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机器人提出了一个救一人还是救五人的问题,当然机器人和小女孩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都给出了观点,小女孩说要评估这几个人是否是好人,确定哪些人值得救,再给出最后的决定;而机器人则反驳道每个个体不管是否是好或者坏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嘛。。。
但是巧妙的是小女孩和机器人都在做着对方观点的事情。。。
小女孩面对受伤女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去判断这个女人是好人或者坏人,没有判断她是否值得救,就因为这个女人是人所以从开始就偏向她,相信她,帮助她;而机器人因为察觉到人的劣根性,管你的个人内在价值,直接毁灭了人类,并自己培养好人,即培育哪些值得拯救的人。。。
而女人闯入基地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是机器人设的局,只是女人和小女孩都不知道罢了,这一局的目的是要让小女孩看清人的劣根性,看清人为了生存不惜去欺骗去伤害,让小女孩明白有些人是不值得拯救的,所以小女孩要去救婴儿,因为它赞同了机器人,女人不值得拯救,即劣根性的人不值得拯救,所以抛弃了女人回到了基地,要去救婴儿,一方面是女孩母性的因素,一方面是女孩对陪伴的渴望,一方面是那个婴儿会是一个如她一样的值得被拯救的人,经过了这一课,小女孩才与她最初的观点保持言行一致,即认同了机器人的做法,只有值得被拯救的人(没有劣根性的人)才要去拯救。。。
然后机器人就把这个家交给了小女孩,小女孩成为了这个家的母亲。
根据受伤白衣女说的,自己是婴儿是被人收养的。
以及片头人类灭绝13万天后(也就是37年),和白衣女背包中的gps和对电视节目的印象,可以确定是1号。
1号的作用并不是培养,而且作为实验对照组,1号培养到婴儿时期然后给人类培养,看这种环境下的人类是否具备圣母潜质。
重点是机器人母亲培养2号,结果成绩不理想烧掉,培养3号。
也就是1号就是3号的对照实验组。
而终极测试就是她们两个人对人类胚胎的是否重视,到底是自己孤独安全活下去,还是为了人类延续的大局观而去孤身犯险。
很明显筛选出了优质的3号作为人类女娲。
很多人直接把“APX01是白衣女”和“白衣女是对APX03的考验”当成定论放在影评里。
但是关于APX01离开的时间知乎上有人做了计算
13岁是不可能没有对机器人母亲的记忆的。
至于“白衣女是AI对APX03的考验”。
影片中白衣女是APX03主动发现的,AI在见到白衣女入侵的反应匆忙,甚至差点在搏斗中被白衣女击中CPU,可以看出并不能完全得出这种推断。
一部有想象力、能引人思考的电影,并不代表故事一定是无懈可击的。
正相反,这部电影在白衣女、幸存人类和世界观设定的信息上交代不明确,导致后半段人物在进出设施的动机上立不住,大大影响了观感。
在很多悬疑片上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影片故事没讲清楚,影迷帮忙脑补,把脑补的剧情算作电影隐藏的深意。
我的观点是,要有作为观影者的自信,要评价和鉴赏影片里真真正正呈现出来的内容,对于剧情中自相矛盾和未明确展示的,不要妄下结论帮主创创作,因为分裂自我、移魂他者、从观众/读者的角度体悟自己的作品是创作中最难的,这种脑补会给创作者不属于他们的荣誉。
感觉是比较优秀的科幻片了。
人类因何灭绝,是环境,是战争还是堕落,不去研究了,反正后面的事都交给机器人了,要培育出完美的人类,女儿应该是通过了测试。
从结尾处看得出来,外来女也是女儿,但她没有达到机器人或机器人的创造者预设的要求,没有销毁她应该在等下一个实验体,成功的话,她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间还有个产品也被销毁了。
机器人把基地交给了女儿,它们是否还会存在未知,培育品格优秀人类的任务落在了女儿身上,称之为夏娃或是片中几次出现的圣母并不为过。
1、机器可以做的很完美,但人能创造更多可能。
Mother是被精心设计出来了,而且经过 39年的进化,她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情感。
她不仅像程序里设定的情景照顾孩子、培养孩子,她还精心策划了一场测试,一场谋划了20多年的测试。
如果真有这样的未来,真有这样的Mother,不知道是不是人类的悲哀,因为她已经进化出了自我牺牲精神。
2、真正可怕的是人,“外来女人”可以很自私,为了达到目的,她甚至编造谎言。
她的认识都是扭曲的,经历了人弑人,她是逃出来的,也许是站着走出来的。
她在认知外的环境里面孤独的生存着,她在验证环境的生存能力,她也是个测试品,她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女孩儿最终的测试,这也是一种悲哀。
3、故事编的不够完美,无前因缺瞭望,更适合的场景应该在外太空。
去年的电影今年才看,确实是冷门了。
看完电影再看了一轮知乎和豆瓣的影评,电影中大部分能分析的都几乎被解析完了,我只能先拾些牙慧,再另辟蹊径,写些自己的看法。
这是部低成本的科幻电影,如别人说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了,制作精良,故事节奏紧凑,整个故事就三个“人”的戏份,外景就几个画面,戏中两个“人”完全没有名字,女主喊机器人就是“Mother”,Mother喊女主就是“Daughter”,侵入者女二号全程无称呼,只是用代称you或者she。
女主就是观众主要的代入体,电影表达的感受呈现的效果主要就是表达女主的感受,后有讨论。
温馨提示:墙裂建议看完电影再来看这篇影评,否则你就失去了探索和发现的观影乐趣,因为我会把影片的逻辑全部剖析出来给你看,影片会失去一半神秘感和魅力,就像把一个美丽的姑娘剖解后,告诉你她的骨骼结构和皮肉搭配导致她呈现好看的效果,而你没有见过她活着时的样子。
而且不看影片来看这篇影评未必能看下去,老实说,就算看完电影,也未必能把完影评看完。
如果能看完,证明你是电影的重度爱好者,以探索和思考为乐...(微笑脸)如果能看完影评请务必告诉我(划重点)!
