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房客》是透过同性之爱,进而扩展到各个面向的书写。
有很多在我们眼里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事,但在同性恋人这里却必须忍受外界的质疑和不理解。
健一在同性爱人立维离世后收养了他的儿子悠宇,把他当成亲生儿子疼爱,但之后只是因为一张奶奶把房子过户给悠宇的纸,便让所有人认定健一对悠宇的好是别有用心,还觉得他为了房子而害死了奶奶。
可是就像健一对检察官说的:“如果今天我是一个女生, 丈夫走了以后,我继续照顾他的家人,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是啊,明明都是在爱人,为什么异性恋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是道德正确,但同性恋人却会被各种质疑,好像做什么都不对。
又好比健一说的:“我全心全意爱着这个孩子, 这有分什么正常和不正常吗?
”从这些片段也不难看出,外界的眼光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同志们,哪怕是多元文化并行的社会,人一旦多了“同性恋”的身分,许多人就会立刻戴起有色眼镜,像审视犯人一样,只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不正常”。
而也因为这些外在压力,让立维终究选择选择了异性婚姻,试图逃避外界的眼光,这让我想到先前看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里面的Birdy也是走上和女性结婚的道路,也都有了小孩,但最后都离婚收场。
我觉得这段婚姻中的女生和小孩是最可怜的,而这何尝不是因为大环境造成的悲剧,害了这么多人赔上一切。
我常想,这个世界看起来好像变好了,但其实也没有,歧视和鄙弃无处不在,尊重和包容似乎只是包装精美的一句口号罢了。
虽然这么说是有点灰心,但现实就是如此,电影中的悲剧其实不曾停止。
我们给这个世界很大的愿景,而我也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真正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声音。
真正的爱,不分种族、性别、性向,大家都是用尽全力在爱人,同时也在被爱,祝愿所有的感情都能得到祝福和支持,每个彼此相爱的人们都能美好长久。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全在用疑点诱惑观众看下去,给人感觉淡如水的林健一却一直为爱奋不顾身。
整部电影最感动人的地方既是王悠宇钢琴弹唱那一段,所有的误解和伤害都云淡风轻。
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不想去点评影片制作问题,关于社会背景也无需过多解释。
说三点我结合红楼梦三句经典诗词谈谈自己的体悟吧!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林健一为爱痴情,天地可鉴。
面对王立维的逃避,健一依旧坚持追寻真爱;知道立维骗婚生子,健一勇敢和他前妻说出真相;面对立维的离开,健一选择坚守生命最后一方净土和希望。
是的,世界上最刻骨铭记的感情莫过于我们曾经那么真挚且热烈的,憧憬和期待过明天的日出,无谓今天的生离还是死别,我依然无怨无悔!
遇上立维,健一选择了伟大,选择了承受,选择了坚守…可是,他以为那样就能换来今生相伴,可是在立维前妻自杀生亡之后,重新回到健一身边的时候,他们热烈的重新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寻觅着幸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保持着幸福更是难上加难。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 面对自己最亲爱的恋人离去,怕是人生绝境之时。
到底在痛苦的尽头能否点燃希望,寻得香丘?
我无处所知,但是悠宇仿佛是健一唯一见证过他们曾经的相爱。
这是世界唯一的生命寄托,尽管他知道前妻、立维、悠宇奶奶王家三口人的死和自己有关也和自己无关。
当悠宇奶奶死前对健一问道“你们之前在一起,他有幸福吗?
”健一哽咽地说“有!
”。
尽管众人一生无法接受同性恋,但是面对生命的时候,最爱你的人她是会关心和在乎你真正的幸福的,这个幸福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是没有边界。
当一个一个的疑点解开的时候,当一个一个怨结化了的时候,当一个一个生命点燃又熄灭又点燃的时候…你要相信,天尽头,定有香丘。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春会尽,颜会老,时间一直在流逝;花会落,人要亡,人根本无处留恋。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宿命,无需太过在意外界的纷繁,多忠诚于自己的心,那颗永远真实和不羁的心。
人终其一生无法逃脱这个世界,但可以选择强大自己的内心。
人啊!
你要知道,这世间的花开花落皆与你无关,真正带给你永恒的是永远为自己跳动着的心。
到最后啊,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要化成一缕烟,消散人间。
于你于我,带着这份遇见在天堂相见吧!
