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t to...just dance. 生活已经这样了,理念的所谓是非对错又有什么用呢,无论站在哪边都有一堆人争先恐后地要打倒你,那么就为自己而活吧。
去他妈的意识形态。
前面的节奏还算欢快,踢踏舞真的有很强的魔力,每当音乐响起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舞动,一起快乐。
但是总是感觉心里压着一块石头,因为我知道无忧无虑地疯狂热舞并不是他们的结局,在战争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能有光明未来的机会微乎其微。
即使对结局早有心理准备,真正到来时还是会心痛。
他知道这支舞蹈意味着什么,但他想做的只有跳舞,无关理念只有在舞蹈时才会能到陆基秀的笑容,而圣诞节前夜的舞台上,最后一支独舞后的笑容是他最开心的笑容。
哒哒哒......眼前不是严肃的士兵,是热情欢呼的观众,脚下不是狭窄破烂的地板,是卡耐基剧院宽阔坚固的舞台。
舞台上的他是幸福的吧,是追逐梦想的少年,是对跳舞充满热情的少年。
子弹打歪灯光,照射在旁边三人的身上。
他对大叔说,“这场表演结束以后,头都不要回地 跑到大嫂那去吧”。
他对女孩说,“等结束以后和小胖 杰克逊一起走吧”。
她叫住他,“大家一起走 可别一个人溜了”。
后来我想,如果他们舞蹈结束后立即跑走,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子弹爆破,在他们的身体里。
看到倒在血泊里的三人,我在想会不会有奇迹,会不会有主角光环,可是现实就他妈这么残忍。
眼泪彻底放弃抵抗,是在我看到陆基秀跪在血泊前,不可置信的眼神,他伸出手想要确认,期待看到的一切只是梦境,可是眼前的人确实没了,几分钟之前一起快乐舞蹈的朋友,变成了冰冷的尸体,即使听到再劲爆的音乐,也不会舞蹈了。
最后枪口对准他的脑袋,却打向了他的双腿,失去双腿,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梦想,若此时士兵收手,这个被绝望笼罩的人即使身体侥幸存活,心灵已经千疮百孔,与活死人无异了。
即使是电影里的主角,在现实里他只是战俘里的一员,在战争面前没有什么光环滤镜。
草席外的鞋子,阳光照射着踢踏鞋的铁片闪烁的光芒,是他对杰克逊的告别。
若干年后作为游客重新回到这个地方,坑坑洼洼的地上有清晰的五个圆圈,“喂 杰克逊”,现在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各种对立的理念,让我们一起跳舞吧,之前的斗舞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没分出胜负。
我从来讨厌那些动辄人性黑暗的陈词滥调,人性生来柔软,是容易引起恻隐情绪的棉花,是漂浪着魅力浪花的海上金光,是纷纷扬扬的春日樱花,人性是一切我们身为人类的那些美好事情。
没有人是不向善的,没有人是不怀着希望和梦想迎着朝阳的,没有人是为了活在阴暗中存在的,人都是美的存在。
只不过,在森林中狩猎的时候,总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语言影响。
为了鼓舞士气,告诉你一些意识形态,为了团结一致,形成了统一法律,为了促进你的狩猎,甚至还发明了末位淘汰制,焦虑的情绪蔓延,为了保持和队伍一致的行动,还发明了口号标语以及法律。
于是,人性就变得复杂了,人们活在词语之中,被词语推动着摇摆。
那些心头的柔软,逐渐被词语组成的复杂的线条缠绕,不可动弹。
语言缠绕着人类,在头脑中环绕,人为了词语活着。
告诉你该怎么样,告诉你该怎么办,告诉你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你必须这样才能,长久了,他们便成了传统,便成了不可忤逆的存在,是禁忌,是信条,是不可反着来的绝对正确。
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求诸己。
佛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是自由的精灵之子,是要翱翔于天际的快乐因子,是浪漫的楚辞的神女,是白虎,是野兽,是拥有超强马力的赛车,人不是语言支配的玩物,人也不是为了某一团体存在的棋子。
南韩,北韩,国家英雄,中国人,美国黑人,五个完全不相关,甚至语言都不太同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组成踢踏舞乐队,之前从来没看过踢踏舞表演,这几个演员的表现力都太强了,尤其是基秀和杨盼莱,虽然两个人长得都很朴实,但当他们舞蹈时,眼中迸发的光亮和脚下的节奏都太动人了。
