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高分,各种的不合理让人无法投入。
如果故事那么假,依托电影所表达的意义就打了折扣。
就算你说这是喜剧片,剧情也要合理呀。
那么多人为什么不问理由帮助一个暗杀首相警方通缉的逃犯?
难到日本的民众就喜欢与政府敌对吗?
据我的观察现实并不是这样,当然“信任”的这部电影带出的主题,但有这样的信任好像不明不白。
各种的不合理包括:警察都乱枪追杀雅春了,为什么都捉到了,直接干掉就得了,还谈话干什么呢,自相矛盾。
还有一个身手不凡一点都不像杀人犯的通缉连环杀人犯,总在关键时候帮助雅春让人费解,胡乱杀人和帮助雅春有联系吗,剧情一点都没有交代。
和旧女友共处过的汽车,旧女友女儿都五六岁了,这车都最少放了五六年吧,而且是露天放着,换了电池就能开吗,汽油呢,轮胎有气吗。
打开一个井盖就有地图和装备,马路上井盖多了去了,怎么就知道打开这个呢。
车怎么就停在这个设定的井盖旁边的呢。
烟花装在下水道下的剧情更是不伦不类,各种的不可能。
冲着豆瓣高分看这部片子,结果非常失望。
忍不住发表一篇评论。
《Golden Slumbers》讲述的是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当个人撞上国家机器。
在好莱坞商业电影以及其它西方电影中,这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题材,如第一滴血、生死狙击、V字仇杀队、肖申克的救赎、海盗电台、守法公民等。
在这些影片中,个人与国家机器的对抗是一种“景观式”的呈现。
片中的主人公是典型的孤胆英雄,无所不能。
他们在受到国家权力的打压时奋起反抗,此时权力机构往往对主人公无能为力。
最后,主人公凭借“主角不死”定律,总能战胜国家机器,是自己的冤屈得到洗刷。
第一滴血中的战斗力惊人的兰波,生死狙击中百发百中的狙击手,V字仇杀队中絮絮叨叨但是手段高明的V,肖申克的救赎中隐忍偷生默默筹划的越狱人……诚然,在面对国家机器的时候,他们也会有脆弱和无助的一面,但是他们都有反抗的能力,并且会把强大的国家机器搞得晕头转向。
在奉行消费哲学、崇拜利益、产业化十分成熟的好莱坞那里,塑造超级英雄是市场的需要。
个人单挑国家的行为已经成为大众寻求快感的一种方式。
而观众对这种意淫式的对抗也很买账,他们乐于在快节奏的对抗中体验一种消费的快感和感官的刺激。
而在《Golden Slumbers》中,个人并没有成为英雄。
相反,在国家权力面前,主人公显得那么单薄、脆弱,他只能走上逃亡的道路。
他也尝试过利用媒体披露真相,但是媒体也是被真理部控制的。
主人公逃亡的路上充满了摄像头、监听……就像面对“远景敞视监狱”,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当权者的视线中。
所有的反抗都是无力的,主人公不是孤胆英雄,只是国家权力利用的一个棋子。
在个人与国家这样宏大主题的笼罩下,影片中四个人的友情则显得尤其珍贵与感人。
甚至可以说,友情才是这部电影最着力表达的部分,而看似宏大的叙述则是陪衬,为了彰显友情的珍贵。
贯穿影片的是一首Paul McCartney创作的《Golden Slumbers》,这可以看成是影片的一个潜在文本,这个文本所蕴含的故事与影片本身可以形成某种契合的互文关系。
《Golden Slumbers》选自Beatles 1969年的专辑《Abbey Road》。
虽然从时间上来看,《Let It Be》是发表于1970年,但实际上69年的时候Beatles已经走向分裂,而《Abbey Road》才是Beatles真正的告别。
在这张专辑中,四个人用一种概念专辑的方式对自己的友情、生活以及一切进行了缅怀。
这张专辑也是Beatles所有专辑中四个人合作最多、最默契的一张。
不同于其它专辑中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的专断,这张专辑中四个人都有创作。
专辑的上半部分John两首,Paul两首,George两首,低调的Ringo也有一首,四人大合唱一首。
下半部分以Paul的《You Never Gave Me Your Money》作为基调,铺陈了John和Paul各自三首的宏大组曲。
最后以恢宏壮丽的《The End》结尾。
四个人尽力演奏,音量达到最大,然后凄然结束,令人唏嘘不已。
整张专辑充斥着一种忧郁和不舍,但是分离已经难以避免。
《Golden Slumbers》选自Paul McCartney的组曲,在这首精致的小品之后是一首口号式的《Carry That Weight》。
四个人中也许Paul是对这个乐队最留恋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音乐家,不像John有那么大的社会政治理想,不像George那样遁世,他只是希望这个伟大的乐队可以存在下去,希望自己和其它三个人的友情可以存在下去。
如果说《Carry That Weight》是表达之后路程的艰辛;《The End》是意识到分离的不可避免;那么《Golden Slumbers》则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诗意的怀念。
伊坂幸太郎选择这样一首歌作为电影的标识决不是无意的。
但是,由于电影的宏大主题,也容易使人过度阐释,认为电影与这首歌共同暗合了60年代西方的抵抗浪潮,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注脚。
这种结论是不成立的。
首先,Beatles根本不是西方抵抗运动的代表(后期的John Lennon可以算是代表),政治与抵抗从来都不是Beatles关注的重点。
这种结论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
再者,电影中个人与国家的对抗也不是严格的、残酷的,相反,确是有些搞笑和调侃的。
“Beatles到最后的最后也是做好了曲子才解散的。
”“带着好像对不起大家的样子。
”“Paul都想了些什么呢?
