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电影爱好者,每年看几十部片子而已。
豆瓣注册了很久,只是看看评分避免自己踩坑。
对于成年人的电影,高低贵贱是非曲直各人有各人评判,从来都懒得去写评价。
但这次小猪佩奇大电影,资方明摆着用佩奇忽悠幼儿,以此“要挟”一家人一起看电影过猪年。
这幅丑恶嘴脸实在让人忍不住要骂。
作为一个两岁小孩的家长,我为中国电影有这样的“儿童电影”感到羞耻,为阿里影业赚儿童的智商钱感到悲哀,为导演剧组“玩弄”孩子的童真感到愤怒。
最后,豆瓣也要靠广告水军生活,水军我就不骂了,你们自个抱着娃看电影去乐呵吧。
一不小心吃到了一口屎,还他妈是热乎的。
带着给小朋友开心下的预期进电影院,没指望能有多好看,哪怕就是把电视上的东西放到大屏幕上也行,小朋友能喜欢,大人凑个热闹就好嘛。
1.发现是真人电影,纳闷了一下;2.看到朱亚文在傻乐,刘芸手忙脚乱心神不定,小孩子闷闷不乐,感觉有点怪异了;3.开始插入动画:佩奇他们在过儿童节?!
说好的过大年呢?
觉得这片子也太敷衍了;4.四个老人先后到齐,外婆露出一身大花棉袄的时候,还能强行搞笑下,后面刹不住了,画风越来越阴暗,外婆和奶奶上演起闹心的宫斗戏,同时丑化了南方人和北方人;5.更加诡异的戏份出现了,外公拿出一个收录音机,好像说要给大家放女儿年轻时的歌声听听,结果放出来的是张芸跟前男友的对话录音,亚文(对,戏里面朱亚文就叫亚文)从傻乐变为尴尬,然后接着傻乐;6.外婆cos赵薇的甜在心馒头,还配上0押韵的freestyle快板;骂电影没意思,我想骂搞出这坨屎的人,有没有人对这坨屎负责?
你们败坏了观众的心情,污染了孩子的审美,糟蹋了一个现象级的IP,透支了人们对电影的期待,还想骗走小朋友的压岁钱!
要做出好作品是不容易的,搞砸了在所难免。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搞出了一坨屎💩,那就请不要把它包装成巧克力塞到孩子手里。
你们会遭报应的。
骂谁啦?
就是圈钱无良的制片方!
把所有人当傻子样玩。
不明就里以为是延续《啥是佩奇》兴匆匆跑进电影院的,然后一脸懵逼眉头紧锁出来的不占少数。
真人加进去本来就难出经典动画,你还搞几个尴尬非常的帅男美女大妈组合进去,看的心一揪一揪……孩子就看这玩意?
唉!
说再多,也是觉得悲哀。
人的不要底线能超出想象,为了圈钱啥都干的出。
这是一滩沉沉的死水,都是无良惹得祸。
作为一个导演,本片的导演,自己拍出来的作品没点逼数。
还明确表示,打一分的都是牲口。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安排一下。。。。。。。。。。。。。。。。。。。。。。。。。。。。。。。。。。。。。。。。。。。。。。。。。。。。。。。。。。。。。。。。。。。。。。。。。。。。。。。。。。。。。。。。。。。。。。。。。。。。。。。。。。。。。。。。
真人歌舞穿插动画,真人完全孩子不爱看,大人看就更尴尬,真人歌舞幼稚,动画更幼稚。
把几集动画和一个普通人家过年的普通事,生生剪成一部电影。
这片子建议过完年叫孩子独自看就行了,大人完全没必要去贡献这份票房,尴尬的不行,满影院都是隔一个位置亮一个手机,无聊的不如看手机啊!
并且,很重要的,里面大人尬演,演技完全不如小朋友好,欺骗感情的圈钱之作。
听说过啥是佩奇,被啥是佩奇中感人的故事感动了,但这电影本身跟啥是佩奇关系不大,以一个感人的故事骗的大家进了影院,结果觉得自己的感情被廉价出售了!
