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上映时间上,Mistress America比Lady Bird要早了3年,但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都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脉相承——Lady Bird以Christine离开故乡到纽约上大学为结局,Mistress America则承接了这个尾声,以异乡姑娘Tracy成为纽约一所大学的新生为开端。
那么,远离家乡、在大城市独立生活的伯德小姐,实现了她的文艺梦想,过上了时尚杂志或文学小说里的精彩生活了吗?
Mistress America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头,用蒙太奇的方式展示了Tracy在新生生活中的种种尴尬。
咄咄逼人的室友,忘记自己的名字的新同学,兴致勃勃地想去迎新晚会social却遭到冷嘲热讽。
学业进展也不顺利。
努力写的作业只拿了平庸的成绩,于是越来越缺乏学习的动力。
修读了喜爱的文学专业,课程却百般无聊,还得忍受无知的同学自以为是的发言。
没有存在感,也没有成就感,大学生活就像一个喧闹的派对,Tracy身在其中,却倍感疏离。
转机从Tracy的一段若有若无的罗曼史开始。
她与同样被文学社“退货”的男同学惺惺相惜,读彼此的小说,交换意见。
这段近乎灵魂伴侣的暧昧点亮了Tracy黯淡的大学生活。
她变得热情、积极,从未如此投入和享受校园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男同学移情别恋,她的生活、精神状态又再次跌入谷底。
从影片的前段,我们不难发现,Tracy上大学以后面对的第一个大困难就是如何在新城市建立自己的新生活,换言之,学会独立。
“独立”并不仅仅指“自我照料”,学会洗衣服、换床套这么简单,而是指独自开展生活的能力,这包括能否在新的环境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情感支持体系,能否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能否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意义。
影片多次暗示Tracy是一个被家庭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感情不和的父母苦苦支撑到她成年以后才离婚,在超市里分不清意粉的种类。
而纽约就像一片汪洋,Tracy在水力奋力挣扎,如果她学会游泳,就能探索其中的五光十色;如果学不会游泳,便被寂寞和孤独所淹没。
于是Tracy开启了第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结识即将成为她“继姐”的Brook。
Brook(Greta Gerwig饰演)的父亲即将与Tracy的母亲结婚,她年近30,在纽约过得风生水起。
她的登场亮相相当具有象征的意味:从时报广场中央的TKTS售票亭上鲜艳夺目的红色楼梯款款而下,穿着白色大衣和黑西裤,脸上带着精致的妆容,热烈而亲切地呼喊着Tracy:“欢迎来到星光璀璨的百老汇!
”自信的神情,张开的双臂,豪迈的步伐,她仿佛承包了整片时报广场,以女主人的姿态正在开门迎客。
(她确实住在时报广场,非常浮夸的住址。
)她以大姐大的姿态带着不谙世事的小妹Tracy经历了一个典型的纽约文艺夜:看live house、泡酒吧、直到午夜的派对。
之后,Tracy是这么形容Brook的:“跟她在一起,就像身处纽约市。
她让你想要找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避。
”
在Brook身上,Tracy找到了生活的热情,她喜欢和Brook待在一起,喜欢通过她的眼睛去认识纽约。
Brook热闹、戏剧性的生活刺激了Tracy的创作。
