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在恐怖片里不能算是特别优秀,但是在众多一无是处的国产恐怖片中也算是脱颖而出吧。
避开大家讨论最多的剧情不谈,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在乎细节,是对于民间迷信的那些东西的细节。
从半个周易业余爱好者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第一时间先注意的是开头算卦的大妈。
那个给算六爻八字的大妈说的并不是胡邹邹。
每句话都有理有据,无论是本地派别的口诀,还是六爻的占卜手法,都是能从周易中找到来源,从而也对应着给女主卜测到了以往的事情,导演明显是下过功夫的。
后来那位给看手相的,我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不过这种卜测方法可占卜内容也确实有很多,不是随意捏造。
再后来丁鑫去拜访王婆,在院门口等着还要签字排队,这一段我真的是太熟悉了。
曾经我自己为了给我父亲看病去寻一个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六点多就去排队等号,那个院门,那片麦地,甚至那些村民的状态都是一模一样,那就是真实农村的写照。
(不过那个老中医的确是名副其实)很有意思的事情还有在吃饭的时候,王叔说的那些规矩确有其事,除了五个菜的“王八局”我没听过,我们这吃饭的时候确实会在上到第三个菜时放下酒杯,并且点菜尽量不点三个。
而“酒满茶不满”的道理更是打小就懂。
所以在我看来王叔吃饭时的表现能恰到好处的突出他在装,而不突兀。
后来最有意思的事是王婆吃完饭后一口断定陈丽的八字不对,我真的头一次听说还有八字不对的说法,然后王婆又说陈丽是阴间跑出来的小鬼,我真的是没见识了,真不知道八字还能算这个,并且是一口咬定,也没有具体解释。
当然这里已经是在埋伏笔了,其实已经在暗示王婆是个骗子,至少在我认知的周易中并没有关于这种的理论。
并且这个时候我觉得就和前面那个算命的大妈形成对比,别人有理有据,算的也准,却只能在街头;而王婆满嘴胡话,伤天害理,却有个远近闻名的好名声,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
够讽刺。
至于到后面王婆做法找替身,确实有这种法事,但是无论从法坛还是步法甚至到咒语,绝不是王婆这种草草率率的法事,这也能说明王婆在故弄玄虚。
其实还有很多像这样的细节导演都处理很好,也很大程度上的给了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写实,如果让我评分的话,电影给7分,6分是剧情以及伪记录的手法能及格,剩下一分加分项就是导演对这些细节的处理。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迷信,带着理性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开端:大学生给王婆拍摄纪录片】 1.有两个大学生,是男女朋友,分手后俩人仍然有感情。
准备拍封.建迷信的纪录片,于是来到了农村。
2.他们找到了王婆。
据说很灵,看病者无数,但是一个香灰兑水都非常贵。
年少时生病,只有大仙给治好了,然后当了神.婆。
【发展:王婆驱.邪】 3.他们要给一户人家的姐姐驱.邪。
纸人、灯笼、公鸡。
捕兽夹、手机无信号。
进入了孤岛。
4.王婆说他家犯了各种忌讳,姐姐被地狱小鬼缠上,必须用纸人,来代替姐姐去死才行。
弟弟说,姐夫曾经杀了一个刺猬,后来就出了车祸,姐姐也流.产了。
5.半夜,弟弟把姐姐锁在房间里。
可是女主却看见她抱着个娃娃四处游荡。
6.在驱.邪仪式当中,姐姐暴起,掐住王婆脖子。
王婆说小鬼太厉害,留下一个镇.妖符,然后要回去找帮手了。
7.男主通过针孔摄像机,得知王婆是个骗子,以前都是——给别人下毒,再给别人治好。
王婆觉得这次遇见真的了,所以想要讹钱逃跑。
谁知道车胎爆了。
8.而后男主又知道,他俩曾经在下药过程中,用药过量,害死过一个老太太。
