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尝试喜悦。
我们可以没有消遣,但不能没有喜悦,不能没有享受。
我们必须顽强地接受我们的快乐,在这个无情的世界的火炉之中。
——杰克•吉尔伯特《简单的辩护》足足等《骄傲》等了半年,每个月都要去查查消息,终于能在国内看到的时候,真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前天就已经看完了整部电影,感觉这种边缘抗争的题材就是我永远的泪点,虽有一人起头全体合唱这样的革命戏码,但个人感觉总体来说《骄傲》中的煽情是很圆滑平缓的。
看完全片,《骄傲》给我的感觉比起运动更像是一次会议,我对80年代的LG运动了解不算太深入,但在一些关于“同性恋史”的书籍上都明确看到了作者“学术性地”明确表达了60年代到90年代是同志运动、妇女运动等新左派运动的高涨时期,而经历了6、70年代著名的爱之夏、“石墙酒吧造反”、“同性恋文学解放”,一大批“解放后”逐渐意识到他们走出了柜子后还应走上街头,80年代,在酷儿理论被提出以外,第一例艾滋病例也被发现,这使得恐同暴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骄傲》没有过多地去描写那些实际的、肉体的暴力,没有木棒与汽油,但人情抗拒的冷暴力却得到了异常淋漓的着墨,固守的道德和尊严是如此的可怕,可以让人在危难之时因为某个毫不相关的理由而去抗拒一次热情的帮助,而主角方所代表的组织,在施以援手的过程中几乎是卑微的,他们在尽其所能不留余力地去帮助一个陌生的群体,去关怀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但对于这个另类的群体来说,他们是如此的特别,以至于与“外界的人”接触就需通过森严的审判,需要忍受蔑视与怀疑。
他们所承受的轻视大部分来自他们帮助的对象,而被帮助的人反而高居道德,去衡量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帮助,最后甚至需要投票来决定,这种种荒谬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同性恋群体从古至今的“小众”,人类对外的排异心理似乎真是从古至今的天性使然。
但这个组织却执着到了可爱的地步,也许是他们习惯了别人的眼神,能够欣然地将别人对自己的唾弃转换成一种自嘲式的自称,既然他们可以拿着花里胡哨的小水桶并肩站在阳光底下,摇晃着里面的硬币,忍受着过路人的厌弃,所以他们也可以忍受在村所大厅里对他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漠然离去的人群。
这就是被称作“骄傲”的同志精神,当全世界都变得荒谬可笑,充满冷漠的时候,只有自身的骄傲可以带来自我的尊严。
虽然他们也像小孩子似的挤在睡袋里讨论着要不要逃跑。
但说的更心灵鸡汤一些,结局总是好的。
这片子的煽情戏码真的拿捏得不温不火,稍过一点就会觉得厌烦。
Jonathan在桌子上跳舞那段儿简直纯透了,让人一瞬间觉得人情冷暖也没有那么复杂,后文又倒回来说到他的病情,才觉得又多了几分悲戚,生命可贵吧,这半斤兑水的情怀大家也不陌生,可又能怎么说呢?