她记下Brook的金句,用在小说当中,写出了从未有过的鲜活人物。
她享受喷涌而出的灵感,主动卷入Brook的生活,鼓励后者一步一步地往脱线的方向走。
Brook梦想在纽约开一家独一无二的餐厅,每个顾客可在其中感受家一般的温馨。
即将开张之际遭遇现男友撤资,在Tracy的怂恿下她决定长途跋涉去康州,问多年未联系的土豪前男友要钱。
Tracy盘算着,这场闹剧将会是绝好的创作素材。
遭遇文学社退稿以后,Tracy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产生了怀疑。
Brook的出现激发了她的写作欲望,使她一度重拾信心,误以为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实际上真正有创造力的是Brook,她用她的梦想、能量、雄心壮志织造了自己疯狂而迷人的纽约客生活。
她不依附于任何人,无视旁人目光,有主见,有创意,不服输也不害怕失败,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她找到生活的动力并为之全力以赴,是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独立而精彩。
她对生活的热情,被Tracy盗用为写作素材,刻薄地冷嘲热讽。
但这种热情,却正是支撑着Tracy在他乡精神抖擞地过日子的能量。
Tracy觉得Brook觉察不到自己身上注定失败气质很可怜,而Brook则反讽Tracy需要依赖别人的生活才更可悲。
纵观Tracy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的尝试,后两次她都明显地把生活的意义放在了他人的身上。
有恋爱可谈,生活就是趣味盎然的;有新朋友带着玩,生活就是活力满满的。
当她得偿所愿加入学校最著名的文学社时,依然闷闷不乐。
她去请教灵媒,对方告诉她,你需要找到内心的归宿——向内,而非向外,找到生活的热情和能量。
于是第一次地,她做了这段时间里唯一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事——退出了名气虽大但理念向左的旧文学社,创立自己的新文学社。
她不再纠结于合群,也不寄望于依赖他人,她决定以自己的力量影响别人。
她从索取,变成了给予。
电影最后,她与Brook和解,也学会了欣赏Brook身上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看似闹剧一般的疯疯癫癫生活,而是永远不被生活打败的勇气和永远不被浇灭的热情和信念。
他人是火柴,而她是篝火。
浪漫主义者燃烧自己成为别人的精神偶像。
愿Tracy,愿我们,能收获,能给予;能自立,能自足,终得自由。
“美国情人”是什么鬼,那么酷的女主角当然是“美国女主人”啊!
*借电影中的Brooke,纪录一个友人,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the film itself. 献给世界上各个角落的Brooke们*在寒冷的北京初见Brooke。
那是回国后的第一个万圣节,显然比东海岸要暖;聚会上,Brooke冷坐角落,毫不着力的装扮,丹凤眼和厚眼线勾画出充满风情的五官。
这种美马上吸引了在场来自伦敦的男生友人,那位年龄不到30年薪超过200万的才俊凑过去问一句“So Brooke, what do you do?"的时候,她吐了个烟圈,望穿他那诱人的异国眼睛,回答说:”Why the fuck you care?"绝少受拒绝的友人给了我一个大大的“WTF”眼神,几乎反社会的一幕却深深吸引了我。
Brooke生活在上海,毕业于当地最好的高中和中国最好的大学,之后去美国深造,香港工作。
她说的每个句子都充满了环游世界者的洒脱,又丝毫不具同背景的精英阶层的傲慢。
她不羡慕任何人,不在乎社交尴尬,最喜欢trance音乐并遍寻每个城市的trance俱乐部。
尽管对trance完全无感,但不得不承认,在Brooke的身边一切流转的空气都更加时髦了,每次和她出入电子乐俱乐部本身才是乐趣所在。
27?
30?
