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夫妇送凯特回家,凯特家小弟弟出生了,啼哭的声音仿佛像针一样扎着肖恩夫妇的心,肖恩于是找借口说要回家了,凯特妈妈客气挽留,肖恩显得有的烦躁,是啊,多么令人难受!
肖恩的儿子小时候溺水,后来一个小孩都没有,但是肖恩夫妇恩爱,家庭小康,人很善良。
但是凯特的父母,小孩很多,夫妻感情不和,因为小孩多,经济和精力显得紧张。
两对夫妻都有各自羡慕的地方,站在旁观来说,不知道谁羡慕谁。
肖恩夫妇其实很善良,当凯特从邻居太太得知肖恩夫妇小孩的事情,然后在车上说出来的时候,伤口被提及,没有迁怒,没有怨邻居多嘴,就是默默忍受。
肖恩还特意带凯特出去开导。
肖恩夫妇人品可贵,难怪凯特那么依依不舍。
是一部,很舒服、恬淡、能让全世界都在阳光的斑纹和夏日的暖风里接受消音处理的电影。
沉默寡言的9岁女孩,深陷原生大家庭那永无休止的嘈杂和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幸而因母亲再次临盆,被寄养到亲戚家度过夏天,反而在那两个月里,收获了难得的内心温存和对灵魂自在的打开。
“长长的一个暑假,我们去了乡下”,这简直是各种文艺腔故事都偏爱的背景,日本人、法国人,都爱这么拍。
内向是一种特点,而不是缺点;安静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病态。
在更大的可能里,内向和安静,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生理防御机制?
),只因为过于敏感地觉知到了,这世界有太多缺点、也有太多病态。
酗酒嗜赌的父亲和麻木不仁的母亲,是不是人格的病态?
彼此疏远的家人、冷漠刻薄的姐妹,是不是关系的病态?
以孤立和嘲弄为乐的同学、不作为的学校、形式主义的教育,是不是环境的病态?
惹人生厌的爹妈偏偏儿女成堆、温柔慈祥的远亲却深陷丧子之痛,是不是命运的病态。
一方面你几乎被所有人视若无睹、连老爹出轨都懒得避你,一方面你无从摆脱物理性的自辱、就像床头的尿渍摊开在每个早晨。
看起来是过度的保护,其实更近似过度的防御:比如不穿毛衣就会得肺炎,比如睡前不能喝水。
这背后是“你别给我惹麻烦”的漠然,是“你被认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容易出问题的”的前提预设。
相比之下,那个亲口告诉过你“这个家里没有秘密,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我们不需要羞耻”的人,却依然藏有自己的秘密,但这秘密反而不是病态,这秘密反而有种,悲剧底板上暖暖的坦然。
因为内向和安静原本就不需要被治愈,它只需要被接受、尊重和善待。
自己家和亲戚家,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非常明显。
后者总是被旷野、田园、天空、牛奶、水流和明媚的劳动所环绕。
前者却满是来路不明的噪音、昏暗的灯光、焦黑色外墙体,和表情暧昧、言辞混沌、被镜头里的诸多前景(橱柜、墙壁、楼梯间)切割在小画框里的他人。
当故事落在前者的范围内,我们透过她的敏感,去发现和洞悉了许多残酷的事实:人与人之间是否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说得更严重一点,永远无法真正和解?
当故事落在后者的范围内,我们透过她的早慧,去认识了好多东西:春天、动植物、奔跑、美,还有,死亡。
而且,它们都安安静静地铺开、恰到好处地出现、润物无声地存在、适可而止地隐退,连一丝煽情的过量企图都没有露出。
很庆幸它没有变成一个俗套的“自闭症打开内心找到意义”的故事,也没有变成一个俗套的“失独夫妇在陌生女孩身上重建亲情”的故事。
它的主题,更近似于: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联动,有些就是拴缚,有些就是羁绊。
最后的那个分别时刻、那场追逐和拥抱、还有那声爸爸,让我眼圈红了。
原来是改编自克莱尔·吉根的小说,这些年我读过她许多短篇,那些故事里无不透出深邃的哀伤和绝望,真没想到,这次却那么细腻怡人。
哦对了,冷眼、静谧、独立、低调、倔强、不打扰也不想被打扰,这里面,有没有一点爱尔兰民族的自况呢——在英格兰乃至整个欧洲面前。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非典型影评,主要是个人抒发,万望希望看到影评的朋友移步至其他文章,感谢。
我听人说,沃特福德的海很美。
远眺威尔士的爱尔兰东南海岸,所看到的海水不似高威一侧的大西洋,会是更加宁静而温和的景致。
海鸟会在沙滩上啄食已经晒得有些干枯的贝类,小镇里小小的摩天轮会在圣诞节的夜晚带着彩灯一圈圈旋转,大概火车站里也会有穿着橙黄色马甲的铁道工,在某个冬夜一遍遍走过某个坐末班车的旅客身边,小声的问他 “Sir,do you need any help?"在都柏林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双层巴士的二层,从利菲河北岸的宜家回公寓,视线能穿过整个都柏林清晰的看到南方的威克洛群山。
但威克洛群山之于我,仿佛是无法穿越的南方屏障,多少次想去沃特福德,总会告诉自己时间尚早,“我还有那么那么多的时间,总有一个周末,我会坐两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休斯顿站出发,沿着巴瑞的海岸一路南下,在群山中穿行......”。
只是,这个周末从没有到来。
......去年夏天,上海电影节,我已经记不清是从什么渠道加上了她的微信,她加价了十块钱卖给了我一张《夏日细语》的电影票,她说卖给我的是连座的两张票中的一张,我要等待到电影开场前五分钟,才可以拿到这张八天前已经购买了的电影票。
......我犹疑应该怎么和她搭话,在灯亮起之前的两分钟,整部电影在我脑中过了三遍。
“我没有想到爱尔兰英语使用率这么低,都是说盖尔语。
因为我很快要去爱尔兰留学嘛,所以......”彼时的我都觉得有些过于笨拙,但我这样唠唠叨叨一直说到了地铁站,在岔路口,她听完我说的最后一段故弄玄虚的废话才上地铁。
......“《夏日细语》的取景地是在这里吗?
