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湖》(Eden Lake)是继《黑暗侵袭》(Descent)之后英国恐怖片中极有回味的一部。
恋人Jenny与Steve来到美丽的伊甸湖度周末。
湖滩上有一群胡作非为、大声喧哗的无礼少年。
一番口角冲突过后,二人发现车胎被那群孩子扎了。
Steve换好备胎,两人开车到镇子里吃饭,碰到那群孩子骑着自行车,继续骚扰二人。
小饭馆的女招待听到他俩抱怨镇子上孩子们粗鲁无礼后,突然变得面目狰狞,还莫名其妙的说:“不是我的孩子!
”二人回到湖边继续度假,却发现包丢了,里面有车钥匙、电话和钱包。
二人欲徒步回小镇求助,半路却被那群孩子们开车追逐。
从此,这对恋人彻底陷入噩梦,两个大人被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像狗一样穷追猛打,狼狈不堪。
这群孩子并不把人命当一回事,为首的甚至有不把二人整死不罢休的架势。
有个小孩害怕,退缩,就被大孩子逼着,签“投名状”似的被迫伤害他人。
电影的重点主要是两人在伊甸湖附近的森林逃亡的过程,属封闭空间系恐怖片。
但二人第一天后回镇子吃早饭那一段情节尤其重要,因为它给出了这群孩子从人变为恶魔的原由:魔鬼般的父母与家庭。
孩子中为首的这个父亲十分凶恶,平时对待他的态度恶声恶气,动辄大呼小叫,拳脚相加。
正是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才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学会了暴力至上的生活态度,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雄霸一方的制胜法宝。
他在父亲面前表现得越顺从,在别人面前就越凶神恶煞,心狠手辣。
可见一个bully(欺凌弱小者)人格的养成跟他日常观察、经受的家庭暴力(肉体暴力与精神暴力)分不开。
当然并非所有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小孩都会成为bully恶性循环,能不能当bully,还取决于孩子天生的性格和他的体力。
影片里有两个性格懦弱的孩子,一个是那群烂仔中的小个子,另一个是常被欺负的好孩子,在Jenny逃跑的过程中偶遇。
第一个孩子年龄小,胆小怕事,其身体发育条件决定他永远也不可能称王称霸;但他崇拜武力,也认为暴力是切实有效的雄霸天下之法。
既然自己无法称霸,那么就抱棵大树好乘凉。
他自己本来是不敢真干什么杀人越货的坏事的,但加入了犯罪团伙,也就由不得他心里仅存的那一点点良知或懦弱了,他被逼着伤害Steve,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第二个懦弱的孩子成日里被这群坏孩子欺负,他憎恨他们,但他更惧怕恶势力。
他不是没有良心,甚至可以推测,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除暴安良的英雄,但由于自己条件有限,同时对方的恶势力太强,为了自保,他也只好睁眼闭眼,甚至不情愿的辅助了犯罪的发生。
基本上,这个镇子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孩,都是被诅咒的一代。
他们从野蛮无知的父母处继承了恶的基因,将其发扬光大。
他们的父母完全不明白“教育”为何,这个镇子就是暴力至上的化身。
电影的结尾非常恐怖,不仅视觉上,心理上也一样。
这些孩子们今后长大了,就是今天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下一代则会成为过去的自己,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这部恐怖片有一点德国电影《白丝带》中所探讨的暴力起源的意味。
当然这是恐怖类型片,以惊悚视效为主,背后思考为辅,更谈不上所谓“出路”的问题。
【少年犯罪系列】《伊甸湖》:暴力的源起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024116893/《哈里·布朗》:以暴制暴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10544740/《白丝带》:暴力的养成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42429780/《无人知晓》:黑色的河流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294019829/《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阶层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691734721/
看在女主胸脯的面子上给电影打个一星。
一群未成年小流氓,连街头老炮都不愿意轻易招惹的存在。
男主一看就是不知道远离垃圾人这个道理,带女朋友出门不知低调,非要仗着自己一身正气去教育教育熊孩子。
唐突的进了别人家,最终不仅正义没得到伸张,还差点让房主发现而狼狈的跳了窗。