林健一是住在顶楼的房客,但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周秀玉,还收养了她9岁的孙子王悠宇,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周秀玉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的获得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也更是他思念一个人的方式,而那个人正是房东已经过世的儿子…
【有剧透内容】只说自己动容的点1.如果我是女生,你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爱人离去,替他照顾母亲;以及完成他的遗愿:照顾他的小孩。
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
因为只是一个房客,一个同性房客。
2.你愿意叫他爸爸吗?
不愿意(因为我有自己的爸爸)我可以叫他把拔二号(虽然但是我想让他做我的爸爸)我的作业本上家长签字都是你的名字哦3.谢谢你有把我当一家人总归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生死关头有些事情如果害看不开,我跟觉得还蛮可悲的。
阿嬷罹患糖尿病,每日哀嚎,迷信偏方,时日无多。
但是她可以临终托孤,办好转让房产,收养手续等,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她总是说: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苦?
她说第一遍我以为是在说自己的身体,她说第二遍我才知道,她在气。
气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喜欢的是男人,她的人生才会这么苦。
或者她并不怨儿子,她只气眼前这个男人,仿佛没有他,自己的儿子就是不同的结局似的。
4.你收养小孩,你还约炮啊性欲竟是这么的肮脏龌龊,不屑提及。
仿佛每个人都只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培育祖国下一代才进行生殖繁衍行为。
看似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实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长大后也必然要为这个社会畸形的要求付出代价。
“养父为了你一辈子不结婚不约炮不打飞机,你怎么可以不洁身自好呢?
”5.我不会跟你去的为了躲债,把烂摊子留给自己亲哥哥,自己跑去大陆。
浪子回头金不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基本不会发生。
自己母亲都看的透透的,这样的小儿子不值得托付。
宁肯把亲孙子的抚养权交给一个外姓旁人。
可是这样都逃不开血缘两个字,最终还是轻描带写地改判回了叔叔。
而他也终究还是卖掉老房子,这所升值了的老房子。
6.男主的发型一开始和小宇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为了爱情,所以头发还是自己叛逆和自我的紫色中长发。
后来照顾小宇和阿嬷,头发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男中年,黑色中长发。
再后来就是一切尘埃落定,小宇被改判给叔叔抚养,他留了黑色短发。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定位竟是如此清晰和精准,没有多余的一秒可以来浪费。
【最后的最后】生活充满坎坷病痛,能够平凡无灾地走完这一生,真的是件很难的事。
奇怪的是有很多人都看不透这一点。
阿嬷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自己又病魔缠身,按理说人生的大灾大难都经历过了。
却还是哭着喊道:“我好痛,我好痛。
”我也好想哭,哭这一切一切。
为什么人生这么苦?
为什么爱一个人这么难?
个人影评:1.警察👮办案首先看一个人是不是正常人,不是正常人就应该干一些不正常的事,罪犯就应该绳之以法,吏当酷,讲事实 讲法,不讲情!
否则天下大乱;而法官讲情,法律无外乎人情,讲事实,将法律,讲情,否则天下无爱!
2.同性的才是真爱,爱到绵延,绵延到真爱周遭的一切!
无尽的付出,不要求回报!
哪怕舍弃生命,声誉都在所不惜!
可能本来就扭曲的生理,才能达到极致的付出!
3.父母永远爱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活成什么样子,在父母眼里没有正常不正常的孩子,只有幸福不幸福的孩子!
4.小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谁最爱他们,他们都很清楚!
骗不了他们,只有真心的爱才能得到他们的回应!
5.社会有公序良俗,人有七情六欲,生活中有眉眼高低,公序良俗规定了七情六欲,产生了眉眼高低,而只有内心的爱才能跳出五行,洒脱于世!
8/10这部电影跟刻在真的区别很大,莫子仪演技真的好好,影片中有很多个泪点。
倒叙手法真的很加分,三个主要角色都有很多的笔墨带观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健一,在影片前段健一的形象是完美的,面对警察的拷问的反应,和呈现出来他压抑隐忍的性格,真的认为他很完美。
特别是那句反问检察官的话,如果我是女生,你们还会问我为什么要去照顾伴侣的妈妈和儿子吗?
