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欢!
今年第一部五星!
结尾看得热泪盈眶,很多人不喜欢前半部分,但我反而觉得前半部分就是要足够沉闷,结尾才能有摧枯拉朽震撼人心的力量。
影片就像一部可视化的交响曲,平稳拉开序幕,情感细腻,蒂尔达在秩序中穿梭、被消磨,扮演一个说话从不大声的优雅阔太太。
街上的跟踪是意外和吸引,匆忙躲进书店,连书钱都忘记付,观众能从镜头语言中读出小鹿乱撞。
山顶小屋和野外的激情戏都好美,安东尼奥为她脱下鞋子,葬礼后丈夫再为她穿上。
鸟儿往教堂外飞,她却马上要回到牢笼里。
丈夫说,你不存在,但片名明明就是《我爱故我在》。
所以她奔回家,拉开衣柜,发出全片唯一一次失态又释放的吼叫,她要离开,要存在。
交响乐激昂收尾,女儿流着泪与她交换眼神,女性力量再上一分。
爱神降临,连儿媳腹中的新生命都接收到感应。
再夸夸妆容,完全贴合了女主和安东尼奥开始恋情后的容光焕发,还有经历丧子之痛后的苍老憔悴。
看到有人提出,女主角不是真的爱安东尼奥,只是一时激情,不论和谁在一起,爱都会逐渐褪色,不理解她离开丈夫。
我认为他们最大的矛盾不是爱或不爱的问题,女主本人在家族中仿佛被抹杀掉,她作为艾玛活着,连本名都不被提起,她的“不存在”和丈夫对此的无视甚至是放任推动,才是他们之间的结症所在。
女主来到这个家族的时候年纪不大,再也没回过俄罗斯,她以为爱是为对方变成另一个人,安东尼奥的作用是让她知道,原来用自己本来的模样也可以去爱。
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
1。
海报看上去很微丝抗敌,但我感觉并不那么微丝抗敌。
虽然什么大家族背景看上去很唬人。
roger ebert说很象《豹》,我也不觉得。
其实看《豹》的时候我快进了。。。
2。
前一个小时没入正题,整个就是传说的名牌时装加名牌包包什么的。。
我的眼睛是鉴别不出来的,所以无感。
3。
帅哥很多,不过看上去都眼中无神,呆滞。。。
4。
1小时后主妇开始偷情,入正题,床戏,女人干瘪的乳房和男人坚挺的屁股,反差还真大。
5。
所以这电影恰好是1小时前戏后才开始性事。。。
6。
必须承认拍的最美的还不是帅哥的屁股,是光,漂亮的一塌糊涂。
导演过去是拍记录片的,其实我想到最近看的《夜巡》了,所以怀疑导演是不是也是一兼职画家???
7。
女主角情欲被催起的转折点是男人的美食,这里选用的是虾。。。
由于我本人对虾有点过敏,所以此处不厚道的笑场了,因为我幻想的场面是接下来女主角过敏窒息倒地。。。
8。
我怀疑导演是gay,不是因为时装,美男,而是因为90分钟处,女主角和老公在家中的床上交谈,此时电视里播放的竟然是。。。。。。。
《费城》里tom大飚歌剧的经典段落。。。。
如果这都不是证据的话,我我我,我自毁gaydar算了。
9。
客观的说,没有法国人拍的《查泰来夫人》好,人家男不帅女不美,故事说的够动人,这个片嘛。。。。
还是光漂亮,贼漂亮,光看光也值得了。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玛蒂尔达遇到了里昂,他们每天一起喝牛奶、健身,照顾一颗绿叶植物,角色扮演,练习射杀。
玛蒂尔达告诉里昂,她可能爱上他了,过去她的胃里总是冷冷的,遇到他之后她感到自己的胃暖暖的。
爱可以治愈一个人的胃病。
《烈火情人》里,男主爱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安娜,这种不伦之恋让他维持了几十年的理智瞬间崩塌,他翘掉了一场“无聊的”国际会议,他在儿子与安娜下榻的酒店开了房间窥视她,结果看到安娜与儿子亲热的画面,那一刻他因为突然的胃绞痛倒在床上。
爱可以紊乱胃里的菌群,使他患上胃病。
《我是爱》讲的是一个富贵的中年女人的困境,她在一个传统的意大利家庭扮演着一个合格的媳妇、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平铺直叙的电影语言中,你感受不到这个家庭的压抑,相反,是一种和煦和体面。
公公婆婆喜欢这个儿媳,丈夫尊重她、爱戴她,儿子、女儿信任、依赖这个母亲,她没什么大烦恼,家庭成员互相理解,衣食无忧,也没有胃病,她和丈夫曾经也有轰轰烈烈的爱情。
但是,她却因为一次味蕾的开启选择出走家庭。
《昼颜》里面也有一个为了艺术家出走的中年贵妇,丈夫为了惩罚她的不忠,一毛钱也没分给她,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她婚前也有许多追求者,但是婚后却成了丈夫一个人用以炫耀的战利品,为了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容忍作为富商的丈夫明目张胆的出轨,男人出轨是动物本性,成功男人更是可以被原谅一切。
为了扮演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她更是把自己所有的情绪收敛起来。
在她出走后,孩子再也没有母亲用心做的便当,生病也没有人尽心尽力地陪护在旁。
为了一个家庭的和谐,需要一个女人透支毕生的精神力。
丈夫说,你休想拿走一分钱!