9.弟弟去镇上买轮胎。
男主跟女主表白,问她要不要毕业后结婚。
【高潮:姐弟发疯砍人。
】 10.晚上,他们发现姐姐上吊自杀。
姐姐抱着的娃娃挂在大门门框上。
姐姐突然挥刀,砍死了弟弟。
弟弟也突然用菜刀砍人。
11.王婆:“你身后有人。
” 结果女主看见王婆身后有个弟弟。
12.王婆看见王叔要自己开车逃跑,俩人开始吵架,说自己有外遇。
王叔用石头砸死了王婆。
13.姐姐砍死了王叔。
男女主开始逃跑,女主被捕兽夹夹住,结果男主在危机时刻放弃了她,自己跑了。
14.结局:被王婆毒死的老太太,是姐弟俩的母亲,俩人设计报复。
复制别人评论: 这个解说没说全啊,那俩假大.仙就是通过先给人下毒,再用还人来给人解毒完成骗钱的目的的。
刘英兄妹之所以要设局来杀他们就是因为有一次这两个大仙在下毒的时候没掌握好量,直接把刘英她妈给毒死了,两人为了报仇才设计了这个局,两个大学生完全是自己跑进来的,所以刘英在菜地里一直在暗示女生晚上一定要离开的。
兄妹两虽然报仇心切,但并没丧失理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杀这两个大学生,只是爱情从来就经不住考验,小伙汁还是太年轻了。
而且这大兄弟也没有疯,他只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面那一关,无颜面对女生而已,这一点从女生去精神病院看望小伙汁却被拒绝可以看出来的。
想当年正是因为《闪灵》入坑豆瓣中邪:人心之恐,莫过于此《中邪》这部电影,真可谓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恐怖之作。
它并非依靠血腥、惊悚的画面来制造恐惧,而是深刻剖析了人心那最原始、最混沌的黑暗面,让人不寒而栗。
影片中的王婆与王叔,那看似一见钟情背后,实则是对人性中“性”本能的一种极端展现。
王叔的霸王硬上弓,生米煮成熟饭,隐晦的表达背后是对原始欲望的放纵。
而这一切,最终都被利益所反噬,让人唏嘘不已。
影片中这种对人性深处的剖析,让我联想到了曾经的经历。
想当年初入职场,领导刻意安排与年轻性感的同事共事,各种创造机会,让人有种中邪发疯的感觉……并不是那种“寤寐思服”的美好,是一种很奇怪的物化和异化扭曲……好在理性最终战胜了欲望,没有迷失自我。
而这部电影,正是对这种人性挣扎的生动诠释。
《中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地将人心之恐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告诉我们,最恐怖的从来都不是外在的鬼怪,而是人心中的那份混沌与欲望。
这部电影,值得每一个对人性有深刻思考的人去细细品味。
《中邪》preview版观影体验粗谈伪记录的手法加上农村恐怖纪实,导演的野心很大,可惜年轻财力人力不够,成片布景狭小,道具粗糙,但是诚意满满。
抛开政治正确的结局,该片努力追求的是欧美伪纪录片的质感,可惜建国以后不能成精的体制规定,导演处处放不开手脚。
节奏太慢,铺垫太少,剧本薄弱,对话出戏,片子的问题太多太多,可反而是它的粗糙与质朴,导演成功营造出了氛围,单一机器跟踪拍摄的紧迫感,视野有限难以参透的无力感,黑暗深处难以探测的窒息感,绝境之下人性泯灭的罪恶感,导演一次一次努力地告诉观众,他的确很用心很尽力。
相比较于国外,无论是伪记录风格开创者《布莱尔女巫》,曾经的巅峰《鬼影实录》与《死亡录像》,还是血腥暴力恶俗的cult片《VHS恐怖死亡录像》与《墓地邂逅》,恐怖片应带来的视觉冲击与精神刺激国外做的的确一流,《中邪》一比可谓相形见绌,甚至微不足道。
豆瓣说得好:可有时候人们围绕着一眼泉水欢呼,可能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甘甜,而是因为它来自荒漠。
对于恐怖片荒漠的中国大陆,《中邪》没有卖色卖肉的噱头,没有充满商业气息的营销做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群横漂拿着几万块努力还原恐怖片的真实面貌,致敬学习国外,戴着镣铐在笼子里舞蹈,低成本不是罪过,那份电影态度诚恳认真,不知甩那些垃圾国产"恐怖"片多少街。