正是因为被他们的舞蹈所吸引,所以我对他们仍处于朝鲜战争时期的集中营并没有太大感觉,刚开始一直单纯觉得这个设定很有意思,残酷的战争时期的舞蹈梦想和友谊,但当士兵在舞台前开枪,三个人想要拼命保护别人时,当杨盼莱、姜炳三和小胖倒在血泊中时,当士兵先把枪口瞄准基秀的双腿而不是心脏时,当基秀跪倒在士兵面前时,当杰克逊被踢踏舞鞋底部的金属晃到眼睛时,我才发现不论什么都无法改变战争的残酷性和敌对方永远无法避免的冲突。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基秀应该站在卡耐基音乐厅,盼莱也不用为了钱而痛苦,姜炳三也能和自己的老婆一起生活,那个北韩的叛徒也不会因为害怕自己的奶奶受到牵连而伤害别人,每个人可能都会过得更好,甚至过得更久。
还有基秀的哥哥,被培养成了一个战争武器,非常可悲,但他真的爱着自己的弟弟,不顾一切。
踢踏舞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生命力和对舞蹈的热爱,但战争却摧毁了这一切,让我感到绝望。
心里是热情,就是纯真。
所以热爱无论贵贱,不分阵营,无视隔阂。
语言不通,可以用舞蹈交流;争个胜负,就拿踢踏舞鞋斗个酣畅淋漓。
这才是热爱一个事物的魅力所在。
如果这是个励志电影,就到此为止了。
可它显然不是。
被清脆的舞点掩盖的是不谈人性的战争。
光国来了。
他用激昂的演讲和残疾的身体鼓动战俘们,为共产主义献身。
暗色的红是火光。
燃起战俘的斗志,却浇灭了基秀的舞蹈。
失掉本真的心呢?
因为是粉丝所以不想评价都暻秀演技。
但全程很自然,没有让我出戏的觉得是爱豆的地方。
最后的爆发也很具有感染力。
国内也能拍出这种具有反思意识而不是一味主旋律的战争片吗。
室友过程中问了好几次为什么俘虏过的这么好,我说因为要优待俘虏规划,其实我也不了解我说的对不对。
还有就是有点疑问断臂小子密谋的时候没人管他们?
卖力跳舞的样子真的很迷人!!!!
哥哥最后救了弟弟,唉,可惜,都死了。
男主和女主,一个在战俘营,一个在韩国。
跳着自由的舞蹈,意识也在飞翔,奔放!
自由!
可惜终究是幻想。
连着三天看的都是悲剧,可能生活就是悲剧吧,包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封控生活。
日本电影史上,《战场上的圣诞快乐》被认为是最深刻的反战电影之一,英国摇滚巨星大卫·鲍伊和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的出演促就了本片的一段跨世纪佳话。
而由坂本龙一创作的电影同名配乐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戦场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 ]亦是配乐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相信即便没看过《战场上的圣诞快乐》的观众也应该听过它的同名配乐。
整个东亚地区拍摄的战争片实际并不在少数,出于中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兵戎相见的近现代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相关题材一直以来都是东亚地区影视剧创作绕不开的重要方向。
但作为战争片亚类型的战俘片却屈指可数,除了小林正树的反战史诗《人间的条件》和大岛渚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外,几乎再没有值得一提的战俘电影。
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的类型片投资者们似乎只钟情于战争胜利的大场面主旋律歌颂,而从未对战争灰色黯淡的一面感兴趣,从未对战争中失去话语权的历史虚无者们的声音感兴趣。
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正因如此,去年年底在韩国本土上映的战俘片《摇摆狂潮》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这部备受期待的韩国商业电影或许无法同大岛渚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的艺术性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
影片《摇摆狂潮》的故事背景是朝鲜战争期间著名的“巨济岛事件”。
在战争过程中,大约有14万的战俘被关押在朝鲜半岛东南端的巨济岛战俘集中营,主要由美军方面管制。
