然她也因为心焦气燥太想赢棋而输给了全美冠军Benny,但是很明显对方看出了她将来大有可为,后面的剧情中两个人还在一起集训,为女主战胜世界冠军博格夫做准备。
输棋之后她对母亲说满脑子想的都是对方的叠兵问题,所谓叠兵就是两个兵呈现下图形式,当然这是女主故意的,以为凭借这个优势会赢棋,但是没有。
这里本来她前面比赛比Benny多赢一盘,只要和棋就能拿到冠军,但是她太想赢了。
女主是白方已经守不住了当然女主也第一次在比赛中很绅士地在获胜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主动认输,这也是国际象棋是绅士运动的体现,最后大决战时,博格夫也没有强行走完那一局,而是努力无望后就认输了。
第四集中女主向博格夫挑战前还战胜了很多人,尤其是一个苏联的13岁少年给女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还好第二天再战的时候,女主找到了状态,很快获胜。
当然其实在国际象棋比赛中选手之间除了提和之外是不能说话的,也不能随意走动,这里为了戏剧性做了处理。
女主和世界冠军在剧中一共下了3局,除了最后的大决战那局,她似乎都是很快败下阵来,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次和博格夫对弈,她居然执黑在外号是“西西里防御大师”的博格夫面前走了西西里防御。
这盘棋其实有原型的,那就是1965年 Matanovic和Stein的一盘对局。
当时也是经过40回合较量,黑方认输,下面是整盘棋的完整对弈过程。
女主不但输了棋,回到酒店还发现母亲去世,真是双重打击。
但是不久之后第六集中她又在Benny等人的帮助下重新开始练棋了,而且在车轮战中已经可以轻松以一敌三,下面这盘虽然有点为了展示女主本事而故意摆成这个局面一样,不过还是可以看出女主风格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棋力长进不少。
不过接下来和博格夫的第二次对局还是输了,而且这局是在她宿醉的情况下下完的,要想得世界冠军,就不可能有时间party啊!
最终局面如下,这次执白的贝茨面对西西里防御还是输了。
虽然再次失败,但是最后一集女主还是去到苏联的主场莫斯科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再战博格夫。
最后大决战的这局棋无疑是最精彩的,其实可以看出来剧组的用心,因为这盘棋其实是以1993年乌克兰特级大师Vassily Ivanchuk 和美国特级大师Patrick Wolff的对局为基础进行的改进,前36回合如下(剧中博格夫前几步和原棋谱稍有次序上的不同,效果是一样的)。
请注意这是女主在剧中第一次执白棋走后翼弃兵开局,可以说到最后一集才点题。
博格夫毫不客气地选择接受弃兵,双方开始真正的战斗了!
(字幕里面显示,博格夫拒绝了接受弃兵,这是指第二步没有马上接受,但是之后还是很快接受了,下面放一张图,大家注意女主贝茨左手边第三竖排,也就是c4格那个黑兵就是博格夫吃掉贝茨弃兵之后来到的位置)
在经过一番较量之后,来到了中局阶段,这个时候双方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鏖战,博格夫提出封棋,第二天再继续。
当时双方已经下成了如下的局势,应该说是均势。
当时是1960年代还可以封棋,现在因为人工智能的强大运算能力,这个规则已经被取消了。
当然博格夫还是有优势的,那就是他们整个苏联的高手晚上都会来给他分析棋局,而相对来说美国人一般不会这样做。
但是女主的几个朋友还是打来了长途电话给他支招。
原始棋局中接下来第37回合白方挺兵g4,但是效果不好,后面又经过36回合鏖战最终以和棋收场。
剧中对原始棋局进行了改编,第二天比赛重新开始后,女主选择跳马,博格夫也用非常凶狠的招法应对前面几步还是在女主等人的预判中的。
但是后面博格夫挺兵之后,女主只能相信自己的直觉了。
这时候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女主抬头看向天花板,那个能在脑中高速分析棋局的超能力再次发威。
女主走出了象到c5,博格夫尝试了几步棋,然后提和了。
这可是来自世界冠军的提出和棋的请求,但是女主毅然决然地拒绝和棋,因为她找到了十分出人意料的招法。
那就是弃掉自己威力最大的棋子皇后,帮助自己的小兵走到低线升变为皇后!!!
弃后的就是为了消灭可以阻止升变的黑方的这匹马!!!
这是何等的胆量和精确的计算啊!!!
这个招数一出,博格夫基本败局已定,小兵的升变已经不可避免,虽然又下了几步,但是已经不影响整体局势。
这里后面女主为什么挪了一下王就赢了呢?
其实是博格夫打算在被将死之前动用所有棋子疯狂进攻,所以他必须每一步都将军,让女主腾不出手去走后面的杀王招法。
所以当女主终于把王走到了安全的位置,博格夫的后能去将军的格子都被白方象和车守住了,也就是博格夫无法再将军拖延时间了,当然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女主走完这一步之后,他选择了认输。
这时候女主贝茨多一个车一个象,而且后的位置非常好,赢棋只是几步的问题。
可以自己摆一摆看看女主还需要几步完成将杀。
就这样女主靠着不服输和天才的一步弃后战胜了世界冠军!!!
当然了这里也是对应着女主的成长,她之前陷入酗酒不可自拔,这次的弃后就是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取得人生胜利的意思!
女主完成了自我救赎!
看上去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其实有时候阻碍了自己最后的成功。
多说一句,虽然剧组已经足够用心,尤其是为了贴合60年代的背景,剧集中出现的对局不但准确,甚至连行棋风格大部分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浪漫主义风格(简单来说就是下起来大开大合强调弃子进攻)。
但还是有些小错误和不合理的棋局出现,上面没有一一指出,因为和本文主旨没有太大联系,但是最后大决战中在墙上摆的棋谱中出现的错误还是不太应该,这里象和皇后的摆放出现了错误,两个棋子位置都应该向右平移一格才对。
3, 除了大女主成长的主题,不要忘了冷战和天赋本剧很明显是一部大女主爽剧,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世界冠军,这里面女权主义的主题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暗含或者说隐藏的背景,就是故事发生的1960年代正是冷战的高峰,而国际象棋也是冷战的一部分。
没错,当时的冷战不只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的竞争,即使在体育、音乐、乃至本剧中的国际象棋也成为了二者竞争的战场。
虽然在其他领域双方互有胜负,但是在国际象棋这个战场一直是前苏联呈现压倒性的优势。
下图是二战之后历届世界冠军名单,可以看到除了美国人鲍比费舍尔外,其他人都是前苏联或者解体后的俄罗斯棋手。
多说一句,鲍比费舍尔虎口拔牙,破天荒地从苏联人手里拿走世界冠军后,被全美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但是他并没有参加卫冕赛,从而失去棋王称号,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不战而败的世界冠军。
晚年他还因为违规去南斯拉夫参赛而被美国政府通缉,最后流亡国外直至去世。
说回剧中的女主人公,她在飞机上就遇到了美国政府派出的负责‘’保护‘’她的官员。
最后她不但赢了世界冠军博格夫,而且是在对方的主场莫斯科赢下了比赛,更不要提她一路上胜了好几位苏联棋手,可以想见她后来会得到美国人民何等的宠爱。
不过她性格上的古怪似乎也和鲍比费舍尔有的一比。
而这种可以说是天生的性格也造就了她的成功。
如果总结她为什么可以成功的话,天生的国际象棋天赋当然是最为重要,其次就是她可以排除其他干扰,或者也可以说是她不合群的性格。
当然她的努力、第一位老师以及母亲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没有以上两条这些就都毫无意义了。
就像剧中曾经训练过女主的州冠军和全美冠军一样,他们的努力程度很有可能要超过女主,但是显然他们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用一个细节结束本剧的分析,那就是女主和一个来自前苏联的13岁小孩下棋的时候,不但赢了人家,还问人家长大想做什么,小男孩表示想当世界冠军,女主问之后呢?