过于相信美好事物的人是愚蠢的,但丝毫不认可爱的人是可悲的,我们都还活着,若无欢喜,不如无生。
当片尾他们冲向那一辆辆花哨的面包车时,我脑子里面控制不住想起《海盗电台》结尾形形色色驶向沉船的船只,而当彩色的骄傲浪潮涌上洒满阳光的长街,耳边又想起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感觉这就像是一次小小革命的胜利。
谈谈演员,基本上这种类型的片子有Bill Nighy基本就可以抱有期待了,在经过优雅而冷峻的Johnny Worricker系列之后,他在《骄傲》里的角色依旧还保有着Curtis式的温情,但更少了一份“love actually”的无忧无虑,我真是喜欢美少女爷爷的演技,《真爱至上》和《第八页》几乎极端地代表了我对英国电影的两个审美,但他们又在Bill重合的、绝妙的演技上显露出截然不同英国气息,好像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兼备有阳光与迷雾,一方是普照众生的温情,一方是内敛醇厚的沉默,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样多变的戏路实在是难得,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称赞,他拍照时的剪刀手也实在是萌到人说不出话。
其实对我来说,一部片子能让我看到他和Imelda对戏已经够如梦似幻了,那场两个人一切做三明治的“出柜戏”拍得很诗意,一个单调的房间、两张紧靠的餐桌,Bill很明确地捉住了那种欲言又止的怯懦,Imelda也泰然自若到恰到好处,他们和充满上进心的年轻人不同,似乎出柜这件事对于Bill的角色来说是走投无路的辩护,但他已没有青春与气力去作出反抗,因而Imelda报之以平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她说她早就知道了,这种知而不言的善意保护,从她这样一位老太太的嘴里说出来,不知为何就是特别柔软,几近慈悲。
也许正是因为年迈,这两个人不再存有令人正聋发聩的激情,但这样轻柔的对话即使是如此的微弱,却很温情。
而Imelda这位演员,我觉得她真是一个太厉害的女演员,在《维拉•德雷克》里的表演令人叹服,更别提她塑造得最深入人心的角色——粉色的Unbridge——简直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而《骄傲》里的她实在是太可爱了,尤其喜欢她打电话感谢圣诞贺卡的那场戏。
本片其他的主演也都十分出色,paddy considine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是很Edgar的,可能也是因为他演了《世界尽头》而这片子令我印象太深刻?
而dominic west这种TV熟脸我真是脸盲了差点没认出来。
至于AS我是一直都好喜欢他的演技和个性……花了2小时想到那儿写哪儿,感觉这篇影评真是轻松加愉快,果然还是这样充满爱与和平的电影好叽歪(茶
更像是一群身份特殊的年轻人参加了一场社会政治实践。
矿工与同性恋两个群体的权益和困境落到每个个体身上,从社会社区到家庭,呈现出重点不一的交错冲突。
必然有艰难的情节,作为喜剧整体还是很乐的。
腐国之所以是腐国,权益斗争可以联合的可能性,也是一段特别的历史。
(大家都是同志。。
80年代矿工罢工反ZF,被停暖停电停巴士,矿区小村子社区居委会大叔大妈们(勾心斗角)的生存形态;伦敦GAY & LES 面对家庭反对、社会隔离歧视和疾病威胁的生存形态…两个群体走进对方开始了解的时候,个体的经历会有一些交集。
电影在这个点的情节设置得很好。
// 剧中的两次合唱以及片尾曲,好听且动人片中的恐同反派大妈虽然讨厌,看到最后讲述后续故事的字幕的时候,觉得她说的话也是另一类人的另一种角度看法,谁说这不是一种利用?
也是互利。
换个说法就不那么难听了。
看到20分钟时就哭了第一次,真是可以载入史册了。
2小时的电影哭了4次,不知道是今天泪点太低还是电影实在拍的太戳。。
作为一名非同性恋每每看到同影都激动得要命听到别人说gay不正常就想冲上去和他辩论一番也真是醉了。。
想来gay之所以合法还是因为gay圈里有许多眼界开阔的人,和矿工结盟简直就等于征服了世界,作为印象里应该反同最激进的strong white如何能争取来真是门学问。
所以,咳咳,要想实现彻底的男女平等,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啊。
什么时候艾玛能拍一部女权的电影就好了,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说实话,可能我是比较笨的人吧。
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真没去考虑是什么主题的。
结果看了以后才知道说的是同性恋群体的一些事。
我承认,刚开始我是因为好奇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且希望可以多了解一点有关他(她)们的事,所以才看了下去。
真的没有想到,看到后面已经津津有味,为了主人公们的遭遇而感同身受。
在结尾处,他们终于骄傲的进行游行,并且一个个介绍之后的事情的时候,我竟莫名的有些想哭的冲动,也哪许这就是所谓的感动了吧。
哪怕遭受再多责难,依旧勇敢得面对。
那句人生何其短暂,要骄傲的活下去。
我感受到了阿什顿那颗炙热的心。
导演深刻的刻画出了小镇居民以及同性恋者们的各种想法,性格等等,能将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拍成这样,还有电影所表达出的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就值得让我们去观看了。。
1.同性恋解放阵线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同性恋群体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歧视和社会压迫。