难说出她年纪,总藏在充满生机和自信之下,眼角刚溢出的一两处细纹也隐含魅力。
拥抱自由的她早已离开金融圈,对于还在投行滚打的我,有着妓女看着另一个妓女自己赚钱赎身的光环感。
彼时她在时尚圈里担任高职,游走于高档品牌和杂志项目中,身边除了名模就是摄影师,约会的对象也是90后的小男模,偶尔上上电视节目,接受杂志采访,一脚跨在名人的门槛上。
在世界的美好中沉浸。
几年后,从金融圈上岸后的我也来到上海,于是Brooke从偶尔聚会的普通朋友,成了可以经常见面的友人。
和她的每次聚会地点都充满惊喜:一点也不和时尚沾边儿的火锅店、满场外交官的休闲酒会、名摄影师的家庭餐会........每次见面如同迷宫,让你甘愿迷失其中。
直到有次在某密友的生日会上,发现她也是密友的朋友。
那是个集聚各界有趣人物的场合,人人都和谐地乐在其中。
原本Brooke玩得喝得尽兴,却毫无预警拉着我突然哭了,怨妇般控诉密友和她的短暂约会及始乱终弃,将最不堪的言语堆砌在他身上。
以对密友的了解,他从不对任何人认真,也不屑隐瞒这份不恭。
只是个诚实的渣男,略有理智之人都会敬而远之。
看似活得如此明白的Brooke却对这种人认真起来,也不掩饰这份不堪,着实让在场的人尴尬起来。
事后了解,密友甚至没有和她交往过,点到即止的几次约会,仅以接吻结束。
如此创伤实在始料未及。
不久后她从时尚圈离职,理由是圈里人实在无趣,配不上她的智商和经历。
继而转战出版界。
谜之不懂她要步入的夕阳产业,作为朋友只能无限支持,只是这步跨地缓慢,她几乎休整了一年时间等待时机成熟。
每每见面,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默契不提,几乎在所有人都忘却她对出版界的野心时,她终于进入了某杂志社担任管理层。
Brooke的新工作伙伴们业内口碑十分不堪,可谓臭名昭著,担心却又说不出口,只能在一个个坏消息中慢慢得知她在杂志社的难过处境。
最后一次听说她的职场际遇,是在管理会议上的一次情绪崩溃大哭。
依然难以想象那幕。
被提拔的一批人,曾对她高山仰止,也因她的状态而纷纷离开。
最后她自己也在入职半年的原应为甜蜜期的工作期内,黯然被辞退。
最近一次深谈,在时光中已渐远。
Brooke计划申请欧洲的顶尖学府MBA,因为北美和亚洲已经呆腻了。
她的猫重病已愈,小男友提出分手,父母正以最大努力试图理解她的未来。
她计划着回国开设慈善机构,却不知从何着手。
一如既往地充满着手舞足蹈的自信,以及千头万绪的计划着无数计划。
“But what she couldn't see most of all, was that those people were nothing compared to her. They were matches to her bonfire, S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 The world was changing, and her kind didn't have anywhere to go. Being a beacon of hope for lesser people is a lonely business."这世界太多all romance and success的人,但Brooke这种all romance and failure的人,才让一切变得有趣。
和有趣相比起来,成功又算什么呢?
主角布鲁克是个年过30的女人,像个纽约人一样,热情/乐观,充满魅力,所有人都觉得她有种有趣的灵魂。
她追求着梦想,但同时她也在清楚,当年纪越大,会梦想越大,但是成功的几率却越低,所以有一个机会就会更想抓住。
然而事实却是,她在构想新的概念(idea),不过在当要付诸实际,却总是却步,总会被成功几率太低等诸多理由说服而放弃继续。
这难道不像生活中的你我吗?
90后的最开始一代已经迈入30岁,我们碰到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想改变太多,但是无能为力状况也太多。
设想很多,实施的很少。
不甘于当下,对于改变又踌躇不前。
电影的最后,为这位女士冠上“她是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着浪漫与失败色彩”,而当下的我们,我们在社会中沉浮的大多是人呢,忙碌着/庸碌着……
喜欢这一段。
I think I'm sick.And I don't know if my ailment has a name.It's just me sitting and staring at the Internet or the televisio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ntersperesd by trying to not do that. And then lying about what I've been doing.Then I'll get so excited about something that the excitement overwhelms men. And I can't sleep or do anything.And I just am in love with everything but can't figure out how to make myself work in the world.I wish we lived in feudal times where your position in the world couldn't change, If you were a king or a peasant, you had to just be happt with who you were.
