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伊朗电影。
这个导演是可敬的,即使遇到如此困难,依然坚持拍摄电影,传达思想。
一个被国家禁止且监禁的导演是如何能不断创作作品,骨子里那股不舒服,不断抗争的力量让人动容。
同时电影里的伊朗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拓宽我对世界的认知。
相信此导演会像鲁迅一样载入史册。
从技术上导演朴实无华的镜头和戏中戏的设计可见其功力深厚,作为观众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虽然剧情比较平淡,可是但凡是带着了解异国文化,异国民生的初衷静下心来看,肯定能明白导演的功力。
#SFFday 3##NoBears##无熊之境# 目前为止观影最佳!!
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才真的发现一种强烈的‘何不食肉糜’之感!
发现人类的悲欢真的毫不相通。
在大多数白人面孔的簇拥中,坐着的这一两张亚洲面孔/和伊朗本土移民者可能才真的能感同深受这部电影叙述的‘悲惨人生’。
真的是在该笑的地方笑不出来,该哭的地方感觉到无尽的绝望与窒息…(回想起当初看盲山时的窒息,真的有一种’回光返照’之感…)我不明白为什么白人看电影,需要在任何能找到笑点的地方(即使真的完全不好笑)展现他们的‘幽默感’,或者他们默认一部电影应该是轻松的/诙谐的/有趣的,是能引发笑声而不是坐立不安的…不停的听到有人离场的动静,以及总有不合时宜的几声‘HaHa’! 还有结束后只有敷衍地潦草地几秒掌声,都让我觉得好难过…这么好的电影!
这么好的导演!
我真的好想站起来振臂高呼,给予它至少20分钟的掌声!!
这个世界真的不公平!
回想昨天看‘所有谎言之母’的摩洛哥女导演在开场前还能上台为自己辛苦拍摄的电影做介绍,结束后还能有机会回答观众的问题,而今天这部伊朗导演此刻正在坐牢。
真的唏嘘不已!
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让人难以消化的!
— 跨越边境被射杀的人,被村民敦促赶紧离开的帕纳西,无法离开伊朗而选择跳海自杀的女主角…在安全带警示音和手刹声里戛然而止的影片,把我‘封印’在座位上,这种难以诉说的绝望与难受,真的欲哭无泪啊欲哭无泪…白人们开始谈笑风生,纷纷离场。
但我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变成黑白色…坐在回程的火车上开始思考,面对不公与悲剧,我们该如何选择?
当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悄然离开,保全自身,但无所作为的我的心在绞痛…想要离开的女子一遍遍诉说和痛斥戏中戏里的‘不真实’,‘真实’的生活是:护照是假的,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和她相爱的人离开/逃离伊朗,然后她选择跳海自杀…在边境落后村庄的习俗中,女生降生后为她剪断脐带的人会成为她今后的丈夫(多么荒谬绝伦的传统…)而女生与她相爱的人私奔逃离边境被射杀,尸体被遗弃在溪流石上…即使没有人看到过熊,但熊却无处不在,存在于所有 ‘有熊的国家’。
所有的悲剧,一切声画都如刀光剑影般向我涌来。
查看其他人写的影评才知道导演为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开始绝食抗议,真的难过到无以复加…然后再回看坐在影院里享受特权和高高在上的白人们,他们发出的笑声只让我觉得刺耳无比!