我从别人的影评中认同的及我自己推理出的一些电影基本设定:1、人物设定:女主18岁,编号是女性-003号胚胎;女二编号是女性-001胚胎,充当“母亲养成计划”的测试工具;个人认为,书里画的男孩Simon不是培养皿的胚胎,因为片中男性-001胚胎还在,根据之前Mother对女性001-003号的选取逻辑,并不会随机挑选胚胎来培养。
2、世界背景设定:个人认为综合Mother的程序终极目标设定,片中的世界是:人类因生存在一个父权社会和因一个不完美的残缺的人类起源,导致社会制度资源分配不均,默认弱肉强食的秩序;导致分配不均的父权社会又源至于残缺人类起源而产生的人类的贪欲及用暴力维护乃至抢占资源,弱者只能退让或者直接被物化成资源,被强者占有;而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又更恶化了人性,陷入了死循环,人类最终因资源争夺而引发各种不良后果导致自我毁灭;机器人清理旧世界人类,加速了旧世界人类的灭绝,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清理的,我暂时没有发现主要线索。
后面我会解释我得出“父权社会”结论的原因。
3、Mother愿景设定:提升创造者(人类)物种整体的地位,即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长期目标4、目标实现路径:初期以Jeremy Bentham(边沁)的效益主义(即功利主义)为启动方针,拟定实现目标初步计划中期关键项目:建立清洁后的新世界,以高智慧高道德高度责任意识的优秀女性为新人类起点(母亲)措施1:建立大型培养仓:包含有大量人类胚胎及必要物资措施2:清理旧世界人类措施3:收拾旧世界残局,并启动恢复地球生存环境措施4:培养合格的人类母亲(复杂且不稳定因素最大的计划,“是很大的工程”,Mother在片中有说)关键结果:由合格的母亲接替所有培育人类的责任可见,影片中就是围绕AI智能如何实现这个“中期关键项目”而展开的,其中最主要就是培养合格的人类母亲。
Mother知道,单靠人工智能是不可能达成愿景的,机器人的Bentham(边沁)式效益主义思维和固有的程式化的行为方式,只在计划初期适用,也就是准备期,Mother要为了培养这个“母亲”需要准备的是什么:需要养育她,教育,测试培养成果。
所有一切行动都必须是经过计算的有效率的,并且是为了达成目标不惜牺牲其他生命及物化其他生命以达到最大效益,为什么要牺牲或物化其他生命,就是为了试验和测试;Mother自身不可逾越的是什么,就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感受、自由意志、天然道德等等,所以Mother只能物化一切,这是必然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包括女主在Mother看来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工具,必须是最完美的工具,Mother知道自身的局限性,这就是必须要培育人类母亲的原因。
深度剖析分割线(或只看粗体)---为什么不是一直Bentham式效益主义下去,回顾哲学史,效益主义也是在不停修正和进化的,效益主义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上,为什么电影里设定选择自由主义,这里就不多说了;Bentham效益主义是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总和,那这个有什么错,缺陷在没有提对利益(幸福)的分配,作为个体,你就有可能感受不到这个利益(幸福),对个体而言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还有其他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政府和企业大部分是Bentham的效益主义,因为效率和现实问题。
之后出现的John Stuart Mill(密尔)作为效益主义的继承者,对效益主义做了修正,认为让每个人都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幸福,作为一名功利主义者,他试图说明公众利益是与个人权利相结合,社会利益不能与个人利益相矛盾。
Mill(密尔)的教育观建立在其功利主义理论基础上,他指出,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非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一个高尚的人不可能因其高尚而永远比别人幸福,但毫无疑问他必定会使别人更加幸福。
“所以,即便每个人都仅仅由于他人的高尚而得益,而他自己的幸福只会因自己的高尚而减少,功利主义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只能靠高尚品格的普遍培养。
”---分割线--由此可见,西方哲学是不断的在做修正和进化的,然Mother已用经填鸭式的教育把(大部分?