”“肯定是想把四分五裂的成员再次联系起来。
”从前几个形影不离的伙伴,会为Beatles激动,会为摔跤激动,一起讨论着肯尼迪遇刺,一起到烟花工厂上班,一起讨论着生活中的种种,伙伴中有人是爱人,后来又分手……这些回忆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会有的。
长大之后,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有的婚姻不美满,有的做着默默无闻的宅急送,又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名人,有的已经成家有了女儿。
大家上了年纪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亲密。
然而一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又将四个人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场变故中,朋友之间有无奈,有被迫的出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友情的伟大。
当全世界都与你背道而驰,世上最难能可贵的就只剩下你的习惯和信任。
电影表达的感情应该是和《Golden Slumbers》这首歌契合的:对于朋友来说,分开是一件对不起彼此的事情。
在国家机器巨大的外衣下,友情显得那么伟大,那么悲悯,值得用首相的挂掉这样重大的事件、用Beatles这样一代人的偶像来祭奠。
最后烟花轰然响起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是个人对国家的胜利,不是抵抗的快感,而是一种关乎友情的感动。
即使最后男主角已经被迫改头换面,女主角依然可以认得出他来,并且为他盖上属于彼此的印记。
看完这部片子,最大的感想就是感动。
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感动。
很喜欢这种悬疑的片子,虽然节奏慢,中间我一度看不下去了,但是仍然不影响这部片子的分数。
还是那句话,堺雅人接戏是经过自己思考的,每一部戏都有可看性和可思考性。
比如这部,他所饰演的角色青柳桑,因为某种原因,被卷进一宗谋杀政治人物的事情中,并且莫名其妙的成了杀人犯。
青柳的命运会如何?
这个问题是一直支持我看完全片的。
最终结局并没有像大多数影片所宣传的,邪不可胜正,而是十分现实的,给了青柳先生一个假死亡的结局,正义最后虽没有战胜邪恶,但是在抗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亲情友情。
这部片子最大的成功,除了对现实情况的描绘和刻画,就是友情和亲情的描写。
在青柳逃亡的过程中,朋友们对他不遗余力的支持帮助,朋友们以及父亲对他毫无保留的支持信任,让这个大男人几经流下眼泪,就连被青柳挟持的警察也哭得动容。
这种情感十分令人感动,尤其是父亲在媒体面前,顶住各种压力,叫儿子赶快逃那段,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流下眼泪了。
再一点,就是青柳这个小人物对别人的信任。
他一直信任别人的,人家约他去钓鱼,他就带上渔具;人家叫他喝水,他就傻傻的喝了。
也许是这种坦诚待人的性格,才让他在落难的时候得到大家的帮助吧。
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个杀手,因为他的信任,想为他做件好事,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他死的那一刻,也是很令人感动的。
这样一个小人物,平凡没有特点,为什么会成为焦点,而卷入这种事件?
影片也给出了解释,“人们都喜欢看英雄的毁灭”,只是因为两年前救了一位明星而成名,就必须遭遇这样的事情吗?
还没有证据,就已经被定罪,而且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哦,一直被追杀,还要担心警察为了定案而被灭口。
这也许是对现实的批判。
对于爱情,我觉得晴子还是爱着青柳的,只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两人要分手,难道只是觉得两人已经习惯对方,所以关系不再会有任何进展了吗?
这样就要抛弃掉已有的感情吗?
