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看部恐怖电影,看完后却没有收获预期的恐怖。
说来在恐怖片轰炸这么多年后,桥段上想推陈出新的确是难为导演,可是,好歹导演先生照顾一下观众的智商好不好,把故事说圆就行。
烂片的一大标志就是前期肆意的故弄玄虚,又是宗教(或许该叫邪教),又是鬼魂,还有些不是很正常的龙套,最后呢,当我们期待高潮的时候,却发现影片结束了,连一点惊吓都没有,团灭的结局是很好看,可你至少来点波折吧。
串联起几个家庭的谋杀案,录像带中不时现身的恶魔,杀害的规则(住进前一户死过人的家庭又离开)交待的很清楚,可是,俺还是很质疑年纪那么小的小孩杀死全家人的能力,挂在树上那家就是典型,一个小姑娘有那么大的力气么?
中间的烟雾弹撒的也没意思,那个梦游的小朋友完全没有转移俺们的视线 啊,第一眼看到我们就明白被拐的孩子肯定是小妹妹啦,为什么呢,谁让你在墙上乱画画。
还有那个追星的小警长,谈话时流露出的诡异表情,我当时都忍不住说导演你干脆让他做幕后黑手我也忍了,至少说他杀了那一家人可信度高点。
恶魔也挺没意思的,也没抖抖威风,怎么能让那么多闲杂人等活下来呢,不全灭的恐怖片不恐怖啊。
老教授,你知道的太多了吧。
如果说恹恹欲睡是对晚上看恐怖(惊怵)片的一种自我保护、我不得不承认我中间几次被叫醒了。
事实上、我也不得不承认影片为了悬疑而悬疑的构思以及各种为了铺陈而铺陈的画面、为了渲染而渲染的氛围刻画。
但是我想说,这一切都太违反常识了,也违反一个恪守良善的人类所能接受的娱乐片价值底线——如果电影可以这样拍,还有什么电影不能拍?
是的,“卑鄙”到无法自圆其说后,迁怒于儿童?
通篇电影难道就是为了神神叨叨半天,告诉大家你没有任何可以信赖或假托可以信赖的事物——包括自己的孩子——是的,真踏玛“险恶”、、、其实上、这部电影的解读也许仅仅需要的是常理式的逆向工程:一个失意的“奇才型”家庭工作男,注定要失意——因为他的老婆除了支持他创收外并不支持他的事业,而且搭上了半夜都会梦游,再搬家也无法孟母良化的沉迷于卑劣涂鸦不能自拔的孩子、、、什么样的奇才,最终也只有湮灭一途——被自己的母老虎驯服、被自己的子嗣用油锤大卸八块、他当然也不会有话要讲,因为,已经被生活的胶布封了口了,才华已死,必须死,所以他才会安然的闭上眼睛、、、或许,通篇的点睛对白只在于1:15:00以后那白热化争吵和那句平静的咆哮“...you and me ,right here,that is married,that is your life——and your legacy? that's ashely and chamber,your kids are your legacy!..."所以、男人的才华有可能死于自己的“世俗”生活,至少主角就是这么悲情——一个很棒的犯罪小说就只能这么草草收场,陷于无聊而死x的,这是我的脑补?!
好吧、我乱说的,你想较真就回放吧……
气氛营造很好,胶片部分感觉也很好。
但这些难掩片子整体的问题。
1夫妻吵架部分的台词和处理有些反常规,那么小的孩子精准的画出了录像带里的内容,她不问问对方怎么知道的?
2大半夜的播放机【多次】自动播放,这种情况在常人看来已经是超现实存在了,不但不开灯,还能扛住不报警?