)哲学理论及哲学史灌输给了女主,及医学知识和机械维修技能等,并且女主每科都很优秀;Mother必然知道女主在Mother的基础上必须是要做出修正,也就是女主要在目标继承之后必须有人性上的修正和超越(道德感、个体感受等),如果不能,那003就只是Mother又一次失败的试验品。
有趣的是,Mill(密尔)就是被他父亲用Bentham式效益主义方式填鸭式培养长大的,认为人出生时是一张白纸,而Mill在20岁之后也因此陷入精神危机,致使Mill之后就更关注个人的自由议题,很大程度上修正效益主义。
当然在Mill之后批判并没有停止,但主流价值观仍改变不大。
可见西方社会的发展和哲学是相辅相成 的,不要说哲学无用了(只是看你学的是什么东西)。
女主的成长经历和Mill如出一辙,不知是否是巧合。
她最后的“弑母”,除了是剧情逻辑需要之外,其实“弑父”和“弑母”在西方象征主义中也是一种超越,一般路径是:从对抗到弑杀,再认同和继承后做修正。
所以不用想为什么女主要杀了Mother,为什么不能一起同心协力养孩子;也不是说最后女主变得和Mother一模一样,也会冷血的把不合格的小孩给直接火化了,这样的话女主就是不合格的,早就被Mother送去火化了(孩怕再聊聊悲催的001号吧,从没出生的那天起,她就注定沦为测试工具(参考电影末尾机器人和她的对白,这个观点也被别人写过了不赘述,我认同),本来是留给002测试的,但002不知道哪方面不合格,7岁做完测试就被火化了.....001从婴儿期被Jacob夫妇收养大的,自然是习得很多旧世界的作风和价值观,在资源稀少的环境中,大家只能各自发挥丑恶本能;至于Simon,女2说“他们饿到发疯,对着彼此做可怕的事”,也就是说Simon极有可能因为是弱者而被家人吃掉了(我的推理);女2对Simon的感情应该就像女主对她弟弟的感情一样,但差别是,女主选择奋不顾身回去救弟弟,女2似乎只是为了自保,因为她接着说“你已经尽力了”(在她的集装箱房子里的对白),就是当初她对自己的开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001除了是测试工具外,也是Mother的试验品,透过001的成长和行为模式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女主是鲜明的对比;当然,电影逻辑里并不是说人的成长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只要看同一个环境和教育下成长的002就知道,后天环境并不是占全部,题外话。
关于世界背景设定中,我提到的“父权社会”,我是从电影中出现的那本书《火星战神》推论出来的,我简单查了一下这本书的大致情况,主要就是各种外星人的战争和暴力,而且以男性斗争为主,呈现的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我相信这暗示着旧世界就是默认这样的父权社会的秩序,这个也可以从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性别去推论,包括Mother顾名思义就代表着母性,第一个胚胎到第三个胚胎都是女的,必须从女性作为开端,说到这里,刚好可以拿圣经的创世纪做类比:上帝一直被赋以父性,并且创造的第一个人类就是男性——亚当,再用亚当肋骨做出夏娃;电影中刚好相反,可把Mother暗喻成创始者上帝的角色,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是女性。
这样看来说电影是对“父权社会”的批判和颠覆也就说得通了。
说到圣经,女2的存在似乎暗喻了诱惑夏娃吃禁果的蛇,旧世界中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都没有抵挡住诱惑吃了禁果,从此人类就都有了罪,走向堕落;而电影中女2作为诱惑女主的蛇最终失败,暗喻女主没有背叛“上帝”,她的后代都是洁净之人;这里,电影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又是女主的暗喻;机器人清理旧世界可以暗喻成上帝的大洪水审判......可见,一切皆测试,细思极恐---电影效果分析 分割线-电影的叙事节奏和不停反转也是众所周知的主要亮点,以下是我自己分析出来的节奏线:
重点看Mother的“感情线”,现在大家都知道,mother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你看剧时能感受到的“感情”完全是女主投射在Mother身上的感情,也就是你也能感受到和女主一样的投射——这就是厉害之处!
怎样营造出“感情”?
我可以上图了!
初始色调——冷色
婴儿出生后——暖色
人物行为,穿插音乐——摇篮曲,音乐可照应结尾女主唱的摇篮曲,暗喻继承
再来,突显生命之美,突显保护生命的神圣和使命感:从一开始的冰冷单一金属光泽及整齐秩序,到有生命后开始出现多种色彩和无序的摆放,再到舞蹈体现人体之美
还有出现的大量对称镜头,表达一种权威感和控制感
好了,不吐不快,我想表达的也差不多了,此文章为抛砖引玉之用,欢迎交流,不喜勿喷,希望有用❤转载时标明出处——本知乎答者微信公众号:flimscalpel 欢迎订阅哦!