以及让我更加感概这个世界完完整整的‘权力结构/体系’的无可撼动之绝望!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我甚至无法支撑自己走出影院。
不得不选择离开踏上异国旅途的每个人,都在自我折磨着。
因为我们永远是异乡人的身份不会改变,故土难离但好像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来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自由国度,所看所想皆是虚妄。
电影里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的灯火阑珊,在得知自己踩在边境线上立马退回去的那几步,是在故土与新世界之中,恒横着的巨大的精神离散。
“被困”与“离开”其实我们都是活在无熊之境里的人…
2022年9月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新作《无熊之境》夺得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作为伊朗电影届代表人物,帕纳西已经成为一段传奇,自从《白气球》(1995)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后,频繁入围三大电影奖并斩获颇丰,其中《生命的圆圈》(2000)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出租车》(2015)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帕纳西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关切妇女权益,逐渐成为伊朗争议人物。
2010年,帕纳西因“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形象”等理由被判处六年监禁,二十年禁拍电影,不得接受采访,不得出境。
2022年,他再次被捕,2023年经过绝食抗议后被释放。
在禁令下达后的十三年,帕纳西从未停止过创作,一共制作了5部长片作品,用各种秘密的方式拍摄并送到电影节。
遭遇困境并不一定能产出优质的文艺作品,但帕纳西很快学会了如何“利用”自己的处境。
结合帕纳西本人的经历,看《无熊之境》会更能体会个中滋味。
本片延续近几年帕纳西常用的“伪纪录片”风格,且再次自编自导自演,在片中扮演“自己”。
电影分为两条故事线。
一条是导演拍电影的故事。
一对夫妻在国内长期遭受打击和迫害,准备出逃。
他们同意导演派人全程跟拍,记录他们逃离的过程。
他们准备购买假护照,但因为价格昂贵只够买一本,丈夫便联合摄制组骗妻子,想让她先离开,但被妻子识破。
妻子坚持两个人一起走,并且不能接受买来的护照是游客丢失的护照,他们在国内坚持抗争就是为了公义,不能为了自己伤害别人。
丈夫的欺骗让她愤怒,他们“背叛了自己”。
另一条更主要的故事线是导演在村里的遭遇,为了更靠近片场,他租住在边境附近的一个小村落,这里偏僻到手机信号都很差,文化更为保守,村里延续着很多不成文的传统。
比如“洗脚”礼,类似一种订亲仪式,将男孩女孩带到河边,女孩坐在左边,男孩坐在右边,女人给女孩洗脚,男人给男孩洗脚,两人的未来就会像他们的脚一样光洁。
某天晚上,导演的车被女孩戈莎拦住,问她有没有拍到她和男孩索杜斯的照片。
女孩神色慌张的离开,导演不明所以。
很快几名村民来到家中问询。
根据村中另一个传统,女孩出生时会以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脐带。
戈莎脐带以雅谷名义剪断,两人现在应该结婚。
但另一个男孩索杜斯爱上戈莎,并且不愿放弃,村民去质问,索杜斯和他的父亲都不承认。
村民认为导演在村中游荡时曾用相机拍到过戈莎与索杜斯在一起时的照片,他们需要照片做证明。
索杜斯也偷偷来找导演,他曾在德黑兰上大学,因为参与游行被开除,回村后与戈莎相恋,他们反对离谱的所谓脐带婚约,他们准备私奔,只要给他们一周的时间,恳请导演一周内不交出照片。
导演一直否认照片的存在,村民需要他当众宣誓,根据村中的传统,只要他在宣誓室对经文发誓,就可以免除怀疑。
在去宣誓室的路上,他被人拦住,说这条路上有熊,喝完茶一起走。
喝茶的时候,村民告诉他,即使拍了照片也没关系,村里有很多纠纷,只需宣誓就可以解决,即使发假誓都可以,做这个只是为了不伤和气。
这个村民大概是被派来做安抚工作,他们上路的时候,村民承认路上根本没有熊,熊是编造出来吓别人的:“我们的恐惧让对手变得强大。
”宣誓失败了,雅谷不满意所有人息事宁人的态度,他当众叱责所有人的自私和伪善,他要自己保护自己应得的一切。
不久,雅谷和索杜斯拳脚相向,引起一片喧嚣。
电影开始不久,导演给小孩子们拍照的时候曾经转过镜头拍向远处,暗示了拍到年轻情侣的可能性,但导演照片是否真的存在逐渐显得不再重要。
这个村子,这里的村民,这个荒诞又残忍的现实,已经让导演迷茫,他看不懂这一切到底为什么。
结合帕纳西的现实处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电影里的“导演”要躲在边境山村通过远程遥控拍电影。
剧组的同事曾找人帮导演偷渡,他们趁夜色来到边境,对面不远处就是灯火辉煌的城市,但面对“自由”的诱惑,导演退缩了。
自由也许意味着危险。
导演问国境线在哪里,同事说就在脚下,导演吓到后跳一步。
一条界线背后是一整套权力机器和围绕它的制度体系,它不需要做什么,甚至不需要被看到,就能带来威慑。
但你一旦敢于触碰,它可能马上露出狰狞的面目。
那对年轻的情侣最后就倒在边界线的枪声中。
“踏上这条界线这么容易,为什么离开会这么难?