多给点耐心与期待给国产电影,观众的支持能捧出忻钰坤的《心迷宫》与《暴烈无声》,能捧出马凯的《中邪》,青年导演需要成长与磨练,需要观众上座的票房支持。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望中国电影人都能远离圈钱炒作,踏踏实实追求艺术,差距很大别害怕,我们不缺钱,我们只是缺态度。
(文/杨时旸)众多周知,“国恐”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带有嘲讽性的短语。
观众,甚至很多从业者自身都对它低看一等。
中国特殊的限制机制,也让这种类型片的腾挪空间异常微小。
它逐渐沦为了一个无法翻身的笑话,陷入粗制滥造和被人讪笑的死循环。
人们都以最低的期待值,幸灾乐祸地想看着每一部所谓的恐怖片如何收场。
恐怖片在中国一片死灰,但《中邪》的出现却让它意外复燃。
一位横漂导演,花费几万元,用伪纪录片的方式为这个类型挽回了尊严。
相比于其他类型,恐怖片直接切近感官,所以,更多的这类电影都止步于肉身的反应,而不问向精神,它极其容易变得“自甘堕落”。
最近,西方乃至日本的恐怖片都显得凋敝,除了那部《女巫》,很难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在经历了无数次重复的恐怖意象的重组之后,如果没有更深层的心理鼓动和更剑走偏锋的想法,很难再度支撑起人们的兴趣。
《中邪》是在一种标准的纪录片氛围中开场的,那株随风摇曳的大树,暴土扬尘的街道,能说会道的东北算命喷子,躲在路边的解卦大嫂……你会以为这又是一部以讲述脏乱差为荣的中国式纪录片,但当贫嘴滑舌的男主角和聒噪的姑娘出现的时候,一些影影焯焯的东西开始浮现。
他们和当地负有盛名的“大师”王婆夫妇乘坐着那辆破旧的轿车开上土路,直到王叔随口念叨着,“怎么这么偏啊”,突然之间,伴随着暗下来的光影,有一种强烈的类型感撞击了出来——它是一部标准制式的恐怖片,一些力量守株待兔,人们被欲望牵引,奔赴死亡。
《中邪》不恋血污,更接近惊悚和悬疑,切近于心理的恐慌而非挑动纯生理反应。
它的几个陡坡式的心理悬崖设置得恰到好处,“中邪”的姐姐以一个沉默的正常人的面貌出现,之后在“治疗”中第一次显露出疯癫,王婆夫妇从救治者变成胆怯者——换句话说,他们从主动方成为了被动方,这个转化是被恐惧催化的,而同时,偷拍的摄像机发现了恐惧的根源——那些埋藏在心底的秘密,自己作为骗子和施害者一直担心被报偿;而在此之后,姐姐的“死亡”,以及更深一步的,死亡之后“冤魂”引发的混乱,都成为一步步溃散的节点。
客观地讲,对于大多数恐怖片资深影迷来说,从那个隐蔽的摄像头揭露了王婆和王叔之间的嫌隙,彼此争论曾经治死人的秘密的那一刻开始,这部电影就已经泄露了根底,但它还是用紧绷的气氛拽住了观众。
这个故事被巧妙地设置在一个近似封闭的空间中,无法逃脱的郊外,一座破败的农家院,它的环境和人物设定都极度可信,对于这一类作品来说,这是代入感的坚实基础。
从技巧上看,这部电影因陋就简,但却意外地达成了一种low-fi的效果,伪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和粗糙的中国县城以及浓重的幽秘色彩,经过互相叠加完成了一次剧烈的化学反应。
镜头几乎没有错漏,不存在伪纪录片镜头之外的视角,肩扛手持拍摄的呼吸感与惊悚氛围本身异常默契。
末尾,那个碎裂的镜头,既符合剧情设定又为观众完美区分了视角。
从恐怖意象上说,《中邪》动用了所有最经典的符号:娃娃,飘荡的尸体以及疯癫的人,被恐惧调动起的黑暗人性,因仇恨被激发而成为杀戮者,它把这一切恐怖桥段和经典意象毫无痕迹地本土化为一种真实的中国经验,而且,最终没有归因于怪力乱神,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复仇。
从设置看来,这不是出于对审查的规避策略,而是从拍摄之初就定下的基调。
其实,很多恐怖片中都有一个明亮又朴素的内核——善恶有报。
《中邪》也同样如此,它是一个有关报偿的故事,从另外的意义上,以极端的戏剧性手段,用私刑完成了一次惩恶扬善,而且最终,复仇者也遭到了法律的惩处。
