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给这部电影写影评,只打算推荐给比较好的亲戚朋友就算了的; 自己近年也没写过什么影评,担心写不好。
不过看到有一星的评价还是有点儿震惊,觉得有必要说说这部电影的好。
我们每个人生活多少都遇到过难事,可像男主这么不顺的还算少有的。
男主遇到难事时候的反应还是很值得关注的。
有人是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不自暴自弃——这种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是幸福的那类人;有人觉得委屈难捱,转而怨天尤人甚至报复不相干的人,这样的人我们也能在各类报道上见过。
男主代表的应该是中间那一类人,做自己能做的,有一点点的不认命,也有一点点的同情心。
看到弹幕有很多人说男主太傻,我会说他是那种容易感情用事的人,这样的人很可爱,也很容易受伤。
很高兴男主的老婆和朋友始终支持他,要不然崩溃就是可以预见到的结局。
这部影片看似很压抑,压抑到打开10多分钟我就不想再看了,觉得太憋屈。
可能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会用我们的思路去想男主的难题,总有那种假设:如果是我,我会。。。。
但我又想到我的父辈们、兄弟姐妹们也许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想看下去,以他们的角度去想男主的每一个决定是否合理合情。
总结下来会发现,男主犯了我们每一个人会犯的错误,但也做了我们每一个人会做的好事,也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难题。
这是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反思自我。
、总体而言,整部电影起承转合非常到位,高潮处令人唏嘘 ;基调色差也很对我胃口,看着很舒服;演员更不用说,原声演绎,很接地气。
说说东北的大环境吧。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向每一个肯深挖东北的作家、编剧、导演等文艺工作着致敬。
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到有很多评论评价东北有多么落后之类,我很难过,不是因为东北真的是这样,而是难过于很多人看待事物仍停留于表面。
我相信比起一些精致的lj,这类影片才更应该被关注,更应该引起反思。
感谢本影片的全体创作者,会继续期待你们的作品。
剧情而言,没什么特别的新意,每一步还没发生,你大概都能猜到,小人物被时代抛弃的悲惨命运发展。
但整部片子又特别能引发人的情感,你看了会很难过,有时候自己就是某个片段中的人物本身。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为什么自己最近做事总是不顺,为什么一身正气偏偏要受委屈,为什么一时心善反倒受了伤害,为什么弟弟不能省点心,为什么我想照顾怀孕的媳妇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
其实有很多为什么都藏在过去生活的细节里,我们都没把握住罢了。
但也正是面对这些倒霉生活的时候,身边的情感珍贵之处愈发显现出来。
陪你干架的铁子,给你空间的老婆,他们一直陪着你呢。
特别喜欢故事里的情感搭配,有好兄弟能商量能一起喝酒,有伴侣懂你心头的难受懂你的委屈,这也很难得了。
任素汐演的角色真的特别带劲儿。
挺喜欢东北。
也透过这部片子想到新疆的人口流失。
小时候生长的土地真的会有一种乡土情,你留恋它,但无法阻止他的发展,有时候为了更好的生活,只能选择离开,但这也挡不住你依然爱它。
作为时代发展的小人物,如果不想被浪潮抛弃,就努力走在浪潮之中,才不会在浪来的时候被打的措手不及。
此外,这部片子竟然拍摄时间不到一个月,为演员和一系列幕后人员点赞,也为这个可以被记录的时代感到开心,因为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能够被影片甚至作品记录的,那些发生的不舍只能在经历过的人心中发酵。
电影的名字叫做《通往春天的列车》,既然车子要通往春天了,那么什么是春天。
所谓春天,我的第一个看法就是去南方,经商;第二个看法就是过上好日子,只不过可惜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男女主过上好日子。
父亲重病,弟弟又把家里面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去炒股,自己丈夫家里面无父无母,只有一套破房子,一个丈夫,丈夫还失业了;家里面的境况其实特别特别艰难,这就是女主一家人面临的处境。
其实如果不是经历过严苛生活的人,其实并不明白这些的。
以前的时候其实我也不是特别能够明白这样的生活,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有一点明白了。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的吧,人情世故也是这样的,谁都不能逃脱。
