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克拉祖母绿钻戒以旧钱家族three stone的镶嵌方式配以两颗老钻石。
与英国王后卡米拉一样选择古董首饰的女主,心机重在细腻处。
只玩上流社会的游戏法则,应验了最近复出的志玲姐姐被社交媒体奉为“醍醐灌顶”的新名言:一辈子都不会和我有交集的人,何必在意他们的言论和看法呢?
(这颗钻石镶嵌方式与电影中基本一致,两侧各配三颗配钻)老钻石散发略暗淡却更有重量的光芒,真正钻石王老五的家族才担得起。
女主未婚夫扮演者Finn Wittrock真真长了一张无可置疑的上流社会脸(及身材),给观影者的代入感比Mila Kunis要高很多。
片子最欣赏他的不是脸和身材,或面对女主的情绪容忍与细水长流的情感支持,而是片尾两人分道扬镳前,他特别真诚地直男质问:“你以前是那么的有趣(FUN),我们做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你现在是怎么了?
那个有趣的你去哪儿了?
”
FUN GIRL -- 平民女孩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当然,这块砖最后会不会被搬起来砸了自己的脚,不到最后一刻,玄之又玄难以琢磨。
最基础的,要像女主一样,靠妈妈的离异赡养费作为支撑,拿到遇见男主级别群体的私立学府入场券。
入场后,尽管见识少条件差,但要弯道超车(如女主在写作方面少年就展露的才华与阅读量),同时展示一下“我们没什么不同”的极度自信,大胆和其他同学混在一起,有意无意破坏规则。
(被权力更重的高中同学压制绕颈的肢体动作)当然,记得玩完丧尽以后,回家秉烛夜读,毕竟平民女孩的父母没有办法帮你在中学就建立非洲的慈善组织帮助世界,从而拿到奖学金升入藤校;恐怕更不是三代藤校子孙可以获得加分。
平民女孩只能靠自己的SAT成绩硬拼,进入藤校,留在纽约,认识男主并靠自己的演绎重新投胎(re-invent)。
(高中同学的毒性入髓,长大后同样绑架式示爱)上流法则中的FUN GIRL,首先需要美。
这美绝不可只是脸蛋而已,而是经得起从内而外四维审视的美:女主月薪7000刀,每月1300健身费;且不提一丝不苟的皮肤管理,毛流感满满的秀发齐肩,卡地亚金表,Goyard、Celine通勤包。
在务实方面,女主远不及她母亲甚至未婚夫来得清醒。
母亲在码头质问她透支财务的生活方式,未婚夫在出租车提醒她新工作薪资涨幅不足10%(北美30%为标准起跳槽涨幅)。
她都无言以对只以愤怒回馈。
难道同样高智商的她真的看不到这些简单数字堆砌的现实吗?
未必。
敢问如果她不是这样投资自我,未婚夫如何在地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曼哈顿人海中看中了她?
高中蒙冤的经历又如何以《纽约时报》撰稿人的身份发表出来?
FUN GIRL用尽前半生敲开各种门:陪打游戏的男友装作迷上电子游戏以便打入他朋友圈,为爱红酒的男友考出红酒证书,学艺术品收藏以陪未来婆婆在苏富比拍卖行同坐,跑步机上也要精看MSNBC的政经新闻方可坐在男友家饭桌上不露怯。
不信?
要知道,威廉亲王公开承认正是因为凯特作为大学同学时的naughty jokes(懂的懂),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凯特妈妈是如何运作女儿成为威廉同学的)。
她们太懂得如何敲门,可以进入一扇扇门。
只有跻身于上流社会中,方能深刻体会了解FUN的权重为何如此之高。
女主多次用“发条玩具”来形容自己,体面的未婚夫当然不能表达认同,但最终他口中的“爱”,缘起不正就是女主处于“发条玩具”状态所散发的伪装魅力吗?
她从不是个FUN GIRL。
她热爱严肃文学,饭桌上可以一秒察觉对面富太太引用错误(却不揭穿);她怯懦无助,面对温暖向善的闺蜜鼓励步步退缩,毫无那份社交场上的洒脱;她毒舌冷漠,无性别差异攻击憎恨所有人,不曾面对事主却以自己的方式报复整个社会;她情绪极端,无论是房中又或大街上,分分钟撒泼令你难为难堪。
以上哪个特质,会令上流男士沉迷至婚而不悔?
醒醒吧。
上流法则里,流星花园的杉菜只是因为同时具有贫穷和高傲这极端反差的性格,加以私校中最为珍贵的流通货币--善良,成为富家子眼中的FUN GIRL,从而投以凝视。
这种凝视本身,充满了父权社会的残酷性。
陪你去看流星雨,还是陪你去买避孕药,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属性的不同。
FUN GIRL都是处于低处,于是社会反复教育每个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哲学。
整部电影中有没有一个如电影名的LUCKY GIRL(幸运女孩)呢?