由于《日内瓦公约》对战俘人权的庇护,巨济岛集中营的战俘们享受着比当时韩国普通百姓还要高质量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一部分获得自由机会的战俘甚至不愿遣返回国。
于是,巨济岛集中营爆发了两个不同阵营的斗争。
美军在这场暴乱中试图以武力加以镇压,却因此而受到了国际上的指责。
影片切入点正是这场以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战俘营内部暴乱。
为了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暴乱以维护自己的官途,集中营营长与其下属在商议之下,将战俘中声望极高的朝鲜民族战士路基秀释放。
故事便跟随主人公路基秀展开。
同时为了扭转备受外界批评指责的不利局面,集中营营长策划向新闻媒体们展示集中营的和谐景象,于是安排擅长踢踏舞的黑人军官杰克逊组织一场由战俘们参与的踢踏舞表演,该表演将于圣诞夜当晚呈现。
在历经一番辛苦筛选之后,杰克逊最终招募到了四位踢踏舞成员,尽管四位成员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针对当前的紧急情形来看,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强与杰克逊组成一支五人踢踏舞舞团。
从影片所提供的人物身份背景来讲,编剧显然有意识地将五人团设置为影片最大型的现实折射装置,整个舞团几乎囊括了朝鲜战争中所有的弱势角色,从他们的身份背景即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路基秀是朝鲜阵营的追随者,被战俘们一致视为朝鲜民族英雄,他早年曾在苏联舞蹈学院求学,舞蹈天赋过人。
但这样一个表面风光无限的角色,却注定是影片中绝对的悲剧性人物:集中营营长将他释放是为了安抚战俘,他只是被利用的棋子;在队友心中他不过是意识形态的符号化身,他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他着迷踢踏舞,但又不得不拒绝这被其身处的意识形态定义的西方资本主义舞蹈。
杨板莱是无数韩国难民中的一员,她精通中、英、日、韩四国语言,为谋求生计而给杰克逊做贴身翻译。
战争使得这位原本有着美好未来的少女被迫流离失所,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在她随同舞女们来到战俘营的第一场戏里,她所关注的也只是温饱问题。
杰克逊尽管是美国军人且有其职务,但哪怕是在战争这样的非常时期,身为非裔美国人的他在以白人为主的军队当中也无法避免遭受到歧视的目光。
在驻军日本期间,与日本当地女子相恋,日夜祈盼能够回日本与该女子重聚。
组织这场踢踏舞表演是他唯一能够再回到日本的机会,他同样是被上级呼来唤去随手可扔的工具。
中年大叔并非军人,他是误打误撞被关进战俘营的。
他加入踢踏舞团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踢踏舞能帮助自己一举成名,这样即便自己无法自由行动,与他在逃难过程中走散的妻子也能够通过新闻找到他。
踢踏舞便是其用以找回妻子的唯一希望。
胖子是中国军人(因片中扮演胖子的是韩国本土演员,中文腔听起来较为蹩脚),他自小热爱舞蹈,但却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长时间做剧烈的运动。
从整个五人团囊括的中鲜战俘、难民和非裔美国军人的配置来看,创作者很明显关注战争中弱势群体们的声音,而非意识形态的孰优孰劣孰对孰错。
影片核心的反战主题是:无论什么样的战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路基秀面对的灾难是无法成为自己,无法去拥抱自己热爱的舞蹈;杨板莱面对的灾难是温饱问题,以及随时有可能夺走自己生命的战争……就连平日对待朝鲜战俘态度颇为恶劣的美国士兵,也会有独自坐在角落望着家人合照而陷入乡愁的时候。
影片《摇摆狂潮》与大岛渚带有作者风格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相吻合的地方在于,两部电影主要的矛盾是文化层面和国民性气质层面的冲突。
这种双重冲突表现在《战场上的圣诞快乐》里是性格隐忍阴沉的日本陆军大尉世野井和热情开朗的英国陆军少佐杰克的互动,在大原上士和劳伦斯先生身上,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属于两种民族个性的对峙。
