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分裂编剧与流浪老太的故事,是关于逃避现实与隔断热爱的故事,是关于自我救赎与自我和解的故事,是过程遗憾但结局温暖的故事,是阿兰本奈特和谢波德的故事,也是他们讲给我们的故事……“不要把自己放置在作品里,而是在其中发现自己”,这样,我们会从中收获更多吧。
剧作家阿兰本奈特搬到了一个新街区,就被一个开着货车在各家门前停车位寻找理想旅居点的流浪老太太吸引了眼球。
这个街区的住户口对这位谢波德女士既避之不及又碍于邻里口碑而不得不授以善意。
被谢波德选中的住户苦不敢言,没被选中的则暗自窃喜。
不过不久阿兰本奈特就从邻里口中听到了谢波德女士的各种传闻:当过修女、犯过过失、没有亲人、性情乖张……这些传闻大部分是如实的,至少就阿兰的观察的确如此。
谢波德排斥一切亲密的可能,面对街区住户与社工的善意与恶意,她皆还以明显的冷意。
她宁愿用不入流的小伎俩换取生计必需品,也不愿意被救济、不承认接受施舍,“我不是乞讨者,我是生意人”。
她用所谓的规则在自己与他人自己划开大大的鸿沟,她身体中每一个细胞都像在对别人大声嘶喊:“离我远点。
”然而正是“规则”让谢波德陷入突然其来的困境,路边停车被禁止,她不得不寻找合法的停车位。
于是阿兰有停车位的院子被谢波德看好。
在道德绑架之下,阿兰同意了谢波德把车停进他院子的要求,至少是阿兰精神世界里那个温暖感性的那一半a同意了,而理智冷静另一半b无奈妥协,毕竟b从来只坐在书桌前写剧本,生活、院子以及以外的世界他从来不发表什么意见。
住在一个屋檐下,阿兰对谢波德有了更多的观察。
尽管车门时时紧闭,她对着神像虔诚祷告的身影依稀可见;每当阿兰放音乐谢波德总是怒气冲冲,尽管她声称自己曾经在巴黎学过钢琴。
起初阿兰自然不信,但几次偶然的验证后,阿兰觉得也许这个老太太所言非虚。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她为什么住在货车里,为什么总有个敲诈者定期来骚扰她。
关于谢波德曾经的一切,阿兰很想知道,至少阿兰中的a很想知道。
也有人觉得阿兰可以把谢波德写进剧本里,就像把他母亲写进剧本里一样,但是阿兰b很介意,虽然自己和母亲一直以来的相处并不密切,但把谢波德和母亲相提并论,b依然是拒绝的。
就这样,谢波德始终没提起过她的秘密,阿兰也始终没问,他们就这样,彼此打扰、彼此相依、一住,竟然就是15个春夏。
尽管这15年间,阿兰母亲每次来这里都对这对那抱怨着,包括院子里的货车,但阿兰拒绝接受母亲的建议,“你有你自己的家和院子”,所以15年一切都没有改变。
也不能说没有改变,谢波德和阿兰的母亲都不可避免的老了。
一边是,谢波德越来越多地离开货车去故乡沙滩边回忆往事与钢琴带给她的美好时光。
另一边是,阿兰的母亲患了脑血管疾病,在康复中心昏迷不醒。
两个曾对自己生活指手画脚的昂扬女人眼下却要被人看护了,就像她们跃跳上了一座高山最顶端的滑梯,而阿兰就这么看着她们从身边呼啸而过,朝着人生终点加速。
阿兰突然意识到,无论是对于谢泼德,对于母亲,抑或是对于自己的人生,他都是站在窗前那个人,并不曾真正迈出去。
如果说谢波德用自囚于货车方式在逃避着。
那他就是用把自己分裂的方式在躲避着。
谢波德在向阿兰吐露秘密的第二天长辞于他的院子,她的货车,她一定是去了有音乐的天堂。
而阿兰也决定把康复中心的母亲接回家里照顾。
阿兰拥抱了母亲,不同于曾经那些设定好的拥抱——不是她送给他生日礼物的时候,或者他上学第一天坐上大巴之前的拥抱——这个拥抱完全是突然的。
他紧紧搂住她,显然他还不愿意放手。
而阿兰也计划着把谢波德的故事写进剧本里,事实上是当a与b商量的时候b并无拒绝。
当电影镜头投向阿兰空空的书桌椅时,突然生出一种欣慰,a不会再孤独的生活了,b也不会再孤独地写作了,从来没有想到过,最不孤独的方式其实正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不要把自己放置在作品里,而是在其中发现自己。
”阿兰把他从谢波德那里学到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