”偷渡的妻子发现被蒙蔽后,叱责导演,你想记录真实,但现在都是假象,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以为有人可以离开,迎接光明的未来。
不久,妻子投海自杀。
警察和革命卫队早已开始关注村中的陌生人,也发现了导演曾去过边境,开始不断搜集材料,并对村长和房东施压。
空气越来越紧张,导演准备离开。
出村的路上,他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年轻情侣。
导演往前开了一段,突然刹车。
电影结束。
影像可以介入现实吗?
电影的态度是悲观的。
纪录片没有挽救那位妻子的生命,甚至成为她对现实失望的又一例证。
照片无论是否存在,都改变不了那对情侣的悲剧。
影像面对复杂的生活,只能旁观,难有改变现实的力量。
更可怕的是,影像让悲剧更真实,仿佛触手可及。
是什么制造了恐惧?
“虚假的熊”的段落似乎在说,恐惧的源头可能是虚构的,只要打破谎言,揭露真相,恐惧就荡然无存了,甚至变得可笑。
但看不见的国境线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随时会变得“可见”。
“熊”之所以看不见也许是因为猎物还没有到眼前。
一些评论说到村民代表着底层的愚昧,他们愚昧吗?
犯罪可以被默许,熊的谎言可以随口编造,宣誓的古兰经可以替代为摄像机,宣誓也只是权宜之计可以假宣誓。
在这里,一切都可以讨价还价,信仰和传统都只是工具,并对自己的精明沾沾自喜。
表面平和的小村子里隐藏着教条、走私、暴力和顽固守旧,所有人都知道“恶”的存在,甚至是“恶”的一部分。
面对现实,面对利益,世界早已“礼崩乐坏”,信仰和传统成为集体的遮羞布,沦为私人的护身符,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导演”一直在观察,来不及思考这一切,电影结束在他情绪似乎要爆发之时。
他不合适在说什么,也没什么可说的。
他人即地狱。
看完还是很难说出“熊”大概指什么,也不能保证完全意会了导演要表达什么。
最表层上来看,两个故事同时进行着,一段是导演在边陲小村庄远程指导着剧组拍戏,另一段则是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剧组拍戏的画面。
所谓的打破了第四面墙就是戏中戏片段观众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小村庄的居民看似欢迎导演的暂居,实则是千方百计的想要赶跑外来的人。
而导演的相机拍下的真的是真相吗?
或者相机拍下了什么都不重要,村民只想要把外来人都赶出去。
但这些行为会把不仅是外来人,同时读过书的青年人一起赶走。
他们想要的,是他们希望从别人口中说出一些符合传统的话,因为只要面对着古兰经,所说的话变成了“真理”。
就像村长亲口所说的一样,“夜深了村子的另一边有熊出没,很危险。
这都是我们编的,我们需要运用权力去制造一些恐惧,让他们信服。
”村民一方面说着读过书为什么还不懂得尊重传统,希望读过书的人能够继续维持、加强所谓传统的统治,但这是不可能的。
青年人最终是打破了传统,越境,被枪杀,死在了传统地方。
导演也离开了村庄。
另一方面戏中戏,打破第四面墙是很爽啦,但是我始终是没看懂。。
就先不评价了缺点也很明显,大部分平摇的镜头加上日常又冗长的对话看得让人真的很犯困啊。
或许是因为地域宗教的敏感性,伊朗地区的作品很少会听过。
借一些短评“他举起相机就需要无比的勇气。
” 看完我反倒是有些理解了为什么国外一些电影节特别偏爱中国导演拍的有关底层人民的片子……可能理解方向不对。
但我想说,就伊朗这创作环境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也不能说什么“中国电影已死”的话。
毕竟就这部片子,你拿给伊朗人民看那就是一部禁片,只是放映地点需要变化一下罢了。
电影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到底是我们看到的,还是导演让我们看到的?