这是影片对于同志在面对司法及社会中无意识偏见的一种关注。
导演也在影片后半段道出健一的性格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压抑,年轻时因为占有欲,导致立维的婚姻破碎,悠宇没有了妈妈的陪伴。
又因为道出实情,间接导致了立维的死亡。
这导致健一认为他有责任去照顾立维的妈妈和儿子。
后来健一就逐渐活成了立维的样子,沉默,隐忍和压抑。
当然健一也不是没有想过要释放,包括在影片中段的约炮,炮友就好比他手上仅能握住的浮萍,想靠又靠不住。
当然,这段也引起了关于健一忠贞的争议,也侧面刻画出健一并不像电影前期表现得如此完美,总之,我觉得导演对于健一的人物形象刻画是能让观众跟随着影片的脉络去理解的。
当然,没有莫子仪的演技,也没有那么独一无二的健一。
这部影片另外一个让我惊讶的点就是悠宇内心的变化,导演将他内心活动刻画的很好。
由于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悠宇的内心像是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
今天从一开始我可以从悠宇内心的认可,到中段的疏篱,再到中后段与立维健一一家三口幸福的时光,最后在检察官面前承认是自己喂阿嬷吃的药。
悠宇整个形象刻画的很丰满,也极有自己的主见。
悠宇似乎不是我们眼中那种传统的小孩,他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特别是质疑健一是不是为了收养他从而得到阿嬷的房子那一段,让我觉得悠宇甚至有超脱一般大人的思考量。
另外一段,让我有相似感觉的是在跟健一对话中那句没有我你是不是会比较轻松,好像从那时起他似乎就认定不要给健一添麻烦。
最后是阿嬷,也就是立维的母亲,很多人觉得阿嬷是在提出健一可以收养悠宇的那个片段释怀了,我反倒觉得,是在法庭上迟疑的那一刻释怀了。
当然导演借悠宇的口去解释说那一片刻的迟疑是因为吃太多药的缘故,但我觉得恰巧是这种刻意的解释,反倒印证了阿嬷在那一刻真正的放下了, 阿嬷放下了立维在跟健一登山途中的突然离去,压死了立纲想拿到房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把悠宇交给健一之后她也可以放心的离去了。
收养过后,导演带出了本片的第二个立意-安乐死。
阿嬷不想看到自己的人生抱着残缺的身体和终日洗肾度日,她拜托健一带她离开医院,疼痛时拜托健一去买止疼片,但由于买药要医师的处方,她也不想回到医院。
健一只能去拜托炮友,但炮友买到的是芬太尼(也就是鸦片)。
导演最后用阿嬷的笑容来烘托死亡,这点我很喜欢,一下把安乐死的议题衬托的很高。
这三个人物的刻画,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无论是悠宇、健一还是阿嬷,我都觉得导演在仅用的1个多小时把所有人物刻画的如此生动。
再来说说我不喜欢的点,第一点就是极具争议的立维的死亡,立维和健一都是经验丰富的山友,按道理来说知道什么是高山症,在立维明知道有高山症症状的情况下,为何不选择返程,而且健一的态度也与他人物形象不符,年轻的健一是热情的,是自私的爱着立维,他不可能拿立维的生命开玩笑;第二点就是这部电影依旧有俗套的剧情,例如立纲看到房产证写着悠宇的名字后,就想争回悠宇的抚养权,从而要到房子,这个桥段和异性恋电影中小叔子与遗孀争遗产有什么区别。
综合以上,虽然演员的演技很棒,人物刻画的很鲜明,但在我这里也只有8分,但相比同届那部拿BP的《消失的情人节》已经好太多了。
【主观评分:9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讲述了台湾一对热衷户外的俏同志,因为意外身亡一个,剩下二号扮演房屋租户勤勤恳恳的照顾一号的母亲和孩子,阴差阳错把一号的母亲助力完成了安乐死。
【评价感受】🤨男主知道真相,为了保护孩子一直不愿过多披露实情,但幸亏警察办案细致,所有细节线索都进行了深究,一步一步还原了案件真相整个过程也非常过瘾,缺了一个悬疑类的标签。
电影从房屋受益人是二号的疑问开头,猎奇猜测真凶到纠结不愿相信,到了解真相心疼二号男主整个过程节奏都控制的非常不错,孩子和啊嘛的演技也在线。
【印象深刻】💾之前确实不知道糖尿病会这么的痛苦,还以为坚持打针就与常人无异
因为吃了过量的药剂也出现了回光返照
最后才晓得二号也是被三的无辜人士,同时还身负大爱的肩负起了一号死后的育儿养老的重任。
公众号:源桌作者:三杯猫原文链接:「骄傲月特别篇」这部台湾电影,提醒着我们任重道远 qq.com缘起:平 等 的 幻 觉1969年6月28日的“石墙起义”,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LGBTQ+群体的平权之路。
这些被社会抛弃和伤害的性少数者们终于不再沉默,不再任人宰割,而是站起来开始捍卫自我的权利。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游行过后,LGBTQ+群体将六月定为“骄傲月”,来庆祝ta们的成功反抗,也在呼吁着每个人都享有着人权,和每个人都拥有着自由表达爱与自我的权利。
而其实在今天,不管是西方世界还是亚文化领域,似乎LGBTQ群体的身影在主流视野当中越来越多的被看见。
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进入了主流文化和社会当中,并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尤其在互联网全球化的特定时代语境之下,LGBTQ群体极大地活跃度和极高的粉丝量,似乎已经表明着LGBTQ平权已经进入了阶段性的完成时刻。