第一次发生肢体冲突男人用刀捅死了狗,小流氓明显有些怂了,这时候不仅没趁他病要他命吓唬住这帮熊孩子,反而把自己吓住,把刀扔地上了。
男主被卡在驾驶座上把电话给女主让女主求救,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女主逃跑之后不但没出去找援助,居然在哪跌倒在哪里睡了一觉,第二天睡醒了又折返回去送死。
回去后偷摸看着男朋友被虐打了10分钟,才想起来用蓝牙打个电话,结果还被发现了。
逃跑之时女主以矫健的身姿稳居自行车队之首,在建筑工地悄无声息跃上铁皮房顶,她有这身手居然眼睁睁看着男主被虐。
后来女主在垃圾箱旁觉醒,获得橙色武器玻璃碴子,和一击必杀技割喉。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如果后续是痛快的复仇我可以考虑给个二星,起码缓解了胸中憋气,但是听男票说结局更惨,遂放弃。
不能只为感慨或是被带动的情绪买单,毛片也能带动情绪,逻辑不通便失去了叙事的意义。
最后总结一句:远离垃圾人,别惹熊孩子,没有特种部队的身手别随便释放你的怒火,脑子是个好东西出门请带上。
翻了大部分人的短评和影评,看到很多朋友一直在讨论男女主角智商低,本应该怎样做就可以自救。
但是这部影片导演想灌输给观众的是这帮没有家教的孩子到底有多凶残,所以这对男女的悲剧+绝望式结局是注定的。
许多人看完影片后不想再看第二遍,也许这种非超自然现象的现实恐怖片才真的能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惧。
看到结局后,突然想起片头男主开车时收音机里的广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会尊重,所以又把电影大概的看了一遍。
第二遍看后,却发现里面埋藏了很多恐怖的伏笔和细节,因此绝望的结局是在所难免的了。
伏笔与细节:1.男主在驾车的途中,广播里说道:“学会尊重是上次大选的重要议题,布莱尔首相希望把互相尊重的思想带回学校和社区。
”但是仔细看后可以听到这一段广播来自几方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其中有人说道“我家的八岁孩子也不愿去学校,让你的孩子去上学 这是少数人的做法”,尽管有的父母支持,部分父母仍然会把这不当一回事儿。
2.两人到达小镇宾馆时正好看到有辆车开出去有个车位,但是前面突然来了一辆车抢占了,插队停车的人下车后便与那些孩子打招呼,由此可见当地居民从大人这里就不是很礼貌。
3.在男女主角坐在酒店院子里喝酒时,看到一位家长因一个孩子抢了另外一个孩子的东西,直接扇了一个孩子耳光后又凶神恶煞的看着女主,也可以看到当地人除了不礼貌根本也不会家教
4.开进林场之前,广告牌后面写着Fuck Off Yuppy Cunts,男女主角在城市里居住,也算中产阶级了,从这一刻起,正是噩梦的开始。
5.男主在餐馆里对服务员说那些孩子把他得车胎扎了,服务员很生气的说那不是我家的小孩。
希望这个服务员真的不是这些孩子的家长。
而不是撒谎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
6.男主开车经过布莱特家后下车向布莱特的父母告状,在二楼布莱特的房间里,电脑在公然的显示色情网站的页面,好像也在下载影片。
墙上也有日本武士道这样的图画。
色情和暴力充斥着房间。
这也不难看出布莱特会拿望远镜去看珍妮。
下片儿中
左上角日本武士道的图片7.男主下车的同时把女主留在车上,后来布莱特的父亲开车回来因为女主角把车停在家门口挡道骂女主角“蠢货”。
8.在事件不可收拾时,同伴想要报警,怕自己入牢,布莱特发疯似的把同伴殴打致死(我觉得是给打死了),这种强硬的攻击方式与结局布莱特回到房间关门时看到的WWF摔角运动员相呼应。
门上WWF的运动员
太TM狠了9.女主误入魔窟后,房间里的大人其中有2位女性是在之前出现过的,一个是扇耳光的女人,另一位是餐馆的服务员。
即使是女人,但她们并不善良。
左边第一个,是开始扇儿童耳光的女人
餐馆里的服务员10.我觉得最讽刺的就是这2个镜头,往往都是大人映射出孩子的样子,而这部影片方向却相反,按照故事情节发展,镜头时间先给了孩子,在结尾处才给了大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也许他们是一对父子吧
11.在女主彻底凉凉之前,男人们进入卫生间后,镜头特意给挂在墙上的日本武士刀留了1-2秒的特写。
在如此场景下,观众们看到刀的最直观感受肯定只有暴力,刀预示了女主悲剧的结局,也暗示了观众这个家庭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基本上都会用暴力去解决,就如同影片中父亲唯一一次在“教育”自己的混蛋儿子时,只有打骂。
唯一一次的教育,也许只有这次儿子才是害怕的
在父亲挟持女主的镜头后面还有一把手枪装饰12.最后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镜头了,布莱特删除录像,毁灭证据,但是拿出手机和放回兜里的动作却如此自然,相当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戴上战利品墨镜,照照镜子,还是很酷的。
面对以上如此精心设计的伏笔和细节,那对情侣不凉凉,天理难容了。
当然,我同样也希望这些暴徒终将会被绳之以法!
