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望和性面前,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所宣扬的平等或自律,都显得僵化、迟滞和无用。
也许,欲望和性本来就是某种“权力意志”的体现,操控、欺骗和残忍,本来也是“超越善恶”的方式。
人性,根本上并不是19世纪“浪漫派”所宣扬的那样自然善良——尽管这股浪漫主义潮流,乐观、轻省、直白、简单、混杂,充满人道悲悯,因而影响至深——但是,反对“浪漫派”,如尼采,也不是就意味着要终极的悲观,而是要正视这一切,承认这一切,恰恰在面对这一切的过程中,我们才可能发现:“可怕的非人资质,或许恰恰就是滋养人性的肥沃土壤,只有在这里,才能够生长出冲动、行为、功业当中的所有人性。
”(尼采:《荷马的竞赛》)当然,这里的“人性”不应是任何具体行为的辩护,而是帮助我们面对生活,回到真实。
“dronningen”——“queen”——“女王”,为“王”本身——权力,欲望,统治——提供了不错的阐释,尤其是以“女—王”的视角。
在公路上各自绑着安全带向前行进的戛然而止,也没有拖泥带水,“婆婆妈妈”。
故事发生地,丹麦,直让人想起哈姆雷特,只不过现代人迹罕至的寂静大森林,替换了封建城堡中熙攘人群的腥风血雨。
如果带着去除“浪漫”的哈姆雷特视角,再看这部影片,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叢林深處的慾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點燃,陷入不倫關係,一發不可收拾;不惜一切犧牲樹苗挽救森林,原來靈魂早已焚燒殆盡。
正義是人間仰望的茂林,秋風一揚,墜落堂皇華葉,剩下謊言枯枝。
北欧电影似乎总是让人觉得莫名缩手的冷,瞬间剥出香栗般勾人与香艳,旋即一侧身却向你炫耀一望无垠的雪冬,心早已彻骨的寒…
与其说这个是个情色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个讨论家庭伦理的片子,这个片子的艺术性还是很强的,没有来得及认真品味片中的每一个画面,不过从影片的环境到取景我是很喜欢的,男主的死到底是谁的原因,女主的问题最大吧,可是我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是一个死局,女主唤起了男孩对家庭的热爱,但方式错了,他用的是欲望,最可怕的是在她给予男孩家庭的温暖后,在男孩因为自己的自私想要破坏她美满家庭时,她为了保护家庭的决绝又再一次伤害了男孩,真是可怜的孩子,可是他的死也很大程度是因为男孩自身性格的原因。
看完挺难过的同情男孩,不成熟是要犯错的。
女主是专为被侵犯的青少年辩护的律师,作为一个准律师,我能想象到的情形是因为见过太多无能为力的青少年,所以才会把精力专注在这一类吃力不讨好的案件中。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女主本来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如果从这一方面设置的话,那这个职业就很妙了,一方面突出了女主喜欢挑战的性格与对古斯塔夫的征服欲,另一方面,也为她之后对古斯塔夫说不会有人相信他的证词时的自信表现埋下伏笔。