这里的田园真的好像电影里的样子。
”利默瑞克是一座很小的城市,从火车站出发穿过旧城,没多久就能看到香农河的支流,两岸是长满牧草的农场和悠闲的趴在地上的奶牛。
爱尔兰的牛奶是最好的牛奶,爱尔兰牛奶里最好的不是玛莎里卖1.5欧元1升的高级货,是乡下超市里标着本地出产的最新鲜的牛奶。
“为什么我们人不喝奶粉,要让小牛喝?
为什么母牛产的奶不给小牛喝,要给我们喝?
”“它一出生就喝够了。
”可是我们都还没有喝够。
……
利莫瑞克城堡一隅爱尔兰电影协会很难找,圣殿酒吧区一排特色店铺里有着一扇略微不同的门,穿过长长的过道,才能看到电影院。
离开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电影协会收藏的《夏日细语》。
在她到来之前,我从没有发现过。
……
爱尔兰电影协会收藏与展示的DVD她说:“我们会一起去沃特福德的对不对?
我们威克洛也没去,莫赫悬崖也没去......明年你会来爱丁堡找我的对不对?
到时候我们一起飞到都柏林好不好,我们要把剩下的地方都去掉......”......“我买的情人节礼物,我才发现,它应该是沃特福德产的。
沃特福德产水晶,但我没买带水晶的款式。
”......“我在交税法的论文之前,好像还有几天的空。
论文我两天就能赶完,我至少能出去玩三天,之后回来写论文去考试,然后和我爸妈去英国,然后我就能回国来找你了,好不好?
”布里斯托的夕阳很美丽,坐了五十二站公交车,一路晃到了格拉斯顿伯里,亚瑟王的墓前有蒙蒙细雨。
巴斯是过于喧闹的小城,一日的往返再加上回都柏林的飞机,身心俱疲。
我恍惚间意识到这可能是这过于漫长的一年中最后一次一个人的旅行,从里斯本到波尔图,从马德里到瓦伦西亚,从巴塞罗那到里昂......只是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原来到了最后,我也没有时间去沃特福德。
......后来,我离开了爱尔兰。
我从贝尔法斯特做火车穿越了边境线,已经去过两次的邓多克依旧是浓郁的麦芽香味,火车停在皮尔斯站时,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由北向南进入都柏林的景象。
三天时间高强度的重游了都柏林市区的大部分角落,又风尘仆仆的横穿了整个爱尔兰两次。
每一个钟头,都被我塞满了看起来不太可能完成的行程量。
但,直到最后,我都没有去过沃特福德。
爱尔兰电影协会走廊
凯特是一个九岁的安静少女。
虽然家里姊妹众多,但她话很少,性格有些孤僻,常常一个人躺在草地里,导致家人得到处找她。
虽然已经九岁了,但她还会尿床,学习上也有些困难,跟同学相比有一定差距。
她在学校里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朋友,甚至还被姐姐的同学叫做怪胎,而她会默默忍受着这些,实在受不了了,就逃课跑掉。
这样的一个女孩,放在周围人的视角里,或许就是一个“问题”孩子,一个需要被治疗的“病人”,一个可能会被送进心理咨询室的孩子。
凯特的父亲嗜赌又要面子,出轨甚至都不避讳孩子;母亲陷入贫困的生活、无穷尽的家务和新生命即将降生的繁乱当中,也没有任何心力分给她。
这样的家庭,连她的存在都常常被漠视的,自然是不可能送她去做什么心理咨询的,甚至在一个暑假被送到了远方亲戚家里暂时寄养。
父母似乎都不想要她了,亲戚“想养多久就养多久”。
命运似乎为凯特关上了门。
姨妈艾琳温柔而恬淡。
她细致的照顾着凯特,用小刷子一点点的帮她刷净脚指头缝里的污垢,轻轻的一遍遍帮她梳头,带她去品尝井水的甘甜,想要给凯特家里一些金钱帮助时会询问凯特的看法评估她父母的体验,睡觉时会仔细询问她想要的光线,在发现凯特尿床之后会说:“这些老床垫总是在哭泣”。
这些都是凯特从未有过的体验。
一个人如此温柔而专注的看着她,考虑着每一个细节中她的体验,在她可能感觉羞耻难堪的时刻,轻轻接住她,“这不是你的错”。
当她被爱着,被好好的照料着,没有那么多情绪需要被压抑,也不再需要用躯体化的症状来表达,她不再尿床了。
姨父约恩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一开始他都不太搭理凯特,在每次凯特跟他道晚安时,都有些不置可否的模样。
姨妈不在的场合,姨父甚至有些坐立难安,总是急急的走开了去。
他也似乎有些不善言辞,某一天干活儿的时候突然发现凯特不见了,他发疯一样的到处找,找到之后很生气地说:“你不能这样一声不吭的就跑掉!