我接受不了。
唠唠叨叨的讲了半天,只是为了记录看电影时的一些感想而已,一家之言,反对勿拍,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不管会变得多么凄惨,总之快逃,活下去,人能活下去是最好的。
”当森田对青柳说出这句话时,青柳懵懵懂懂地并未完全体会到它的深意,只是愣愣地下了车,然后,爆炸声在森田闭上眼哼唱《Golden Slumbers》时轰然响起,青柳的正常生活也随着毁灭了好友的爆炸声彻底崩坏。
好友的背叛和信赖,伤害和保护,为了真相不断奔跑成了青柳之后的主旋律,这一切并不只是始于森田约他出来见面,也许从他救下偶像明星凛香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某些人的“可利用”名单。
他为什么会被盯上,也许是因为那一次的见义勇为造成的名气使他成了出头之鸟,亦或是命运的黑手偏偏向他招手(其实是伊坂幸太郎的小黑手),但这些对青柳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好友死了,而自己成了刺杀首相甚至杀害好友的嫌疑犯,他该如何走下去。
在艰难的逃亡中,他从“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但其实他一直是个很敏锐、聪明的人,只是平常的生活并不需要他有多敏锐和聪明,当无妄之灾突然降临,短暂的无措之后,隐藏在心底的力量渐渐显露。
凭什么他要成为替罪羊?
凭什么自己的生活莫名变得一团糟?
不甘吧?
不爽吧?
怨恨吧?
愤慨吧?
悲伤吧?
那就勇敢地想办法摆脱这一切,为了对得起森田的牺牲,为了对得起一路帮助他支持他的人,好好活下去,像《芙蓉镇》姜文的那句台词说的那样,“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再难再苦,活着才有改变的机会。
“该回去的故乡。
”森田是青柳卷进这件事的导火线,但其实以幕后黑手的能力,要陷害青柳绝非一条路可走,没有森田还会有别人。
身为老友的森田选择这么做,其一是因为家人,其二恐怕也是觉得与其让别人来做,还不如自己了结,说不定还能伺机救青柳……于是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帮青柳分析形势,送给青柳的ipod还为青柳挡下了子弹(ipod竟然这么结实?!
筒子们,果断团购呀!
);小野确实出卖了青柳,但在一开始的电话里就表现出他想透露给青柳的不寻常迹象,满口不常叫的“学长学长”,被警察制住时大叫着让青柳快逃;更不用提樋口巧妙地给青柳逃亡用的汽车装上电池,为他下水道之行妥当地做好各种准备,还有那些华丽的烟花……多好啊,青柳的这些朋友,到头来谁也没有负“朋友”之名,一直相信着青柳。
回忆,棒子剧说它一点力量也没有,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没有片中穿插的青柳他们社团当年如金子般闪光的日子,青柳的逃亡不会成功。
那天大家一起学的柔道招式,那天大家一起看的烟火,那天大家一起听的披头士的歌……统统在危急时刻派上了用场。
可惜当时的四个人上了年纪后,渐渐联系少了,现在一个死了,一个躺病床上,一个被揍得倒在马路上,一个被通缉得四处窜逃……“明明当时有路可回”,结果却变得这样七零八落。
也许就像《求婚大作战》说的那样,再要好的同伴也抵不过时间的迁移,恋爱、结婚、生子等等……如果不是因为出了这样的事把他们再度联系在一起,他们便会如此这般,渐行渐远吧……只是烟火老板说得好,想到自己在看烟火的时候,或许自己的朋友也在某处看着同样的烟花,就会觉得很幸福。
“哟,轰!
”当生活在某一时刻“轰”的一声突然崩溃,普通的幸福被践踏,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随意报道着对你不利的消息,每个人都仿佛成了你的敌人,他们诅咒你快点被抓,幕后主使却逍遥地看着这场戏……还有什么能相信,还有什么能拯救?
一次次欺骗,一次次落荒而逃,青柳的心早已疲惫之极,即使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内心对人的信赖,他的信任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没有回应——社团的好友,偶遇的青年男女,“一时心血来潮做好事”的切男,宅急便的同事,“生活在社会阴暗面”的老人,烟火老板和他儿子,明星凛香——他的同伴其实有很多,每个和他直接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青柳是个怎样的人,他们相信青柳才会用各种方式帮助他。
青柳的父亲对媒体说“你们了解他多少?
”,从未直接接触过,也没有进行调查,在权利操纵下肆意报道的媒体,早已失格。
这个故事,有关回忆,有关信赖,有关友情,有关权利肆意妄为的可悲,有关人内心的美好和力量,现实的冷酷中透着童话的温暖。
当烟花从下水道里冲出,撞飞了像机器人一样无知觉的职业杀手(应该是吧?