罪恶与放纵是一支并蒂的双生花,一方面,法律对于幼童被性侵行为的放纵使得女主敢于做这件事情;另一方面,女主对于养子的性幻想始于她对自己的放纵以及周围人对她的忽视。
细究起来的话,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可惜故事并针对这个老掉牙的问题说出一个让人欣喜的视角,个人觉得不配这个分数。
影片里的树很美,却和女主家庭氛围更割裂。
当大家都拿女主性别说事的时候就根本不存在平权。
女主和继子分明都不具有性魅力,这是十分可圈可点的,这甚至是观赏性三级片和好电影的差距。
但可悲的是大众都在吐槽女主年老色衰。
女主是一个非常规格化的女性,她的职业装,她的高跟鞋,她在继子的诱导下纹身,下河游泳。
她生活在压抑的父权家庭:他丈夫每每在小事上争论,要求她服从,斥责她社交问题及他家中产阶级却要收拾碗筷。
即便她事业有成,她仍然很空虚,她的家庭也很空洞。
这是父权制的恶果,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她和继子的性关系突如其来而又莫名其妙。
她们第一次是就是很兽性的原始欲望,结束时女主也断的很干脆,仿佛这件事对她来说不曾发生。
你甚至不能说她狠心,她就像没有感情一样。
你说她是为色,但继子不具有色相,她更像是一种报复。
一开始我以为她在报复丈夫,但根据她帮助孩子打官司,不可告人的第一次,还有妹妹看到她这件事的过激反应等细节,应该是她第一次也受到不伦性侵,从而产生的畸形心理。
她,高挑身材,优雅得体的服装非常合身,但也有了皱纹、赘肉、妊娠纹和下垂明显的胸部;他,t恤牛仔裤,沉默内向但英俊,精瘦的身体青涩而有力。
我从来不知道,中老年女人和年轻男人的情欲戏,可以这么有性张力。
不同于国内30+也依然被要求保持精美年轻外貌的中年女性,丹麦女演员崔娜的外表更符合其真实的年龄,对于诠释老少恋这一主题,也更有说服力。
讲道理,虽然近来国内姐弟恋主题影视剧也算小火,但由于大环境对女明星苛刻的外貌要求和age shame,即使主演真实年龄差距较大,画面上也不太能看出来年龄差距,性格塑造方面,更是经常把年长的女性塑造成傻白甜或者被逼婚被年下弟弟拯救的可怜人,没啥意思。
我还是比较看女王把小鲜肉玩转于鼓掌之中的片子。
抛开影片立意不谈,我真的对这对cp瑞思拜,国内可不可以哪天也拍一部这么“实诚”的不伦之恋?
想看很久了,尤其是他们在树林里亲吻的剧照实在太诱惑了,一直想看,利用晚上时间终于看完了。
红心女王,其实就是个黑心女王。
故事叙述的很完整,一开始就铺垫了女主人是一个专业的、打未成年人性侵案的律师,并且她本人接手的案子面临着未成年的证词不被成年人相信的问题,这条是辅线。
从一开始洗完澡的裸体、游泳时的嬉戏、夜晚的刺青等体现了女主人异常孤独寂寞且性压抑,性的种子就在此刻埋下了。
女主熟练进去他的房间,无交流就开始摸索,完了之后送一台高端电脑,像极了嫖娼完之后的打发。
后续的场景,虽然是各取所需,但能看出来Gustav 的心灵是被打开的,就像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在公共场合总会一起做些暧昧的动作的,但这却是Anne 不耻的,老娘是yp的,你别老动手动脚。
哎,我帅气迷人的小Gustav啊!
