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台纪录片),Red Radio Over Shanghai

主演:王佳俊,朱洁静,邓韵,方光,吴雨承,刘华斌,曲秉罡,王丹,吴秋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介绍

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波”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红色基因孵化而生的一张城市名片。舞剧电影中没有一句对白,情感的爆发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身体上,从两人的舞蹈、眼神、肢体中传递彼此浓烈的爱。情感的挣扎与妥协,彼此间的感同身受比任何一句台词都具有张力,都要持久和震撼。 影片改编自同名原创舞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自然之力偶然闯入的世界蓝月巨轮2天醒之路龙探神经风云地狱之旅圣剑学院的魔剑使穿越白色空间高度怀疑龙屡阁2:神之夜86-不存在的战区-猎心之骨证我的男友是性工作者第一个孩子缺席的人坚毅奇兵八月迷情飞机2025赏尸杀手漂亮妈妈重启人生:大逃亡妇道思美人之山鬼后裔海上谋杀案第二季太极1:从零开始速度与激情5迷惑不解怪女孩

《永不消逝的电波》长篇影评

 1 ) 《永不消逝的电波》国产民国舞台剧题材

第一次看舞台剧电影,看的是杭州路演场。

迟了一小会,但是提早离场了。

🩵优点:1️⃣画面很精美 ,看得出来是舞台剧演员导演领域的拔尖老师们制作的。

场地 画质色彩 氛围都很到位。

演员们外形 身材 妆造都很话剧演员。

还有觉得旗袍好好看。

2️⃣全片是默片 没有台词,这种形式很新鲜。

🩵缺点1️⃣题材小众,容易觉得无聊。

拍的人可能很用心,但是不太能靠个人买账 ,需要组织买账。

2️⃣观影人员审美音乐门槛有要求。

3️⃣电影题材 拍摄手法 内核 即使结合了新形式,还是觉得很老套。

4️⃣本电影导演的镜头好晃啊,一直转来转去,觉得有点没看懂。

🩵私心:1️⃣电影会有越来越多的形式素材。

这是大趋势。

因为它可以不限时间空间场地,可以结合互联网被更久远的保留下来。

2️⃣但其实我认为舞台剧是不适合作为电影的。

舞台剧要的就是一个即时表演,要的是观众沉浸 ,以及一部分的观众演员互动。

而这个在电影中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一个单向体验的过程。

 2 ) “致敬场”观摩活动一看完就来写长评了

有幸观看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致敬场”观摩活动,地点在美琪大戏院,一进门就看到现场布置了旗袍和李白家书,氛围感一下子就有了。

舞剧固然有令人赞叹的舞段,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其作为完整剧作的叙事手法和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描绘。

非舞蹈部分的肢体细节,为角色注入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位角色都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舞台符号。

每次观看,我都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角色上,总能发现新的故事线索和情感表达,这种体验让我倍感满足。

此次观影,电影院的硬件设施也为带来了极佳的沉浸体验。

音响清晰,无杂音,舞台高度适中,座位宽敞舒适,让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

兰芬和女特务在裁缝店对峙的那一段戏,氛围紧张惊险,舞蹈演员们的表达非常棒!

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角色的微表情,听到他们在紧张、难过或喜悦时的呼吸声,以及节奏精准的舞步声。

这样的外界条件加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

去年观看舞剧时,我曾对自己的观察力颇为自信,能够捕捉到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表达。

但今年再次观看舞剧电影,我依然能从中发现新的信息,这不得不归功于台上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刻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将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动容。

 3 ) 毛时安: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最上海,也最中国

已被确定为6月15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大片、6月18日全国上映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巨大的看不甚清晰的脸部,布满了整个银幕。

朦胧的晨曦中,宝塔山前,八路军战士李侠缓缓脱下军帽,同样的朦胧中,纺织女工兰芬慢慢脱下白色的工作帽;李侠一袭长衫,戴上那副具有标志性的圆形眼镜,长长织布机前的身材修长的兰芬换上粉色的旗袍,高高举起全剧中须臾不曾离的那只黑色手提包;最后战士李侠庄重地举起右手,向着延河之滨巍巍宝塔敬礼……就像一幅湿漉漉的水墨画。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晚,由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这样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这部长达90分钟,只有一句画外音的影片令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激荡。

放映结束,全场观众依然沉浸在剧中,最后才爆发出呼啸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

这是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英雄之城、伟大之城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一封红色情书。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潜伏上海12年、负责秘密电台的地下党员李白被捕,他宁死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20天前,他英勇牺牲。