我难以说YES。
但的确有个LUCKY MOMENT(幸运时刻):冷静清醒的女上司LoLo,在宽阔的、充满她个人女性审美偏好的花哨又杂乱的大办公室里,向女主平淡地邀请,携手踏上事业下一程。
这难道不比求婚更令人激动?
谁敢说整部电影里女主有过比这个MOMENT更发自内心纯粹的开心?
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执着于做个FUN GIRL,而尽量让自己拥有更多的LUCKY MOMENTS吧~
蒂芙尼用刀捅了好友,是因为好友的那把枪和强奸女性的阳具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一种强势的把自己的欲望施加于其他“受害者”身上的凶器。
枪还是一种最极端的、暴力的象征。
一方面是面对不同程度的侵害所表现的反应方式不同,好友的动机是让坏人付出代价,但本质上跟坏人没有区别,程度上更加极端;另一方面,是蒂芙尼心中愤怒必须具象化为一种观众可直接感受到的直观冲击;最后,是对枪支暴力这种极端行为,在创作上呈现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从蒂芙尼这个性侵和枪支暴力双重受害者的身份视角上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大概有八分,剧本没有看到,但从完成的电影来看应该在7分左右;演员的表演很出色,基本上每个人都恰如其分;在摄影师和剪辑师的配合下,导演的工作也完成到了8分到8.5分。
综合起来电影应该有7-7.5/10的评分,只是因为题材内容的争议,拉低了分数。
这部电影是奈飞投的,制片人是米拉库尼斯和小说作者两个人,表达上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作者意识。
其实这部电影的美术和选角水准也非常好,如果这两部分的创作工作不能提供很好支持,导演工作很难达到现有的水准。
尤其是选角,几个主要演员的气质和在表演上的拿捏为角色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别人该称呼你什么?
谁来决定这件事情?
什么情况下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这个答案又代表着什么呢?
蒂芙尼还是阿妮,这似乎不像是针对电影提出的问题,感觉太文学了,但实际上正是这两个名字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剧本作者和导演叙事的结构观念。
最近接触到挺多需要置于多时空多视角的叙事结构来思考的案例,国内的影视创作者似乎本能地对这类方向感兴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又基本上没有驾驭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缺少建立人物角色与时空关系的结构能力。
想说的还挺多,但又没时间了,等哪天有空吧……
看完电影觉得有一些内容想说。
首先是主角为什么杀Arthur,电影其实讲得很清楚。
第一,Arthur当时杀人很疯狂,就算是一个没有什么错和存在感的女孩,他直接就杀,害怕也很正常吧。
第二,Arthur经常表达对主角没有反抗和向加害者道歉的行为的鄙视和愤怒,当Arthur说喜欢Beth,让她先走的时候,被讨厌的女主应激不也很正常?
但主角看到Arthur不可置信的眼神也后悔,估计Dean这个人渣污蔑她后,她更后悔。
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讨好型人格啊。
主角的遭遇实在令人同情,不仅遭遇不幸,而且最依赖、最希望获得尊重和爱的妈妈却没有支持她。
之后遭遇校园枪击案,作为受害者再次被强暴犯污蔑。
Dean实在是一个十足的人渣、伪君子,它说它多年一直在弥补,但它连对不起都没有没有说,liar,the liar of whole life!主角说她一直在伪装,所以她保有她的妈妈、和Dean类似的未婚夫。
然而当这个虚假的自我解体,这些总是令她总是愤怒的人和物也消散。
为主角最后的生活开心,她不再将愤怒向自己发泄,而是fuck them。
最后谈谈我对Arthur的共情,一是我也曾遭受校园暴力,当时我也曾想把她们刀了。
不过鉴于我有光明的未来,所以未采取行动,lucky bastards。
二是我也代位过受害人新闻,想把这些新闻中的加害者通通刀掉,有一件幸运,我没有gun。
当然我现在已经理解,对待受害者,最主要的是表示“I believe you”, "Thanks for telling me"。
其实主角确实有一点幸运,那就是Arthur枪杀了几乎所有的加害者,但不是所有受害者都能让加害者早夭,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再也不敢信美国拍的女性片子了n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简直就是胡编乱造有那个勇气拿刀杀朋友 怎么可能没勇气搞坏人?
