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承继,更喜欢它的英文片名The Two Popes。
一个纪录片式的电影,讲述13年Pope Benedict XVI退位,Pope Francis被选举成为新教皇的故事,但它更细微地聚焦在这两个人物本身与其中的连接,大量对话,探讨,质问,陈述,互相碰撞,获得宽宥。
奇怪的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我不知道那年三月的夜晚全世界聚焦在梵蒂冈广场上,不知道一位新教宗要获得至少77张选票,不知道白烟黑烟又分别代表着什么含义。
我的无知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敬意与喜欢。
在影院看完第一遍后回家又去Netflix上重看,从头到尾,没有间断。
它讲宗教,但它不枯燥,它甚至很有趣。
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人物“打架”,以神学思辨的形式,互不相让。
他俩在夏宫的对话充满火药,主教批判自恋的教会在新时代依然固步自封超然于外,教皇本笃无奈地回应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教会会遭世人遗弃,一个保守一个激进,是改变还是妥协,是上帝朝我们走来还是他一直在那里。
他们对如何处置教会里的丑闻争执,忏悔只能净化罪人的灵魂但无法帮助受害者,build bridges not walls。
而作为“教皇”本身这个角色,电影也给了更多人性的展示。
红尘,音乐,探戈,足球,披萨和芬达,与上帝的联系,甚至到最后教皇本笃接近歇斯底里地说“我不能再扮演这个角色了”“I dont hear his voice. Silence. For my entire life I’ve been alone but never lonely, until now.”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一个信徒的无助,而作为教皇,要去承认他失去了某种连接这更显得无助。
我不知道具体在哪里被电影打动,可能是它无声无息中传达的慈爱,痛苦挣扎后获得的解脱,抑或是人们对于信仰的真诚。
它让我在黑暗里落泪,受到感动。
但依然,这是部电影,其中多少真实多少艺术,无法判断。
它穿插着当时的图片、新闻报道与视频,它有着很精彩的配乐与剧情节奏把握,选了两位能把教宗诠释的淋漓尽致的演员Anthony Hopkins and Jonathan Pryce, 作为观众,依然能在大屏幕上看到这些老爷爷们飙戏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Worth a watch!Again, bravo to Netflix for making this film.
7分。
大麻雀和汉尼拔的演技真的炸裂,就这么一个剧本(不是说剧本不好,我觉得还不错,只是首先宗教、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些我不甚了解,我还看过圣经,我相信大很多国内的人应该都没有看过),在这样的前提下,换俩差点的演员可能根本没法看了(大概率我也不会看了,可能这就是流量吧,哈哈哈)。
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我一度非常难受于这个摄影,俩人在花园的最后那段对话,那么大特写,机器都快抖掉了!
看完后,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去拍摄,最简单的理由当然是资金问题,钱都去请两个大咖了,但是大概率不是这个原因,因为以这个摄影机的画质来看,应该是DV,根本就不是现代的摄影机(有几个画面非常明显的展现出这种特质,他俩在吃饭还有汉尼拔讲述完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后),那个画面的白色很明显的不是现代的摄影机的宽容度,以网飞和老美的工业体系用一个正常的现代摄影机的钱不至于没有,所以采用这样一个DV摄影机就一定是故意而为之。
为了分析刻意使用这样的摄影机的理由,反推一下,正常情况下,如果是这样一个题材,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庄严肃穆的,那么构图上会是工整的,音乐也将是宏大或是优雅的,那么再来考虑一下这个片子的主题,主题是:在世界范围内相信教会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无神论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人民对于教会越来越不信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保守派的教宗传位给一个更开放的教宗。
所以主题是突出教会的改革,从庄严肃穆的要改为更平易近人,这样一分析,以DV的方式就是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表现手段来表现传统的庄严肃穆的主题,这种形式更好的契合了主题。