这真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呢。
说说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一:英式英语,不想美式英语那样,语速快到让人听不懂意思。
反而,我觉得英式英语很优美,一如英伦风格那样优雅,take a stroll down memory lane 直译为“在回忆的小道上徜徉”即译为“回忆往事”。
二:英国人骨子里的优雅,miss shepherd被接往day centre的时候,工作人员把她放在升降机上面,她表现出了一种流浪者的贵族气息,都可以被嘉奖为诺贝尔得者;还有她弹钢琴的时候,手指的音符在跳动,还有她眼神里传达出来的深情,这个不同于男女之情的那种深情,多么迷人。
她说的那段话:how could people avoid music, it is in my fingertip, in my bones. C major and D minor, they are like light rooms and dark rooms, music, to me, is like mansion.三:我已经爱上这个奶奶了怎么办,演技超级好啊
有视频 & 插图的版本,请戳戳戳1960 年代末,一辆百福小货车冲冲撞撞地行驶进北伦敦的格洛斯特新月街,它随便找个地方停一停,一泊就是几个礼拜,然后又向坡道更深处滑行一段,再停一段。
直到最终,它驶进这缓坡的尽头:剧作家艾伦·班尼特的屋子前。
门牌号 23。
从车上下来的老太太衣衫褴褛,板着脸,高傲而焦虑。
她就是 Margaret Fairchild,后来又给自己改名为 Mary Shepherd。
Lady Mary Shepherd,我们的主人公,这位住在货车里的女人。
「谢泼德小姐身上多重风味的“香气”被刻意铺上的各种滑石粉覆盖了,亚德利薰衣草总是最令人爱,而此时主导的是一种文雅的芬芳,可以说是她的气味协奏中的第二章。
」剧作家艾伦的窗口正对着老妇人谢泼德的「家」。
在他和这位老妇人进行了一场对话后——(「以后我希望能请您不要用我的盥洗室了。
大街尽头就有盥洗室,请用那个。
」「它们有味道。
我天生就是个爱干净的人。
」)——而整条街的人都和艾伦一样,带着种新晋中产阶级的自由文艺作风,不知该对此如何反应。
「使这种社会架构滑稽搞笑的,」艾伦·班尼特在原著里写道,「是这些新晋中产发现自己能够过上的生活,与他们改革进步的观点,两者风格间的不一致。
而这种缝隙恰恰给予了谢泼德小姐生存的可能。
」于是,在滑稽、尴尬、和一点辛酸中,这部电影以鲜艳的色彩(蓝天绿树和明黄色的货车),轻快的步调,讲述了这段十五年的古怪友谊。
今年一月,纽约时报刊登了有关这部电影的采访,其中有些很有画面感,译出一小段分享:伦敦——两位老朋友,玛吉·史密斯和剧作家艾伦·班尼特一所时髦旅馆的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然后她一下跃过了那只猪,”艾伦说道。
玛吉靠在了沙发上,开怀大笑起来。
“那挺可怕的。
”她说,抹去笑出的眼泪。
艾伦看着她,一脸严肃。
“那只猪也这么觉得,我猜。
”他说。
所有这些都与《住货车的女士》有着深远的联系,这个怪诞的故事关于玛丽·谢泼德,一个无家可归的坏脾气女人,她选择住在一个所谓的货车里,停在班尼特先生的私家车道上。
住了 15 年。
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素材好得不真实,但艾伦并没有去写谢泼德小姐和他们古怪的关系——他这厢勉为其难,她那厢霸道苛求——直到她于 1989 年去世,才首先由伦敦书评出版了一系列日记,后又出版了一本薄书,《住货车的女士》。
1999 年,他将回忆录改编成了同名戏剧,由玛吉·史密斯主演,海特纳执导,在伦敦国家剧院上演。
16 年后,他们聚首将这段故事重新创作成电影,由阿历克斯·詹宁斯饰演更年轻的班尼特,为期六周的拍摄取景于真实地点:卡姆登的格洛斯特新月街,一个现价昂贵,当时寒酸却体面的北伦敦街区,剧作家在这里居住了近 40 年。
「那些不明就里的街坊看见剧组的货车驶来,都有些惊慌。
」在一起访谈中,他们笑称。
怎能不惊慌呢!