最近看恐怖片看上瘾了,觉得恐怖片实在是解压神器,看完之后精神巨放松!
于是今天又搜了一部来看,没错,就是这部,伊甸湖!
如此真实,近乎于犯罪纪实纪录片的电影,还真不多见!!!
妈蛋,看完之后直接被虐死!!
一口郁闷的鲜血喷导演一脸!!!
我是在夸奖导演呢还是在夸奖导演呢?
一次又一次的给人希望,然后绝望!
再希望,再绝望!
压抑了又压抑,铺垫了又铺垫,终于一曲终了,把观众们逼上了绝路,久积的情绪喷薄而出,引起大家的愤慨和共鸣,这能耐这手段,实在是高明的很!
也只有拍到这个地步,观看的人才能发自内心的去感叹去反思!!!
真特么的想钻进电影里,弄死那几个傻逼玩意儿!
我都不想承认他们是孩子,简直就是灭绝人性的畜生!
被烧死的少年,被玻璃扎死的少年,以及最后被车撞死的少女,都让我觉得大快人心,罪有应得,这报应报的真好,真及时!
只可惜却让真正的犯罪分子笑到了最后!!
稍稍的不甘心,可看到那样的父母,又觉得最坏的那个少年其实也是个受害者!
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不变态才不正常!
有样学样,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真可悲!!
看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惶恐,总觉的这片子拍的太过真实了,好像在身边就会发生似的!
未成年人犯罪跟成年人犯罪一样可怕!
希望借此影片能给大家带来警醒,不要纵容自己,不要助长他人!
我得再去找部恐怖片来抚慰一下我受虐的小心灵!
跟真正的犯罪分子相比,丧尸贞子什么的真是可爱多了!
1. 这片子是部写实的片子,是要描写个社会现象的,不是恐怖片刺激你让你爽的,相同种类的片子可以参照最近的冰冻之河2. 英国的电影。
英国现在最臭名昭著的社会问题就是未成年年酗酒和犯罪问题,也是本片的中心3. 片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包括:未成年人酗酒犯罪;城市中的贫民窟;工人阶级受教育底下;福利好导致人没有追求;人权意识过于强烈导致对法律和道德的漠视;英国地域文化歧视。
下面详细解释以上几点:英国购买酒精类食品需要出示身份证说明你已成年,这其中包括酒心巧克力,从此可以看出英国对未成年人酗酒是严格控制的,就是因为该问题太过严重了;城市中有非常严格贫民窟,或者类似福利房,居住者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英国社会等级制度比较明显,分成上层社会,中流社会和劳动阶级,受教育程度递减,犯罪率递增,因为好的学校一般为私立,而劳动阶级没有钱去上(参看Brett父亲第一次出场时的穿着,明显为建筑工人),而且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低也意味着孩子的教育也得不到重视,任其自生自灭;福利好的社会人都比较目光短浅,因为不需要工作就能有房有车,所以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和假想的敌人来斗争上了,比如银行和有线电视;漠视法律,有着极重的自由主义思想,觉得个人的行为是可以完全不受监管的,或者漠视其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因为他可以做,他就能做,而不去管到底应该不应该做。
最后是地域文化,英国也有南方北方之分。
片中的人都是英格兰北部人(从他们初到酒吧时酒吧老板的一句Eh up, me duck就能听出来),约克郡,兰卡郡之类的地方。
这些地方由于是以重工业发家,所以在英国人心中都是些脏乱差的地方,于是两个操标准伦敦音的人来到的脏乱差的北方,被殴打致死。
虽然是故事背景,也能看出英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和偏见所在。
3.5 补充一个,就是学校监管不利。
为了保护未成年,学校的老师都不敢随便乱说话。
课堂上保持能维持秩序成为选拔老师的最重要的条件。