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还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如果你觉得有人给你洗脑,对立的另一方有没有也在给你洗脑?
我们都是在被暗示中长大,我们认同的暗示,被认为是好的、关心的、有爱的,无论做什么好像都是对的。
我们不认同的暗示,被认为是坏的、恶意的、有害的,无论做什么我们看着都是错的。
这里面有传统和当代的冲突,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能简单以好坏来分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边缘的夹缝里生存。
不同的人,会投射出不同的熊。
在村民看来,导演是个偷窥者、侵入者,在导演看来,他觉得自己是个拯救者,甚至可能是神。
就像在中国,当年改革开放,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传统的坏,如今回头看,西方的好未必好,传统也不见得坏。
传统和改革不是对立的。
电影的结尾,导演刹车了,但并没有告诉我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这个停顿在说什么,也会引起人们投射出不同的结果和愿望。
我也有一个投射,在这传统和当代的边缘,要三思而行。
你认为的对和好,带来的也可能是伤害,就像网络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暴力一样。
心理咨询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原生家庭存在困难的人来求助,咨询师怎么办?
站在原生家庭对面支持来访者反抗?
还是站在原生家庭的立场劝说来访者?
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强化来访者内心的冲突,并不能帮助到来访者。
如果站在原生家庭的立场,来访者就更加孤独无助,更加受伤。
这有点像那个跳海的女演员,真正伤害她的,是感到爱人背叛。
独自离开、陌生的国度对她来说并不意味着自由。
如果站在原生家庭的对立面,来访者可能一时兴奋,但是并没有足够支撑他离开原生家庭的心理结构。
这时候,你让他把过去的(传统)的心理结构拆掉,他并没有办法在现实中生存下来,结果可能二次创伤。
这就像那一对私奔的年轻人,被现实杀死。
可能是因为研二选修了一门多文化建筑的课,接触到伊朗的建筑和文化,所以一直对伊朗非常感兴趣。
看过一次别离和我在伊朗长大,被种草了很久随风而逝却一直没机会看,阴差阳错在上影节看了这部无熊之境。
导演被政府禁止拍摄+禁止出境,或许只有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才能在世界被看到,但依旧是部不错的电影。
有两个点非常触动我。
一是誓言厅里村长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是村中长者 青年,对面是孩子们,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来学习传统仪式,未来将由他们守护。
影片中村民数次说过,传统对他们非常重要。
在稳定不变的环境里,传统由世世代代言传身教,这种维系稳定又强大。
这些曾身处高位、西化的精英们在这种有庞大群众基础且坚固的力量面前显得不解且无力。
有趣的是,他没有按传统对着古兰经发誓,而是要求用自己的方式:用摄影机录下来,给每个人一份拷贝,从而达到誓言的真实性和不可推翻性。
并且还安排了当事人对誓言与处理结果不满,公然反抗传统权威的情节。
他作为从大城市来到边境山村的入侵者,动摇了传统的力量。
但终究入侵者被驱逐,反叛者在穿越边境时被枪杀。
第二个是Why should I leave?
借由Zara之口说出,实则是导演自己的呐喊。
为什么不能在我出生、父母朋友亲人都在的地方得到合理的权力和自由的发展,而不得不选择出走呢?
