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
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早安。
时间过的飞快,天气变得好坏;气温下降迅速;出门记得衣服;多吃素食蔬菜;夜晚记得多盖;健康时时补钙;快乐保持心态;朋友常常关爱;倍感舒心愉快; 早上常常关怀;人生充满真爱;这条祝福不赖。
对于生活,要存有期冀,存有感恩之心,但不作非分之想。
一个生日怎么过,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生的日子怎么过。
人世就是这样。
有了温暖,就抱紧。
遵循内心的指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
早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已在3G,你还在2G ;我在发微博,你在码祝福;我在看大片、你在等图片;我用手机导航,你打电话问路;我在玩手机,你被手机玩。
早安,亲
每个战争的始末都是因为国界的问题,但是战争的背后其实是没有什么国界之分的,就以这部片子里面那样开始的时候,双方士兵都是以枪口对着对方,置对方于死地为首要意志,但是随着一个戏剧性的相遇,让这个盟军军医的观念改变了,最后去医治敌方的俘虏甚至是枪杀同僚的俘虏。
我觉得这个片子给人很好的反思。
男主角对德国人有那么好的回忆,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永远都不用用枪对着他曾经热爱过得民族。
他们只不过都是在完成自己对国家的义务,谁是战争的罪人呢?
只不过是那些利用战争来换取利益的人。
还有男主角读的那本书不是圣经。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海报上那一排的的橄榄枝给迷惑的,看完下定的第一个决心就是要把导演名字好好记住,以便今后能够及时绕行。
客观讲,如果这部电影产生于1973年而非2003年,就还不错,而03年的大制作还敢于如此糊弄平庸毫无创新就完全的不可原谅。
尤其是情节方面,无论是内部人物矛盾的成对设置,还是借住别国平民之家的温暖枝节,或者是路遇战前敌对旧识,或者误伤平民而导致的心灵忏悔,都可以在之前的影片里找到同类项,这也是我不得不鄙视导演的原因所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部重复片或者烂片对于大众时间的杀害实在过大,此类导演比犯罪者其实毫不含糊,理应按程度治罪。
在战争中,我们只是一个士兵,我们在战场上,除了救赎自己,是否也可以救赎别人。
一个或者几个恶人挑起了战争,许多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离开自己的生活,穿上不同的军装,在冰天雪地里淌下自己的鲜血。
战争最可恶的就是这一点,普通的年轻人,大家并不彼此仇恨,却因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的原因,彼此剥夺着年轻的生命。
许多本来善良的心,在队友的血肉之中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他们憎恨敌人,并且以此为战斗的动力,不然如何支撑下去?
在这样冷酷的世界里,有一颗善良的心,更加备受折磨。
传教士迪肯,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咖啡,在柏林传教期间,战争爆发了,参加了战斗,他会讲德语,是神枪手。
他的长官被他救过很多次,说他是最可靠的战友。
然而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却在一次战斗中,无意中杀死了两个妇女和六个孩子。
这种错误,对他来说不可饶恕,他出现了幻觉,不时地看见那些平民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
一群盟军被德军俘虏了,一个德国人搜迪肯的身,却给他留下了他心爱的圣经和妈妈的照片。
一个盟军逃跑,引发了两边的混乱,德军杀掉了许多投降的盟军,迪肯在逃跑过程中,夺了一个德军的枪,却发现正是当时搜他身的人,他放了那人一条生路。
在小木屋附近,迪肯这个神枪手意外地没有打中一个德国士兵,后来才知道这个德国士兵正是他在柏林传教时候教过的鲁道夫,他放走了鲁道夫,后来,鲁道夫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又留给他们一辆吉普车,让他们可以穿越火线,把信息送到盟军那边。
我想说,救赎别人,既是救赎自己。
最后,憎恨德国人的医疗兵古尔德也终于懂得,敌我双方,只是制服不同,其他都是一样。
他在结尾对迪肯说,你救了我的命。
但我看到他开始给投降的德兵包扎的时候 ,我知道,迪肯也救了古尔德的心灵。
在迪肯死去的瞬间,他看到那些被他误杀的平民就在不远处,他死后是闭着眼睛,手放在胸前的,我想,他也救赎了自己。
背景1944末德国阿登反击战,被德军俘虏的美军们估计不是马尔梅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试着对换角色:美军俘虏德军,德军起哄逃跑,美军也会开枪吧?
(这里没道德制高点或违反战争法问题吧?