这个难缠的老太太。
谢泼德小姐不感恩、不妥协、脾气古怪,并虔诚于上帝。
或许这是她一直以来存在的方式:一根筋儿。
(不然,谁会一意孤行地选择住在货车里呢!
)她的好笑来自于一种不自知,就像小孩子一样。
据艾伦说,她毫无幽默感,但倒是及热衷自己的极右翼党派 Fidelis party。
两人的第一次相遇,就恰逢谢泼德小姐在卖铅笔,同时发放着 Fidelis party 的传单。
「如果我当选了,」她问,「我是该搬去唐宁街呢,还是在货车里处理事务?
」除了上帝,她并不考虑、在乎任何人。
她不顾一切地生存,仅为了生存,而她也必然是在另一个世界中生存。
但是,她也有一些庄严而美的地方。
艾伦称之为「流浪者的高贵(vagabond nobility)」因此,在那些瞬间——例如她愉快地把货车涂成明黄色,或坐着轮椅从斜坡上方一路滑下时——街坊们会乐于看到,她衷心而愉悦的笑。
直到谢泼德小姐去世,艾伦·班尼特才找到她的兄长,询问到有关她的故事。
年轻时的 Magaret 师从大师级的钢琴家 Alfred Cortot,需要经常跑到巴黎上课(「在那会儿,可不容易啊。
」她哥哥说)。
Margaret Fairchild 也确实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意思是,达到能开演奏会的级别。
她总在弹,总在弹,直到其他修女叫停——至于她为什么成了一名修女,并不清楚,只知道反复两次后,最终修道院把她赶了出去(或许是因为她脾气实在太坏了)。
后来,她成了一名救护车司机。
这是不是该算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呢?
当 Margaret Fairchild 在一个路口停泊的时候,一个小伙子飞速地骑着摩托车转弯,连人带车冲撞上了她的救护车。
不是她的错,但她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责任,迅速清理了现场——也把自己划到了法律的另一边。
和人生的另一边。
从 Fairchild,变成了 Shepherd。
艾伦·班尼特说:和她的人生摆在一起时,自己的人生显得苍白而无趣。
然而,如果艾伦翻开 2015 年 2 月 11 日的报纸,会发现这样一条讣告:Anne Naysmith,钢琴家Anne Naysmith,终年约 77 岁。
在 1960 年代,她曾是颇有职业期望的钢琴家,1967 年曾在威格摩尔(Wigmore)音乐厅演出,被当时的评论家形容「作为艺术家的盛放,用她的钢琴描绘出了最温暖最强烈的音色」。
39 岁时,她忽然从家里搬出,在自己的福特车里住了 26 年。
后来,福特车被拖走。
那些担心自己房屋折价的「街坊」欢欣鼓舞,也有想要保护自己老邻居的人们送给她了一辆奔驰——但很快,奔驰就被毁坏了。
对于西伦敦的行人而言,「奇斯维克车女士」(the car lady of Chiswick)这个不雅的名声,代表着那个熟悉的蓬头垢面的景象。
她起先住在荒废老旧的蓝色福特车中, 后来住在地铁站旁的树丛里。
关于 Anne Naysmith 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媒体、民间都有诸多猜测。
有人说她是因为失恋、厌世,有人说这是「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Diogenes the Cynic,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鄙视物质世界,睡在大的陶瓷罐子或桶里)。
对于艾伦·班尼特而言,这类问题的答案却并不那么重要。
在谢泼德小姐生命结束前的那天,她被送去收容所,梳洗换装,并且终于又一次坐在了钢琴前,颤抖着弹了一曲。
晚上,艾伦·班尼特抓着一小束花来货车探望她。
(「我得到过更大的花束,绑着丝带的。
这些根本没法比。
」)音乐。
人们怎么能躲过它呢?