Tracy初到纽约,终于联系上即将成为她继姐的布鲁克,布鲁克是她向往成为的那种纽约客,带她在各种聚会中穿梭,认识不同的酷的人,梦寐以求的纽约生活好像终于成真。
但很快,你会发现,布鲁克不是那种真正“玩转”纽约的人。
而tracy,融入群体困难,观察者,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却可以很快看清布鲁克无法正视的问题,并在那篇小说里写了下来。
为布鲁克那样的人写失败的结局并不难,她总是急急忙忙的说话或做事,如果不是对她的回应,她就仿佛没有听见,继续自说自话,好像只能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与他人沟通。
她随时冒出很多的想法气泡,太多以至于并不珍惜,太多以至于没有一个被实践。
她可以身兼数职,看起来游刃有余的切换各种很酷的身份,她在很多地方出现,却不在任一地方久坐。
一开始,我对她的感受是不适却像tracy一样被她吸引。
这种不适感来自一个危险警铃,布鲁克选择了与常人不同的生活,她像一个不愿被驯服在野外独自求生的野兽,她是那种尝试跳出沉沦的勇者,但这势必带来不安感。
她不切实际的做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做了我们想做的事,在现实中,却活得并不怡然,因为热爱充盈着她,她却不知道该怎么生存,就是关于赚钱的那种生存。
所以她让我们不适。
“她看起来很不像一个成年人”,所以她仍和年轻人混在一处,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年长许多。
我们对成年人的舒适感来自他们对成年世界规则的把握和将自身恰当安顿于此的放松感,是将他们嵌入标准化生活后的安全感,可布鲁克不在其中,她是浪漫的西部牛仔,她独自面对自由和虚无。
那些在集体中感觉安全却无所事事的有钱人需要她,我们也需要她,她是我们都想看的故事,我们却没有勇气真正进入她的故事。
选择仍在于此,是死气沉沉的安全感还是前路茫茫的生机,是在生活中充满诸如怕有钱老公和自己离婚这样实在的怕,还是面对一片虚无的畏?
之前忙找房子搬家,忙德语考试,忙申请季申请学校,经常凌晨才睡,六点多起来补作业,就算闲下来了也丝毫不想去任何精力去补充营养,相反只是想要被一些毫无价值的短视频或者无聊小说把自己包起来,让自己觉得很轻松。
但是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空洞无物,就像女主说的是一具“腐尸”。
朋友说他之前就经历过这个阶段,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狭窄,最后形成思维定势,对世界保持一种偏见。
搬了新家之后决心,重新找回之前热忱的灵魂。
布鲁克 说,“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布鲁克是一个美国女主人,热爱一切事物,时常会有创意的想法,但从来不实践,最后只是作了成功朋友的嫁衣,但是又不甘心沉沦拜金主义,所以一直在寻找出路,寻找如何在这个世界不改变自我的生存下去。
这种傲慢或许最后还是会臣服生活,但是又要怎么定义臣服,没钱没事业就只能定义为loser的臣服吗。
这些成功的标签只是消费主义营造的陷阱,布鲁克自带的那种,不知疲倦寻找和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冲动,让我觉得特别热血。
虽然她本人也不是个能一直守住一个想法从头到尾坚持的人,但是各种想法各种尝试就让我觉得很钦佩,因为小菜鸡的我,已经开始逐渐失去发散式思维的能力了。
我刚到德国的状态甚至现在的状态都和崔西一样,想要认识真正的德国,但是每天都是在重复相同的24小时流程,从来没有走进过这个城市的心脏,像一个游子一直漂浮在外,但是这种慢热的性子也不想去打扰其他人,参与他们的生活。
啊好想希望能碰到一个我的布鲁克(实话说,布鲁克真的是那种会给朋友强大勇气和毅力的人,因为看到她一直这么有活力,真的很难不被激励)
一拍即合也怕突然背叛,不管多少年过去,如果能诚心诚意的去道歉,没有什么是解不开的隔阂,在生活中我们每每都会犯错,但是如果心中有爱,什么都可以原谅,之所以感到温暖,是因为电影里面的人物都是有着一颗温柔的充满温暖的心的啊,即使女主角再怎么犯错,仍然可以找到回去的路, “向左偏了五公尺,你其实并不快乐。
”当女主角终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她勇敢的讲公文包扔下海里,找回朋友,忠于自己的心,这才是最初的本我。