” 今天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我第一次对于薛宝钗这个人物多了一点点的理解;宝钗是一个很玲珑剔透的女孩子,宝钗很八面玲珑,长得很漂亮,家里面有钱有势。
这些都是宝钗拥有的东西,但是宝钗的父亲没有了,整个家族势单力薄,说起来只剩下了自己的哥哥、妈妈和自己三个人而已。
有时候,其实宝钗是很孤独的。
宝钗要周旋一整个家族里面的事情,要考虑到自己家的生意,小小的年纪就要背负这些许多,其实对于薛宝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也才只有十四五岁而已,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对于薛宝钗多了许多许多的同情,即使到了后来的时候薛宝钗跟林黛玉作对,一意孤行地嫁给了贾宝玉的时候,我也能够对于薛宝钗有一种理解了。
世间事,因果相对,一环扣一环。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再次回过头来看这整个电影的时候,我对于男女主角,也多出了很多很多的同情,男主最后看到了小偷,抓到了小偷的时候,其实男主是在他求情说自己老婆孩子还在家里面的时候产生出了莫大的同情,因为他想到了其实自己的老婆也是在家里面待产的,所以说男主就很同情他,一瞬之间的同情却是换来了小偷拿着钢管砸了他一下;而这个小偷最后也得到了很惨的下场,他被车子撞死了,而且撞死他的车子跑掉了。
这大概就是生活吧,就是人情世故吧,向来如此,一直如此,谁也无法逃脱的人情世故。
任素汐: 得亏这部戏有了任素汐!!!
我其实挺喜欢任素汐这个演员的,虽然她长得不咋好看,但是任素汐真的很可爱,她的演技让你觉得她其实不是在演戏,这其实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所在啊。
比如任素汐这一次扮演的是一个孕妇的角色,虽然他还没有生过孩子,但是任素汐的字里行间就是让你觉得说:哎呀,这就是一个妥妥的孕妇,毫无违和感。
我觉得她的演技是让我很舒服很舒服的,就是我觉得很有生活烟火气的那种演技。
电影里面他们是一对很平平常常的夫妻,刚开始我看到男主很帅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一个问题:这男的长的不错啊。
后来就揭晓了,其实这男的没钱,父母双亡,一无所有,搁到现在未必有很多女孩子愿意嫁给他的,但是任素汐选择了他,选择了和他在一起,这就多出了后面结婚生子的部分。
仔细想一想,其实也就该是如此的吧。
这个世界上,有些女人选择钱,有些女人选择爱,各取所需吧。
其实说实话,为了任素汐,这部电影也很值得一看。
电影展现的是东北的小镇青年生活百态,但扎的心远远不止东北,也不止小镇青年。
现代社会的小镇青年和都市白领,就像围城。
小镇青年羡慕都市白领的高薪,享受着发达都市的便利,满街的灯红酒绿。
同样都市白领羡慕着小镇青年的稳定生活,没有过重的生活压力,日子安逸,还能常常陪在父母身边。
本片中的真实的小镇青年破了都市白领的梦,同样扎了小镇青年的心。
电影故事围绕了李大川和苏芳这对小镇青年夫妇展开,大川是一个即将被工厂买断工龄的维修工,妻子苏芳刚怀孕,失业和孩子的压力就在眼前。
本来买断工龄还能得到一笔补偿金,但就在这时大川却阴差阳错被冤枉偷窃工厂财务,导致他失去了补偿金的资格。
被冤枉的大川当然不能就这么放弃,厂长告诉他只要他能抓道小偷补偿金依然有。
于是大川就开始了一边谋生一遍蹲小偷。
为了谋生,大川去摆过摊,去凿过冰窟窿抓鱼,还去扮过残疾人开车拉客。
在有一天拉客路过废品回收站时发现了他们厂子里的零件,于是就顺着这个线索想把偷东西的贼找出来。
后来小偷抓到了,但却因为大川的善良,小偷逃了,最后小偷团伙被警察抓了,但补偿金依然没有,而那时大川也已经踏上了开往外地谋生的火车。
片中有个角色让人很失望,这种人不仅让当地的人失望,同时也让外地人失望,这个人就是大川厂子里的厂长。
当大川被冤枉时想去找他说情,这人装的那个铁面无私,这时苏芳就拿了点钱出来,马上厂长就说,大川你这样你去蹲小偷,要是抓到了补偿金依然有。
这TM是多么奇葩的事,厂长自己不关心厂子财产被偷,反而要人家受冤的人去蹲小偷。
其次这厂长拿员工的钱算咋回事。
这样的人领导的厂子,不管是银行或投资机构,谁愿意给你钱救你。
最后我再猜想下,小偷被抓到后,大川的补偿金肯定也是被他拿了,所以他才愿意把当时苏芳给的钱吐出来。
电影总体来说很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很真实,其次演员演技很棒,不管是男女主还是其他配角。
猜测李岷城以后会有红的一天,任素汐就不用说了,每部戏都表现的很抢眼,每个角色都能很好的把捏住人物特色性格——《通往春天的列车》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何必去夸夸其谈强灌鸡汤,经历过的自然懂,没经历的说了再多也不会有感同身受。
