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2

T2 Trainspotting,迷幻列车2(港),T2:Trainspotting,Trainspotting 2,Porno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约翰尼·李·米勒,罗伯特·卡莱尔,艾文·布莱纳,雪莉·亨德森,安杰拉·奈迪亚科娃,史蒂文·罗伯特森,戈登·肯尼迪,西蒙·韦尔,詹姆斯·科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猜火车2》剧照

猜火车2 剧照 NO.1猜火车2 剧照 NO.2猜火车2 剧照 NO.3猜火车2 剧照 NO.4猜火车2 剧照 NO.5猜火车2 剧照 NO.6猜火车2 剧照 NO.13猜火车2 剧照 NO.14猜火车2 剧照 NO.15猜火车2 剧照 NO.16猜火车2 剧照 NO.17猜火车2 剧照 NO.18猜火车2 剧照 NO.19猜火车2 剧照 NO.20

《猜火车2》剧情介绍

猜火车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远赴他乡的雷登(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再度踏上了爱丁堡的故土。哪知道刚一回来,就撞上了走投无路陷入绝望之中的屎霸(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饰)试图自杀,原来,屎霸不仅婚姻失败还再度染上了毒瘾。在雷登的鼓励下,屎霸决定用书写来治愈内心的伤痕。 之后,雷登找到了曾经的挚友病孩(约翰·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饰),病孩因为曾经的龃龉痛揍了雷登,之后,一个复仇的计划在他心中慢慢成型。在病孩的邀请下,雷登决定和病孩合伙开一家妓院,之后,擅长设计的屎霸亦加入了进来。那边厢,锒铛入狱的贝格比(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饰)越狱成功,在了解了当年事件的真相后,他亦决定找到雷顿向他寻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空侵犯山羽异闻天使之眼新参者氪星第二季红衣坊绿叶也有春天黄石第二季惊魂游戏超能游戏者2缉拿杨枪枪战将小姑子真爱别有用心胡乱的深见君鲜血淋漓第三季毛驴县令之歪打正着灵臆事件极地大冒险2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奇侠大营救笨贼向前冲他是她,她是他凛冬兄弟问答我们假期做了什么哈纳莱伊湾穷友记第一季悲惨世界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再造战士3:重生

《猜火车2》长篇影评

 1 ) 记忆的大楼终要崩塌。

时别阔十年,猜火车迎来了Transpoting 2. 第一次看Transpoting的时候是大一,想想也过去了很久。

第一部是彻头彻尾的叛逆自由摇滚主义,这一部则是抨击了怀旧主义,每十年都在回响当下的主题。

这一部更具艺术色彩地用闪回蒙太奇,大量透过玻璃的光感镜头,监控镜头和第一部片段的穿插,讲述了几个老Burden对往事的情怀。

基于一千种哈姆雷特,我想说,这一部与爱乐之城的怀旧主义不同。

激烈地抨击了白左中近来盛行的怀旧主义,片子也在大萧条时期的苏格兰高楼廉租房崩塌中结束。

不由地想起South Park这一季中的Member Berries, ' U member that?' ' Yes, I member.'

Transpoting 2 是近来不可多得的技术与内容又一次超前的完美电影。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我觉得可以诠释这部电影的歌,后鲨的《Hello!

Passengers!

》。

[皱眉]

 2 ) 全部努力的庸常生活

今天去看了猜火车2 还是很喜欢 随便写几句观后感仍记得大学的时候看了猜火车 具体情节早已模糊不清 只记得最后一幕是伊万扛着一袋子钱走在铁轨上 说着我要买一个fucking TV 那时心里还是有震撼的 他们是真的垮而丧到极致的一代 然而出生入死后 所企盼的 也不过是庸常生活而已那段时间对这类作品蛮感兴趣 听歌也是nirvana 接连看了《在路上》和《流放者归来》听涅槃是为了助眠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失眠的时候听那么歇斯底里又含混不清的音乐反而睡得更好 看凯鲁亚克其实也看不太懂 感觉全书男女主角在路上过的太混乱 太颓了 文字叙述没有结构 好像也感受不到为什么被那么多文艺青年奉为圭皋曾跟人聊起垮掉的一代 战后一段时期 经济飞速发展 年轻人那时的心态变得非常混乱 找不到方向 夜夜笙歌 用毒品来麻痹自己 像是没有明天的活着 而猜火车1的主角简直就是这一代最生动的写照 看着那时候他们眼里放肆而无畏的光 你都能感觉到一种与世界都懒得为敌 要死要活随便你吧的态度但生活往往是要继续 人生的残忍之处似乎不在于死去 而是在于活着 人到中年 20年后 该变的都变了 孩子会长大 家人会陌生 挣钱不再容易 而他们似乎还没有变 该吸白粉的吸白粉 该偷窃的偷窃 该骗人的骗人 该懦弱的懦弱 该暴虐的暴虐 而曾让他们行走于世的本领 在新世代里却显得格外不堪一击和格格不入 他们再也没有办法放肆生活 也似乎被这个时代 被所有人 和被那个年轻的自己 抛弃了猜火车2的可爱之处大概在于 即使是被一切都抛弃了的他们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也不知所措的他们 仍保持着年少的莽撞和天真 打一架就会好的友情 为了一句话而奋不顾身的爱情 只要看你一眼就好的亲情 所幸啊所幸 这些20年后已经不再鲜嫩的面孔和并没有成熟的大脑 却让我觉得珍贵这才真是 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回想起大学那段颓废的岁月 看书看电影到昏天黑地不知魏晋的日子 也觉得幸运 大概生命中还总需要有那么一段时光用来荒废 看看不懂的书 听狂躁的音乐 在海边喝酒 聊天到通宵 就好像猜火车里他们 其实有时候你也说不好 到底怎样才算是真实的活着虽然我看两部猜火车之间没有间隔20年 可是仍感到满满的年代感 年少时有多少对抗世界不顾一切的勇气 中年时就有多少瞻前顾后无所适从的无奈 真实又荒诞的他们 却又那么难得 真诚 而可爱想起前段时间很喜欢穆旦的那首诗突泉捧在我手里,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3 ) Still, we choose lust for life!

开门见山,给不到满分10也会给个9,非要挑毛病我只觉得OST没第一部好而已。

预期中的续集该是什么样,原班导/演阵容给了个完美的答复,就是这样。

这是我豆瓣上对第一部的标签,250多个好友看过平均打分9.1分。

可能实际看的更早毕竟06年才玩豆瓣。

对了,2006年我才读高中。

后来也陆续读了小说,原版剧本。

1996年的影片,2006年看,2017年出了续集。

这20年间, Danny Boyle都成了奥运会导演,可谓英国国师,真开心他还能继续带着这帮人完成这部续曲。

所以当很多人说《猜火车》是青春的一个记忆符号,现在人到中年看了续集就追忆青春,这确实是事实没什么矫情的。

因为猜火车喜欢上穿脏匡威,溯源去听Stooge,然后迷上英国的70S朋克,这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我相信也是一些80年代生人的路数。

打住,说片子吧。

《猜火车》 说白了就是讲一群差不多处在世界尽头,酗酒吸毒,说着巨难听英语的一帮烂仔的故事。

有随手丢啤酒杯的暴力狂,有春宵一夜拉了一床的二傻子,有飞在天上过失致死自己婴儿的白头病孩,以及“抓住一个机会,然后选择背叛”的烂仔主角,还好有个养眼的萝莉调剂。

拍烂仔的片子不少,远的不说,《小武》算得上吧。

这些理应远离主流视野的片子,却有着极高的口碑与大量的拥簇。

因为真实,因为不脸谱化,因为有情感。

《猜火车2》理所应当,接着讲这帮烂仔20年后的故事。

别人的片子,比如伍迪艾伦吧,这个岁数该是遭遇中年的婚姻/亲子危机,而这帮烂仔除了卑鄙有亲子问题,其他人说白了居然还跟20年前一副德行。

钱,妞,毒,开个桑拿店岂不美哉?