电影中的所谓的美国情人,就是一种情怀,虽然失败但是浪漫,她很特别,她又很不特别,她爱钱爱利,但她讨厌虚伪的那一套,她真实可爱,但她又爱吹嘘,只顾自己,她的创意无限,但是她的行动永远跟不上她的想法,她是华丽丽的失败者,总是半途而废,她是普通人,她渴望温暖,她是一个小女孩, 她是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浪漫和失败,我爱她。
诺亚鲍姆巴赫的影片总是有着充满智慧又异常亲切的幽默,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都是在随性地聊天,他会用最自然的笔触去刻画来自于不同地方的新纽约人漂泊在异乡的幸福和惆怅。
他们或许像弗兰西哈一样年轻充满活力,又傻得天真缺乏历练。
又或许像年轻时候本斯蒂勒夫妇严肃缺乏个性又觊觎成功。
这次的角色布鲁克也是这样一个追梦者,她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却又身兼多职,全为了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开一家小餐厅,突然有一天,一个女大学生闯入了她的生活。
格蕾塔葛韦格是鲍姆巴赫的缪斯,她联合编剧的剧本总是具有自传体的成分。
惆怅的弗兰西斯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萨克拉门托寻求避风港,这可能来自萨克拉门托人格蕾塔自己初到纽约的生活阅历。
所以在这些格蕾塔参与编剧的剧本中,一切非常接近真实,每个人都有骨感的野心和追求。
这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叫崔西的女大学生,她是伯纳德学院的大一新生,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的陪伴,也不喜欢学习。
后来终于有个哥伦比亚的男生陪她聊天,推荐他给文学社团写东西,不幸的是,她最后发现这哥们有个女朋友,还是个吃醋的女朋友,气得崔西把手机屏幕都给摔坏了。
格蕾塔正是毕业于伯纳德学院,她在大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成为了角色性格描写的有力元素。
孤独青春期少女急需知己,在这自然而然的动机之下,格蕾塔饰演的布鲁克出现了,她从时代广场红色的阶梯下以一种明星亮相的方式走了下来,她性格直爽,敢骂敢恨,就像标题美国女主人一样,以一种大姐大的身份呵护着崔西,成为崔西的靠山,甚至偶像。
这种故事的动机在传统的描述青春期少女的电影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然而就布鲁克的性格,《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史蒂芬霍尔顿指出,让布鲁克在纽约大众中与众不同的是她这种任性和天真。
她说话就如滔滔黄河水一分钟能灌出好几百个单词。
在酒吧碰见老情敌时,直接上法克碧池等高端词汇,这种直率十分有趣,观众们时时刻刻都被格蕾塔葛韦格巨大的气场所吸引。
同时,布鲁克带着崔西游走纽约的大街小巷,这可能也是该影片最具有纽约情怀的地方。
之后,布鲁克想开一家餐厅,她召集一匹人,包括崔西,那个哥大的男生,男生吃醋的女友,去找自己富有的男朋友。
之后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完全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房屋内。
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电影后半段的风格犹如波兰斯基的《杀戮》。
AVClub的影评人AADowd在论述这部分的时候,认为“该片不仅深扎入20岁90后这批年轻人的内心挣扎,也同样显露了纽约客存在的一种自恋主义特征。
在诺亚鲍姆巴赫其他的影片,这样的自恋也是常见的,尤其是那对《年轻时候》中不按纪录片原则做事,随意演绎篡改真实的纪录片导演,在本斯蒂勒与其的争论中却反尔笑其愚蠢。
可见这名46岁的诞生于布鲁克林的导演早已洞悉纽约这座城市的个性和缺陷,这也是他电影中的一贯主题。
不得不说,这种电影就观赏性来说是精彩的,耐人寻味的。
角色之间的争吵也是相当火爆。
虽然与神作《弗兰西斯哈》还有一定差距。
不过他的电影就像纽约这座城市,文化思想的大熔炉,以及掩盖不住的最单纯的梦想。
感谢观看,本文写自纽约。
这个故事本身就够好看!