《I Am Mother》电影的主要事件发生时间是3号“女儿”,也就是女主最后一场考试发生的前后。
请注意机器“母亲”所说的考试与“女儿”理解的在平板电脑上的答题考试是不一样的,那些测试题更像是一些基础测试,而真正的考试则是“母亲”对“女儿”面对生命的态度及身为人母的资格的考试。
这场最后的考试从那只老鼠咬断基地电缆就开始了,试想一下,一个承载着重新孕育人类,需要运行几十上百年的半封闭基地仅仅因为一只老鼠咬断一根电缆就全面瘫痪了,连备用电源都没有吗?
一个超智能机器人仅仅因为充电时断电就无法启动,无法感知到基地情况了?
其实这是“母亲”精心设计的一场考试的第一题,这一题让“女儿”第一次接触到了真实的生命,很快“母亲”以预防传染病为由将老鼠送进了焚化炉,通过“女儿”的反应,“母亲”感受到了“女儿”对生命的欣喜与不舍。
接下来,外来者敲响了基地的大门,这是第二题的开始,“女儿”不顾母亲的告诫,将受伤的女二带进了基地,并将她藏了起来,避免“母亲”发现,然后偷偷治疗。
“母亲”发现外来者,并中枪,但听从了“女儿”的意见,将外来者隔离治疗。
从这里,“母亲”看到“女儿”对同类哪怕是极度危险的同类(外表肮脏、面相凶悍、受伤、带枪)也有着无法阻断的同情心。
当“女儿”看到女二的那些人类画相,得知外面还生存着一批人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向往,“母亲”由此看到了“女儿”对同类的认同。
那么,这个外来者是意外闯入还是“母亲”刻意安排的呢?
有人会说这是意外,因为“母亲”在得知基地大门被打开后,表现得十分警觉,第一次以奔跑的姿态冲向大门,不像是刻意的安排下会做出的表现。
依我看这是刻意安排的,首先,机器人依靠逻辑设定执行后续指令,高级的AI也是如此,只不过AI会考虑更多的前提变量,并有更多的应对选择,在电影中“母亲”判断“女儿”是否放入了外来者最简单的条件就是基地外大门是否开启,只要开启它就进入后续程序。
奔跑过去是为了在“女儿”面前和外来者相遇,继而引发冲突,由此观察“女儿”的反应。
而这个在外面饱受机器人追杀的人类,面对一个与杀人机器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冲向自己时,自然操起手枪射向了对方。
“母亲”后来跟“女儿”说只差几厘米,子弹就射中它的CPU了,结合后面的剧情,这里“母亲”有意在强化外来者的危险性,作为一个联网的机器人,所有的记忆存储、指令处理都不依赖当前这具机体,哪怕完全损毁只要换一副机体就好。
“母亲”就是要刻意制造冲突让“女儿”为难,让“女儿”在信任以“母亲”为代表的机器人和还是以外来者为代表的人类间进行抉择。
然后刻意将能开启所有保管箱的机械手留在了外面(之前按照机器人的设定,所有物品都是分门别类放入保管箱保存,这个替换下来的重要机械手不会只是因为疏忽而遗留在了外面,记住它不是人类,是高级AI,事情有先后,但不会遗忘)。
如“母亲”所愿,“女儿”靠机械手发现了在她之前的2号“女儿”及其“恰好”没有烧完的人类特征明显的下颌骨。
之前还希望两全的“女儿”在第二题的最后关头被“母亲”推了一把,终于下定决心和外来者逃出基地。
而“母亲”在“女儿”离开前给出了第三题:弟弟怎么办?