小男孩无法回答,于是自由的主题呼之欲出,一波遵照内心寻找自我的价值观成功输出,所以整部剧价值观依然是美剧一以贯之的主流和“正确”, 依然是小人物的成功奋斗史,但是剧情安排上依然跌宕起伏,配乐表演更是十分精彩,让人看了就停不下来,一口气刷7集根本不是事儿!
如果你的生母執意與你一锅熟,視遇上你爸為一個錯誤(帶着你亡命逃奔),養育你是一個問題,最後選擇與你同歸於盡,劫後餘生的你,絕對有權及應該把自絕於天下的她置於腦後,為自己選擇後天的新家庭海闊天空。
血源親情,不必過度執迷依戀,每對血親,自有他們恩與孽的普渡。
於我,《The Queen’s Gambit》最厲害的是顛覆與普渡。
顛覆了家庭,普渡了自毀。
近期不同人不停說不懂國際象棋,但超喜歡《The Queen’s Gambit后翼棄兵》。
它輕易成為了"The No. 1 Netflix Show",為什麼?
它其中一個好處,是方便我將來評論電影/戲劇,凡外行人亂說任何sports drama好不好看,要先看你喜不喜歡、懂不懂得那項運動,否則大打折扣時,可用來秒殺。
才怪,狗屁不通。
任你是賽車、網球、排球、圍棋、美式足球,拍得好,觀眾便會感動,與懂不懂那運動無關。
電影,是關於人物、情節、關係、成長、領悟,不是看比賽。
《The Queen’s Gambit》的好看,在佈局、命題、人物、製作之優,眼高手高泡製出一個公式之內的高技術crowd-pleasing之作。
角色刻劃、人物關係、美術、佈景、服裝、音樂,都是心思,姣得出色,盡見含而不露的氣質。
百分百是天才主角「打大佬」的運動片格式,由骨格精奇命途多舛開始,一層一層克服破關打上去,一關一關給看官餵飼感情起伏,建構了打機式上癮追看性,要你咬着去知個究竟。
片中棋局,請來世上最強chess coach Bruce Pandolfini 及Garry Kasparaov設計,行外人都別裝懂。
棋局,如人生,老不老掉大牙,看局怎樣擺。
劇名《后翼棄兵》,本來就是個開局之棋法,「有捨才有得」之道。
先棄,自保,勝負遠未完。
女主角要先棄的,甚至未必是一隻兵,是一隻沒有保護她的后,是一份對先天生母的情結,要擺脫自保。
任何人都對血源父母有期望牽繫,但生母的人生一塌糊塗,令Beth成為孤兒。
如此母親,與其糾結半生,不如早棄。
血親,沒有如何愛惜養育你,選擇要把你毀滅,就用孤兒的生命力把她put behind,把她跨過克服。
命題,還有:癮。
Addiction,棋、酒、藥、煙、人、還有自毀,是不同人在劇中的癮。
有人多種癮集一身,Beth要戒掉亡母,她的後母Alma要戒掉老公和自憐。
癮,是沈溺、是投入,也是逃避。
投入一種癮,鎮壓另一種癮,用棋(和藥)逃離孤兒院的鬱悶,用煙酒藥逃避被遺棄的淒苦。
後母領養了Beth,是一對天涯淪落人的對照,相反相成,相互救贖。
兩個人,棄掉一個之前的親人,接受一個新的親人,新的家,便建立了。
如果說孤兒院校工Mr. Shaibel啟蒙了世界棋王Beth,後母可說成就了她的整個人生。
後母,是真心愛她的,教她入廚、教她享受人生,沒有把她當搖錢樹。
她中學畢業,她在台下興奮吹口哨,送她名錶,提醒她人生要活、要成長,不止下棋一事。
如果人生只有下棋,沈溺至深如美國年輕天才棋王Benny Watts,自戀自Hi,他的家就是個示範。
沒趣的、無味的,一個地下室,殘、寡、爛,他不需要其他,任何美麗、物質或人,只需要自己和棋,性都是次要。
與Beth的家,她的貪靚,Alma的愛住靚酒店,是兩個世界。
這對母女,各自的性格、傷痕、掙扎都好看,大家擁抱過彼此,互相普渡裏面太多慈悲,是可恨的2020年欠世人的。
後母戛然臨終前,能於異地筆友春情見面happy過幾天;少少公開表演彈奏鋼琴,掌聲四起,bucket list算清了。
Beth去到那裏,都帶着母親的睡衣「神褸」,是先從行李拿出來鋪好在床免皺的。
捉完speed-chess輸到七彩回到房間,見到床上「神褸」如見母親,安慰了,穿上,往鼻前一拉一聞,睡去。
無聲有淚。
和穿着同一件「戰衣」,踏着後母的拖鞋,跟loser後父講數要回房子是不同意義,有另一番齊上齊落,聯手摑過廢柴,為母修理後父的心思。
她喝Alma愛的Gibson雞尾酒,坐在酒店床說她說的話,她總在她身上心上,重新佈置家居,她把獎盃都放媽媽的鋼琴上,願榮光歸後母。
校工Mr. Shaibel,最後一集回馬槍,未嘗不像她從來缺席的父親。
被領養後一別永訣,背影就是永遠,仍遠遠的關心她,放着與她的合照,Beth發現才頹然崩潰。
Shaibel的喪禮所見,他何嘗不是個孤兒?
人生在世,當珍惜後天遇見的親人,有的人實在滋養過你。
而Beth還欠他$10捉棋報名費。
我耿耿於懷,還是這才像家人,永世欠他?
公式之中,Beth因酗酒,在巴黎大戰蘇聯棋王前夕喝醉而輸掉有點敗筆,就因為一個萍水相逢的巴黎友人叫你飲酒你便功虧一簣?