我们也能看见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和声援着这一群体。
但是面对这样的结论,我常常感到迟疑。
我会思考,那些发出“支持和包容性少数群体”的政治正确言论,好像不过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
那些谩骂和敌对的声音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解决,而是在政治正确的威迫中转入了地下,形成了更深层更难以解决的矛盾。
可是当我们回溯LGBTQ群体的诉求时会发现,石墙起义过后的ta们更多是希望以科普和沟通的方式来转变人们的观念,而不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掉不同的声音。
这种政治正确的形式虽然能够引起大众文化的注意和反思,却也与其本意背道而驰。
起码,这些政治正确的口号并没有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这也正是引起我迟疑的地方。
因为实际上在我的观察当中,LGBTQ群体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从玫瑰少年事件到幼儿园老师因为公开出柜被辞退,这些对于LGBTQ群体的暴力事件,在层出不穷的发生。
通过洞察网络对于这些新闻事件的评论,我们似乎能够体悟到“平等幻觉”的真相:主流的人群似乎依旧对于性少数群体充满了难以消解的偏见,依然持有着巨大的敌意,发出了极端尖锐的谩骂和攻击。
这其实体现了主流文化与LGBTQ群体之间依然拥有难以打破的交流壁垒,哪怕LGBTQ群体那么希望能够与主流社会进行对话,可实际上依然只是在报团取暖——越声势浩大,越在被动的边缘化。
而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互联网全球化的形成,让我们能够极快地组织成一个群体。
而当集中成一个群体之后,这一群体的声音就必然会非常响亮。
因此,实际上,人们普遍观念当中其实依然不具备对于LGBTQ群体的包容。
性向的多元化,更多的只存在于经济发达或者文化产业发达的大型城市。
而在一些信息流通并没有那么发达的乡镇,许多性少数者依然处于煎熬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包括了对于选择真爱还是传统婚姻的纠葛,包括了对于自我认同的挣扎,包括了极端的自我规训和自我压抑。
并且,在这些我们难以看见的地方,更多的针对性少群体的暴力事件必然在不断上演。
而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性少数群体的自杀率和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LGBTQ群体依然饱受着暴力的摧残。
在一些宗教国家,同性恋依然是一种犯罪的行为。
在纪录片《欢迎来到车臣》当中,我们看见了那个国家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极端态度。
当地政府对于ta们的驱逐,甚至灭杀,已经到达了一种反人类的程度。
在那样的国度当中,LGBTQ群体的生存空间没比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好多少。
ta们不光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甚至丧失了家乡,丧失了生命安全的权利。
所以正如戴锦华所说,令人担心和悲观的是,那些经历漫长时间,需要付出生命,需要流血才能争取到的权利,却在社会文化倒退的一瞬间里被剥夺。
而另一方面,在当代的影视产业当中,酷儿电影虽然不断涌现,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反而体现的是一种对于LGBTQ群体的剥夺。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对于LGBTQ群体的关怀依然流于表面,当我们细读它们的文本时,就不难发现其基础的结构依然是传统的偶像剧模式,其出发点依然是异性恋和顺性别者的逻辑思维。
这大大加深了大众文化对于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并且也缺乏了这份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关怀本该呈现出来的思辨和深度。
对于酷儿电影,创作者应该找到属于这一群体的逻辑和独特表达,应该在塑造人物的过程当中,深挖这一群体不同人的心理,和ta们真正面临的社会困境与内在困境。
但很遗憾的是,LGBTQ群体在很多影视剧当中要么被当成欲望投射的对象,要么以一种奇观的形象出现。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在让这一群体变得更加边缘化和被动。
重要的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影视艺术本身在处理社会性议题方面,具有一种沟通连结的责任。
它需要打破LGBTQ群体与普罗大众之间的壁垒,让两者进行座谈和对话。