”明明那么的担心在意着凯特,但却用了责怪的方式来表达。
凯特以为自己又做错了事情。
直到他默默的拿出了一颗马卡龙,放在凯特面前的桌子上,这个男人的温柔终于开始得以显现。
两个同样沉默寡言的灵魂是相互懂得的,凯特显然一下子就收到了这份歉疚的心意,她和姨父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亲近了。
她帮着姨父干农活儿,一边干还一边比赛,脸上有了笑容。
姨父叫她“长腿姑娘”,鼓励她去做她擅长的事情——奔跑,还为她计时,关注着她的进步,“比第一次跑的时候快了十秒”。
没有人愿意等待她的语言时,她是那个读书都读不通顺的女孩。
在这个安静的家庭里,终于有人愿意等待她。
她的话越来越多,甚至会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向姨父提问:“为什么要给小牛喝奶粉?
为什么不给它喝母牛的奶?
”絮叨到姨父要用“你来喂”来让她稍稍安静一会儿。
姨妈曾说:“这个家没有秘密。
“”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
“”这个家不需要羞耻。
”她曾深深的被安慰到。
而这一天,她终于发现了这个家庭令人心碎的秘密。
原来,她是一个替代性的儿童,连姨妈日常给她穿的衣服都是他们早夭的儿子的。
原来,她就是这个秘密的一部分。
姨妈对她的爱与照顾,是真的吗?
在她心里,一定这样怀疑过。
虽然无法直接表达,但她用不愿意再穿某些衣服来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这时候,是姨父的爱托住了她。
她有专门带她去买的,只属于自己的衣服,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承认、被看见。
在爱尔兰乡村橙黄色的夏日阳光里,郁郁葱葱的大树阴影间,她一遍又一遍大步的奔跑着,迎着风,带着笑,那么自信而快乐。
与初到这个家里时的畏缩与无措,判若两人。
暑假要结束了,凯特得回家了。
纵有千般不舍,也无法抗拒别离的到来。
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凯特长成了一个可以去表达爱的女孩。
她依然不善言辞,如同姨父姨母一样,习惯于用行动去表达。
她想为这个家再做些什么,比如在他们忙碌无暇时,帮他们去深井边打一桶水。
感恩导演的温柔,虽然让凯特落水了,但没有再重蹈这个家的覆辙,她爬出了井,湿漉漉的回来了。
虽然凯特还是回到了那个阴暗逼仄的家里,回到那个喧嚣繁乱的环境里,但有些东西已经在她心里生长了出来,被爱的阳光照耀过,她可以为自己而奔跑,如风一般的女子似的,追上姨父姨母的车,扑到姨父的怀里,轻轻的叫一声“爸爸”。
与姨父姨母共度的这个暑假,这些被爱过的时刻与经验,已经印刻到了她的心里。
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可以被调用,“我是值得被爱的”。
虽然她没有机会走进心理咨询室,但这样的经历同样也是一次治愈之旅,心底的伤痛被抚平,爱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父母。
生我们的人,是父母;养我们的人,也是父母;陪伴过我们的人,爱过我们的人,都可以是父母。
哪怕原生家庭再糟糕,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仍有机会遇到一些更好的人们。
也许是某个亲戚,也许是一位老师,也许是一些朋友,也许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温暖和爱,来帮助我们长成更好的自己。
好喜欢《夏日细语》的表达:发现日常与田园生活中最细致的圆美。
清泉里人的倒影,舀一勺泉水由空缺到圆满的过程,Séan为Cáit倒满一杯果汁,明亮的液体完美地律动,淡黄色的房间和Séan放在桌子上的黄色夹心饼干,夜里的大海,湛蓝色的波光和浪花静静地拍向岸边。
这些美到震诧的画面,我总想再看一眼。
Cáit的家狭小,阴暗,最致命的是孩子。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有更多的孩子诞生,伴随着的是更大的负担,从而转化为生活的绝望、人们的绝望。
在Eibhlín家中,Cáit第一次得到了细致的关怀和尊重,在农场劳动和家庭劳动里感知生活。
在她第一次奔跑的镜头里,生命力就被展现地非常雀跃、非常温暖。
她的脚步声、还是心跳声,动听地真切。
爱尔兰式的表达沉静含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接触很少。
电影的声音选择、制作和呈现非常有水准,像河湾里暗暗流动的河水,和谐到只有偶然空白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回忆影片时,我想应该也选取了大量的自然声音,才会如此舒适。
Cáit 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在她和Séan看海时,Séan说:“你什么都不用说。
如果在应当沉默的时候没有沉默,将会失去很多东西。
”电影的结尾我还是哭了,因为等那个拥抱已经等了太久。
《夏日细语》是我的上影节首片,对自己的眼光没有失望嘿嘿。
应该是在我看电影的时候上海下了一场雷暴雨,走出电影院已经是八点多,空气里只有下过雨后的清新,电影院大厅里比下午要热闹,很多人正准备进场。
我走出影院看夜晚的上海和路灯下泛着水光的沥青路面,好轻快。
心想:“要是每晚都能这么度过就好了。
”
本片是以家庭为主题,讲述家庭对一个女孩的影响。
故事一开始以远景拍摄爱尔兰的乡村风光,随着一声“凯特”的叫喊,镜头缓缓下拉,一位女孩卷着身子睡在草丛里。
“卷着身子睡”在心理学里面解释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导演用一个镜头,表达主人公凯特的心理状况。
不禁引人遐想:女孩有着怎样的生活环境?