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教皇本笃圣袍纯净,但是有些迷惘困惑。
就像他热情的要主教贝尔格里奥喝红酒,从内屋传来教皇的钢琴声,混响暗寐是折射出的房间效果,斟酒的主教听闻得清清楚楚。
两个矛盾对立的老人在晚上一起谈论音乐、初发心、不论正事的时候并非闲笔,恰恰正是互相敞开胸怀的表现。
也许刚开始都会迷茫犹豫,需要一些启示和谕旨,而因缘际会让我们走上同一条路,杀人剑活人刀,保守还是改革,其实都是同一条路,不同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看待生活的眼光。
既然能够放下芥蒂,那也能放下执着。
两位演员自然处理比任何技巧卖弄和故弄玄虚更有效果。
当然,偶然出现的闪回不是最突出的电影性。
主教年轻时跟心爱的姑娘告别,那束换回来的画的无声处理才是真正的艺术。
从此后你对她的爱要换一种方式,那位启发主教的执事的开示非常透彻,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本心。
全片的声音非常棒。
创意上乘,清晰度感人。
比如世界杯电视效果和现实两位老人的交谈,教皇一边弹钢琴一边和外屋主教交流的直达声和反射声之间的比例转换;直升机上两位老人通过耳麦交流前后对比效果;园丁送牛至给主教时候的间接音效,教皇向主教忏悔时候的先清晰再黯淡而后恢复清晰的声音波浪变化;众生祈祷交织起的群杂效果;结尾出字幕时候的一场雷雨,从开始的打雷下雨到后来的雨住天晴,甚至听到布谷鸟的鸣叫。
非常有想象力的声音设计,有很深造诣的声音长镜头。
关于这部教皇权利交接的电影我一点也不想谈论宗教里的脏事儿和关于这两位教皇本人的真实生活,我反而想聊聊电影里面的人性,这也是我尤其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
影片是关于一次权利的交接的,前任教皇未去世就选择辞职将权利交给了本想辞职的主教,影片就在这样一次会面的情况下以聊天的方式回忆了新主教方济各的经历。
德国保守派的前主教和阿根廷革新派的新主教的谈话是整个故事的主线,也是这个主线特别的打动人。
抛出宗教上的位置和关于政策的讨论,我看到了两个可爱的老人互相理解互相救赎的故事。
我喜欢老主教的一次又一次可爱的转移话题,喜欢方济各的亲民和幽默,尤其喜欢两个老人在圣泪房悄悄吃披萨喝芬达祷告的样子,和最后的原谅,群众的簇拥,离别的舞蹈。
那是两个老人在年迈的时刻在重任的背后藏起的童真,是他们放下各自的心灵上沉重的枷锁后轻快的脚步,是他们终于能稍微理解彼此后建立的真正的友谊。
这个场景的美术和摄影都太好了我只是略懂宗教,但看了很多电影和书籍,我知道一次选举对全球的信徒们意义重大,也正因如此选拔的严肃责任的艰巨都是用来衬托人性的基础。
他们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上帝,所有的决策都取决于他们对于经文的理解甚至是自己的私心,也正因如此当我看到两个人的争执非常激烈最后又开心拥抱的时候我很难不为人类内心的情感感动。
夏宫是奢侈的也是寂寞的,有个老伙计看球赛快乐多了;私人飞机是挺好的,但连wifi订机票也挺有趣的。
虽然电影很像是方济各的宣传片,但传记电影也都是这个功能吧,一位伟人的回忆录和得失本。
我喜欢人性的光辉和电影浪漫的拍摄手法,也感慨于他们对一次制度的挑战。
两个老人一辈子活在制度之下,妥协也好,古板也罢,最后都用了自己的方式尝试将信仰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方向,这股子勇气和力量总是值得褒奖的。
也许做的不好,但总比永远没有开始好。
我真的太喜欢这俩老头了,院子里的舞蹈跳进了我心里。
看完《The Two Popes》真的爱了,从教皇本笃十六世与枢机主教贝尔格里奥互不理解到后来结下深厚友情。
取材自真实故事,所以用了影片和纪录片混剪的方式来还原。
多以两人对话为主要镜头,回忆,忏悔,理解,扶持种种情感的变化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因为色彩较为明亮,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低沉。
中间特别是主教贝尔格里奥对自己年轻时有意做Priest开始的回忆,如何在暴乱中施爱与保护人民,但同时为没有保护好伙伴深感后悔与自责,最后又被指控为右翼分子等等的辛酸。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一路的苦,他都是用虔诚的心去看待所有。
印象深刻地就是教皇对他说的这几句:“But now I can hear His voice these last two days, I’ve heard His voice again. And the voice is the last one I expected to hear Him speak with. It’s your voice.”(教皇告诉他:我通过你 听到了主的声音)
主永远都会守护在最虔诚的人身边🙏影片以两人观看2014年世界杯决赛结束,贝尔格里奥是阿根廷人,教皇是德国人,而决赛正好是阿根廷对德国。
互动对话简直太有爱了,吃着披萨,支持着自己国家的球队。
这段收尾真的太棒!