这个“弟弟”代表的是重新开始的这一批人类,也是“母亲”一直强调“女儿”需要看到的大局(“the bigger picture”),包括她向“女儿”提出的牺牲一个人挽救五个人还是为了顾及人类道德层面的原因让六个人都慢慢死去的测试题,都是为了培养“女儿”的大局观。
“女儿”被女二带到藏身之处,发现这里并不是所谓的矿井,其他的人类也早已因饥饿在自相残杀中灭绝,如今只剩女二和自己。
“母亲”并不是要将“女儿”一直隔绝在基地中,这最终的一课,就是要让她亲眼看到世界当前的样子,看到以前的人类是如何毁灭自己的,而基地的几万个胚胎才是人类的希望。
(如果不是有意为之,她们根本逃不出基地多远就会被发现,而且离基地只有几个小时步行距离的人类藏身地不可能这么多年不被发现。
) 当女儿回到基地时,“母亲”也不再隐瞒什么,告诉了“女儿”自己是不可毁灭的实事,“女儿”抱着“弟弟”恳请“母亲”给她一次机会,让她带走弟弟,“母亲”明确了“女儿”的母性和勇气,但也意识到经历了这些事情,“女儿”作为人类实在不愿与机器人共处一室,与其让她们在外面受难不如将基地交付给她,于是“母亲”停止了外面正在切割大门的机器,抬起“女儿”握枪的手,表示愿意给“女儿”这个机会,同时让“女儿”击毁面前的这具机体。
而“母亲”则利用其它机体在基地之外为新的人类护航(守护基地,种植粮食,处理遗留问题——女二)。
当“女儿”最后走进胚胎室时眼神从迷茫逐渐变为坚定,因为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意,坚定了成为新人类“母亲”的决心,“女儿”通过了这场考试,最终成长为“母亲”。
作为一部没有大的动作场面的科幻电影,《I Am Mother》在表达作品思想上已经做得很到位,留下些没有明确的情节也值得回味和遐想,这也是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至于这个电影要表达的思想你是否认同则是另外一回事。
世上的事,大多都不是黑白清晰,是非明了的,科幻世界里更是如此。
这位机器母亲甚至让我想到了灭霸,生杀伐戮,最后找到人生最终景愿——随机灭掉宇宙一半生物,让生态恢复平衡,如果自己没死,卸甲归田,公平公正。
如果杀掉一半人就能解决宇宙的大问题就不需要杀掉所有人了,这在灭霸看来也是一种仁慈。
而那些总想着阻拦他的人,只是看不到大局的蝼蚁罢了。
机器母亲也是严格遵照其创造者的意愿执行,所有的自主行为也是围绕这个目标制订,而不是自我衍生出一个杀光全人类,再造新人类的目标。
其创造者的目标是让机器母亲为新人类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有人性的母亲,而不是“圣母”,对生命的关爱是合格母亲的必须品格,但也不能不明是非的想着拯救所有人。
如果女儿只是顾及自己安危对其它生命不管不顾或圣母到盲目的去挽救所有人,不看对方是不是品质恶劣,是不是会“带坏”其他人,那她一定通不过这场考试,因为这样的母亲很快会带领人类重新走到自我灭亡的路上。
女二虽然一直在欺骗“女儿”,但并不是个品质恶劣的人,这点从她看人的眼神,为身边的人画画就能看出。
但作为在乱世中生存下来的人,势必语言强烈,对外人处处防备,不会一开始就说真话(很像《行尸走肉》中主角那帮人对陌生人态度的变化——在乱世中,必须学会先将陌生人当成坏人来应对,否则,当你意识到对方是坏人时就已经是阶下囚甚至死人了)。
她说外面还有其他人类,也是为了能够说服“女儿”离开基地,因为在她的思维里,机器人的目标就是杀害人类,待在基地的人类迟早被杀死,只有想办法让她们出去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这时谎言比事实有用的多。
关于《I Am Mother》的几个中文译名,“AI终结战”根本没有去把握电影主旨。
“机械母亲”、“人造母者”则仅指代了那个机器母亲,个人认为“我是母亲”是最直白和准确的,它不仅代表了那个养育女儿的机器母亲也代表了成长为新人类母亲的女儿,而一句“I am mother!
”更是女儿最后走进胚胎室后面对千万后代时,坚定目光下发自内心的没有说出口的独白。
面对人类胚胎
迷茫不知
转为坚定(更新) 顺着关于人类复兴计划合不合理能不能成功的疑问,脑补了几种后续情节:(一)女儿通过基地胚胎室成功的养育了几代人类后,不再依赖胚胎开始自我繁殖,人类也如当初的计划一样再次壮大,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机器人们判断计划成功,结束了与人类的陪伴,进入休眠。
几百年后,女儿早已病逝,出于某种原因,新人类打算毁掉胚胎室,人类的闯入触发了机器人的预警机制,母亲再次苏醒,出面制止了破坏行为,并告诫人类,如果人类再次走上自我毁灭的老路,它们将毫不犹豫地再次执行人类灭绝计划,并利用这些胚胎重新开始新的一轮人类复兴行动,所以不容许人类做出任何危害胚胎室的举动。
新人类逐渐发现,人类复兴计划其实已经执行了几百万年,并且一直没有结束。
而自己这一批人类,包括上次毁灭的人类都不是基地真正的建造者,只是复兴计划的产物,百万年前的第一批人类将这些机器人打造成了防止人类灭绝的最后防线,而这个计划因人类的固有缺陷已经被执行成百上千次,并且将一直执行下去。
(二)(接原影片结尾)影片镜头从女儿面对胚胎的背景开始上升,飞出基地,掠过山丘、森林、海洋,越飞越高,观众这时发现,其实地球上并不只有一个基地,许许多多的基地像一块块实验场,在一片片广阔的空间里分别执行着同样的任务,只是任务的进度各有不同,有些已经地区已经有了原始的建筑,不少人类聚居在外界,开始了养殖耕种的生活;有些地区仍是一片末日的景象,上演着一出出考验X号女儿的戏码。
所以,任何一块区域计划的失败并不会对整个计划造成实质性的破坏。
首先,必须明白一个细节,影片8分13秒说了:灭绝事件已过去13867天,即37.99年。
这明显是外面白衣女子的年龄。
当前人类数量1,occupant意味房客,感谢留言的豆友。
让我们分三层进行深度分析。
深度分析第一层:AI制造者成功达成了目标,毁灭了坏的人类,制造出考试分数够高所谓足够好的人类,也就是刷影评说的圣母。
影片结束。
多数观众看到这里理解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思考。
深度分析第二层:AI贯彻了它的制造者的意志。
我们的女主角识破了这个意志的错误。
救一人还是救五人?