中国恐怖片被合力摧毁了——从业者自暴自弃,审查者如临大敌,观看者嘲弄蔑视。
但仍然有一些人能够在狭窄的缝隙中努力维系自己以及这种电影类型的尊严。
《中邪》只是认真地对待了这个题材,本分又充满尊重地对待这个故事。
它本土、自信又粗粝、鲜活。
但愿这部作品是一个系列尝试的开端,而不是一次偶然。
前面有个桥段,在树下面,丁鑫说想和刘梦过一辈子,刘梦没说话,但是她在心里记下来这句话,当真了。
后面即使知道有危险,还是跑回去找丁鑫。
但是最后面,刘梦被捕兽夹困住之后,丁鑫用尽了力气也没用,最后一秒,他跑了,这一跑就很精彩了。
我认真地想,如果是我,我还会回去找丁鑫吗?
如果我是丁鑫,我又会不会跑。
但是唯一确定的一点是,刘梦当时说,想和我过一辈子的男人多了去了,她自己可能没信,不然也不会丁鑫这么一说她就上心了。
但是我信了,因为我觉得她配。
其实我也不是说丁鑫渣还是怎么的,毕竟我想和你过一辈子和我能为你去死不是一个意思,毕竟不是说,很多情话说的时候是认真的,但是后面实现不了而已。
但是还是有点可惜,因为一开始很羡慕他们相处的方式,感觉也是能够一直陪伴的人呀。
我都当真了,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连旁观者都迷了,当局者该多难过呀。
看个恐怖片都能这么忧伤,我大概是真的受伤了嘿。
虽然没有想象的恐怖,但是也还是行吧,起码吓到我了几次。
还让我产生了写影评的冲动,要知道我中午看了寂静之地都没想写影评呢。
今年7月第十届FIRST青年影展出了一部《中邪》,当时就非常期待,也遗憾没能在大银幕观看到这部电影。
直到5个月后终于目睹了这部只用了7万人民币成本拍摄的作品。
整部电影有非常多的亮点分布其中:1.戏中戏 影片开场是以一种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带领观众进入环境,后来也在片中交代了主角——丁鑫和刘梦是两位在拍纪录片的大学生。
画面中不时出现丁鑫或刘梦拎着摄像机在拍摄的场景非常妙。
2.伪纪录片 回到电影主体,无论是手持跟拍的真实感,或是电影前一部分针对三位临沂当地“算命人”的偷拍,以及电影从头至尾始终贯穿的第一视角镜头,这些拍摄角度都让电影看起来更接近于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这样取材于纪录片拍摄方式的呈现算是一种伪纪录片的手段,在原本就已经富有的浓郁当地色彩的环境中,更显真实。
包括电影的主题:中邪——这种在东方人眼里异常有说服力的迷信字眼,都使影片塑造得更贴近现实生活。
3.同期声 相较于国内外一些大制作高成本的融入各种后期特效的恐怖片,《中邪》当中无论是演员的对话或是自然的环境声都全程采用同期收声,而不是拘泥于科技带来的虚幻效果(事实上电影中也有明显的“科学”与“迷信”的博弈),反而这种没有任何后期配音和模拟音效的体验更加让恐惧感来源于观众的内心。
4.摄像机 电影中有三部摄像机,一部是主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机器,第二部是丁鑫和刘梦为拍摄他们自己的纪录片所使用的机器,第三部就是那只藏在烟盒里面的针孔摄像机。
三部摄像机的交替使用都有它们各自的作用,那台时常进入画面中的机器除了充分表达剧中剧这一有趣的形式以外,也没有浪费它用来拍摄的用途。
其实三部摄像机都是这部电影的主导,摄像机A拍摄丁鑫、刘梦跟拍“王婆算命”,摄像机B记录下丁鑫、刘梦的拍摄实录,针孔摄像机更是在夜晚的隐秘拍摄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似乎这三者缺一不可。
尤其是针孔摄像机的夜视镜头在监视画面中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黑白,泛着粗糙的颗粒质感,恐惧的感觉果然提升不少。
其实电影的亮点远不如此。
片长110分钟的电影,前30分钟都在铺垫剧情,从开始的偷拍视角暗访三位算命人,到后来出现的王婆,都在将观众引入“算命”与“中邪”的主题之下。