电影在于理解去懂它而不是去单纯的去欣赏所谓各种手法很久没看到如此写实的电影,虽然补偿金大多都知道最后去了谁的口袋,虽然有些镜头没放出来,要是放出来估计也就过不了审了。
对男主身上所遇到的种种,到最后背井离乡。
从开头的被冤枉,到最后厂长送回来的那个礼,面对着所发生的的事情,改变不了,只能无奈的去承受,及时再倔强再要强也只能对生活低头重新开始。
女主打她弟那一巴掌是她情绪的爆发,自己家的情况,爸妈的情况,还有个异想天开的弟弟,她内心的压抑在一巴掌之后的痛哭。
男主女主诠释了一个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活就是这样,别人的故事也许有天换个方式在自己身上发生着,《通往春天的列车》很暖的名字
尽管《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一部针对东北负面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仍然还是给影片以及“东北”留下了些许希望。
2010年,一部描述东北工人阶级衰落现实的《钢的琴》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大奖。
时隔九年,在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同样又有一部内地导演执导、聚焦这一失落群体的现实主义独立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入围了“新浪潮”的主竞赛单元。
如今,影片终于在今天内地公映。
与《钢的琴》的导演张猛一样,这部《通往春天的列车》的导演李骥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而这部处女长片也是他对东北当下时代特征的真实写照。
李骥出生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学本科学的英语专业,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决心考上海戏剧学院,之后辗转北京和上海两地,当过演员、拍过短片,开始了影视圈的打拼。
但他的初衷没有想走出东北,同时周围的长辈也都不希望他出去,“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待在工厂这种的铁饭碗”。
记艺电影对导演李骥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专访这种东北人口流失的现状,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最直接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依然是东北工业时代的没落。
像李骥、张猛这一代东北人,几乎都亲眼见证了这个时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他们目睹过东北曾经繁华一时的景象,“我(李骥)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但也经历了产业结构变革所留下的阵痛,“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所以年轻人只能走出去。
李骥明显感受到周遭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了,大家都在往外求发展。
因为预算有限,他在拍这部电影,找了很多亲戚朋友来帮忙。
他的表弟来帮他客串完一个小角色后,也离开了家乡到天津找了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对此,李骥也很无奈:“身边一直有人在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
”
《通往春天的列车》几乎就是在这种失落的情绪上建立起来的《通往春天的列车》讲述了小人物李大川意外被当作小偷被抓,导致其失去了失业的补偿金。
为了找回清白,他一边寻找小偷,一边继续为了生活奔波的故事。
这个故事改编自生活里的真实事件,就如导演自己所说“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
李骥起初是从初中同学的口中得知这样一个小偷被抓判刑的事情,再加上前几年东北这类事情一直是全国热议的话题,于是他便结合着自己的个人经历,编写出这样一个“小偷平反”为主线的故事。
李骥还表示,片中的“小偷”还有一层隐喻东北经济的意思,“你抓到小偷了,我们就好像知道东北的症结在哪儿了。
但最后主人公没要到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却解决不了它。
”如此夹带隐喻又直击社会症结的故事,从剧本创作阶段开始多少就带着些灰暗,自然审查起来也会经历一番拉锯。
第一稿剧本通过审查时,上面的意见就是需要改一改。
李骥也自知第一版中的人物太过消极了,整个生活没有一点希望。
于是他尽量在文本中加入一些积极的内容。