加上纽约情怀&加上greta对演纽约客太驾轻就熟,和看弗兰西斯哈一样简单明快,除了最后tracy被针对,心理阴影hhh很能理解tracy,可能因为是抑郁质占多的人。
就算是迷恋greta也带着凝视和旁观,因为心知greta的迷人也许是短暂的。
有段评价说的真的蛮好,tracy总是自视甚高,18岁就觉得30岁的人生传出腐败气味。
看到tracy被所有人针对还蛮难过的,感觉她没犯错。
可能清高的副作用就是共情缺失和钝感吧。
看过弗兰西斯哈之后再看美国情人的会不会都会有后遗症,觉得greta本来很笨拙,演出来的都市女性有点生硬。
那段tracy和男同学对话也蛮经典,清高的还有一大副作用就是单身。
仍感到这部片子主角不是greta,而是tracy。
greta是被观察的客体,是外表吸引人内核却的确有种“腐烂”气息的白羊座hhh如果说弗兰西斯哈是单纯塑造了一个浪漫主义失败者,那美国情人就是戴上了一层滤镜,在tracy这样小有才华清高自卑交错同时善于思考的人眼中,这样的生活。
【是美国情人,还是美国女主人?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在你开车旅行时,永远都到达不了目的地,也希望永远不结束?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候,「二十来岁,无所事事,以为自己是个作家。
」你读很多书,看很多电影,经常去看演出。
你尝试搞点大麻,跟异性勾搭,凡是跟离经叛道搭边的事,你都想试一试。
你暗搓搓地准备写第一个短篇小说。
就好像电影里的翠西,十九岁,只身一人远赴纽约市区上大学,参加各种文学课程,被身边的同学孤立,好在结识一位志同道合的哥大男同学,互相交换作品的同时,也交换了些许暧昧的眼神。
你们都向往进入莫比乌斯文学社,又都被拒绝了,好在你可以搭着他的车出去兜风。
是的,你们很般配。
但好景不长,他很快有了女友,不是你。
他嫉妒你的才华,不敢高攀。
一定是这样。
于是你难受了,谈不上伤心欲绝,但青春期的眼泪总是太廉价。
你得找个地方排遣情绪,不想独自垂泪。
于是你想起了她:布鲁克,一个已经三十岁、未曾谋面的女人。
她即将成为你的姐姐,因为你妈妈要跟她爸爸结婚。
于是你拨她的电话,没人接。
她很快回过来了:「知道纽约时报广场在哪儿吗?
」布鲁克的声音听起来多么快活。
这又是一部有关纽约、有关女生情感的电影,让人无法不想起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跟格蕾塔·葛韦格合作的上部作品《弗兰西斯·哈》。
该片带着明显的新浪潮印迹,在全世界范围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荣膺当年《电影手册》十佳(鲍姆巴赫第一次的上榜)。
凭借格蕾塔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精准把握和鲍姆巴赫对纽约的深厚了解,加上二人合作亲密无间撰写的剧本,这组电影情侣档正成为近几年纽约电影界的宠儿。
他们的贡献难分轩轾。
在相遇之前,鲍姆巴赫曾经凭《鱿鱼和鲸》声震奥斯卡,在洛杉矶拍过一些独立电影,小有名气;格蕾塔出演了大量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美国独立电影运动「呢喃核」的女神。
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叫《格林伯格》,鲍姆巴赫的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一位神经兮兮的中年危机单身汉,格蕾塔饰演女配角家庭教师。
《格林伯格》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和格林伯格的人生一样。
之后,鲍姆巴赫跟他的好莱坞女演员妻子(《八恶人》女主角)离婚,搬家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跟格蕾塔组成了情侣兼合作拍档。
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十多岁,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惊人。
《弗兰西斯·哈》跟鲍姆巴赫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
这是他第一次用黑白片拍摄纽约,第一次用女性作为电影主角,也是05年搬去西海岸后第一次重回纽约拍电影。
诺亚·鲍姆巴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
他是韦斯·安德森的好友,两人合作编剧过多部作品,互相当制片人。
他也编剧过多部商业作品,譬如动画片《马达加斯加》。
他长于各式编剧和导演的技巧,而格蕾塔擅长从生活中捕捉巧妙的细节,二人合力,贡献出一部接一部绝佳的作品。
与《弗兰西斯·哈》描绘的闺蜜情不同,本片叙述的是三十岁的布鲁克和十九岁的崔西之间的小故事。
这种讲述不同代际人之间交流的故事,更容易让人想起鲍姆巴赫的上部电影《年轻时候》——年届不惑的导演如何应对事业不利和咄咄逼人的青年导演的威胁?