这种剧中剧加上伪纪录片的手法实在是再聪明不过了,第一视角的手持拍摄更是毫不刻意地就为观众增加了强烈的代入感。
从整体的观影体验来讲,刚开始感觉不到它是一部恐怖片。
临沂当地的村庄,当地人之间的交谈都是一种接近于口头的对话,很日常,谈话内容虽然围绕着“算命”,但是没有制造出紧张的气氛,像是轻松的闲谈,甚至还有些幽默。
一直到电影第30分钟开始,王婆的老公(王叔)开车载着王婆,带着丁鑫和刘梦前往偏远的岗子王村子里帮人做“还人”。
也是在这个时候画面才出现了片名,巨大的红色字体——“中邪”。
正当我们误以为电影不会如想象中恐怖的时候,导演瞬间调转了前先呈现出的轻松氛围——王叔甚至在驱车前往的途中唱起歌来,进入岗子王,见到大庆和他中邪的姐姐陈丽,电影的气氛就开始变得有些不安。
人烟稀少的偏僻村庄,挂着红灯笼的逼仄过道,室内灯光昏暗的简陋房子,在真实度极高的摄影机镜头下,完全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导演的用意或许就是想让观众在毫无防备地情况下进入到故事中,前后的差异也是为了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王叔、王婆和丁鑫、刘梦进入个村子,与大庆、陈丽吃晚饭的时候,王叔口中的两句话:“三个菜是神仙菜,五个菜是王八席”、“满杯酒,半杯茶”揭示了这部电影中强烈的迷信色彩。
而他们四个人住进这栋破旧楼房的第一天晚上,也是整部电影切入正题的前奏,前后的过渡算是衔接得非常流畅。
真正进行“还人”是在第二天中午,王婆为陈丽做“还人”时,原本躺在床上的陈丽突然呼吸急促,起身冲向王婆,掐着她脖子对她尖叫的画面,让人觉得这个陈丽真的着魔了。
这一场爆发力超强的戏同样把电影推向了高潮。
我应该也是从那一段开始体会到了恐惧,这种恐惧源于把自己代入场景、代入当事人身上的恐惧,也同样源于内心。
“还人”失败后,王婆他们似乎被困在了这个村子里,几次试图回去都无法如愿以偿。
而后来的这两个晚上,恐怖气氛也越来越浓烈…… 手持和针孔摄影机的画面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安静,颤抖的镜头,以及上楼下楼、转角的第一视角拍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镜头背后刘梦急促的喘息声和尖叫声更是增加了极度恐慌的效果。
虽然整部电影前后节奏和气氛完全不同,但当电影结束之后就能明显感受到明确的过渡以及分布清晰的段落,渐入佳境,步步为营,恐怖的程度也是在逐渐递增的。
对于眼前发生的现象,最初丁鑫不相信这些鬼怪传说,而刘梦误以为真。
但是到了结局,话题再度引向“中邪”:不信邪的丁鑫一口咬定“刘梦被鬼杀死了”,而王婆也早在电影中说了“这次不会是真的吧”,王叔更像是中了邪似地将王婆杀死…… 这就是“中邪”在其中的另一层含义,除了直观的解释以外,片中主要人物最初立场的改变,也让这种迷信手段开始变得令人怀疑,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从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
这同样也变相地解释了民间习俗或者迷信会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原因。
不过么,这些事也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
真正的结局其实算是做了反转,不管想得到想不到,反正这部电影就是一直在出人意料。
最后发现,所谓“中邪”、“还人”都在为这场精心布局的谋杀案作铺垫。
而这些迷信传言、民间风俗、算命王婆也不过是人在装神弄鬼。
但通过片中丁鑫和王婆等人的前后变化,其实可以看出即便是弄虚作假,也是有人坚信的。
这种亦真亦假与“剧中剧”、“伪纪录片”在相互作用下也起到了呼应的效果。
此片的类型包括:剧情、悬疑、恐怖。
比起那些正儿八经的悬疑片,这部电影除了做到了“恐怖”这点以外,也很成功地完成了悬疑,悬念一直都有,一直留到最后。