既然很聪明 怎么可能还仍然要结婚 还是和强奸犯差不多的一类人 是在暗示写作的女性都很蠢是吗真的再也受不了美式愚蠢且纠结的自由主义了我都怀疑这电影是明摆着是在讽刺女性了
追求权利,也是要讲究方法的R君说“其实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
特别丧的是,心灵美对于外表美的人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却不曾给外表丑陋的人雪中送炭。
”(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
每隔几年,美国都会发生一些震惊全国的校园枪击案......如果是普通枪击案,通常也都令人可以理解。
但是有一些枪击案,犯案的却不过是一些学生自己。
他们拿着自动武器,对着自己平时的同学和朋友,冷静点射,甚至处决,这种场面即便联想起来都非常令人震惊,但竟然会不止一次的发生在现实......更有甚者,因为这些枪击案实在太过吸引社会关注,还有人借此机会,编造各种阴谋论,或者借机推行自己的受害者人设,博取同情,并号召大家“加强枪支管制”, 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甚至写书做传,趁机发财.......这一次,甚至还有人把女权主义和枪击案非要拉在一起,拼凑了一部电影。
这,就是最近在美国上映的影片《最幸运的女孩》的故事。
实际上,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2015年的一部同名畅销书《最幸运的女孩》(也有翻译为《你好,法奈利》)。
当年与之齐名的作品包括《控制》和《列车上的女孩》,后者曾经风靡一时,R君在古巴的度假村里还看到很多老外几乎人手一本.......并且,那部作品也曾被改编为电影。
所以,能和这样的作品齐名,可以想象,《最幸运的女孩》也算是多么轰动一时的作品。
R君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原作,但是据说电影改编还是基本依照了原著,讲诉了在纽约时尚和女性杂志正混的风生水起,甚至即将走入另人羡慕的28岁优秀女性编辑蒂凡尼.法奈利痛苦的内心世界......因为一直折磨她的,是14岁时在贵族学校经历的一场校园强奸案和枪击案,而她一直因为害怕而不敢说出真相,或者面对那些引发问题的同学们。
故事以法奈利现状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做穿插,对比,映照,主要突出说明女性受到凌辱和不公待遇时的各种社会压力和心理煎熬,并最终以法奈利勇敢站出来,牺牲了自我的现在社会利益,而揭露了真相,为广大曾经受到类似待遇的女性树立了坚强的榜样........
所以,这当然是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
电影也算拍的非常努力,一边是现代纽约的纸醉金迷和社会利益至上,一边是当年校园强奸案和枪击案的残酷现实,算是基本真实反应了美国的社会情况。
甚至,在豆瓣的很多影迷短评和书籍短评中,都有大量女性观众和读者共鸣支持的留言......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却让R君要叹一口气。
因为,在R君的观感中,站在男性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不仅不能让大家对女权有所感悟,甚至还有些起反面作用.......实际上,女权主义的作品很多,比如R君就写过《前程似锦的女孩》(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婚姻故事》(每一对男女,在走向婚姻前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以及最近的《沼泽深处的女孩》(为什么这一场谋杀,却看起来充满了正义?
),乃至印度的作品《孟买女帝》(这部充满勇气的印度电影,公开挑战了性交易的道德和非法性。
)和《红粉惊魂》(假如“唐山案”的妹子们奋起反抗会怎样?
).......这些都是相当不错的女权主义作品,为啥这部就不行?
因为合情合理反映女权社会问题的作品,当然是值得支持的。
但过于走极端,甚至不顾逻辑的煽动,就从来不值得推荐了。
错误的方向和引导,其实不仅不能帮到女性,甚至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女性们走的道路更曲折。
这偏偏就是这部《最幸运的女孩》最糟糕的地方.......这是女权还是反面案例?
不知道看完电影有多少人会觉得蒂凡尼.法奈利是个相当人格割裂的人物.......28岁的她,语言刻薄犀利,所以才能靠尖刻的文笔和富有争议的视角在纽约的女性杂志里面站住脚,并且得到赏识。
站在这个角度,电影选了米拉.库尼斯做主角还真的没有选错。
她真的就长了一张典型纽约 “Gossip Girl”,非常婊的脸蛋........为了争得出人头地,她在很多地方其实都很“心机”,不仅要一直隐藏自己出身普通的历史,还总是试图在各种地方要突显自己的地位(比如在老板的办公室里假装是自己办公室接待来访的纪录片导演),也追求各种超越自我能力的“时尚”感。
(其实来自于自己未婚夫的财富)其实这很美国,也很大都市,本身就是社会现实造就的,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你很难想象一个已经混到28岁,显然已经彻底拜服于社会金钱价值体系,“婊”出本能和天际的高段位女人居然还能有什么童年的正义感在内心挣扎,甚至会在非常重要的场合失态,或者开罪明显比自己高出几个阶级的未婚夫.......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违和。
从头到尾,法奈利要对抗的,都是自我意识。
比如她因为醉酒趴体被同学侵犯,后来又被指责为枪击案的背后煽动者。
其实多年过去,这些事情早都已经变为陈旧的历史,即便是还有人要去回顾,她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但相反的,她要去翻案,一切都是她的自我陈述,除了破坏曾经强奸她的同学迪恩.巴顿的社会地位和人设外,其他的代价几乎都是影响她自己的:婚约被破坏,经济受影响,受到其他控枪支持者的敌视.......当然,你可以说,法奈利是为了妇女正义和权利而发声,为很多女性做出了榜样。
但,辛辛苦苦混到28岁,正是职场和社会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为了正义牺牲这么多现实利益,绝对不会是一个大都市职业女性做的事情。
(如果是《沼泽地里的女孩》,倒是合情合理。
但你看,凯娅当时面对渣男就脑子清楚的很,她绝对不会拿这种私人的事情去公开处理,反而宁可选择私下复仇解决.....