而且更有甚者是,找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找一个第三者旁听,因为不管同性异性,老师都非常有可能沦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受害者。
如何受害请自行补完。
4. 以上清单不是完整的,欢迎补充。
但是不是个人臆想,均为事实。
5. 影片就是要给人一种感觉,Brett就是作恶没有惩罚,因为在英国社会里,未成年就是一把保护伞,不管你干什么就不会有多大惩罚。
曾经有一个14岁还是12岁的小孩杀了他老师,貌似是判了四年。
理由就是未成年。
影片希望唤起人们对这个社会顽疾之一的重视,了解它的危害,并从各个方面去整治。
如果最后小孩都死了,那本片就真的是部惊悚片了,没有实际意义。
6.以上是一个东方文化爱好者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你可以角度不同,但是请理解。
不写一段评论可能会失眠。
这是一部不应该是晚上看的电影,更不该晚上独自看完!
甚至我在打分的时候都不敢打力荐!
因为实在是太恐怖了。
这种恐怖是因为犯罪的都是身边的普通人,那些大人和少年,每天向你微笑拉家常,要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人性的阴暗呢?
跟《田园下的罪恶》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一个小集体,都是青少年犯罪,都是大人纵容下的犯罪。
通篇都是封闭式犯罪,男女主角都在无人的森林公园里逃亡,气氛一直压抑到最后,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人舒一口气!
印象深刻的是最后大人的态度,接手孩子的罪恶,恶的起源,恶的延续,体现的淋漓尽致。
罪恶的种子,原来早就种下,世世代代,生长发芽。。。。。。
有几个细节,大家已经提到,这里我就近贴下来: 1.女主角是一位老师。
2.男主角驾车前往Eden Lake的途中,广播里的播音员说:“学会尊重是上次大选的重要议题,布莱尔首相希望把互相尊重的思想带回学校和社区。
所以提倡父母们参加如何为人父母的课程的建议,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支持。
”“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3.到达小镇时准备停车,恰好有辆车走了有空车位,然而就在男主角准备停车的时候,前面来了一辆车抢先停了那个位子。
下车的似乎是的父母。
4.男女主角在森林里碰到的小男孩对他们说他妈妈不让他和陌生人说话。
5.男主角在餐馆里对服务员抱怨那几个小男孩干的坏事,得到的答复是他不是我家的小孩。
6.男主角经过布莱特家时想下车向布莱特的父母告状,留下女主角在车上。
后来布莱特的父亲开车回来因为女主角把车停在家门口未能及时移开开口骂女主角“蠢货”。
7.女主角最终返回小镇时,镇上正在欢聚,放着音乐“Please believe us we ain't ever gonna be respectable" 8.在布莱特的屋子里,布莱特评价自己的狗-它对陌生人不友好。
9.布莱特父亲要对付女主角时,有人来劝阻,布莱特的父亲说“我们顾好自己就行”。
另外我补充下,开头第一晚上到镇上,男女主角看到一个妇人对待小孩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一巴掌打过去。
女主角醒过来后,旁边看护她的妇人看到戒指,说好漂亮是不是丈夫送的,并伸手想触摸的样子,感觉很贪婪。
女主角一进厕所就看到有两人正在做爱,由此可见性的放纵。
克莱尔的父亲说的那段话和打了另一个家长那一段,同克莱尔把其他孩子一起拖下水的方式一样。
还有片中对那个佩吉的女孩描写很有特点,那个女孩的出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很惊人的粗口,而且一直面无表情,与克莱尔一样冷酷无情,好像是克莱尔的小女朋友,直到后来亲眼看到克莱尔打死同伴才露出害怕的样子果断逃走。
这个小女孩的母亲后来听到孩子的死讯,哭着说,他们只是孩子!