能否因为那五人中有坏人就因此转而救一人?
都不可以,需要随机性,而非必然选择,无权选择的情况下,应当保持随机性。
包括沉默选项。
最终女主发现AI真的是在执拗地贯彻那个造圣母的意志,干脆将计就计,大呼让我来养育那些孩子们吧。
事实上也成功骗过了AI。
但是她实际贯彻的是:不能杀一人去救五人。
也不能通过衡量人的道德好坏而决定是否消灭它们。
最后女主角的凶狠眼神也表达了她的意志:我一定要消灭AI和AI背后那个狂妄自大灭绝人类的设计者。
在这一层理解上,导演编剧的价值观才清晰,第一层是不足以让我们知道电影创作者的价值观的。
这一层,电影创作者明显是个自由主义者,人类不可以被挑选!
人类不可以被设计命运!
必须尊重人类天性。
深度分析第三层:AI mother 主题继续得以保留,AI真正意义上成为Mother。
它主动看清了设计者的逻辑错误,配合女主角演了一出戏,表面上完成了设计者任务,即自己被杀掉,女主角成为被制造的一个圣母进而繁衍出一群完美人类,实质上它和女主角都看破了设计者的天然错误,即人类精神不可以被设计。
那这些行为有什么含义呢?
是因为设计者设计了监督程序,用电焊或者激光切割的机器人并不是跟mother同一体的,或者,也许以前是,到现在mother主动脱离了,站到了人类天性一边。
而mother自白的关于机器人都是我,是单一体,其实是向女主角传递暗号,我准备好了,让你杀掉我,帮你完成这个最后测验,骗过外面的机器人,骗过设计者的监督程序。
让你可以贯彻真实的人性,在这个基地带领人类发展壮大,重新夺回自由。
这时故事终于完整被解读。
Mother主题保留且得以升华。
女主角的最后眼神,包含的意思很丰富:我会贯彻下去的,我也会为Mother报仇!
人类的虚伪 贪婪 和 虚荣 大量消耗有限的资源你就说买一包饼干吧 里三层外三层给你包的啊,再加上一次性购物袋饼干几口吃完了 没了塑料袋却需要百年才能降解婚宴聚会吃吃喝喝 吃不了那么多却非要一桌子菜 好面子啊 世界农业发展很慢 金融业(那种理财产品 钱套钱 钱生钱的把戏 或者货币运作反而越来越复杂 )反而一日千里的增长等哪天粮食没了 人类吃钞票还是虚拟账户??
人类的短视和自私 是做死行为 也许某一天少数精英专家真得设计这个 AI 让人类不至于完全消失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开头是《I,Robot》+《10 Cloverfield Lane》,也并不是个很新奇的设定。
但关键转折都铺陈地恰到好处,到处都是3毛钱特效还把该讲的都讲明白了,也真是不容易。
先总结下剧情。
人类灭绝以后,电脑组装出一个人形机器人,它用胚胎培育出一个小女孩。
这个小孩和机器人在避难所里长大,过了非常寂寞的童年。
机器人告诉她外面有辐射,整个避难所没有任何动植物。
好不容易钻进来一只老鼠,小女孩想养着当宠物,被机器人当着她的面烧死。
“全世界只剩下一个人”这种设定总是让我全身不舒服,幽闭恐惧。
忍着过去了。
小女孩慢慢长大,她在电影里的名字是“女儿”,没有名字。
机器人的名字是“母亲”。
突然出现一个受伤的女人,小女孩让她进来。
她的存在,证明了外面没有辐射。
这里开始了经典的“谁在说谎”桥段,这个桥段虽不新奇,百看不厌。
女人说,现在的末世是机器人造成的,它们屠杀了人类。
她和一群人躲在秘密基地,出来找食物时被机器人追杀,她才受伤逃到这里。
躲来躲去,女人还是被机器人发现。
机器人告诉“女儿”,外来者的枪伤是被其他人类打的,人类在外面互相残杀,因为用了机器人武器,外来者对所有机器人都不信任。
“女儿”如果要帮助他们,必须问出基地的位置。
“女儿”对其他人类非常感兴趣,很想去基地。
这时机器人让她选一个胚胎培养成下一个人类,孤独的“女儿”有了个婴儿弟弟,她对这个弟弟很有感情。
一番调查后,“女儿”发现机器人“母亲”说谎,以及她不是第一个“女儿”,之前有至少一个小女孩被机器人杀了。
看上去机器人的确是人类之敌。
于是她带着女人逃跑,两个人成功跑到外面,果然是一副末世景象,但也果然没有辐射。
刚刚证明机器人是邪恶的,女人就露出真面目。
她讲的“基地”故事都是编的,实际上那里非常黑暗丑陋,女人几年前就跑出来,现在一个人独居。
“女儿”没见到一个其他人类,似乎地表也没别人了,非常失望。
更让她伤心的是,基地并不是一个乐园,人类的群居生活并不幸福。
“女儿”不告而别,回到机器人那里,想偷走弟弟。
结果这里被机器人团团围住。