这样的友谊好令人羡慕😀
两个完全不同的针锋相对的人,如何在三场对话中改变想法,达成共识?
请看安东尼·霍普金斯和乔纳森·普雷斯的演技,真是浑然天成,将人物动机及其转变完全诠释,毫无破绽。
网飞搭建的西斯廷大教堂还原度太高了,壁画真美。
配乐好听。
三次对话 第一次谈话,花园散步,双方交换教义观点,不欢而散。
第二次谈话夜里晚餐后,小客厅,本笃摒弃教义分歧,寻找共识。
先是交流初心,第一次聆听到主的声音,贝尔格利奥回顾了自己青年时出家的原因,本笃了解到他信仰的坚定。
而后交流休闲娱乐个人爱好,本笃向贝尔格利奥展示了自己的古典乐爱好,贝尔格利奥则谈到了摇滚乐、足球,本笃还爱看电视剧。
以一个祈祷时抽烟还是抽烟时祈祷的笑话为结束。
第三次谈话是第二天,在西斯廷大教堂里发生的,即投票产生教宗的地方。
本笃告诉贝尔格利奥自己决定退休,贝尔格利奥震惊,一再劝阻。
本笃让贝尔格利奥来做教宗,贝尔格利奥觉得自己有罪不行,忏悔自己在军政府时期的行为。
在两人的交替讲述中,展示了贝尔格利奥的修行历程,抛弃耶稣会士的保守,转为深入平民的前卫。
接下来谈话继续,但场景改变,进入泪室,即圣器收藏室,选举后教宗首次亮相前,在此穿戴传承下来的服装配饰。
在这里,两人相互忏悔。
本笃谈到了自己在丑闻中的决策,贝尔格利奥再次力劝本笃留任。
这里安东尼·霍普金斯演技爆发,本笃说自己已经聆听不到上帝的声音,或许上帝在说的就是让自己走,最终说服了贝尔格利奥。
两人风格 两人的生活作风完全不同。
本笃是学者,严肃古朴保守,坚持传承的教义;德国人,在欧洲的中心,在罗马生活多年;熟练掌握多门语言,精研教义,出过多本书;不拘言笑,从不大笑,不说笑话,不喜欢人家与他开玩笑;与人保持距离,不拥抱只握手,独自用餐;一生独行,不爱人际交往;用餐节俭,虽然住在奢华的宫殿里,但吃着土豆泥;不饮酒不喝咖啡,只爱喝芬达;喜欢音乐,但只爱古典乐,弹得一手好钢琴(安东尼·霍普金斯在这里也大秀琴技),出过唱片。
贝尔格利奥出生在南美贫穷国家阿根廷,意大利后裔。
出身平民阶层,喜欢市井生活,喜欢足球、摇滚乐。
他喝酒,喝葡萄酒也喝啤酒。
喜欢泡吧与陌生人一起看球,一起欢呼。
喜欢跳舞,探戈,甚至还要教教宗跳。
他喜欢人群,深入大众,喜欢在街头、在酒吧、在餐厅、在宫殿等随意地方与形形色色的人交谈,而且很快就能相谈甚欢,得到人们的喜爱。
喜欢讲笑话,喜欢与人开玩笑。
除非必要,他不爱穿司铎的制服,平时穿着与普通人无异的平民服装。
他生活俭朴,反对教廷的奢侈。
平时不住在自己主教的豪华宫殿,即使到了罗马,也不住在教宗安排的地方,而是自己出去住狭窄的小旅馆,自己洗衣服,在路边吃披萨喝咖啡。
俩人的共同点,相互理解的基础 这两人基本上可以说是不管从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是完全相反的,针尖对麦芒的。