又为什么要睡在草丛里呢?
原来,凯特生于一个多子的家庭,贫穷的家庭,全部人只能挤在一所昏暗的老房子里。
这所房子,仿佛是被阳光遗忘的地方。
天性内向的凯特,在家中难寻一处安静的地方睡觉。
这就解释了片头凯特在野外草丛睡觉的原因。
家里儿女众多,父母不成器管不过来,暑假便将女孩送到亲戚家寄养。
一路上,沉默的女孩总是望着天空,树木和白云。
女孩来到新家,一切都得适应。
女主人热情细致,善良可亲,男主人沉默寡言,勤劳本分。
女孩在这个新家学会用双手创造新的生活,也学会了去爱和接受爱。
看着她努力干活,男主人奖赏她一块饼干。
暑假中,女孩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活,做有益于身心的劳作和休息,并在劳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这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积极和重要啊。
劳作的奖赏来了,有漂亮衣服,去镇上玩,有买半打巧克力冰淇淋的钱。
夫妇俩不仅教会了女孩物质层面的东西,也教会了她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帮助别人,参加葬礼,学会与人善意相处,建立邻里和社会的和谐关系等等。
从邻居太太那里,女孩得知了夫妇俩曾经有一个死去的男孩。
女主人说:这个家里没有秘密,秘密意味着羞耻,但夫妇俩还是对女孩隐藏着一个伤心的秘密。
女孩知道了女主人内心的秘密,她的丧子之痛。
而应对这一切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保持安静。
悲伤和痛楚无需过多安慰,只有默默承受和化解,在沉默中,也许才能完全体会到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
男主人讲得那个马的故事也说明了,其实在这个世界中,许多东西是无法言说的,生命和世界都充满了秘密。
将悲伤痛苦默默地埋在心底,用善意和乐观去面对生活,不就是最温柔最坚强的人性吗?
深刻的道理总是朴素的。
女孩就这样安静的生活着,从容而充实的度过每一天。
暑假结束了,女孩不得不回到家中。
离别的情绪在安静中表现,沦陷,释放。
这是一部静的令人心动的电影,也是一部将爱意深埋的电影,镜头语言虽十分苛刻俭省,反而更加烘托出爱的珍贵伟大。
在原生家庭面前,寄养的感情再深厚也会显得苍白无力,那浓浓的不舍,依恋之情只有在最后女孩的奔跑中才完全释放出来,达到高潮。
结尾是开放式的。
女孩投入男主人的怀抱,但她的父亲随后赶来。
会发生什么,会争吵起来?
还是会让女孩继续寄养?
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女孩过了一个幸福宁静充满爱的暑假,这在她的记忆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夫妇俩言传身教将人性的美丽、坚强和自信传授给她,让她有力量面对人生未来的风雨。
亲情是原生家庭的固有感情,但依然有一种感情超越了亲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也许没有血缘关系,但这种真情依然可以温暖彼此,让彼此更为亲密,坚强。
女孩口中的父亲,究竟是那个不成器的将生活的依靠都输掉的血缘上的父亲?
还是这个教会她认真,勤奋,坚强的面对生活的男人?