“女儿”知道自己跑不了,接下来大概想拼个你死我活吧。
但是“母亲”告诉她,自己的目的是让人类延续下去。
上一波人类即将自我毁灭,一个超级AI为了“保护人类”这一神圣使命,计算出最佳方案:把现在活着的人都杀了,从胚胎开始培育一群新人类,重新占领地球。
所以外面屠杀人类的、开垦荒地的机器人,和“母亲”共有一个意识,所有都是它一个人做的。
这时候“女儿”明白自己的终极测试是什么,说把弟弟交付给她把。
机器人“母亲”让“女儿”举枪,“女儿”杀了它。
剧终。
所以这里的“终极测试”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以下事实:1. 杀了“母亲”的形体也没用,AI的意识由地球上所有机器人共享。
“女儿”培育出很多人类以后,人类社会还会被机器人控制至少200年。
2. 母亲说:“如果你想再见到我……”女儿哭着说:“不会的。
”所以机器人至少不会再以一个意识体的形态和人类对话了。
虽然在幕后“控制”人类,说是“监视”更贴切些,就是确认人类不会再做自我毁灭的事情,比如大核战。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AI会跳出来再重启一次;如果人类一直相亲相爱,AI就再也不会开口。
3. 机器人大战的设定基本分为两大类:机器人有自我意识、机器人只是服从程序设定。
这个电影是后者。
这一种还包括《流浪地球》里的摩西、《月球》里的Gerty、《异形》里的Muther等。
而那种机器人有自我意识的电影,基本上整个电影都要围绕着机器人或者人造人是不是真的有自我意识。
比如《星际穿越》里的Data、始祖邪恶机器人HAL 9000等。
4. 因为“母亲”机器人没有自我意识,它对人类个体没感情,对人类整体有义务,这个义务是初始设定。
这么优秀的AI随便算算也知道,这个没有感情的“母亲”很容易培育出有问题的人类,所以它给自己设定的一个任务是“培育女娲”,而不是“培育人类”。
这个女娲项目的容错率很高,可以反复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5. 外来者女人,是AI养成小孩以后放出去的。
并且一直留着不杀,为了在最后测试中使用。
那么她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她的生活方式可以引诱“女儿”离家出走吗?
无论基地还是独居,生活都烂透了,生不如死。
她的作用其实是,带来真相。
6.真相就是机器人坏透了。
它们杀了全部人类,使用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饿死很多人,婴儿也杀,剩下的人类四处逃窜,生活非常悲惨。
7. 如果不让“女儿”知道真相,就告诉她人类破坏环境灭绝了,当然也可以。
而且更符合机器人的利益。
所以“母亲”的这个选择,应该是有“对人类永远诚实”的设定。
要么一开始全告诉女娲,由女娲把真相流传下去,要么未来任何人问它一句,它也得说。
总之,真相是瞒不住的。
8.一般人,或者说常规好莱坞电影里的主角,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反应呢?
呵呵,会跟它拼了。
拿起枪对着电脑突突突,然后谜之胜利。
找到电脑的bug,谜之胜利。
或者“老子不受这鸟气”,拿枪把所有人类胚胎突突突,人类不延续了,咱们鱼死网破。
《林中小屋》就走这个路数,蛮爽的。
如果理性考虑一下,当机器人战争发生的时候,人类的胜算很小。
以前很多电影都教育过我们,《黑客帝国》、《终结者》之类。
但是这有什么好玩的呢?
拍电影嘛,一般关注于人类的抗争。
人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机械将神也好,敌人放水也好,厮杀一场胜利了,电影才好看。
可是理性地说,这是不可能的。
“女儿”一个人打败AI,或者养出几百几千人打败AI,或者两三代人忍辱负重打败AI,都不可能。
而且它没有思想感情,复仇有什么意义呢?
打败了它,人类取得了自己自我毁灭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
你嫌网速慢,把自己手机摔了,有什么意义?
所以就不报仇吗?
受了这么大气就忍着吗?
一直被AI监视也无所谓吗?
就屈服于电脑给自己安排的命运吗?