一个乡下女孩都懂的道理,在纽约混了那么久的职场女性,高段位“婊”会不懂?
何况,电影中也完全没有展示为什么2位曾经支持她的同学突然变成了校园杀手。
如果是因为校园凌霸导致的结果,那么她突然暴起用刀当场杀死了亚瑟就更加奇怪了。
人家根本没有把你当目标,何况,对强奸你的人你都不敢行动,怎么反而把替你一直主持正义的人杀了??
然后忍气吞声了那么多年,又突然在自己人生上升阶段,突然自毁前途,就为了出口气??
这整个故事中的人物思维实在太跳跃割裂,完全不符合现实,并且做事相当不智。
且不说母亲努力想让自己靠近更好的阶级,受到更好的教育,嫁到更好的家庭,这本身也没错;她自己在贵族学校中生活不够检点,不懂识人导致被人侵犯;在必要反抗的时候不反抗,在不必要反抗的时候却反抗了.......
整个故事,她在诸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时间点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至于在出租车上发泄,在2个家庭集会上突然失控大放厥词,跟男友之间时不时神经发作的场面.......这哪里像个成熟,性格稳定的女性该做的事情?
难道世界都要围绕她一个人转,才叫公平和正义?
真正的女权和智慧女性,要么在当时就勇于反抗,敢于行动,比如《孟买女帝》、《红粉惊魂》;要么有自己的谋略,懂得选择方式和时机,比如《沼泽深处的女孩》、《前程似锦的女孩》;要么行事果敢决断,绝不拖泥带水,比如《婚约故事》、《女人的碎片》.....如果她这也算女权,那我真的谢谢她,像这样神智昏聩,不分黑白,不懂进退处理事情和人生,真的拜托不要误导诸位女性。
就她这样的人生和经历,不当反面教材就不错了.......要本质,不要口嗨
其实要意识到的是,世界上的丑恶,其实并不常常只针对女性。
比如,最近美国最近刚刚现实宣判了一场校园枪击案的“诽谤罪”:10月12日,美国康涅狄克州的法院陪审团就裁定,知名电视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Alex Jones) 对2012年12月14日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的指责,说这场枪击案完全是为了煽动人们加强对枪支管制而被导演出来的“骗局”,犯了“诽谤罪”,并因此要向15名原告赔偿近9.65亿美元的巨额赔偿。
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美国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罪犯亚当.兰扎不仅预先枪杀了自己的母亲,还闯入桑迪胡克小学教室,一言不发的对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扫射,结果直接打死18位6-7岁的儿童,另外2名伤重不治,还打死了6名教职员工。
但这样的惨案,正如本作电影一样,立刻被知名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大加利用,说整个惨案都是一场闹剧和谣言,是为了加强人们对武器管控而特意编织出来的事件。
他为何要这样做?
除了他本身反对禁枪之外,当然就是利益驱动了。
因此编造谣言,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为此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好处。
(大约应该是来自广告)
《最幸运的女孩》中,谣言当然针对女主角本身。
可是现实中,各种恶意可不仅仅是对于女性,而都各有目标。
所以,很多时候,谈社会伤害,歧视,是包括了所有的弱者。
比如,大家应该都不会忘记,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也是一位被陷害,误判的人物。
要真正保护弱小,维持社会公正,最需要做的应该像《孟买女帝》甘古拜那样,在获得自我地位和社会认知的前提下,再去努力争取权益和对话机会,从顶层制度和体系上去改变,而不是依然试图用个案和舆论的力量。
实际上,民众永远都是健忘的,并且很多时候,也是难以预测的。
依靠社会舆论和媒体方式,从来就不是最好的道路。
当然,让过去的罪犯得到道德惩戒,可以让故事看得很爽。
但恐怕也就仅此而已了.......社会的进步永远依赖于智者和行动力超强的人,而不会是那些靠口嗨得到高潮的人。
作为电影,《最幸运的女孩》勉强及格;作为女权电影,R君只能给它打个不及格。
R君,2022年10月19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谢谢啰!
财猫电影兵无常势,水无定形部分社会题材电影影评:-印度人把他们的“唐山案”,拍成了对莫迪政府的讨伐檄文-当韩国电影人又在思考这场病毒危机......-汤唯又扮演了一次韩国的王佳芝,可惜智商还是没有在线-戛纳的影帝,能否为“贩卖婴儿”正名?
-为什么一个教师会挟持16名儿童作为人质?
94届奥斯卡专题影评:-一场不动声色的谋杀,成就了今年奥斯卡最大的热门-暗黑、诡异、奇幻、欺骗、谋杀......今年奥斯卡偏爱暗黑路线?
-《沙丘》: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就是它最好的模样!