),砰砰砰地接连开出璀璨的美丽的光影之花时,我感觉到了一阵恶作剧的快感,这是属于伊坂幸太郎的浪漫,用那些看似不靠谱的东西向这个冰冷的世界宣战,在他的《快乐的暴力团》中也可以看见伊坂式独有的童话风,就算是更为客观冷派的《死神的精度》,黑色的底色上也偶尔泛出暖色童话的星星点点。
……其实我没有看过原作,伊坂的书只看过《死神的精度》,只是直觉认为电影的改编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伊坂的世界观,再加上阵容强大的CAST,每个演员的精湛演出,更为电影加了不少分。
点名表扬雅人叔的青柳、竹内结子的樋口、吉冈秀隆的森田、香川照之的佐佐木……香川那场叫青柳自首的戏,镜头里只能看见他下巴以下,但是完全做到了不用看脸,举手投足就是戏的程度。
特别喜欢切男,执著于让人“吓一跳”的他,身手敏捷,为了救青柳搭上自己的命……扮演切男的滨田岳,正好是《求婚大作战》里的小个子小鹤,这里的他当然没有长高XD,可是却让我觉得很帅气,拿着刀以一种看起来随时会跌倒的小孩子跑法冲向某职业杀手,翻跟头什么的不在话下,一边微笑一边说“吓了一跳吗”,神经质又孩子气的性格击中了我微妙的萌点XD
烟花之美不在于绽放时的绚烂,烟花的美好在于无论它在哪里绽放,看到的人总是能勾起共同的回忆。
——《金色梦乡》青春、烟花、回忆,短暂又美好。
在仙台、一首老歌、八木山野生动物园,似曾相识的城市印象。
身高160厘米、长相不规则的滨田岳,有点荒唐的故事,太过自由散漫的讲述,光有这些,《金色梦乡》已经足够接近《鸭子和野鸭子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纯真、怀旧还有点精灵古怪。
近两年迅速蹿红的萌系大叔堺雅人,转型人妻路线的竹内结子,再有医院常驻病号柄本明,猥琐大叔模样可以参照联系下《周围的事》。
右翼痛恨的“东大败类”香川照之,他终于想尽办法演到了一名衣冠楚楚的斯文败类。
这些人聚在一起,我对《金色梦乡》已经建立了先入为主的好感。
即便票房还是好不到哪儿去,即便回头总有一些家伙要挑毛病,然而这才是我中意的中村义洋,不需要什么艺术路线,他只需要伊坂幸太郎的原著灵性。
看完电影在铜锣湾吃饭,我跟flora说,喜欢《金色梦乡》不是因为镜头语言的关系,恰恰相反,我几乎遗忘了纯技术流的视角。
很少见到这样美好的旧情人关系,接近一尘不染,看似云淡风轻失去了用力点,其实暗中又左右了故事的发展高潮。
从分手缘由倒回烟花绽放,有些触动真诚得令人难以置信。
怎么可以连一点怨恨也没有,怎么说结束就结束了。
现实中见过太多人抱怨前任极品,如何冷漠绝情,然而我从未见过这般淡然的,不带任何狭隘偏见。
别人一直说大学时代的东西太浮躁,我也深有同感,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与青春有关的东西只能是美好,其他的哀怨或失败,尽数退去。
我的词句描述里感伤情调太浓,然而《金色梦乡》没有多余的伤感。
在电梯里的意外重逢也不用掩面,看到对方过得好,心里就满足了。
更多时候,电影处于一种离奇、不可思议的发展状态,有突然冒出的配角人物和直入人心的闪光细节,幽默风趣。
这部电影在哪些时候打动了我?
像一开始,青柳雅春和朋友在车里,突然就说起了大学时代怎么怎么的,后来早早结婚生子了,老婆爱打波子机,债台高筑被人盯上,故事急转直下。
电影开始走向黑色荒诞的一面,把现实中最微小的一种可能不断放大。
《金色梦乡》的连环奇遇记也是一种自我解嘲,从解救女明星到刺杀首相,一个人的走运和倒霉可以相差多远。
我甚至觉得,它是在跟生命中的无聊感和无意义作斗争,青柳雅春莫名其妙地被选择,卷入无需道明的谋杀大案,由此也把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击溃,阻止生命继续被无情透支。
若生长在中国,青柳雅春当真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受困周围压力,遭人奚落埋汰。
这是一个人人害怕跟别人不一样的年代,为了避免“与众不同”,我们无法真正建立起最基本的相互信任。
青柳雅春相当乐观,或者说乐观到有点不真实。
他会轻易相信别人,而在现实中,这样做很容易招小人,或者说就是甘当傻子,被众人踩。
我喜欢《金色梦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的不真实,一个人怎么可以保持良好品质,始终如一。
他怎么会突然成全国通缉的嫌疑犯,他又怎么可能对抗国家机器又逃出生天。
这是一个充满不可能的故事,作者和导演把它圆成了可能,就像前面说的恋人关系,谁敢说现实里根本没有。
许多人不相信,那是因为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说被周围人所影响,囿于成见。
人们会美化许多东西,好比回忆,然而借助回忆,我们有时候能更好地看清自己。
青春是否被古来今往的人们不断美化?