这句话很点题。
关键是,他们是谁的孩子?
如果性与暴力,自私与贪婪充斥着孩子生长的环境,教育出罪恶阴暗的孩子,身为家长,只是一句他们只是孩子就可以推脱吗?
就可以自私到包庇自己的孩子对受害者处以私刑?
小镇是一个缩影,而整个社会,整个教育形式,其实也是病态的,真正的教育,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为人父母,真的要有资格,颠倒是非,扭曲的人格,真是可怕!
本片讲述了热恋中的珍妮和史蒂夫周末开车去伊甸湖度假。
在湖边休息期间,这对恋人遇到一群孩子在湖边大声喧哗。
他们随地吐痰,他们的宠物沙皮狗不时跑过来冲着珍妮大声吼叫。
这让史蒂夫在女友那面子实在挂不住,尽管珍妮一再劝阻,直率的爱尔兰人还是走到孩子中间,这群小孩从此和这对恋人结下仇怨。
导演引导观众对青少年教育的,对于问题青少年,父母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反思。
我始终不赞同人之初性本善或恶,人性是可塑的,那伙不良少年中,其实一半以上的人本质并不坏,坏的是周围的环境,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接触到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得罪他们没地可以躲。
这就是一个罪恶的来源——一个人的恶,会使其他人心中的恶显现出来,并用怂恿和裹挟,把它们组织起来。
那么更大的问题就随之浮出水面,父母的教育问题。
其实太多的父母,不知道为什么生了孩子。
连自己都教育不好任性放纵,又怎么能树立榜样负责任教育好孩子呢?
男孩心爱的狗死了,他很伤心,证明他还是有爱的,在他失去狗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什么才更珍贵,他一边抚摸着正在失的伤犬一边奋力扔出了男子的车钥匙,大声嚷:“谁要你的车钥匙,走开!
”可是没人能告诉他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悲伤,他只能用最简单,最不动脑子的办法--暴力,故事从这里起已经彻底不可挽回了。
有一句老话叫3岁看大7岁看老,我深以为然。
人们总是企图安慰、催眠自己,人性本善,不愿相信有些人生来是无法救赎的。
他们并不是被撒旦迷惑,他们就是撒旦本身。
对于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种种借口来说,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当孩子们犯了错时,家长们会用“他还只是个孩子”来开脱,可谓熊孩子父母的口头禅。
但我一直觉得很多情况下这句话只是自私的父母用来包庇自己的孩子,或者用来自欺欺人的而已,把一切的过错都推脱到“孩子”这个身份上似乎就能把自己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并不是我的孩子天性恶劣,并不是我的教育有问题,只是因为他是孩子而已,长大了就自然会好了。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逻辑等同于“我虽然杀人放火,但南太平洋彼岸有一群海鸥在飞啊”可能跟我的专业是生物有关,我相信世界上任何类型的生命形式,本质上都是基因的载体,并没有什么神圣的理由。
人的形态、思想都是表现形式,基因才是幕后的大boss。
基因们想方设法把自己传递下去,所以烂人的下一代多是烂人,好人的下一代多是好人。
烂人的成长路线是坏小孩→坏青年→坏人→坏老人,仅此而已。
所以人坏跟阶段没关系,就像杀人放火跟南太平洋的海鸥没关系。
电影《伊甸湖》据说改编自轰动欧洲的虐杀事件:青少年将度假情侣包围猎杀后,父母还帮忙行凶,最后东窗事发,却因凶手未达法定年龄而无法定罪。
在b站看的这部电影,电影开头就有大量弹幕提醒观众此片极度致郁心理承受能力差者不易观看。
确实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后,最让我影响深刻的不是男主被孩子们虐杀,也不是女主一路挣扎却仍难以逃脱绝望的宿命。
而是最后在小镇上,一孩子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小孩被女主过失杀死时 失声痛哭道:“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令人发指。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指向性非常强,即未成年人真的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下为非作歹吗?
一群15、6岁的青少年已基本具备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世界观也基本成型,”只是个孩子“真的能用来当挡箭牌吗?
