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夏罗克
主演:埃米尔·艾尔-马斯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刘易斯·格里本,埃莉·哈丁顿,卡伊斯·纳塞夫,卡梅隆·富尔顿,西尔维·弗诺,豪尔赫·吉迪,桑吉弗·科赫利,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简介:故事是对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的一次另类观察。 它聚焦于一位背负重担背离祖国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奥马尔。详细 >
还能记起到这儿来之前你的样子吗?记得固然很重要,但那已经是过去了。苏格兰小岛的冷峻是叙述难民故事的一个恰如其分的地方。
安德森+安德森
如果说维持前半段的“黑色幽默”,或许会再高点分。后半段的模棱两可程度让我搞不清楚乌德琴的音色突然变成了西洋弦乐究竟算是作者的居高临下还是殖民教育的成功了,这种模棱两可的真诚导致自我和解的力道不足,稍微有些可惜了点。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原来他真的是音乐高手啊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3.5
据说福茂喜欢,我妄自揣度一下原因:“人物近景构图很肖像,室内的人物走位则很后印象派,很多场景的光线也保持了油画的方法,几乎就是从法国取材而来的视觉风格,法国人想不喜欢都难。”印象派画家用技巧和画笔发现底层人物之美,导演借来了这一层意义,用这样的镜头描画难民。因此,它依然要被看作白人世界内化出的一种视角,并成功规避掉了很多白人视角的不适和可疑之处。(以上仅直接观感,未必属实)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
就有点冷幽默 又好笑又悲凉
难民题材的艺术化处理,有评论说电影的镜头设计和构图运用很绘画,看过发现的确如此。
这种状态就是我一天中大脑最爱游离的世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又无比平静,风雪来临的时候即使心情低落到极点却还会跑到荒野中四处奔走。跟任何人交流都是一种耗费精力的体力活,只有无交流的活动对我来说倒是一种休息,毕竟脑子一直里都是超负荷运转又没人看得出来。这样的孤岛上就应该有一个无人问津的超市,还会准备一款只有一个人会买的调味料,这一点点人情味足以抵消朋友离去的落寞。如果给的太多反而会觉得烦躁,无法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好意到底还是自己无力偿还。
如果真有一个琴盒可以装着灵魂,随身携带,那也不错嘛。
第一遍没有看进去,第二遍,爱的不行。 给我无数的灵感和方向。
移民的痛
不是特别能接受这种文艺气质太浓的展现难民的片子,本身就是一个不文艺的东西,非要拍的特别文艺就让人多少觉得有那么些做作。
有些地方不错,但大部分时候对我来说都有点尬,可能我太容易替别人尴尬了,固定镜头放大了这种尴尬感以及我还是基本听不懂苏格兰口音…难受,好想要字幕啊,感觉只有男主说自己语言配字幕的部分是我真的懂了能共情的…以及,在苏格兰北部群岛拍的片是不是都要给人看点极光哈哈
身不离琴,去哪儿都提着笨重的琴盒,在四季变化中无奈又无聊的平安中等待获得身份,申请在战火中的亲人也逃离家乡。电话那头留在家乡的亲人却劝他像参与内战的哥哥一样为国而战。暴雪帮助当地人寻羊的时候发现了一具难民尸体,严重打击了他,后来独自去掩埋了尸体后做了决定?最后没看明白结尾
很像众位大师之“集大成”?但部分镜头展现的焦灼、失态,使得优与缺过分集中。边缘人物之于边缘状态,怎么看待?似乎也没有进行延伸、探讨。正常年份,大概率在一种关注单元。