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
盛佳蓝光标注
4.5,英文直译是安静的女孩,中文片名真的很美。
小女孩特别纯真美好的模样,特别是到了艾琳和肖恩的家里面,在爱的滋润下过了一个自出生以来最美好的夏天。
凯特话不多,但只要是问她,她总是诚实以待,这真的很难得。
片中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个八卦的女人,揭别人的伤口就如此有意思,多余的话真的没必要出口。
凯特刚去的时候,艾琳各种细心照顾,就是看见她尿床也没有任何责怪,而是是气候太潮了。
肖恩总是沉默寡言的,还以为他跟艾琳关系不好,其实是很好的人,特别是在下意识凶了凯特以后又给了她一块饼干的时候,在从海边聊天回来给她系上大衣扣子的时候。
他们是充满爱意的父母,相比较而言,凯特的亲生父母就只是在生生生而已,生而不养真的无法理解。
家里都已经很穷了,为何还要生,生来干什么,当苦力吗?
好喜欢,凯特跟艾琳一起去打水,一起来削土豆皮,帮她梳头发,凯特跟肖恩一起清理地面,一起读书。
在看到凯特自己去打水的时候,真的有被吓到,还好导演够理智没让凯特死掉,否则感觉会疯。
她妈妈说那句男人不值得,算是大实话。
从她上车那一刻起,就一直想让她开口求他们让她留下来,最后她还是跑向了他们的车,抱着肖恩叫爸爸,爱意满满,泪目至极。
很喜欢他们房子至大门蓝色邮箱那段林荫路,很高很高的树,美好的一天又将开始。
提到爱尔兰,就会想起大片的绿色,而《夏日细语》这个中文译名也让人在脑海中对这部影片有了一定的想象。
夏日是青翠的万物生长的炎热季节,而细语二字又让人联想到静谧的氛围。
实际上,这部电影也确实如名字所透露的,是一部节奏平缓,带着夏日清新氛围的叙事片。
“细语”与原片名A Quiet Girl相呼应,暗指电影的主角,安静乖巧的九岁女孩凯特。
整部电影如同缓缓剥开洋葱一样,刚开始故事缓缓展开,主角没有太多自我表达,更多是通过旁人的话语来刻画她的形象与处境。
她在校园中格格不入,被人觉得是古怪的;在家中过分安静,藏在草丛中让家人找不到她在哪里。
父亲当着她的面对外人说她是个四处游荡的人,而因为家中姐妹众多,母亲又即将生产,只能将她送走。
她被父亲开车送到远方亲戚家里,出乎意料地,这对夫妻对她十分友善,细心照料她。
电影中用了许多篇幅描绘他们的生活场景。
女主人艾琳给她洗澡、梳头发,带着她到井边打水,教她做家务。
男主人肖恩一开始稍显生疏,有些抗拒和她独处,后来却载着她到镇上买衣服,带她一起喂奶牛,两人变得亲昵。
电影用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不疾不徐地展示了爱尔兰乡村的自然风景和生活方式:绵延的绿色草场和湛蓝的天空;一户人挤牛奶、种土豆、做红醋栗果酱,自给自足;邻里间相互帮助,淳朴友善。
片中的对话不多,更多是由事件而推动的。
但是在这种静默的氛围中,导演用一些细微的举动来衬托两夫妇对凯特的宠爱。
艾琳看到凯特尿床后,没有指出来,反而是说旧床垫容易潮湿,给凯特换上了新的床垫。
肖恩因为凯特乱跑不小心朝她发了脾气,第二天在厨房里,两人独处时,他默默地在凯特旁边放在一块奶油饼干便走出了厨房。
看到这里,电影院中的观众都会心一笑,虽然有些别扭,但是这是肖恩表达歉意的方式,凯特也意识到了,把饼干小心地收进口袋里。
在两人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凯特慢慢有了变化。
艾琳看出她气色变好了,说她其实只是需要被照顾。
每天早晨,肖恩会让她从家门口跑到车道旁的邮箱去拿邮件,并拿表给她计算时间。
镜头跟着女孩移动,特写是她跑起来时的正脸,凯特的头发随着步伐左右摆动,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看起来充满了活力。
镜头又顺着女孩的视线上升,看向道路上空参天大树的枝叶,那绿意盎然的生机,似乎映衬着女孩内心的转变。
她变得更加快乐,更有自信,话也逐渐多了起来。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一场葬礼上。
凯特从参加葬礼的一位妇人口中得知,两夫妇此前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儿子,而自己之前一个月穿的旧衣服正属于这个去世的孩子。
当艾琳看出她的不对劲,问那位妇人和她说了什么时,她沮丧地说出这件事。
这里,影片气氛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艾琳捂着脸哭泣,回到家后也径直回到房间里休息。
凯特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而肖恩把她带到海边,与她谈心,让她不要误会艾琳,她本是好意收留凯特。
这件事情过后,女孩仿佛填补了家中那个孩子的空缺,与两夫妻的关系更加亲密。
电影的其中一个画面里,她和肖恩在客厅里看电影,昏暗的灯光里她困得睡着了,歪着头靠在肖恩肩上,在舒适的沙发中陷入了恬静的梦境,一点也没有作为客人的拘谨,倒像是在自己家中一样自在。
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无声镜头的画面力量不属于有声。
洋葱一瓣接着一瓣被剥开,情绪也慢慢堆积。
时间来到了这个夏日假期的末尾,凯特的母亲来信,让她要回家为开学做准备。
凯特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多说,只是小声地问了一句,“我一定要回去吗?