当然,即使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女主杀死对方团伙2个人时,也仍然可见位于道德制高点的卫道士对女主发起声讨:他们是坏人没错,但你若做了同他们一样的事就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此话常见于各种影视作品中,不做评论。
我之所以不愿做中小学教师,原因之一,就是我认为孩子和青少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10岁以下的孩子最无知,做事全凭天性,人性中的恶劣可在童年时期暴露无遗,若父母也是同样的恶人更可怕。
所以在小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恶劣的欺凌,最无情的侮辱,最赤裸裸的嫉妒,小孩的恶意不加修饰,思想不被道德标准的约束,天生的劣根展露无遗。
初中以上的青少年更为可怕,他们已具备了成年人的行动力,但思想上仍停留在无知愚蠢的阶段,自命不凡无法无天却缺乏对人生的基本认知,做事不经大脑整天以为自己与众不同是世界的中心。
我也是从初中走过来的,亲眼见证了同龄人的暴力与粗鲁,对身体或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的侮辱与孤立,甚至对老师的欺辱(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的丈夫早逝,却成了当时同学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的依据,现在想想何其恶毒),当然,还有大多数人的沉默(没错,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影评貌似写的有点极端,但其实我并没有极端的想法。
按照钟形曲线,纯粹的圣人和纯粹的恶人都是极少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有各种缺点和优点的普通人,比如我上面举到过的例子,我的同学们,本质上来说都可以说是好人,恶行只是因为在极易迷失的路段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引,说白了,就是蠢。
然而大部分普通人的原则是模糊的,是摇摆不定的,既不能做到极端的善,也下不了狠心去做极端的恶。
比如电影中的团伙里的成员,大部分只是狐假虎威,然而正是这种人往往下场最悲惨,在善恶中摇摆,其实暴露的是软弱,最终往往被炮灰。
然而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现实是一个好人造成的良性影响永远抵不上一个恶人造成的恶性影响的十分之一。
人性的光辉光芒万丈,人性的恶毒也令人发指。
看了此片,勾起了我少年时的回忆我上的初中在市里非常出名,每个年级都有专门的小团伙:抢劫,打架,啥都有,而且下手狠。
平时他们分散在各个路口,盯上人了就上,一般这样的团伙都有一两个特别狠的头头(青少年帮派的特点,谁狠谁变态谁是老大),而对于这些团伙,学校和警察都没法管,除非真查出什么大案件。
我当时在校的时候那个老大是因强X被抓的,而他的上一代是因去城隍庙批发菜刀砍群架,被提前管制了。
(注,因为未成年,所以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在成年前还可以有机会犯罪,就是犯了最后也不会被严判)。
在这种环境下,要做好学生,想全身心准备中考就得有点眼色和经验了,起码一般的打架,抢钱,骂人,挑衅你得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因为基本每天放学路上都会碰上这些人,指不定哪天他们的目标就是你。
由于我在小学时就被抢过数次,被搜被打都经历过(小学阶段,层次比较低,但是惊吓程度自己感觉都一样),虽然当时遇上了只会拼命跑路,或者找人帮忙,但心态也能变得很冷静了。
到了初中,面对帮伙拦路,我意识到那些方式基本都没用,跑得了一次跑不了第二次,别人帮得了你一次帮不了第二次,回头跑得不好到了拐角处被拦住,会更惨。
而且你一旦被抢一次,要是让人抢出甜头(无论是抢钱的甜头还是追打的甜头),那么他们一般都会盯住你,下次接着抢你。
所以最后就只一个办法了:顺其自然,让这个抢的过程变得非常自然,说白了,就是让他们找不到兴奋的由头,找不到刺激。
记得那时有一次遇上,我正在边走边踢石子玩,黄昏路上没什么人,远远的就看着5,6个人过来了,当时就预感到要糟,想了下不能躲,就迎着走上去了。
接下来自然被拦住,头头出来问话,话语简单,就是带钱没,借点花花之类,小弟们这时候不会动手,只动动嘴,做做动作(会有MM在队伍中,而且还蛮pp,这时候就别再看人家了。。。
要是看了,那基本上是惨定)。
我当时口袋里就装着几块钱,但是他问我有钱没的时候,我还是回答说没带钱,(跟头头说话时,要眼神注视,无视其他人,头头是决定要如何做的人,这个时侯用余光瞟小弟是胆怯的表现,很大概率会引来后续动作),另外也不能有不耐烦(装高尚),或者有显得过分有勇气并立刻反击的表现,不要问'你们想干什么?