我知她那戰必須輸,去造就壓軸的高潮,但這幕有點勉強,除非找她的是一直叫她春心飄蕩的Townes,又唔同咁講。
一切的母女情,都在字裏行間,沒說出口,反而好看,那件床上的神褸,可以叫人哭崩。
反而棋友之間忽然齊心定事成,全美合力共融聯手抗蘇(聯棋王),有點灑狗血,都算啦。
人生亂七八糟嗰啲,唔該唔好生仔,不是個個都像Beth有非凡天才與難得後母去破局的。
《女王的棋局》:它不只是一部天才少女主导的爽剧“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开局的一种走法,它被屡屡提及,源于网飞(Netflix)的同名美剧,中文译名又叫《女王的棋局》。
这部剧只有七集,根据沃尔特·特维斯的小说改编,由斯科特·弗兰克撰写剧本,讲诉的是一个国际象棋天才少女的成长故事。
更准确地说,是成为天才所需要的代价。
它不只是一部天才少女爽剧,借助女主角贝丝·哈蒙的故事,《女王的棋局》探讨了女性、友谊、亲密关系乃至冷战的问题,在个人成长与宏观政治之间,创作者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它让观众看得过瘾,又没有使剧作流于肤浅,贝丝·哈蒙一路上的成长困惑,其实折射了战后女性的成长历程,关于身体,关于情感,也关于女性如何在父权制社会中争取地位。
《女王的棋局》并不标榜自己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但它闪耀着女性特有的光辉与力量,是一部真正展现了女性成长、事业及丰富内心的杰出作品。
近些年流行一个概念,叫“大女主戏”,一个大字,凸显出女性在剧中的分量。
但如果细究起来,在“大女主戏”里,气质温顺的女人往往更容易笑到最后。
准确的说,如果一个女人长着和气的外表,操持温柔和气的腔调,又得到三两权贵的保驾护航,她很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女人。
而那些个性强烈,真正特立独行的女子,在这个框架中反而难以活到最后。
相比之下,《女王的棋局》肯定的其实就是像贝丝·哈蒙这样个性鲜明的女性。
她不温柔、不体贴,不善于察言观色,也懒得去经营爱情和家庭,她全心全意热爱的,不是异性和权力,而是国际象棋,而男人对她来说,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
就是这样一部剧,跳出了大女主戏的陈词滥调,提供给观众一种久违的爽感。
因为它敢于冒犯陈旧的剧作表达,张扬出不受驯服的年轻气质。
它是一部立足于女性,同时摆脱陈词滥调的作品,导演和编剧利用成熟的视听语言、出色的故事结构,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一位天才少女的内心世界。
该剧的功力体现在它对叙事的稳妥控制上。
一部讲国际象棋的剧,要吸引人并不容易,但该剧敏锐地找到了女性成长体验这一切入口。
毕竟,天才做主角,很容易让人提不起兴趣,大部分观众不喜欢看一帆风顺的人生,比起天才的坦途,观众更乐意看人生的磨难。
塑造天才,如果只是表现她如何优秀,不会有太多观众乐意看,为什么?
因为如果她总是赢,那她的人生就只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直线,而不是更符合戏剧节奏的波浪线,她的故事也就不会令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有所共情。
正因如此,《女王的棋局》立足在女性成长上,而不只是呈现一位棋手的非凡之处。
剧中前两集着力描写了少女贝丝的孤独,她童年时遭遇车祸,母亲去世,自己被送进了陌生的孤儿院。
在孤儿院,她很难得到真正的温暖,偶然间与老人下棋的经历,才让她有所寄托,逐渐热爱上国际象棋,开始自己的天才之路。
贝丝·哈蒙有吸镇静剂的习惯,正是由于她年少时饱受孤独之苦,隔绝和压抑的环境,让她依赖于酒精和药物。
成为天才,背后也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一个天才的光鲜与隐痛,这才是《女王的棋局》里持续讲述的主题,导演既呈现出贝丝·哈蒙如何过关斩将,像大女主戏一样闪耀的道路,又真实地呈现出她生而为女性丰富的精神体验,主角不是一个天才模板,也不是女性主义教科书的工具人,而是一个敏感、丰富、细腻、难以被教条所驯服的女性形象。
她挑战男权社会的逻辑,但也厌恶媒体对她的选择性报道,她不希望仅仅被视作“性别特殊”而得到优惠对待,而是凭借自我的实力,一步步在国际象棋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主角贝丝·哈蒙实际上是一个虚构人物,它部分借鉴了美国传奇棋手、前世界国际象棋冠军 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又译“鲍比·费雪”(1943-2008)),此人性格怪异,但天赋卓绝,他是菲舍尔任意制象棋的发明人,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国际象棋棋手,1972年,正是他挑战时任世界棋王斯帕斯基,并打破前苏联棋手的垄断地位,成为首位美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在前苏联称霸国际象棋领域的年代,费舍尔的胜利让美国媒体倍感兴奋,因为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国际象棋领域战胜前苏联。
剧中贝丝·哈蒙与前苏联棋手的决战,就是从费舍尔的职业生涯中汲取灵感。
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常会落入堕胎、婚姻、三角恋的套路,而《女王的棋局》特别的一点,就是它敢于绕开套路,去寻找更加不一样的电影叙事。
这部剧写到了孤儿院、女性青春,乃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探索,但避免了大女主剧常见的陈词滥调。
《女王的棋局》不写堕胎,也没有家暴、出轨,大女主戏常见的俗套,它一一抛弃,全心全意投入在对天才棋手的塑造上。
既使得她的天才变得可信,又不让这个人物离观众太远。
整部剧里有大量关于国际象棋的术语,比如后翼弃兵、西西里防御、四回合将杀等,但这并没有让全剧显得枯燥、乏味,而是起到了增加专业性,为剧作增光添彩的作用。
编剧照顾到观众的知识门槛,所以在故事设计上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叙事,开篇从天才棋手的童年讲起,呈现出她在孤儿院孤独、疏离的时光,使得观众对她的第一认知不是高不可攀的天才,而是同样有脆弱一面的女孩。
剧作首集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在孤儿院里下棋的老头,他承担的叙事作用非常明显。
第一,他是少女兴趣的引路人,让少女发现了国际象棋的乐趣。