可能有。
你要知道,青春肯定不是完美无瑕,它有尚未摆脱的稚嫩和无法抑制的冲动,但如果青春不是一种美好,那它又能是什么。
《金色梦乡》不断翻出旧时回忆,就像彼此曾有的亲密,只为去制造一个奇迹。
烟花升空绽放的那一刹那,青春真的可以战胜一切,无所畏惧又充满想象力。
【北京青年报】 ■片名:《金色梦乡》 ■导演:中村义洋 ■演员:堺雅人、竹内结子 ■上映日期:2010年1月30日(日本)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一场被迫害和反体制的大逃亡,一群人共同参与的拯救行动,从中可以收获对爱情、友情乃至于生命本身的认同。
看完它之后,有一阵子,几乎说不出话来。
一个莫名其妙被陷害被全城追捕的人,对于现在身处国内这个环境的我看来,故事如此真实易懂。
你要活下去,活下去,比什么都好。
他于是开始逃亡。
但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逃亡。
朋友相信他、前女友相信他、在逃逃犯相信他、不相识的路人相信他,甚至,连当班的小警察也相信他。
但没有用,即使全世界都相信他,只要那个有权利追捕的部门还在追捕。
即使电视台都同意让他说话,只要那个有权利让电视噤声的部分禁了声音,你能够选择的,就只剩下逃亡。
过去的单纯和美好,身边的温情和信任,支持着活下去的力量。
我跟着他已改的面容向前走,朝着前方那片温暖的阳光。
每个人内心都在渴望着一个更和平更温暖的社会,这大概就是我心里的那个金色梦乡
当我从窗户望出去,世界已经不是它看起来的那个样子了。
长大以后,走出校园以后,很多次有生出这样的感觉:我是不是走错了路,以至于踏进了另一时空。
如果按照王小波那句“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我可能是在害怕跟周围人变得一样,变成我们所讨厌的那些人,重复那些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
有一天,青柳雅春去赴大学老友的约,他乐滋滋,以为对方真是叫自己去钓鱼,结果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刺杀首相的凶手!
《金色梦乡》就讲了这么一个荒诞不羁的故事,用现实中的不可能来说一些人生的可能。
我甚至想起了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名叫《中国逃亡指南》。
它的结尾有那么一句,没有你在三十秒内不能舍弃的人和事情。
现实可能真是如此残酷,不能有过多停留,但电影又高于生活,这部电影讲述的即是信任和信赖。
在片中,青柳雅春逃不出小小的仙台,以至于还能遇上一些老同学和旧情人,那是原著作者伊坂幸太郎的原乡情结。
只有这样,观众才不会觉得故事太过于离奇巧合,它的起点就是相对的难以置信,往后面就是要弱化这种不可能,转移情感重点,换掉主题概念。
我喜欢《金色梦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主人公青柳雅春,一个送货员。
他在车内沉浸于学生时代的回忆,怀念过去,好像完全掉进了另一个世界当中,暂时忘掉现在的人生。
严格来说,青柳雅春不仅不是凶手,更没有通缉犯应有的警觉和技能。
这个强加的罪名是莫须有的,属于一种强弱分明的对抗,他完全没有逃脱的可能,除非他是另外一个人。
基于这样的故事基础,《金色梦乡》开始了路上的各种奇遇,有被胁迫的大学好友,有失去联系的旧情人,有住在医院的黑社会分子。
电影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不一定非要近在咫尺。
真正的朋友可以是任何人,哪怕是连环杀人的全国通缉犯。
至于为何会卷入全国大案,青柳雅春从没有问过为什么,如果他能问清为什么,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法律教学片。
他也没有以一击之力看去行使最原始的正义——复仇,如果真是这么刺激,那这部电影就是反社会题材。
浪漫怀旧、匪夷所思还有妙趣横生,三者构成了《金色梦乡》的三个支架,牢固稳健。
电影时不时就切回到画面柔化的大学时代,频频出现几个人的吹水时光,偷拍亲密等桥段更是温馨好笑,不过它们更多是为了带出那场关键的盛大烟火。
青柳雅春遇上什么人,会遭遇什么样的疑难,这一些完全不在观众的掌控当中,比如真正的通缉犯和救场的女明星。
最后一点,那些搞笑好玩的配角会让你欢乐不已,像官方要员和他的跟班还有青柳雅春的老父亲,至于用手机拍摄警方追击、直播疑犯自首等场面也很有想象力。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部跟着故事走的投入型电影,除了某个时刻突然袭来的伤感触动,它能带给你的还有很多很多。
人生的确不是那么好混,尤其是成为全国通缉的要犯,所以你最后剩下的只有属于个人的习惯和对他人的信赖。
伊坂幸太郎用美好的青春品质去对抗整个体制与时代,这真的只是一个金黄色的梦?