而在《摇摆狂潮》中则是生性倔强的路基秀与包括杰克逊在内的周遭美国军人的较量,同时亦是以踢踏舞为符号化的西方文化对参与踢踏舞表演的战俘们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的渗透。
在《战场上的圣诞快乐》中,大原上士所缅怀的战俘营的圣诞时光是接近童话般的不可能实现的虚构,大岛渚通过这些不可能实现的虚构场面,解构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立场的个体抛开其文化和立场,让他们都以作为最为基本的人的身份进行交流。
这在《摇摆狂潮》中对应的是与战俘营里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格格不入的踢踏舞(事实上,巨济岛战俘营的真实历史里并没有发生过踢踏舞表演,踢踏舞表演本质上是影片为突出主题的虚构想象)。
在所有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中,音乐和舞蹈毫无疑问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它们是跨越地域语言障碍的世界性语言。
踢踏舞暂时性地消除了战俘们和美国军队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他们共同分享着挥洒汗水的喜悦与快感。
而《摇摆狂潮》与《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最直接的区别在于,《摇摆狂潮》是一部学习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韩国主流商业制作,它融合了喜剧元素、音乐歌舞片元素及调度、好莱坞传记片的剧本方法,是一部有着太多好莱坞经典作品影子的电影。
影片去年12月份在韩国本土上映时,影评人普遍中等评价和观众给出的高分所形成的反差,似乎也正好反映了《摇摆狂潮》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两个门槛上的差距悬殊。
对好莱坞类型片剧本创作和具体拍摄方法的效仿并不是韩国商业电影的独家专利。
好莱坞电影对世界范围内所有的电影工业皆有重要影响,去年火爆中国大银幕的社会话题之作《我不是药神》便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电影创作。
相比中国电影工业的好莱坞化,韩国对好莱坞的学习的确领先一步,从早年的《杀人回忆》《老男孩》《汉江怪物》到近年的《恐怖直播》《釜山行》《与神同行》等成功的电影作品中,我们都能够轻而易举找到好莱坞电影的表现技巧和元素。
《汉江怪物》
《釜山行》像奉俊昊、朴赞郁这样拥有自身美学风格的韩国知名导演,也需要学习和运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技巧。
与之相辅相成地,在日趋完善的韩国商业电影制作下,韩国新一代演员也获得了表演质感上的提升。
韩国青年男演员整体的职业素质不仅比中国强势太多,甚至也与韩国本土的青年女演员拉开了明显的差距,从偶像转型的韩国男演员们投入到正规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来完全不显含糊。
仅以在中国热度较高的几位韩国年轻演员为例,主演《隐秘与伟大》《夺宝联盟》的金秀贤、主演《思悼》《燃烧》的刘亚仁、出演《军舰号》的宋仲基,都在影片中展露了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流畅表演。
而《摇摆狂潮》男主角路基秀的扮演者,以风靡一时的韩国偶像组合EXO成员身份出道的都暻秀(出道艺名为D.O.)同样提交给观众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事实上《摇摆狂潮》并不是都暻秀的演员首秀,早在2013年都暻秀便在大银幕上出演了角色,而2014年的那部大热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
》更是让都暻秀拿下了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的新人奖。
都暻秀此后的演艺事业尽管不断有佳作涌现(比如《纯情》《哥哥》《与神同行》),获得了不少的人气奖项或者提名。
但由于偶像歌手形象的根深蒂固,直到《摇摆狂潮》这部电影,都暻秀才接到了一个足够展现其表演实力的严肃角色。
而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都暻秀对主人公路基秀的诠释是成功的、触动人心的。