第二,通过他的介绍,观众能很快明白后翼弃兵、西西里防御、四回合将杀等术语的意思,更加理解剧作,这样的衔接也不会生硬,因为在剧中,老人恰恰是一个对女孩讲解国际象棋的角色,他相当于女孩的知识启蒙。
该剧的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不乏闪亮之处。
比如帮助过女主角的黑人女性乔琳,她不甘心永远被压迫和轻视,因此努力学习,攒钱攻读法学院,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帮助饱受欺凌的群体。
又如该剧的一些男性棋手,他们并不是刻板的男性角色,而是跟贝丝竞争、相识,直到后面互相理解,在贝丝受挫时,给予她宝贵的帮助。
可以说,这部剧很少废笔,每一个角色、每一处情节都有叙事作用。
它的故事线是简单明了的“打怪升级”,但在这层表面故事之下,编剧注入了不少细腻的思索,比如在剧里有一个情节,贝丝·哈蒙下棋结束后,第一次来月经,一位欣赏她棋艺的女士善意地递给她一包卫生巾,贝丝·哈蒙窘迫地进入厕所,清理大腿内侧的血丝,当她出来时,她对善良的女士说:“第一次来这个时,一度以为自己生病了。
”女士体贴地安慰她,分享了自己初次月经差点晕过去的经历。
在过往的文艺作品中,描绘女性月经感受的作品其实并不多见,诸多男性视角的作品,对女性充斥着猎奇的想象,男作者们呈现肤白貌美的女性,但很少提及女性为生活所承受的代价,对于女性的月经、生育,更是如同难以启齿之事般将其隐藏。
但月经和生育并不可耻,它们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如果要描绘女性,忠实而细腻地呈现一个女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猎奇般地满足市场需要,那么女性生命中褶皱的、被遮蔽的部分,其实要比那些光彩更值得叙述。
只可惜,大女主戏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打破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单一叙述,但在步步迎合之中,大女主戏愈发成为注入鸡血的爽文,分享着和男性帝王剧一样的“上位”逻辑。
在粗制滥造的一些大女主戏里,女人一生似乎只做两件事:一件是权力的游戏,另一件是赢得男性喜爱。
剧中的女性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学校,都犹如宫斗剧里步步上位的妃嫔的变体,所不同的只是一个在职场中和女同事拼杀,一个在宫廷里和皇后争斗,而最终,她们都赢得了男性领导者的喜爱。
这个叙事结构看似彰显女性独立,其实依旧遵循着父权制的规则,因为在这些剧里,作者对女性的理解仍是单一的欲望想象,而不是将女性从男性的欲望里解脱出来,去呈现爱情、婚姻、权力斗争之外的、其他参与到女性生活中的东西。
而这正是《女王的棋局》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
它把重点放在了女性的热爱之事,而不是女性如何迎合到男性的热爱与审美中。
它讲述的是一个天才少女如何追求自己的热爱,如何在男性曾经占据垄断地位的棋坛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再是关于宫斗、关于爱情,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贝丝·哈蒙的生活里仍旧有情爱、有权力的影子,但那已经不是她的重点,她不是爱情的附庸,也不是美苏冷战中的棋子,更不受制于哪一个男人,她是她自己,忠实于自己对国际象棋的热爱,她犹如一个圣徒般虔诚地钻研棋艺,在漫长的一生中,因为找到热爱的事物,明白自己追求的方向,她快乐、充实,把握住生命的实感。
贝丝·哈蒙的一生也不是单枪匹马的一生,在剧作后半部分观众会看到,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友谊,乃至超越两性区分的、基于同样爱好与理想而缔造的友谊。
在战胜曾经不可一世的前苏联棋手博科夫的道路上,贝丝·哈蒙并非一帆风顺,相反她曾两度败在与博科夫的对弈中。
在最煎熬的时光,她大量服用镇静剂,面对养母的离开,夜幕中,这个世界上她仿佛不再有亲人,举目四望,都只有自己的孤独暗影。
而就在这时,友谊的力量救济了她,包括爱护她的朋友,乃至曾经与她为敌的对手,《女王的棋局》展现了一种高贵的友谊,它并没有为了凸显女主而弱化对手,相反,它展现的是那份基于欣赏而形成的惺惺相惜,是伯牙与子期相遇,周郎顾曲,知音犹在。
因此,《女王的棋局》虽然保持着淡雅、清冷的风格,却并不幽怨,而是在寂静清疏的长夜中,指引观众看到月色下的荧光。
它呈现女性棋手在生活中的不易,但在结局留了一个希望的尾巴,它反映现实的残酷,但是对于人性,编剧仍然善意地去表现那些人性中高贵、温柔的部分,而不是局限在两性对立、权力斗争的话语里,或许正是如此,这部作品才脱离了一般大女主戏的局限,显露出一份诗意的动人。
题材新颖 整个剧造型 拍摄 构图 全部出挑看不太懂的可能就是关于女主本身 我们认知上天才就是孤僻奇怪的定义 在这剧里面一点点都没有突破 女主从小就是有着奇怪眼神一心求胜不计代价感情压抑的人 一直到最后也完全没有突破 总感觉人物塑造有些单薄 完完全全没有突破我们对于天才本身的理解也许因为人物塑造 也导致这个女主的演技 只有那么几个表情 不讨喜 不丰富 总之没有太get到这个剧可以这么高的分 和类似分数的The Crown相比 塑造出来的层次丰富的各类人物 真的能比么
众所周知本剧是小说改编,人物原型是Bobby Fischer(性别男), 象棋神童/神经质的大神。
抱着想学习拳术的心态,搜索了一下,国际象棋界真正打破性别壁垒,在男子竞赛中厮杀出一条血路的女棋手应该是Judit Polgár,76年生人,匈牙利籍犹太裔。
1991年15岁4个月的年纪拿到Grandmaster,打破了之前Bobby Fischer的年龄记录。
Judit在2014年退役前世界排名是第八位,应该是有史以来也是到现在排名最高的象棋女棋手。
她奠定女王地位的一战是2002年42步击败Garry Kasparov俄罗斯籍世界冠军。
Kasparov有多牛就有多直男癌,2005年退役前有255个月排名世界第一,但是被Judit击败之前一直嘲笑说女人不应该下象棋应该在家带孩子,更讽刺Judit是"马戏团玩偶" 。
来啊 快活呀
生在匈牙利的"Beth"
女王之战
认栽认栽Judit在退役之后也在做象棋教育和促进女象棋运动员的发展。
事实上国际女子象棋比赛从上世纪初就已经有了,但Judit的观点是现在已经不需要通过特别划分的男女竞技来吸引女性参赛,棋类竞技不依靠体力优势,男女分开比,让女运动员感到被贬低。
(见Judith去年为卫报写的评论《I might never have become a chess grandmaster if I’d stuck to women-only tournaments》)PS Judit还在评论里面提到另一个女棋手,中国的后起秀候逸凡(鼓掌)最后小姐姐记步镇楼
美!