'这种挑逗对方的言语,这些都会引来麻烦,还有一点忌讳,就是不能让对方感到你看他们是另类,换言之不要让他们觉得到你很文明(就算你真是个十分文明的人,你也不要表现出十足的厌恶感):他骂了你一句,你就当是空气不要有任何表情言语回应。
总之两个字 '自然',要像跟普通朋友见了面一样说话,当做啥事没有。
这样一般对方也都不会有任何过激反映。
于是我当时就这样跟头头聊天,聊完就没后续了,背包都没要求翻,就让我走了。
他们继续找下一个目标。
后来过了两天,在学校里又看到那头头单独一个人,蹲在角落抽烟。
我当时体育课刚下课,从旁边路过,正口渴的很,我跑上去,问道'有没带钱,借我买瓶汽水,1块就好',他回答‘没钱’,我说'哦,那算了',转身跑路。
由此,之后每次路上碰上这路人,都自然的擦肩而过,我不再是他们的目标,甚至偶尔还会跟那个头头互换下友好的眼神,就再也没过交集。
现在回想这些来,青少年犯罪一般跟成年人是不同的,很多都只是寻求刺激,或者寻求发泄(父母那里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没有十足的目的性,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好玩。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就是邪恶的,即非常可能疯过了一段时间就又懂事了。
所以作为并非孩子监护人的寻常人,遇上这样一帮'痞子',一定不要有‘帮他们父母管教下’的心态,就算运气太差被盯上,只要尽量不刺激到对方,小事化了,自然不会有麻烦。
说到底还只是孩子,碰上了,比碰上真正的罪犯,要幸运多了。
影片中,从男主角在沙滩上跟他们说话的口气和表情,就注定他要被报复了,他是以一个'文明人',一个'成年人'的口气在说话,而他偏偏又不是一个'文明人'(被激怒后一样狂爆粗口反击),也不是一个有成熟心态的'成年人',这样他就必定激怒对方,麻烦自然也越来越大。
一直觉得,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可爱的,即便淘气,也仅仅是淘气而已。
我小时候应该属于那种不算淘气的,胆子小所以被欺负的多。
在小学低年级时第一次遇上抢钱的,巨服帖的招出每天身上只有5角钱坐公交回家的事实,然后就被放走了。
再大一些时在公园玩又遇上抢钱的,又很服帖的谈了半天最后救了一半回来。
一直觉得,再坏的人也会有尺度,即便蛮不讲理,也不会把人逼上绝路。
如果你是弱者,那么乖乖配合,顺利脱身就够了。
可是有一种情形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安分守己从不主动招惹,如果你的配合被看做一种可以利用的屈服(虽然配合本身就是一种屈服),当情形变得愈发远离情理,你能作何选择?
就我而言,弱者在被逼无奈的时候,在没有更多可以失去的时候,是绝对会豁出去拼命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片中的女主角在之前这么多次忍耐过后,在她的男友被杀过后,会在极度怨恨之下做出从前的她绝对做不出的事一样。
没有人是该死的,弱者有弱者的生存权利,或者说看上去的弱者有其生存权利。
人格尊严被践踏之后,连生存都受到威胁,又凭什么还要用善来对待?
所以女主角在走投无路的最后,才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回应。
出卖她的孩子还是被已经丧心病狂的孩子头烧死,在某个瞬间能够看出她的迟疑,可是凭什么要求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一个彻底辜负了她的信任的人?
失手杀掉的那个男孩,或许死的有些可惜,然而既然有之前的恶行,又凭什么要求她先用善意的眼光去审视?
最后撞死的女孩,自始至终满口污言秽语,面对种种残忍的恶行时拿着手机拍得非常欢乐,又有哪一点不值得被撞死?