当然,4人还得为20年前的那场背叛做个了断,确切的说是这三个人如何面对,处理Mark.这就产生了足够合理,丰满的戏剧冲突,让2的故事不急不缓地展开。

开篇9分钟,不拖泥带水从不同角度描述了4位主角。

老观众想必都是坏笑,操,丫们过了20年还是这傻X德行。

1里面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片段之一是屎霸磕完药去面试,2的开篇他对夏令时的分享也是绝了,让人捧腹。

新面孔保加利亚桑拿女足够惊艳,出场就是带着假屌狠X客人,这很猜火车。

白头病孩依然有型,做着仙人跳的生意。

古驰皮带,赤脚皮鞋上身,社会哥造型到位。

卑鄙的造型差异很大,剃了头,几乎辨认不出。

而1中的学生萝莉如今已成了熟女律师。

至于我们的主角Mark,已经告别了脏匡威,穿着Boost大底的Adidas跑鞋带着屎霸洗心革面。

1里从未出现过的明媚画面。

我们的Mark依然被车撞,依然咧嘴笑。

时代真的变了,中年烂仔们也开始听着iPhone铃音,玩起即时滤镜自拍,故而有了Mark新版的Choose Life长篇宣言。

也凭此一席话,让妞不能自已,投怀送抱。

但实质上,两人还是会沉湎于1970S,这一幕的背景音:The Clash-White Man

一个小高潮,讲述第一笔金的由来。

至于1中图腾般的元素,世界最恶の马桶,导演当然不会弃置。

于是便在男厕安排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邂逅。

最后的火车特效长镜头,配上了1的灵魂曲目。

如果说2中其他镜头是在致敬,那这首直接挪用的《Lust for Life》则明确告诉你,中年烂仔们生活依旧,为了各自的欲望。

剧情,节奏,摄影,表演,造型,我挑不出什么刺。

IMDB给到7.7,很不错的成绩了。

期待吧,也许有生之年还能等来一部老年烂仔猜火车3呢。

 4 ) 《猜火车2》:时隔二十年的致敬与情怀

1996年,爱丁堡几个小混混选择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丹尼·博伊尔、伊万·麦克格雷格等几位初出茅庐的电影人也从英格兰走向了世界。

《猜火车》是里程碑式的青春犯罪电影,导演敏锐地捕捉苏格兰边缘青年的叛逆生活,营造躁动的观影体验,雷登的两段“choose life”独白更是被奉为经典,堪称青年的教科书。

然而狂躁肆意的青春岁月已经被荒废二十年之久,戏里戏外的演员都已步入中年危机,就连当年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是如此。

因此原班人马回归的《猜火车2》更是备受影迷瞩目。

虽然《猜火车2》是全新的故事,但却很难不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那部经典前作。

好在丹尼·博伊尔十分清楚观众们想要看什么,于是在《猜火车2》中很大程度上复刻了前作迷幻超现实的视听语言,并穿插着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缅怀与致敬。

这波时隔二十年的回忆杀更为致命。

让我们看看《猜火车2》如何承接并致敬前作,带我们回到二十年前肆意妄为的青春。

一、人物与剧情的一脉相承

上图为《猜火车》主角,下图为《猜火车2》主角,下图比上图少了戴安原班人马的再度回归相信是支撑影迷们观看《猜火车2》的最重要因素。

二十年过去,物是人非,丹尼·博伊尔已成为业内一流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更是成为广受追捧的巨星,再怎么说当年的那帮叛逆青年也已经年长了二十岁,《猜火车2》的重聚意义非凡。

可贵的是丹尼·博伊尔没有随意篡改时间,戏里戏外是同一座爱丁堡,同样经过了二十年,贴合真实时间的《猜火车2》反而更加动人。

这样一来,本片中主角们的心理转变才更加可信——四人历经岁月的洗礼,不复往日叛逆的形象,也开始选择接受生活,面对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雷登遭遇婚姻与事业方面的双重打击,回到故乡疗伤;土豆染上毒瘾又遭遇婚姻不幸,无依无靠的他选择自杀;病仔经营一家无人问津的酒馆,只能靠让女友骗炮谋取利益;贝格比费尽心思越狱,发现性功能衰竭的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

所有人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还是原来那副德行,还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一切都没有变好(除了戴安,她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律师工作)。

丹尼·博伊尔塑造人物的能力超一流,《猜火车》中几个毛头小子每个都性格鲜明,其形象令人难忘,《猜火车2》中的四人亦然。

所有人都由内而外表现出中年危机的迷茫与落寞。

然而人物塑造的成功更得归功于四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伊万神韵犹在,不输于二十年前的惊艳;艾文·布莱纳的表演可爱且讨喜,将土豆演得活灵活现;约翰尼·李·米勒脸上虽然平添几条皱纹,依然具有厚积薄发的演技;罗伯特·卡莱尔老成的外表掩盖着超强的爆发力,同样十分出彩。

他们是衔接二十年光阴的桥梁,将《猜火车》中的人物原汁原味地过渡到这部续集中,看到这几张熟悉的面孔被刻上岁月的痕迹,相信大家定会感慨万千。

其实本人并非《猜火车》系列的老粉,看完第一部电影之后,不到一周就看了第二部,因此没有被情怀因素过多影响。

在我看来《猜火车2》的剧情全靠前作结尾的“背叛事件”推动,开妓院、写书等细枝末节嵌入其中,剧作可谓并不完美,但起到了很棒的照应作用。

《猜火车》结尾,雷登夺走了兄弟们贩毒行动的胜利成果,背叛了所有人然后离开,这让贝格比与病仔气急败坏(留给了土豆几千英镑,因此他还比较好说话),贝格比更是白白坐了二十多年监狱。

因此当雷登重回爱丁堡时,报复心驱使病仔与贝格比向他寻仇,贝格比更是不顾一切铁了心要置雷登于死地,这应该是影片的核心线索了。

可以说虽然相差二十年,但《猜火车2》的故事还是紧紧承接着前作的。

二、名场面的复刻《猜火车》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场面与台词,比如苏格兰最烂厕所中的吃人马桶,比如马克戒毒时出现的死亡婴儿幻象。

《猜火车2》中很多场景明摆着是向前作致敬,这些细节令人倍感惊喜。

如图所示,上图是《猜火车》中雷登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的情景。

《猜火车2》中雷登的母亲已经去世,可丹尼·博伊尔依然给她在墙上留了个影子。

雷登的父母帮助雷登脱离毒品的深渊,在《猜火车2》中也是雷登的精神归宿。

这个影子不禁让人泪目。

插句题外话,影子是丹尼·博伊尔在影片中埋下的一个重要意象,比如这张图,土豆的影子脱离了他的躯壳而独立存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值得细品。

火车匆匆驶去,只留下站台上几位年轻人迷茫的身影,这一幕在《猜火车2》中同样得到了复刻(下图中的贝格比是P上来的)。

只不过汤米已经不在,年轻人也变成了几位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子,一切仿佛都变了,又仿佛都没变,令人不胜唏嘘。

这段画面堪称全片最扎心的一幕。

土豆离开拳击馆,走到熟悉的桥洞下,恍惚之间好像看到曾经年少的自己和弟兄们为了躲避警察的追赶,不顾一切地跑过来。

回过神来,却发现大街上空无一人。

回忆的画面独具模糊的胶片质感,宝贵的青春似乎依然触手可及,往事也依然历历在目,可是时间却一去不回,只留下回味悠长的幻觉。

《猜火车2》中的回忆穿插得都十分到位,引出了观众对前作尘封已久的记忆,扣人心弦,令人泪目。

雷登被车撞倒后,双手按在发动机盖上,对着司机露出神经质的笑容,这个镜头堪称两部《猜火车》最为经典的瞬间。

伊万在《猜火车2》中很好地复制了这一幕,动作虽说有几分刻意,但依然英气逼人,二十年如一瞬,给人以恍如隔世的错觉。

《猜火车》中的厕所

《猜火车2》中的厕所戏《猜火车》中那间“苏格兰最烂厕所”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尤其是雷登钻进马桶在幻觉中遨游的一幕更是创意十足,同时又一言难尽。

《猜火车2》中的厕所卫生了不少,毕竟二十年过去,爱丁堡的厕所都变了样。

这场雷登与贝格比相认的戏妙趣横生,虽然没有钻马桶那么经典,但也算是全片的一个亮点。

结尾,雷登回到自己的屋子,打开那台旧式唱片机,跟随着在别人看来“早已过时”的摇滚乐磕了药般地跳起了舞蹈。

这时《猜火车》中雷登吸毒后两眼一翻向后仰的场景切入,宛如二十年前那个倒地的交叉蒙太奇。

二十年岁月改变不了这个倔强的青年,纵使他的腰已经僵硬得下不去了。

这个让人感动的镜头配上房间超现实的拉抻作为收尾,堪称是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choose life”的再现提起《猜火车》流传甚广的著名台词,必定是影片开头和结尾雷登的两段独白,形成神级呼应,同时不知不觉间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如果说开头的独白像是叛逆青年逃避生活的宣言,那么结尾的独白则是痛改前非面对生活的反思。

下面是这两段堪称神来之笔的台词。

开头:“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台该死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房屋按揭,选择第一套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便服和皮箱,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周日醒来却不知道自己是哪根葱,选择坐在沙发上看愚蠢透顶的电视节目还一边往嘴里塞各种垃圾食品,选择烂命一条丢人现眼,躺在老人院让人腻歪,选择最自私无耻的勾当,用你的精液造出无数小鬼继续祸害这个世界。

选择未来,选择生活。

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些?