女主的情节设定十分玩味,凌驾于法律,却又是禁忌的尝鲜者,在事情真相明了后百般狡辩挣扎,使得电影的线路非常广,婚姻、两性、道德、法律交织在一起,异常矛盾,将成年人丑陋、变态、利己主义刻画出来,令人唏嘘。
Gustav小帅哥,无疑是成年人玩味后的炮灰啊,虽然一直是电影主题的铺垫,最后的结局令人心痛。
白雪皑皑下,是一个血色的寓言。
回归电影本质,两个是身份不平等的人,构成了这段不公、扭曲、丑恶的关系。
关系的平等是一切健康的后续,成年人的社会里要避免误入歧途,弱者更要不卑不亢。
果然帅哥穿白内裤,真真是欲望十足啊……
看完之后一天,再回味,对女主这种“掠食者”的“恨”才泛上来。
成年人对少年的掠夺,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在片中展现得深沉且深刻。
两个重要情节,一则是女主指责小男孩的盗窃行为;二则是女主到男孩的房间,简单直接的行为,对未成年人来说的冲击,极其巨大,在那种情形下,男孩除了就范,没有它路可走。
这也是未成年人不具备“民事能力”的实证。
第一部分我原本想到的标题是——不露脸的镜头最可怕。
这个“可怕”倒不是指画面可怖,而是细思深层逻辑而感到害怕。
演员的演技很好,特别是女主,这一点我就不说了。
我主要想说印象最深刻的那些不露脸的镜头。
一、看完整个影片就知道,开头一段和接近尾声一段是完全相同的。
并没有展现女主的表情。
但看第一遍的时候和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完全不同。
第一遍,仿佛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关爱丈夫和继子。
第二遍,则有太多层意思了。
一,看似举案齐眉的中产夫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感情。
二,她知道继子坚持要一个真相,虽然知道法律上对自己没有威胁,但仍然担心变故。
三,对于去警局并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Peter已经对自己儿子Gustav没有什么期待和信赖了。
四,最让人细思极恐的一点。
看到第二遍,我们才发觉,第一遍我们看到的只是倒序——也就是说,Gustav到家的时候,并没有因为犯什么事进入警局。
但是,观众却因为第一遍在心里给他打上不良少年的标签。
我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里,嫌疑人用一个小故事奠定其他人和读者对自己的初印象。
这种印象通常存在于潜意识,但是却起到关键作用。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显然深谙此道,多次运用。
二、Guatav离开的时候一个后备箱镜头值得单独拿出来说。
他被父亲怀疑造谣,主动离开家。
后备箱玻璃上檐挡住他的脸,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
之前被迫中断关系是叛逆的,和父亲坦白是冷静的,被父亲怀疑是愤怒的,看向女主是难以置信的鄙夷的。
然而真正要走了,他应该是冷漠的或者失望的吧?
或者是别的什么,反正没有露脸,就有无限的想象,就很妙。
他轻拍女孩们的背,说明他也是有感情的有付出过的。
然而他不会留恋在这个家了。
三、结尾,女主一家出门,除了女主锁门时露了没有什么表情的侧脸,其他都是无脸镜头。
女主为女孩们编发——女孩们精致。
被悉心培养。
却显得像个洋娃娃。
整部片子都有这样怪异的感受。
也许并不是为了突出她们,但我实在没感受到女主对自己的孩子们有多少真情实感。
Peter系领带——出门,最重要的是体面。
即使儿子Gustav用死亡证明了自己没有撒谎,女主是恶人。
但Peter不会改变什么了。
顶多再看到女主的假惺惺而爆发一次,在体力上压过女主。
女主穿着——啥也不能撼动老娘。
第二部分这部片子逻辑顺畅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女主的工作,强化女主为青少年坚守“真相”和“正义”的印象,甚至用合伙人(第三视角)对她要保持理性的告诫,让我们深信不疑,女主是一个“正义”且有职业道德的人。
还是合伙人这件事,能看出女主为了捍卫真相甚至有些无法控制理智。
然而等她自己违法,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些令人深刻的静止镜头,似乎观众在看舞台剧。