于是女人把自己给家庭注入的精神力抽走了。
你不理解女人为什么为了一场虚无缥缈的味觉之旅出走,就像你不知道为什么“无用”的她离开时,你的本来温暖胃会慢慢变冷一样。
有时候想写些什么,并不是在观影之后的当下。。。。
有些电影看了就忘,5分钟之后不再记得人物的名姓,一天后就能忘记掉内容。
而有些电影看完之后持久的萦绕人心,总是让你在接下来的一阵子,偶有空闲便咂嘴回味。
我是爱之于我就是这后者。
无法摆脱。
一年了,结婚一年了,这一年浮浮沉沉。
在这一年里我的内心默默独自完成了一个近乎涅槃的过程。
而带来的结果就是忘却了表达。
任何让我如潮水般涌动的感受,张开嘴只是晦涩,倒不如闭口不言。
可能你会感触大家族生活的精致与奢华,可能你被偷情的刺激和快感shock到,可能你对无情的商场更有感触。
而我的忧虑是,她为了爱情,为了现在的老公离开了故土,换了语言,忘却了姓名。
在生儿育女多年之后,他却成为了她的桎梏。
在婚姻的中间到底有什么?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经营一段成功的婚姻并不比经营成功的事业来得容易。
它太难了。
艾玛和安东尼奥,这在沉闷的婚姻之中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有人说,安东尼奥不过是艾玛决裂的一个导火索罢了,没有他也会有别人。
但是如果不是他,一切还会发生么?
艾玛和安东尼奥之间是爱还是欲?
还是说这里有艾玛自以为的倾听和了解?
女人在婚姻之中追求什么?
婚姻是让我们努力摆脱孤独的一种手段?
还是只不过换一个方式继续孤独?
是有附加值不纯粹的婚姻更稳固持久?
还是单纯的爱情结缔的婚姻更为绵长?
在与自己的清谈之中,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婚姻有时候确实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这镣铐其实本质上并不是你的伴侣。
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对某些人来说是看不清的前路,对某些人来说是难以舍弃的习惯,困住我的是我内心无法放弃的责任感和道德。
还有一丝丝小小的完美主义。
将这镣铐融于血肉,是我追求的美感。
每个在婚姻里的人心里有一座天枰,左边是道德、习惯、责任、义务、结盟、亲情。
右边是诱惑、激情、坠落、渴望、灵与肉。
我不相信坚不可摧的感情,无非是右边的砝码不够重罢了。
某一天,某些事,增大了这边的砝码,于是世界便可颠覆。
安东尼奥像一个大秤砣似的压了上来。
艾玛的热情四溅。
最后她疯狂奔向自己所谓的幸福。
来摆脱现有生活的困顿。
有人说她找到了真爱,有人说她找到了幸福,有人说她找到了自我。
可是我真心觉得她不过是换一个世界继续迷失罢了。
在人生颠覆性选择面前,她的理智荡然无存。
感情过于炙热的女子,往往会被自己的自以为的一切所辜负。
生活在行进的过程中是需要有突变。
需要有冲动。
需要乾坤大挪移。
所以我信爱情,但是我不信爱情会永远。
没有永远的爱情,但是有永远的婚姻。
你的婚姻需要用什么来填满?