从生活到艺术,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主人公李侠头戴耳机,向延安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时冷峻英俊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经典的时代记忆之一。

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轰动,全国巡演近620场,魅力不减,激起了巨大的观演狂飙,不乏连续刷剧、追剧者,甚至难以想象地出现了连刷50场的热情观众。

这部舞剧也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舞剧。

我一直担心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面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令人欣慰的是,出身文艺世家的电影导演郑大圣,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觉,调动了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这两位青年舞者潜在的艺术天赋,以高度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激发出舞剧巨大的新质审美能量。

除了进剧场,又有一种打开舞剧美丽的全新方式——舞剧电影。

审美,打开历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给人的艺术震撼也是多种多样平行不悖的,哪怕面对的是同一对象。

影片不是舞剧拷贝和翻拍,而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再现,是对舞剧结构的分解和重构。

影片开始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引子和“我想念你们”的结尾,如一本大书的封面和封底,遥相呼应。

而那段充满着上海烟火气息,涂满唯美主义色彩,在《渔光曲》旋律中展开的身着旗袍手执蒲扇的群舞,则先声夺人地成为影片正式开始的第一场。

而那段婀娜的舞蹈律动中,穿插了光斑闪烁动荡不安的旧上海黑白纪录片画面。

全片中还不时出现上海街头弄堂日常生活的画面,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和辅以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给人广阔的联想。

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蒙太奇镜头转换、组接自由流动的灵动性,丰富拓展了舞台表演的内涵。

在镜头摇移推拉的镜头运动中,展现了李侠发报时,话务机、收音机、楼梯、阁楼的战斗环境;兰芬画眉毛、结围巾、吃早餐的细节;电梯中与女特务柳妮娜不期而遇穿插了拷打的镣铐声、惨叫声;李侠阅读带血报纸之际独舞的极度悲痛、传递情报三人舞的心理高度紧张,就连面部表情都在特写镜头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小裁缝牺牲的那场戏,从电车里他抢下李侠脖子上红围巾的一瞬间,镜头始终聚焦,直到枪响那一刻他倒在潮湿的电车路轨旁。

红围巾、白兰花充满画面,卖花女孩消瘦的身影飘然而过,虚化的白色背景前,观众看到李侠在教小战士读书识字的动人情景,镜头又突然回到面向着观众的剧场舞台…… 我非常欣赏青年舞者王佳俊和朱洁静在影片中的表现。

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升华了艺术表演,其才华不仅在动作的飘逸舒展,还在情节节点上有爆发力的高超的肢体语言,而且进一步发挥了连电影表演艺术家潘虹都赞叹不已的体验人物内心的能力,刻画了人物感情世界和内在精神气质,实现了“舞蹈生活化,生活舞蹈化”的结合。

李侠看到战友牺牲的内心悲痛和克制、发报时如战士一般的坚定,以及书生的儒雅、牺牲前的从容;兰芬诀别爱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欲绝,还有双人舞目光交集时流露出的甜蜜爱意——所有的肢体律动都写在眉眼之间。

他们气息相通,舞姿饱含情感浓度,达到了表演和生活、演员和角色、灵魂和肉体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

他们对非舞台表演的强大适应能力,即使经过镜头的特写,依然经得起我们严厉的挑剔。

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险恶环境中内心深刻的信仰力量,还有并肩战斗的夫妻之间平静朴素真挚且坚定不移的爱。

而1958年孙道临让我们怀念了几十年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在霞光中回荡,作为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4 ) 舞剧电影需不需要观众?

先上观点:作为电影不及格,导演属于我直接避雷的程度电影爱好者和舞蹈生对这部电影是否应该出现观众褒贬不一首先,这是一部能透过稀巴碎的镜头语言感觉到原版舞剧应该是非常好看的电影。

其次,镜头语言是时有时无的,第四面墙是要打破的,安全出口出来的一瞬间幽默到令我笑出了声。

不可否认,剧情镜头和舞剧衔接有部分是很巧妙的(是否是原版自带的编排存疑)但是和全片稀碎的镜头比起来真的太少了。

令我非常费解的三次打破第四面墙的意义在哪里?

疯狂的越轴和乌泱泱的剧场人头,这镜头好看吗?

舞剧演员的身姿好看吗?

明明有更好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这都不愿意认真打磨吗?

而且分离前夕男主捂嘴女主那一段,这段谁编排的?