2.然而,同性恋受压抑的根源深种于社会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的家庭模式结构和犹太教-基督教文化。
虽然反对歧视同性恋的法律改革和教育改革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是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既存的社会结构还保留着,社会偏见和公开的压迫就总是会死灰复燃。
3.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自身视为旨在废除各种形式的社会压迫的更加广泛的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它将致力于建立与其他受压迫群体的联盟,并同时保留其组织上的独立性。
4.我们的联盟成员将包括下列群体:(a)女性解放运动。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相似。
(b)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这些人所遭受的种族主义歧视与我们所受到的歧视具有相似的结构,只是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以种族为依据,而我们所受到的歧视以性差异为依据。
他们是我们社会中在社会和经济上最受压抑的群体。
(c)工人阶级,即所有的产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劳动养活了整个社会,但是他们的技术却遭到利润导向经济的误用,他们组织起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以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d)拒绝资产阶级家庭、拒绝这个社会为他们提供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并尝试培养出一种非剥削性的反文化的年轻人。
(e)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
他们尚未获得民族、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地位,而这是一切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
5.我们不相信任何既存的革命理论已经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全部的答案。
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学习和讨论所有有关社会和个人的批判理论,并用我们自身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来检验它们。
同性恋解放阵线的要求是:——结束一切来自法律、来自雇主、来自整个社会的对男女同性恋者的歧视;——所有被同性吸引的人应当懂得,这种感觉是美好的和自然的;——学校的性教育应当不再以异性恋为唯一内容;——精神病医生应当不再将同性恋视为问题或疾病,以免为同性恋者制造负罪感;——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在法律上拥有通过报刊广告、在公共场所以及通过他们愿意的任何方式自由与其他同性恋者建立联系的权利,警察的骚扰应当立即停止;——雇主不应再以性倾向为由歧视任何雇员;——同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应当降低到异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拥有在公共场所拉手和接吻的权利。
(Evans,115—116)
献给迷茫中的绿年酱绿年酱跟我吐槽,一个我其实并不太关心的故事。
总而言之就是明明是她作对了,为什么反倒要被人鄙视,BlahBlahBlah。
作为一个傲娇矫情滥情愤世嫉俗却又自卑的玻璃心,我明白她的感受。
自卑的人——不,应该去掉“自卑”这个定语——人多多少少都会被“正常”这种多数人的暴政胁迫着。
我在民企工作,不能自诩是个高文化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恩,我就是,羞羞哒),面对一群初中没毕业四十岁开外说不清普通话两言不合就跟你吵起来的大叔,沟通有些困难。
记得上班第一周,我写了个清单,详细阐述了我需要得到的帮助、资料,未来的规划和自我定位等,递给副总(我师傅)过目。
他翻了两页,答曰:“明天开始去大装配帮忙,你这种东西没用的。
”我真的是惊呆了!
于是,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面对这群各自为营、胆大又不敢妄为、永远捡了芝麻掉了瓜、重立场不重利益的中年大叔们,我背着各种不务正业的骂名,才终于完成了公司全部工作流的梳理和改善意见。
而我两年前就该执行的工作计划,现在才慢慢开始。
我不否认我没有什么经验却一副学究样的清高,不愿过多参与基层事务,理想化所有工作的缺点。
这群大叔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积累无数宝贵经验成为实际操作能力极强的执行者,完全不必要听我这种纸上谈兵的小喽啰。
只是,六个月多方协调很简单就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拖我两年无比珍贵的青春啊。
明明两年前就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方式啊。
滑稽的是,每次副总喝醉酒,都会一副大公无私的面孔告诉我,“工作上你有什么不满意和要求就跟我提,我尽量配合你,别老是一个人闷头干。
”我早就说了啊喂!