)在这样的基本背景下,主角们逃走并开展了一系列故事。
并不想阐述什么美国的价值观,因为我不知道美国价值观具体指什么。
我只想表达通过此片体会到的,向善的观点以及自己对于其中部分问题的思考。
试想啊,当下,你有着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作为国家义务我们不得不服从,无论法律义务或道德义务。
离开温暖而熟悉的家庭,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危险而陌生的环境下战斗。
人性从来都不是天生善或者恶的,人作为动物,拥有着最基本的属性——自私,于是,在前线这恶劣的环境下,资源的匮乏、战友的离去、生命的消逝无一不在威胁着每一个在前线战斗的士兵。
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的吝啬与精明不正是在这自然世界中我们应有的样子吗?
感激纯真的善意。
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战争,战争只不过是生活中冲突的放大。
对于生活中每个人的快乐与不满、欣喜与悲伤、大度与吝啬,如果愿意,都是可以理解的。
被侵略国的法国妇女对被俘德军的善待、旧时熟人相见时的欣喜、共度磨难的队友间友情的建立,这些作为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超脱战争所给我们塑造的仇恨与利益冲突,才是最最本真的,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斑斓色彩。
其实,成功与感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的琐碎与牢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五味陈杂,可我们总自然地希望没有悲伤,快乐满满。
战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秩序的产物,战争只是冲突的典型代表,在秩序与规律的约束下,面对它们,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与反抗,坦然面对,冲着我得爽,我爱的人也得爽,有资本了,大家一起爽的目标,理解他人、自尊的前提下尊重他人,尽己之责,去做自己有能力达成的事,这便足以。
超脱,是我们的成精之路,正如剧中迪克临走时眼见被自己误杀的妇女小孩、军医内心放下了意识形态的仇视,平等对待俘虏。
一直在思索《我们的父辈》中,弟弟最终选择赴死,除了告诫在场被洗脑的年轻人的现实原因外,更多的,大概是内心的超脱吧,身处大染缸中,内心对于污秽的持续抵触与无力反抗,最终,还是抚慰了一把内心,还能顺带拯救一批无知少儿。
不过还是得自己去死,唉。。。
所以我觉得啊,就算生活中辣么多烦心事,但一想,世界充满着这么多希望,饿了可以吃饭,困了美美睡一觉,无聊就开黑玩游戏,没钱了就努力挣钱,这些种种的希望便告诉了我啊:活着,真好。
记得我平时看电影写影评用的最多的词是:"人性"。
人性似乎是多变反复,琢磨不定,复杂迷乱,难以理解又是顺理成章的。
在文艺片里所体现的"人性"常常让我唏嘘不已!
这又常常让我迷恋和迷乱。
其实在一年前就曾看过这部影片,象大多数豆瓣的年轻人一样,认为缺乏激烈场面和难以理解的情节,更何况很多"爱国青年"都认为这部电影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在输送所谓的价值观。
看完后如石落深洞没有起任何波澜。
这是一部二战片,在学习过神的话语后,当我再一次与它见面时,眼睛突然被打开了,真的是神事先预备。
他们是一群来自各地的士兵,从德军屠杀战俘的枪口下逃生,被困在了德军阵地的后方。
一个是曾做过牧师会讲德语的神枪手迪肯,逃亡之前得到消息,他的妻子准备要生孩子了;领导者甘德森;卫生兵古尔德,亲眼目睹他的兄弟死在他的怀里,无能为力,于是憎恶一切德国人及德国的一切;高大健壮的肯德里克从来没有得到过女孩的亲吻,却曾经用吸引管给自己留下类似的吻印,向朋友们谎称和女孩过夜去了;傲慢的英军侦察机飞行员温利,他手中有在飞机上拍下的重要情报。
为了这份情报,甘德深决定全体人全力护送他冒险穿过封锁线达到美军后方。
故事的主线围绕牧师迪肯发生的(他相信圣灵,身边不离圣经)。
在战俘营里,一个德国人搜迪肯的身,却给他留下了他随身携带的圣经和妻子的照片。
迪肯在逃跑过程中,夺了一个德军的枪,却发现正是当时搜他身的人,他放了那德国人一条生路。
从未失手过的迪肯,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追杀一个在逃跑的德国士兵时却两次射偏,被战友特别是卫生兵古德尔责备,他认为是喜欢德国的迪肯故意为之。
结果发现,这位德国士兵禁然是迪肯在德国时的教民鲁道夫,他们在相见时,迪肯反复叨念着感谢上帝,是上帝让他的子弹从鲁道夫身边飞过。
而这位德国士兵用性命与迪肯交换了情报,并在最后的危急关头,给了迪肯他们一辆军用吉普车。
正是这辆军用吉普车让他们可以穿越火线,把重要信息送到盟军那边。
大雪凛冽的一日,恶劣的气候迫使他们到一个小木屋下避雪,木屋的主人,一个漂亮温柔的法国女人得知他们是美国人后,带着小女儿给他们送来了面包。
从来没有得到过女孩的亲吻的肯德里克,这时得到了两个女性认真的亲吻礼,那一刻,当小女孩用小手捧着他黝黑的脸,小嘴印在他的双颊,高大威猛的他,眼神竟变得如此温柔和脆弱,就像上帝的羔羊。
在深林里,医疗兵古德尔和迪肯争论起来,古德尔认为迪肯的懦弱和伪善会让他们处境险恶。