同时也改变原本的纯文艺片思路,增加了更多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娱乐性也大大增强。
之后李骥找了好多家小成本文艺片的制片公司,终于找到了投资。
由于资金有限,也不可能找到太有名的演员,最后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独立电影专业户,来扮演片中的男女主角。
影片的全部拍摄时间只有19天,每天基本上都要拍到夜里的十一点,甚至还有几天熬夜拍到凌晨三点多。
再加上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导致整个过程中的条件都相当严峻。
幸亏两位主演都是有足够经验的专业演员,不仅全程跟组拍摄,而且效率极高,很多镜头都是按标准完成表演一遍过,很少让导演重拍。
任素汐甚至还做足了功课,花时间研究了地道的黑龙江口音,很多腔调与用词连李骥都说不出来,“”比如‘因为啥啊?
’,她能说出‘因物啥呀?
’,这是很东北的腔调,一个青岛人是不会说的“。
《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任素汐拍完《无名之辈》后空闲下来接的戏尽管《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一部针对东北负面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仍然还是给影片以及“东北”留下了些许希望。
影片的结尾,李骥将齐齐哈尔白色的冬天慢慢变成了绿色,就像绿色代表着春天一样,虽然有点超现实,却多少能给人一些对希望的遐想。
但现实中的东北何时才能通往“春天”,在他心里依然是个问号。
(以下是专访实录)记艺电影:导演能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吗?
李骥:我最开始是学英语的,07年毕业找工作,工作以后我才考上戏。
一开始朋友硬拉着我到北京来找工作的,之后因为一些工作的变迁,我去到上海,又有一份新的工作。
但我初衷不是很想出来,我很多东北家长也不希望你出来,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像工厂这种铁饭碗。
记艺电影:先介绍一下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李骥:拍摄地是在齐齐哈尔,首先我是齐齐哈尔人,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
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改编自真实事件。
我同学就是拍摄电影那个厂子的工人,他会跟我聊一些工厂里发生的事情,小偷被抓住判刑这种,前几年正好也是东北被全国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就是想过这些事儿,加上人口流失,以及我对东北精细的一个认识,写出来这个剧本。
大川抓小偷这个事,就相当于东北的经济,你抓到小偷,就好像我们知道东北的症结是在哪儿了。
但是大川没要他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解决不了它,这个隐喻比较深。
东北朋友解决不了他自己的问题,所以我就必须得走,是这样一个想法。
记艺电影:借主人公的行为表达出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骥:是是是。
拍片的时候有一些县里的小领导就会说,东北以前有多少多少贡献,跟我说这个不能拍。
其实我不想把以前的事翻出来撒盐,我就想拍我认为当下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现在就是真的没有什么年轻人了,我朋友都在往外走。
我找我表弟演了一个角色,就是废品站被揍的弟弟,拍完他也走了。
他现在在天津,找到一份比较适合的工作,至少一个月挣七八千吧。
就是一直有人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吧。
记艺电影:这种“出走”是什么原因呢?
李骥:东北的发展是因为工业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带来了一个城市的兴盛。
我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
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我活了三十六年,经济落到这个份儿上,能是人的问题吗?
不是人的问题,跟社会、国家调控有关系。
东北这个顽疾,不是说国家调理个七八年就能调回来的,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现在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记艺电影:审查的时候又遇到什么阻碍吗?
