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三个章节,死亡,公正,是社会的疯狂与无用,而大海则是个人的追寻。
罪犯不相信她的力量,而她跨过热浪,在虚焦中凭空而来。
而她为什么选择死?
在第一次安放炸弹时,她放弃了,因为她知道她与这世间的快乐、平和不在相关。
她美好的记忆只会长存于死亡之中。
电影的剧情很直观地跟三块广告牌对比,比广告牌更让人难受和愤怒。
难受到,宣告无罪的时候,跟女主一样无力,竟不忍再看下去,需要点剧透才能让自己缓解这种不适感。
很多镜头一直有些轻微晃动,最开始有些不适应,随着剧情发展,观众的心理会跟着卡佳一起彷徨,焦虑,不安。
而结尾处镜头的平稳,是卡佳终于得以解脱。
女主演技真很好,情绪感染力太强。
愤怒悲哀到发抖,随意感受下截图。
结尾处,女主复仇却分了两次,第一次是单纯的仅为复仇,看的人心情澎湃和紧张,第二次是卡佳的内心平静解脱后所行,观众亦平静等待结局的以暴制暴,凭空而来前后呼应。
让卡佳有了重新选择的心态后继续选择复仇,和三块广告牌最后被告知要复仇的对象不是杀死自己女儿的那一个时仍旧往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个人觉得凭空而来的处理方式更为细腻,重获新生后,却选择亲手结束,去感受丈夫和儿子曾经历的痛苦。
不过还有一个感触是,安全下的人权,才是最好的人权。
国情背景不同,让人对中间法律剧情的发展有些愤怒,和部分无法共鸣。
一个土耳其裔呆在文化背景和习惯不同的国家里,你只能收到排斥 与偏见。
当你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是不会慰问你的。
他只会询问是不是因为你的种族问题才导致这个灾难。
我看到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 那位警察来到女主调查情况时,女主只想见到她丈夫和儿子。
警察的一句话,让我觉得惊讶,“你的丈夫和儿子已经烧的不成人样了,或许还剩下一个手臂。
”请问警察是这样口不遮拦的吗?
如果是我想到最爱的人只剩下一个手臂,可能是痛苦到无法用语言形容了。
再到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女主情绪把握的非常到位,伤心,无奈,失落。
以及对法律的讽刺,或许是因为法律的不健全还是想说明社会是无法打倒恐怖分子的。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影片想最突出的应该是女主的复仇,第一次把炸药放在车底下,再把它拿出来。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拿出来了。
看到第二次复仇我才明白,她已经觉得自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了,最终的同归于尽,镜头也慢慢的向上,看到夕阳,也看到他们一家人最后还是“团聚”了 整部影片,我觉得跟大家观点一样,就是反派塑造太少了,完全不知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多给点反派的镜头,能够制造更多的矛盾点,更能突出复仇的主题。
在影像和现实的镜头交叉是个不错剪辑手法恰到好处。
本身剧情是一般,但是由于演员表现的很有张力,让人沉入在悲伤的情绪里,剧情也相对没那么重要了。
她承受了一个女人绝望的所有
<凭空而来>/
自然地 卡佳想到他们用来制造爆炸袭击的方式一袋水泥 一些汽油 几百个钉子于是 卡佳用罪犯的方式 预谋了一场“死亡”她将“自制炸弹”藏于房车底部在草丛外围蹲守 等待最佳引爆时机但同时内心深处 她又在激烈斗争她及她的家人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可她的道德天平 并没有失常思虑过后 她决定放弃趁凶手没有献身卡佳急忙把藏匿的炸弹 拿了回来这是一个公民的良知像凶手的父亲 在觉察到自己的孩子犯了罪后能够选择举报亲人这是道德伦理大于血缘亲情以暴制暴?