很不适的镜头表现手法,那么多种表现个人情怀和家国使命的手法你非得把女主塑造成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吗。

电影中不需要出现观众来打破电影的平衡,不应该由导演扯着我们去欣赏“你看,多悲壮啊!

你该鼓掌了!

”当电影爱好者被镜头创的稀巴碎的时候,舞蹈生从另一个角度(从业)提出了她们的想法“观众是舞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观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加观众那你为什么要叫舞剧电影呢?

”“我认为这部剧降低了大众对于舞剧的观演门槛”回到标题,也许舞剧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电影艺术,真的需要频繁打破第四面墙出现观众吗?

对于电影来说,买票去电影院的我们,才应该是观众吧。

着重一提,电影主演跳的非常好!

跳舞部分的编排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总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普通电影爱好者去看会如坐针毡,骂骂咧咧的的作品,但是对于对舞剧感兴趣纯看舞蹈还算对得起票钱的作品。

 5 )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舞剧电影的杰作,更是上海红色文化的生动展现。

影片中的舞蹈表演,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既保持了舞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又巧妙地融入了电影语言的细腻表达。

演员们的表演精湛而富有感染力,他们用舞蹈讲述故事,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与角色共呼吸、同命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呈现原版舞剧思想内核和情感精神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电影语言的运用,影片成功地将舞台表演与电影叙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现手法,也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传递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电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他们需要适应电影镜头的拍摄方式,学会在镜头前展现更细腻的表演。

从朱姐和佳俊的采访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次跨界合作的热情和期待。

他们通过专业训练,努力将自己的舞蹈表演与电影语言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展示了上海歌舞团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潜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海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6 ) 舞与影的绝美交响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舞剧电影,它更像是一部用舞蹈和光影绘就的历史长卷,将观众带入那个风起云涌、风情万种的旧上海。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人性、爱情与信念的深情颂歌。

在这部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女性之美的细腻刻画。

无论是渔光曲的朴素与恬静,还是旗袍舞的婀娜与风情,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上海街头,亲眼目睹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

渔光曲的温柔与旗袍舞的妩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画面。

而当剧情进入高潮,小裁缝的牺牲成为了转折点。

那一刻,舞台上的灯光、布景与演员的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

特别是反派女特务的孤立与蔑视,更是将她的蛇蝎美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与视觉的双重冲击,让人不禁为那些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先烈们感到肃然起敬。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伟大。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与信念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这不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更是对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寄语。

让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信仰与追求,让爱与信念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支撑。

 7 ) 瑕瑜互见:舞剧与电影体裁的未兼容

6.18在上海看的。

买不到舞剧的票就先看一下电影🥺看完很想看舞剧,起一个很强的广告作用。

当初《电波》来校座谈会真的应该抢票去听啊555电影的部分和舞剧的部分各自都拍得很好,但是衔接有点奇怪,不知道是舞剧本身叙事的欠缺还是剪辑的问题,叙事线让人困惑。

但是情绪感染力足够。

然而这不是突然放出安全出口和观众席的原因吧!

真的有点出戏啊喂,作为电影来说太粗糙了。

两个体裁没有做到很好的兼容,电影的优点是背景更丰满,细节更生动,更有沉浸感,但是没看出两种体裁交融的出彩点。

不是说拍得很烂,而是可以拍得更好。

中间穿插了大量历史影像复原,喜欢,真实资料就是冲击力最强的嘛,但是对于导演来说好像有点取巧233。

看哭了两次,一次是裁缝铺小店员牺牲之后出来告别,店长和男主怀念他,还有一次是男主最后一次发电报。

“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

”真的眼泪哗地一下流出来了……我也好想念他们啊!

感觉舞剧演员演技也挺好的,朱洁静好漂亮,王佳俊为什么总是瞪眼,长得莫名有点适合嬷()不过漂亮的女特务这种设置总感觉有点娱乐化,很像偶像剧或者神剧的套路。

为特务赋予美貌这一特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我一直很疑惑。

红围巾那段情节有点说不通,但是可以理解为舞台戏剧冲突需要,勉强可以接受。

最震撼的片段还是中间暴露之后大量地下工作者被捕,舞台背景上报纸沾血,插入很多党员被枪毙的历史影像(比什么情节都吓人),真正感觉到当时顶着这样的白色恐怖进行革命活动实在需要大无畏之勇气,也更加明白什么叫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幸福的背后总是牺牲,但幸福的享用者却从不知道牺牲者究竟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这种鲜血从不是抽象的鲜血,而是活生生的人。

死了这么多人,才有活人的明天,有时甚至为这种残忍感到不公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想念你们,我想我才懂得到底什么是永不消逝。

总之是一部蛮好看的电影(底子摆在那里也很难变难看吧),之后会再看。

我还蛮喜欢的。

 8 ) 舞剧无需转电影

一直想去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前几年已经买了票,因为疫情被取消了耿耿于怀。

看到线上这个以为是和人艺话剧那种全程高清录像,结果发现不是,才后知后觉想到,这大概和只此青绿一样,是把舞蹈舞剧转为了电影。

只此青绿没有看,毕竟舞蹈的时长有限,可能扩充成电影要增加很多内容?