而剧情也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成分,所有一系列的编排都让这部电影看起来饱满、完整,故事性极强。
虽然看完之后我也有想过,其实不以这种结局收尾会不会更好,到刘梦被夹子夹住脚这里镜头就变黑,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开放性结局可能更会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恐惧感也会在观众身上持续蔓延…… 电影还揭露了以下几点: 1.人性中盲目的一面:听信传言、轻信别人的话、盲目迷信等。
2.人在绝望与恐惧中真实的一面:刘梦的脚被夹住不能逃脱,最后丁鑫还是一个人逃了。
3.在巨大的仇恨面前,人类内心黑暗的一面:陈丽与大庆向王婆、王叔的复仇。
电影看完以后隔了一夜依然很受震撼,仅有11个人的团队、非专科出生的导演、非专业演员的惊人演技(贺媛媛饰演的陈丽尤为惊艳)、诚实的运镜、褪色般的真实画质、前后呼应、处处点题,在如此粗糙的拍摄和剪辑之下,多处细节竟呈现出一种高度贴近真实的精致,以及不经意之间让观众产生的错觉…… 原来不闹鬼,没有特效,也是可以拍出一部让人不战而栗、背脊发凉的恐怖片的。
惊讶于这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竟用低成本和小制作创造出了国产恐怖片的新高度。
谈吐电影:没有鬼的电影,却仍然让人毛骨悚然文 | 执麦者2018年4月1日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因为审查制度在那里,电影剧情,肯定是不能拍摄“鬼”元素的。
所以,《中邪》要怎么拍,才能够让大家吓到。
可以定论一个事情,那就是中国近十年的“鬼片”,多数情况下,既没有鬼,更吓不到任何人。
2011年,一部成本32万(我觉得3万2都多了),号称中国版本的《女巫布莱尔》的恐怖电影,拿到了8000万的票房,产出比惊人,但是电影的品质,烂出天际。
可以说,这部电影不仅毫无丁点惊悚的剧情,甚至,你可以当它是一部烂到渣的喜剧电影。
乌尔善说,审查不应该是电影平庸的借口。
这一点,《中邪》证明得相当好。
《中邪》拍摄成本7万块钱,实际上,还有两万块钱是给与其中一位演员受伤的医药费。
实际成本五万块钱。
但是,这部电影的氛围营造,节奏把控,悬疑设置,甚至是伏笔的架设,都是一部极其用心,诚意,完成度极高的作品。
和所有的手持伪纪录片电影类似,《中邪》在电影的前20分钟,也在循序渐进的交待上,略微枯燥,这种不可避免的剧情升温,在“中邪”两个字的剧名出现后,陡转之上,不断翻腾。
可以这么说,这部极为草台班子完成的恐怖片,足够打败中国百分之80到90的同类型电影。
而豆瓣恐怖标签7分的得分,也可以比肩欧美《潜伏》,《鬼影实录》系列的得分。
我个人建议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务必关灯,女生最好是有一人陪伴。
如果你有乡村和郊区留宿的经验,你一定会被吓炸。
而且,更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任何配乐,没有借助任何一惊一乍的元素,折腾你。
它就是几个非常简单的悬疑元素,从主角进入山区驱邪开始,直接结尾解开谜题,你都会体验那种恐惧又渴望答疑的好奇中。
事实上,《中邪》的剧情设计尽管已经达到了国产恐怖片很高手的水准。
但是因为类型电影的积累,和审查制度的沟壑,电影行进在中段,大致就可以猜出剧情走向。
所以,更难得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歉意下,电影的惊悚氛围半点不少。
而且,这部电影手持营造的晃动,近乎自然光的采光,在完全违背电影工业拍摄需求的前提下,基本就是极为真实。
演员虽然都不为知名,但是在开场龙套演员略有跳戏的过程后,几位演员也越来越适应这类伪纪录片形式的拍摄,各种表现,可谓各有亮点。
也得益于群戏的真实感参与,才使得剧情的体验感,更具代入感。
原本定于2018年4月4日期间上映的《中邪》,因为一些原因,目前又被撤档。
这部2015年拍摄完毕的小成本佳作,兜兜转转2年多,至今也难得和观众见面。