最不靠谱的女子就是要用爱情来填满婚姻的人,这样的女人看似灵动青春单纯美好,但她是一枚炸弹。
用来填满婚姻这个瓶子里的并不会是单一成分。
需要爱情需要责任需要性需要物质需要兴趣。。。
然后我们抱着这个瓶子去找最适合自己,和自己最匹配的伴侣。
谈恋爱最重要的是配出自己的瓶子,可惜很多人不懂。
艾玛和丈夫的婚姻问题,是不匹配的问题。
或者说,在某个时间点或许匹配过,但是在流水的时间中,个体不断流动,导致不匹配问题的出现。
最后那句你不存在让坦科雷德戴上了寡情的帽子。
火热的男人在我眼里是一本杂志,淡漠一点的更像是一本书。
只是这本书艾玛她读不懂。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结婚后对方变成一本你不想读不屑读读不懂的书,这无解之事真挺麻烦的。
但这正是婚姻变得蝇营狗苟一地鸡毛的根源流动。
我喜欢这电影里的镜头,切出来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照片。
喜欢举起的摄像机拍摄出来的长镜头,穿过厨房,穿过玄关,一直往前走。
喜欢肌肤相亲的中间穿插进生机勃勃的植物。
喜欢雨水打过的像是流着眼泪的雕塑的脸。
喜欢街头的那场以偶遇之名的找寻。
用静态之物影射动态之情。
这里面可以做一些复杂的解读。
这写出来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影评。
我又跑偏。。。。。。
Io sono l'amore-2009早上看奥斯卡的时候看到它的提名了,服装设计,当然,奥斯卡最终没有走向它。
没有什么印象片中有什么独特的服装设计,倒是喜欢它的服装色彩。
桃红、粉红、艳红,穿在冰雪女王的身上,竟都似是随意的神来一笔。
以前或许以为Tilda Swinton是冰冷的白色灰色的,如果,才惊觉红色系跟她如此衬。
忍不住想起“Young Adam”,Tilda Swinton同样饰演一位无法得到满足的妻子,因此爱上Ewan McGregor饰演的文学青年。
第一次,偷偷摸摸,待丈夫不在的时候,等孩子熟睡了跑到室外;之后,便大大方方在船上天天搞。
“私情狂”里的Tilda Swinton同样如此,一开始,强烈压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当四野无人,便什么都不怕了。
喜欢那座属于他们的山,还有瀑布、野花,周围一切的花鸟虫鱼都跟他们融为一体,而他们也跟周边大自然融为一体。
天啊!
还有更美的做爱吗?
相似的,或许还有另一个女王Helen Mirren的“Love Ranch”,女王饰演头发都已花白的老鸨,无意中遇到了年轻的拳击手,便离开了多年共同艰苦的丈夫。
难道做一个家庭主妇真的那么难吗?
难在现代女性太多诱惑,太多选择。
早已不是苦守等候一块贞洁牌坊的时代。
女儿是同性恋,儿子已经成材,这个妈妈仿佛已经功成完满,她也该去寻找幸福了。
可惜儿子始终理解不到,还酿出杯具一场。
影片的结尾让人相当意外,不是说结局意外,而是表现的方式。
最后的那身运动服,最后的一声“妈妈”,这个辉煌的米兰大家族,划出一个美丽的标点符号。
影片结束。
嗯。
看完电影,最难忘的,是米兰的建筑,冬天开始、春天、夏天、秋天,有冰雪,有阳光,还有风雨,这座城市也太美了。
那些古老又伟大的建筑,人们每天穿梭其中,怎么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呢!
阴风阵阵其实不是瓜导一贯风格,更算是一部实验片,瓜导除了风靡一时的cmbyn,代表作应该算是“我是爱”,这部片子很体现瓜瓜的个人风格。
碎片化的叙事,真的不是巧合,三部都不连贯,当时cmbyn的时候觉得是可以碎片营造时间流逝感,现在发现其实是瓜导习惯性手法。
讲讲比较喜欢的地方吧。
1.食性色也,艾玛对安东尼的沦陷是那一盘虾,吃虾的镜头很棒,剪出了味觉的刺激,所以我是从吃虾看出奸情的(一见面就看出来这个太厉害了,我不行) 2.艾玛和安东尼在教堂附近的偶遇,这次太清晰了,慌张的追寻和躲避,躲进书店之后往远拉的那个镜头太心机了吧!