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灯火,得知自己已经踩在边境线上,又马上退回去的那几步让我好难过。
故土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离开就意味着永远成为一个异乡人。
故土难离,纵使自由却孤独若浮萍。
最好玩的是点题的那段对话。
被村民吓唬说前面有熊出没,进来喝杯茶稍后结伴一起走。
在茶馆被好言相劝,“在我们这里,你只要发个誓,所有的矛盾都会平息。
”又悄悄附耳道:就算发的誓是谎言也没关系!
在传统的高压下,是形式主义的一场表演罢了。
既被传统驯服,又玩弄传统于股掌之上!
Our fear empowers others,No bears! 熊不会出没,而恐惧会。
ps 以安全带提示音为结尾真的绝了啊,伴随着片尾字幕出现,让人不安的滴声仍在继续。
说到国产影视为什么总是创作乏力的时候,总有人提及更受压制的伊朗电影在重压之下反而更加频出佳作。
但这“更加”明显是强加的,谁也算不来,如果伊朗电影不受抑制是不是会出产更多的影史佳作。
怎么在重压之下钻出续命的气孔,伊朗电影确实值得认真学习。
被禁言后的《出租车》让贾法尝到了另一种“公路片”的甜头。
宗教的问题,制度的问题,人心的问题贾法举重若轻一带而过。
《出租车》以现实包裹现实的真实饱满让贾尔法成功拿下了金熊奖。
但更大的国际声誉,更多的被关注了让贾法作为了“伊朗问题”的罪人。
创作自由连及人生自由都被不容抗议的剥夺了。
电影开篇,导演用视频远程监督电影拍摄是贾法又一次的猛烈回击。
虽然电影的锐气减掉了,重复的方法论也让大部分观众不再有深观细部的“好奇心”。
但贾法所提示的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贾法不屈服的个人气魄依然值得赞赏。
阿巴斯是伊朗电影的最高峰。
贾法帕西纳是大师衣袍的继承者。
如果强力限制依然持续,伊朗电影就将真的止于阿巴斯。
“穷途末路”的贾法就永远不能像恩师阿巴斯一样抵达关照生命的上界。
但贾法如果能继续扛住压制抵达更高阶的感知境地,精神胜利的高歌又将多添欢悦。
导演正在拍一部纪录片,展示一对情侣想尽办法拿到假护照去往欧洲的故事,而因为被限制不能出境,导演并不能在拍摄现场指导拍摄。
为了方便沟通,导演选择在边陲的小镇上隐居指导,也因为敏感的身份卷入了当地的一场婚姻纠纷里,从而见证了当地村民的传统与闭塞;另一边的拍摄也因男子对女人的欺骗而无法进行,最终以女人投海告终。
与此同时,导演因身份问题也要离开这个村子。
本片是基于真实情况下以伪纪录片和片中片的形式去表现导演想要观众看到的伊朗的样子。
导演在片中就是导演,被限制出境限制拍摄,一边记录身边发生一边远程指导拍摄。
也正因为导演的真实性才使得整个片子亦真亦假。
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在导演的安排下的表演是交给观众来感受和思考的。
两个部分以导演本人作为串联,所展示的内容是残酷的,我想这也是导演被限制的主要原因吧。
里面关于各方敏感问题的讨论,制度下的关于信仰,信任,社区,女性等等议题的展示都让人在一个平静的电影中感到了窒息。
我看完之后几乎是汗毛倒竖。
影片中并没有残忍的镜头和压迫的展示,但整个气氛就是压抑和残忍,这些展示在大家对镜头的恐惧,虚伪的笑容,紧锁的眉头中,也流露在各方的语言里。
客气的表象下的所呈现的理所应当的约束和折磨更为致命。
这就是无熊之境这个题目所要展示的:这里没有熊,这是一个用于震慑的谎言。
大家利用了恐惧编造了一个本不存在的熊,让所有人远离被困住的人,形成了一个围城。
电影也利用了这一点,用平静的表现和戏剧,谎言般的造了一只熊。
而熊在哪儿呢?