你明白么,它就在我的指尖。
我可以在黑暗中弹奏,有时不得不这么做。
而那些键盘就像房间,C 大调,D 小调。
黑暗的房间,明亮的房间。
对我来说,就像一座宫殿。
唯一令我担心的,是演奏比祈祷来得容易。
「班尼特先生。
握着我的手。
它们是干净的。
」第二天,前来接谢泼德小姐去收容院的社工发现,她已经去世了。
「没人能真的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她如何能够这样生活,我真的不明白,」玛吉·史密斯说,「我没有很多时间待在车里,但必须进进出出。
仅是短暂的这么过一阵,就已经很受不了。
还有,艾伦是怎么忍受的?
他跟我说:‘她也没有很冒犯’,但,你还能有多冒犯?
」艾伦·班尼特确实给予了她足够的耐心与同情,以至于被邻居成为「货车里女士的男朋友」。
他为小货车供了电,以便谢泼德小姐取暖、看电视,还会时常帮她买东西。
姜汁饼干——「吃了非常暖」;威士忌——「用来勉强度日」;牛奶和娃娃形状的果冻——「果冻不着急买」。
或许这其中,有很多部分是超越了我们的剧作家「更明智的判断」的,也或许因此,电影中干脆出现了两个作家:「一个我负责写作,一个我负责生活。
他们交谈,他们争论。
写作就像是和自己说话,并且我一生都在这么做。
」这种冷静观察和毒舌,与充满同理心的两个分开的形象,使影片更加诙谐有趣。
无论如何,观众和读者都不难在轻快中体会到那深深的同理与关怀。
哦,还有,带着某种敬佩的,深深的祝愿。
麦格教授的演技毋庸置疑,特别赞。
我想你们看其它影评都会看到很多辞藻来形容。
这里就不缀叙了。
但说实, 我觉得电影深度不够。
看完电影我也不知道导演要告诉我什么。
至少它不适合拍成一个电影。
我认为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她所遇所做恐怕没有几个甚至没有人与之相同。
这让人无法产生共鸣,也确实不好评价她的一。
我不觉得她的生活有什么可悲,因为她自己过得很幸福,十分满足,严格的基督徒使得她就会做出这些事情。
导演横铺直叙,没有很大波折,不如说是写了个人物列传而已。
我看得也是不能再平静,就是从开头就在等着她为何如此。
等啊等啊等啊,直到我有点厌恶了剧情,纯粹为了知道答案,才在她最后的日子里揭开。
本以为会戏剧性一些,比如男主做出实质性行动去改变MS的想。
但实际也没有,不过这个原因也可见一斑:这是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事实如此。
而且,依照MS那样固执的性格,男主和她,邻居和她之间的冲突也不难预见这样的结果。
而所以呢,她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留下升华了人生的男主和一脸懵逼的我。
我在飞机上看完了这个影片,下飞机后又特意来豆瓣翻了影评,企图发现它的内涵。
是不是我水平不够,找不到那隐藏的内涵。
然后我发现,好像不是的。
:)这就是一人物传记啊!