我还以为是拉到对街的相望!
结果突然调转方向,迎头撞上安东尼的脸。
3.结尾,艾玛的离开,逃离,整个屋子里每一个人参与营造的张力,每一个都参与了构造这种这个大房子对艾玛的囚禁。
母女对视,女儿流泪的鼓舞,很动人。
其实cmbyn的成功一方面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也是一种必然吧,不算阴风阵阵的实验,单看我是爱,瓜瓜其实已经很成熟了,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风格。
古典,某个时代一度盛行的爱情主题:豪门主妇忽然被爱情点燃,叛出家庭追求真爱,且是一场毫无来由的跨越阶级的婚外恋,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著名如《安娜•卡列尼娜》。
对于这样的爱情主题,现在早已不时兴,相信这部片子的野心绝不止于此。
一以贯之的单一的快节奏提琴配乐,古典;意义暧昧的空镜头和蒙太奇,似乎处处隐喻,比如淋湿的雕像,古典;多处沉默,能用画面表达的决不出现一句对话,古典;内景外景多次出现意大利特有的恢宏的传统建筑,古典。
如果影片探讨的是爱,爱有错吗?
当然没有,任何文学里都表明爱本身没有错。
若禁忌之爱结出悲伤之果,亦应归咎于命运。
庄严的传统建筑,葬礼仪式,赋予其庄严神圣的氛围;山林间做爱,(片尾字幕之后)洞穴中两人相拥,都把爱这一主题推向原始,前者是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后者是人类穴居时代,那时候的男女之爱是孤独蒙昧中的纯粹相拥。
于是主题由爱推回到孤独,或者说,孤独是爱之始,回到故事里看,似乎可以验证:女主角艾玛自俄罗斯远嫁意国米兰,岁月飞逝,青春不再,思念家乡,怀念青春,以及长期过着乏味、压抑的贵族生活,故此生出孤独,于是产生了这段禁忌之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只经匆匆几面就爱上了一个男人,为爱不顾一切,被点燃的激情背后是长期孤独烧成的灰烬,所以一引就燃。
所以她对那个男人的感情到底是激情呢,还是爱呢,不重要了,也许激情和爱分不开,也许激情本身就是爱,或者爱本是激情,反正二者都源于孤独。
如果在主题上再往大了推,也许可以理解为:漫长的文明规训下的人类,对于爱之为何已经变得麻木,忘记了爱是一种原始本能,一种纯粹的简单的激情,然而,漫长的进化却始终没有磨灭人内心深处的爱的本能,于是才有人可以不顾一切只为了爱。
正合了片名“我是爱”,爱就是人本身,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原始记忆,甚至是一种神性。
(Btw,两人在草地上做爱的蒙太奇绝了。
)
寝室停水了,我勒个去。
因为没法收拾,头发像鸡窝似的,不能出门,只好宅着,于是边坐下来写一篇日志。
更何况咳嗽了好多天了,今天终于有了好转的迹象,不敢轻举妄动,还是老老实实呆着吧。
突然想起来前几天看了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拍的剧情片《我是爱》,很有触动,就把观影后感当做今天的主题吧。
初识蒂尔达斯文顿是因为《纳尼亚王国》,里面其他的东西譬如狮子、三个黄毛小子和小丫头片子、一系列半人半兽,都被我忽略。
唯独爱上了那个不食人间烟火,高贵且冷漠,邪恶且美艳的白女巫。
蒂尔达身材颀长,五官十分鲜明,轮廓有点像男生,颇具中性气质但却不失女性的柔美。
他绝不像我的另一个大爱—奥黛丽赫本—那样楚楚动人,她所有的是一种让人敬畏的强势女性美。
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蒂尔达生于贵族家庭,这便解释了她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的贵族气质的来源。
再见蒂尔达斯文顿是在皮帅的《本杰明巴顿奇事》里,在剧中,蒂尔达扮演的是一位富商的妻子,她渴望得到爱情却因为生计不得不同一位自己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后来遇到皮帅,心中的困兽终于得到释放,最后又不得不再次回到囚笼。