在每个人的心里吧。
导演有没有拍下照片呢?
在这里真相不重要。
导演拍摄的情侣有没有拿到护照呢?
这里真相又很重要。
导演的镜头的纪录是原罪吗?
是错误的诱因吗?
很可能,但又不全是。
记录本身本没错,但拍到了本不存在的熊,戳破了脆弱的谎,就无论如何都不对了。
自由还是艺术?
对于伊朗电影老炮贾法·帕纳希而言,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
作为大导阿巴斯的副导演出道的他一直是一门火炮,从不在妇女歧视、言论压制、保守传统的议题上闭嘴,历经软禁与监禁,被限制拍摄、接受采访和离境,所以,不断突围,坚持拍摄就成了他和团队的创作标志。
在这部新片中,他扮演一个虚构的自己,租住在伊土边境的村子里,遥控剧组拍摄一对伊朗夫妇希望从土耳其逃往巴黎的电影。
村子很小,wifi很糟,但阳光炽烈、村民淳朴,然而帕纳希的快乐采风意外地引发了一场不断升级和失控的危机,这场起初还有点俏皮的乡村闹剧一步步走向黑暗的转折。
这一次帕纳希把自己放在故事的深渊之中:一方面,他成为受传统习俗压迫的贱民,受到大众私刑,这微缩复制了他所遭受的国家迫害;另一方面,乡村是一个特权的隐蔽所,导演通过视频通话来行使权力,而他的任何决定都可能以艺术的名义背叛现实。
在这张阳光灿烂但阴风呼啸的乡村风情画中,没有图像是无辜的。
尽管世人又一次感叹这位叛逆导演在黑暗中坚持创作是个奇迹,但这部新作是帕纳希作品中最残酷的,可以依稀感到审查似乎在压倒他的坚持,并开始在其中留下非常深的创伤(050)。
是30岁的光棍亚胡。
亚胡生长在这个贫穷而传统的村子里,依照从小被教育的传统生活,准备重复着先辈们的一生。
亚胡无论是没有机会还是没有能力,不读书而是像先辈一样安分种地,既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去走私挣钱。
替村里长老去蹲监狱,因为长老有老婆孩子需要照顾,而亚胡光棍一条,一个人吃饱牢饭,全家不饿。
亚胡要向村里其他姑娘求婚,长老们告诉他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会引发血腥冲突,到时候别怪我们不罩着你。
亚胡只好作罢。
亚胡等着他剪过脐带的姑娘嫁给他,然而村里的大学生被退学回来了。
大学生追求理想是好事啊,你追求亚胡的未婚妻干什么,她又不叫理想。
亚胡找到未婚妻的父亲说理,未婚妻的父亲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不要污蔑我。
亚胡村里来了个首都人,首都人用相机拍到大学生和未婚妻之间在传统中不该有的亲密。
亚胡希望首都人明事理拿出照片帮帮自己,然而首都人不但不帮他,还要在他的传统上啐上一口老痰。
亚胡决定用农村的方式去亲手教育教育大学生,然而长老们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你给村里丢人了。
亚胡遵循着传统,却被长老们牺牲着。
亚胡求助于城里人,城里人却啐在他的精神基础上。
7.5,边境到底有没有熊,说的其实能不能跨境的问题,无论帕纳西,还是剧中村庄要私奔的年轻人,还是戏中戏中的演员,留下还是离开都是一个复杂难解的命题,就比如剧中导演在跨过边境一刹那是那么忐忑,内心的恐惧显然要比传统现代的观念差异、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要更难纾解。帕纳西在监禁后拍的电影美学思维是先进了(对阿巴斯的美学理念多有继承),不过现实性有刻意打造的感觉,缺了一点由影像本身散发的力量,这种纪录和虚构之间的矛盾或许永远也无法解决。
构想太棒了,成片太粗糙。前半段我打瞌睡,后半段旁边姑娘直叹气。会再看。
看不下去