所见即所思啊!
那导演是让我们欣赏了下英国中产阶级的街景?
景色确实跟MV一样,演员演技代入感也是十足。
但是,它拍成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除了中间男主有暗讽了那么几下中产阶级的虚伪,我觉得完全就是没什么可讲还要特意凑够那么长时间啊!
难道是为了显示现在英国福利制度的高级?
还是说英国教会已经没有那么迂腐压迫?
如果真是这些,那选题还真是有点。。
偏啊。
而且也不明显。。
再有就是,我也非常希望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英国人会还要给MS追加一个纪念牌?
她的人生是十分与众不同。
但,哪里需要大家学习呢?
是十多年与邻居和福利院抗争一直住在厢车里吗?
还是说撞了人惭悔多年 不失本心呢?
要是说惭悔。
她还是逃逸了吧。
要是说是当时的第一反应,她其实是可以事后去找到那个青年的家人,进行补偿吧。
她好像也没有,只是祈祷。
我不知道是不是基督教就是这么个传统。
你们不要说因为那个负责案件的警察找到了她,告诉她无罪,但她仍然坚持为青年祷告。
那就还是绕回到上一个问题,她为什么不去努力找找青年的家人呢?
“Good nature,or what is often considered as such,is the most selfish of all virtues.”仁慈或诸如此类的东西,是最自私的美德。
有深度洁癖,穿着体面的剧作家本奈特,时常分裂出两个人格,每天和自己拌嘴谈天。
大部分作品取材源自于自己的母亲,可在母亲年迈时拒绝了同住照料的提议,将母亲送往疗养院。
却愿意将自己的车道提供给一位性格孤僻怪异又脏兮兮的流浪老妇人。
一身鹅黄色连衣裙,端坐在舞台的钢琴前,曾经是那样美丽,指尖跳转的是灵动旋律。
谢波德女士本应是一生高贵,然屈从于一时的胆怯懦弱,经历了一场莫须有的交通肇事逃逸,过上了蜗居在货车中,隐姓埋名、逃亡不定的流浪生活。
《住货车的女士》描述了看似冷漠难相处的两个人却在无形中彼此“相依”十五载,以沉闷的方式,在克制的表象下,去感受强烈的情感。
深思本奈特和谢波德女士的怪异行为背后,即便是鲜亮的色彩,英式幽默,也难掩唏嘘感慨。
喜欢这样诙谐的点滴温情,没有僵硬的感情输出。
本奈特的两个人格,一个善良心软,一个理智冷静。
所以,一个人负责处理生活琐事,与人交往,而另一个冷眼旁观,客观记录。
导演表现手法拍出了两个本奈特,一个行为看上去滑稽温柔,一个说话尖酸刻薄,是一对十分有趣的矛盾体,影片中机智的自我对话,为他的想法和行为自圆其说。
本奈特和母亲之间,我确信他是爱着母亲的,因为没有真情实感是无法写出关乎亲情的剧作,也不会留心与母亲有关的细节从而取材,他是一直在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加深和心中母亲形象的联系。
其实我特别能够理解这种表现,可以很大方的向朋友、向伴侣去表达某一种强烈情感,喜怒哀惧。
可是一旦面对父母,就会保守和克制,可是亲情自始至终没有减少过。
拒绝母亲入住,福利制度足够完善其实也没有什么,疗养院条件不错,他也还是经常去看母亲。
影片有几处地方,隐晦地表达了本奈特的性取向,他应该是担心母亲不好接受。
当明白谢波德女士所经历的曲折经历,便可以理解她的怪异孤僻。
为了赎罪,坚定信仰放弃钢琴,无数次的祷告、忏悔,她认定自己罪孽深重。
所以她拒绝同情、拒绝关心、拒绝相处,不是因为真正的性格乖张,只是不愿那丑恶与污秽沾染了旁人。
可理解是理解,真的要去容忍她、包容她,可能只有存在第二位本奈特了。
可幽默的是,谢波德女士没有感恩本奈特,相反,觉得本奈特应该感恩她,她敏锐的指出本奈特下一部剧作会取材于她。
“不许人间见白头”,生老病死,无可避免。
片中的邻居们感慨着,走下坡路是个苦差事(指老去的谢波德女士),可谢波德女士请求本奈特推坐着轮椅的她到坡上,再坐着轮椅沿坡道滑下,这段下坡路她开心的像个孩子。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受到精神创伤的老妇人,那么这个故事或许会有些苍白,尽管是一个人在自我堕落般的自我救赎,在抵抗世俗的洪流,遗世独立、桀骜不驯,这已是一种莫大的成就。