作者: pASslosS 今年真是好剧不断,网飞大女主新剧《后翼弃兵》一经上线,豆瓣评分直冲9分+且居高不下,一口气刷完七集之后,就像看了部极为流畅的长电影。
可以断言,这就是今年最好的迷你剧之一。
《后翼弃兵》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的同名小说,由斯科特·弗兰克操刀撰写剧本,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女”的成名&成长之路。
在观看之前,我只觉得这是个较为“个例”的故事,毕竟天才实为少数,且不可复制,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很难代入她们的生活经历。
但《后翼弃兵》的颠覆性在于,它没有以探讨“如何胜利”为中心,正相反,它聚焦了各种各样的失败以及成为天才的代价。
上一次让我看得如痴如醉的同类题材作品是汤浅政明的《乒乓》,虽说一部是动画一部是剧集,却也算殊途同归。
这些天才角色的所有比赛都映照出他们与心魔的对抗过程。
人们围绕着一项竞赛展开交集、做出选择、找到位置,在迷失中找寻自己。
上世纪50年代,贝丝·哈蒙成了一名孤儿。
那一天,她的天才母亲带着她去找抛弃了她们的父亲,结果被拒之门外。
在驱车回家途中,贝丝的母亲选择了自杀,留下了毫发无损的女儿。
母亲死后,贝丝被送到教管严厉的孤儿院。
在那里的地下室,她遇到了一个性格古怪脾性强硬的老看门人萨贝先生,并对国际象棋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热情。
她还在孤儿院交到了唯一的朋友——一个比她大很多的黑人女孩乔琳。
因为肤色,乔琳没有被收养的希望。
此外,贝丝早早对一颗绿色药丸产生了依赖。
这是镇定剂,她借由这枚小小的药丸控制情绪,并利用幻觉挖掘天赋。
每次和萨贝先生下完棋,她都会在孤儿院的屋顶投放想象的棋盘,以属于天才的方式进步神速。
贝丝·哈蒙在60年代初被一对中年夫妇收养,这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极强自我保护机制的女孩,经常给人高冷又不在乎任何人感受的印象。
但也正因为这种我行我素,她的国际象棋天赋开始在孤儿院之外的世界里绽放。
她偷杂志,想尽办法参加比赛,在打败了很多优秀(均为男性)棋手之后,在圈子里有了一些名气。
与此同时,这个新的家庭正在面临危机。
这对夫妇曾有过一个孩子,孩子去世之后家庭也破碎了,贝丝的到来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的养母接到了一通电话,原来常年出差的丈夫已经在丹佛组建了新的家庭。
一个孤儿和一个被抛弃的妻子,她们没有放弃彼此。
为了维持生计,打比赛成了唯一的希望。
母女俩相伴飞往许多地方参加比赛,路费和报名费算做投资,赚来的奖金算做收入。
但养母的突然去世让她再度成为孤儿,在那一晚,贝丝对阵世界排名第一的俄罗斯棋手博戈夫,一败涂地。
此时的她虽然已经跻身世界最佳棋手行列,状态却日渐低迷。
贝丝仿佛一列不受控的火车,身上同时闪现着亲生母亲和养母的影子,这些影子是被男权社会践踏并抛弃的“失败女性”,当她们不能履行家庭价值,就会被一个以男性为主的家庭随时抛弃。
贝丝的“唯一”始终是国际象棋,但不断囤积的药丸、酒精和失败随时可以将她击垮。
此时,“天才”带来的问题也逐个显现。
首先,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只想赢”的棋手,也是一个“只会赢”的机器。
在下快棋时,她接连输给昔日的手下败将。
她一直把“在头脑复盘棋局”当做独一无二的天赋,却被告知“优秀的棋手都会这样做”,这意味着天才不是只有她一个。
第一次失败惨不忍睹,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失败则让她当场崩溃痛哭。
两次的对手都是博戈夫,她碰到了一面最为坚硬的天花板,每一次交手都让贝丝备受羞辱,她甚至开始堕落,消极比赛。
如果没有办法打赢下一个对手,那么下棋是否就丧失了意义?
对于普通人,放弃一件不擅长的事是很容易的,但贝丝不同。
她无处可去,天赋是她的武器也是牢笼。
况且,就算赢了,接下来的生活该走向哪里?
正如她曾被许多人反复告知的那句话——“下棋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但是贝丝毫无放弃的可能。
其实,《后翼弃兵》对“天才”的诠释做了一个精彩的扭转。
在最开始,贝丝的崛起完全是被“创伤带来的愤怒”和“对天赋的依赖”所驱使。
愤怒基于自身的遭遇。
她是个孤儿,而在国际象棋的竞赛世界,从萨贝先生到博戈夫,她的每一个强劲对手都是男性。
没人指望女人会下棋!
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其他棋手就低估了她,其实正是这种愤怒让贝丝以最快的速度成为国际象棋届新星。
此外,贝丝对药物的依赖意味着对个人天赋的执迷。
她把绿色药丸当作启动天赋的开关。
报名最后一场绝杀需要钱,而此时的她已经一无所有,最后去俄罗斯的费用由乔琳提供,这本是乔琳用来就读法学院的学费。
而在封棋间隙,是同僚彻夜复盘棋局的帮助让她如虎添翼,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或者说,尽管贝丝是毋庸置疑的天才,但在最后,她不再依赖“孤独的胜利”。
而《后翼弃兵》做得极棒的一点是:即便是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也不会对剧中一场又一场的象棋比赛感到枯燥。
剧中的每盘棋都由国际象棋顶级大师亲自设计,不过就算棋手们不断抛出大量陌生术语,我们仍能看得津津有味,并将其视为每一集的高潮点。
因为除了棋盘,镜头更多是在角色的反应中切换。
根据围观群众的表情,我们能读懂目前局势是否胶着,而透过对阵棋手的微表情,则能推测双方走每步棋的心理。
尽管表面上是下棋,观众却一直在解读双方的心理战,而且借助眼花缭乱的剪辑,一盘棋甚至有了交响乐般的节奏感。
这么一来,对于多数观众而言,国际象棋被抽象化了,它最终代表了一个大家都想要赢得的东西。
我们希望在女主身上看到天赋被施展,就像看到生活中的自己,这种代入感极为强烈,似乎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盘棋。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本剧女主角的演技实在惊人。
安雅·泰勒-乔伊扮演15岁之后的贝丝·哈蒙,其实跨度不小,加上关键情节里她都在静坐,每一盘棋中的微表情都会被无限放大。
在特写镜头下,她不仅要用表演拖拽剧情微妙的转折,还要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
她用面部表情向观众曝露着角色的每一个心理动作,思考、犹豫、悲伤、胜利、失败、不甘、得意、复仇、怜悯……一双闪烁的眼睛和抽搐的嘴唇,仅仅依靠特写镜头全部完成,真的太难了。
而在棋盘之外,贝丝·哈蒙的独处生活也是被着重叙述的,她可能独自在家,在陌生人的公寓里,在飞机上,在旅馆中……这是一个非常立体的角色,极易被观众共情。
但是,《后翼弃兵》的核心冲突并不是贝丝·哈蒙对抗一个低估她并抛弃她的世界。
除了贝丝,还有不少角色被完整塑造,甚至成为许多段落的点睛之笔。
比如萨贝先生为人严肃冷漠,但他生前一直搜集贝丝参加赛事的一切消息,仿佛把贝丝当成了遥远的女儿。
乔琳身为黑人,不甘成为被压迫被轻视的群体,于是努力攒钱考法学院,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身边人的处境。
贝丝正式参赛的第一个对手也是个女孩子,她们因为都是女孩而被分到一组。
那个女孩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天赋后,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而贝丝昔日的敌手,那些作为贝丝手下败将的“男性”,最后都成为贝丝的左膀右臂。
他们做贝丝的教练和助手,与她短暂相恋,并让贝丝关注那些因为傲慢和天赋而忽视的细节。
这些人在棋盘之中或棋盘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热爱下棋的人仍然在下棋。
就像结尾一个俄罗斯的老大爷,一辈子做平庸的棋手,仍然早早来到露天赛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掏出一盒国际象棋。
如果一场竞赛注定只有一个胜者,那么余下的“失败的人”在为了什么而下棋呢?
除了赢之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目的。
某种程度上,国际象棋属于所有人,并不只属于那个战无不胜的王者。
我们很容易因为几次胜利而去热爱一样事,就像贝丝热爱国际象棋,因为她擅长,且能借此打败别人。
但胜利无法持久。
在一件事上不断失败,并承认自己的局限,但仍没有放弃坚持这件事,这种选择同样值得被尊重。
所以说,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不是写了一出“天才养成记”,却是呈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关于“失败者”的合奏。
而且这部剧也让我想起一个近期火得让人生厌的词——内卷。
项飙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
如果把这个词带入这部剧的语境,并狭义地解读它,我们能看到在一场以“赢”为唯一价值的竞赛上,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是如何停止抽打自己,并找到喘息空间的。
所以人们何不放弃那个高度单一的目标,找到自己的目的呢?