”,声音轻得像是在叹息。
两夫妇没有说出不舍的话,只是用一个全景镜头拍了肖恩站在凯特房间中的画面,傍晚的阳光勾勒出他的轮廓,他看着窗外静默无言,背影却透着几分落寞。
就在观众以为电影就要这样结束,凯特不得不回到自己家庭中时,故事突起一个小波澜。
凯特即将离开的那个早上,肖恩去领居家帮忙母牛生产,艾琳临时顶替他喂奶牛,只剩下凯特一人坐在厨房中吃早餐。
而她想起艾琳走之前说自己要打水,便拿起空水桶一人去井边。
这里让人想起此前她的父亲向两夫妇抱怨道,这孩子胃口大,吃得多却不会说一句感谢的话。
其实她懂得感恩,只是她不擅长用言语表达。
而对一个常年不被重视和疼爱的小女孩来说,也不存在那么一个被倾听和关注的时刻,让她表达自己的感谢。
故事在这里突然变得有些惊悚,凯特一人离开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个独自玩耍时溺亡的小男孩。
而农场里的艾琳似乎也想到什么,转身回到房子里去找凯特。
她找了一圈找不到人,急得往外跑。
幸运的是,凯特没有出事,只是一身湿淋淋地走了回来。
随着波折过去,凯特最后还是被送回了家中。
这里,场景转换到凯特家中,阴暗狭窄的饭厅与之前艾琳家中明亮宽敞的厨房形成明显对比,导演用明暗对比的镜头语言衬托出着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氛围,一处和谐温暖,一处压抑凝重。
两对夫妇的话语也反映了凯特在两处所受到的不同待遇。
父母询问凯特有没有带来什么困扰和麻烦,艾琳和肖恩则说她乖巧懂事,欢迎她随时回去住。
这种反差也让观看者更加对凯特感到怜惜,惋惜和抗拒即将到来的分别。
艾琳和肖恩道别后开车离去,凯特则跟了出去,在大门口站了片刻,此时我的心和她一样揪着,真希望她能够一起离开。
下一刻,凯特拔腿追了出去,她在车道上奔跑着,一如她取信时在林荫大道上奔跑着,镜头切到她尚且崭新的夏日回忆,艾琳温柔地摸着她的脸庞、艾琳给她洗澡、肖恩失落的背影,洋葱剥开了,情绪渐渐沸腾,到达高潮。
她一把冲到肖恩面前,肖恩也把她紧紧搂住。
抬眼望去,她的亲生父亲追了过来。
凯特喊着,爸爸,似乎是在喊远处追来的父亲。
下一秒,她重新把头埋进肖恩的肩膀,又喊了声,爸爸。
全片就此剧中。
这个结尾非常巧妙,两声爸爸把亲生父亲和不是父亲、胜过父亲的肖恩做了对比。
一位虽有血缘关系却将她视为累赘,随意送去寄养,言辞中多有辱骂;一位原是陌生人,从最初的冷淡抗拒到后来的耐心呵护,小心宠爱,一点点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故事在这里结束,留下开放结局,不知道最后凯特是否跟着艾琳和肖恩离开,还是只能留在原生父母身边,但是起码她开始懂得,带着爱意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怎样的。
整个故事画面唯美,情感细腻。
小女孩的表演很出彩,在人物特写镜头中,她细微的神情和动作被放大,弥补了语言的缺失;景物的空镜则营造着安静的氛围,配合缓慢的叙事节奏,帮助情感逐层堆叠。
但是个别空镜显得有些冗余,比如有个倒水的镜头倒了两三秒,如果删去可能整体叙事节奏更流畅。
虽然人物对白不多,但是有对白的片段富有趣味,三言两语把人物性格刻画了出来,也交代了故事背景和发展。
比如那位葬礼上多话的妇人,机关枪似的向凯特打探艾琳家的秘密,她的多言倒衬托出了凯特“不爱说闲话”的善良和质朴,正如肖恩说的,如果大家都能像凯特一样只说该说的话就好了。
这讽刺的话语让影院中的大家笑出声来。
作为银幕首作,导演对影片整体风格和情感的把控能力不俗,故事讲述得有头有尾,偶有惊喜片段,期待他接下来的长片作品。
你有没有过被忽视的感受?
其实当我们在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被忽视的感觉时,并不了解那是什么,只能隐约察觉到自己的内心像是失落,像是委屈,又像是卑微的感觉。
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长大了,才明白,哦,原来我在经历的是人生中冷暴力的体验。
谁都讨厌这种被忽视的感受,但是,被重视是一种什么感觉?
被忽视和被重视的人生,有什么不同?
电影海报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夏日细语》(An Cailín Ciúin)用细腻的电影画面,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女孩经历的一个被重视的夏天,是一部没多少热度,却值得关注的佳作。
影片一开始,女孩凯特躺在一片茂密却显得荒凉的枯草丛里,可能你压根看不清这是一个人,隐隐约约只能看到一条胳膊或一条腿,以为这是什么悬疑惊悚故事。
当你发现是一个小女孩躺在那里的时候,你会疑惑:为什么?