两人只有不多的共同点。
一是音乐,虽然一喜欢古典,一喜欢摇滚,但神奇的是二者有交集——知名的摇滚乐圣地艾比路,这里有间教堂录音室,披头士在这里录音,本笃也在这时录音。
影片开始时,俩人第一次会面是在厕所里,贝尔格利奥哼着一首小曲,还不是教宗的拉青格问他,你这曲挺好听的,是哪首赞歌?
贝尔格利奥说是皇后舞曲。
虽然这是一首摇滚乐,但音乐不会骗人,确实挺好听的。
二是“保守”,贝尔格利奥出身耶稣会,以保守著称,他青年时代作风、教育风格保守,跟本笃差不多,这也算一个两人可以相互理解的一个共同基点。
三是都经历过极权统治,且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贝尔格利奥在军政府上台时为其服务,保护了一部分人,本笃则在二战尾声时被征召入伍德军,辅助空防部队,片中不止一处出现指控他为纳粹的镜头。
片中贝尔格利奥忏悔时,本笃安抚他说,“所有的独裁统治,都会剥夺我们选择的自由,这点你我都知道”。
在客厅第二次交流中,虽然不争辩教义,但谈到了初心,第一次聆听到主的声音,俩人了解到彼此信仰的坚定。
后面俩人还交流了生活方式,对彼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了达成共识的可能。
俩人对教义的推崇虽然不同,但只是方向不一样,贝尔格利奥也没有超出基督教义的根本。
以抽烟和祈祷能不能共存为例,可以很好地诠释保守与前卫的不同,只是理念上的区别,关注点不同,但是可以共存的。
人物动机 贝尔格利奥的动机比较简单,他对现任教宗领导下的教会发展方向失望,决定退休,多次递上辞职信,但毫无回应。
他买上飞机票,前往罗马,此行动机是要让教宗批准他退休。
片中他多次递上辞职信,但教宗一再否决。
本笃的动机比较复杂,我看了好几遍才揣摩明白。
他领导的教廷遭遇巨大危机,内部信息泄露了银行不当行为和主教性丑闻。
在这个时候贝尔格利奥递上辞职信,要辞去枢机大主教的位置,返回基层当一个小司铎。
这一举动,本笃认为是抗议,对教廷的抗议,对自己的抗议。
贝尔格利奥是他最大的批评者,是政敌,之前差一点当选为教宗。
他收到了贝尔格利奥的辞职信,一开始很高兴,但他不能批准,这样会让教廷面临的舆论困境更加雪上加霜。
他把贝尔格利奥召来罗马,一开始是想说服他,让他放弃退休。
本笃在面临危机时,有想过退位,但因为接手的可能是老对头贝尔格利奥,所以就放弃了退位的想法。
这两条就是本片开始时本笃的动机。
在第一次召见的花园对话中,俩人针锋相对交流观点,格格不入。
本笃认为贝尔格利奥在指责自己,要对丑闻负责,最后怒气爆发,几乎要批准贝尔格利奥的辞职了,他甚至还说,“你说你不再愿意当枢机大主教了,你确定自己还想成为一名司铎吗?