《年轻时候》依然由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是一部彻彻底底的「鲍姆巴赫」作品。
经过数年沉淀,它比《格林伯格》少了几分癫狂,多了一点面对失败的从容和坦然。
看清楚没有?
凡是男性的、少年成长的、中年危机的都是源于鲍姆巴赫的洞察,而那些女性的、新生代的、大大咧咧的则是葛韦格的创意。
一个是人到中年的男知识分子,充满了焦虑和使命感,另一个是年少成名的女青年新锐,满腹才华挥洒起来毫无顾忌。
这就是鲍姆巴赫-葛韦格组成的最佳拍档。
回到电影。
翠西和布鲁克这一对因父母要合组家庭而新结识的姐妹,见面后竟然毫无意外地合拍。
布鲁克身上洋溢着大姐大的风范,喜欢有一位小跟班身边听她侃大山陪她逛酒局,翠西一边饶有兴致地走进布鲁克的世界,一边又暗暗观察她的一言一行准备写作新的短篇小说。
名字取好了,就叫《美国女主人》,因为布鲁克想开一家开放式的餐馆,类似沙龙的性质,而她就是沙龙的女主人。
「餐馆注定开不成……布鲁克身上有腐尸的气味。
」跟世界上其他早慧少女一样,翠西兼具了毒辣的眼光和有样学样的毒舌笔法。
她明知道布鲁克的餐馆注定会失败,但她还在一旁怂恿布鲁克坚持下去,甚至拉上那位跟她暧昧的哥伦比亚大学男生以及男生的醋缸子女朋友。
为了短篇小说的新情节,她必须推着布鲁克迎难而上去寻找前男友的赞助,直到走向一败涂地。
写小说的人都拥有一种上帝般的傲慢,因为他们对笔下的物角色生杀予夺、全权在握。
初学者的写作从生活取材,往往混淆小说作者和生活的角色,忘记了自己是从生活取材而不能为了小说去插手小说原型的命运。
翠西开始去影响布鲁克的生活,以满足她的小说预期。
同样的傲慢还体现在她对待哥大男生的态度上。
明明她对他只是有好感,却有意勾引他,因为她在潜意识里把他当成了另一个小说中的主角。
做这些事时,仿佛可以看到翠西的小说家人格在得意地哈哈大笑。
翠西幼稚的把戏很快被戳穿了。
她把布鲁克当作女主角写进小说的事,以及小说里那些破碎、刻薄、不成熟的词语被当众朗诵出来。
她仿佛被扒光衣服当众吊打。
房间里所有人都站到了她的对立面。
她的尊严遭到彻底的羞辱,布鲁克当场宣布和她绝交。
她们的父母做出了不结婚的决定,所以她们也不必再是姐妹。
不经历几场狗血绝交,不能痛痛快快的成长。
翠西,不到二十岁,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本以为能玩弄生活,反而被生活狠狠上了一课。
在现实中,故事进行到这里基本结束,别去幻想光亮的结局。
你的小说还是被退稿,你的小说原型就此和你分道扬镳。
收起你上帝般的傲慢,不要妄图强暴生活,生活从不会给你一个温情脉脉的回身拥抱。
二刷喜欢开头结尾的抒情蒙太奇胜过第二幕的drama,完美地捕捉了纽约的所有浪漫和滑稽的美好。我们站在桥边往霓虹灯的倒影扔水漂石,羡慕有目标的人生忙碌又精彩,太阳出来的时候抖抖双肩面对无可救药的生活。注定破碎的梦想比火星还要遥远和美丽,家里却铺不下一桌宴席。
话唠小清新,高潮撕逼大戏。
kind and fearless
没看进去,话唠片,探讨都市生活的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片前后部分割裂严重,前半段是还原纽约客的速写体裁,真实自然,对白有趣,节奏轻快,如同记录者的视角展开。后半段的室内戏份开始躁动,莫名其妙的刮起戏剧冲突,撕逼大战真的生硬搪塞的拼凑,几度尴尬症都犯了,一切看起来都太刻意了。