最后,《金色梦乡》是甲壳虫乐队的一首经典曲目。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电影《金色梦乡》基本忠实于文学原著,不辜负小说想象,完成了改编任务。
由堺雅人所饰演的青柳雅春,将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仿佛正是由书中走出。
然而,小说版紧张、冤屈、悲凉的沉重情绪,在电影版中显得过于轻快,降低了原作本身的扎实度和严密性。
诚然,将四百多页的文字浓缩至两个多小时已属不易,但电影《金色梦乡》一些轻率潦草之拍法确不无遗憾。
在我看来小说《金色梦乡》可贵品质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点: 一、丰富多样的主次人物。
二、频繁自由的时空转换。
三、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
小说《金色梦乡》优秀之处,也成为电影改编的难题。
在人物方面,电影保留了书中所有主要角色,即青柳、晴子、森田、阿一为核心的昔日同窗四人,以及反派官僚、警员势力;次要角色如三浦、岩崎、保土谷、轰厂长等,也得到了必要的刻画;而删除、合并了空房主人稻井、晴子友人平野晶、及其负责防范监控盒的恋人菊池等角色,被书评奉为神伏笔的停车场年轻人也没有出现。
简化大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事发初期,由青柳路遇的青年男女,用录音手机打给阿一住所的警方(书中是另一路人),设计比较合理、精巧。
空房的省略,使得老警察儿岛一节剧情发生在青柳车内,未尝不可。
不过有关防范监控盒的一切却是整个拿掉了,虽然防范监控盒在书中剧情里也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不过它所代言的权力机器的强行监视概念,在影片中缺席,事实上使敌对力量有所削弱(只剩下监听)。
停车场的年轻人虽是一感动点,但其线索涉及二十年后,此中省略问题不大,加上没准更佳。
小说的最后一章,也是电影的尾声,是易容的青柳向友人和亲人的报恩和致敬。
作为整部作品的句号,无论文学还是影视版本,都非常煽情动人。
但是,书中顺序在此处有所颠倒:原作中1轰厂长与警察、2镰田昌太父子、3岩崎夫妇、4青柳父母、5晴子一家,在电影里由1-2-3-4-5变为1-4-3-2-5。
改编的动机很明显,即将青柳人物实体出现进行后移,然而2-3-4顺序的末路同伴友情-前辈同事友情-父母亲情本身是递进的,包括口头询问非当事人(实为致敬三浦)-间接密语当事人家属以暗示当事人-直接家书私信隐秘表达的对话形式,也是逐步升级的。
故如此修改,显得并不十分妥当。
书中与晴子一家相遇前,青柳拜访祭奠森田之灵,在此略去是否得当也需三思。
金色梦乡,金色回忆,曾有一条归去的路。
电影《金色梦乡》在刻画青柳、晴子、森田、阿一的旧日时光时,采用类似金黄色的高调影像,暖洋洋的色彩烘托出幸福甜蜜的气氛。
对森田和阿一的回顾虽不如小说中完整(森田以“森林的声音”扮演的显然是这群人中的智者和先知),甚至性格上有些缺乏区分度,但整体不影响观众理解。
小说《金色梦乡》以青柳和晴子的视角反复切换结构文章主体,似《1Q84》而更高明。
辅以“事情发生的二十年后”、“事情发生的三个月后”以及旁观者视角,时空变换复杂。
伊坂幸太郎的写作本身就好像一组生动的交叉蒙太奇,各自篇幅越来越短,最终汇聚于一点。
电影大体保留此框架,切换相对没有那么频繁与明显,不及原作节奏张弛力度。
不仅是现在时的视角变换,《金色梦乡》更值得称道的是与往日记忆的勾连,甚至包括对披头士时代和肯尼迪事件的引述。
这些细节在书中随处可见,也是能使得大结局的小印章起到决堤作用的关键。
多次出现的怪鱼“不要再活在小框框里了”和晴子“我们在一起最后也只是良”的回忆,成为青柳失落爱情的心结。
影片虽都有提及,但缺乏反复强调而显得力道不足。
同样包括对父亲“色狼去死”的提及,只是通过对白,影片在简化它的同时,删除了伪造安排的青柳行色事件。
可以理解为影视改编时间所限,但既已必须使用大量闪回,未妨在影像上玩得更洒脱、夸张、彻底一些。
说到视听,电影《金色梦乡》确实有些平庸,中规中矩,没有突破。
虽然在回忆段落使用调色,但效果并不精致,也无明显风格。
而现实实景场景的调度也不够紧凑、丰满。
三浦出现的武戏简直有些滑稽,滑稽没问题,但滑稽也该有滑稽的拍法。
几处高潮如使用高速摄影,与紧凑的剧情、夸张的闪回进行快慢结合,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过,电影版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开篇和结尾的“环状结构”。