可是,在最后穿越封锁线的紧要关头,迪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古德尔。
在结尾,古德尔对迪肯的遗体说:你救了我的命。
并把那本圣经放入怀中。
他开始向一位投降的德国士兵走去,惊恐万分的德兵看到他马上卷缩成团,以为会被挨打,此刻,古尔德拿出了包扎带-。
憎恨德国人的医疗兵古尔德终于懂得,敌我双方,只是制服不同,其他都是一样。
看到结尾的那一刻,我竟然失声痛哭起来,泪水止不住流。
我双手合十,口中不停地在赞美主,在感谢主,心灵被主蒙恩,此时我相信只有他,真的只有他让人类在最后能得到救赎。
我知道,迪肯救了他的命,但上帝拯救了古尔德的心灵。
原片名叫《Saints and soldiers》在维基词典里,Saints是这样解释的:In Christian usage, "saint" refers to any believer who is "in Christ", and in whom Christ dwells, whether in heaven or in earth.In Orthodox and Catholic teachings, all Christians in heaven are considered to be saints, but some are considered to be worthy of higher honor, emulation, or veneration.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战争中,Saints和soldier本来就是对立的,但是就是有这么一些士兵,自私的、高傲的,无责任感的、撒谎者,为了一个目标奋战死去,而最自我的一位在最后得到上帝的感召,归顺了上帝。
然而现在,就是此刻,我突然看到了"神性",在这部二战的男人的电影中,看到了神,又一次认识了神。
整部影片充满神迹,不得不说,这是对人类被拯救的赞美!
对上帝的赞美!
同样在探讨战争中的人性,这部电影用了比拯救大兵瑞恩少得多的笔墨和钱,给我的震动却强过斯皮尔伯格的大片。
五个主角,各有各的毛病,没有一个是讨人喜欢的。
战斗力一般,没有超级英雄,长相一般,没一个帅哥猛男,他们的普通恰恰能够代表战争中那些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些被卷入了战争的普通人,凭着自己的一点点信仰或者想法,在死亡的征途上熬着生命,让我觉得喜欢他们的地方,是他们各种讨厌不招人喜欢的臭毛病中,夹着的那一点点闪光的人性。
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厌恶那些发动或者准备发动战争的人,你们当然有自己的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理由,既然你们的理由如此正义和充分, 那么请你亲自扛起枪上战场吧。
2017-8-24个人自用 非影评美军被俘虏 德军翻美军兜 一美军逃跑被枪杀 美军骚乱抢枪 几名美军逃脱 一德军追来 美军未开枪 卫生员一直让他开枪 他就是不开枪 德军逃跑四人 一军官 不开枪的是神枪手 因为在一次战役中 他投掷手榴弹至一屋里 屋里有两个女人四个孩子 之后神枪手就经常出现幻觉 一卫生员 三人 一大壮 大壮会玩扑克牌魔术四人躲到一废弃房屋 房屋来了德军 几人躲在地下 神枪手会德语 曾在柏林当传教士 听德军说哪里有飞机坠毁 德军离开 几人来到飞机坠毁地 找到一英国飞行员 英国人有情报 德军要炸毁一军火库 几人要去送情报几人来到一所房屋 法国女人和孩子在 英国人走了 独自去送情报 因为是冰天雪地的 出去就是送死 英国人还是自己去了 此时来了一辆德军汽车 一德军要xo法国女人 神枪手杀了一人 一人跑了 神枪手开枪没有打中他 英国人带着逃跑的德军回来了 德军与神枪手因为信教而早相识 所以子弹没有打中他 晚上神枪手放了德军 从他嘴里知道了附近德军的部署和最近的盟军部队地点众人决定穿越德军防线 被德军发现 长官被打死 英国人腿被打伤 大壮搀扶英国人被打死 大壮一直管英国人要烟 英国人不给 几人杀了不少德军 与神枪手相识的德军前来 给他们留了一辆汽车 三人换上德军衣服 硬闯德军防线因为车辆路线是去盟军方向 德军开枪 因为吉普车挂着德军军旗盟军也炮轰吉普车 神枪手车辆翻了 神枪手断后 被杀 卫生员与英国人获救 卫生员因为神枪手的言行不再仇恨 给被俘的德军治伤
二战,在法国,冰天雪地里。
从德军屠杀战俘的枪口下逃脱的四个美军战士,一个医疗兵,一个有战争疲劳症的传教士,一个中士,一个只是擦伤装死逃过一劫的吻痕。
在树林里艰难行走,寻找栖身之地。
后面碰到坠机的英国飞行员温利。
温利有新侦察到的重要情报,要送到盟军指挥部,四个人决定护送温利,将重要情报送到,为了更多大兵的生命。
这些人物,都性格鲜明,善良勇敢。
哈烟哈得很的吻痕,鬼精又幽默的飞行员,沉着的中士,专业的医疗兵,还有饱受内心折磨有着战争疮伤和战争疲劳的传教士,中间他们讲起自己的大秘密和美好生活来放松精神。
护送之行并不顺利,天气恶劣,不时遇到小股德军,也有温暖的法国女人。
从法国女人家出来,最沉着的中士被德军一枪毙命,温利腿部受伤,吻痕保护温利挂掉,在曾经被放走的德国战俘的帮助下,医疗兵和传教士还有飞行员扮成德军,开着车冲出了德军封锁线,传教士被射杀,但在盟军和他的掩护下,医疗兵和温利将情报送到了盟军这里。
剧情很多不合理~~~有些假~不过我是看军服去滴~
算故事片吧。好久没看电影了。
每个人的大秘密 不到背靠背的生死关头都不会吐露 歌颂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可是又比《拯救大兵瑞恩》差了档次
垃圾
最后让人不禁反思战争的意义何在,是政客们玩弄平民生命于鼓掌的游戏,还是正义最终胜利带来可贵的和平?