看过的最无语电影没有之一了,本来的想法是带全家人过年一起去看个电影热闹一下,结果被我老婆和我妈教育了一顿说我乱花钱。。
什么玩意啊,看得我尴尬癌都要发作了,拍这种片应该不用花什么成本吧,所以即使票房再差也不带亏的,真是好手段啊,更别说还有好多人特地买票去看看到底是不是有传说的那么差。。。
别的什么我也懒得废话了,我女儿哭着要回家。
没有想到,这居然会是本人注册豆瓣近十年来的第一篇影评。
在开始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豆瓣评分已经跌到4.5,本来也不需要多我一个评价,而且大过年的,谁愿意给出负面评价然后招致可能的不善意的针锋相对来给自己添堵呢。
但实在有被愚弄的感觉,在看了一些热门影评后,给一些自己的看法。
由于即兴而作,所以写到哪儿算哪儿,不成体系,看官见谅。
首先要说,我打的2颗星,为了尽可能免失于偏颇,是在观影出来后反复与女儿确认后给出的。
打1星未免过于悭吝,也愧对自己在假日人头攒动的影院里的80分钟。
今天上午带亲女儿(不是外甥、侄子whoever等旁系血亲)去看了这部电影(姑且叫它电影吧)。
女儿四岁半,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在电视和iPad上看《小猪佩奇》。
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经常陪伴和观察女儿的年轻爸爸,我理解她近一年在各种动画片中比较多的时间是给了《海底小纵队》和《超级飞侠》。
《熊出没》对于她而言有点过于闹腾和吓人了。
同时,在这个年纪,她也开始接触一些面向更大小孩的《哆啦A梦》以及男孩子比较多看的《奥特曼》。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制片人鲁岩所言“电影瞄准的就是3-10岁的低幼人群”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42879/,我没有核实最初来源),我作为孩子家长是不能认同的,或者说不能完全认同的。
四岁半的孩子已经觉得《小猪佩奇》比较“低幼”了,遑论更大一些的孩子。
我的女儿都是怀着“怀旧”的心态去看的。
鲁岩又说“我们不希望误导孩子”(出处同上)。
这一很基本的要求,在这部大电影中其实也食言了。
动画部分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真人演绎上。
在几乎不存在情节的故事里,导演构建了一个长期与北方的公婆生活(或者互相照顾)而往年选择与公婆一起过年的四口小家庭在年关因为南方的岳父母到访而在家迎接后者但公婆仍然跑来一起过年的背景。
如果片方真的不希望误导孩子,就没有任何理由在故事里多处体现婆婆和岳母的冲突,以及年轻妈妈和三个男人的斡旋与妥协。
这契合片方口口声声所说“瞄准3-10岁的低幼人群”?
我女儿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的家庭里我的父母和我的岳父母完全没有这种情况。
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指出,不赘述了。
如果对此,洗地党还要硬解释为照顾大人,所谓“让成人和孩子各取所得”(出处同上),我想提醒一下:这可是片方自己在人文关照方面强调这是一部大人和孩子一起看的电影。
“一起看”,但在解释这个硬伤上却进行解构,这说不过去吧。
回到电影内容本身,就动画和真人演绎的结合而言,除了最后一个讲中国春节的动画,前面的几个无一不是硬接。
毫无过渡,毫无关联。
我窃以为,片方在这个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惹怒大人的几个关键爆点之一。
这个大IP的权利所有人无意做动画长片,也不让你参与制作短片,你把半小时的动画弄成80分钟的小电影长度当然是掣肘的(其实这本来就够招骂了,没食材做什么满汉全席),但完全不动脑子,采取“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讲故事策略,就未免太不尊重观众了。
而没有最基本的诚心的、谦卑的态度,是不足以谈情怀,不足以宣扬所谓价值观的。
强调“只是为了让家长陪孩子80分钟”,批评“有些家长就是觉得浪费了自己的80分钟”之前,首先应正其心。
看到有豆友评论“ 国内导演要病毒营销自己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毕赣营销了被骂死了 佩奇营销了被骂死了 爱情公寓营销了被骂死了 更逗的是国内观众分不清电影本身和宣发的区别 不愿意承担自己做错选择的后果 反倒回头赖宣发做的太好了!
”(出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38106/)。
我可以同样的句式说:“鸿茅药酒/小罐茶/脑白金病毒营销自己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不然被骂死了,更逗的是国内消费者分不清产品本身和广告的区别,不愿意承担自己做错选择的后果,反倒回头赖广告做的太好了!
”岂不谬哉?
摸着自己的良心,当《谁是佩琪》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时候,哪位观者不是对正片充满了期待?
难道期待的是动画和真人演绎所硬接成的长视频?
期待的是不管影片有什么问题一家人都要整整齐齐把它看完,因为我一年365天缺少这80分钟对孩子的陪伴?
所以说,可能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家长太善良或者太苛刻,对这部给孩子的非物质礼物给予了过高的期待。
或者打个比方,你看了预售的商家给出的几个精致的乐高积木现货,你以为他卖的是一套很棒的乐高积木,实际你拿到的是乐高和乐拼混合的玩具,而且还有一本装帧很差的说明书。
你找到商家投诉,它说我们要卖你的就是这个东西,你之前理解错了我们很抱歉。
而且,你看的还是太肤浅,我们卖的是积木吗?
我们卖的是父母的陪伴。
你难道连坐下和孩子一起拼个积木都不肯,就这样你还为人父母?
还有脸退货?
你还是问问你家孩子喜欢不喜欢吧!
然而事实上,我女儿在11点半左右(10点40开场,去掉广告实际10点50左右正片开始)开始反复问我什么时候结束能够回家。
2018年的春天,我带女儿去看《大坏狐狸的故事》,那时她还没有现在懂得多,都没有这次这么坐不住。
基本上就这些了。
家长们还是会带孩子去看的,并不会因为低分而放弃,谁叫这个大IP深入童心呢?
而有哪个爱孩子的家长会因为这是一部名不副实的大电影而选择不带孩子去影院而为此让孩子失望呢?