而这个人格分裂作家本奈特的加入,又给故事增加了很多故事性,收留一个讨人厌、气味和卫生习惯不好的老妇人15年,并且坚决不承认自己在“照顾”她,尽管他做了一切必须的事情去造成对谢波德女士的照顾,包括收下谢波德女士留下有关她身世的小纸条,甚至在谢波德女士去世后,没由来的气愤自己为什么不是最先发现她故去的人,仿佛第一个发现故去的她能证明什么似的,目光隔着窗户看着社区工作人员忙前忙后。
本奈特和谢波德女士的关系,或许是令人释怀的,放弃了“友情”和“爱”的名义,放心彼此的“利用”,互不相欠。
想来也是这样,何况真正的“爱”是什么呢?
或许只有不会去表达的那部分才算。
这是一部温情的英式喜剧,讲述了一个住在小货车里的性格古怪脾气又倔又犟的老太太,来到了一个中产社区,在这里让大家吃尽了苦头。
精分的剧作家男主角在自家门前的停车位上收留了老太太,在接下来的15年里发生的各种啼笑皆非又感人的故事。
必须重点说到的是,玛吉奶奶的表演出神入化,浑身是戏,身上的小孤僻小倔强表现的可爱又童真,玛吉奶奶一个人去游乐园坐旋转器,吃骨,然后走进一家老年人俱乐部,那一段,可爱又让人心酸。
后面玛吉奶奶生命的最后时刻去弹钢琴那里、直接就泪奔了,一辈子热爱音乐,却因为条条框框而困住了自己,就这样把自己一辈子困在了一个货车里,好在她人生的最后15年,遇到了精分男主,虽然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状态,但起码有了“陌生”的陪伴。
最后玛吉奶奶和男主握手那一刻,直接就泪奔了,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接纳了别人,也是人生的最后一刻,和自己和解了。
《the lady in the van》格罗斯特新月街,有很多伟大的居民,但没有一位比玛莉薛波特小姐更独特。
影片的叙述方式相当平凡,简单的顺叙加上解释情节必要的插曲:流利地讲述一个精致的故事,不动声色的抒情让生活充满了意趣。
我极喜欢这样的叙述风格,用剧情介绍故事,用旁白诉诸情感。
简约真实,轻松愉快。
片子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和不断设坑的烧脑梗;像一涟石子投入水面波澜不惊;像夜槐花一样的清香;风吹过什么痕迹都没有,只有平凡之极的生活和真挚的触动。
影片三条线:主线是玛莉女士和贝尼特先生的生活;玛莉女士过去的谜团和那个定期来勒索叫嚣的男人;贝尼特先生的母亲和玛莉女士。
1)玛莉女士受过教育,是一个可爱的女士;玛莉是一名音乐家,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是世界名家的学生;玛莉会大声的祈祷,去教堂向神父祈求赎;她散发出一股流浪汉的高贵,好像得了世界上最优雅的流浪奖。
有那么一天她就住在了贝尼特先生的车道上。
他们的感情就像那辆漆成黄色的旧货车一样,有种活泼而亲切的世俗情味。
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十五年,相知相依,视作知己。
这种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渐渐养成,介乎友情与亲情之间,看似平淡,却格外引人泪目。
2)影片的最后简单解释了玛莉小姐的过去,填好了故事唯一的大坑。
自己去看吧,这是一段又令人惋惜、令人热泪盈眶的回忆。
3)“有罪的人想加害无罪的人,结果害到了自己”,贝尼特的母亲和玛莉女士日渐凋零。
玛莉女士在车道上继续优雅地生活,贝尼特的母亲躺在了养老院的床上。
最终他们都消逝了,十五年的相处不是在损耗,而是被教导,在相处的过程中,把人生过的有趣一些。
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玛莉最后的弹琴,贝尼特先生的独白。
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不可置否的真挚。
住在货车里的女钢琴家,祝你上天堂。
—————————————————————《the lady in the van》格罗斯特新月街,有很多伟大的居民,但没有一位比玛莉薛波特小姐更独特。
影片的叙述方式相当平凡,简单的顺叙加上解释情节必要的插曲:流利地讲述一个精致的故事,不动声色的抒情让生活充满了意趣。