”他几乎认为从教义观点上看,贝尔格利奥已经不算天主教徒了,不适合当司铎了。
但是他在怒气中控制住了批准辞职,甚至将其逐出教会的冲动。
在第二次谈话中,本笃的动机开始是随便聊聊,但从聆听主的声音开始,俩人开始了良性互动,本笃认识到贝尔格利奥信仰的坚定,感觉不错,开始决心摒弃教义分歧,寻找共识。
贝尔格利奥在本场景中的动机,则是知道了俩人间的分歧无可救药,在陪聊时伺机就要递上辞职信让本笃签字。
本笃分享了自己听到的声音,给他带来的是宁静。
问贝尔格利奥,他则想到了酒吧、跳舞、数钱的声音,哈哈,主的声音是市井的声音,热闹,并不宁静。
剧情也由此开启传记,贝尔格利奥分享自己的出家路。
本笃更了解他了,然而这时贝尔格利奥说完了,话声一转又提到了主让他退休,本笃谢绝了这一话题,提议今晚俩人搁置分歧,像兄弟一样相处,并开启了俩人可能有的最大共同话题,音乐,俩人相谈甚欢。
在这第二次谈话中,本笃显然认识到了贝尔格利奥信仰的坚定,理解了他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理解了另一派。
深入群众,贴近市井生活,但仍然在践行基督的教义,恩慈——抽烟的时候,也是可以祈祷,也是会祈祷的。
在这一晚之前,虽然本笃已有退位的决心,但没有考虑过让贝尔格利奥接手,甚至他还没退位,就是不想让最有可能接位的老对手接位,推翻他做的一切。
但这一晚的交流改变了本笃原先的想法,这个人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在第三次谈话发生前,当天早上又一起新闻加重了本笃和教廷的危机,本笃不得不赶回罗马。
这一事件加强了本笃退位的决心,以及可能也有让位于贝尔格利奥的心。
在教堂里,本笃谈到了主给他的启示征兆,烛烟往下飘,并问贝尔格利奥有没见过类似的征兆。
贝尔格利奥说在蒙召前,已经买了来的机票。
这一巧合也是一个征兆,“我们都在天主的手中”,这一征兆加强了本笃让贤于他的决心,给了他鼓励,最终说出“你是合适的人选”。
在这里,本笃从可以接受贝尔格利奥接位的可能,转变到如果不能确保接任的是贝尔格利奥,那么他就不会退位。
大局至此已定,俩人动机明确。
本笃决心让贤,贝尔格利奥力辞,俩人力图说服对方。
最终本笃成功说服贝尔格利奥。
演技表现 安东尼·霍普金斯和乔纳森·普雷斯两位老戏骨的表演毫无破绽,浑然天成。
乔纳森·普雷斯的贝尔格利奥作为下级态度谦卑,但真理面前毫不让步据理力争。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教宗,全程掌握主动,掌控对话方向,态度谦和,思维保守,话语直接有力,直击俩人冲突核心,毫无废话。
愤怒时情绪转换自然,表情眼神到位,特别是“你确定自己还想成为一名司铎吗?
”,这里放大了镜头,将面部表情、眼神完好地展示出来。
后面泪室里的对话,谈到自己祈祷时毫无回应,天主沉默,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教宗又有一次爆发,气场十足。
愤怒的本笃,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犀利眼神 除了对话时的交锋,我还很喜欢这片中的两处沉默,无声中同样有极佳的演技表现。
一是花园对话最后,本笃愤怒,说出“你确定自己还想成为一名司铎吗?