作为皮帅在剧中的爱情启蒙师,蒂尔达完全拥有了年长的情人(当时蒂尔达的实际年龄确实要大于皮帅)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特质:温柔、关爱、克制、理性。
蒂尔达在剧中并不是主角,但是他却发挥出了比主角更耀眼的艺术光辉。
她的那种慵懒随意,不加刻意修饰的表演风格深深地打动了我。
她的表演就如同她的平常生活一样,没有波澜起伏大喜大悲,只有平淡自然。
这直接导致我在她出场多时才反应过来演员是她的事实,她已经完全腿掉了外表的束缚,以表演的概念而存在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表演最高境界吧。
蒂尔达大概是受了《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影响,决定将她在这部剧中的富商妻子再度演绎,只是这一次,蒂尔达是主角而且结局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终于回到今天要说的主题,那就是《我是爱》这部意大利剧情片,情节其实很简单,有人评论说《我是爱》就是现代版的《查泰来夫人》,情节也大体相同。
但如果说二者就是时间上的差异,鄙人却不敢苟同。
DH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说的是缺乏性爱的爵士夫人与园丁媾和最终与情人私奔的故事。
而《我是爱》爱说的确是贵妇人艾玛在意大利商贵囚笼里爱的觉醒。
如果说二者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性与爱的区别。
驱动康斯坦斯的是性欲,而驱动艾玛的却是爱情。
当然不是说《我是爱》中没有涉及到性爱的主题,但是从拍摄过程来看,《我是爱》选择的主要路径是艾玛心中对爱情的觉醒。
剧中在同男主角做爱的时候,艾玛要求男主角叫自己的乳名,说明,复苏的不是艾玛的爱情而是她对自我的重新认可。
我们从诸如此类的很多情节中可以看出,艾玛的复苏是从认识到自己,接受过去最原始的自我,转而去寻求爱情的。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贵妇忍受不了私爱的欲望,最终自掘坟墓的现代悲喜剧”。
我只能说,发表这个评论的人看问题未免太肤浅,太世俗。
艾玛最终选择逃离富贵家庭,与相爱的人厮守,难道是“自掘坟墓”?
难道追求自我的释放和解脱是“自掘坟墓”?
追寻真爱难道是“自掘坟墓”?
我实在不敢认同。
不过从这则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大多数人将放弃物质利益和所谓的“家庭和谐”看作是错误,很少有人从心理上认同艾玛追求自我的做法。
这正是导演想要批判的现实,聪明的意大利人将这一道德的说教蕴含在了这一部不温不火,没有过多波澜的生活剧中。
没想到物质如我的人竟也能说出如上的一些话来,着实让我自己也吃了一惊。
这大抵也要归功于蒂尔达神采飞扬的表演,《镜报》说“她的表演太有说服力了”,我很是赞同。
不过今天要谈的主题还是电影本身,前文已经对蒂尔达的表演已经做了过于细致的描述,那么接下来就来谈一谈电影的其他闪光点。
说到《我是爱》这一步银屏佳作,不得不提的是剧中的服装。
但提到服装,这里便不得不再提蒂尔达一句:蒂尔达身材淡薄颀长,是天生的衣服架子。
于是Jil Sander和Fendi简直借着这部片子搞了个发布会,各种华丽美观的衣服简直应接不暇,再配上诸如Ferragamo,Hermes的配饰,《我是爱》简直就是一场时装饕餮大餐。
怪不得造型师会获得奥斯卡提名。
低调奢华的服饰暗合了蒂尔达在剧中的社会地位,严肃的剪裁虽然美观但却隐含了“枷锁”这样一个深层次的意义。
剧中衣服也是一个很有代表的意向,奢侈而美丽的定制代表上流社会的奢华和无趣,宽松而舒适的棉衣代表着平淡生活的窘迫和温馨。
导演其实在暗暗给我们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你选哪一个:富贵和自由?