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

理由呢?

没有理由。

有了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结尾:“我要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我会跟你一样,我要有工作,有家庭,再整一台该死的大电视、洗衣机、小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器、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首套房、按揭贷款、行李箱、三件套西装、DIY、电视节目、垃圾食品、生孩子、逛公园、朝九晚五、打高尔夫、洗车、穿运动衫、过圣诞、领养老金、免税、通下水道、改邪归正、安居乐业,一直向前看,等着你挂掉的那天。

”《猜火车2》少不了再现关于这两段选择生活的经典语句,这回不是独白了,雷登与病仔的女朋友维罗妮卡交谈时,说了以下台词:

只能说伊万的嘴炮功夫不减当年,以标志性的苏格兰口音流利说出以上内容,台词功底不可谓不深厚。

相比之下,《猜火车2》中的这段台词,伊万表述得更加用心。

毕竟人到中年,对比前作独白的放荡反叛,这段独白融入了雷登更多的思考。

前半段话照样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的风格,后半段逐渐有了些哲理,话语间体现出雷登对生活的妥协和对亲人离开的无助。

放狠话都狠不起来了,这或许也是中年危机的写照。

四、引领潮流的电影原声《猜火车2》的预告片中有这么一句话,说《猜火车》重新定义了“我们的音乐、次文化以及整个世界”。

至少重新定义音乐界不算夸张,因为《猜火车》的电影原声大牌云集,群英荟萃,堪称引领潮流的一张专辑。

请看左侧那列满满当当的乐队名单《猜火车》的原声主打新型摇滚风格,搭配新潮的酷炫电音,收录各界大咖的名作,营造出躁动迷幻的气氛,带给人爆炸般的听觉体验。

这张原声不亚于任何一张高质量摇滚专辑,从头往后听一遍,顿觉神清气爽,让人忘了嗑药是什么滋味(误)。

朋克教父lggy Pop的《Lust For Life》运用得恰到好处,劲爆的鼓点以及狂放不羁的唱腔将叛逆风提现得淋漓尽致。

Lou Reed的《Perfact Day》搭配雷登嗑药直至昏迷的镜头尤为妙不可言,迷离致幻风格尽显。

Underworld的《Born Slippy》的电音衬托结尾雷登的独白,更是打造了影史经典的一幕。

除此以外,New Order的《Temptation》和Sleeper的《Atomic》也是十足经典的配乐。

相比之下,《猜火车2》的原声音乐虽然没有《猜火车》的选歌那么惊艳,但是依然证明丹尼·博伊尔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

下侧的乐队名依然满满当当《猜火车2》的原声与前作最大的区别,就是没那么躁了。

虽然曲风还是那么摇滚,但显然不具备前作十足的动感,却依然用独特的选曲谱写出属于中年人的浪漫。

前作的专辑偏重于lggy Pop的歌曲,这次的专辑则对Young Fathers情有独钟。

High Contrast的《Shotgun Mouthwash》前奏配合跑步机运动画面,搭配绝妙。

然而对比许多不知从哪选的新歌曲,我认为有两首歌曲是专辑最大的亮点,那就是《Slow Slippy》和新版《Lust For Life》。

全新的《Lust For Life》依然由lggy Pop演唱,原汁原味地复刻了原版的经典旋律,沿用了原版台词,同时将原版简单的鼓点更换为更加现代的电子乐,带给人更加出色的音响效果。

从这首《Lust For Life》中,我们好像能体会到纵使时代变换,雷登一行人依然不改变的倔强。

Underworld的《Slow Slippy》就是前作原声带中《Born Slippy》旋律的变奏,只不过去掉后者中的说唱部分,变成了一首纯音乐。

这段电音旋律堪称《猜火车》最经典的bgm。

然而这首歌曲却将这段旋律慢放,以渐进的节奏作为陪衬,每一个音符都直击心灵。

《猜火车2》的原声音乐虽然是完全不同的歌曲,但带给人的感觉却似曾相识。

五、相互照应的情感内核如果说极致的视听体验足以让人爱上《猜火车》,那么深刻的情感内核才能让这部电影在观众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这也是《猜火车》的成功之处。

它首先描绘了爱丁堡反叛青年们的堕落生活,他们选择以麻痹自己的方式逃避生活,结果不幸却接踵而至。

最终雷登彻底与这段青春往事告别,拥抱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东西,开始选择入流地生活,投身于社会之中,再次以麻痹自己的方式走上平凡的道路。

它仿佛告诉我们没有人能改变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生活所改变,而没有选择的权力。

然而后来呢?

《猜火车2》给了我们答案。

二十年过去,所有人都没有变得更好,自身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变化速度,终究还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被后者所淘汰。

纵使他们再改变,骨子里还是那个“不选择生活”的叛逆青年。

于是已至不惑之年的雷登回到爱丁堡,是为了重温青春往事以获取慰藉,他与病仔的复吸,土豆的写作,都是回忆青春来治愈内心的伤痕,虽然那段青春岁月是充斥着性与毒品的糜烂生活,已经下定决心被他抛诸脑后。

《猜火车2》找到了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表达洪水猛兽般的中年危机。

结尾所有人好像都没变,尤其是雷登,正如二十年前选择不去生活的状态,他依然听二十年前就已经过时的音乐,乐观地被时代所遗忘。

这也许告诉我们,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休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猜火车2》献给每一位迷茫的中年观众,如同二十年前的《猜火车》献给每一位迷茫的青年观众。

 5 ) Loser还乡

虽然明知是套路,有些镜头和情节也确实带着“老黄瓜刷绿漆”的尴尬,但土豆挨完拳出来,正走到那条街上,二十年前的马克从远处跑来,那一刻不被戳中是不可能的。

毕竟当年守着这张碟,抽了那么多烟,喝了那么多酒,看了那么多遍伊万的道友脸。

那时所有的电影杂志,现在早已404的那些BBS,像传道一样到处贴着“选择生活”的那段台词,仿佛很多人都在打算任性一把:即使选了不去选择,又能怎么样?

实际根本没有选择。

且不说父母、学校、单位、老板这些永远不会由着你随便挑的东西,不到10年,一个智能手机和一个房价就把所有人都选择了。

多少曾经踌躇满志想办杂志的人,现在都得去写公号。

在有些城市,想缩短一公里的通勤距离,就得多花几十万。

这才是很多抑郁症的真正来源:除了接着活还是赶紧死,能完全自己说了算的事情从来就不多。

对马克来说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骨子里的爱丁堡老炮,Iggy Pop和Lou Reed生的娃,投奔中产生活是会遭报应的——果然,离婚、失业、净身出户、心脏病。

再往下,不出意外就是躺在养老院的床上等着Game Over。

他离开时曾说“只往前看,直到死的那天”,然而20年后还是回了这次头。

因为前面除了据说能用30年的支架,什么都看不到了。

这会儿方知道他原先瞧不上的那些东西,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

混到这一步,人也没啥底气再去鄙视故乡和老友了,反而觉得那才是唯一靠得住的大后方:起码还有个哥们儿能跟你成天窝在沙发上看片,聊那些没人感兴趣的陈年往事;被你卷了一万六,打一架也就拉倒了;身边的马子也可以让你不花钱撬一撬;甚至还可以用自身更惨的处境给你补点血。

说到创业,他们才不在乎是开手游公司还是开洗头房,在“正常社会”里完全不敢提的歪门邪道,统统照单全收,还真的付诸实施了。

有什么办法呢?