李骥:一开始这个戏让局里给驳回了,意见是说"这个片子太灰太暗,还是请你稍微改一改。
"我知道写完的片子就是灰暗的,还能怎么改啊,但回得很积极。
第一版剧本中大川这个人物一灰到底,完全被逼走了,没有一点希望。
后来改的版本将原来一个纯文艺片,增强了许多情节性。
我的主题保住了,大川这个人物积极一点,没那么背了。
我是可以接受的,出来效果还可以。
记艺电影:所以这是您的创作动机?
李骥:人口流失这个东西好像没有自己的表达,我也没太说这个问题,就是说他走了之后我会想:为什么会往外走。
结尾是绿色的,也是想给东北留个希望,把冬天的样子慢慢渐变成绿的,有点超现实,想给人一个希望。
记艺电影:所以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李骥:"通往春天的列车"这名字其实有点讽刺,画面的春天也是导演主观意义上希望它是春天,但究竟能不能好,是不是开往"春天",我心里是个问号。
记艺电影:找人投拍困难吗?
李骥:一开始我知道新导演肯定不会拿到很多钱,我就拿着剧本,投给小成本的文艺片公司,有毕赣《路边野餐》的出品方、冯涛导演的一个出品公司,还有李睿珺的《告诉他们我乘仙鹤去了》那个公司……这片是低成本,所以一开始找了两个演话剧的演员,但觉得不适合,最后还是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
记艺电影:片子的影像质感确实是那种没落的清冷。
李骥:没用什么打光。
外面光线打进来,屋里没有任何光。
东北的大气还是很透视的,没有什么污染,没有工业,空气质量特别好。
记艺电影:听说只拍了19天,每天大概要拍多长时间?
李骥:最晚的时候拍到凌晨三点多,这种情况有三四天,基本上都是拍到十一点左右。
记艺电影:有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和执行上的困难吗?
李骥:(气候上)三九天,那一年冬天正好赶上特别冷,冻得两层羽绒服一直没脱掉,东北冻透了,从小到大第一次被冻透。
本溪的几个演员来不了,所以我就让制片导演和制片主任,一人准备一个角色,我自己也准备了一个角色,不行的话咱们就上。
记艺电影:两位主演的档期?
李骥:任素汐和李岷城都是跟全程。
李岷城必须跟全程,任素汐头几天没戏,她说:"你不会等到后几天让我天天熬大夜吧?
"我说:"没有没有。
"
片中的任素汐和李岷城记艺电影:感觉任素汐片子比较多,应该会很忙吧?
李骥:当时还行,因为她刚拍完《无名之辈》,歇了一段时间没有戏,一直在演《驴得水》那个话剧。
记艺电影:沟通起来都是比较顺利?
李骥:他们俩比较专业,很少让你重拍,表现至少能达到标准以上。
记艺电影:他俩的这种口音是您来亲自教的吗?
李骥:李岷城是东北人,所以不存在口音问题。
任素汐她自己做了功课,她有东北那个词,我都不说的她能说出来,比如"因为啥啊?
"她能说出"因物啥呀?
"这是很东北的一个腔调。
她肯定是自己做功课了,不然她一个青岛人不会说这些。
记艺电影:那您内心有没有设定想拍哪种东西?
李骥:我还是想拍类型片。
我正在写第二个剧本,也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还是发生在东北,具体事件就不说了,我觉得这个事件蛮有意思的。
记艺电影:城市还是齐齐哈尔吗?