再来说片中比较重口味的性爱镜头。
片中蒂尔达大胆露了三点,而我却一点没有感觉出裸露的淫邪。
私下里觉得蒂尔达的“露”不是为了名声而是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因为裸体是人最为原始的状态,如果要表现艾玛对于自身的觉醒,那么裸体的表现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电影版的《查泰来夫人》的性爱镜头味如嚼蜡,那么《我是爱》中对性爱的描写便是秀色可餐,虽然蒂尔达的干瘪身材实在没大的看头,但是导演对于情境的描写使得片中的限制及镜头显得活色生香,让人欲罢不能。
尤其是草地上的性爱镜头,表现尤为突出归结起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其一,美丽的意大利乡村风情唤醒了观众对于浪漫性爱的渴求,其二,肉体画面和自然风光的剪接带动了观众的对原始性爱的欲望。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可圈可点,是近几年来爱情主题电影的的上乘之作,主要归功于蒂尔达的生动表演,正如豆瓣的老随所说:“这个片子,没有Tilda Swinton便流于俗套。
她单薄的身板上架着的,是王者的气场。
”最后,我想说,感谢导演,感谢CCAV和MAV,给了我这么一部美好的电影。
老娘偷的不是情,是鄉愁。
(劇透) 美食讓普魯斯特回想起童年,卻使意大利貴婦Emma回復年輕,春情勃發,因為廚子是個精壯青年Antonio—— 即使他是兒子Edorado的朋友。
Emma在Antonio的餐廳細嚼大蝦時旁若無人的陶醉;第一次偷情後坐在馬桶上忍不住從心底裡笑出來的喜悅,就像個剛剛獻出第一次的含羞少女,層次的豐富把戲中其他演員遠遠拋離。
食慾和情慾的原始和真實,在最華麗的城市、裝潢和服裝下,大獲全勝。
華衣是要吸引人看,但主角真正想要的是脫光光,以天為被、以草為席,做個最原始的,也最原本的自己。
在山裡造愛的一段戲,交纏的肉體與各種昆蟲吸吮花蜜的近鏡剪接在一起,食性一體的象徵明白得有點過份,但精彩。
Emma是俄羅斯藝術修復家的女兒,丈夫是個藝術收藏家,把她娶到意大利,成為紡織王國Recchi家族的女主人。
但她始終是局外人,只能透過俄國菜餚來懷念故鄉。
直至認識了Antonio。
幼女不繼承家族生意,卻遺傳了對藝術的熱愛,走到倫敦唸藝術,卻認清了自己的性取向。
Emma意外的發現了,女兒卻彷彿是一個先行者,示範打破常規。
有一天Emma本來想探望女兒給她一個驚喜,中途見到Antonio的蹤影時卻不能自控地跟蹤,忙亂間偷了一本畫冊,其實不就是偷情破戒的先兆?
當然這是很不道德的,這個不忠的婦人。
但Emma背叛的對象似是兒子更甚於其丈夫,大概是因為情人是Edo的好友。
反正丈夫日理萬機,時常出差,感情早就淡泊了,反而是那俊美又有理想的兒子,完美的孩子,卻被背叛了。
東窗事發的關鍵是那盤俄羅斯魚湯,本來只是疼愛兒子的母親巧妙調製的秘方,竟然被好友得到了,而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
Edo想說的是「連你們也出賣我」。
他代表全球化年代傳統價值的消逝,新一代良心實業家的夭折。
那是世紀轉折的年月,老爺爺過最後一個生日時,早知道兒子會順着新自由主義的大勢而行,破格而突兀地宣佈把家族生意同時傳給兒子和孫兒,因為他還需要性情跟自己相像的Edo在家族裡保持平衡,但始終挽救不到—— 老歐洲終歸讓路給Anglo-Saxon model,家族的命運也不在大本營米蘭,而在倫敦決定,賣盤融資,轉型投資地產金融,迎合世界大勢,也在迎接數年後的金融海嘯。
若說這家族裡女的離經叛道,在情愛上放縱,那麼男人們出賣祖業轉行炒賣泡沬,也是一種淫蕩。
Greed is good; Sex is good; Food is good—— 都是一樣。
那麼代表傳統價值的Edo只可以死,死在那典雅的水池裡,像一個在希臘神話裡淹死的美少年。
一些閱歷豐富的影評人說《私情。
狂》在延續/效法意大利大師們的傑作,重現華麗衣裳和盛宴排場的魅力與腐朽;那麼導演 Luca Guadagnino要表現出與前人不同的是,一切看似能永遠延續的美好事物終於走到終局,全球化勢不可擋,歐洲不再一樣,人心亦然。
Emma不只脫衣服,也脫鞋子。
在Antonio的小屋裡、兒子死後那教堂內、還有她離家出走之前,她都光着腳丫。
那是最先解除的束縛,換來腳踏實地的感覺,飛奔到未知的世界。
在教堂裡她向丈夫confess變心,他反應說「你不存在」,中英文翻譯都是一樣,大概是「妳最好消失」的意思。
但她早就消失了,只能靠俄羅斯菜來保存一點魂魄。
然而鄉愁沒有把她困在回憶中,反而是打開未來的契機—— I am love,全靠Antonio的愛讓她回復存在感。
既然回不去了,就開始新生活。
那是女人的新自由主義,反正傳統的「家」已被賣掉,她也只是配合着崩壞離散的潮流。
只可憐那剛嫁入豪門,懷着Edo遺腹子的Eva,就像泡沫爆破前的last fool;她在Recchi家裡其實沒有甚麼人關心,像透明人,導演對她太狠心了。
[14 October 2010]