无论如何也得给个不开灯不报警的理由才对。
3中前期大量的实证和写书的刻画都把片子拉向一个推理刑侦方向,然后在中间一个超现实镜头下瓦解,这样做不但需要重构心理诉求,还将之前积累的一切对主角的期待度破灭了,但主角又是目的性特别强的人,容易让人代入的一个角色,在后期突然戛然而止的垮塌,让人的情绪非常难以平顺的接受,使得结尾的处理两头不讨好,不但不恐怖,还有结构性烂尾。
比如部分观众在期待获取一切信息之后的脊背发凉和人魔大战。
同样在片子后期才知道所有信息的《逃出绝命镇》处理的就更好。
(全员死光这种俗套的结局,用得着伊桑霍克担纲吗)4警察角色和教授过于符号化,包括儿子的处理,也变成了一个惊吓手段,基本产生没什么作用。
总共就6个角色的电影,这么羸弱的角色塑造实在说不过去
一直期待转折,没想到真的噶了就。
男主“坚持不懈”,感觉他也没做错什么,只是非要拿家人同自己一起冒险。
还不如像《月亮和六便士》里的男主,独自追求自由梦想。
不过一般情况也不会发生这种无厘头就被杀,现实中最坏的结局可能也只是书没大卖,生活拮据一点,最后男主选择一个安稳的工作。
觉得男主挺幸运的,有可爱的儿女和支持他的老婆。
(补充一点,女儿明明不知道父亲处理的案件,却在卧室画出了图,男主竟然不怀疑,不理解)
不知道怎么讲。。。
先说男主,一个作死的神经病,明明都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总要拖到最后才想走,写书就写书,发现危险能不能别把家里人拖进来?
你写书没人拦着你你一个人住着多好,多有氛围,活该吧,毕竟晚上都不开灯,再说他老婆,能不能动动脑子?
把孩子赶紧带走回娘家行不行,非得留着过夜给你丈夫做饭吃?
死于拖泥带水加花式作死
主角是一个过气作家,经济情况的下落与名气的降低使他萌生了再次成名的念头,于是他瞒着妻子举家搬到了凶宅,并且在阁楼一箱不明来源的磁带上发现了许多凶案录像。
这是故事前头,现在来梳理结构,在视频中看到的白脸恶魔,名叫博古特(不同翻译译名不同),从作家求助的那个教授调查口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巴比伦的远古恶魔,他能够蛊惑儿童,并且以吸取儿童灵魂为乐,这是教授第一段说的,而作家后来在阁楼上看见了凶案发生时失踪的5个小孩,对他做出嘘的动作,这是一个标志性作用,他们在提醒他,但当时作家并不明白他们是被操纵了。
最后一段,副警长告诉作家,搬家以后凶手就会开始作案,这并不是最恐怖的。
作家再一次与教授视频通话,教授告诉他,博古特寄存在影像中,并能通过影像来影响他人,所以在影片中段,白脸恶魔博古特可以在电脑中扭动脸庞,而搬到新家后收获的新录像带记录了结局,作家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凶杀案都是幸存的那个孩子做的,他杀死了他们全家。
因为他们都观看过博古特存在的影像,博古特附身在小孩身上杀了一家人录像完以后,将录像带子传给下一家人,此时的作家明白了,搬家并没有用,小孩才是最关键的,于是他看了看每天晚上女儿都会泡给他的咖啡,发现里面有绿色的东西,这时他女儿走出来,于是他明白了一切。
博古特在杀完一家人以后幸存下来的那个孩子就会进入录像带,最后他出现把小女孩抱了进去,就这么简单,还有看完的朋友不明白或者想讨论的请评论。
没有仔细看,只是快速拉一遍, 感觉没有什么好看的,对话特多,剧情很慢。
不太喜欢看这样的。
我喜欢看致命弯道那种系列,剧情紧张快速。
个人感觉不建议去看。
对于看惯了各种场景的恐怖桥段,惟有家庭式的恐怖片才更有亲民感。
家庭琐事、功名利禄、小屁孩一堆满家添乱的剧情是老套并且毫无生机的,出彩的就是各种不同出处的妖魔鬼怪。
例如本片中的Mr.boogie。
角色塑造上有些许的苍白无力,大多数看过此片的人会郁闷,为什么长得些许像小丑的Mr.boogie会盯上这几个家庭。
就像六合彩的中奖几率,几个家庭毫无共同感,如果非要安装了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
如片中所述,Mr.boogie喜好鲜血和小孩子的灵魂,外带绘画和摄影,究竟是他要杀死这几个家庭还真是因为这个问题小孩本身就想有这种灭门的念头呢?
影片不仅一次的提到过长发小萝莉爱好绘画,以及男女主角不断压迫其绘画天性的桥段,是不是潜在的说明小萝莉的心中本身就有反家庭的因素存在?