两年三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不”,而是“为什么要”。
当剥离“文化人”的优越感,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这种纠结就变得矫情又软弱。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就像同性恋。
明明LGSM是要帮助别这群离了煤矿就什么都不是的工人啊,明明委员会每个人都说“I have no problem with what they are, none of us do”啊,为什么Cliff这个老基佬(Bill Nighy嘟嘴好萌啊,好喜欢他,喜欢他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和Mark握手的时候要露出鄙夷的神态啊,为什么筹集了几千英镑反倒要被无知的矿工投票出局啊。
我出离愤怒啊,可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Jonathan是英国第二个确诊AIDS的人,Mark最终也死于这个男同的噩梦(除了非洲等贫困地区,男同是AIDS传染率最高的人群)。
Joe的哥哥还恶毒地称AIDS为“Anal Injected Death Sentence”。
如果社会能够认同并做好相应的教育,这些本应如夏花绽放的生命可以酿出更美的果实。
是啊,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就像身边那些本应成为画家、音乐家、作家的孩子,面对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压迫,最终成为像我一样为了票子、车子、房子拼命的机器。
Joe的妈妈说:“It’s such a terrible life. It’s lonely, is that what you want? Hiding from people from work, for everyone, keeping secrets?”这不止是同性恋生活的描写,这是每一个“不正常”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落魄一生如梵高的艺术家,背着一把吉他北漂的歌手,沉浸在文字里的书呆子,被关在地下室的钢琴家,其实在无私帮助他人的“圣母”(有些“圣母”是很努力在帮助他人的,比如陈岚,有些只是键盘侠,比如我)。
他们也知道前路漫漫,但在责难之前,能否宽容地问一句“Is this what you want?
”没有。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很难,我们要做Mark说的“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然后,找到我们的同性恋社区,遇到Mark之于Joe一样教会我们“You are not leaving, you are running”的人。
电影的结局看起来很美好。
Joe接受了自己的身份,“No hiding, no running, no apologies”,离开了家人。
矿工工会最终也履行承诺,“Shoulder to shoulder,hand in hand”地帮助了同性恋的游行,保障同性恋的合法权益。
可是不知道多少人像Mark Ashton一样在26岁便像流行坠落,一如我们曾经渴望、现在压抑已久或者忘记的“不正常”的梦想。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至于绿年酱,面对质疑和不屑,笑着假装麻木就好。
不要恐惧或愤怒,只要你知道你是谁,一直保持那颗赤子之心。
反正我已经熬出头啦。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铁腕手段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
在同年的伦敦同志骄傲游行中,一群男女同性恋决定主动为罢工工人筹款。
然而尴尬也随之而来:工会竟然羞于接受他们的资助!
这群同性恋决定绕过工会,直接走进工人家中。
他们驱车前往南威尔士的一个煤矿村庄,给工人家庭带去了钱和物资。
两个出身背景天差地远的群体从此产生了意外温暖的接触,并且在政府高压下结成了最不可能的联盟。
《骄傲》改编自真实事件,不仅拥有80年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影像,也记载了英国同志史上最感人的一页。
两个群体从偏见到包容、从误解到联盟的蜕变充满欢笑和泪水,又让人为之动容。
《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
©豆瓣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因为村上一个始终对同志群体存在厌恶的女士打电话给报社,把同志群体支持矿工罢工的事情透露给他们,导致矿工总会因为舆论的压力而决定拒绝来自同志群体的帮助。
而马克却利用了这个报道,来扩大宣传与影响,做出“惊人之举”,让更多人知道同志群体正在做的事情。
在给其他不解朋友解释的时候,他对乔说,在同志群体中有一个光荣悠久的传统,那便是被叫绰号,它让同志群体顽强的挺过许多年。
“当有人叫你绰号的时候,你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
”无论是难听的例如“变态”,“基佬”,“玻璃”等等这些羞辱性的绰号,都统统收下。
这似乎已经成为同志群体中一个重要的自娱且光荣的传统,同志群体总是能把那些攻击他们的绰号或是表示耻辱的标记,如粉色三角旗(纳粹集中营中同志标记),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正如马克所说的那样,让这些绰号和标记变得“实至名归”。