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无论是演员职业素质培训,还是类型片的多元化市场,韩国商业电影始终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前面。
《摇摆狂潮》作为东亚地区较为少见的战争片亚类型的战俘电影,值得被业界赞扬和加以反思。
作为优秀的韩国商业制作,这样的作品同样值得去学习。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想一生中能同吃晚餐的人数不胜数,能一起吃早餐的人却十分有限,便下定决心要格外珍惜这些能一起吃早餐的朋友。
——库索尘世间,“爱情”的逻辑大抵类似,面目模糊的众生,都在某个巫术一样的瞬间里,坚信自己无可取代,直到咒语失效,直到替代品出现为止。
——笛安先谋生,再谋爱。
——李筱懿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要想过上自由的生活,先要挣脱精神枷锁,要有向往自由之心,并且有争取自由的勇气,勇敢决绝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李银河
以往我作为观众看演员都暻秀,总是会感受到“演技”的成分,这其实不是一个好事情,按照剧本做出一个或悲伤或愤怒的表情,我总是能跳出电影本身看到类似这样的画面。
探其缘由还是因为我太熟悉他了,无论是遥远昏暗的背影还是恰到好处距离下的特写镜头,隔着屏幕我几乎看遍了各种样貌的他。
这导致我看都暻秀,很难跳脱出“他是都暻秀”这个大前提去看。
其严重程度打个比方,就像我打开电视突然看到我中年发福的老妈在演一个女间谍,非常出戏,根本没法好好看下去。
可以说很久以来我一直在被迫接受他演技很好这件事,但自己内心却是惴惴不安的。
直到今天看完swing kids,万千思绪有想下楼狂奔跑圈顺便对天狂饮一扎啤酒的冲动。
我再也看不到一点都暻秀的影子了,就连他和女主的吻戏我的内心也没有任何波澜了(顺便苦笑。
电影落幕我立刻给我朋友发了两条死亡长语音,大概意思归纳起来就是:1.这部片子糅合了歌舞、战争、政治等我的几大雷点,平时都是避之不及的,但是这部电影,它好看。
2.都暻秀可以顶着exo这个名头过舒服日子,打扮的漂漂亮亮拍一些霸道总裁的戏码,轻轻松松赚一票粉丝和收视,但他没有。
光看舞鞋的磨损程度就知道他为之流过多少汗水。
刚看到刘嘉玲说拍阿飞正传,王家卫让她擦了27遍地,我终于脑内灵光一现找到了联结。
大家都说拍了王家卫的电影,感觉自己突然不会演戏了,因为王家卫他不要你演戏,他需要的就是一个苏丽珍、一个周慕云。
而你要做的,就是成为他故事里的那个人。
我当然不是王家卫,但这一次,至少在我这里,都暻秀真的变成了陆基秀。
被清脆的舞点掩盖的是不谈人性的战争。
光国来了。
他用激昂的演讲和残疾的身体鼓动战俘们,为共产主义献身。
暗色的红是火光。
燃起战俘的斗志,却浇灭了基秀的舞蹈。
只因是美国的巧克力,就咒骂出“妻子女儿都被轮奸”的话;只因是美帝舞,就顷刻间被拖下“人民英雄弟弟”的高位被众人殴打。
这才是真实。
这才是冷战。
可就像瘾君子没办法放弃毒品,基秀没办法放弃热爱的舞蹈。
圣诞夜,疯狂地宣言,沉醉的舞步,冲动的浅吻,一瞬间,基秀仿佛已经到达了世界上最传奇的卡耐基音乐厅,他在舞台中央忘我的旋转,台下座无虚席。
cr:猞猁跳跳🎃
《摇摆狂潮》感受到震撼,想要停下来好好吸收这个故事里的东西。
是这个故事结构,前一半的喜剧让人可以打五分,很纯粹的喜剧。
当后半部分故事开始转变,变得压抑,由于战争的迫害,那些艺术的光被浇灭。
这个团队中个人色彩很丰富。
为了名气,为了减肥,为了钱,可基秀为了什么,他只有纯粹的热爱。
他就是喜欢舞蹈,喜欢踢踏舞。
那个节奏,在生活里给他带来的愉悦感。
镜头的力量感很强,在最后那里,杰克逊抚摸舞台,那个俯拍,那个五个踢踏的影子。
有人说这部影片,野心很大,后半段没有掌控好,但似乎瑕不掩瑜,我是这样认为。
那些美好的事物被摧毁,是这个战争带来的,是这个理念的不同带来的。
那个聪明磊落的姑娘,一开始不起眼,是个忙内,可在她开始唱歌,掌控现场,她就不简单了,家中许许多多的书,思想的觉悟。
这个角色魅力庞大。
似乎有一点意识到后半段讲的好像是有点多了,太多了,战争的温情和残酷。
想批判的东西太多,表达的东西太多,对基秀的毁灭是打击性的,他的哥哥为了他开始显现出英雄力量,那三个队友,互相保护。
却最终一起死掉。
他本可以站上卡耐基音乐厅可他被打掉双腿。
美好的东西被毁灭,就是一场悲剧。
这个电影亮点很多,那个杰克逊走时,那个闪闪发光的鞋底,意味着他的队员已经死亡,在战争中,哥哥的五岁智商可还是懂得照顾弟弟,一开始那样夸大的基真,其实只是个五岁智商的大块头,战争中的女性太过艰苦,博学多才的女性在战争中扛上比自己要多许多的秸秆,生不逢时,因为战争。