边境以外的叙事是对《特写》的反思,而边境以内则是对《随风而逝》的改写,内部文本远比表层叙事更暧昧和真诚,且你无法要求一个连拍摄自由都不存在的人不去拍摄自己被囚禁于其中的系统和事实,这是“何不食肉糜”。一个电影人只能依靠继续拍摄来保持与现实之恶的距离,然而摄影机的权力在现实之前又如此无力、虚假且僭越,以至于录像在大海面前不得不停止,记忆卡不再具有留恋的意义,帕纳西一面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一面又对自己行动的紧迫性提出质疑,一面步阿巴斯后尘,一面又对他的结论感到虚无。
不管是发生在德黑兰的逃离德黑兰,还是发生在村里的被驱逐出村庄,都看的极其压抑,很多时候人轴起来,逃不开无法理解这四个字,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何呆在一个边境村庄,也无法理解自己为何不肯逃离,也无法理解为何一个男人可以随意指定女人属于自己...就如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只是一个拍电影的,却被视为头号敌人。
生活總是比電影更具戲劇性
太自恋了,不如写篇演讲稿在镜头前念好了。
2.5吧。政治需求盖过了戏中戏嵌套的有趣之处。
今年SIFF目前为止最打动我的一部。多的不能说,看了就知道。/ SIFF2023第5部@美琪
不必对帕纳西太苛刻,因为他光是举起摄像机就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生命。(Ciné Lumière Screen 2)
4.1 开局就白眼,拍摄小孩那里可以直接和《随风而逝》对比,看看什么是谦逊而又自然的拍摄,主角像是在此处游离的野魂。帕纳西在处理这种关系总会代入一种不对等的视点以及不真诚的镜头
Jafar Panahi老毛腔不改,政治宣传淹没他一贯想表达的,也不能忽视手法的蠢笨。
电影在别的导演手里是画笔,在贾法·帕纳西的手里,是一柄利剑。
#79威尼斯# 帕纳西自编自拍自导自演的双线叙事,镜镜到位,字字诛心,一条线以他所拍摄的故事为视角,借城市中产控诉体制压迫下的无路可退,一条线以他自己避居处的生活展开,借乡村底层的琐碎描述井底的矛盾与无知。即使知道威尼斯要跪舔北美商业片,还是呼吁请把影帝,导演和金狮都给帕纳西,因为甩主竞赛其他人十万加条大街,一部好电影彻底治愈了之前全部烂片的PTSD
令我們恐懼的是熊,還是無熊?
# Venezia 79th 红毯【A】戏中戏的两层叙事构筑冲突与困境,摄影机的权力在导演的受制下几近剥夺,拍摄的无力与自由的追逐碰撞呼应,而当戏中的拍摄转为真实的记录时,原本简约的表意呈现复杂的姿态,对社会矛盾敏锐体察的细流汇聚成一片混沌。终于,帕纳西所带来的不再仅是典型境遇中同时包含残酷与风趣的社会学观察,而是只身一人走进影像呼应的真实,小心翼翼却进退维谷,用无声之势抛出种种触及大象的质问。重拾一切只需跨越边境线那么简单吗,我们为什么被迫进行着名为自由的逃离?No Bear. No Fear. So who made that bear?
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被打破,不管是举起摄影机还是照相机,帕纳西都陷入了困境之中,而这一切的根本是因为他记录了真相。熊在这里成为了引起恐惧情绪的象征,唯有逃出边境才能抵达无熊之境。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只要是影像,就都具有其自带的政治性,所以有没有虚构已经不重要了,有的社会根本就不接纳虚构,帕纳西的国籍说明了一切。
#siff# 真是很独特的现实讽刺电影啊。没有自由,没有希望,没有未来,只有压抑,每个人都害怕有熊的时候那些人就达到目的了。联想到世界杯伊朗全队拒唱国歌支持国内女性维权运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在此地能看到这个电影就是胜利了。
确实,感觉太钝了。虽然是伪纪录片形式,但是充斥着虚假感和刻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