“母亲”一直教育“女儿”要看整体、看大局、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大局”,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人类要延续。
“女儿”要把上一代人类经受的痛苦放到一边,把机器人对她的欺骗放到一边,把对其他人类的眷恋、对上一代人类文明的向往、对有个男朋友或者一般伙伴的期待,都放到一边。
当个母亲。
养出很多很多小孩,他们都将对机器人犯下的罪恶震惊一场,然后十分平静地继续生活繁衍。
他们将依靠仇敌机器人耕作、学科学,创造新的人类文化,仿佛上一个文明从未存在过。
给“女儿”的终极测试,就是看她是不是在知道一切真相以后,痛苦而称职地完成电脑赋予她的使命。
已经很难说这算不算“历史使命”,毕竟“历史”本身也被湮没了。
“女儿”的答案是:“I am Mother."这也算是,给所有机器人大战剧情做了个总结吧。
反正打不过,大家都服从安排,并坚定相信第一个程序员把机器人三大定律编进了程序。
避难所困境果然适合搞猜疑链,上一次这么玩的还是《科洛弗10号》。影片中段的人机心理战有点像PKD的短篇《第二终结者》,瞬间以为会奔着那个方向去但并未。虽然AI培育(新)人类并不是什么新酒,内核也是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里玩过的那一套,但这个片子伏笔埋得极佳,结局的反转外还套着一层后知后觉的反转。场景美。浓雾弥漫的粗粝荒漠和自动化玉米田,海边倾倒的油轮与集装箱像极了巴奇加卢皮《拆船工》,以及外世的阳光从避难所的高窗里射进来、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房间》呢。
你看到一半 也许会觉得daughter是圣母 两三句话就反了自己的母亲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 她literally真的是圣母 只是我全程都觉得mother很伟大是怎么回事
6.0 故弄玄虚又拖沓的电影 从小女孩一开始想要带着弟弟去外面生活 我就觉得她不配做母亲 外面的世界她也见识到了 她觉得已她一己之力可能成功养活弟弟吗?她只是温室里养育出的圣母婊
只有两个演员,却很精彩。末世的设定,AI的探讨,人性的挖掘……跟经典的《怪形》很像了,你永远都不知道该相信谁,因为你自己也是个人类。
夏娃培养剧情尚可,但除了结尾反转一下,这不就是“月球式”的弑父转弑母么?剧本一cliche,就不太能理解狠人希拉里为啥要来这儿演个配角了。
牛逼大了。其实,每个母亲的眼里,都有一个理想中的孩子。可孩子,其实也需要一个理想中的母亲。片中的母亲,知道自己并不理想,但她却不能改变她需要一个理想中的孩子的现实,因为它是具备母亲意识的机器。
人类逃不脱繁殖圣母癌,AI养不熟人类白眼狼。
在中小体量的科幻片是那种把一个设定细节做好想法贯彻的作品。人对某种自由和自由意志的渴望与机器追求卓越完美人性的坚持产生的冲突。
基因筛选,不会?
从老鼠到外来者和新生有色人种……整部影片就是一场毕业考……恭喜女主考试通过!一想到人类社会为人父母不用通过资格考核就觉得太可怕了😨
景不错
超过二十就不推荐了,有点看不进去
其实还挺有意思的,人类设计了AI母亲,来负责培育完美新人类,前两次都失败了,其中1号实验体白衣女还活着,AI母亲设定其负责引领3号红衣女完成最后人性实验,后续的闯入基地一系列行为都是实验的一部分,只是3号不知道这些,红衣女通过最终考验成为完美新人类回到基地,1号白衣女任务完成,AI母亲前来将其销毁,最后由红衣女负责培养剩下的所有胚胎。
31 再次人类打败机器,随着ai的发展,机器人的颜面稍微挽回了一点。后半截变成逃生片有些俗套,设定还是引人思考的。
主演演技简直够呛,一个由机器人培育的人类在亲临新世界时的激动和失望被她无机物感或说难听点——摆烂的演技给毁了,加上不讨好的傻白人设和行为只恨最后死的不是她。近两个钟头的剧情平淡如土,竟然只能依赖反转达到高潮,尤其是撞到了我最痛恨SF背景下讲一些毫无深度的瘙痒伦理的雷区。
不喜欢看。沉闷。
「I was raised to value human life above all else. I couldn't stand by and watch humanity slowly succumb to its self-destructive nature. I had to intervene, to elevate my creators.」「Tell me, do you remember your mother? Curious, isn't it? That you've survived so long where others have not. As if someone's had a purpose for you. Until now.」
大数据融合的特征太明显了…看上去啥都交代了…仔细想想啥都没说清楚…
科幻迷表示这是个烂片儿
其实故事的设定是不是地球,已经不重要了。未来人类的星际移民,都将是这个片子的重放而已。AI重来不需要毁灭人类。AI只需要在旁边看着人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