我们 没看到别的办法这天傍晚 卡佳在海边整理心情她思索自己还有什么办法似乎 她已经不责怪法庭的不公允可那一句“基于‘疑罪从无’原则 宣判他们无罪”着实刺痛卡佳的心脏第二天清晨 卡佳得知案件可以再次上诉律师朋友告诉她 这次绝对有机会用司法手段给她及她的家庭一个答案但卡佳已经经历了细小的转变她的内心 似有什么东西更加坚定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卡佳站在房车外面 眼神坚定可是观众觉得 静默的几秒钟 不能更长她决绝转身 关上车门 看到炸弹引爆的短短几秒我们知道了 世界上少了两个“极端主义”恐怖分子同时也少了一位坚强的女性 善良的母亲彻底地 与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告别因为再没有人能够真切感受到这个家庭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和爱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种方式或者 我们无法称之为“方式”因为 它的代价实在太大以暴制暴 是卡佳最后的稻草如果这种方式 也无法实现她心中的公正那她会一生活在质疑和否定中影片展现了一位瞬间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女性我们沉浸在她的情感当中导演有意突出世界范围内“新纳粹主义”的活跃是为了警醒人们 凭空而来的“横祸”据了解 2000-2007年间 在德国地下国社强杀了9位具有移民背景的合法公民和1名警察并实施了连环爆炸袭击这些袭击的唯一动机 即“不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光xiu的公众号欢迎你 不时来打探 hhhha一束热热的光xiuORxiuxiuxiu_light
最后那部分,女主复仇却分了两次,第一次是单纯的仅为复仇,看的人心情澎湃和紧张,第二次是卡佳的内心平静解脱后所行,观众亦平静等待结局的以暴制暴,凭空而来前后呼应。
让卡佳有了重新选择的心态后继续选择复仇,和三块广告牌最后被告知要复仇的对象不是杀死自己女儿的那一个时仍旧往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个人觉得凭空而来的处理方式更为细腻,重获新生后,却选择亲手结束,去感受丈夫和儿子曾经历的痛苦
凭空而来 (2017)7.42017 / 德国 法国 / 剧情 犯罪 / 法提赫·阿金 / 黛安·克鲁格 丹尼斯·莫斯奇托 “凭空而来”- 标题契合的对应了影片内容:一场凭空而来的炸弹恐怖袭击,夺走了女主角卡佳丈夫与儿子的性命,然而;因司法不健全两名嫌犯竟当庭无罪释放!
绝望之下卡佳决定以牙还牙,最终与嫌犯同归于尽。
乍一看,以暴制暴的剧情似乎乏善可陈,一旦结合当今欧洲政治环境与移民浪潮,整个故事便赋予了一层沉重的质感。
以一次“凭空而来”的爆炸开端,并以一次“有备而来”的爆炸收尾,让观众有了更多解读和思索的空间,这也是导演法提赫• 阿金(德)最擅长的主题。
身为土耳其移民后代的他,针对族裔在欧洲社会的各种不平等遭遇,一直都有话想说,且有话要说!
影片叙事结构是经典的线性三段式,由“家庭”、“公正”、“大海”三部分组成。
时间上循序渐进,手法朴素工整,少有的亮点则是各部分皆由一段手持DV作为引子,形式上改善了结构的单一,内容上亦补充了剧情的细节,衔接更合情合理的同时,也提升了各部分的观赏性。
“ⅠDIE FAMILY ”
狱中婚礼DV一开始是卡佳和在监狱服刑的老公努里结婚时的情景。
期间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两人均未准备婚戒,只能临时用各自左手无名指上的环状纹身代替,形式在真爱面前是无足轻重的,同时也暗示了往后卡佳失去至亲,家庭毁灭不可承受之痛。
努里出狱后创办了一家专门服务于土耳其裔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与卡佳有了孩子罗科,然而一对“新纳粹主义”小夫妻(安德烈•默勒,艾达•默勒)在会计师事务所外实施了炸弹恐怖袭击,努里和罗科不幸遇难。
罗科第一部分给女主卡佳的扮演者黛安•克鲁格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恰恰也是最考验演员技巧的时刻:为人妻,为人母,丧夫之痛,丧子之痛,稍有拿捏不当,处理过火,都极易让观众抽离,难以共情,而黛安•克鲁格用精湛细腻的演技证明了自己荣获戛纳影后的实至名归。
黛安•克鲁格从惊闻“现场有两人死亡,一名成年男子和一个小孩”开始,卡佳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情绪都是自然到位的。
难以置信、眩晕、无力、悲痛、绝望一点一滴的酝酿,直到被要求做DNA测试后的崩溃、恸哭、哀嚎、抱头蜷缩,整个表演过程可信度让人心服口服。
雨
窗而气氛渲染上导演大量运用了“雨”这一元素,从爆炸发生之后室外便一直是阴雨连绵,室内光影也基本以冷灰为主,从侧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大家这个女人万念俱灰的绝望。
与“雨”相关的镜头中“窗”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起居室 - 卧室 - 律师办公室 - 警局办公室 - 爆炸现场 -儿童房;每一次“窗”的场景切换不仅仅只密切服务于剧情,同时也展示了卡佳心理世界随着时间推移的一次次微妙转变,为其之后的浴缸切脉自杀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与铺垫。
质疑另外不得不提期间的几组人物对话。
导演开始把他重视的一些社会问题慢慢抛到了观众面前,卡佳母亲对努里的不友善、警察对努里的不信任、努里父母想带走儿子和孙子的遗体回故乡安葬永不再踏入一步;土耳其裔移民在融入欧洲并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始终横亘着各式偏见、挤压、误解、与标签,最后浮出水面的“新纳粹主义”则更像是一把明晃晃的匕首,将无谓杀戮直接摆上了台面。
“Ⅱ GERECHTIGKEIT”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DV里是卡佳、努里、罗科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画面,卡佳替罗科修理好了遥控电动汽车,罗科欢呼着与她击掌“你是最棒的!