我极喜欢这样的叙述风格,用剧情介绍故事,用旁白诉诸情感。
简约真实,轻松愉快。
片子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和不断设坑的烧脑梗;像一涟石子投入水面波澜不惊;像夜槐花一样的清香;风吹过什么痕迹都没有,只有平凡之极的生活和真挚的触动。
玛莉女士受过教育,浑身散发出一股流浪汉的高贵,和贝尼特先生的感情就像那辆漆成黄色的旧货车一样,有种活泼而亲切的世俗情味。
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十五年,相知相依,视作知己。
这种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渐渐养成,介乎友情与亲情之间,看似平淡,却格外引人泪目。
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玛莉最后的弹琴,贝尼特先生的独白。
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不可置否的真挚。
住在货车里的女钢琴家,祝你上天堂。
逃避的人生赎罪的人生爱与被爱的人生生活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一生中,也许你会活在自责中,或者一直在逃避。
但是请相信世界上有善良的存在。
作家先生,也许不善言谈,但他给了流浪的老人最最温馨的晚年。
生活也许并不像你我想的那么美好,愿你我温柔以待。
这让我想起了在北二环附近白云观旁边流浪的一个腿脚不便的老太太。
老太太没有要钱,只是让我给她买了一堆吃的,从她口中得知,老人无儿无女,没有生育,而且腿脚不便,还装了假肢。
但是老人并不像剧中的老太太那般幸运,有一辆遮风避雨的破面包车。
时至今日,依然会义无反顾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希望他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同样伸出援助之手。
这是一部很暖很正能量,同时又有一丢丢荒诞喜剧风格的电影,佳片不宜错过!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82岁高龄的英国老戏骨Maggie Smith的表演。
这位国宝级的演员曾六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两次获奖,其它的诸如艾美奖、金球奖、BAFTA更是不胜枚举。
她在大荧幕上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最为人熟知的是<哈利波特>里的麦格教授和<唐顿庄园>里的伯爵夫人。
正如海报和电影里说的:这是一个基本真实的故事。
改编自同名戏剧,取材于真人真事,<住货车的女士>讲述了一位老妇人,经历了一桩莫须有的交通肇事逃逸,出于恐惧和自责,将自己禁锢在一辆小货车里。
古怪的性格和糟糕的卫生习惯让左邻右里都对她避之不及,但作家Alan Bennett(也是本片及舞台剧的原作者)却收留了她和她的货车,原本准备让她在自家的前院停3个星期,没想到一呆就是十五年,直到这位老妇人与世长辞。
本片通过作者Alan Bennett的视角来观察,记叙这位古怪的老妇人。
娓娓道来的旁白,Alex Jennings平和的音色中略带忧伤。
当老妇人隐匿在怪异行为下的坎坷经历、曲折人生被一步步揭开时,即便是鲜亮的色彩、冷面的幽默,也难掩作者的唏嘘和旁观者的感慨。
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僵硬的正能量输出,有的只是伴随着诙谐英伦风的点滴温情。
<图片1>
很不喜欢电影以精神分裂的作家角度絮絮叨叨地叙说这个故事(看睡着了),但是这个古怪的老太婆的形象深入我心——明明是热爱音乐的优雅的钢琴手,却在教会弹钢琴时被伪善的修女责怪“不顺从”“不配当修女”;被家人误解,关进精神病院;逃脱后,误以为自己撞死了年轻小伙子,住进货车流浪街头,周身秽物、散发恶臭,还被社区居民议论、嫌弃。
她可怜,但又倔强、戒备,不需要任何人同情和好意(“我知道!