连模仿银行签名都成了被时代淘汰的技能,这还怎么玩?

开头土豆总是“迟到一小时”的段子,暗示着他们已经“跟不上趟”的现状和结局。

特别是在这个诞生了著名“阶层固化样本”《人生七年》的国家里,有些事早已注定。

例如20年前的黛安,晚上跟这些坏小子夜店打炮,白天照样穿着校服做乖乖女。

那才是另一个阶层安全的挥霍青春的方式。

现在她果然做了律师,想再跟她说句话,就得掏钱了。

当年就是她让马克去伦敦当了房产中介,第一次尝试穿西装的生活。

那一次其实是被他们搞砸的——一票通缉犯皮条客鱼贯而入,在他的公寓里连吃带造,还企图卖掉他的护照。

因此后来他卷掉他们的钱,并不觉得怎么愧疚。

一个机会引起的背叛,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谁也不比谁清白多少。

而他只是个必然会冒那种险的人。

把敢于体验自毁的勇气,用在了虎口拔牙上。

事隔20年,仍然会在被追杀的间隙神经质地大笑,仿佛趴在车顶上挨刀比嗑药更爽。

这样的人无论走了多远,穿上西服过了多少年,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那个小房间里跟着《Lust for life》自嗨。

这才是他自己——没有毒品,没有选择,依然改变不了的模样。

接下来呢?

继续烂在尼特族的坑里当然也不光彩,所以导演让土豆动笔开写,走典型的文青套路:即使我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至少还有个故事,尽管这改变不了任何Loser的事实。

反正旧也怀完了,好多事也想明白了,别的要求就不提了吧。

 6 ) 猜火车与游牧主体

剪辑节奏就年轻,就不能代入中年优雅缓慢的节奏吗,和deepseek聊了一个小时。

Flight)。

---马克的逃离:作为“游牧主体”的实践与困境**1地理逃离与解域化尝试在《猜火车》结尾,马克携款逃离爱丁堡,表面上是对犯罪后果的逃避,实则是**对多重“辖域”的挣脱阶级辖域逃离工人阶级社区的贫困循环; -道德辖域背叛朋友、抛弃社会伦理; - 地域辖域:摆脱苏格兰作为“边缘”的身份焦虑。

这种逃离符合德勒兹所说的“解域化”——试图从社会编码的牢笼中抽离。

(2)游牧的未完成性-续集《猜火车2》的悖论 马克在荷兰度过20年后重返爱丁堡,发现自己依然被旧友、记忆和债务缠绕。

这暴露了游牧主体的困境——解域化往往伴随再生 他试图通过逃跑创造新生活(生成-新主体),但资本主义全球化早已将“逃逸线”收编为消费主义的一部分(如他投资的健身房生意)。

3)“块茎式”生存的失败- 德勒兹的“块茎”理想强调多元、非中心的连接,但马克的逃离本质上是**单向度的线性逃逸 - 他的行动仍受资本逻辑驱动(偷钱是为了启动新生活); - 与旧友的纠葛表明他无法切断过去的“根茎”(Root)。

这种矛盾揭示了后现代主体在体制中的无力——即便试图游牧,仍被系统捕获。

---3. 游牧主体与后现代生存的隐喻- 反成长叙事的终极体现 传统叙事中的“成长”要求主体通过磨难实现升华,但马克的游牧是反升华的-他拒绝承担责任、拒绝固定身份,最终陷入中年虚无(《猜火车2》)。

这映射了后现代社会中对“稳定意义”的消解。

-作为生存策略的游牧 对马克而言,游牧并非哲学选择,而是被结构性压迫逼出的本能反应。

他的逃离是对撒切尔主义摧毁工人阶级社区的直接回应,是“废弃生命”在体制缝隙中的挣扎。

- 游牧的悲壮性与荒诞性 德勒兹理论中的游牧充满解放潜能,但马克的实践却显得苍白。

他的游牧最终沦为“无目的地的漂泊”,恰如齐泽克所批判的——后现代主体在自由中体验到的不是解放,而是眩晕”。

---4. 为什么马克不是真正的“游牧主体”?

- 资本的幽灵**: Flight)。

---#### **2. 马克的逃离:作为“游牧主体”的实践与困境****(1)地理逃离与解域化尝试** - 在《猜火车》结尾,马克携款逃离爱丁堡,表面上是对犯罪后果的逃避,实则是**对多重“辖域”的挣脱**: - **阶级辖域**:逃离工人阶级社区的贫困循环; - **道德辖域**:背叛朋友、抛弃社会伦理; - **地域辖域**:摆脱苏格兰作为“边缘”的身份焦虑。

这种逃离符合德勒兹所说的“解域化”——试图从社会编码的牢笼中抽离。

**(2)游牧的未完成性** - **续集《猜火车2》的悖论**: 马克在荷兰度过20年后重返爱丁堡,发现自己依然被旧友、记忆和债务缠绕。

这暴露了游牧主体的困境——**解域化往往伴随再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

他试图通过逃跑创造新生活(生成-新主体),但资本主义全球化早已将“逃逸线”收编为消费主义的一部分(如他投资的健身房生意)。

**(3)“块茎式”生存的失败** - 德勒兹的“块茎”理想强调多元、非中心的连接,但马克的逃离本质上是**单向度的线性逃逸**: - 他的行动仍受资本逻辑驱动(偷钱是为了启动新生活); - 与旧友的纠葛表明他无法切断过去的“根茎”(Root)。

这种矛盾揭示了后现代主体在体制中的无力——即便试图游牧,仍被系统捕获。

---#### **3. 游牧主体与后现代生存的隐喻

- **反成长叙事的终极体现**: 传统叙事中的“成长”要求主体通过磨难实现升华,但马克的游牧是**反升华的**——他拒绝承担责任、拒绝固定身份,最终陷入中年虚无(《猜火车2》)。

这映射了后现代社会中对“稳定意义”的消解。

- **作为生存策略的游牧**: 对马克而言,游牧并非哲学选择,而是**被结构性压迫逼出的本能反应**。

他的逃离是对撒切尔主义摧毁工人阶级社区的直接回应,是“废弃生命”在体制缝隙中的挣扎。

- **游牧的悲壮性与荒诞性**: 德勒兹理论中的游牧充满解放潜能,但马克的实践却显得苍白。

他的游牧最终沦为“无目的地的漂泊”,恰如齐泽克所批判的——**“后现代主体在自由中体验到的不是解放,而是眩晕”**。

---#### **4. 为什么马克不是真正的“游牧主体”?

**- **资本的幽灵**: 马克的逃离始终被金钱驱动(偷钱、投资生意),他的“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逻辑之上,而非彻底脱离体制。

- **情感的重负**: 游牧主体需切断情感羁绊,但马克对病仔(Spud)的愧疚、对西蒙(Sick Boy)的复杂情感,证明他仍被困在“俄狄浦斯式”的主体关系中(德勒兹批判的精神分析范式)。

- **缺乏“生成”的创造性**: 真正的游牧应创造新的联结与可能性,而马克的逃离仅是重复性逃避(从毒品到金钱再到怀旧),未能打开新的“生成”维度。

---### **结语:游牧作为一种症状**马克的“游牧”并非德勒兹笔下的革命性实践,而是后现代社会中**主体危机的症状**。

他的逃离揭示了两个真相: 1. **系统性压迫的顽固**:资本主义与阶级固化如影随形,个体逃逸难以突破结构; 2. **后现代自由的虚妄**: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所谓的“自由选择”不过是另一种囚笼。

德勒兹的理论为解读马克提供了激进视角,但《猜火车》的悲剧性恰恰在于——它证明了游牧主体在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或许,真正的反抗不在于“逃离”,而如病仔的写作所示:**在废墟中以艺术重新编码创伤**,这才是德勒兹式“生成”的微弱希望。

马克的逃离始终被金钱驱动(偷钱、投资生意),他的“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逻辑之上,而非彻底脱离体制。