这部电影,也得到了业内诸多优秀的导演,演员的称赞。
并获得诸多品质奖项。
我个人还是希望大家走到院线去支持上映,同时我个人承诺,电影上映,我会以赠票等形式,弥补我先睹为快的遗憾。
另外想说,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永远是人心。
这是一部充满了原生态恐怖的恐怖片。
有人爱吐槽说广电总局的规定“恐怖片中不能出现鬼”扼杀了中国的恐怖片,但是这一部《中邪》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好的电影首先要能讲好一个故事,中国的所有烂片首先就烂在他们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
一个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导演最爱怪罪广电总局钳制了他们的创作,难道广电总局允许电影里面出现鬼怪,允许电影里面出现露点色情画面,那些烂导演就能拍出好作品了吗?
谁说没有鬼就不恐怖了?
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真的见过鬼?
但是又有几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感受过“恐怖”这一感觉?
人与人之间的算计难道就不恐怖?
装神弄鬼的假鬼就唬不住你了?
在街角鬼鬼祟祟地追随着你的若有若无的窥探目光就不诡异了?
有人说这部片子的铺垫太长,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片子使用的技巧之一,试想想,两位年轻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做着平凡的事情,谁知道他们会无意间慢慢地走向一个阴谋?
人的一生就是平淡居多,只是在某个意料不到的日子,见到了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也许你就会觉得是见鬼了。
而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知道所有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部电影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没有加后期音效。
几乎所有的恐怖片都喜欢用一些突然的声响来吓唬观众,这是非常廉价并且掉价的做法,这部电影并不这样做,他不需要用一些刻意制造的东西去吓你,有的东西,其本来的原生态的样子就足以让你惴惴不安了。
1.成本论。
好多人拿着7万块的成本说事,觉得光凭这一点就得上4星鼓励。
首先,拍摄成本和影片质量没有任何关系,作为消费者,我们照样是花了同等的价格去买票。
如果这也可以成为你打3星以上的理由,那是不是我拿着手机晚上对着走廊拍2个小时也能得4星?
毕竟成本为0还有点恐怖了。
2.乡村经历论。
很多人说你不觉得恐怖是因为你没在农村呆过,那你呆过寂静岭吗?
3.十年内最恐怖的恐怖片论。
首先国产恐怖片是一片荒漠大家都认同,那么在大家都是垃圾的情况下中邪只是样子不一样的垃圾而已。
觉得恐怖得要死得怕不是看喜羊羊都会被吓到。
4.多拍一点什么这片子就会好论。
影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的质量和导演的功力,那么作为一个说过本来想多拍布娃娃画面,但光镜头对着娃娃就不寒而栗的导演,你能期待他拍出多好的恐怖片?
开玩笑,他也只是一个怕黑怕灯笼怕娃娃的小孩子,你给他7000万也拍不出多好的恐怖片。
5.不要和国外攀比论。
有些事情你得认你才能改,才能进步。
都说文化无优劣,但在华夏儿女光想想五千年文化就骄傲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表现力确实是落后的,垃圾的观众也是其推动力。
6.打4星5星的人良心不痛吗?