我会!
我拿过奖的!
”)。
明明是个脾气很臭的老太婆,却在坐轮椅“滑雪”时开心得像个孩子。
作家了解了她的身世后给她带了花。
“花?
我要花干什么?
它们只会死去。
”就像热门短评说的那样,这种电影看多了会觉得心中的某一部分满足地死掉。
看后的感受很复杂,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感到心塞,但很被治愈,又有点内疚(因为没有静下心去看,认为情节太过平淡,不是“爽片”)。
老太婆把货车漆成黄色一定有什么寓意,但我不知道。
“贝内特先生,握住我的手。
手洗已经过了。
”
小悲伤,不懂英语有点get不到影片的点。老太太没有处理好信仰与生活,或者说顽固、偏执,然后就有了悲剧,没有那么坏,但值得更好。总觉得西方人对陌生人态度要友好一些,当然蛀虫也无处不在,那个敲诈的老警察时刻提醒老太太犯的过错(实际与她无关,自己心里接受不了),才会有住货车里的救赎吧。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
典型英国电影,演得不错,但就是看着没劲。
你收养了一只动物,你都会对他产生感情,更别说一个拥有故事的可怜人,当然这不是收养,只是借你家门口用一下而已。
三星都给老婆婆。其他人的脸喜欢不起来。。想起老婆婆在诺顿秀上说“演一个真实的大活人真是令人心惊胆战”
是个好故事,别扭老太太也是很适合Maggie演的角色,但拍成电影不太好看。
略无聊
剧情不喜,就是玛姬也有老的一天啊,岁月不饶人啊
好故事 好演员 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
也是一种老无无依 年轻时候不能平衡好艺术和信仰 老了以后也不太能 甚至会更糟糕//主角的设置仿佛是对英格兰刻板印象的一种映射 口嫌体正直的男同性恋和坏嘴巴好心肠的老太太 总是唠唠叨叨面冷心热 太英了//因为过于可爱 所以由衷希望玛吉史密斯女士健康平安
演员大聚会
说真的,以前还真不认识女主。。现在知道了,叫玛吉史密斯!记住了!表演真的是一流啊!非常形象细致!不过电影本身我觉得挺一般的。可能因为是传记题材的原因吧,看完都没什么感觉咧。。。
我,身懷琴藝絕技,卻寧願在殘破不堪的方寸空間裡度過餘生。
善良或其他类似品德是所有美德中最自私的,十之八九是出于性格中的安逸;老人把自己沉浸了在故事中,作家在故事中发现了自己;流浪的灵魂因为音乐而散发出高贵的气质!
心情不佳影响看片智商。不明白这样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怎么能够不被贴罚单又没有城管,然而作家的一番话是很到位的,大意是:You don&#39;t put yourself in a story. You find yourself in it.
最后被提了✌
只看到了中产和教会的伪善
结尾真好,老太太的人生也变得不那么悲剧了。
以为会是平淡的故事,结果却感动到落泪。基本没有任何煽情片段也没有任何煽情语言。一个说话行为不招人喜欢的无家可归的老太太,和一个看上去不大待见她的社区,竟然一起共处了15年,一个剧作家还提供了自己家的院子。基本没有挖掘老太太身后的故事,但是交待的恰恰好,所以情煽的刚刚好。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