其实《后翼弃兵》在结尾表达得足够清晰,世界排名第一的贝丝坐在椅子上,与老人下了一盘棋。
此时天才与否被抛诸脑后,棋,仅仅是棋而已。
美剧《豪斯医生》,男主team里唯一的妹子知道自己的在校成绩不如黑小哥,质疑豪斯为啥把自己招进来。
后者回答说,因为你极其漂亮,像你这么漂亮的人,想要什么东西只消动动小手指就行了,何必还需要聪明何必还要那么辛苦读医学院,所以你一定damaged后来team大换血,新来的妹子是个双性恋而且基因带享廷顿症,更加damaged。
同时撸剧的小伙伴就表示这太cliche了,同组的男医生怎么就不用damaged,除了黑小哥有过少年犯案底,其他几个都好家好室有房有婚。
我说因为同组的男医生丑啊,丑就够惨了。
像Chase那种好看的,中间不是也要让他“坏掉”。
你想一个人,如果智商180腿长180家里还有钱供伊上医学院并且毕业不多久就进了全美顶尖的诊疗小组,那这人还有什么故事性?
出现在屏幕上就只是为了让观众普通如我们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吗?
小伙伴眼珠子滚了几秒“这种人在玛丽苏剧里遍地走,普通观众不是都很爱看吗,做梦都想着自己能嫁一个从此人生巅峰”。
所以嘛,我就说,女性角色如果聪明的话务必要damaged,否则男女观众都不喜欢。
但就算damaged的女版霸总,也很难当上主角。
世人对女性角色,在道德和外貌上的标准,比之男性角色要高得多得多得多。
像豪斯医生,又老又瘸又秃(给休叔比心)刻薄冷酷还自私,观众仍旧在弹幕里疯狂想生猴子。
同样是靠脑力吃饭的琼森警长(《罪案终结》),从第一季到第七季,观众始终在为她年纪大嘴大和品味差这三件事争吵,譬如说,为什么不找个年轻貌美的来演啊,找了个大婶为什么不好好打扮啊,她这么丑为什么还一直有人喜欢好奇怪啊,诸如此类。
琼森警长必须得性格好才有活路。
除此之外,在很编剧的观念里,女人没有什么问题是来个男人解决不了的。
一个不够的话,多来几个。
无论什么女性角色,只要给她爱情,她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就自然化解了,无论她因为什么缘故多么damaged都会在世界中心对她的爱人高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Anya有点过分漂亮了,虽然不是传统端正的路数,偏诡异精灵感(芙形嘴可太美了),但对我来说,这种程度的漂亮是让人物的魅力减少了一丢丢,Beth要是没那么美,会更有意思。
但从其他方面来看,这个人设是个创举:把一个典型美剧damaged女性角色,放进一个日漫向的故事。
把国际象棋换成围棋,把博戈夫看作“神之一技”,毫无违和感。
连节奏都很像:童年阴影,天才初显,升级打怪,遇到新的小伙伴,一战Boss挫折,得到小伙伴的帮助,二战Boss失败,突然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自暴自弃,在小伙伴的劝说下振作。
最后一群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的小伙伴们,帮助主角战胜了Boss。
主角很年轻,一心一意搞事业。
虽然美剧么,性生活是要的,但跟那些男伴们连个吻都没有,每次都是镜头一切就事后了,拍得一毛性欲都莫得。
主角内心的不安与孤独感,配上冷战的背景,还有在美国(至少当时)不吃香的国际象棋,整个少年jump范就起来了。
甚至连女主的爱情都有那种味道:一见钟情,然而对方是gay,就停在“并肩作战”的距离上,四舍五入,其实也可以算“羁绊”。
除了爱情之外,这部剧的人物关系都暖得恰到好处。
或者说,出场人物绝大多数是平凡的普通人,譬如孤儿院里那个爱念诗的护工。
他们本份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尽量不招惹麻烦,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别人帮助——谎报Beth的年龄给她一个发卡好让她早点被领养,或者明明知道她偷走了象棋杂志却不声张。
他们却并没有泛滥的好心去乱管别人闲事,Beth被禁止下棋萨贝先生也不会替她求情,Benny那么想让Beth去俄罗斯也不会想着为她去筹钱。
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是有利益的,是有矛盾的,但也是有感情的。
很微妙。
女主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定的好人,包括萨贝先生还有她的养母,都是互相试探过好一阵子,这就显得似乎人类这种动物总体上还是温暖的。
在这种无狗血的伪竞技框架里,女性作主角好处还挺多的。
一则加大了挑战难度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战胜博戈夫的历史意义——如果是男棋手赢那就是一个美国人战胜了苏联人,而女棋手赢了那对世界一半人口都是鼓励,热血程度UPUP;二则在青少年期,天才男大约不会同养母形成这样一种互相依赖关怀但是不过份干涉的关系;三则是带货23333333女主的每一套装扮都值得拥有。
而且以下棋为名,也带观众逛了好几个城市。
可惜巴黎出镜不多。
要说遗憾么,也是有的。
就是关于国际象棋的解说有点太少了。
是不是最后安排一个象棋课堂会比较好(噗噗噗)虽说不是竞技向的剧,但其实吧,一个人怎么下棋多少会体现一个人的性格。
而且棋盘的64格里,没有政治也没有性别,只是智与智的较量。
记者更看重Beth的女性身份,美国政府更看重她的美国人身份,慈善团体更看重她的基督徒身份,其实这些对她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身份。
而博戈夫看她,就是一个对是一个棋手。
她们用西西里防御用后翼弃兵来对话。
女主下法上的变化,尤其她对兵和后的用法,应该更能直观体现出她的成长和转变。
网飞这就很不寓教于乐。
PS:女主的腕表太好看了。
重看了一遍他和Beth开始的那段情节,哈哈哈。
他真是个自大狂。
最后终于没忍住。
睡完了还被翻白眼晾在一边,好笑死了。
最开始在拉斯维加斯,我们第一次听到他的性格,是妈妈问Beth,"你说的那个谁来着,Bobby?” “Benny Watts" Beth答。
妈妈说,他是全美冠军啊。
Beth不无戏谑地说:He's Benny Watts! (言下之意,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等到1967年Beth和Benny在俄亥俄州大学校园里美国冠军赛,两人遇到,Benny一开始就发牢骚,说环境太差,棋子是塑料的,没有记者电视台报道。
虽然是抱怨,感觉又像是吹嘘。
整个比赛过程Benny各种跑来和Beth搭话。
本来正在豪不谦虚地接受记者采访(记者:“你对学棋的年青人有什么建议吗?
