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特岛7月22日
Utøya 22. juli,恐袭夏令营(港),7月22日重生(台),U - July 22
导演:埃里克·普派
主演:安德烈·伯恩森,亚历山德·霍尔门,布瑞德·福里斯达,艾丽·瑞亚侬·穆勒·奥斯本,苏陆士·萨达特,马格努斯·莫恩,张特兰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18
简介:在2011年的7月21日那天,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Kaja)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详细 >
镜头晃得厉害
一个700多人的营地啊!!!只有一个枪手啊!!!哎……
这片子也不是那么糟糕,至少说明了为什么独狼凶手最喜欢在严格管制武器的国家/地区作案,换成德克萨斯谁杀谁还不一定呐。问题是挪威人为什么要拍这种片子?有这闲功夫不如再拍拍挪威独立连。
这个伪纪录片的样子的确不是很喜欢,人物过于平淡;
比起挪威722事件,还是要差一些。作为改变电影,感觉不够完整。
一镜到底,命悬一线
71/100
女主死了
看完是没反应过来的,不看背景,单凭电影还是给了四分。后面看了评论“真实惨案”“圣母乱政”…我天原来是这个意思,当时还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先生大义,以身入局”这般言语?!我滴个老天,是我浅薄了局限于惨无人道的杀戮,我就说为啥当时这个男主的状态不大对劲,演绎状态逻辑没走通。最后的最后…精彩!!!
先不说把真实事件拍成饥饿游戏式娱乐类型片的道德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太多槽点,一镜到底的摄影机视角混乱不堪,对人物和人物动机的刻画单薄空洞,像我这样对沉浸体验式一镜到底毫无抵抗力的人都不断出戏翻白眼。片头奥斯陆爆炸戏毫无用处,放在那儿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心虚。
影片很大胆地使用真实时间来从一个固定视角记录于特岛事件,这样一个尝试也很明显地表明了,追求极致的写实往往充满了漫长的停滞,对于观众也许是无聊,但事实上现实就是如此,无论多么危急,都是无休止的等待与重复,直到突然的死亡。
一年竟然2部于特岛惨案,但我真的看不出这个事件放在剧情片里能拍出什么好效果
结尾真漂亮,演员们的状态调整得好这还的归功于导演。
或许还不如《饥饿游戏》。编造虚构人物消费真实事件受害者群体,毫无议题高度,只试图以所谓“临场感”操纵观众(而水平之差甚至不到过半就已出戏),强行还原事件时长更暴露剧作的薄弱和调度的混乱,剥去不怎么样的70分钟长镜噱头,剩下的还有什么?
只是你营造的戏剧性不足挂齿
结局姐姐突然倒下的悲壮到正在帮人压着伤口的妹妹的出现带来的欣慰,随即而来的是更多的绝望。一镜到底,这得排练多少天啊。很大胆的尝试,体验度也许在影院感受更强。不评论事实,单纯从电影角度,另一部7月22更体验感更强一些,至少没在大荧幕感受却依然体验到了极大的恐惧和悲伤以及愤怒。
受困于一镜到底的单视角,看不到集体,只有女主的困境。
当年,从新闻关注过。这么多年后看片……心疼孩子们……
在电影院前排看巨幕的长镜头,实在让人晕眩。如同片中的女孩,天使一般勇敢而充满同情,却不幸生在人间,抵不过极端主义的枪声。
从受害者角度出发,对凶手模糊化处理,这样的立意是好的,但是电影看下来的感受就是空洞、乏味、无力,深刻的只是真实事件它本身,紧张感也完全靠抖动的镜头和背景枪声营造。映后采访环节导演说他在了解了50位幸存者的故事之后决定不去描写某一个特定的故事,而是结合在一起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虚构故事,但我认为正是这一点扰乱了电影的核心,既不像纪录片也不像惊悚故事片。作为第一视角的女主人公,性格善良、受欢迎、有领导力、有政治抱负、富有同情心、有个不省心的妹妹…赋予她太多‘典型’特性,以至于抵消了很大一部分导演强调的真实性。导演说希望这部电影能引起社会反思,尤其是唤醒大家对极右翼分子的重视,我只能说典中典…当然这部片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一比一还原的72分钟长镜头和154声枪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