从该开始长发飘飘小正太的梦游以及噩梦,相信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想到日后出问题的必是这小家伙无疑,Mr.boogie应该最终会让他展露出魔鬼天性的,可故事逆转的有些突然,小萝莉被玩轮胎秋千的小萝莉看上了,不但传授了自己灭门的功力(斯蒂芬妮黑着眼圈蹲在小萝莉的床边,墙上画着自己父母兄弟姐妹上吊的图画以及Mr.boogie速写)与此同时,她提醒了神游的男主角,我教会了你女儿画我的自画像(墙上小姑娘坐在轮胎秋千上的画像)。
仔细品过开头的片段的观众们都会发想,摄像机里不止一次的出现下小姑娘在荡轮胎秋千,一个人似乎不太合群,而她的所有亲人恰恰死于那棵树,以及那个被砍断的树枝正好是她荡秋千的树枝。
我想这不仅是个巧合,开泳池排队的一家人,那个小孩子也有些不太合群,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规律,这几个家庭里,不太合群的最小的孩子才是凶案的主角,那么,男主角找的不是失踪的斯蒂芬妮,而是凶案的凶手。
影片在播放的数段视频里已经很好的铺设了长发小萝莉是罪魁祸首的影子,也就对最后家庭的灭门是她亲自操刀的这个结局有了很好诠释。
恰恰印证了一句话:不是魔鬼引诱了你去犯罪,相反,是你的内心里住着一个魔鬼。
所以,影片到了最后Mr.boogie抱起小萝莉的时候,突然有种感觉:不是Mr.boogie操控了小萝莉或者其他黑眼圈的小盆友们,而是,她们不太合群的小内心了或多或少恰恰召唤了艺术天分极高的Mr.boogie。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男主角自找的,因为写这起血案的畅销书而红了,又因为自己写的书不在畅销而让家庭所有成员一起深陷恐怖其中,那么也算是自找的了,而小萝莉最后不是也说了么:爸爸,我会让你再引人注目的(前段小萝莉有说:希望自己的画能像父亲一样出名),同理,在小萝莉亲手将一家人砍成三段后的绘画,也让她自己彻头彻尾红了一把。
所以,印了那句老话:功名利禄都是浮云。
(不过,也许是因为出自家庭的恐怖,道也有有几分吸引人的情愫,适合午后闲来无事时观赏把玩。
)
恐怖片就其受众而言大部分是女人或女人们,一个或几个叽叽喳喳一惊一乍的女人们,天性中的不安全感和在已知安全状态下的冒险精神及窥视心理,加上一些自我暗示的恐怖催眠,女人是最适合观看恐怖片的观众。
而恐怖片的主演们,大部分也是女人或女人们。
或为爱为恨成疯成魔,或被诅咒被拒绝被杀被吃。
女人们的爱恨情愁总是能让导演编剧们大书特书。
吓唬女人多有趣啊,她会尖叫会哭会哆哆嗦嗦会蠢笨到看不到暗夜的白影和伸向她的魔爪,相比之下,可能没人会觉得在恐怖片里吓唬一个男人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但事实上还挺有乐趣,sinister讲述了一个男人被吓唬被诅咒被杀掉的命运。
专门写犯罪纪实书籍的作家带领家人搬到一座发生过凶杀案的房子里,想在这里通过实地体验写出关于这件凶杀案的书籍,并希望此书极度畅销,让自己名利双收,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作家在这座房子里发现一个胶片放映机和几卷电影胶片,那些电影包括这座房子里发生的凶杀案和其他地方的凶杀案。
同时,作家的两个孩子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现象。
作家发现,那些电影里都会出现一个长着骷髅头的凶恶形象和一个神秘符号。
作家向一位研究神秘学的教授请教这个符号,教授说那个符号源自古巴比伦时期的一位凶神,名叫bughuul,专门吞噬小孩的灵魂,bughuul住在自己的图像里,它的图像就是它的世界的入口。