《亲爱的房客》:失 格 的 他 者01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要宏观的从整个酷儿电影史来看,那么这部电影一定算不上一个佳作,甚至它的缺点非常明显,以至于只要你对于电影有基础的审美判断就可以察觉出来它的不足之处。
但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主要在于《亲爱的房客》很好的完成了它的社会功能。
也就是我所说的沟通连结的责任。
影片没有像上文提出的问题那样,让同性恋者沦为一种银幕上的奇观,而是从同性恋者实际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困境入手进行刻画与探讨。
因此,这部电影的平权主张并不是流于表面口号的,而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是踏踏实实落地的,是真诚的。
也就是说,《亲爱的房客》实际上的受众并不仅限于同性恋群体。
在台湾通过同性婚姻法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这部电影其实面向的是社会大众。
它通过展现同性恋者的社会困境,来引起公众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或者说,这部电影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让这一法律能够更好地实施和推进。
因为法律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保障,重要的是如何让大众在观念上理解和转变。
这也就不难解释这部电影的缺点了,也就是它的刻意煽情和刻意的悬疑。
一方面,创作者希望通过煽情的方式,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
这里所说的更多的观众,已经不光是影迷群体和同性恋群体了。
导演在某些桥段的处理上选择的煽情方式,实际上就是希望电影能够移情给更多的普通观众。
但也因此沦入了一种苦情的框架当中。
而另一方面,刻意制造的悬疑,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迎合市场与大众文化的表现。
因为在这个故事当中,其实完全不需要运用倒叙加插叙的叙事手法,来制造悬念。
但也许是因为希望进入大众文化被更多的人看见,所以这部电影采取了类型片的方式,引起观众进行观影的兴趣。
但很不幸,导演的功力没有让这种悬疑性被更好地呈现,这种悬疑化也与故事本身的气质相脱节,导致不自觉地将一些本该连续的情感切断,让影片的逻辑出现了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但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影片还是非常值得国内酷儿电影创作者进行思考和学习的。
02简练地说,《亲爱的房客》所表达的核心,就是一个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和承认的身份,对于同性群体造成了怎样巨大的社会困境。
这一核心简直贯穿了整部影片。
最具有代表性的桥段,就是林建一被抓进警察局问话,在审讯室里与警察的对峙。
在这场戏当中,作为观众最能够清晰感觉到的就是一个男人不断地被剥夺走成年人的体面和尊严。
一个是作为权利中心的异性恋者,一个是作为权力边缘的同性恋者,他站在了命运的案板上被一次又一次地抹杀掉话语权,他的爱意变成了罪名,被扣上最恶毒最丑陋的帽子,被度以最下流的揣测。
但对于这些恶意,林建一作为一个社会的少数群体,他是如此的被动,以至于无法找寻到解脱的出口,无法拥有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权利。
也是因此,影片始终透露着紧密的窒息感。
影片就是这样不断地展现着主流社会对于一个性少数群体的驱逐和暴力。
而林建一永远处于一种束手无策的无助当中。
即使他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并且在其中拥有作用和身份,但却始终被主流社会剥夺走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伴侣的资格,而指认为一个最普通的房客,指认为不怀好意的变态,指认为边缘的他者,被剥夺走他的家庭与身份,被否认他的爱与能力。
而这些暴力的行为,全都建立在社会对于同性群体的偏见当中,和那些主观的揣测一样没有依据。
当老师询问王悠宇给他签字的人是谁,我们看到的是林建一成为了一个无法被验证的人,无法被定义的身份,即使他对这个家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付出依然在主流叙事之外。
另外,这种压迫,不光存在于林建一身上,同样也存在于他伴侣的命运当中。
从他伴侣母亲对于两个人关系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伴侣其实是迫于观念压力而选择和异性结婚的。
这也导致了他的妻子成为了同妻的社会悲剧。
也导致了孩子没有妈妈的结局。
影片在这一方面的表达逻辑十分清晰,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很轻易地将同妻悲剧与社会偏见联系成因果,从而进行一些反思。
电影借助林建一之口提出了最核心的,对主流社会偏见的质询: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吗?