-迪斯尼又拍了部毒害万千女性的“鸡汤”啊.......-一场彗星撞地球,撞出了最大的人间丑剧-“邦德之死”,一个时代偶像的最好谢幕-英雄的困境,来自过度的政治正确和多管闲事.......-讽刺了,古驰品牌赞助拍了一部古驰家族谋杀案的电影-为啥这部《失控玩家》,会让社畜们看得很扎心?
-史皇这奥斯卡的一巴掌,可能就是入戏太深93届奥斯卡专题影评:-这是独立女性都需要好好看的一部电影-这部暗黑版的《寄生虫》,10年前就已经得了文学大奖-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说尽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这部9分的皮克斯新作,其实是一部“毒鸡汤”-这也许才是《信条》最简单明了的解读.......-汤姆汉克斯的2020新经典,精彩重现了二战的大西洋海战-《少年的你》:9分,毫无疑问的年度国产最佳
演senior editor的是L字里的Jennifer呀,拍得太不朴实了台词还拉扯Kate Middleton显得女主人设有点神烦。
豪门线很多余,讲清楚打工妹的学生时代故事本來就可以了。
还不够140字。
福克纳和孔子的段落挺好玩的,也是不多能反映女主业务水平的镜头。
整片都太虛了大概是面向teen受众的,拍得比暮光之城还虛。
这部电影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台面上的叙事:即将迈入豪门的女主,因为一套记录片被迫再次面对当年心中的伤疤,当过去授到的羞辱与不甘在胸中翻滚的时候,她要站出来揭露当年的真相。
哪怕放弃未婚夫。
这样做的原因也不是什么为了其他女人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而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于是故事就来到了暗线的部分,或者电影留白的部分。
也是我觉得最令人深思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桩婚姻对女主角而言代表什么。
他的未婚夫是能够在贝莱德伦敦有自己一个组的人,再看他们假日一家人在遮阳棚下喝酒聊天的情景,还有他们滴水不漏的说话方式。
女主角一开始就说对了,他们不是暴发户,他们是豪门。
女主角呢?
撑死了连个中产都不是。
妈妈靠着赡养费把她拉扯大,努力将她送进去那所本不该是她那个阶层的人进去的学校。
由此可见她妈妈也是个望女成凤的。
而她也争气,距离豪门只有一步之遥。
自己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女人渴望得到的事业与婚姻,她都得到了。
而且老公知道了当年QB的事情,也不介意。
当她说要把真相揭露出来的时候,虽然有过反对,最后还是同意了。
这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世俗的名利唾手可得,代价是失去自我。
你愿意吗?
女主角原本是愿意的,直到心中的不甘将她的妥协燃烧殆尽。
于是她挣扎着参与纪录片录影,还记得女主角看到迪恩后跑出房子,导演追上去说这也是为了其他女性发声这种鬼话吗?
女主角回怼了一句:其他人好着呢。
然后快讲结尾的时候,彭博的女记者走出来讽刺女主角所做的一切不过因为虚荣,为了博取一个为其他女性发声的好名声,抹杀了迪恩这么多年为社会付出的贡献。
言下之意就是哪怕他当年有错,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赎罪了。
而另一边厢的女主角又为社会贡献过什么呢?
瞧,这不刚好应了女主角说的那句话吗?
其他女性好着呢。
而且质疑她的女记者大小也算一个在社会上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了。
但是女主角这番话明白的点出,她决意揭开当年的真相,不是因为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因为她自己。
单纯的为了自己——在迪恩的新书发布会,两人在书架边上的对话。
于是她满怀自信地递给lolo一份手稿,关于这一切的手稿。
精彩的部分来了。
lolo让她对自己坦诚一点,lolo直接点明了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有所顾虑,你的丈夫,你的公婆,或者你的母亲。
女主她自己说过,维持体重就是为了上擂台,如果不上擂台,又何必维持体重呢?
一直记着当年的事,不愿意放过自己,努力让自己体面的活着,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讨回公道吗?
于是就有了婚礼晚宴上的决裂。
未婚夫震惊于文章的巨细无遗,亦震惊于她的先斩后奏。
母亲在码头边对女儿的劝喻是对的:如果把这些的爆出来,她的婚姻就是代价。
而妈妈也不愿她走这条路。
何必呢?
为什么就是过不去,就是不能妥协呢?
可是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要女性妥协呢?