李骥:故事是在齐齐哈尔发生的,但我不在齐齐哈尔拍。
齐齐哈尔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改编得拿到别的城市去拍,但齐齐哈尔的极个别厂子还可以用。
看最好的电影版本,值得你更好的记录记艺APP,记录你的迷影生活
用一个有点牵强、有点悲伤的故事,展现了东北重工业渐渐凋零后的萧瑟、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正途与邪道的穷则思变、江湖义气与见钱眼开的共生共存,乃至社会环境对于每个家庭的重塑与现实影响。
标准的现实主义小成本电影,有点像贾樟柯的路数,演员算是最大的牌了,有任素汐,表演确实好。
增加了破案悬疑的类型片元素,但核心依然直指社会尖锐问题。
《通往春天的列车》这部电影,我是冲着任素汐去的,从她的《驴得水》到《无名之辈》再到《半个喜剧》,她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当然,这部电影也是,干净,纯粹,演什么是什么说的就是她。
除了角色本身,这部电影也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地方,一如既往的开放式结局,看完后整个人心里堵堵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子,没有人去在乎公不公平,也没有人在乎我做这件事会给你带去多少伤害,小偷是,保安是,厂长也是,他们事件的始作俑者,但又和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脱不了关系。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我觉得格外好评。
在故事背景上,点燃两只烟,自然的递给铁子;一言不合的干着有些浓浓东北精神小伙的范;主角到媳妇家里和老丈人之间的尬聊;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大的场面,就是生活中点滴的小事,就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真实,靠谱。
除了故事本身,里面的人物形象也很讨喜,两位男生,虽然有点拽,但爱老婆,爱兄弟,女生们也很知进退,懂事的让人心疼,特别是最后一幕,捡起扔在门口的那叠钱,让人心酸。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笑中带泪,又让人深思,浓浓的方言,满满的亲切,好评!
是冲着任素汐来的,我认为有她的电影一定没问题,看完之后还真的没让我失望。
电影院里一共只有5个人,这部电影有多小众可见一斑。
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配乐,一切声音来自生活琐碎的日常,让我非常容易地代入进自己的生活,其中还有一些东北特色的细节,比如雪糕摆在外面卖等,非常地道。
看电影时时常感觉很憋屈,来自主人公的遭遇,也可能代入进自己走入社会中的种种。
主人公凭一己之力(尽管这是警察该干的事情)找到了使自己蒙冤的小偷,最后依然因最终抓到小偷的不是主人公而没拿到应得的补偿金。
而主人公也在经历了种种生存努力之后,不得不扔下怀孕的妻子去往他乡。
这是一部抓小偷的电影,但整部电影没出现一丁点警察的身影,像极了现实中我们被诈骗后无助但依然坚强的影子。
我不想过度解读,我只想把它当成一个讲述小人物的电影,但最后出现的有关东北深化改革的解说文字让我不得不多想。
近些年东北的社会环境为人所诟病,以至于东北人纷纷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往更温暖的南方,而东北却越来越破败。
最后主人公坐上开往南方的列车,可以理解为字面上的去往春暖花开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的春天要到来,又或者可以理解为东北即将迎来春天。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个体来说,也许逃离冰天雪地的北方就可以迎来春天,但对于东北来说,春天真的会到来吗?
这是一部整体基调很“丧”的电影,就像大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的电影那样,阴暗冰冷的色调,破旧杂乱的场景,昏聩麻木的人们……就像那个被时代抛弃的城市,和那类城市赖以建立和繁荣的一切根源。
镜头一直都很克制,缓慢到部分时候显得冗长,极少的温情时刻,也不会给人以真正温暖的感觉,那些笑声和笑容,总透着刻意如此的无奈。
男主大致是个善良的人,并因为这种善良而屡遭厄运。
可他又不是一个绝对善良的人,生活的磨难也教会了他对不义之人不择手段,他不会对自己的背信弃诺而忐忑,因为那个承诺本来也源于趁人之危的敲诈。
可最后,又是他不该泛滥的“善良”让他犹豫了,而这一秒钟的犹豫,带来的却是始料不及的结果……这种无意义的“滥好人”是最让人气结的。
女主是个善解人意的人,性格显得大大咧咧,但在很多问题上,她才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可同时,这个看似爽朗的女子又在用看似的无所谓遮掩生活中的千疮百孔,自己的小家、原生家庭,都无法让她省心,而她肚子里还有个快要足月的孩子……生活对于女性来说,总是那么艰难,奋不顾身地爱了,却不防生活突然给个从天而降的打击。
任素汐的戏还是给的很准确的,她很适合演这种外表坚强、无所谓,实则内心很敏感的人。
只是感觉苏芳这个角色和她过往塑造的几个,比如《银河补习班》里的妻子形象有些太像了!