” Benny:”首先我建议他们读我的书”。
xDDD),然后看到Beth马上就扔下记者追过去。
要Beth晚上来和他们一起玩,下speed chess。
被拒绝。
晚上Beth去cafeteria倒咖啡,她走进屋子Benny立刻叫住她,指着他们正在下的那盘棋问看法,然后又怂恿Beth和他下speed chess。
还打发他的side kick小跟班朋友给Beth买咖啡,给他自己买果汁。
还“倒杯子里,不要放在塑料纸盒里的”。
他倒挑——你看他家里家徒四壁的样子,还挑挑拣拣的。
哈哈哈第二天Beth一个人坐在长椅上,Benny又来找她,说抱歉我不是和你打心理战。
(顺道说,美国校园的气氛真好——至少银幕上看起来是)Beth击败了他之后。
他们一起喝啤酒。
我猜,他对她有一点意思,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Benny看到她喝酒喝得很厉害,大概是心里怜惜(他开始说自己不喝了,但还是把Beth多叫的那瓶酒拿到了自己面前,怕Beth喝多)。
然后他开始绕圈子,”你需要一个陪练。
不是Harry Beltik那样的,更成熟一些的。。。
“ Beth一定心里好笑:who do you have in mind? Benny绕了半天圈子是问她来纽约和他一起。
Beth碰了他的头发,他一定可得意了,但是表面上忍着,说的是”我猜你当然喜欢“,还”about sex, forget it"。
实际上Benny是个自大狂,心里偷偷对Beth有种渴望,但自己又不肯做出主动的举动,所以有意无意地勾引人家。
估计他对很多姑娘都是这种招数。
在纽约有几个细节也很有意思。
他们一进门,Beth看到桌上那几本杂志都是Benny封面的。
自大又自恋可见一斑。
他们一起练棋。
有一次Beth发现著名棋手Fine以前的棋局里有失误,她喜滋滋地给Benny演示看,Benny坐在她斜后方,拍了她了背,还捏了她的肩膀(若有若无地在撩她)。
你看Beth当时的表情,愣了一下。
明显两人是有点相互吸引的tension在的。
Benny那些朋友来了,他们问Beth要不要喝酒,Beth看了一眼Benny,说不喝。
Benny的表情:小小的惊讶,然后暗自开心。
(Beth听他的话,拒绝酒精,他心里既欣赏又喜欢)。
他的朋友之一让Beth做象棋problem,她很快就做出来了。
“从没人这么快过”。
Benny也是面露得意,好像是那种“我喜欢的妹子,我当然没看错”的表情。
然后当然就是压倒Benny的最后一根稻草,Beth要玩speed chess,在哪倒下在哪爬起来,把他赢得毫无尊严。
“Nobody has done that to me in 15 years." Benny从来都是别人追捧的角色。
他等着妹子自己来上钩,结果Beth就不是那么好搞的主。
最后他投降了,捉住她的胳膊:do you still like my hair? 他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经常主动,所以问得试探。
当然,这么个自大狂后来的确因为Beth伤了不少心:你宁可自己喝酒也不肯来纽约和我在一起!
我觉得好笑的是,这么个潇洒不羁的自大狂,却是Thomas Brodie-Sangster演的。
真爱至上里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学打鼓的小男孩,真诚地不行。
还有Bright Star里非常懂事的弟弟,看着他姐和Ben Whishaw演的济慈谈恋爱。
这回看到他换个形象,耳目一新。
Benny真是个可笑又可爱的角色。
Sangster是剃了那一撇胡子马上变成干净懂事的乖男生,留着胡子就是潇洒不羁的摇滚青年是吗?
(实际上他的胡子看上去与年龄不符)。
我没有看过他演的保罗麦卡特尼,现在很想去看一看了。
他在纽约公寓里脚踏充气阀的那一刻,光亮的皮鞋,腿显得好长啊!
真的很好看。
我写了这么不正经的一篇影评。
哈哈哈。
这个剧表演的情感细节非常丰富,值得再看。
有点难说,先不打分,从爽的角度来看是没问题,但从其他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一些地方存疑。
国际象棋这一智力竞赛活动让这部剧处处都显出“高级”两个字;多少人看剧都是雾里看花,水中看月。
主演外貌相当有辨识性,服道化也很好。
但我总觉得这部剧对精英女性的想象有点…有点片面。
问题一:女主与继母的关系,及继母对于女主的意义和影响到底是什么?
问题二:女主后来的酗酒以及一系列颓废操作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
她为什么要酗酒?
因为害怕失败?
因为害怕打不过Russian?
问题三:女主对药物上瘾的设定想为女主加持何种属性?
问题四:女主与两个睡过的败给他的男人和一个即将可能睡的初恋男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男人们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一点强行以致不自然?
问题五:每次放在片头的有关母亲的回忆并没有跟故事主线产生极强的互动关系,就像是为了证明女主有一个悲惨身世而摆在那里的一个工具片段。
这部片子大热,很多优点讲的人太多,这里不再赘述。
我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优点和缺点。
先说缺点。
前几集非常惊艳,但从第5集开始有些拖拉,居然有沉闷的感觉。
可能因为后半段我有点难以代入,就觉得哈蒙太顺,天才人靓,总有人没心没肺地帮她。
所以她碰到的所谓挫折,成长的烦恼,都显得有点矫情。
大家公认这片子优点就在于没有为了戏剧性效果而故设剧烈的对立。
但另一方面,哈蒙的天才如钻石般过于耀眼,在庸常的生活和碌碌的世人背景之上,这剧情难免显得疏离和有些不现实。
所以说这部片子是典型的爽剧。
可能因为恰逢其时,在这多灾多难的2020年,满足人们对奇迹、美好和温暖的渴望。
也许过了几年,她的评分会下降。
不过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
再说说我喜欢的几个小细节。
哈蒙与校工在地下室下棋。
校工发现哈蒙是不世出的天才(you are something),便叫上高中国际象棋教练。
下完后,教练为他俩拍合影。
校工坐在那里略微转向镜头,一如既往地板着脸。
小哈蒙站在旁边,突然默默靠近校工,悄悄把小手搭在校工肩膀上。
这一幕很感人,奠定了影片温暖的风格。
影片最后,成年后的哈蒙在学校地下室发现了校工的剪报,其中就有这张当年的黑白合影,不禁热泪盈眶。
哈蒙的继母让人印象深刻。
开始以为她是个小气、刻薄的女人,尤其当她提出要佣金时候,以为后续是天才少女与贪婪继母斗争的故事。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没有把人刻画得善恶对立。
哈蒙的继母对哈蒙的关心,就是典型的母亲对女儿的感情,是日常细腻的关心,女人之间的话题,还充满了虚荣、爱享受等等普通人都有的特点,惟其如此显得更加真实,也让哈蒙对继母的爱更加诚挚和持久。
所以继母去世后哈蒙回国在飞机上的一幕尤其感人。
她买了两张机票,一张为自己,一张为继母。