但问题出在:如果开篇的段落是结尾的闪前,那么最后镜头落幅中,三浦的通缉单则毫无意义,并且很不合适。
心理描写,无疑是所有文学作品影像化的难点。
事实上,上述的时空回溯,即多是在人物脑中完成,常常只是一瞬间的念头,故而难以捕捉。
好在电影《金色梦乡》没有突兀使用画外音独白之类的技法,力求踏踏实实地通过人物表演进行内心外化。
这一点在堺雅人所饰演的青柳雅春身上尤为明显,小剧场出身的堺雅人拥有不可思议的丰富表情,实为本片增加一大看点。
从马路对面向森田兴奋挥手,到首相游行爆炸,青柳迷惘不知所措,到开始慌张逃亡,整个过程里,堺雅人表演层次丰富,情绪转变到位。
在讲述选角问题时,导演中村义洋说道:“堺雅人的气场和性格都很强,所以,我是根据谁能影响他、而不是根据谁能影响青柳来选演员的。
由此,让竹内甩了他另结连理的对象由大森南朋扮演,而追捕他的人则是香川照之。
” 不过,这里说的同一场景或几个场景内的表演之妙,放之全篇却要失色不少。
本来,《金色梦乡》的绝望程度是接近、甚至超过《汉江怪物》之类影片的,青柳雅春所遭受的污蔑和不公,完全不亚于无病无患而被电击治疗的身心疼痛。
但影片中表现得其求生诉求非常低,心理挣扎刻画明显不足,很多地方根本感觉不到被逼到无路可走,甚至准备直面死亡的冤屈情绪。
比如原作中青柳并没有直接目睹森田汽车爆炸,只是听到爆炸声,感到身后气流,没有余力回顾,只能靠猜测;而在片中此处,则成为惊讶的瞪视,难道亲眼见到好友几乎确凿丧生,在之后的场景还能保持莫名其妙的状态?
问题更像是出在导演对整体剧情走向中人物命运体验的把握安排失当,同样的理由也使得竹内结子的表演显得太平淡。
总的来说,电影《金色梦乡》呈现出来的是轻喜剧的形态,虽有不少追逐、打斗戏份,和伊坂幸太郎所期待的好莱坞大场面毕竟有所出入。
《金色梦乡》的落脚点是平凡人的自我救赎,是现实世界的“苟活”,相当于《七宗罪》的“这个世界不美好,但值得为之奋斗”。
由此,从始至终,事件的真凶不被揭露,悬疑、惊悚的标签,实际更多是人物内心的事。
尽管剧情一波三折、人物丰富多样,适于电影改编,但欲让影像掘地三尺,此版电影怕是还欠了四分之一丈。
构成与推动《金色梦乡》的最重要情节,是两次意外的爆炸。
第一次,炸弹的爆炸致使首相身亡,平凡人蒙冤,是专制、庞大、不可抗的阴谋;第二次,烟花的爆炸是平凡人生命异彩的盛放,不为社会昭雪,但求内心无愧。
它不是《V字仇杀队》寓言式的理想抱负,也非《搏击俱乐部》童话般的抒情泄愤,却同样有着激动人心的慷慨。
影片在此基础上,适时加入了第三场灿烂的爆炸,即烟花下青柳和晴子的初吻,金光灿灿的回忆里少年少女如痴如醉的年华。
曾有条归去的路,纵然无法再度踏上,始终存在于金色的梦乡。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完完全全的治愈系哪,看电影时就爱上森田森吾这个演员,无论颜值和演技都很抓人,满满的细节和潜台词。
等到看书时才发现这个角色简直是整本书的灵魂,他是青少年饮食文化协会的社长,将四人团体紧紧聚拢在一起。
他教青柳大外割,青柳正是用这招救了女明星,并且在逃亡中作为傍身的技能,他因债务问题成为青柳受害事件的助推者,但也是因为他在最后关头识破阴谋而给到青柳逃亡的机会。
他在死前哼唱的金色梦乡直接点题,莫名的悲壮而又无可奈何。
“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信赖和习惯”、“ 青柳,快逃吧。
就算狼狈不堪也好,跑远些,活下去。
人活着比什么都好。
”他留下的这两句话成为青柳逃亡过程中最大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青柳在成功启动那辆废旧的黄色轿车而第一次情绪爆发时也是在对着森田倾诉。
—— “森田,人类竟然会因为一辆车子发动而留下眼泪”。
即使到了这个地步,青柳还是期待听到森田的回答。
书中,青柳直到逃脱后才知道森田已经死去,他刻意的避开了这方面的消息。
青柳整容后回到仙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森田的坟前拜祭。
——青柳确认周围没有人试着大声喊了森田的名字,没办法听见好友戏谑的回答“你还真是青春热血呐”,令青柳感到悲怆莫名。
人生能拥有这样一位挚友,真的是很幸运啊,我也好像听听森林的声音啊。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这样牛逼的电影,首先题材限制:1、中国电影你看不见主席,但dang无处不在,这样的境界似乎只有神能做到。
2、执行层可能会有坏人,但领导层绝对全部好人——这应该就是周星驰《国产凌凌漆》被禁的原因。
3、连续杀人魔不可能这么可爱,这么吊!