这可能主要是剧本人设问题,但也不排除任素汐自己的表演程式化,现在她给我的感觉是“任素汐”这个标签已经要强于角色本身了男二的发小儿大同可能反而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有义气有担当,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且,较之于男主拖后腿的善良,他还要更加理智一些,而在男主最落魄无奈的时候,他给予男主的支持,恐怕是女主都做不到的……结尾处,他们做上了南下的火车,那一刻,很有点儿嗑CP的冲动顺便,男二的演员给人的感觉有些像廖凡,容貌上【在剧中的造型】也有几分相似,当然,看了下演员何巍然的图,自然就不觉得真的像了……但大同这个角色确实很拉好感,这部电影好像是他第一部真正上映的作品,这个名字记下了,看看以后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发展吧至于其他的角色,大多不是正面的,监守自盗又栽赃陷害的保安,贪财又怕事还想要好名声的厂长,不学无术偷拿家里钱炒股的小舅子……大约也正是因为此吧,那个不知名大姐主动让客的好意才让人觉得温暖,更因此,男二和男主之间的兄弟情谊才格外让人动容要说逻辑硬伤,很多,比如你想不明白为什么男主在已经掌握了足够视频证据的情况下不去报警,人脸拍得那么清楚,足可以交给警察去抓捕了。
你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盗窃案告破后,他没有去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介入,要求宣布当初厂子对他的开除决定无效,等等等等。
这有可能是创作上的问题,不过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事实上找了也没用,那样才是真的绝望。
可电影里一旦涉及到了,就不能说是没用的,于是,只好彻底回避,哪怕因此留下硬伤……并不知道究竟为什么。
其实,一度很怕结尾变成合家欢的善恶终有报,可最后没有如此,却又觉得怪怪的,大概就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吧,觉得故事的发展脉络不太合理男主拿着在冰面上钓来鱼去菜市场和大娘换了块肉,以及男主喝得微醺后去看了一眼妻子,然后回来男二说“我觉得我老婆真带劲”,之后,男二也去看了自己的妻子,回来也说“我觉得我老婆也真带劲”,这两段戏,是我最喜欢的,既生活化,又戏剧性,而且,让人心里暖暖的生活大概就是如此的,哪儿有那么多跌宕起伏、苦尽甘来,不过都是囫囵着过去了,就像女主一气之下砸过去的所谓“厂长的好意”,到最后,还是要自己挺着足月的肚子慢慢捡起来……如果静得下心来,慢慢看,也不失为一首单调却让人叹息的挽歌,虽然真的是看得人很冷。
至于片尾的字幕,就……闭上眼吧!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话——膈应人Fin
2.5。平时那些电影,没有必要最后被警察抓到的时候,偏偏要加一个那样的字幕或结尾。现在有一个剧本,可以光明正大的展现警察的英勇神武的时候,你不加,不加也就算了,还出车祸……干啥呢??太膈应人了。结尾还有一个社会主义东北工业区的发展字幕,比以往的字幕更无语……
算是比较能看的东北题材和比较优秀的东北爷们儿,小偷和工贼哪个更可怕?答:同时遇上
李大川这个角色形象,有些没立起来。是个好人。但是让人对他感到愤怒。要是换成一个没这么板正帅气的演员来演,就可以塑造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故事,效果反而会更加出彩。结尾部分也过于含蓄了些,厂长也许一开始就是知情并且在设计坑李大川这样的工人,那么,事情要有所铺垫,戏剧的冲突张力就会更明显。