四星半。能够在视听语言上生吞阿基·考里斯马基和罗伊·安德森,并揉合出一股浓郁的nerd气息,导演本·夏罗克真是很了不起。叙利亚难民问题在苏格兰的土壤上滞留,不仅是欧洲社会对难民态度的左右游移,难民彼此间也积压了诸多矛盾。这样的争论点放在男主角Omar身上,就产生了黑色幽默与忧郁迷惘齐飞的效果。若不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无法竞赛,否则本片在卢米埃大厅绝对会爆发掌间的热浪。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能记起到这儿来之前你的样子吗?记得固然很重要,但那已经是过去了。苏格兰小岛的冷峻是叙述难民故事的一个恰如其分的地方。
安德森+安德森
如果说维持前半段的“黑色幽默”,或许会再高点分。后半段的模棱两可程度让我搞不清楚乌德琴的音色突然变成了西洋弦乐究竟算是作者的居高临下还是殖民教育的成功了,这种模棱两可的真诚导致自我和解的力道不足,稍微有些可惜了点。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原来他真的是音乐高手啊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3.5
据说福茂喜欢,我妄自揣度一下原因:“人物近景构图很肖像,室内的人物走位则很后印象派,很多场景的光线也保持了油画的方法,几乎就是从法国取材而来的视觉风格,法国人想不喜欢都难。”印象派画家用技巧和画笔发现底层人物之美,导演借来了这一层意义,用这样的镜头描画难民。因此,它依然要被看作白人世界内化出的一种视角,并成功规避掉了很多白人视角的不适和可疑之处。(以上仅直接观感,未必属实)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
就有点冷幽默 又好笑又悲凉
难民题材的艺术化处理,有评论说电影的镜头设计和构图运用很绘画,看过发现的确如此。
这种状态就是我一天中大脑最爱游离的世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又无比平静,风雪来临的时候即使心情低落到极点却还会跑到荒野中四处奔走。跟任何人交流都是一种耗费精力的体力活,只有无交流的活动对我来说倒是一种休息,毕竟脑子一直里都是超负荷运转又没人看得出来。这样的孤岛上就应该有一个无人问津的超市,还会准备一款只有一个人会买的调味料,这一点点人情味足以抵消朋友离去的落寞。如果给的太多反而会觉得烦躁,无法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好意到底还是自己无力偿还。
如果真有一个琴盒可以装着灵魂,随身携带,那也不错嘛。
第一遍没有看进去,第二遍,爱的不行。 给我无数的灵感和方向。
移民的痛
不是特别能接受这种文艺气质太浓的展现难民的片子,本身就是一个不文艺的东西,非要拍的特别文艺就让人多少觉得有那么些做作。
有些地方不错,但大部分时候对我来说都有点尬,可能我太容易替别人尴尬了,固定镜头放大了这种尴尬感以及我还是基本听不懂苏格兰口音…难受,好想要字幕啊,感觉只有男主说自己语言配字幕的部分是我真的懂了能共情的…以及,在苏格兰北部群岛拍的片是不是都要给人看点极光哈哈
身不离琴,去哪儿都提着笨重的琴盒,在四季变化中无奈又无聊的平安中等待获得身份,申请在战火中的亲人也逃离家乡。电话那头留在家乡的亲人却劝他像参与内战的哥哥一样为国而战。暴雪帮助当地人寻羊的时候发现了一具难民尸体,严重打击了他,后来独自去掩埋了尸体后做了决定?最后没看明白结尾
很像众位大师之“集大成”?但部分镜头展现的焦灼、失态,使得优与缺过分集中。边缘人物之于边缘状态,怎么看待?似乎也没有进行延伸、探讨。正常年份,大概率在一种关注单元。
四星半。能够在视听语言上生吞阿基·考里斯马基和罗伊·安德森,并揉合出一股浓郁的nerd气息,导演本·夏罗克真是很了不起。叙利亚难民问题在苏格兰的土壤上滞留,不仅是欧洲社会对难民态度的左右游移,难民彼此间也积压了诸多矛盾。这样的争论点放在男主角Omar身上,就产生了黑色幽默与忧郁迷惘齐飞的效果。若不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无法竞赛,否则本片在卢米埃大厅绝对会爆发掌间的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