Pacing and setting reminds me of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Whereas abrupt twist of events build suspense; the mounting tension reached a climax at dinner of the family when truth got revealed. Subtlety of subdued hints along with the impeccable looks of Tilda Swinton add up to a charming picture rarely seen these days. For we expect with love comes happiness; Luca said "happy is a word that makes people sad". A particularly strong statement was made towards the end when Tilda proclaimed her love to the chef,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for love had dissipated, her husband said "You don't even exist".
TildaSwinton 好美~
电影里有意大利,有美食,有反常理的音乐,有tilda美丽的短发,有 Jil Sander设计的衣服,有天地自然融合的做爱, 有一句我还能记住的台词:Happy is a word makes people sad
古一姐姐变纯粹Sex drive了...除了肉体真没啥好看的
意大利的美食和华服还有Tilda的眼睛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平淡的剧情就为了最后那个中年妇女的破茧而出??这个母亲绝对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爱不能当饭吃。。。儿子说是死于意外,不如说死于母亲之手
有人说可以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相媲美,我不认可,差得很远!
野合和结尾确实不错,然而整体上并没有戳到我的点= =前半小时叙事效率奇低,到底哪里像维斯康蒂啊。。。老爷爷是《奇遇》里的渣男Gabriele Ferzetti,好穿越嗷【查了下他是15年去世的
我没忍下去=。=
看着都快困了,蒂尔达个人时装秀。
何其不幸,我居然看了个阉割版
技术很好,表演还成,然后没了...
视觉盛宴。
看这片嘴里要淡出鸟来
这部电影评分是困难的,摄影、配乐极其让人称赞,野外做爱那段更是美好。影片也让人觉得像是意大利版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但影片实在太过文艺,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看,不然会觉得故事混乱而又不合常理,但最后五分钟却很震撼,同时也是电影的高潮与升华,演员的表演也都发挥到极致。★★★☆
快乐是一个让人悲伤的词。查泰莱夫人式的悲剧又隐隐约约有一点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式的影子。一半是宫殿,一半是监狱,一半是博物馆!她是一定要追求自由,冲破枷锁,奔向那位热衷于食物和性的意大利厨师情人!但是以儿子的生命为代价的寻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不是惴惴不安、抱恨终身?我就想知道失去了赖以奢华的物质基础,虽然向往鸽子飞出教堂那样,但是你何以生存?看到制片人是蒂尔达·斯文顿时,恍然大悟,怪不得有点纪录片的感觉,她是有多自恋。
家里巨美,衣服美,音乐摄影都很好,就是故事看不懂。像极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爱情是魔鬼,冲动也是魔鬼,所以,爱情=冲动。不冲就没了。
近乎完美之作,这个年代还能看到这种古典气质的片子太难得了,从摄影、配乐、表演到演员调度,一切太完美了!★★★★★
圭达尼诺继续弘扬意大利导演优秀的审美。动与静的表现,运镜的流畅度,很精致同时有很大气,都堪称大师风范,一个上流家族的社交宴会中无处安放的情感最终喷薄而出。
感觉我顺着cognitive theory逻辑而来的personal typology of film又可以增加一个reference film的类别…只是这部如果剥掉references就只剩一些零碎的形式混搭和一系列干巴巴的情节了,果然瓜达尼诺by now看起来还是和auteur无缘啊(看到致敬Vertigo的场景只是因为看到了小厨子,我简直黑人问号脸,这样露怯的致敬还是不要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