而这种被剥夺的前提是林建一身份的确认。
在影片对于生活场景进行刻画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林建一作为父亲的确定性身份。
他可以照顾自己的“婆婆”,可以做好家务照顾好小孩,可以游刃有余的工作,也可以全心全意地爱这个孩子。
影片其实在展现的,其实反而是一个理想化的生活景观。
但即使这样,主流偏见对于这个家庭的破坏依然是毁灭性的。
我们看见那个外出多年后回来的儿子,他仅仅是因为站在了一个主流的,异性恋的立场上,就可以剥夺林建一长期努力建立出来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有一丝血缘关系,就可以剥夺林建一作为抚养人的权利。
因此,影片的另一层思考,就是重新定义家庭结构。
03那么,《亲爱的房客》其实选择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视角,就是导演展现了一个非传统的家庭结构。
这也正是影片内矛盾冲突的来源,即非传统家庭观念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碰撞。
在这个家庭结构当中,导演刻意让妈妈这个角色缺席,转而让同性伴侣林建一代替出席。
除了一些描绘同性伴侣和孩子相处的记忆片段之外,影片花费了大量的篇幅针对着林建一和婆婆的相处进行刻画。
这种角度的选择在华语酷儿电影当中其实并不太多见。
而在对于“儿媳”与婆婆之间的刻画中,影片完成了一个非传统家庭被传统家庭接受的过程,也就是“非常态化”到常态化的转变。
就如婆婆在去世前所询问的那样,我儿子和你在一起幸福吗?
幸福的话,就足够了。
这意味着,婆婆作为传统家庭观念的代表者,已经内化与和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而对于现实生活里的部分同性恋者而言,得到家庭的祝福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而这种和解,正是基于我上文所说的父亲身份的确定性。
因为在整个家庭结构当中,性别已经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是说,即使林建一是一个男性,但整个家庭结构依然完整。
而支撑这个家庭结构的,就是林建一对于孩子和婆婆的爱。
家庭的概念于是再一次回归到了本质,亲人之间不再是由血缘和传统礼教所定义,而是以爱与尊重为连结。
导演试图通过构建这样的家庭结构,告诉普通的观众。
同性家庭和普通的家庭其实并没有差距,两者都同样充满着爱与关怀。
同性恋者也和异性恋者一样,善良又如此柔软。
因此,从这部电影的视角,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的性少数群体是否真的进入了一个平等且安全的环境当中,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曲终奏雅。
而这一质疑的答案在影片当中已然被回答的无比清晰。
面对主流社会,还有非常多的偏见和恶意正在对准着性少数者们,我们需要时时警惕,并善于反思,平权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所以,尽管影片还有太多的艺术层面的缺点,但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影片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性少数者生存状况的思考
《亲爱的房客》,从一本台湾杂志看到了电影,2020年上映的,故事讲的虽然是同性话题,但是全片照顾去世男友的孩子和奶奶,则是贯彻始终。
作为一名“房客”,男主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还收养了她9岁的孙子,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奶奶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的获得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也更是他思念一个人的方式,而那个人正是房东已经过世的儿子,就像这些不理解,在法院上男主说的那样,“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性别为本的同志电影,展现的是“性别一换,全是偏见”的现实世界。