- **情感的重负**: 游牧主体需切断情感羁绊,但马克对病仔(Spud)的愧疚、对西蒙(Sick Boy)的复杂情感,证明他仍被困在“俄狄浦斯式”的主体关系中(德勒兹批判的精神分析范式)。

- **缺乏“生成”的创造性**: 真正的游牧应创造新的联结与可能性,而马克的逃离仅是重复性逃避(从毒品到金钱再到怀旧),未能打开新的“生成”维度。

---### **结语:游牧作为一种症状**马克的“游牧”并非德勒兹笔下的革命性实践,而是后现代社会中**主体危机的症状**。

他的逃离揭示了两个真相: 1. **系统性压迫的顽固**:资本主义与阶级固化如影随形,个体逃逸难以突破结构; 2. **后现代自由的虚妄**: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所谓的“自由选择”不过是另一种囚笼。

德勒兹的理论为解读马克提供了激进视角,但《猜火车》的悲剧性恰恰在于——它证明了游牧主体在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或许,真正的反抗不在于“逃离”,而如病仔的写作所示:**在废墟中以艺术重新编码创伤**,这才是德勒兹式“生成”的微弱希望。

 7 ) 疾驰青春与悲惨中年

原文载于深焦DeepFocus微信公众号1996年,丹尼·博伊尔拍出了他这一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电影——《猜火车》。

这部自诞生之初就让英国电影界吃惊的电影。

用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表演到旁白都散发出新青年反叛气质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群用毒品等社会各种否定的方式来玩乐过活的生活态度。

而其中那种只能依靠毒品才能让自己兴奋起来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世界中,依旧有相似的青年迷茫境地。

而这部电影在20年后也终于推出了他的续集。

(《猜火车》1.2正式海报)《猜火车2》的时间设制在第一部的几十年后。

当雷登又回到这个可以成为家的地方时,在与昔日好友的相处中,又发生了一场英伦范的故事。

而当年的那群闷骚少年转变为当今的中年大叔时,时间上的跨越,使得他们的经历变化让人唏嘘。

而也也是在这种情怀的包裹下,我们又看到了这四个苏格兰男人的魅力和风采。

在电影技法的相似与不同中,电影用紧紧围绕主角四人的方式来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而在时光的磨炼下“英雄迟暮”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又在“中年危机”的背景下,电影通过对四人20年后境遇的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了浪荡青春及中年危机的种种不同,看到了在反叛堕落掩盖下的不同时间段及环境中的失败事实,在这些的前提中,我们又可以在主角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友情、爱情以及亲情的美好和心酸,还有描绘事实,反应社会的毒品、性和摇滚乐的“魅力”。

从浪荡青春到中年危机《猜火车》当年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功劳来自于,在普通人看似糜烂的生活环境下,男主们在消磨时光和过活度日的情况下,依然有着更多年轻人相似的焦躁不安,内心空虚以及不愿意面对现实。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能看到青春的另一个好处,即我本来就是一个坏胚子,在讲出这是最后一次后,我还能说出有最后最后一次。

在这种打脸无赖的自欺欺人中,男主的形象也逐步确立了起来,他们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猜火车》是男主雷登的一次成长史,从开始的偷、抢、掠。

再到后来艰难的戒毒,而后的改邪归正新生活,又到背叛兄弟的结尾。

在这样一个堕落、成长、改良又重新堕落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的是大部分青年人误入歧途后的浑浑噩噩的事实和自我改良过程的困难,以及每次再犯时的自欺欺人。

这种在极致的环境下讲述的故事,反倒还有点让人羡慕那种,青春年少我还有机会的幸运以及路途遥远也还有时间的悠闲。

这种坏感、痞劲都让观众看到了他们浪荡青春的不羁。

这种情况的极端出现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中(《猜火车》也致敬了这部电影,而《猜火车2》致敬了库布里克的《闪灵》)。

但电影男主的那种不甘于现状及上进,让这部电影难得的展现出一个失足少年的艰辛改过史。

正是这种极大的改变和又堕落,才让观众有了青春代入感,才使得全球的影迷为之疯狂。

而在《猜火车2》中,当年的混蛋小伙转化为现在的中年大叔(惊讶的是他们四个没有一个变得大腹便便)时,看似他们依旧还是当年的那种过活、吸毒、打架、偷盗。

但面对时间带来的成长,他们不得不褪去青春中的不负责任,面对成人世界种种需要背负的东西时,那种中年危机的乏力感遍席卷了他们全身。

在境地上,由于当时的年轻和家人照顾,使得他们不需要想更多的事情。

但这种境地也嫁接到中年后,那产生的便是一系列的问题了。

而在生活上,他们各自依旧失败,雷登和病仔无子,土豆有孩子却不能抚养,而贝格比直接想让他儿子继承他的偷盗手艺。

在潦倒的生活环境及粗糙的家庭状况的双重打击下,男主四人又各自寻找目前生活的突破口。

但可悲的是,在现实的夹击下,他们的结果依旧是失败的。

而《猜火车2》也就变成了当年那群不羁少年的中年境遇的描写史。

即便是当年那群与我们普通人迥异万分的人,也最终变成了在人到中年时与普通平常人面对相似的巨大压力和苦逼生活时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这也使得当年的那群异样团体故事转化为现在的中年集体写照。

这样的发展,即让我们从时间对比上看到他们的不同,也让我们看到当打败不同人的生活去压迫他们时,他们会怎样的面对及反抗。

永远的失败者不管是当青春年少,还是现在的中年时光。

在看起来用各种行为方式来抵抗正统社会规则及寻求各种歪门邪道来发财的背景下,其实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永远都是一个失败者,而且沉浸在一种失败者的环境中。

在艰难的奋斗后,又被现实和本就不持久的自制力打回原形。

《猜火车》中开头和结尾那段关于“选择生活”且相互呼应的台词,到第二部中升级版台词。

其实在看似潇洒的情景下,不得不说的是,男主们没有面对现实的能力,自己不敢去尝试,不敢用自我拼搏的做法来换取那份看似无聊但切实的生活。

而男主雷登也说了,他们吸毒只是为了逃避过上这种生活所要付出努力的种种烦恼。

(第一部中开头和结尾的台词,反映了男主在经历成长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反思,第二部中的台词则是阐述了中年生活的无力和无可反抗。

而第一部中伴随这段台词的手持摄影即体现了追逐戏的紧张感又体现了男主们的活力。

第二部中“选择生活”的台词则是穿插了新青年小偷偷东西的场景以及雷登自己的生活回忆,这里暗示着雷登自己的落伍和生活上的反思,还有就是他依旧保有自己青春中与普通人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第一部中,由于非正常的生活以及年少的掩饰,我们并未发现他们是失败者的事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其实只是单纯的依靠社会福利救济金和家庭帮扶来生活的人,而且为了轻松的生活以及不失去领取救济金的资格,所以他们不得不有技巧的搞砸自己的工作面试。

这一点在土豆的面试过程中交代的极为清楚。

而在情感生活上,他们虽然都有女友,但都在爱情的挣扎中。

当年雷登的女友是未成年人,在《猜火车2》中他的女友又成了病仔的女朋友。

而在第一部中的汤米,因为自己拍摄的情趣录影被带雷登拿走而被女友认为丢失而分手,因此他走上了吸毒的道路,用毒品来逃避现实,最终身染艾滋病,因为一只猫而死去。

土豆和贝格比则与儿子存在着现实和情感之间的巨大鸿沟。

而电影中出现的他们的家庭,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父母的也无一不是存在问题的。

这种情感和家庭的失败,使他们彻底的成为了一个无用之人。

而在寻求改变和突破的过程中,他们也都是以失败来告终的。

在第一部中,本来已经步入正轨的雷登,因为自己的欲望和对金钱的喜欢,使得他参与了用贩毒的方式来谋取利益的办法。

而最后雷登把钱偷走,也是土豆、病仔以及贝格比在现实中的失败,是雷登在情义上的失败。

在《猜火车2》中,雷登与病仔所计划的桑拿房,在遭遇第一个挫折,即他们对手的威胁后,便直接放弃了,即便后来他们忽悠来的资金到位。

而在那段剧情之后,雷登说他没有求饶,即便因此不穿衣服回家,但他保住了尊严。

其实他不明白,自打在青春开始到中年结束,他的失败一直让他没有保有尊严。

(在这个场景中,雷登职责病仔害死了自己的孩子,病仔指责雷登让汤米沉迷于吸毒。

谈话时的正反打应对了他们两人的相互责备,切加深感情渲染,而最后的处于同一画面也意味这他们两人的和解。

)而在第一部中雷登说自己因为吸毒带来的快感让他已经感受不到其他的刺激时,也表明了他们只是沉浸在一种虚幻的快感中,用此来逃避那些外界的责任和压力。

用那些看起来炫酷但易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但还是不能否认他们是一群失败者的既定事实。