但永不消逝的电波本就是舞剧,转成电影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从情节和细节上是丰富了很多,但整个作品被切割得非常碎片,既不能让观众像看电影那样进入或代入剧情,也不能像看舞台剧一样欣赏到足够优秀的舞蹈表演。

但还是感叹一句,别说舞蹈专业了,但说表演表情,演员们也比流量们优秀专业太多了。

 9 ) 红色舞台剧的天花板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舞剧作品,朱洁静在其中担任主演,她的表演无疑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

整部舞剧以电波为线索,展现了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与牺牲。

朱洁静在剧中的表现尤为出色,她以精湛的舞技和深情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紧张刺激,还是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感人至深,她都诠释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坚韧与勇气。

舞剧的编排也十分精彩,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和舞美的设计,营造出了逼真的历史场景。

尤其是暴雨的投影和报纸上的文字变化成电波密码,这些创意的设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份紧张与刺激。

总之,《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舞剧作品。

朱洁静的表演、舞剧的编排以及多媒体的运用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与牺牲,更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10 )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代舞台艺术电影转化的分水岭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同名舞剧为蓝本,以影像为媒介,用多层级的空间和饱满强烈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这部作品用多元化的素材、多样化的手法,广泛吸收了舞台艺术、舞蹈艺术、纪录片艺术、数字艺术的精华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全新且纯粹的电影形态。

一、叙事带着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印象走进影院的观众,恐怕会觉得舞剧电影版本的呈现并不吻合预设。

但是稍作辨识,应当能较快地领会到创作者的出发点——对电影来说,舞台演出是它的资源,是它的手段。

观众会渐渐随着扎实的情境勾勒、灵活的时空处理,渐入到属于电影的叙事进程中。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叙事,情感表达充分而细腻,因而显得比较清晰、固定和完整。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则不再忠于某一段舞蹈甚至某一支舞蹈的完全呈现,而是根据情节和情绪的需要,将变动的景别、变动的场景与肢体展示相编织,形成综合的视听感受。

舞剧电影的本质仍是电影,追求电影的叙事是创作的题中之义,但电影的叙事在完成度上是否要强烈到覆盖舞台的叙事?

由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内容与形式上结合几乎天衣无缝,影像也较为丰富,所以想要彻底颠覆舞剧版本的叙事难度很大;而另起炉灶地重述一个纯电影样式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是另外一次创作。

我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编剧,没有参与电影剧本的改编,从舞剧电影的呈现来看,总导演郑大圣的创作动机首先便是有尊严的,值得敬佩的。

以近期一些改编文学名著的舞台演出为例,因为过分担心被打上“背离原著”的标签,戏剧演出有时以牺牲自身魅力为代价,选择照抄原著文字、让演员在台上“朗读”这种风险较低的改编手法,试图借助文学语言来代替戏剧语言,这样的改编处理,被骂的风险小了,但是戏剧的艺术自信心也就打了折扣。

相较之下,郑大圣导演的改变手法体现出了强烈的职业自主意识,舞剧电影中叙事形式的设计,不曾背离电影艺术的本质。

二、空间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充分活用了舞台空间、假定空间和真实空间,影像中的真实与幻觉不受到某一种固定的美学原则的约束,以丰富多彩的视觉意象,完成对内涵的意会。

在影片中,总体上可以提炼出三重空间。

第一个空间是电影最重要故事背景空间,即解放前上海如火如荼的地下斗争现场。

革命英烈的真实经历,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红色资源。

李白烈士夫妇,以及他们的战友,在解放前夕传递情报的工作与斗争,是后来许多谍战题材所共享的历史背景与素材。

舞剧电影用影像历史档案的那种原始而粗粝的质感,帮助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纪录片影像空间,在调性和节奏上与其他空间大相径庭,可以视为导演对真实历史现场的刻意强调。