”,俩人陷入一阵沉默,只听到夏日蝉鸣,本笃盯着贝尔格利奥,此处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犀利眼神再次展现。
贝尔格利奥嘴角牵动,没有说出话,眨了几次眼,眼神向下了。
然后本笃说“我不同意你说的任何话”,转身走开留下背影,贝尔格利奥以手捂嘴,轻轻摇头,望着本笃的背影,向另一方向走了。
他抬头看树木蓝天,自己发呆。
面若死灰的贝尔格利奥,乔纳森·普雷斯的表情
另一次沉默是晚餐后在小客厅,本笃不与贝尔格利奥谈辞职的事,但几句闲话聊完,又不知该说些什么,话头无从开启,俩人坐在圆桌两端,各望两边,一时陷入沉默。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本笃,一会看着这边,一会看着那边,看看墙上的画,就是没有看向贝尔格利奥。
一旁乔纳森·普雷斯的贝尔格利奥也是沉默,手足无措,小手无处安放,等待教宗开口。
本笃是掌握话题的,过了一会才想好,打破沉默,从一个基本话题,聆听主的声音开始。
各自沉默本笃的转变 在开始时本笃就是个严肃不苟言笑的老古板,但后面,他居然会开玩笑了——虽然是德式笑话并不好笑。
他推开大门,接近人群。
他被贝尔格利奥抱着学跳探戈。
俩人还一起看世界杯,本笃居然跟着开始喝啤酒了。
毕竟是德国男人。
啤酒,摇滚乐,确实是好东西。
引言:最重要讲的不是教宗继承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相互救赎的故事,是两个相互劝对方放下,也在劝你放下的故事。
这,不是妥协,这,是改变。
他用最不该犯错的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每一个人都不曾是天选之子。
没有人愿意去伤害别人,没有人。
但从来不会有人敢发自真心地说出一句:“我这一生,没有伤害过一个人。
”即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谨慎着自己,不去伤害别人,我们也不会知道,下意识什么时候就会出卖了你,你出自真心的那一个选择,又会伤害到谁。
这份伤害令你悲伤,这份伤害令你痛苦,这份伤害让你觉得,无论做出了多大的牺牲,都不可能对当时的伤害做出一点点的补偿。
但亲爱的,你我都是凡人,即便是与上帝接触最密切的那一位教宗,也不曾是天选之子,只是一个依赖上帝活着的凡人罢了。
你应当知道,当你对自己曾经的伤害做出挽救时,这不是一份妥协,不是一份对于伤害永远都在的妥协。
这一定是一份改变,是一份你对自己曾经选择的改变。
你的尝试,你的坚持,都不会是你对于过去生活的妥协,它必然是你的改变,是你勇敢的象征。
亲爱的,改变,绝不等于妥协。
十六世总是在说,他们不一样,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但这些表征上的样子,依旧还是掩盖不了他们内在里最真实的相似,就如十六世所说的那样,“都遭受着灵性骄傲的痛苦”。
这也是让我觉得他们不曾对立过的理由,都是在不断逃避,都是因为灵性骄傲而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罪孽,都是请求对方救赎自己。
电影里的几个细节,让我到了后面,才懂得它的喻义。
一是步数表,当它出现时,我只当它是检测健康的一个仪器,只当它是一个推进场景转变的工具。
但它不停呼喊着 “keep moving”时,从十六世的手上消失,又在十七世的手上出现时,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个救赎之器,不断的提醒它的主人——“keep moving,向前走”。
向前走去改变自己曾经造成的伤害,向前走去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向前走去减少自己过去的痛苦。
二是那间屋子,那间选出了教宗,救赎了凡人,充满光亮的救赎之屋。
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也是出现在这里。
当十七世出现在黑暗的空间里,每走一步,光就亮一点,每走一步,场景就大一点,直到他走到了房间的分界线前,整个屋子充满的光亮,黑暗不曾存在,人也渺小到不值一提,说到底,还是那句,凡人罢了。
最高兴的是他们分离时跳起了探戈,又在结尾时为世界杯欢呼,仿佛是在拉着你重新进入这个花花世界,拉着你放下疲惫的心,去完整地体会世界的美好。
所谓新旧的斗争我倒没怎么看到,只有两个疲惫的老人回忆往昔,敞开心扉放下防备与成见,接收现实的变化而已。
最后看到真实影像时,我恍惚间意识到这其实是个被美化和撰写的现实故事。
即使这个故事完全真实,我们也可能会很悲哀地发现,所谓共识和温情很大程度上也只是逃避和懊悔的中被放大和应和的错觉,就像小时候我们做错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夸大、歪曲和确认“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被恐惧鞭策地逃避现实,因为我们确凿无疑地明白自己在世上必然有罪,我们太过绝望,又太过渴望。
以至于构想出一个虚假的在哪里所有的错误从根本逻辑上就不成立的新世界。
这个唯一的乌托邦太过渺茫,但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故而任何拯救它的人都无疑会瞬间成为我们的兄弟。
让我们回想故事,偏执一点,揪着每一个逻辑环节,就会发现其惊人地符合这个逻辑。
虽然说教皇解释是想用主张不同的下一个教皇来纠正他的错,可他到底错在哪?