在《猜火车2》中,土豆的自杀,贝格比需要用伟哥来勃起,更直白的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他们已经不能用别的方式来麻痹自己了,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悲惨的一生及这种悲惨的延续。

但不同的是土豆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贝格比寻求别的东西来继续掩盖自己悲惨中年生活的事实。

友情、爱情和亲情电影在展示不同人的青春物语时,也用毒品、性以及背叛这些不好的东西来烘托感情的珍贵。

而也在这二十年的跨度中,两部电影用不同但又统一的感情内核感动写我们。

而且《猜火车》的主体构架本来就是以友情来构建的。

若是抛开题材与叙事内容上的看点,友情、爱情以及亲情也是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

在《猜火车2》中,电影引入了男主们的儿时视角。

这种做法,使男主之间的友情脉络在时间上形成了童年、青年、中年的一次统一。

在加入的儿时影像中,我们看到了病仔和雷登共同泡酒吧的场景,以及贝格比和雷登初次见面的画面。

这些都为本部电影的主线,雷登和病仔开桑拿房,贝格比追杀雷登赋予了不同的感情意义。

再加上前一部的内容,我们看到的就是接近一生的友情。

《猜火车》的团体构成本来就是因为友谊,再前一部中,即便是贝格比脾气暴躁,喜欢暴力,但汤米却不止一次的说:那又能怎么办,我们是朋友啊。

正是在这种友谊下,他们之间的相处也囊括了人生友谊的所有问题,关爱、容忍以及背叛。

而最后雷登的背叛和这一部中贝格比被其他三人送去警局都让人看到了友情的脆弱以及过度过分后丧失感情的结果。

(用闪回方式加入的儿时影像)而电影中的亲情则就隐秘的多了。

但即便描写不多,但每次体现都是给了观众致命的一击。

在前一部中出现的家人只有土豆对母亲及雷登的父母。

而在这其中,土豆母亲在土豆入狱后的不舍和懊恼,雷登父母在他戒毒时的自责和心痛,都很直接的让我们感动。

而这种关爱加到这些无所事事、抢掠无能的混混身上时,父母脸上那种恨铁不成钢及深深责怪自己的神情也让观众深思。

在前一部中病仔儿子的死及本部中贝格尔对自己儿子的独白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种的现象。

即失败父母下不幸的孩子生活。

当初他们几人在吸毒过头后,进入了一种失去意志的状态,致使孩子没人管被饿死后,众人的神态满是惊讶和不知所措。

这样对他们没能力又不负责的描写直接指出了当时年轻人的养育观念。

而贝格尔对儿子说:自己不知道父亲怎么做,是因为他父亲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时的深情忏悔,也是在有了足够时间沉淀以及自我认知确立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

而不幸的是,贝格尔已经错过了正确的时间,以及走上了不可回头的路。

(父子冲突中的镜头变化,贝格比指责儿子时,摄像机在进行外正反打时,始终是贝格比在讲话,指明了贝格比占据了主动权,略带俯拍的摄影也显示了贝格比对于儿子的威严,左右移动的镜头则加大了这种戏剧冲突。

)电影中的爱情元素虽然一直存在且贯穿剧情,到很明显这是为了塑造人物及推动情节所设立的。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爱情在贴合人物的前提下也道出了许多人谈恋爱的共性。

第一部中病仔对女友的不负责,土豆女友为了惩罚土豆的行为以及汤米对女友的思念都无一不让忍看到不同情侣的普遍问题。

而在这部中,失败的男主们依旧有着不完美的爱情。

雷登甚至编造谎言来掩盖自己的悲惨生活。

在与女主的的发展中,他们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

或许这群从小就与所有社会阴暗面接触,生长直到中年的人,一直以失败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爱情生活。

毒品、性与摇滚乐在这样一个具有残酷色彩的电影中,导演用毒品和性来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用摇滚乐来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依托。

在《猜火车2》中,导演又通过土豆展现摆脱毒品生活的奋斗形象,用性来分离和发展雷登和病仔的友情,以及用摇滚乐来怀念他们的过去。

而另一种意义在于,这些让青年人或着迷或堕落或给予支持的东西。

在现实中都是有着广大的与男主们相似的人群的。

他们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的影响中,没有信仰,没有希望,用享乐至上的方式来生活。

而展现出事实和历史也是《猜火车》电影的现实意义。

而这部号称“毒品百科全书”的电影总一种接近现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或现在的毒品、性和摇滚乐对英国青年们的影响和意义。

(《猜火车》原著作者欧文·威尔士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买毒品的。

而《猜火车2》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续集《色情电影》,且电影中土豆所写的书中的话,则是现实书中的原话。

)80.90年代,随着毒品供应量的提高,使得毒品价格下降,变成了不只是贵族或者有钱人才能使用的东西。

这样的现象,一是造成了政府大范围对毒品的检查和打击,再是让更多的普通青年人接触到了这件物品。

最终变成了各种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来吸食、制造虚幻场景和逃避现实生活的物品。

而《猜火车》中那句著名的为吸食毒品辩解的台词:“大家都认为吸毒就是不幸与绝望,到他们都忘了他的乐趣,否则,我们就不会这么做了。

”也体现了吸毒年轻人的想法。

再欧洲那种人文环境下,没有东方的这种含蓄和抒情的感受。

爱的定义也比我们更加“宏大”和“广泛”。

为了满足自我欲望和刺激。

每个青年都有着不同的性行为。

而《猜火车》中的性却给了我们一个看底层失足少年的特殊视角。

滥交,甚至用性来敲诈。

这种在东方文化中除了不自爱等字眼还有更下流的词可以来描述的行为。

除了堕落和腐朽下流,还有一种背后的意义。

即这种行为又是没有安全感,教育不足,缺乏依靠及正常家庭的逃避方式。

当抛去电影噱头和自我快感及旁人的眼光后,展现的也是他们各自的悲惨。

摇滚乐在电影中是一种无比贴合度方式融入电影的。

从第一部中《Lust For Life》的开场,到超级经典钻马桶的《Deep Blue Dug》(这两首都是布莱 思诺伊的作品),以及病仔口中念叨的摇滚明星。

再到第二部中经典作品的延续和全摇滚配乐。

使得摇滚乐这项英国最为著名的乐种,早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所属音乐。

而离开电影来说,摇滚乐作为激昂有节奏的音乐分类,无比贴合的诠释了青年人的那种焦躁与无所顾忌的心态。

这种音乐也成为了英国电影的标配,以及英国人民尤其青年人的喜爱和代名词。

(这个场景中,那些不可描述的东西全为巧克力。

)这些贴近符合主角生活,又为电影增加趣味个观赏性的元素。

在为我们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展开了那段关于毒品、性及摇滚乐的现实面貌。

而结合现实再来看电影也更能让我们体会但其中的意义及内涵。

也让我们有了对与英国底层青年面貌的初步认识。

电影手法的相似和不同作为一部跨过20年的续集电影,导演用统一的影像风格、拍摄特色及音乐选择,让这两部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欣赏体验上达到了一脉相承。

这种电影手法的特色即为电影增色不少,也在另一层面上增加了电影的吸引力。

(电影还加入了黑白影像,致敬《愤怒的公牛》。

以此来表达土豆听从雷登的建议后戒毒,重新生活的信心。

)在以摄影及后期所创造的影像风格中,作为电影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出与电影主题匹配的意味。

在第一部中偏冷色系的色调也暗含着他们残酷青春的意义。

而第二部中的色温升高及色彩更艳丽,一方面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我是用缤纷的色彩来反衬无情的事实。