当我看到王孝和被枪决前的黑白照片,看到李侠原型李白的生活照,联想之下,瞬间泪崩。

第二个空间是舞剧表演空间。

这一层空间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有时在舞台上演出,也不去刻意抹平舞台空间本身的印记,直接上剧场空间“穿帮”。

例如地板上的地标、划痕,舞台两侧的幕布、后台、吊杆等,都随着镜头的移动而构成了清晰的演出空间实感。

舞剧的表演空间有时也在实景中,卧室、街道、报社、旗袍店等,填补了舞台空间不方便做出来的细节和质地,增强了影像视觉上的品质感和人文感。

还有一些舞蹈表演空间是没有实际上对应的,类似于主人公的意识空间,或者脱离了具体时空的“飞地”,一般用于展现重要的抒情舞蹈段落,如得知兰芬怀孕、李侠回忆战友等,这些空间是人物的情感、记忆、幻想的显现。

李侠与兰芬生离死别时的拥抱,李侠在兰芬的胳膊上轻击出的发报信号,舞台上无法表现这样的特写,但是电影可以,电影在利用舞台表演的同时,也在放大和深化着细节。

第三个空间是以舞台为视点拍摄台下的观众席。

这一个空间虽然出现的画面不多,但是意味和影响可谓深远。

不断出现的台下观众,一方面是完成舞剧演出的现场感,另一方面是完成了电影观众的自我指涉,是受众群体透过一个样本——无论是舞剧还是舞剧电影——集体看到、重温了那个时代。

这构成一种仪式化的提醒,将观看行为上升到意识形态的整合。

我甚至问身边同场观看舞剧电影的上海歌舞团团长,问这是哪一场在哪里的演出,我甚至潜意识中想,那天我是否就坐在台下。

以上三个空间,手法上都没有刻意求“实”,也没有固守舞台空间或电影空间的呈现规则,而是给观众提供了自由进出这个作品的多重“入口”。

在设计和组织这三重空间的过程中,郑大圣导演可谓费尽匠心、用尽才华。

三、导演理念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目前所创造的艺术价值,有别于此前舞台电影对于经典演出剧目内容的被动记录。

此前的同类创作,多是电影影像呈现为舞台演出呈现服务。

电影艺术技巧或其他艺术门类技巧的运用,以让观众更清楚细致感受舞台演出为基本目标。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拥有更鲜明的理念自觉、更复杂的审美理想,不满足于“忠实再现”,而要“创造性表现”。

影片的取景、构图、镜头运动和蒙太奇,均在主动地介入舞台演出,并深化演出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创新。

在这部舞剧电影的创作在情节和结构上,对舞剧既有沿袭,又有出离;以原作为基准,又不受原作的制约。

从电影到舞剧,又从舞剧到电影,进而诞生出一个新的概念“舞剧电影”,在舞剧与舞剧电影的创作中,我看到了两个创作团队,两个不同艺术行业创作者的自主意识,舞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舞剧电影总导演郑大圣,我看到了他们彼此并峙的高大,内心有一种不言自明的惺惺相惜。

对一部作品的关注,不能绕开对创作者的关注,创作者是整部作品风格的奠定者。

郑大圣导演是黄佐临先生的外孙。

佐临先生研究布莱希特体系、中国话剧和中国戏曲,以及三者的有机结合。

佐临先生晚年创排了昆剧《血手记》、话剧《中国梦》,这两部作品在戏剧观念上影响了新时期以来上海乃至中国戏剧的整体创作观念。

郑大圣的母亲是上海影视大导演黄蜀芹女士,她曾导演了讲述戏曲女演员传奇经历的杰作《人·鬼·情》。

这部影片拓展了影像中的舞台空间维度,给舞台空间概念带来全新的理解。

直至今日,我们都不能说有谁在对戏曲舞台演出空间上的洞悉与打开已经超越黄蜀芹导演。

我们通过艺术世家两代电影的作品,看到了郑大圣电影的艺术美学血缘,也加深理解了他“为什么这样”导演家学渊源。

可以这么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创了中国舞剧创作的新范式,中国舞剧在这部作品诞生之前和之后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而作为艺术世家第三代导演郑大圣,由他主导创作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今天放映之后,也一定会成为中国舞台艺术电影的新范式。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当代舞剧发展的分界线,同名舞剧电影也是当代舞台艺术电影转化的分水岭。

(作者为当代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大河之源》,戏曲《金龙与蜉蝣》《班昭》《典妻》等作品编剧。