电影用倒叙增加悬念,使得整个观影一步一步的解密,真相大白,作为一个观众,也随着剧情,一步一步的理解和被男主感动,特别一提是小男主,那个演技的自然和高级,完全就是个老戏骨一样,实在好。
从同志相爱悲剧到被家人接受再到家庭伦理议题,可以看出同志群体正在逐渐走出柜子、走向社会,电影的背景走向与同志的当今社会状况刚好不谋而合,这是进步。
林建一因为爱与愧疚照顾已逝同性伴侣王立维的儿子与病母,成为了这个家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终却被小叔误解为想要骗取房产而被告上法庭,他的隐忍,他的爱,已经超出了爱情,他是真心把小宇当成自己的儿子,也把秀玉当成自己的母亲;当小宇在收养手续现场接纳他成为爸爸二号时、当秀玉在临终前日承认他是自己儿子爱人的身份时,建一流下的眼泪,是苦难后的宽慰。
最后,当灾难降临,建一主动背负起杀人的罪名,为了保护小宇,也为了完成救赎。
两星半。剧作比较浅薄和单边,悬疑线是投机的处理方式,看似解决了叙事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人物本身的问题,这个故事的格局很大,现在却往小了写,林健一照顾王立维一家是献身的沉沦,那掩饰小宇的过错就是献心的救赎,这里面应该有一个人物主动选择的变化,但没有突出,健一的角色从对白到前史的设计都十分单薄,是莫子仪的表演加了很大的分数,不然这个角色就如同台湾偶像剧里那些懵懂的女主角一样,拥有不知从何而来的执念,用王心凌和陈乔恩都可以完成这个角色。陈淑芳就更好了,第一场戏就展现了影后的实力,领养的两场戏更是华彩,她的角色更加片面,也是因为有她的表演才得以相对立体。悬疑的谜点置于她身心,但不解在她身心,这是最大的薄弱。
台湾电影现在那么乏味有什么好吹的?明明只有小男孩的表现可圈可点
全员纸片人,再用力模糊善恶的边界也都是纸片人,廉价的情节拼不出动人的情感,翻来覆去还是我们最可怜因此要铜丝全世界的破烂故事。“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句话是怎么有脸拍出来的?是觉得“如果我是男的你还会问我这种问题吗”已经被问了太多次吗?
适合自己一个人看,这样可以缓缓地、安静地整理心情。后劲很强的电影。
两星半//极端人设下的伪奇情故事 故事有真实可能 但线索绵软 人物也没什么说服力 导致故事只能是比较甜蜜互相和解的状态 台湾电影如果再不深入探讨社会问题实在可惜他们在浪费他们所拥有的社会环境//不得不说得是人设上疯狂加了冲突可能才让故事有动力推进下去 人设真的很强 编剧不会是同人文写顺手了吧 随便举个例子 ⚠️以为是不知好歹的恶毒房东其实是嗑药婆婆 以为是逆来顺受的娇软人妻其实是床上猛1
角度选取好,剪得太零散,个人觉得没必要往过分沉重的角度去叙事。
除了有一點點瑕疵(生活不能自理的阿嬤真的能接受男性的陪護嗎,陪護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很關注的,情節裡沒有具體的描述,但也是很實際的問題),把拔二號是一個很真實的個體,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情節也把他為何變得逆來順受都講清楚了,還有調查過程中的歧視和偏見也儘量坦白誠懇,很喜歡這部電影。
构图着实让我着迷,包括雨景、海边和那烟雾萦绕的山顶,节奏舒缓。聚焦LGBT现在在台湾已经不是什么大话题了,本片文本上冲突点在于有罪推定和斥同偏见所塑造的故事线,观影后细思一些细节是有问题的,比如明显的刻板化的警察形象。当然,莫子仪和陈淑芳的角色塑造非常完美的拯救了这个故事。7.5
每次都假装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美丽新世界中,就总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现实世界里的歧视和偏见到底有多可怕。搜查部分那巨大的偏见,似乎是每一个同性恋都遇见过却不一定有勇气所应对的,也是让大多数人藏在柜子里的真相吧。世俗观念带来的恶意太强大了,必须要有这么一个看似还算不错的结局让我们再去假装不是所有的时候都会“拿着真心换狗屁”。
比《刻在》好太多了。莫子仪近乎全程都在克制情感表达,除了结尾回忆片段里眼睁睁看着爱人离去时的咆哮。陈淑芳戏份比想象中少太多了,但每场戏都张力十足,瘫在床榻上感慨自己为何活得这般痛苦、这样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的画面似曾相识。讲真,林健一太彬彬有礼了,换做是我,早就手撕王立纲了……不承担家庭责任,在外欠债拖累家人,对自己妈妈不关心不照顾,侄子与他几乎毫无感情,还有脸来反噬一口?