原来美国人对聪明人的印象挺刻板的,剧本还有演技都挺出戏
真的不喜欢,非常的不喜欢。两个女主角励志人物形象设定真的很像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路上碰到也会装作看不见的“熟人”或者旧同学~
快进看完,虽说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女孩儿,不象其它的片子里哪样光鲜,但贵在真实,但是片子里面哪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为了凑时间吗?总体的故事也就10多分种的事!
哦,看了整部戏都不知道讲了什么。。。算是。。。女性情感小品?
后半部分有些傻逼
有点伍迪艾伦的感觉啊。
看似是一个碎片化的舞台剧 整个电影充斥了满满的唠叨还有聊天 没有什么震撼的镜头 却发现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同年龄段人的生活 生活中也只能苦中作乐 有的时候要勇敢的选择 拥有自己的生活
一群蛇精病
我很疑惑于鲍姆巴赫的这部新作竟然没有给我带来一点共鸣,仍然是大段大段听不懂的台词,而且我尤其不喜欢其中的喜剧成分…我真的好像里面那个对一切事物都那么热情积极但最后总是什么都做不成的大妞啊,生活总是一盆接一盆的倒凉水,不过生活态度还要摆在那里,等你真的麻木了,你就输了。
话唠也要有点水准好不 莫名其妙瞎bb
it's very funny
什么鬼!!!
不如“哈”,倒是可以当做城市宣传片的路子。布鲁克的角色很好,甚至是她的独角戏,但她和特雷西的关系很牵强。结尾的强行圆满让原本可以更深入一点的角色变肤浅了。
看到一条点赞数很多的短评说:“别墅那场戏反映了导演对空间构造的理解能力等于0。”真是硬把优点说成了缺点。导演不是理解能力低,而是有意用空间氛围去替代死板的空间构造,配合浅景深镜头,既聚集了演员的能量,又营造了富有趣味的空间感。能把普通的封闭场景拍得既不单调、突兀,同时又无法被观众摸透,居然会觉得不好。你若是真把所谓的“空间构造”呆板地铺陈出来,这段戏一定显得平淡无奇昏昏欲睡,还能逮着观众眼睛半个小时?直接就给毁了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感觉这部电影有点神经兮兮的?特别是在别墅一群人的群戏,特别过瘾。但是说不好看吧,但是剧情故事非常吸引人,说好看吧,但是你又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看,可以说非常纠结了。。女一是妹妹,担任着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叙述旁白,也是女二姐姐故事发生的见证者,女二是女一短篇小说的故事来源。在妹妹看来,姐姐想象力丰富但是缺乏实力,这里也反映出纽约新时代文艺青年,渴望功成名就,但是又比较茫然的局面。美国情人,女二姐姐,在影片结尾选择逃离纽约去洛杉矶,说了一句点睛之笔的话,大概就是说希望生活在封建社会,这样地位是永远不变,富也是一辈子,穷也是一辈子,不用变来变去,费尽心思渴望成功。道理都懂,但是导演拍摄的风格比较新颖,哈哈哈
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