随后的日子里,作家又看到了bughuul和被他害死的那些小孩的灵魂,于是作家带着家人搬离这里。
但是,作家一家搬到新居仍然不能摆脱bughuul的纠缠。
那位教授又告诉作家,bughuul可以让那些看过它的图像的人做出可怕的事情,甚至能将观看图像的人引诱到图像里去。
紧接着,作家又在新居看到已经被他烧掉的电影胶片和放映机,并且又多了一卷加长版结局的胶片。
在这卷胶片里,作家看到每个家庭凶杀案都是那家里的一个小孩子干的,他们杀完家人后在镜头前露面,然后神秘消失。
与此同时,作家又收到刚刚搬离的房子所在地的副警长的电话,副警长说那几个发生凶案的家庭都曾在上一个发生凶案的房子里住过,并提醒作家,他的家庭也危险了。
但是,已经晚了,作家的小女儿先前已经看了那些电影,受到了恶灵的影响,把麻醉药放到作家的杯子里,作家和妻子及儿子都被麻醉,被小女儿杀死。
然后,bughuul出现,把作家的小女儿抱到电影图像里。
这部电影的恐怖程度一般,就是bughuul突然出现的画面还有点惊悚,其他主要是营造心理恐怖氛围和悬疑。
bughuul的图像出现在电脑视频中,并且被暂停,在作家转过脸去思考时,暂停视频中的bughuul竟然也转过脸来看作家,这种类似情节虽然在很多电影里都有,但总还是有点意思。
关于bughuul的传说,不知道是本片编造的,还是历史上确有,反正在百度上没搜到什么相关传说。
最讨厌的结局设定又让我碰上了。
突然出现在镜头前的一惊一乍不叫恐怖,若一个导演连着拍三部极烂之片的话,建议直接将这导演拖入黑名单吧。
7,藏在影像里的吃童魔,被蛊惑的儿童,前屋主的诅咒,结尾前氛围很好,前面解谜略长
前一个小时有点吓人,这片要是拍成犯罪类的悬疑片更好
上乘恐怖片。 故事挺好的,也不像三流恐怖电影一样就靠一惊一乍吓人。
整体气氛不错
恐怖感营造的很好,细节上也算经得起推敲,算是挺不错的一部恐怖片。
豆瓣应该10分制.这尴里不尴尬的片子给2分不舍得给3分不合适
最后解谜有点水,但不妨碍被替他们捏一把汗
电影中被吊死在树上的受害者是唯一一家在白天时被杀害的,另外所有受害者家庭皆在夜间被杀害。数字摄影还是难敌胶片影像 ~——▶1◀—— 🔴 2012 🔵 美国【12月【🟢】【➊】】【2020 ▲ 542】【≈ 110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又借鬼屋事件抖老梗,而且一点没玩出新花样,Ethan Hawke和这角色倒很搭,呵呵
开始以为在说犯罪,会由作者来查明真相。之后又扯到宗教迷信和鬼怪上去了,真便利。
三星半,手法无可挑剔,层层剥茧,三分钟一小吓,十分钟一大惊,几乎叫人无法松懈,只是匠气仍然很重,越到后来越程式化,布下的很多头绪都被浪费了
看困了。。。
叙事和聚焦以及剪接手段都阴险至极。这年头能用心讲故事且把没耐性的观众吸引住带入恐怖氛围的美国恐怖片已经不多见了,且吓点完全无法预测,还会坑你往别的地方看……三个人一起被吓了好几次,直接叫出来了。
里面的几个短片还是很带感的。其他的都太老套了。
一次性消费的那种故事,靠最后抖开的包袱,这种主角毫无还手之力的灵异故事如果真拍续集肯定死的更加难堪。影片的恐怖氛围营造得很不错,吱吱呀呀的声效,一步步展开的谜团,只是看着伊桑·霍克在自己家里晚上都死活不知道开灯再爬阁楼去院子,这种逻辑BUG太要命了,一切俗套都天真的为了吓你。★★☆
氛围还是好的,结尾有点狗尾续貂
这导演是有多恨小孩。。。
尼玛哪条短评说不吓人的,就一部以吓人为意图的片,真胆大别他妈来这宣扬,把头伸马桶里还有回声,吓死人了,还好一边玩游戏一边看的。胆小的怕鬼的尤其怕异端的务必不要独自看,甚至没有很大看的必要,无聊,通篇就是为了吓唬人,最后哈哈吓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