为什么家里的姐妹和妈妈都在找她,可是她却宁愿躺在这样一片荒凉里也不回家?
对的,这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荒凉感:明明是在一个被称为家的、理应是热闹和温暖的集体里,但自己的内心却倍感窒息,宁愿在这荒草中间寻找宁静。
凯特的叛逆在此刻显现:我要逃,逃到家人看不见我的地方。
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女孩,也许传统的爱尔兰家庭也会像中国某些传统的家庭一样,希望家里能添一个男丁。
常年在家里失魂落魄又忙碌疲惫的母亲、沉默的姐姐们、好赌好酒严厉得不近人情的父亲,还有母亲腹中马上要出生的家里的新成员,这个家是拥挤的,没人看得见凯特。
9岁的凯特,她的原生家庭里的灯光永远是昏暗的,餐桌看起来油腻腻的,一家子女性都寡言少语,且都对家里唯一的男性带着恐惧和讨厌。
在学校里,凯特的表现也是沉默的、没有光泽的:课堂上不会读课本的她用低头和沉默来表达自卑,因把牛奶打翻、弄脏裙子而握紧裙摆,却被同学嘲笑“奇怪”,凯特趁着课间时间飞奔出校园的围墙,逃了课。
这个时候凯特被家人看见了,却被当成“问题”存在。
需要被送走,或暂时地送走。
在这里,导演把凯特第二次叛逆的一瞬间演绎得非常绝妙,上课铃声响了,操场上的孩子都在往教室奔跑,只有凯特跑向了相反的方向,她讨厌学校,在这里,她还是一个不被重视、甚至是被看不起的“怪物”。
凯特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就像绝大多数的你和我一样,她敏锐地捕捉着周围环境对她不友好的反馈,却只能用沉默和逃跑来表示反抗。
如果不是被寄养到表亲家里,凯特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夏天的风吹在脸上,其实可以那么舒适,身为一个女孩,其实可以那么漂亮。
故事情节很简单,不是影片特别注重表达的部分,但是导演把整体节奏表现得很好,不会让我们过分无聊地看角色们情感的铺开,而是在一定的故事氛围下带我们感受女孩微妙的变化。
寄养的表亲家里,其实住着一对心已经破碎、但仍然彼此相爱的夫妇,他们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儿子。
女主人一夜之间白了头,而男主人也不想跟这个世界倾诉什么,只是一味侍弄着自己的农场,靠忙碌来对抗着无情的岁月。
对女主人来说,凯特的到来是值得感恩的,失去孩子的落寞很难得到同情,甚至还会得到“不会照顾孩子”的闲言碎语,凯特来了,女主人放心大胆地表达着自己对孩子细腻的情感:给凯特洗澡、准备好温暖舒适的房间,教凯特切洋葱、做果酱,给凯特梳头,从1数到100,梳子轻轻划过凯特的头发,凯特的脸慢慢地微笑、舒展开来……梳头的动作暗示着女主人用每一个细节按摩着凯特敏感的神经,从1数到100,头皮很舒服,凯特的心情也很舒适。
对男主人来说,他对凯特并不欢迎也不排斥。
他身上既有丧子之痛,也有对妻子的心疼,还有对邻居的闲言碎语的警惕。
一个大男人,不会像女主人一样去给凯特悉心的照顾,但是却会时刻担心凯特的安全,不小心错怪凯特乱跑之后,男主人有一个和凯特父亲非常不一样的表现,他悄悄地把一块带奶油、一看就很好吃的饼干放在了凯特旁边,展示着一个男性长辈既粗糙又温柔的感情。
凯特自己的父亲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这很难评。
他自己的家庭和寄养家庭相比,经济条件差很多,他无暇照顾自己众多的孩子们,甚至在“把孩子送到别人家过暑假”这件事情的决定上,都没有考虑太多。
然而,影片其实也表现出了凯特父亲为数不多的关心:送下孩子之后的心烦意乱,收到对方礼物时的漫不经心,还有最后一个镜头,追着凯特跑出来的时候。
只不过,他的爱只能用简单、粗暴、传达不到来形容,凯特肯定是无法感受到的。
这就很像我们很多中国家庭的父亲,爱只能通过教育的想象来营造。
影片用明暗不同的色彩、脏乱差和齐整洁的对比,展现了两个家庭的不同氛围,也展现了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细节的区别对待。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被寄养的暑假,凯特无法体会,原来有一个关心我的妈妈和一个爱我的爸爸,是这样一种奇妙又温暖的体验。
对凯特来说,这个夏天是一抹亮色,照进了她的人生。
我们常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在我看来,人一生的经历从来不是单调的,我们会在很多个细节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或者人性的邪恶。
我们一定要努力记住那些温暖的时刻,这样在我们遭遇不公、偏见、打压的时候,才能坚守住,好好地活下去。
总体来看,影片绝大部分镜头都在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着温柔和明亮,所以看下来的感受是治愈的。
我想,导演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为了强调那些少见、但是却能照亮人生的温暖时刻吧。
还是很推荐大家来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热闹或惨烈的电影太多啦,这部电影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台词,甚至没什么台词,但却可以让我哭得稀里哗啦。
奥斯卡提名实至名归。
最后,请看过电影的小伙伴指出我评论的不足,也请没看过的小伙伴好好享受佳片吧!