她一直妥协可她活得闷闷不乐,胸中的怒火焚烧着她。
可是理智与社会规则压着她,让她学会审时度势,说出来的话都是别人喜欢的。
直到最后一刻她向最亲密的人坦诚了自己,却换来了一句你以前很有趣的。
我很怀念我们以前的时光。
这就是她最初犹豫的理由。
戴面具的生活虽然不舒适,却给予了她世俗的特权,是她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的。
就像鞋子虽然不合脚,但它漂亮啊,它代表的价值足以盖过那些隐约的不适。
可她最终选择对自己坦诚,脱下了鞋子,用自己的脚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没有特权的严苛世界。
学校暴力阴影诬陷女权觉醒片。
一个报社的红人,马上就要嫁入豪门。
可是自己30多年前经历的校园枪击案又被大众拎出来说事,有媒体热切需要她出面说出真相,在隐瞒真相委曲求全地重新生活,还是澄清真相救赎自我,做一个独立真实强大的人,女主做出了抉择。
女权觉醒,越来越强大,应该为之喝彩。
女主是个报社的红人,每每出的点子都让总编很是欣赏,总编准备带着她去纽约日报共同发展。
同时女主就要嫁入豪门,未婚夫是个运动明星,家里有权有势。
但是作为几十年前自己所在学校发生一桩枪击案的亲历者,枪击案近期又被提起,主要是当面和她一起亲历的同学开始出书专门写这起枪击案,还把女主说成了这起枪击案的同谋者,这让女主很想把事实真实说出来。
事实是这样的,女主与一个男生交好,他们在一次派对中,男友将女主分享给了自己的伙伴,在女主不同意反抗的情况下,几个伙伴还是强行和女主发生了关系。
女主在事后,怅然若失,惊慌失措地跑出去,遇到了一个男老师,她向老师说出了一切。
老师要告知她的母亲,她不愿意。
老师就将此事告诉了校长,校长表示这件事在报警之前,一定要告诉家长,女主不同意。
所以学校只能将老师撵走了。
女主将被qiangjian的事告诉自己的几个好朋友,这些好朋友表示也被这些男孩欺负过,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这两个被欺负的男孩竟然拿枪冲进学校,把欺负过他们的男孩全部射杀,只剩下一个没死,但变成了残疾。
但是在学校受害者追悼会上,残疾的男生竟然反咬一口,说是女主与两个枪击者合谋造成了枪击,所以女主变成了众矢之的。
但是其实女主根本不知道,还在反击时杀死了其中一名枪击者。
但是丈夫却不愿让她再次提起,母亲也是一样,到底何去何从。
最后她还是将真相写成了报道登上了纽约日报。
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
女主是个勇者,她放弃了荣华富贵也要将真相说出来,救赎自己的内心,是需要勇气的,为她点赞。
但是不明白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去救赎,非要在这个时候,如果早点不就不会辜负金龟婿了嘛。
也许这时才鼓起勇气吧。
校园霸凌,校园暴力无处不在,我想很多人选择沉默,毕竟真相有时会毁了很多事,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勇者,也许这些阴暗面永远难见天日。
那个出书的残疾人面目可憎,明明是个qiangjian犯,却要把自己粉饰成一个受害者,无耻之徒,女主与他的对峙还是很痛快。
女主最终走出了过去,要感谢自己的勇敢,但是错过的爱情还是让自己嘘吁。
我们看到了揭示真相的阻力,比如那个没见面目的校长,比如一味错怪女儿的母亲,比如为了声誉,不顾女友心理阴暗面的丈夫,他们虽然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没有错,但是对于女主都是无尽的伤害,真相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真相总会大白天下,正义只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善良的人们都会坚信!
为什么这片只值5分?
女主的编辑lolo一语道破原委:if you are going to write it, approximation of truth is not enough. It's either truth or sugarcoating.Protecting someone, even part of yourself, is not gonna cut it. 如果你要揭露罪恶,近似真实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拿出百分百的真实感召读者,揭露罪恶,才能给自己一个closure。
否则就像有过类似不幸经历的lolo所说,you suck it up and move on with your life.如果你认可这句话,我们就来看看本片错过了哪些本应彻底真实、却用近似真实的陈述糊弄观众的地方。
1. 先说arthur之死。
这点恐怕是女主无法得到男生共情的主要原因。
校园枪杀案的两位主角,一位是dan,他受过被人在身上拉屎的奇耻大辱;一位是始终在替女主和dan打抱不平的arthur。
纪录片导演问过女主:“你和dan之间有某种understanding吧”。
女主承认,因为他们都是校园霸凌和性暴力的受害者。
那么arthur呢?