而且色调的设置也让电影充满了怀旧的色彩。

在意识流和蒙太奇的运用上,导演丹尼·博伊尔很巧妙的即体现了主角吸毒时所带来的迷幻感,又以此来描绘个体的心理挣扎和实际反抗。

在前一部中,最经典的戏份莫过于雷登钻进厕所的戏,在这一场景中,英格兰最污秽的厕所下却是最清澈的水即说明了,雷登他们一群人虽然是十足的坏胚子,但内心却拥有着那份纯洁。

也说明了吸毒时,那怕是掉了厕所的栓剂也像明静湖中闪亮的物品。

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意味,导演却用同一个场景直接表达了出来,其中对比的意味也更加深刻了。

更精彩的则是雷登戒毒的场景,这时导演把雷登戒毒痛苦的姿态和他幻觉中父母心酸的面孔,土豆穿狱服坐在他的门上,因为他们吸毒而死的婴儿以及充满隐喻的电视节目交叉剪接,十分鲜明的表达了雷登戒毒的痛苦和父母殷切的心情和他自己自责懊恼的想法。

(本部电影中唯一把毒品融入到剧情中的场景,在祭拜完汤米后,雷登和病仔继续逃避生活,但土豆却切切实实的戒毒了。

这也是本片最好的蒙太奇)但这种电影表达手法的娴熟应用却在第二部中极大的减少弱化了。

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是土豆死时用从顶楼坠落来体现他死亡的过程,再是他们三人祭拜完汤米后,三人在土豆家中,雷登和病仔吸毒,而土豆则在外面等候的画面。

这样的场景只是在交代剧情的基础上,表达了主角的想法,却没有了第一部中背后的意味的体现,这也是电影的一种退步。

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首部是用一种渐进的方法。

先用他们生活的描绘来体现人物特点,再用事件转换来改变人物性格,雷登开始新生活后,转去第二阶段。

贝格比的出现引入最后的贩毒,而结尾又与开头相呼应,且拔高了电影主题。

这种鲜明的叙事分割和结构清晰让电影有很好的青年团体变化及转变的代表性和深刻意味。

而在第二部中,导演则采用了多线共同叙事的手法。

主线是雷登归乡解决与病仔的羁绊并共同开桑拿房的故事,辅以土豆戒毒并写作,贝格比越狱后与儿子的和解及向雷登复仇的线索。

导演这种把团体拆解伟个体独自面对麻烦的手段,也暗含了中年危机及个人的失败的主题。

(在这两处的致敬中,出现的是一种内容变化,开头体现的是从青春中的无所顾忌转化为了中年的力不从心。

结尾处则是由吸毒带来的快感成为了对自我生活及以往的一种认清和凭吊。

而那第二部结尾中充满壁纸的火车和飞逝的镜头都暗示了《猜火车》这部电影飞逝的时光。

而场景的转换也说明了雷登过上了他曾经鄙视但后来羡慕的生活,也终于回归了家庭。

)因为是原班人马,但改变的内容和叙事方式,让部分观众看起感觉是在炒作情怀,这一点在开头和结尾的向前作致敬就可以看出。

但不同的是这种致敬,描绘了本部无力的生活及自我反思的内容。

或许形式相似,但《猜火车2》是给予了我们一个青春混混的中年生活的描写,而我们硬不起来的原因也只是他们现状失败的事实。

《猜火车》自打上映就让全世界的影迷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英国青年形象,而在与平常人迥异的生活中,堕落的日子中也隐藏了许多青春的伤痛。

生活方式所展现的他们也给予了我们另一个看英国的视角。

电影元素的取舍也让更多人明知了那些违禁物品的“魅力”。

即承载了现实,又表现了主题,在内容和技巧上的娴熟,也是这部电影的完美之处。

可能作为英国最著名的青春片,《猜火车》在第二部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方面的继承和不同的感悟。

即便影片的主体内容有所更换和不足,但也让影迷在不同的时间段下体会到了别的感受。

而这种感觉不管多么苦涩或者无奈都是一种事实,但在我们想起第一部种雷登那满怀笑容的结尾后,感觉这部中的中年大叔依旧那么的迷人和感动。

 8 ) 依旧颓丧的四人组

《猜火车》把摇滚、毒品、颓废和青春绑在一起,成了当之无愧的青春片邪典神作。

如今由原班人马重新集结打造的《猜火车2》在21年后终于来了。

在续集里,经典四人组瑞顿、变态男、屎霸和卑比再次重逢。

故事延续着《猜火车1》的结局,瑞顿在拿走其他三人的钱之后一走了之,销声匿迹二十年之后回到了爱丁堡,寻找昔日的伙伴。

曾经梳着“胭脂鱼”发型的卑比蹲了20年监狱,越狱后甚至要挟儿子和他一起入室抢劫;曾经傻乎乎当瑞顿小跟班的屎霸变成了一个眼神闪烁、抑郁的中年大叔,远离妻儿,沉溺毒瘾;曾经是个金发瘦削邪魅美少年的变态男开着一个门庭冷落的小酒吧,联合自己的小女友一起开展变态色情敲诈业务,讽刺的是还经常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而瑞顿一出场,哗,厉害了:体面,健康,看起来仿佛美国大片的英雄男主,他敦促屎霸戒毒,拉着他跑步;他跟变态男和解,还给他钱……差点就让人以为这是一个“叛逆少年浪子回头,功成名就后提携失足旧友”的故事了。

其实才不是呢。

瑞顿迅速拉着变态男和屎霸重操旧业,在一个老年人club里偷光了所有顾客的信用卡,恶意提现;他们还找到了用色情行业做生意的方式……偷钱,狂欢,抽海洛因,一切仿佛和21年前没有什么差别。

然而一切都不一样了。

越狱之后的卑比愈发阴戾暴躁,提着刀追着瑞顿十几条街,还想所有人同归于尽;屎霸在自杀濒死的时候被瑞顿救起,大喊“你毁了我的人生还要毁掉我的死亡”;而变态男则对着小女友失态大喊:“他还给我的钱,难道能让我买一个时光机回到过去吗?

”年轻时候原以为是和其他“恶作剧”一样的一次胡闹,结结实实地改变了四个人的人生,在中年的时候,回首曾经肆意妄为的少年时期,每个人都要为曾经的行为付出代价。

于是瑞顿发出了新一篇“choose life宣言”,里面与时俱进的提到了当下年轻人的流行:“我们每天选择唇膏,选择高跟鞋,选择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还是Snapchat上向全世界广而告之我们的人生……”选择你的生活,同样的主题,21年前是少年在街头骄傲放纵的青春宣言,21年后是中年人在高级餐厅里,面对小姑娘色厉内荏的自我安慰:要选择你的生活,那就意味着要接受你的选择。

到最后,小姑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骗走了瑞顿和变态男的创业投资资金,而四人组也各安其所:卑比回到了监狱,变态男守着小酒馆,瑞顿和父母达成了迟到的和解,在家里伴随着一开始不敢听的Iggy Pop,跳起了过时的舞蹈。

最后屎霸在妻子的安慰下,把大家的故事写成书,至此,《猜火车》和《猜火车2》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在《猜火车2》里,其实四人组每个人都能引起后青春期的观众的共鸣:卑比是留恋过去,恐惧成人世界的现实的那个自己,瑞顿是最理想化的那个少年,胡作非为,然后被所有人宽容原谅;变态男是我们心里最后一点孩子气,不按套路出牌,总是干坏事,但是爱恨永远都直接纯粹;屎霸则是最贴近现实中我们的那个人,天生不是瑞顿那样的团体核心,傻乎乎地犯过错,后来被生活压得畏缩,然而依旧可以接受过去,努力去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电影没有让他们真正意义上“改过自新”,而是依旧“丧”且“颓“着。

然而谁有能说,这不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呢?

 9 ) 所以这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未来

吸毒,故意伤害,越狱,自杀,卖淫,勒索,死亡,偷钱,入室抢劫,谎言,背叛……我没有看过比这部电影更暗黑的现实向电影了。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魔幻色彩,在几个主角的故事中随意切换镜头,用臆想的方式表达心理活动,定格镜头结束一个段落,每次一吸毒就开始放些乱七八糟的背景,……导演是不是也在吞云吐雾中产生灵感拍的这部电影?