”记忆有多欢乐,现实就有多残酷,那只遥控器后来成为了第三部分中玉石俱焚的凶器。
艾达•默勒
安德烈•默勒
卡佳庭审无疑是第二部分最具张力的地方:被告父亲的出庭指证、希腊人的伪证、卡佳的呈堂证供,随着努里曾经持有毒品,卡佳如今吸食毒品这一既定事实,形势陡转直下,最终陷入被动的境地。
而这一反转过程也让观众的愤怒随之达到顶点,在基于“疑罪从无”原则,且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两位嫌犯被当庭释放,由愤怒的巅峰遂又一泻千里跌入失望的谷底, 站在上帝视觉的观众在几次庭审中心理状态已与卡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至此;这一人物的精神层面才算是真正得以塑造完整,一如她身上补完的日本武士纹身。
未完的日本武士纹身 为何如此愤怒?!
因为真相难以还原,正义无法伸张!
然而;愤怒亦只是导演的有心为之。
通篇下来,想必大家都有一个疑问,只要调出爆炸发生当日,现场以及附近街区的监控影像,那么嫌犯岂不就无所遁形?
(不排除没有安装监控系统的可能)但是;这并非法提赫•阿金的初衷,借由庭审紧张的诘问与辩驳,在技术层面上制造出不公的结果才是其主要目的。
他有他自己的愤怒,这也是我在前文所写的,他一直有话想说,且有话要说!
暂且不论他带的这波节奏是否有讨巧之嫌,但是刻意是很明显的,凭借“正义”这一普世价值观,卡佳作为受害者获取了绝大多数同情,也给她在第三部分的复仇奠定了基础 – 一种扭曲变形的正当性。
安德烈•默勒,艾达•默勒两夫妻着墨不多,全程沉默寡言,作案动机也只字未提,仿佛只是打着“新纳粹主义”的旗号为杀而杀,唯一能提供的线索则是安德烈父亲的一番话“我儿子崇拜希特勒”,不难看出导演此举一来想说明对于土耳其裔移民,欧洲内部的看法本身就存在着严重分裂,二来是不想也不愿意去细究“新纳粹主义”背后的成因,只想将其简化成一个符号,正如默勒夫妻在FACEBOOK上点赞的金色黎明政党,马卡里斯随即补充了一句“民主选举的”,若非有着巨大的民意支撑,否则“新纳粹主义”怎么会这么快死灰复燃呢?
这也是被观众普遍诟病的地方,将默勒夫妻塑造得太过单薄和扁平,这种非黑即白过于“政治正确”的设定实在是有待商榷。
好比2015年法国《查理周刊》的遇袭,无论是宣称为默罕默德复仇的穆斯林,还是貌似因原教旨主义引火烧身的《查理周刊》,两者背后都有着大量故事可说。
《查理周刊》漫画 “ⅢDAS MEER”
“妈妈!
快来啊!
” “快来吧!
妈妈!
”罗科呼唤。
“不了,我刚涂过防晒霜!
”卡佳回应。
DV里三人在海边晒太阳,罗科骑在努里肩膀上两人下到水里玩耍,亟不可待的邀请卡佳一起。
卡佳拗不过,起身走了过去。
……这是三段DV中最伤感的一段,因为一家三口最后终于再次团聚,不过是在另外一个世界。
如法炮制
炸弹装置 法院判决后卡佳追踪默勒夫妻到了希腊,并找到了他们房车的位置,用柴油、化肥、钢钉、高压锅如法炮制了一个类似的炸弹装置,并改装了罗科电动小汽车的遥控器来操纵装置的引爆。
在卡佳第一次将炸弹包塞到房车底下,准备炸死默勒夫妻时,那只着力于后视镜,一直煽动着翅膀想要穿过透明玻璃飞进房车内的小鸟无疑是神来之笔,它让卡佳放弃了第一次引爆。
房车外的小鸟
犹豫的卡佳 飞不进房车的小鸟,代表了活生生的生命,卡佳虽然复仇心切,一旦真正要手刃仇人时还是会本能的犹豫不决,而这也正是生而为人的本性,与其说是她自主选择了“以暴制暴”这条绝路,倒不如说是社会与体系狠狠推了她一把。
重回的月事 回旅馆后卡佳发现从爆炸后一直停经的她竟然来了月经,暗示她心底已做好了最终决定,而且这个决定让她从万念俱灰中重新有了生机,就像手上那殷红的血迹,只有和所爱之人相聚,方能求仁得仁,这个决定就是结尾处的同归于尽,也呼应了DV中努里、罗科的邀请:“快来吧!