健一在电影里问,如果我是一个女的,是不是这样做就不会有人觉得有问题呢?其实这正是这一部电影的问题所在,它过于想传递这种“不同”,但其实呈现给我们的却又是“相同”,在同与异之中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没有想清楚思路。看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到《谁先爱上他的》,但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啊。莫子仪憔悴了好多。
如果我今天是一個女生,我的先生過世了,我繼續照顧他們家,你還會問我一樣的問題嗎?
4.1 重新审视这部影片,发现其提供一个非常可怕的观点,男主爱人的母亲之所以原谅男主,男主像“女德”般的付出功不可没,LGBT不但没有活出自己的模式,反而比异性恋更坚守传统,完全是跳入了原本为异性恋设置的陷阱之中,要知道台湾可是当年提出家庭的组成可以通过陌生组建兄弟姐妹,组成父母子女关系,而不仅仅只能通过夫妻关系来延伸。
影片對“性別一轉,偏見即至”的性少數群體生存窘況的刻畫充滿日常生活感,但電影的最關鍵情節:男主角在戀人離世後仍繼續居住在其家中、照顧其母親並收養其子嗣(在孩子生母仍健在的前提下),就算男主角是異性戀中的女方,這一情節也不易成立(暫且不論這套敘事對戀人的原配即“同妻”是否公正)。從技術上説,影片在男主角這一行爲的動機上的鋪陳明顯不足,男主角至善又隱忍的形象也使得影片的兩大懸念(其戀人及戀人之母之死)基本失效;從價值上説,這裡寄寓的是導演對同性之愛加以放大化和神聖化的傾向:同性戀和異性戀應當被看作是平等的存在,不必因對前者生存處境的同情而對其提出不切實際的更高要求,亦不應讚同或鼓勵前者較之後者更加偉大或高明的敘述。2022年7月23日下午、26日夜於“禮崗影院”。
台湾自从对同性婚姻合法化后,LGBT题材越来越成熟,对于一个社会以及文明的进化,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力量。本作比较引起共情的设定是以一个男性代入女性的身份去诠释同性情感,有爆点,更有泪点。对于某些现实题材的类型片,我往往不会单纯地只从影视语言方面去丈量,而是审视其社会意义。本片最佳对白:“没有我你会比较轻松吧”,“但有你我会更快乐啊”。
比较臭长的狗血情感片,人物和故事都设定的很糟糕,完成度没眼看。简直就是集合矛盾体的那种做作形创作,探讨的问题太浅显,干嘛这么一味的想靠苦情戏骗观众情感啊。此处必须要提到陈淑芳奶奶,稳如泰山的表演,提高了影片的可看性。白润音真的是天才型演员。莫子仪这个影帝来的真就是小年捡漏,空洞无力没有灵魂的走完全场,按照以往混个提名都万幸了。7.5的评分,个人认为六分足够了,大家对lgbt题材还是过于宽容
陈淑芳应该这部拿最佳女主而不是孤味,孤味的角色太脸谱化了,房客里的阿嬷表演极其有层次,既筑起了高墙,又在高墙的背后守护着她最珍视的亲情之间的爱。本片的编剧也是值得赞赏的,不紧不慢地一层层拨开迷雾,就如同电影里被雾环绕的群山一般,太带感了。唯一遗憾的是对男主的刻画太down了,一路走下坡,能不能给他一点快乐呀!
觀於20200704北影。「沒有我你應該比較輕鬆吧?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啊!」真的好喜歡這部溫柔的作品~真摯、淒美又感傷。同志之情和收養兒童的題材,劇本雖稱不上多新穎,但角色之間的情感堆疊隨著阿嬤去世之謎慢慢揭露,一層又一層,細密溫暖。喜歡那些合歡山上的戲,在雲霧繚繞的山林之間,彼此之間的情感羈絆都放大再放大。最讓人驚喜的是小潤,一場法庭收養的戲,他從孩子的角度給了我們很大又很滿的衝擊,讓人體會到愛可以多麼簡單。莫子儀這次貢獻了極致的演技,他的壓抑、悲傷、痛徹心扉都凝鍊在精微細膩的演出當中,他的一舉一動無不是林健一。不過本片的敘事我比較不喜歡,在倒敘和插敘的敘事手法中,劇情呈現較明顯的碎片化,使觀影中的情緒不太連貫。好在有實力堅強的演員撐著,也有獨特視角的切入點,尚能稱之為優秀的作品。
久病厌世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