……主角雷登,他撒谎对病孩说他有一个妻子结婚十五年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和一家公司,他是想刺激西蒙痛打他吗?

以他对西蒙的了解(他连西蒙为什么要叫上veronica都猜的丝毫不差),我猜他是让西蒙发泄情绪好取得原谅。

西蒙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能干小事而成不了大事。

为女朋友Veronica做着开桑拿房的梦想,事实上搭伙做着仙人跳的生意。

直到再次被发小找到,又联手干了一票大的,冒着被全店的新教粉打死的生命危险搜刮了所有人的银行卡还取了两笔现金,代价是唱了一首“当战争结束后再也没有天主教”(所以脑残粉的钱是很好赚的)。

之后又被律师正大光明地瞬间撸光……土豆废到爆,吸毒吸到生无可恋走投无路,被雷登救下,摆脱毒瘾,迷上写作。

(此处存疑,海洛因是那么好戒的吗?

)贝格比是个为监狱而生的人,没有暴力刺激都没法人道。

我太怀疑他儿子是不是亲生的了……四个人中唯有他最后一直都没有原谅雷登,以一万多英镑的利益不顾多年的交情杀死昔日好友。

“朋友只是另一种受害者”这句话说的是他的朋友吧。

Veronica是新加的关键性人物,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婊。

但是她选择了自己的未来只看一遍,没有看懂所有的含义,粗糙写下观后感。

最深刻的感受是:雷登和Veronica在桌边的问答装.逼.一.流.屌.爆.了

 10 ) 他们都老了呀,他们依然很美

我真的是抱着要扑街的心情去看的,结果看完以后幸福得只想在街上转圈。

我对第一部的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还一直以为死掉的角色是米勒演的那个,反正当年只是因为喜欢Ewan去看了一两遍,他在里面的造型也不是我最喜欢的他的模样,所以我对这片的期待也就是看个情怀而已,只要有个三星的水平就算是达到预期了。

没想到20年后丹尼·博伊尔的灵气依旧啊,片子有很多很多怀旧梗,也勾起了我对第一部的回忆,慢慢的也把当年的剧情重新构建起来,首先电影里本身穿插了很多第一部的片段,所以很容易的就进入了节奏,丹尼·博伊尔用来戳情怀的地方非常对点,那段著名的台词那段追车戏那个以高地为背景的火车站,Mark的房间和鬼魅的笑,还有马桶再一次成为举足轻重的道具,除了值得怀念的这些片段,丹尼·博伊尔也加入了不少与之相匹配的新剧情,其中有一段还满足了我对Ewan唱歌的怀念。

前面说了,我看这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因为Ewan,毕竟我是他的纯粹的百分之百的颜粉,就是那种如果你要我举例说电影圈里谁的脸我是随便怎么都爱都喜欢的,那就是Ewan了,而且认真说起来,他是那个真正把我带入到电影世界里的人,我想很多热爱电影的人都会有某个被打开电影世界瞬间,比如某部片子或者某个演员,虽然我算不上什么资深影迷,但是如果说我对欣赏电影有过突然开窍的一刻的话,那么这一刻是属于Ewan的,因为他我才开始有意识的想好好的看电影了解电影,而且当年不像现在在网上下载,互联网资源还没有那么普及,都是放学跑去音像店淘D5D9的盗版碟,基本上代表了我看电影最纯粹的一段时光,所以Ewan在我心里还是个蛮特殊的存在,无奈他最近几年的作品实在是一言难尽,除了能舔他的脸以外,他表演才华的浪费真是让我痛心疾首。

Ewan属于那种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在电影中的魅力的演员,今天的猜火车里他有一段跟第一部choose life媲美的台词,当时的剧情是相对平静的,在这个平静背景之下需要有一个突然地爆发,除开导演所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爆发之外,Ewan的台词和表演是撑起这段剧情的关键,你们也知道猜火车里会不时的出现一些表达嗑药磕高后的幻觉镜头,当时我就是突然的被Ewan的表演拽入了那种耳晕目眩的迷幻,就是他的表演让你产生了本应该让镜头让剪辑来表达的效果,是立体的是动态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演员,即使你已经很熟悉他的表演套路,但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他带入到圈套中去。

Ewan总是给人一种天真又有灵气的感觉,甚至说他在电影中还会带有点邪气,而且他这种露屌狂魔露来露去我对他一点邪念都没有,当初看他演年轻的亚当(我不是很喜欢长发,所以对枕边书真的是没什么感觉,但是年轻的亚当里Ewan的造型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演对手戏的是tilda大大,本身tilda就不是普通人类的气质,Ewan虽然气质蛮接地气的和tilda比起来,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很干净的感觉,所以他们两那么激烈直白的床戏,居然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纯洁,苍白且唯美。

说回猜火车,15年去了趟爱丁堡,非常非常喜欢,有机会一定还会再去,爱丁堡几乎满足了我对一座城市的所有幻想,虽然当时没有特意去参观当年影片的取景地,可是今天在影片里看到曾经走过的街道看过的风景,自然而然的让我产生了比看第一部时更多的情感链接,我想这也是看完这部片子后幸福感的来源吧。

猜火车对于Ewan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所以呢我对这片的喜欢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影片本身呢还是Ewan,应该说是两者皆有只是孰轻孰重就难以分辨了,不管怎样,20年来这中间的磕磕碰碰分分合合也是一言难尽,如今还能还愿一样的看到第二部并且看完还有一种幸福感,已经非常满足了。

20年啊,该妥协的早妥协了,没法忘的还是没法忘,对你重要的人还在,发生过的事情依然要去面对,他们都老了呀,他们依然很美。

《猜火车2》短评

3.5星吧。咋說呢,人到中年,半途而廢,力不從心,做什麼都徹底不了了。不知道是我感覺的問題,還是編劇導演的問題,好多讓人以為要醬醬發展的,沒頭沒腦地就釀釀了。故事好散,看完也只能抓一個模稜兩可的印象。不過對於有情結的人來說,可能有不同感受吧。

6分钟前
  • 烏滌非
  • 还行

配乐好听加分。世道变了我们不变

10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较差

半夜看完,又点开T1看了一遍。。。为什么我现在这个世界那么没意思。。。

15分钟前
  • cl.
  • 还行

非常失望。没有剧情。一切都是前作情节的延续,没有再创作,和同人小说并无区别。大量地使用前作片段,摆明了定位就是粉丝大电影。然而看到Spud在街头回想起前作第一场戏还是有些想哭。

16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较差

那段choose life。认识让我们变得如此犬儒。

17分钟前
  • 早就想叫白玉狐
  • 推荐

不是老朋克,是真中二

21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主要就想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

23分钟前
  • =R=
  • 力荐

纯粹是情怀

24分钟前
  • 线形单调
  • 较差

老年人再回首~猜火车一直是以视觉效果奇幻让我印象深刻。

28分钟前
  • 藏马erik
  • 还行

他们的少年,他们的中年

33分钟前
  • 眯着眼的偎灶猫
  • 还行

恣意妄为的男孩长成了男人,遭遇了中年危机,无论如何,有种情怀还是打动了我。

36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推荐

忘了第一步了,这部剧情,完全没看进去,

37分钟前
  • 楚门的世界
  • 很差

全片充斥着四个字,江郎才尽

42分钟前
  • 刘土土
  • 较差

朋克毁一生(真事儿)

46分钟前
  • 沈涵
  • 力荐

还行吧,实话说挺喜欢画面的,剧情真的就……反正也没看过1,可能没什么感情。

4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20年过去了,还是在扯淡!

50分钟前
  • 神哥
  • 较差

续得相当勉强。当年前卫的风格无论如何在今天已是鸡肋。

51分钟前
  • york
  • 较差

我努力过了,马克。但是我什么也感觉不到。我们曾经很年轻,我们算了错,就这样吧。我们回家吧。

55分钟前
  • Harvey0077
  • 较差

强势参选年度最失望电影...动足所有视觉花招,却忘了朋克的名言---“NO FUTURE”,该拍前传儿童朋克比较有娱乐性吧------开妓院是有多LOW的核心事件

56分钟前
  • 外外
  • 较差

有什么好比比的 一班通往天国的列车送给你们

59分钟前
  • ♣ 9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