在arthur向dean的大腿开枪之后,女主反而持刀手刃了arthur,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在纪录片录制过程中,女主就这点一带而过,没有给出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引发男性观众大为不满实则不该怪观众,没有深挖女主当时做出此举的内心动机,企图以一种无关痛痒的解释蒙混过关,就是lolo所说的近似真实,但这无法服众。
2. 荡妇羞辱这种典型的stigma对于成年女性来说都无法很好地应对,更不必说是尚未成年的高中女生,因此女主被轮奸后选择沉默完全合理,更不用说她还有一位在贞洁问题上非常严苛的母亲。
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让帮助她的老师丢了工作。
问题在于,在dean向全校传播女主的不堪过往且事实上成为同学口中的荡妇之后,她还选择缄默就很奇怪了。
此时的她已经孤立无援,没有任何人做她的朋友,她既不被允许转校(母亲不同意),又不主动出击道出事实真相,如果这还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观众是难以信服的。
3.高中期间的纽约之行,女主有了一个顿悟: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我认为大学毕业后的她算是做到了。
8万美元年薪的杂志专栏作家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纽约城也绝对不算混的很烂,独立自主肯定是做到了。
可成年之后的女主又为何还是三缄其口呢。
电影模棱两可地给出几个解释:比如女主内心的职业鄙视链作祟,认为畅销书作者dean的背景光鲜亮丽,自己一个女性性专栏作家相比之下简直就是下三滥,说的话没人信;比如母亲认为她应该攀龙附凤,过往不堪晒出来豪门无法接受。
但我们始终不是很清楚女主成年之后的真实想法,她到底是如何看待这段经历的:她把过往包的严严实实,但又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即无法move on,又不愿揭露罪恶。
导演靠这种连近似真实都靠不上边的内心戏是无法感召观众的。
高赞短评说女性受害者应该凝视深渊才能获得救赎,可是本片最缺乏的恰恰是凝视深渊直面真实的勇气,因此最后的高潮更像是强行拔高,没有任何令人触动的因素。
想要借此片替metoo运动造势,恐怕差的不仅是一口气。
综上所述,本片豆瓣评分公正合理,没有拉黑踩踏。
其实想给一星的,但我真的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底子。
女主角被强奸,金丝眼镜男生(A)被霸凌,一个看不惯霸凌行为但平日里自己总惹小麻烦的男孩(B)每次都站出来和校霸对抗,后来为了给女主出头B跟校霸打了一架,误伤老师被开除,伙同曾经被校霸欺负的A制造了校园枪杀案。
一个故事融合了两个最热门的议题,如果让大卫·芬奇来拍,这绝对是一部剧情饱满的心理惊悚片,但迈克·巴克却硬是把它拍得稀烂。
最离谱的点在于导演把女主拍成了一个弱智。
小时候害怕通知家长,在校长室反悔决定不报警,这我可以理解,帮她上报的老师因为放学生们离校去开party被开除了,也不能怪她。
但是强奸她的人她一个都不敢对抗,甚至连质问的勇气都没有,还生怕言语间伤害了强奸犯的感情。
反倒是唯一站在自己这边劝自己勇敢的好朋友,因为措辞太激烈被她骂了一通。
男生A和B气不过,最终决定拿枪报复校霸,他们当然是行为极端的,杀掉了一些看起来无辜的人,但A没有杀死女主和她旁边的女生,而B让一个女孩离场的时候也说,我挺喜欢你的,你走吧。
所以可以揣测,他们并没有极端到报复社会的程度,只是杀死所有在他们看来罪有应得的人。
B把枪交到女主手里,劝她开枪杀死强奸她的Dean,她不照办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在B夺回枪打断了Dean的腿之后,她突然“勇敢”了,拿刀直接插进了B的脖子,这他妈到底是凭什么啊???
她可以旁观,可以跑掉,甚至可以出去报警,我都能接受,但她有什么理由和权力杀死一个最初一直在帮助自己、始终站在弱者一方且眼下也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啊?
Dean幸存以后怕她跟警察说出自己的强奸罪行,所以恶人先告状,对所有人说她和他的两个朋友都睡了,然后被自己抛弃,所以才找两个男生一起制造枪击。
Dean肯定是混蛋,但女主也是个混蛋啊。
这属于狗咬狗。
成年以后的女主变得心口不一,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内心充满厌恶但嘴上说得好听,这我是可以接受的。
发条娃娃这个比喻也很妙。
但是她依然选择不说出真相,维系自己现在即将嫁入豪门的美好生活。
纪录片导演对她说可以帮助更多女性的时候,她还拿出了“其他女性好着呢”这种“你少跟我道德绑架”的姿态。
说与不说,都是受害者的权利,无可指摘。
可问题是,最后她的主编轻描淡写的几句“部分诚实是不够的”,“你应该写出没有人看到过的东西”就让她突然翻然悔悟了,甚至不惜和未婚夫摊牌:我一直在利用你,把所有积压的情绪都发泄在你身上,现在我需要不顾你或者任何人的想法说出真相。
这种抉择的转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刺激点在哪呢?
她早怎么没想通呢?
我们都知道,导演需要一个性侵题材的女主突然清醒过来成为代替女性发声的受害者榜样,但你不能不管最基本的叙事逻辑啊。
前面女主试婚纱之类的剧情完全是废笔,对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没有任何帮助。
至于她在女性杂志写性生活专栏的人设也很矛盾,她写的东西都是教女人如何取悦男性的,并且她对此也并没有表现出厌恶,而是一种看透了男女关系之后的戏谑,以及对自己把握话题度能力的骄傲。
她作为一个性侵受害者,到底是如何产生这种心态的呢?
你到底是想说她坚强还是软弱还是她在故意表现出无所谓呢?