反正我不会。
最后多说一句,我认为有一定概率的事件是中国片方和IP所有权人所签的协议只让中国片方拿到了几个内嵌的动画短片在中国院线的放映权。
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以后您的电影我要慎重考虑是否去看
千万不要以为《小猪佩琪过大年》是一部剧场版的动画片!
我就是看了标题,看了不到一分钟的预告片走进电影院的。
过年了,好不容易有空带孩子看心心念念的动画片电影,看完了开头,进入真人环节,宝宝问我是不是演广告了。
顿时明白了,有种被塞了一坨狗屎的郁闷!
宝宝都坐不住了,她是那样喜欢佩奇,却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是不是爸爸妈妈骗了宝宝呢?
呃,这绝对是赤裸裸的欺诈!
看完了,脑补一下:中方:明年是猪年了,小猪佩奇是个大IP,我们要赚钱!
英方:春节是什么?
来不及了,我们没时间做大动画了,我们还在做下一季的短剧集。
中方:没问题,老哥,甩给我们几集,串糖葫芦我们在行。
于是我们在电影院第一次看到屏幕比例4:3,rmvb分辨率的动画,搞的每次切入动画我都以为在看盗版。
制片人:我们要请个大腕写剧本,串糖葫芦的杆也是很重要的。
导演:没问题,琼瑶阿姨我熟悉,过气了,批发价就能拿下。
琼瑶:剧本我在行,一天就写完了,你们这个伦理片什么时候上映?
什么?
是动画片?!
于是我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描写亲家勾心斗角的儿童片。
后期时,制片人:哎呀我们这个预算100万只花了50万,一定要花完!
导演:没问题,我花50万请人做个预告!
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预告比正片精彩的电影。
说实话比《啥是佩琪》差远了,把《啥是佩琪》开展一下,估计都比正片好看
年味儿是什么?鞭炮的味道,说到这里心里难过,人为生生断了一个味道,只是想少点麻烦的不作为,因噎废食。
这是电影?
作为一部给3岁孩子拍的低幼电影,我觉得它很OK了。这个电影还是比大部分给差评的人更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的。
朱亚文怎么看上去很猥琐
太烂了,令人发指的烂,整场就是大型的马戏灾难卖丑傻逼大型广告。骗小孩都嫌智商太低了。
真人和动画之间真尬
也没有评论那么差吧,带孩子看个乐呵,孩子开心就得了。
国内的某些垃圾资本,对说的就是你,阿里影业,请不要让佩奇逐梦演艺圈拉,翻出以前的海绵宝宝大电影能把他打出屎来啊喂
娃看得还比较开心就是了……真人演的部分,大概一天就拍完了
看这部电影时,我出国六年,不论多远多忙多没气氛,每年春节那些套路,却从来没有少过。宣传片比电影本身更用心,这是真的。多年以后没几个人会记得《小猪佩奇过大年》的正片,但应该会有人记得《啥是佩奇》。那些有条件能回老家和讨人嫌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过年的人们,恐怕是很难喜欢这部电影的。豆瓣现在是4/10分,我觉得可以给到5/10,因为我已经七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2019年观影记录-1
适合4岁以下孩子看的电影,里面讲的打扫卫生、贴窗花、家人团聚、吃饺子、放鞭炮等习俗能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扣掉的一星是歌曲实在不敢恭维。2岁多的女儿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表示很好看,差评的朋友应该都是大人😂
看了一圈豆瓣评论,被忽悠的观众显然太愤怒了。如果抛开预告片和正片的差距来谈,这部电影在IP汉化方面做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还是会显露被观看的东方主义视角,但南北视角差引发的笑料最终消融在传统家庭情感中(这一点在张爱玲编剧、王天林导演的一系列南北电影中也有类似处理),真人和动画过渡也比较流程。也许国外团队对于国人对歌舞片的类型接受程度还有判断上的偏差,歌舞类型和其表演方式的确适合展示欢乐场景,但也是大多数尴尬的来源。
以为是动画片,结果发现是歌舞片,后来发现是家庭教育片。。。
大年初一陪孩子看的
儿童片就好好拍小孩就行了,非要扯奶奶姥姥的矛盾,南北方差异,还有啥父母的爱情故事,小孩看的懂吗?给大人看又怎样,大人愿意认真看这种片吗?小猪佩奇一集短不好拍电影,但是插进去的地方我尴尬癌都犯了。最后过春节的动画还是一如既往地可爱。总之,这种不适合拍大电影的动画片就别来圈钱了。还有,因为佩奇很可爱去看这片的老阿姨我也是很无聊了
儿子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的电影
小猪佩奇是很多小朋友的心头好。
2.9/2019 因为豆瓣的评分decide要不要来看思考了好久后来还是一狠心打算为了闺女来,真的没有豆瓣说的那么差。真人部分每一段都不是那么长,也大部分都是歌舞,很快就过度到peppa。除了一开始从peppa到真人时娃问我peppa呢,之后都安安静静的看,每次peppa一出来就高兴的不得了。整体来说如果以大人的眼光,确实没什么情节,歌舞也一般,但是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应该还是很好看的。给四星纪念娃第一次来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