出场吊——出场的时候直接撞车。
动作吊——像是街头舞者的杂技身手,轻描淡写地轻轻拨开肥仔的散弹,落下单车踏着小步扑向跟踪女主的警察。
黑屏,画外音:“吓了一跳吧?
”,吊。
思想吊——杀人不需要理由,帮助一个通缉犯也不需要理由,一切都只是为了“吓你一跳”。
死得吊——谁能说这人每次出场的时候,你们都不期待他为剧情带来的方向变化,直到死他也吓了主角一跳。
没有他撞车,主角第一次会被人抓去警察局,然后,死。
没有他,主角没有第二次逃跑时最重要的道具——刀。
没有他,跟踪的警察可能发现女主帮废置的汽车换电池,男主没有了交通工具,随时被人发现,然后,死。
没有他,替身地址圈套,男主必中,然后,还是死。
这题材大陆不可能上映,假若真的要受伤要死亡,省长级别只能是极限。
而这电影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编导学习,在剧情方面许多场景既自然插入,不用大费周章啰嗦说明人物关系,又可以前后呼应,给人观赏获得的快感。
如一开始电梯,结局电梯;女主分手对男主说了红花理论,结局女主女儿给男主印了红花;男主的拇指行为,结局身份因此被女主发现了;阿一一开始在圈套男主时,在电话里不断称呼男主前辈,后面回忆也提到每次阿一称呼男主前辈时,是带有特别含义的。
借屋子的父子,结局回来。
小时候写的作文,结局寄信。
诸如此类,许多许多。
不刻意,不煽情,循循善诱观影的我们,难能可贵。
我觉得结局最是值得国内的编剧参考,既没有过分解析刺杀总理的行为意图,正义不一定胜利,胜者即是正义,尽量淡化阴谋论,又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实这才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啊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信任!
三星半,隔空对话了“刺杀肯尼迪”,但是基本不关心阴谋本身和事件因果,它只是展示了一个没有任何专长、任何技能、任何超越性人格的普通人在经历现实经验以外的威胁时,相信别人,就是最好的武器。其它,效率太低,视听较弱。
如果单只看电影的话,应该是部不错的电影。但是作为原作党,相对小说,电影改编的实在太多,抹杀了小说中原有的一些味道,连“森林的声音”都删掉了,实在是有些难过。
无论怎样都是原著更好啊 伊坂是最ROCK的作家!
2013/7/9夜,搜狐视频,日语原声+中文字幕,不知所云,2星。
奇怪的片子。太拖。友谊部分不错
实在来不动这日式的「矫揉造作」呢!是吧!
中村义洋的作品从未让我失望过。悬疑,轻快,感人,再夹杂着一点戏剧性。到最后烟火冲天配以披头士的《Golden Slumber》,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形容。★★★★☆
ipod是不灭的,随身携带,挡子弹佳品
一部失去节奏的电影,再好的编剧也会显得臃肿拖沓
逃跑吧,没关系,你不是一个人在逃亡。盛世花火太催泪,滨田岳好抢戏XD~中村义洋节奏感掌握的真好,还有果然剧本非常的重要,准备去看看原著了。
被节奏拖得实在看不下去了。。。
节奏感不是太好,有点虎头蛇尾,前面较扣人心弦。这是一个阴谋论的故事,政治总是脱不了肮脏,小人物的无能无力。被卷入历史洪流的无措感,让人心悸。
好友和陌生人的帮助下,青柳被迫在小小的仙台展开绝命逃亡,“对他人的信任”是他所拥有的唯一武器……
有点没头没尾 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节奏紧凑,虽然有些地方过于俗套,但是看得人步步深入!好片。
什么玩意儿
get不到点,而且也没感觉主角多惨多走投无路,最后电视直播,可能是外表问题,感觉主角一直微笑……
跑吧,我们无力对抗,但也不能让他们得逞。
始终看不进去
真无聊 浪费我两个小时 没逻辑 又强行大团圆 背着嫌疑犯的身份隐姓埋名 也就大团圆是吧 你光整了脸 上班出门不要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