这些都没有拍明白,而且她明明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这和她工作时的从容是完全割裂的。
影片前半段一直在试图留悬念,通过闪回一点点揭露往事。
但对现在的陈述里缺少对过去的铺垫,最后的枪击案明明应该是荡气回肠的高潮,但由于铺垫不当完全没有制造出该有的震撼,反而因为不断地插叙影响了剧情的流畅度。
甚至连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女主都是一进门就开始对着摄影机讲话,没有任何前期的准备,这种失真的细节会让影片丧失正常的节奏感,导演好像根本不懂什么叫张弛有度,只会一股脑儿地给你罗列事件。
最后女主对着镜头号召女性受害人勇敢揭露真相的情节,也因为前面的自相矛盾和令人生厌而显得突兀。
地铁里的女人纷纷用手机发表自己对女主文章的支持并袒露自己的创伤隐秘,也是非常刻意和尴尬的场景。
总而言之,闪回中的故事单拎出来是非常好的故事梗概,但导演的拙劣技法让这部片子再无任何可取之处。
一部题材如此讨巧的片子在刚出没多久、仅有2000多人评价的时候就只有6.8分,那它实际上要差劲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关于被强暴者、受害者应该如何act从来就没有定论也没有对错(但是舆论很喜欢判断对错)这个故事里强调的是受害者保持强者姿态和掌握叙述话语权 有何不可?都是不错的角度
总觉得有点一开始好像使错了力气,把女主描述的捞女一般,圆滑世故游刃有余?可能因为内心独白乱入,总是觉得她有点莫名其妙,反而不像是刻意回避自己的伤害而变得很攻击,可能攻击性内化了吧,最后她还是很攻击,外化了,这什么成长,又莫名其妙了一次。
剪辑师功力可以,把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折了好几段,不然更加惨不忍睹。三星献给这些勇敢发声的不完美受害女性。
最后未婚夫应该一枪蹦了这女的,别人害她,她又害别人,坑了太多的好人,女权题财过于牵强~!烂片~!
结局line so good “what’s your name…? Yea it’s fine cuz I’ll always remember u as the girl I told to go fuck herself on fifth avenue :))))
一个女性觉醒的故事。女主高中时被轮jian,被校长吓唬之后,她决定不报警。学校里被欺负的男孩策划了校园枪击案,把轮jian女孩的人杀了,只剩下一个没死,但瘫痪了。多年后女孩成为很厉害的编辑,与多金帅气男友马上结婚。可是一直没有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及没有得到施暴者的道歉让女主无法再这样继续“假装”下去。于是她鼓起勇气把当年的事件写成文章发表,虽然因此无法结婚,但她终于放下了过去,并且能够坦诚面对自己。其实故事应该还是精彩的,但两条线穿插后剪辑在一起,显得有点乱、有点碎,情绪积累比较困难,从而影响共情。
无法理解她杀死本,也无法理解她和未婚夫分开,获得了什么呢?一句F u吗?
太直白也太浅显。但是该说不说我还是要说,没有过在性别差异上受到痛苦的,就别高高在上地评价了。电影整体就两星,故意打个三星。
到影片后半段 拍得很棒。
3.5 故事本身比较扎实,讨好型人格使女主沦为不完美受害者,又逃避受害者的身份,真正成熟认知自己身份后勇敢面对过去。可惜剧本改编上,过多的心里独白,只是想让人听一个故事,削弱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枪击画面太让人难过了。片尾曲赛高!
同意评论里说男的不要在这里刷差评谢谢,满分电影。
有缺陷也有爽点 总的来说还是推荐
主角的遭遇,确实是令人同情,但是这个电影实在是太无聊太糟糕了,很难看下去,就那种坐牢那种煎熬,mila我还蛮喜欢她演喜剧的,这种类别的,还是算了吧
上层的穿搭,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完美的融入贵族未婚夫的身边,默念着“You belong here”, 有着自己的career,真的是try-hard former financial-aid kid. 未婚夫没有站在她身边支持她有点遗憾。不太明白的点是她的两个朋友为什么会走上极端,以及她为什么要亲手结束自己的朋友
【7.5】这样的电影应该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从家庭到社会都应该建立一种性侵受害者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性侵经历的支持体系,她/他不必有耻感,也不应该被这种不幸的阴影笼罩一生,无法释怀。很庆幸这部电影是在网飞上线,并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被更多人看到,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叙事很垃圾,悬疑的点难道是叙事方式吗,弄不明白
没想到主题歌不敷衍
没看过原著,婚礼彩排前的内容看得让人头大,那一刀也很令人费解,虽然是受害者但对男票、对卷毛、对纪录片采访都表现的很碧池。感谢女主最后强大了,不然又是一部自怨自怜玛丽苏(男导演真不行,婚约在身的成年女主不是内心挣扎,而是令人讨厌)
Bette太有魅力了,十几年过去,更坚韧了。就像她说的,揭露邪恶的真相,仅仅接近真实还不够。所以这片终究还是带有几分苦涩的糖水片。被伤害的女孩们,要直面的黑暗和需要走出来的时间,只会更深、更久、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