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大劫案》。
7分。
布莱特·拉特纳导演,本·斯蒂勒、卡西·阿弗莱克主演作品。
我向来十分喜爱神偷片,毕竟策划一场大案确实是一件非常烧脑的事,但要找到一个真正好的案子非常难。
这也正是很多神偷片都是喜剧的原因,因为轻松,就一定会凑巧、忽略很多细节,也就是说,观众没必要去仔细推敲,大家看个热闹放松一下就好。
高楼大劫案,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很正经的抢劫盗窃案,没想到过程竟然如此轻描淡写。
富豪高楼里,一个顶级富豪因为涉嫌诈骗被抓,兄弟们的退休金都交给了这位大爷,但警方也不知道这些钱去了哪。
于是趁着富豪被警方带走审讯的间隙,物业经理带着几个兄弟爬进了富豪的家,惊讶发现这位大爷竟然把所有的钱都换成了黄金造了一辆黄金法拉利。
于是他们必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这辆车从大楼里运走。
很遗憾,并没有高智商的桥段。
权当轻松一下。
我本来对美式喜剧无甚兴趣。
即使金凯瑞之类,我也看得难得嘴角上扬,博物馆奇妙夜两部更是纯粹当风光片来看,这就解释了我一开始并不是冲着本斯蒂勒而下载的这部片。
2010年我看过杰森斯坦森的《银行大劫案》,本来一开始抱着“反正不好看我就DELETE”的想法,结果后面反而觉得不错。
所以,这次看中了这部名字相近的犯罪片,再加上简介里说这是一部“有色人种的Ocean's Twelve”,这才导致了这出惨剧的发生。
首先桥段老套之极我都不想多说了,先给主人公一个堂而皇之的、救世主般的行动理由,再拉一票各自身怀绝技的人马来,标准的集团犯罪电影套路。
是,没错,我知道这种电影几乎只能这么拍,这样才能交代清楚,但你可不可以不要把这么一段非常有拍点的伏笔搞得如此昏昏欲睡?
一个妹夫,一个网校电气毕业生,还有一个小偷小摸的黑人小痞子,各种训练、磨合方式我真的是好几次想要关掉。
到了后来情节突变,发现这群人原来其实什么也干不了,于是又拖来一个前情完全没有任何提及的牙买加黑人妹,坐地成佛,就地指派一个绝世锁王的身份,于是又重整旗鼓打算开张。
导演也许是想给观众来点小逆转,制造点小悬念,小惊喜,但却跟后文的成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其次,号称史上安保措施最严密的这栋大厦,可不可以站出来一位观众朋友告诉我,影片花了多少笔墨来渲染大厦的安保措施?
除了FBI因为其他原因而进进出出之外,我看不出这栋大厦的安保跟其他的好一点的大厦有任何过厦之处。
就是这么一栋原本就令人感觉不甚高明的大厦,竟然在行窃过程中的许多关键细节,就这么被导演忽略过去了!
就这么忽略过去了!!!
打个比方,一开始一群人煞有介事地在餐厅里拿个小破望远镜在计算警察的巡逻时间,我本以为后面要来一场更加牛逼的时间差,结果导演一犯懒,算啦,你们别计算了,直接趁人多挤进去算啦。
那请问你们一群人还在那里记录老半天时间差是干嘛咧?
再比如,那么大一辆车,电梯里塞不下,放到电梯顶上,到一楼出不来,放到地下车库出来。
导演一看,不知道如何交代是好了,干脆直接略过,不告诉我们车是如何从电梯顶上转移到卡车里面的,然后用一场卡车狂飙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导演你讲故事负责点好吗?