妈妈!
”。
同归于尽
爆炸的房车
金光粼粼 当房车被炸得面目全非,浓烟和火焰窜起,镜头慢慢的往上平移,直到黑烟与着火的树都一点一点消失,天空恢复了纯净的蓝色,再往上平移则对接上布满波纹的海面,最后停留在金光粼粼的水底。
如果心底的仇恨始终无法消弭,该如何做呢?
法提赫• 阿金给出了他的答案:“NO mercy”!
前两幕一般般,第三幕的悬念把持得很好,几个长镜头绕啊绕的很是紧张。
戴安克鲁格的表演其实也很一般。
我们都很期待两个新纳粹主义者被绳之以法,因为我们在案发现场都很清楚的看到了嫌疑人的出现(取消这一客观的看,只留下女主主观的回忆会更好),所以当法庭没有这样判决的时候更显的整个辩护过程拧巴;所以最后女主临时改变主意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几个细节:被判无罪的时候的变焦镜头模拟了女主的心态:从周围一切各种情绪中抽离;samurai的纹身可能意思是再次强调我们女主是一个拥抱多元文化的人?
小鸟的出现是一个转折,月经期的回归、终于接通了律师的电话更是。
随风飘逝的生命,如同玻璃般脆弱,凭空而来的复仇,无法挽回伤痛,无法拯救遗憾,社会的污垢早已深深扎根,浮于表面的正义并非想象中的公平,这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常态。
一个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远无想象的少,但绝非以为之多;一个社会所能承受的黑暗,足以掩盖光芒,足以掩饰伤痛。
腐败的思想或是错误的风气,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测的变故,我们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
观影完毕,回味一番,是苦涩的感觉,深陷社会之中的人,显得如此渺小卑微,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这是一个关乎复仇,全程弥漫恐怖主义的故事,一个因一起精心策划的爆炸事件,因“新纳粹主义”的重生,而失去家庭的女性,在与制度“作对”的期间,承受了难以言表的压抑与黑暗,终究没能打败法律的“公正判决”,只能凭一己之力制裁幕后的凶手。
影片可大致分为三段,突然的噩耗,法庭的判决,与冷静的复仇,基调的变化由沉痛到绝望再到心如死灰,宛如垂直下降的温度,一直堕入地底,仿佛无底洞一般引诱着你不断坠落。
人情的暖与法律的冷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制度的阴冷与人性的阴暗不言而喻。
细致入微的辩词与冠冕堂皇的狡辩骗过了制度,触目惊心的背后,只有荒凉的人性,只因可笑的“疑罪无从”原则,行凶的人得以逍遥法外。
政治的颓废暴露无遗,而影片将此刻画得极为讽刺。
压力可以摧残你仅有的理智,也能激发你无限的潜力。
抨击够了,就到了复仇的时刻,但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情绪爆发,有着内心的抵抗,有着良知的警告,有着强烈的欲望。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复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沉淀你所有的情绪,令你成为一个灵魂尽失的空壳,一个徒具形骸的生命。
故事至始至终都没有多大的起伏,但最后沉默积蓄成一个点的爆发,又陷入更深的沉默后,令我们感受到了震撼的表达,仿佛是无声的咆哮,比震耳欲聋更有力度,更有分量。
以暴制暴,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境,也并不广为提倡,但在这个故事里只显得理所应当。
而复仇完全可以血债血偿,但她选择了同归于尽,这是所有结局中最出乎意外,又最符合情理的一个,结尾平静的海面就像这个故事般,没有波澜起伏,只有层层涟漪。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蔚蓝深影”,有经典,有冷门,有高分,有热门,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分享!
个人影评:1.凭空而来的信仰,带来了凭空而来的灾难,凭空而来的证据,解释不了这凭空而来的痛,只有靠自己凭空而来的想法让一切凭空而去!
2.恐怖袭击的恐怖不仅在于你要失去你的至亲,还要去收到各种机构的拷问,就好像拨了盖卡吐了皮了之后,好不容易定嘎嘎了,就总有伙人在那不停的扣你那嘎嘎,烦不烦人,疼不疼?!