从一个或许有些反人类的视角看,参与到这件事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为他们的选择承担责任。
最令人恐惧的是,好几个孩子的眼中露出的都是残忍的杀气,而这种杀气,我从没想过会出现在这样年龄的孩子的眼中。
没有死刑的国家,连这些孩子们的口中都对坐牢带着轻蔑的口吻,好像杀人的后果仅仅是坐牢带来的不自由而已。
教育的悲哀,从片头做幼儿园教师的女主角、广播里对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访谈便开始铺垫,更讽刺的是,这帮小孩的家长们,同样是一群素质不高、生活不检点、甚至同样恶棍的人。
再联想起从前看过的不少影片中都有这样极端无理极端邪恶的成人或小孩,顿时让从前对国外高素质人群的幻想大打折扣,同时又不能不多看一眼国内的状况。
只是觉得,死刑的存在也许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至少一命偿一命可以提高代价,让行为的成本显著增加。
换位思考后,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在那个女孩被撞死时自己心里产生了一种很舒坦的感觉。
说得更直白一些,我的确很期待导演能够让女主角把那几个带头的邪恶孩子挨个杀死。
身边最亲的人已经死了,自己的命看来也保不住了,这时的弱者有什么理由不反抗。
法律不会再给你公道,或者法律即便能给你公道,也只是让杀人者多受几年牢狱之苦而已。
没有更多可以失去了,复仇的怒火怎么止得住以命抵命的最后一搏。
因此震撼在于,教育的失败、法律的失效,最终换来的是善良的内心中阴暗而邪恶的一面。
当弱者没什么可失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用邪恶来对待邪恶。
原来善良的内心也可以这么阴暗。
這篇實在是太傻A了
恐怖片的主角都是笨死的!
想一想还是给两星,如果不是男主和女主太愚蠢的话,我会给四星。这两个人不好好买门票去正规景点不好好住酒店就算了,还要跟当地人起冲突。起冲突就算了,还要继续过夜。过夜就算了,被戳爆轮胎之后就该知道不能待了吧?车子被偷、男友被抓的时候,女主不赶紧趁着男主被困的时间去城镇警局报案,竟然在树林里待一个夜晚,白白浪费男主牺牲换来的时间。待一个夜晚才行动就算了,还要用蓝牙拨打被绑的男主的手机。开打的时候明明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境地却还要犹豫,三番四次被当地人坑还不醒悟过来,依然向当地家庭求助,最终只能惨死。有什么样的孩子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父母,为什么不继续开车逃跑啊!体术点满却没有脑子,看得好气啊。人性刻画黑深残就能得五星?别想得美啊,人性刻画深度足的电影还有更好的,什么时候才轮到《伊甸湖》啊。
立意是好的,但非要用一对脑残情侣来表现吗?不能编的更合理一点吗?
结局是有多现实多可气
去年看的了,印象有些模糊,就是一帮小屁孩折腾对倒霉的夫妻,结尾寒死了。。。BTW,最近法斯宾德要红。。。女主从湖里穿越到福尔摩斯里还是很难看。。。
相比之下,丧尸什么的多可爱。
还不错的电影,血腥,让人看完确实很不舒服。
纯粹一教育片,告诉我们找个胸大无脑的女朋友就是这种下场。
教育意义:社会渣滓从父母开始。
B/从湖畔的熊孩子硬是上升到了人类逃不出的伊甸园,对善与希望的想象恰如给孩子戴上的白丝带。对权力关系和暴力起因的描绘其实很贫瘠,更多的是引诱观众进入道德俯视和复仇的愉悦之中并最终达成反思。家长的阶层设定莫名诡异。BTW这大概是《雌雄大盗》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以及一万个心疼法鲨。
法叔这回憋屈大发了...结局让我也很憋屈...在没有能力保护你女朋友的时候,千万,千万,千万别带着她往荒无人烟的地方钻!!!!!!浪漫屁!!命都丢了!!!!
惊悚片里大胸无脑女的设计是我对此类型的评价准线,瓦特金斯为了结局生硬拼凑了将近一般剧情,可谓心机婊。
垃圾人定律。
法叔太惨..杀了一条狗就死翘翘了
一点都不恐怖,就是挺血腥,看完还很添堵,很多地方也很生硬,没头没尾莫名其妙的,不要盲从豆瓣评分和所谓的影评人
一群畜生 推荐给我看这片的人没安好心
结尾!
残酷,暴力,悲剧,愤怒。
拍的水平很好,很让人绝望,但是我就是不喜欢这种绝望,一点希望都没有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