此外,在人物设置上,在剧情设计上,很多地方也是让人看得不明不白不知道在讲个什么或者有何玄机。
看这种电影真的是坑爹。
作为犯罪题材《Tower Heist》所展现的故事张力十足,并且配合着《The Hangover》式的反逻辑喜剧让影片更加值得回味。
单从故事构架看,主角设定为几个伸张正义的贼,很像罗宾汉,也有点张麻子的味道。
而故事梗概又从刚开始的平淡缓慢节奏调整到”从骗子手中抢劫“,无疑加强了故事的娱乐效果。
并且在影片45分钟后随着叙事节奏的走强,故事也更加具有可看性。
好莱坞从来都不乏新颖的故事题材和类型,传统的喜剧片现已无法让更多观众掏了钞票走进影院了,近年来由于《The Hangover》的成功,随之诞生了诸如此类的反逻辑喜剧,而《Tower Heist》将这一模式运用的淋漓尽致,在后半段偷车的部分,是本片最画龙点睛的创意,也是由于这种反逻辑,故事看起来有些荒唐,有些不可思议,才最给观众惊喜,有谁能说后半段的剧情不精彩呢?
抛开一切固有的逻辑顺序,只为单纯欣赏故事的趣味性和出乎意料足以让一部影片叫好叫座。
欢乐,幽默并且刺激紧张,让我十足冒了回汗。
我喜欢里面的大胖妹纸和开门的大叔。
想要放松下的来笑一笑。
如知名影评人桃桃桃林所说“本以为是个无聊的屎尿电影,不过看起来却比想象得严肃。
”这种集合一伙人在某种“彪形大汉24小时把守”“红外线24小时监控”的鬼地方偷点东西,过程中添点让人肾上腺素激增的刺激桥段,团伙中每个人各显神通,再来点小矛盾显得众人情比金坚,结尾肯定是各取所需代替月亮惩罚boss,至于如此大动干戈的原因,早被忽略不计了。
此类型片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十一罗汉”系列,乔治克鲁尼偷东西的原因是为了在茱莉亚罗伯茨面前证明自己多有“能力”,这么看来《高楼大劫案》的主人公似乎有着更正义的出发点——他们为了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经常说“狗急了跳墙”,片中几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在小偷的命令下不得不干出违背天理的事,耳环、NIKE球鞋、保暖衣和性感内裤,可他们在道德上的牺牲没有让小偷真正认同,好人忙着策划一场一本正经的抢劫,小偷却在最后关头渔翁得利,正如他早说过“我早都告诉你我是个小偷,你就是不信!
”影片开始的时候boss“将军”了大楼经理,尽管经理在FBI女探员面前一直强调“我们不是朋友”,可谁会不愿意和福布斯排名138的人沾亲带故呢?
甚至在骗局展开的最初,经理还是为boss开脱,直到老doorman因全部积蓄被骗去卧轨,经理才意识到boss“不能是他的朋友”。
至此,所有的正义开始变得名正言顺,经理对大楼了如指掌到客户的试管婴儿做了几次,可先是团伙成员被挖角成了新“经理”,黑人小偷从“珍爱小胖妹”学到开锁神功后预备独吞2000万,江湖险恶但总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同新考到律师资格证的雇员所说“是鲨鱼天生就会游泳”,所有的偷窃、分赃、惩罚,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了。
员工们收到金子做的“退休金”后笑逐颜开——美国人民面对黑势力的压迫还是能够夺回一些公道的,boss最后沦落到被人fuck ass,还是没能脱离“正义战胜邪恶”的主流价值观,影片中正义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罗宾汉的劫富济贫有没有一点儿是为了娱乐一把体制?