#2ndHIIFF# 最后那一长串战略宣传没必要,真没必要。片子吧,不讨厌,就是没劲。故事太肉,我一个南方人看男主那性格我都难受,角色动机也弱;表演吧,没啥亮点,求各位不要再尬吹任素汐演技了谢谢,她只会面无表情+突然哭的演法。至于什么社会性反思意识就算了吧。最主要的是,这片感觉一半的镜头焦点都是虚的,空镜全是糊的,摄影师有事吗?最后想说的是,所谓底层小人物的“善良底色”已经被各位华语创作者们差不多消耗完了,不知道你们咋想,反正我是真的看够了。我想看到的是真正的“人”,对待社会体制环境家庭各种,会愤怒狂躁崩溃,而不是只会隐忍宽容释然。当然不需要每个人都做娄烨,高举反抗的旗帜逆流而上,只是如果连一点起码的逆反性格都没有的话,就太假了。
在冰冷的东北框架下,重点真的不是要如何走出这副画框到达春天。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摸索,跌倒,经历与流逝的情绪。比如一口口的川儿,姨,媳妇。在真真假假虚虚幻幻中,你可以说表面这是一种完美的伪装,但是留下的流淌的情绪是那么清纯和动人,就像是一种理想和梦境。而这之后,再引入了一丝荒诞,从此遁入了现实。现实就是这样,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大地,同一片需要经济,需要投资,需要振兴,需要复兴的地方,而完成这些,最不需要的就是我们的顾影自怜和评价。但是我们是时候学会理解字幕的不近人情,理解他们之后,再去心疼他们
#biff故事完整度相对较高,主线相对明晰,新人导演可以拍出这样的处女作算得上是可圈可点。
一个很小的故事,近似黑色幽默式的悲剧设定,但导演完全没拍出来感觉。情节松散,对白太土,并不是说方言就可以让影片接地气的,也并不是还原了真实生活就有了烟火气。总之,整个片子就很三流县城片。这几年太多导演迷恋家乡叙事,但并不是谁都可以真正hold住家乡的根源问题,并且有力地打出这一拳,让大家眼前一亮。
挺好,该揪心的时候揪心,该憋屈的时候憋屈。只怕现实比电影更残酷
有点过于平淡了。任素汐还是稳定发挥的。
平淡无味 要讲什么却什么也没讲清
这个可是沈腾的老家啊,为了惨而惨的编剧,后面开始完全不符合逻辑了。任素汐和男主演的没问题,编剧的问题
最后字幕是啥玩意啊?东北战略宣传片啊? //根据映后见面会李骥导演说的,这片就是齐齐哈尔的沦陷啊
#BIFF 看了三部新浪潮,这部相比较而言故事完成度较高,故事主线非常清晰,起承转合也合情合理,看得出来导演有在剧本上下功夫,并没有出现很多新人导演都会有的想说的太多最后什么都没说清楚的问题。两位主演也用非常富有张力的表演把人物立住了。在观众提问的环节有韩国观众问李骥导演为什么要选李岷城那么帅的男主角的时候,导演回答说:因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篇都要选和自己长得像的人。哈哈哈哈哈,导演本人也太可爱了吧!
任素汐在微博上说这是她三年前参演的一部极小成本电影,也主要是因为她才看的。超爱这样的女演员、这样的女人,像极了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一个朋友。
很真实的东北 其实我喜欢这样的男人 和他在一起一辈子都踏实-356
什么破烂片子 1分都嫌高 片名碰瓷 剧情一塌糊涂 一眼望到头 没有任何剧情起伏转折 主人公性格差的一批 毫无特色 别说人物成长了 干脆从头到尾也没有任何改变 看着是真窝囊 中间有无数个剧情漏洞 看着干着急 镜头和视听语言也毫无美感可言 学生作业都赶不上 任素汐演技都被其他这些演员拉低了 无数个没必要的抽烟和酗酒镜头 甚至还有酒驾这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还有丑化东北人和人民警察的嫌疑 这种东西拍出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结尾仓促。
东北现在就这样 有人气儿 没生气儿
釜山电影节看的首映。导演谦和,人物真实,情节柔软。喜欢!
有一说一,绝望东三省,真的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