难道不是开场涉及他助手犯罪的教会丑闻吗?
毕竟,此时不生教皇估计永远也不会来这么一出。
而对自己的错,教皇承认是“教会与人民脱节”,这不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吗?
所以,犯错后他就是在急着去忏悔和确认一个遥远的事实。
感情无一例外不是功利现实的反应,而不影响其真挚。
但在这个事实上产生的理解和友谊,到底是全面的反省后的大彻大悟,还只是脱罪安心中自欺欺人的激情?
所以,故事真的有那么温馨吗?
一点感想:1.枢机主教的红衣怪可爱的。
2.以为是纯英语片,没想到有不少意大利语。
有点亲切,虽然是为听歌开始学这门语言的,虽然只听懂一个tu。
3.或许派系斗争里的每个人都是格外孤独的?
4.身居高位或许意味着将被所有人猜忌。
教宗产生疑惑的时候,谁能帮助他呢?
5.本笃十六世或许是个情绪格外内敛的人?
6.禁欲之于天主教,就像不食荤之于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也不是一直如此?
7.在宗教信仰中,“权威”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
8.闭上眼睛就看不见,陌生的语言也听不懂。
可根本没用。
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会发生什么。
9.对忏悔与宽恕的新看法:不是为了遗忘,是接受自己的局限性,然后去弥补(不想用“赎罪”这个说法)。
10.从没怀疑过不是真正的坚信。
11.“如果必须流泪,就让它成为欢乐的泪水吧。
”非常可爱的几个片段:1.餐前祈祷与几次伸向比萨的那只手w2.直升机上,本笃十六世摘下耳机:你说什么我听不到w3.告别前的探戈。
本笃十六世边虚虚挥舞着拐杖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快走,快让他走,别再让他来了”。
旁观者压抑不住的笑意。
4.本笃十六世走入人群中,那些模糊不清的照片中人们清晰的笑容。
5.我与你有分歧,但我仍愿为你祈祷。
聚焦于数十亿教徒共同的信仰,位于梵蒂冈的教堂内上演着数千年来都一脉相传的传承,两个老戏骨对于这场权利的交接演绎的入木三分,而其中对于当今社会的众多问题以及他们各自内心的挣扎都披露的如此真实,让人钦佩!
两代教皇之间对于今后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不过秉承着造福人类的共同目标,最后相互都选择了妥协,顺利交接并且重新上路,最后一起观看2014年世界杯决赛让人泪目。
观感还挺不错的(虽然这种电影看完之后我一介文盲不敢妄作深入评论),但说白了作为梵蒂冈宣传片就不要奢望一些更敏感的东西,本笃十六世开始忏悔之后直接神飘略过。我其实就想问一下各位,尤其是《权力的游戏》剧的粉丝们emmmmm你看着大麻雀上位感到恐惧了吗2333333全片剧情概括:“我一个阿根廷主教,怎么就来到梵蒂冈了?我说你们另请高明吧,结果教皇说梵蒂冈已经钦定啦!”