看完的后劲太大了,就是初看你并只会觉得好琐碎,看到后面,就像用锤子敲击冰面的最后一下,哇,突然在那一刻全部淹没了,镜头真的的很细腻,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娓娓道来,女孩从一开始到夫妇俩的家里的不安,慢慢一点点打开心扉,再到最后,他们告别时,她追上来抱住的daddy。
电影里的画面中,之前的家是冷色调杂乱破旧,新的家则是暖黄色温柔,干净整。
之前家有很多大全景,之后的家则多了更多的特写,有种慢慢从一个人的外表走进她的内心的感觉。
6.5/10。静谧而舒适,让人毫无负担看完的电影,适合夏日午后沐浴阳光观看。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很高,知道了隐去与呼应。是枝裕和在他的电影中不断强调亲情并非血缘,《夏日细语》有其形而无其神,最后的分离高潮需要更多的细节和铺垫。
结尾把我哭没了
在被寄养之后,她终于有了干净的衣服和新的鞋子,巧克力冰激凌和热热的洗澡水,家人的拥抱和体贴关怀,这成了她寄予希望的地方。可有一扇门,隔断了她的失望和希望,她试图用力跑,不再回到她的初始状态,那个让人喘不上气的原生家庭 ……
片子始终保持着一种安静温暖的感觉,而这一切的来源则是小女孩在原生家庭未曾感受到的尊重与爱。它让起始显得悲伤,也让质朴的故事变得有力度。尤其最后一段,真挚的感情在奔跑中不断积聚,最后在拥抱的那一瞬涌出,此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救赎,就如同补完了一张缺失已久的拼图
不知道怎么欣赏。
我的天啊....无聊的啊....
🇮🇪电影。又名安静的女孩。小女孩到远房亲戚家里度过了一个夏日时光,与失去儿子的夫妇相互治愈,也收获了亲情和成长。节奏安稳舒缓。小姑娘镜头感很棒。
留下她
轻描淡写的温柔笔触,让整部电影都格外治愈。老夫妻和小女孩在彼此身上渐渐弥补着各自精神上缺失的一隅。静谧安逸的林间生活,让一切的情感都有一份无声胜有声的冲击力。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D+】
孩子木有错 孩子本该需要多疼爱
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中最好的一部,有过相似童年经历的人应该会哭到喉咙沙哑吧。通过日夜忙闲、衣食住行洞悉一个限时三口之家的秘密,在惧怕付出与不敢接受之间不断拉扯,大多数时候是油画般的剪影,却可以从人物的距离变化中感受亲密关系的升温。类似早期是枝裕和的失语阶段,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但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总是撒谎。
沉默内敛腼腆唯唯诺诺以换取小惠小爱的“亚楠”
安静舒缓既是这片的优点又是这片的缺点,整个故事剧情和主题还是表现得文通句顺没有什么争议,梦一样短暂的夏天快要结束了,安静的小女孩回到糟糕透顶的原生家庭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像风一样大胆地奔跑。摄影多加一星,油画小品一样美的爱尔兰乡间。如果能有更商业化“俗套”的完美结局就更好了……
很讨巧的主题,本来想三星,看到最后日剧跑的慢镜头我更受不了了…全篇太刻意的注重构图画面,少了很多烟火气。只着重在重复打井、农场等,并没有深入下去。让我觉得我在读一篇故事,并且很教科书的感觉,一直在抽离在电影之外,并没有感情融入。
90/100。上影节最佳观影体验之一。在本身期待值就不低的情况下,还是收获了惊喜。人物对比强烈,弧光完整,细节丰富,铺垫和照应也做的很好。影片整体温柔细腻,情感丰富,很契合片名,很多情节做到了无声胜有声。最后小女孩在道路上飞奔,紧紧拥抱那位真正给予了她父爱的男人,真的很难不让人动容。希望小女孩能够真正奔向自己所喜爱的亲情,奔向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SIFF Day 5
平静细腻安静舒缓,美丽的乡村风景。
本片用两个全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做对比,小女孩的最终选择同样也是导演想让观众看到的,但小女孩去了那样失独家庭中真的可以收获到幸福吗?那是一位已经失去过自己孩子的母亲,她如果不存在精神上的压力,也必然有精神上的创伤。由小女孩落井可看出一二,那位丈夫同样如此。如果在一个处处需要轻言细语,不能触发伤痛往事的氛围中,难免压抑,短期生活还好,长期呢?我个人觉得这两个家庭环境都不适合小孩生活,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
愿人间多一些真情真爱以及彼此间的珍视,唉…… 最后那声“爸爸”真的太催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