编剧极其刻意,表现得很不顺畅。由于刻意,就不能可爱,人物不可爱,剧情也不可爱,所有感情都来得太硬性,应景似的。这剧本很标准,但就是不高级。拍摄一般。
还好最后没全死光。
不是所有的二战片都有恢弘的场面
一般
我也就很纳闷了?这么多人愿意看?我看的时候咋就没那感觉
这片也能拍到3
1944年,二战已经接近尾声,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变得格外残忍,众多盟军士兵在缴械后惨遭杀害。美军士兵迪克、斯蒂文、谢尔和戈登四人从纳粹的屠杀中侥幸逃脱,曾经在德国担任神父的迪克通晓德语,加之出色的枪法令他成为四人中颇为依赖的战力,然而此时的迪克身陷厌战症的困扰,频频出现在眼前的黑影不知是敌人的身形还是死神的召唤?四人在暂时栖身的木屋中恰巧听闻了德军的情报,于是赶在德军之前救出了一位英军飞行员温利。温利身负传递德军布阵情报的重要使命,为了让情报顺利传达挽救盟军将士生命,迪克等四人与温利一同踏上穿越德军封锁线的征途……
有几处细节挺感动人的,人物不多,但涵盖了战争中的所有人 战友 敌人 平民 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伤害者。
在敌后战场这样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里,除了战斗意志和求生欲以外,更伟大的精神就是人性,战争是政治游戏,但每个士兵都是真实的人,有信仰,有秘密,有情感,参加战争,为了各自的立场去杀戮,但在绝境之处,总有仁慈和共情让各自都获得新生。片子开头有些太慢,几个人之间漫不经心的打趣之间互相充满怀疑和指责,但当德军出现真的身处险境不断有人牺牲时候,无论是牧师还是医生,都放下各自偏见一同面对险境,临近结尾医生给俘虏疗伤的场景就是最好的交代,终于,战争结束了。
大冬天打仗真冷🥶啊
一群不知名的二三流演员主演的美国战争片,拍得有点像恐怖片,汗~~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震撼的决战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但却在朴实的故事中充满温情,也更让人动容。
有时候就是应该说说简单的故事
要了一部电影🚬的胖子到死也没抽上,看完之后退回开头,发现开始德军搜刮的烟就是他的。有点滑头蜜汁自信的英国佬因为对绝密情报有独家解释权,所以在大家奋力相助下完成任务。那个领导好像是中士吧,爱上了比利时这片土地,然后刚表示想学法语,就被爆头了。迪是一个在柏林生活过的美国兵,对德国兵没有那么深的恨意,觉得很多人只是军装不同,他误杀了女人和小孩之后,就有点崩溃,最后的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虽然很让人惋惜。医疗兵从开始对德国兵的态度,到被迪感化,最后主动救战俘,这才是最让人感动的,因为如果没有迪放走的德国兵,他也无法活命。弹幕里看到一句最戳的,说二战的西方士兵都穿牛皮靴,而我们是布鞋。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看到过美国人的靴子和志愿军的球鞋,那个对比,直击人心。越看二战电影,越了解那段历史,越感恩生活。
这个二战故事亮点在于敌对两国普通士兵之间人性的善良,他们只是因为所谓的爱国主义被迫穿上不同的军装,开始所谓的正义杀戮。不负责的故事,不火爆的场面,自己的优点也是轻轻的点到即止,却更是让人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只是不得不吐槽一句片中糟糕的所谓的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