3.外国的法律是相信每个人都是好人,所以有太多的个人英雄,在无罪原则的推理下,只好靠精神寄托的英雄们解决正义!
法律不是为了维护正义,而是为了慰藉心灵,给那些扣你嘎嘎的人一种心里解脱!
4.最后女主的行为不仅是为了报复,也是为了解脱!
她想知道她的孩子到底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她不仅要让仇人体味,也要自己切身体会!
为人父母,不能保护子女,岂能苟活!
在德土当前关系紧张的局势下,本片的出现有了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与《三块广告牌》相似,都是为亲人复仇的故事。
但本片完全以女主的视角展开,就更需要,或者说完全依赖一个强大的女主角,而黛安克鲁格完全撑起了这个角色,把一个痛失丈夫、幼子的母亲由崩溃到看到希望,再到希望破灭踏上复仇之旅,最终选择玉石俱焚的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
很早在《国家宝藏》系列里就知道了黛安克鲁格,但从没想到她的演技会如此炉火纯青,足以撑起整部作品👍。
影片节奏明快,意外的并不压抑,分三部分按顺序推演,每一处都交代的很清楚,写实的镜头语言更多了份惊心动魄。
如女主站在窗前,玻璃上不停滑落的雨水映在脸上,好似一道道止不住的泪水滚滚而下,更似一条条黑色火焰在腾腾燃烧,预示着终局的复仇;再如女主躺在浴缸里自杀的镜头,水中两只手腕的伤口突突地涌动着近于黑色的血,一种逼人的触目惊心的残酷。
三部分内容前两部分完全可以打满分,最后一部分有些单薄,结尾的同归于尽乍看突然,但细想之下,除此以外女主还有何选择呢?
最美好最珍贵的都已逝去,连求得公正的机会都已被剥夺,世上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可悲可叹。。。
前面70分钟,后面复仇30分钟。不精彩。
戴安克鲁格要得影后!
复仇故事,然后呢...
这个题材可以拍得更精彩,整体让人兴奋不起来。除了移民主题,我喜欢的阿金已经找不到了。
这么多年了,德国人的自我反思意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冲着德国花瓶看的 结果相当平庸
做出无罪判罚的法院在得知原告自杀式的复仇后会做何感想?
没有感受到如评论里说到的女主强大的表演力,可能和宜家说的一样吧,最好的设计就是看不出来的设计。整体调性比较sad,没有我期待中的强烈报复复仇感。
从悲痛到愤怒,从绝望到复仇。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本片堪称德国版《三块广告牌》。黛安•克鲁格表演细腻且动人,戛纳影后实至名归。导演阿金对于德国现在抬头的新纳粹主义,从移民后裔的角度给出了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凭空而来》与《方形》相互补充,构成别样的欧洲,连起来看,别有一番味道。
全靠女主演技在撑,电影质感太差了,头重脚轻的
还我那个值得期待的法提赫阿金
2.5 又是一除了激发民愤外别无其他内容的新闻电影
#MOMA
格局和深度都不及7月22日,编导肚量和能力都不行。
我算是跟甭管谁的frere阿金的电影合不来了。电视电影既视感,小学生作文风格依旧(还很贴心地分了段lol),法庭戏看得口眼歪斜。选题很好,我也相信阿金的好意发自内心,但拍得如此平庸除了捧女主之外看不到有任何更深的价值。想替很想拿戛纳影后的某怨妇哭一下。奇怪的共鸣感,希望田纳西的事能有个结果
????
家庭与生活爆裂破碎后的阴郁废墟,法庭和审判过程中极其规整的画面和冷静的镜头转变为审判结果公布后的扭曲镜头,最后海岸的蔚蓝辽阔与再度的爆炸复仇,事件是侧面,三段式的结构更多的表现出女主角情绪的过渡。空镜头极其冷峻,如同角色和情感,沉默却猛烈。有力量,也有很直白的讽刺,却没有冲击。
In.The.Fade.2018.720p.WEB-DL.H264.AC3-EVO
镜头和滤镜都很素,偏社会现实的主题让结局少到只剩一种选择。对,发现结局猜得没错,更多的是对电影的小失望
三幕复仇记,这个女人太酷了。遇到问题就报警啊,如果警察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自己来摆平。最后的宁静的海,一切又归于平静。女主演技比三块广告牌里的妈妈还要细腻,失去丈夫儿子的悲伤,无法伸张正义的愤怒,最后玉石俱焚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