同志群体通过对敌视者语言的消解和自娱,使得那些原本恶劣且侮辱性的词语改变原本的意义,成为同志群体中独有的特殊称谓。
例如无论是queen还是faggot,在英语中都是对同志的侮辱和嘲讽,但同志群体接受这些绰号然后对其意义进行修改,从而使得这些词语为己所用。
正是使用这样一种承受敌人投过来标枪的方法,同志群体始终坚强而十分富有娱乐精神的为自己证明,并告诉那些偏见和歧视者,他们恶劣的攻击并不会激怒他们或是发挥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攻击的落空反而暗示了歧视者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美国的石墙运动开始,同志运动中骄傲(pride)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无论是那些已经出柜,为同志群体争夺权力的公众人物,像哈维尔.米尔克,都始终对同志强调要对自己骄傲。
在如今,当我们看到一些公众人物出柜的时候,也会提及对于自己同志身份的骄傲。
或许对于他人而言,这句话显得自大而莫名其妙,但这确实漫长的同志平权运动中主要争夺的东西。
同志少数群体始终被所谓的主流文化所压制,甚至压迫,传统饱受文化对同志的身心摧残恶毒而影响深远。
无论是《圣经》还是传统文化,都告诉世人同志是罪恶且注定要受惩罚的,是不正常和变态,在这样日久天长的宣传和欺骗下,年轻的同志在恐惧和惴惴不安里苟且偷生,痛苦甚至想过自杀。
在这个时候,自我认同是最重要的步骤,而在这其中,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骄傲便是主要部分。
坦然地接受自己,不再被阴影笼罩,也不再生活在柜子和恐惧中。
就像马克最后对乔所说的那样,“站出来为自己发声,有点骄傲!
“或许这样的骄傲在他人看来有些傲慢,但就和那些被辱骂和叫绰号的悠久传统一样,骄傲同样是同志群体艰难奋斗所努力争取的,是光荣的传统。
在电影中,全国工会当听到希望帮助他们的是同志群体时,便挂断电话。
我们能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英国这个颇为保守的国家,对于同志的态度,也正因为此当最终矿工和同志群体走到一起,彼此支持的时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便会举得事情最终会变成这样或许并不那么难以想象。
无论是全国总工会还是威尔士村子的矿工,他们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同志”,由于对这个群体的不了解和通过媒体或是其他人扭曲的固定印象传递,先入为主的便对其产生偏见和抵触。
因此,当马克带领着其他朋友第一次到村子酒吧的时候,怀疑、不友好、抵触甚至是厌恶都是必然的。
对于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而言,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何况和矿工接触的是一个“社会名声”始终不佳的群体。
电影中,村子里的女人最先接受同志群体,或是是因为她们的淳朴,对于同志群体她们更多的是好奇,而非抵触和偏见。
男人们对同志产生偏见,一大部分原因和男权社会所规定男人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并且这些男人时不时会怀着一股自作多情的幻想或恐惧,即认为那些同志会对他们下手。
我们无法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自作多情会存在,但在这颇有喜剧感的状况下,同志对传统男性角色或说是气质的颠覆,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其他男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被侵犯了,暴力在这时就有可能产生。
但就如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伊丽莎白,当她和达西先生相处一段时间并开始了解他之后,一开始的偏见便渐渐消散。
威尔士村子的矿工亦是如此,当他们在与同志群体短暂的相处交流之后意识到,那些曾经先入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同志并不是就如他们从媒体上或是其他人那里,甚至是他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在这里,编剧视角独特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人与人在相互了解之后的偏见消除,对人与人关系的表现电影颇为精彩的部分。
在这部群戏的电影中,依旧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独立、让人喜爱的人物。
或许也正是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同,让我们意识到对他人先入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
无论是什么群体,都是有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并非所有人一样,因此群体的多样性是最大特色。
我们从来就不能通过几个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一个群体,更不能用它来定义一个人。
不了解导致偏见,而如果我们坚守自己的偏见,最终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2014 12.28 午夜
两个八竿子打不到的团队的不可思议组合,最后成为彼此的骄傲!