她接过空姐端上来的一杯酒,喝之前,突然停了一下,转向旁边这张空的椅子,闪过一丝悲戚的笑容,对着空椅子敬酒,一如过去继母和她每次坐飞机去比赛时,一边喝酒一边开心地说着闲话的时光。
这时哈蒙脸上潸然泪下。
在哈蒙雨夜回到肯塔基家后,看到茶几上是继母离开时用过的茶杯,杯沿上还留有继母的口红。
熠熠生辉的细节。
片中的选曲和配乐也很有品位。
看过一篇资料,最开始导演 Scott Frank要求只用钢琴配乐。
但为本片配乐的作曲家 Carlos Rafael Rivera 认为,随着哈蒙世界的扩大,必须加入更多的乐器才能符合故事的发展。
所以前几集里钢琴比重较多,后面则是乐队的编制。
有必要提一下继母弹的钢琴曲。
在第二集开始,哈蒙在客厅里看见继母在弹钢琴。
继母弹的是法国作曲家萨蒂的《玄秘曲》第一号。
萨蒂在音乐史上地位不是非常高,他的作品不管在音乐会上还是唱片中比例都不算多。
他的作品更适合作为背景音乐,比如在商场、展厅这些地方播放。
《玄秘曲》第一号以及这一集结尾继母弹奏的另一首曲子《裸体舞蹈》第一号是萨蒂最有名的曲目之一,其中《玄秘曲》据说在Spotify上播放次数超过两千五百万次。
这两首曲子都非常优美,但我还是比较好奇为什么让继母弹奏萨蒂的曲子,毕竟萨蒂不是特别有名。
有可能肖邦的很多曲子成了大俗曲,莫而扎特的曲子过于明亮优雅不适于继母郁郁寡欢的性格。
巴赫的曲目过于理性,完全不能想象继母会喜欢。
贝多芬的曲目则太艰难,继母提过害怕人前弹奏,可能对自己的技术不太自信。
这么说下来,萨蒂的还真是不俗的选择。
萨蒂本身就是命运多舛,最后死于肝癌(继母最后死于肝炎)。
《玄秘曲》和《裸体舞蹈》都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听起来特别孤独,很符合继母的心境。
继母弹的是《玄秘曲》这部作品的各个细节都很讲究,不仅仅是对战的棋局,连选的音乐也不落窠臼。
在对战俄罗斯棋王博格夫中 ,影片展现了全人类不分国籍和意识形态对国际象棋的热爱。
当场内每走出一步,必有一小童快步跑向门外,大声播报,场外无数爱好者随即在手中小棋盘上依照落子。
配上管弦乐,这一幕很有史诗般的风格
我觉得就是这一个又一个小细节,让整部片子看起来让人很过瘾。
虽然我们绝大部分人对国际象棋不了解,对那个时代也已经不熟悉,但还是不自觉沉浸在那个世界里,陪着女主角一路打怪,在这2020年。
摄影、调度、打光、美术、对白、表演、配乐等基本要素功力扎实,人物关系方面最喜欢和养母的这条线;剧情本质上还是部爽剧,用的是「开后宫+除主角在不断升级外其余所有人战力恒定」的传统套路,但因为现在主角性别为女,自然便平添一层女性解放的意味在其中;据新闻报导,EP6为捧高主角、强化戏剧冲突,在解说员台词中罔顾格鲁吉亚女棋手Nona Gaprindashvili在故事发生期间已与至少59名男棋手交过手,甚至同时与28名男棋手进行过车轮战的事实,声称她从未对弈过男棋手。在收到Gaprindashvili的投诉后,Netflix的态度却是「extraordinary hubris」并「dismissed her claim as innocuous」。结果,一部本该对女性起到鼓舞作用的剧集,却是借由downplay现实女性来推动了戏剧效果、抬高故事,着实讽刺。
友情线>亲情线>爱情线,剧情套路但还算比较流畅,anya红发也很好看,戏里颜值一路飙升,之前她和Thomas Brodie-Sangster拍了一套写真,好家伙我以为他两是官配还等着磕西皮,没想到竟然不是有点失望
我给卡姿兰大眼睛一万颗星!
被9.0的分数骗了,主角除了专业领域的天赋和努力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人格魅力(除了美貌),因此一路开挂的前三集很快就使人产生了重复性疲劳,优秀却了无灵魂。后四集也是靠弱化人类的基本交往规则,强行安插进来周围人的温情才产生一些波澜。与《阿丽塔战斗天使》的观感极其相似,顺滑舒爽却又枯燥无趣
一口气肝完。女王凭借过人天赋和贵人与后宫相助,一路打怪升级击败毛熊,成为新一代象棋界顶流的故事。全剧基调和女主疏冷淡漠的性格一样,不煽情不流于表面,情感表达细腻又淡然。女主不拘泥于一方天地和小情小爱,全身心投入象棋事业,这样的大女主剧请多多益善。此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是一大亮点。被丈夫抛弃毅然和女主一起开创事业的养母,同是孤儿出身靠自己努力当律师的黑妞酷飒闺蜜,身残志坚的孤儿院女院长,通透又洒脱的女模特等等。
又是一部爽劇,看完以後回味了一下,決定改分。感覺就是一丟丟的不自覺就自成的女權生活狀態,還有同性之間的友愛(當然也有拖累的,她繼母和法國模特某程度上就在拖累),天才象棋少年的成長心路歷程blah blah blah感覺還不如另一部真的講象棋天才逐漸進入困境的電影來得好看,真正講下棋的細節不多(懂得人可以看棋盤研究,估計這還有點意思),對不懂象棋的人而言,就很熱血漫畫的感覺,迷茫困頓醒悟悲痛解脫接著就勝利的套路。
试了两次还是没看下去,四集弃,金手指开到令我无法共情
好看的点在于代入自己是天才吗?天才总是很分裂吧,关于炫丽的想象和灰暗现实,迅疾的成长和迟缓的情感,自古天才多寂寥。制作的确不错,特别是摄影和色调精致复古,虽说不觉得剧情设置有多走心,多么平淡的故事,多么单薄的形象,那些走马灯一样的男人是怎么回事?棋魂都比这好嗑吧?
启蒙老师墙上挂着她的新闻报道和合照,那一幕真的泪目。
爽在哪呢?明明讲是someone who's broken啊,天才的暗面,而貌似爽起来的最后一集又画风突变成了a queen and her men,总之只能把它当一部不费脑不费心的时装剧看,每次出场衣服都不重样且养眼。真正喜欢的是校工Mr. Shaibel和继母这两个角色,还有演员Anya,长相和气质很北欧,点进影人图片非常惊喜,某些角度像bjork
看的过程是很爽,也足够吸引人看下去,甚至也有感动的时刻。但整个故事都显得太容易和理所当然了,浓缩一下就是很套路的奥斯卡人物电影,以至于看完后也没留下什么。
不过女主再这样瞪眼睛我真是吃不消了……这叫哪门子演技
看了两集。没啥太大感觉弃剧了完全没啥吸引点也没觉得爽
网飞出品,多 半成品;这次却是久违的“丝滑”。神童,不神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棋盘是她的江湖。
"I was much too far out all my life,and not waving, but drowning. "男导演又夹带私货了🙄原型的人生可比这部剧精彩多了
如果我有罪,法律会制裁我...
广大女性同胞们!搞事业吧!看看里面的家庭主妇一个个多惨…
奇幻剧,没有专业训练,只靠地下室的几次入门教学,靠吃安眠药产生幻觉在天花板下棋,却打败了全世界特级选手,儿童时期就是美国全胜冠军,一举击败各种高龄专业选手,只用一颗安眠药,女主马上开挂。主角用31岁的脸演13岁的天才儿童还被人收养,成为全美冠军时居然只17岁,真的尴尬啊!里面唯一的正式两次专业导师训练还是靠睡来的。。。美国1960就有彩色电视机了?
是大女主戏没错了,但对女性也太二分了,成功的女性=智识,其他的就是睡衣聚会家庭主妇啥也不是,也很让人不适的。
故事内核实在太单薄了,里面的角色全都很纸片化,完全没有情感深度…评论里竟然还有人拿这部跟《我的天才女友》比…根本天差地别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