基秀和盼莱那段相互剪辑实在太妙,都想要冲破那些牢笼,都想要打破那些东西,那些舞蹈迸发出强烈的冲出感。
以舞蹈对话的那段实在妙哉妙哉,有趣有趣。
戏说巨济岛战俘营大暴动。
竟然有8.3分???我只想打一颗星 我看下来感觉很没有意思 踢踏舞没有意思 南北战俘集中营没有意思 演员没有意思 剧情没有意思
挺好看的
剪辑绝佳,音效绝佳,舞蹈绝佳,一种韩国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just dance,fuck ideology(唯一的疑惑是战俘营真的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吗还做了一个巨大的灯牌
好看,踢踏舞部分和结尾部分拍得真好
本片的剧情编排并不出色,但场景调度足够精彩,影像渲染力极强,处处细致入微,情感细腻丰富,无需刻意地制造戏剧冲突,就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对于一部歌舞片(准确说是歌舞片段较多的剧情片)来说,这些就足够了。翻看作品列表,发现导演姜炯哲十年间仅导演了四部电影,从《非常主播》、《阳光姐妹淘》再到本片,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化解苦难和痛楚的能力。哪怕是在意识形态混乱、民族主义至上的战俘营,他们也愿在飞尘中起舞,在满是利刺的钢丝网和横飞的子弹间起舞。可以说,《摇摆狂潮》不仅是动人的,还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姜炯哲让韩国歌舞片从此不再只有《九尾狐家族》、《多细胞少女》那些泛善可陈的电影,人们会记得《摇摆狂潮》带来的感动。
里面那个中国人角色有一种微妙的精确感:外表肥肥壮壮实则营养不良,最看重的就是一口吃的,和韩国人语言不通别的地方都能相通,最关键还有一颗脆弱的心脏………(乳化了
把每个人身上的意识形态符号统一成了一场歌舞秀。
作为歌舞片和战争片都不合格的作品,三颗星纯粹是给在了几位主演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练舞的份儿上。片中踢踏舞部分视觉效果还不错,但是其余方面一塌糊涂。粉丝大力吹的都暻秀演技说实话还是太干瘪和单薄,人物张力不够感觉片子里面只有瞪眼瞪眼瞪眼。请来了格里姆斯说实话败笔非常严重,踢踏舞部分是非常出色但是看起来不知道怎么演戏,从头到尾一个表情纯粹就是愣头青。台词表现也差强人意。影片第二部分剧情简直是崩坏式演进,吴政世老婆那条线以及战俘集中营中朝鲜战俘叛乱部分都处理的相当不好。最后结局倒是着实意外了一把,但是刨除结局这部片子问题实在太多,给三星都嫌多。
这系统两种类型不兼容啊
消解一切总是能让聚集在某地的低能文青们集体高潮
无感,不了解历史无法代入,看的过程中时刻有一种很虚假的感觉,非常刻意
什么该死的意识形态,那个跳舞的少年啊,只是忍不住想要跳起来而已啊!
视点太乱,削弱故事性,高分也不知道哪儿来的。把战争娱乐化总觉得切入点有些愚弄战争,二者之间协调并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点。
都暻秀 朴慧秀 两位也太可爱了吧;正片作为战争片,没有什么内涵,作为歌舞片 歌舞篇幅又不够;最后团灭那段来的猝不及防,那时候才意识到本片还是更偏战争片,眼眶一下就湿了,一群乐观向上对未来有无限抱负的swing kids就这么无辜的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中文翻译给满分,太喜欢《摇摆狂潮》这个翻译了
第一次看韩国人歌舞片 真是尴尬
只有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才能享受舞蹈,而舞蹈其实意味着真正的生活,“人过的日子”。但当苦难袭来,归附于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狂热又是最不费力的选择。除非你能相信自己的才华,相信自己的情感,相信世间有真正珍贵的东西,足以抵得过所有黑暗,不应该被他妈的理念弄脏和取代。
还是一搞文艺的意识形态片
这一整年都可看到“仇恨没有市场”的反战故事。遗憾的是这部流于表面了,略显稚嫩。斗舞、组队、矛盾、融合。。。。。。好在隐藏起的“集权与歧视”的可憎面目仍有迹可循。
想要表达太多,你还要讲黑白种族?主义没有艺术,因此没有美感。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没有美感的政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