思及马克思哲学理论,联系是普遍的,但普遍联系的关系是要有个前提的,就是说事物的联系还有条件性,而这个条件只要你肯,终能寻找到。
对同志们的勇气敬佩不已。
对Mark绕过总工会寻找镇公所的机智很佩服。
看了热门影评得知此纪录片从LGSM自制剪辑至有投资方肯投资隔了20年,忧伤与感动混合。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
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团结的象征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
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
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
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
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
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
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Bread and Rose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
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这样的电影其现实意义是超越它本身作为一部电影的好坏的(当然这一部拍得很好),当看到这样一段历史,也许你才能意识到今天你认为稀松平常的很多事,都不是天赋人权,而是前人付之血泪甚至生命抗争而来。当你某一天变为少数人群时,希望这些故事能给你勇气,骄傲的做自己。
...
乏善可陈,内容缺乏爆点且时长过长。主要就是聚焦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当权时期,威尔士的煤矿工人罢工,彼时同样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备受争议的LGBT群体发声支持矿工,并组织形成“LGSM”(矿同联盟)一致对外争取权益的故事。(——小镇大妈:“无法想象两个男人或者女人一起生活,我很好奇你们?”——同志:“我知道你要问什么”——小镇大妈:“你们谁负责家务呢?”真的被这段对话笑死了)
“别被斗争占据了自我,生活里有更多内容。” 轻松、治愈、正能量,两个群体伴随抵触、逗比和理解的融合过程,让人感动,看着全身都洋溢着阵阵暖意。小镇里的人物个个鲜活有趣,艾美达·斯丹顿老奶奶好感爆表。“绝望的人什么都相信,没有什么比没有希望更糟糕了” 2014最佳英国电影。
“罢工潭水深千尺,不及弯弯赠我情......”不卑不亢,温暖美好........
讲两个政治团体之间的相互支持。因为豆瓣8.3分才找来看的。个人对政治和社会活动,对工会之类社会组织兴趣不大,所以也没太感动。觉得在神夏里演莫里亚蒂的演员很适合这部片里的角色,另外,在黑夜传说里演吸血鬼大爷的很帅。
虽说是真事,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不相信最后矿工对同志的大包容,总有些成见在部分人心里无法消融。
我不喜欢
看不进去...
如此大刀阔斧地煽动,多少会有些盲目的狂热,继而引向另一个极端-08/13/14 at Regal E-Walk Stadium 13 & RPX (adv)
真的不好看呀啊。
Bill Nighy 和 Andrew Scott 的角色那种剧情点到为止但每个镜头都让人觉得这人身上很有故事的感觉把握的太好了。主线放在同志群体这边,具体人物刻画亮点都在矿工这边,虽然抗争过程的描述有点弱,但最后还是看哭了好感动。
life is short. have some pride.
非常喜欢,主角mark雌雄一体的无尽魅力真是言不能传只可意会。可惜唯一就是村子里的群众们角色塑造太过生硬!欠缺一定合理性,每每出戏啊,可惜可惜……生肉现场啃也是够醉……
不知道看什么,乏味,无聊
前面有些沉闷+流水,后面渐入佳境,最后发现竟然是改编自真实故事,肃然起敬;2015年金球奖最佳喜剧提名,4星推荐
暖色调调和了阴郁的威尔士风貌,也冲淡了政治阴影与平权斗争的艰辛。演员名单里有一堆我毫不意外会出现的人,然而即使拿掉他们,在剩下的英国演员里我起码还能挑出把这电影拍三遍的阵容,hail 大腐国啊~ PS:小狼客串的镜头我可以来回看五遍!
同性恋社会斗争纪录片
1984, 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 威尔士口音英语与威尔士语略萌。
本来对同性电影极度疲劳,还好这片子的重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