本文原题为《电影对舞剧的创造性转化——我看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来源:罗怀臻

《永不消逝的电波》短评

太难看了,想报警的程度

6分钟前
  • 胡萝卜beta1
  • 很差

难看,男凝视角下的解读

11分钟前
  • 恶犬饲养员
  • 推荐

舞剧粉的一个小吐槽:整体的还是挺感人的,总给我感觉剪的有点碎。特效配的好奇怪😕而去女主独自反杀的戏份也没了

15分钟前
  • Weridy
  • 推荐

整个片子混乱至极,镜头特别碎,连续地在黑白相片,舞剧和表演片段中穿插得也非常糟糕。当然更糟糕的是在舞蹈过程中镜头运用,有一种晚会即视感,不断地在各个景别和观众席之间切换,镜头的存在感是足了,但舞蹈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完全被破坏了。推开的门是安全出口的点还是不错的。 2024-6-26看

19分钟前
  • 蓝色荣耀
  • 较差

20分钟前
  • 李钦的小窝
  • 推荐

这么反电影反影院的东西放成上影节这么个A类电影节的开幕片,还好意思“舞剧电影”,电影又被一个艺术门类强奸了。大红的海报但走的是艺联而不是人民院线,真有意思。

24分钟前
  • 破人农户不
  • 很差

《电波》成了乱码。郑大圣(畏罪?)缺席见面会。先是镜头挟持了电影观众的视角,让我生吃导演拙劣的调度⋯⋯直到镜头画面出现观众席,再次肆无忌惮打断连贯性、打破沉浸感,我知道无需再忍,我需要“安全出口”——我要逃离。

27分钟前
  • [未注销]
  • 较差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真的是六边形战士,完美无瑕。

28分钟前
  • 褚乐生
  • 力荐

导演是舞剧最大的黑粉吧,拍得很好,下次别拍了

29分钟前
  • 非良人
  • 还行

绝美

34分钟前
  • 穆石(AI水工)
  • 力荐

新形式 细节认真

38分钟前
  • roughedge
  • 力荐

SIFF07|全程在眼泪汪汪和眉头紧皱间反复横跳,三星全给原版舞剧和演员,我们剧人花880去剧场吃的不是这个!!!五毛电波下雨特效、绿油油的安全出口、不忍直视的观众席练习室和诡异的运镜到底在干什么,不如老老实实拍个精致点的官摄。

41分钟前
  • Forestelia
  • 还行

昨天刚看了舞台,今天B站就给我首页推荐了电波的电影,大数据真可怕,感觉就是the old brother is watching me hhh电影能看细节,舞台更有感染力,我就是觉得,有些特写镜头看着怪让人尴尬的,明明舞台上看很美的啊裁缝铺模特的旗袍好美好美哈哈哈哈哈哈哈安全出口什么啊那两串摩斯密码什么意思啊电影加入的结局好喜欢李侠远眺现代上海相信兰芬和李侠灵魂重逢了555

44分钟前
  • Gogol
  • 推荐

消解了舞剧的现场感,特写镜头增加了点故事感,有点怪

47分钟前
  • songsplit
  • 还行

我有点理解不了……很多艺术形式夹杂在一起。人到中年,有些形式,不理解,但尊重。

49分钟前
  • 封二
  • 还行

最忌讳的是夹带私货,是吧导演

53分钟前
  • SZNRTC
  • 很差

观感一言难尽...电影画面和舞台实拍画面来回切换,反而让我不能沉浸其中。我能理解这样的结合其实是为了能让观众更容易看懂这个舞蹈是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毕竟舞剧是有一定欣赏门槛的。但作为看过剧场的人,如果我想欣赏舞美和舞蹈形态的话,这部电影中完全不能提供全貌。舞台魅力瞬间被剥夺了。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去剧院现场才能收获更好的观感效果。

54分钟前
  • 柠檬糖是酸的
  • 还行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那种身处局中,但是又无能为力的感觉。

58分钟前
  • 三盅
  • 力荐

这个导演是怎样做到把一部顶级优秀的舞剧拍成这么乱七八糟的难看电影的?真是白瞎了演员们的倾情演绎!

1小时前
  • cola
  • 较差

舞台剧官摄做底,利用大屏幕特点配上实景拍摄部分,实景跳舞无缝切换舞台颇惊艳。可惜的是表演部分内容过多,没有台词变成默片语言又不对,就显得节奏不好。剪掉了不少舞蹈场面也很可惜,最不理解的是对着观众席的机位和镜头,让人出戏。

1小时前
  • decc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