——事实上,女主视角少得可怜,戏水时有,捉迷藏时有,简而言之,都对Gustav心动的时候。
其他时间,包括事情败露后,甚至是禁忌做爱时,镜头都是冷静的。
镜头是冷静的,其实说明女主也是冷静的。
她知道自己的美好生活和一切优势,知道自己渴求欲望。
所以她做了,她去勾引了,做爱的时候她其实是灵魂出窍的。
她爱的不是这个男孩,她明白自己只是需要新鲜感。
知道事情可能败露,她虽然有些慌乱,但都已经本能地做好对策。
和Peter当面对峙,先发制人,演员演演员,让人叹为观止。
和Gustav谈判,把一个未成年人拿捏得死死的。
第三部分(尾声)我看到一个完美的女权主义实践者。
我看到一个法律工作者大型双标现场。
我看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我看到一个青少年因为从小缺少父母陪伴,没有任何人帮助,孤独地走向毁灭。
本来是冲着情节新颖的情色片看的。
什么时候变成情节为主的我也不知道。
剧本牛逼,导演牛逼。
丹麦电影呈现的是干净清冷的质感。
前半段还寻常,就是叛逆继子的肉体点燃了中产大妈的情欲,令人压抑齿寒的是后半段,终于纸包不住火,继母的突然冷落和父亲的自责残酷,男孩自己说出一切,没想到专业处理青少年儿童家庭问题的律师继母推卸得一干二净。
这里实力敬佩女主的演技,向丈夫否认的一段长戏酣畅淋漓,那种紧绷的张力表现了一个心理强大的出轨妻子的素质。
最后成人世界的险恶逼得男孩委屈地结束了自己,太令人痛心了,她拯救了那么多处于不良亲子关系中的男孩女孩,却杀死了自己的继子,好讽刺。
决定把另一部丹麦片“狩猎”再翻出来看看
。。。。
一言难尽。
不同于其他家庭伦理剧的结尾,这部电影的后半段后妈的黑化冷酷无情和前半部分暧昧骚动不安形成鲜明对比,演员演技可圈可点,3.5
少年不懂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造成的反转是本片的神来之笔,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有时候就是很荒谬。最后只有三个孩子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
无聊
有些秘密即使守住了也会带来伤害
【补标】我应该是标记过的 不知道为啥没了痕迹
给女儿梳小辫刷牙,按时接送马术班,去森林里跑步遛狗,定期举办沙龙,端起红酒假笑,她以为自己什么都有了,一个刺身,一朵浪花,一盘卡带,少年胳膊上的一撮茸毛,随风摇摆,险些要了她的命,让中年女性心甘情愿脱轨冒险的,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这电影是北欧人老的快的例证么?女主看着有59,其实才49而已。
想讽刺中产虚伪、死水一般的生活?被片名骗了,想看怎么“cut off his head”,结果男宝的死也不是女主所愿啊,而且去寄宿又不是没信号的深山,几个月了才发现宝贝儿子死了,男人在那猫哭老鼠,再者中年人皱皮,年轻人白斩鸡,这电影有啥好看
太老了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在心智和能力上的不对等,讽刺的是守护神既收获鲜花锦旗又斩杀年幼猎物,简单深刻。
本以为会是《忘年恋曲》那种以不伦恋为主题的电影,加上女主长得像是罗宾·怀特和海伦·米伦的混合体,没想到后面发展成了《狩猎》式的对人性的拷问,只不过本片接受拷问的是虚伪的成人世界,尤其背景设定还是中产阶级,顺便也扒了他们道貌岸然的皮,女主这个人物写得和演得都特别好,律师身份更是令讽刺力度翻倍,她在后面维持表面道德越用力,前面那些看似美好的情欲细节越发显得残酷,少年只能沦为撞向谎言筑成的墙的鸡蛋,摔得粉碎。
三星半~其实丈夫已经知道古斯塔夫没有撒谎了,他也在维护所谓的“体面”,所以在最后女主打算坦白(我觉得是的)时大声且暴力的制止了她。所以,到底谁是杀人凶手?
有点心疼在雪中冻死的少年
成年人的恶才是真的恶。结尾收得有点过于开放,如果收在小女孩来送花,效果更佳。补充一句:还是很有劲儿的电影 很推荐
女王,若不打算愛便不要撩,即便少年什麽都不能给你,但他愛過你,他勇於承認。
3.5,(7.1/67)
幸亏有快进键,在信息量呈现方面,社会主义北欧完全不能匹敌社会主义中国,一个低配狗血乱伦剧居然能2个多小时
冷峻犀利的中年职业女性角色变异历程,女导演精于外化人物心理内化环境矛盾,有Haneke风范,前半部分铺垫再精简一下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