我只能说见仁见智,总之,好好活着就够了。
高楼大劫案 喜剧,最初我是没有把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看到该剧的标签是喜剧,原本以为和超级奶爸类似的,一群蠢贼。
但是看完后,有点意思。
刚看完的第一反应是一点不炫,不像偷天换日,不像碟中谍四这种,动辄里面各种高科技,黑客成了现在流行的这类剧中必不可少的,黑客破掉所有的防御,高手打开保险柜,剩下的就是斗智斗勇了,主角能打也能拼,绝对帅。。。
这部戏都是一群小人物,被逼无奈的走上偷窃,因为他们的养老金没了,在美国这种国家,养老金基本是这些人晚年的保障了,他们没有中国靠儿子的思想。
然而,这也是那个大骗子和勤勤恳恳的经理的博弈,大骗子不停的出招,而这帮菜鸟小贼则状况不断。
大骗子还不停的控告经理,因为一向对他恭敬有佳的经理居然敢砸了他的车。
两人就像在下棋,就像那个大骗子说的,国际象棋史上经典一步,牺牲皇后,换取胜利。
经理牺牲自己了,蹲了两年大牢,大骗子得蹲一辈子,他自以为掌控全局,结果被一个‘皇后’,断送了。
全片在看到最后,他们把汽车从最顶层的大骗子名贵游泳池弄出来,拆了,分给辛苦一辈子却被骗走养老金的人们,看门人最后拿着黄金方向盘笑得那么开心是我最喜欢的镜头。
说这部戏还行,这部戏也是有缺陷的,标签是喜剧,说老实话,我还真没看到哪里搞笑了,全剧唯一的笑点可能就是不停嘚吧自以为是的那个黑人。。。
说的那么快,我看字幕都没反映过来,然后,这几个菜鸟小贼状况百出,我也没看出啥笑点,其实,他们第一次去偷是可以在细节上在处理下,夸张点,然后他们在阳台上必须撬门进去取暖,也可以处理下,说不定就是喜剧了。。。
真实故事改编的抢劫案,还把,后面比较好看
其实Ben Stiller的片子我看得很少,好像只对《博物馆之夜》系列有印象,所以,这部片子可以说是我看过的他的最好的影片。
回头应该把那个什么岳父系列看看,作为将来的参考,哈哈。
本片的故事很应景,也很容易引起草根的共鸣,估计Ben是头一次演这种精英级别的人物,作为白领还为众多下层人民出气,这可能也是我喜欢本片的原因。
而且本片集合了各种新老明星,也算是看点之一。
至于其中的高智商偷盗,也很有趣的进行了喜剧处理,不过本片其实可笑的地方不太多,算是剧情上比较讨喜。
另外,本片有我很喜爱女演员Leoni,这种气质破表的女演员实在是怎么看怎么漂亮,不过在本片的表现较少,毕竟,本片的主要人物是那些小人物。
片中的大楼我应该见过,看着十分眼熟,不知道将来自己有没有机会去那种大楼住上一住,呵呵。
故事中触动我的倒不是他们惊险刺激中又充满笑点的盗车过程,而是那个每天帮人开门的老头。
他在纽约最高端大厦工作了29年,整整29年,每天每时每刻都做着同样的事。
开门,关门,并给人一个微笑。
悲剧的不是他工作多年却只存了7万美金,而是他的工作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因为人们是可以自己开门的…听到这,一种莫名的辛酸总是涌上心头另有几个不太明白的地方:1.为什么那个富豪把那么重要的帐本放在那个车里,别人只要搜查那个车岂不是很容易发现?
2.为什么几个普通的上班族(那个黑人小偷除外)关键时刻瞬间变身大盗,那么智勇双全?
第三,男主为什么不经大家允许,甚至告都没有告诉大家就把所有人的退休金拿给一个华尔街投资人?
很好看的电影,轻松幽默。
这里面没有用很多帅哥美女,演员的个人形象都很符合他们在片中的角色设定,他们是辛辛苦苦埋头工作的普通人,微薄的工资辛苦积攒下来不容易,一朝发现被骗子洗劫一空,还没有办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自己追讨又被老板开除,真是雪上加霜。
幸亏天无绝人之路,他们在原物业经理的带领下,成功的把原本属于他们的被骗财产追回,并将大骗子关进监狱,真是天不助人人自助啊。
虽然他们冒了风险,他们从老好人变成了触犯法律的嫌疑犯,但原物业经理又一次帮助了他们,与“国家法律”达成妥协,他们都恢复了自由,皆大欢喜。
看到演员列表,反正我是直接归类到喜剧片了。
再看剧情简介,以为是各种无厘头的偷抢拐骗。
看完整部片子着实让我惊了一下,虽然漏洞百出,不过这么一个组合居然真的一板一眼的搞出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盗窃。
虽然所有的情节都是标准的神偷类片子的桥段,不过换了这几位一脸苦逼相的大哥,真的是别有味道。
没有黑客,没有高富帅特工,没有金发美女,一群屌丝也是可以完成这样的杰作的。
也许你会觉得你看了很多同一类的片子,不过如果你就是想找一个片子来度过悠闲的两个小时,这个片子真的很适合。
PS:最后小姑娘那句“Shark born to swim”真是霸气。。。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Cannes2023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