教宗亦凡人 各种流行文化的插入大力拓宽观众群 演员好就不用说了
補評,象牙塔數個世紀以來都有著一句話「科學是照耀黑暗的蠟燭,而蠟燭照耀不到的地方,是神學。」因此早在約十年前我就斷言,科學是阻礙一切非基督教國家發展的武器,是知識分子的糖衣毒藥,因為這裡還有另一句十分警世的說話「新出現的未知光芒如同黑暗一樣令人恐懼。」知識分子總是缺乏勇氣研究這個世界的秩序與目的,他們往往認為知識是他們認知、征服世界的唯一工具or武器,認為種族血統決定了民族,而不是民族共孽定義了自身,就像食人族圍著火爐跳舞,知識分子半獸人是圍著蠟燭手淫。聖方濟會落地獄,上帝與本篤同在。
好看啊,本来以为宗教电影会很无趣,没想到把教皇拍得很亲切,就像一个接手烂摊子的大领导
难看难看难看,就是难看,宗教我完全吃不下!
很显然,这样的拍摄不很适合这个剧本。在问题的处理上极度的诙谐,大部分时间都看得很开心。
有点《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和《十二怒汉大审判》的感觉,在小场景对话里穿插深重历史往事,南美的动荡。冰火里的麻雀主教来这里当了教皇,有点意思。
给绿色红色黑人跪舔的左棍方济各还没进监狱?
略微失望,两位老爷子的演技没话说,但我以为是两个主教之间思想碰撞的唇枪舌剑,但是穿插了很多大段回忆有点烦,然后吧,就看困了...
5/10
补
辣鸡。
很有趣的电影,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离神最近的人,其人性的展现。不过这译名是回民起的吗?教宗的承继,继承的宗教?
独吃土豆丸子没有与圣彼得教堂游客合影时快乐,戴上教宗披肩没有看阿根廷球队进球时自由。女孩会原谅我走向神父告解,上帝会忘记我没有保护司铎,在晦暗的夜里基督是否也在监狱里受难,迷雾散去神迹会否出现在云层。饥饿时安杰丽卡门前的披萨可以充饥,彷徨时圣彼得宝座上的凡人能否指给世人正确的路。
这位编剧为什么把自己好好的话剧本子改成了这样??????????
写大时代下风云人物的结尾重逢,需要动一番脑筋,找准落脚平衡,两大教宗坐在一起看14年巴西世界杯是神来之笔,《特工》也有一个精巧的豹尾,点睛之处令人称道。
瞧别人家这宣传片拍的,扎实靠谱的剧本+俩老戏骨,就搞定了
来自音乐上的小惊喜:1.口哨版 ABBA - <DancingQueen> → 2008年电影《妈妈咪呀》;2.两位教皇聊天时提到 The Beatles - 歌曲<Eleanor Rigby> - 专辑<Yellow Submarine> - 地址「Abbey Road」,不过确切地说,<Eleanor Rigby>一开始是收录在1966年的第七张专辑<Revolver>内,1969年版的<Yellow Submarine>并无收录这首歌,1999年发行的<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披头士的电影《黄色潜水艇》原声碟)才加入了<Eleanor Rigby>;3.插曲 The Swingle Singers - <Ciao, Bella, Ciao> → 1969年电影《桥》;……
挺无感的,全程发展毫无悬念,人设也立得飞起,颇有为危机四伏的宗教体系粉饰太平的意味。极力想运镜洒脱点来捕捉俗世人性,效果可能还不如前几天社交媒体疯传的拍手片段。禅让的故事早就听过尧舜禹,好像不需要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要看两位老教皇再演一遍。
剧本画面表演都不错,摄影手法不是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