什么是4星5星,盗梦空间和肖申克的救赎这类才够得上啊,你们怕不是国产青春片看多了,大多数国产青春片顶多就值2星啊亲们,好片是有门槛的,不是有个画面出个声就能给4星的……
后半段有点吓人,看到结束才能知道过程今天播的过程中尖叫连连,吓得我没敢看
伪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和本土化接地气的故事设定相融合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恐惧感,不过男女主角聒噪的演技实在比较难忍。
能杂糅这么多恐怖片到一起也不容易,可能真的是国产恐怖片太菜了,拍得糙反而不是问题……每一幕过渡时间太长、制造恐怖的手法太单一,越反复使用越无力、道具基本上都没发挥出真正的威力、伪纪录片形式徒有其表,平行剪辑只做到了交代故事对气氛营造基本没起到丝毫帮助、社会主义结局太轻浮了。
观影全程面无婊情。
说一下观影过程吧:我们三个大老爷们看开头还戏谑了一下片头的群演笑场和镜头的不专业,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从第一夜开始,全程三人无话,到了第二夜完之后感觉大家好像都松了口气,直到第三夜反转出现,我们面面相觑,这片子也太渗人了吧?!!
演员的台词无时不刻让我出戏,明明就是粗制滥造,包装成是朴实的伪纪录片…大概我的吓点也比较高,四个朋友都把眼睛捂上了就我从头到尾看着…总之,还没小时候看的有些焦点访谈吓人…
有被吓到,取景地太他吗吓人了吧。。
已经在欧美烂大街的伪纪录片式恐怖片,只不过在中国大环境下拍独立电影的都是自诩逼格满满文人情怀的导演们,难得有一位来拍恐怖片,剧本也是套路的很,表演也特别令人尴尬。小成本制作,画面上可以是粗糙捡漏的,但是不能把拙劣令人出戏的演技也当成为其辩护的借口。多一星,整体还是值得鼓励。
长发女人抱娃娃💀
最棒的部分就是丁鑫跑了
不要给我安利国产恐怖片了
中国式的女巫布莱尔,不同的是所有的一切玄乎最终都给出了解释。虽然消去了未知的恐惧,却将观众又带进了人性的深渊。并且避免了被广电打胎,可谓一石二鸟。同〔女〕一样,伪纪录片的形式,大段看似冗长的铺垫换来了那惊魂一夜,那凌乱的呼喊与奔逃,比任何工整的恐怖片都来得刺激。
熟悉的黑暗乡村、狭窄冗长黢黑的走廊、民俗中透着邪气的灯笼等外壳包装下看起来是非常本土化的灵异片,实际上仍是西方恐怖片的内里,先讲99%的“潜伏”式恐怖,然后留那1%告诉你最恐怖的其实是人心,拍摄手法是西班牙《死亡录像》常用伪记录跟拍以及泰国《鬼影实录》常用的固定机位,大体还行。
三星半:伪纪录片拍摄手法+粗糙的画面质感,反而增强了真实感和临境感。无论是题材还是故事都很不错,红灯笼、纸扎人、洋娃娃、针孔摄影机,很多元素的运用恰到好处,夜戏都是第一视角很渗人。前半程铺垫,后半段虐杀,只是结尾圆的有点遗憾。如果再邪一点,制作再精细些会是部优秀的国产院线恐怖片。
补标/前年看的片子了,没想到能够在院线上映。手持、伪纪录片,用节奏、叙事而非大量jump shock(虽然也有)营造的恐怖感,在中国年轻导演中还算是有模有样的。值得鼓励。
真不敢想象当年FIRST观影现场得 有多好的氛(尖)围(叫),最近几年在电影节展就算法治正确、无神无鬼,这类悬疑也看不到了。伪纪录片式的创作(第一人称手持、不加编排的对话、有限视角和空间、粗糙质感)和拾得影像(DV、监控、显示器画面)真是恐怖/悬疑/惊悚电影的两大法宝。看完第一反应是:我也要拍一部“鬼片”!
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在于观众对于熟悉的人文环境上的天然优势,除此以外毫无是处,刻意的粗糙真实感也分高明跟低级,这显然属于后者。
这也能叫电影???也太无聊了一点吧。还有结局是什么鬼???
庆幸自己是为数不多的看过院线版的人之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邪》画面粗糙,音效也断断续续。但是它却类似低配版《哭声》或是中国农村本土化的《女巫布莱尔》。所以相反地,这种“粗糙”却为营造恐怖做了很大贡献。除此之外:“恐怖”更来源于中国农村盛行的迷信与针孔相机的“偷窥”视角。虽然没有鬼,但在21世纪大陆恐怖片中却鹤立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