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过去了。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仍旧是心目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被其他电影所超越的一部作品。
“雅克布-法比安,今年32岁,职业不定,目前从事广告行业,现居沙佩尔大街十七号……您还需要知道一点儿什么吗?
“ 世界上下颠倒,道德的标准已然失效,各种权利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在这种混沌中,法比安,这位道德家,他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那里研究着生活。
随着法比安的倒下,30年代也悄然而来。
“道德家并不是要为他的时代举起一面镜子,而是举起一面放大镜。
”Erich Kästner在他的书《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中指出,今天,人们对“法比安“的理解会比当时少,因为它绝不是一本”不道德“的书,而是一本绝对道德的书。
在第三帝国,品味和判断的标杆被国家化了,它们以各种短语的形式被体现与传递,随后又被数以万计的民众所吞噬咀嚼。
这样一个事实直到今日都在腐蚀着广大群众的判断。
时至今日,即使这些判断标准能够随时代再生,变成一些新的、更准确的判断标准,然而新的判断也仍在被古老教条疯狂地渗透着。
这些标准化的判断准绳就像大规模接种疫苗一般被植入人群中。
这样的过程仍旧与从前没有什么不同。
许多人仍然不知道,并且也不可能再知道,一个人可以,并且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
然而即使他们开始努力这样做,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开始。
巨大的失业率,继经济萧条之后的精神萧条,遍地吸毒成瘾……这些都是危机风暴来临的信号。
在暴风雨之前,毛骨悚然的平静也没有缺席——心的惰性就像是流行性的麻痹。
它驱使一些人面对风暴显得如此沉默,而这些人即将会被洪流推到一旁。
电影借魏玛世代控诉当下社会,90年过去,人性和疯狂依旧。
法比安消失在河水中,哪怕是带着对这混乱世界冷眼旁观的冷酷,然而他跟随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奋不顾身地去想要救那个在自己想象中落入深潭的小孩。
他忘记自己的弱点,就这样安静地被水流吞噬,所有的挣扎和言语都化为两声气泡,犹如勃鲁盖尔画中的伊卡洛斯般的坠落—— 世界仍然不痛不痒,死去的只是个人的死亡。
就连后世的观众都要在下一秒平静的水面拼命寻找他的痕迹。
法比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这是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足够的耐心会看不下去。
讲真的,前一个小时在硬撑看下去,不知道影片想让观者知道什么,那个糜烂不堪的社会、国家、年代吗?
唯一好奇的就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法比安的命运走向何处。
但看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带给人惊喜的故事。
影片用一种老电影的方式,夹杂着黑白片段将时间定格在在1931年。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距离今天将近一个世纪)那是一个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那是一个大规模失业的年代,那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年代,那是一个很糟糕的年代,德国的情况最糟(也就是影片的选取地)。
1. 这是一个为爱奔走的故事吗?
两个少男少女相遇,男人帮着女人推着车,散布在城市的夜晚中,看似是一帧帧浪漫图景,但来自灵魂深处的问题、思考与对话,却稍显沉重。
没错,他们就这样相爱了,原来真的有一眼定终生,对,就是这个人了,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在说;“我发誓,我将一生一世只全心全意地爱眼前这一个人,绝无他人。
”他拿着失业的抚恤金,连房租都没有交全,用了大部分的抚恤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件她喜欢的衣服(包装的精致点儿);她没有钱,但却用心布置了一份温馨的“大餐”;他想留住她,为她写了试镜的台词;她对别人说,他们订婚了;面对贫穷与失业,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可以的”!
2. 物质和精神没有交叉点吗?
用猪肉冻和土豆代替一份大餐,她说:“把它们想象成别的东西”“炸肉排”想象它们的做法和味道;面对诱惑,她说;“他可以给我一份事业,租合适的公寓”好像那里什么都有;诱惑?
他没有吗?
两次本可以接受少妇莫尔的“帮助”,但他想体面的生活,他觉得,他可以。
物质和精神有交叉点吗?
可以跨越这道鸿沟吗?
理想主义者永远在天上,那么耀眼、光彩夺目,那么难以到达;现实主义者永远周旋在地上,一副俯首称臣的样子。
天与地可以相连吗?
海天相接?
还是一个混沌状态?
“只有我沾染了泥土才可以离开”3. 是什么在走向毁灭?
莫名的失业?
好朋友拉布德的死?
柯内莉亚的离开?
除了法比安,都在走向毁灭,充满乐观的理想主义者法比安在走向那个充满阳光的咖啡厅,他明明在走向去爱她的路上,毁灭的是什么?
不是他,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年代。
这是一部可以反复品观的电影,影片讲述的内容太多了(忠诚:这是反复提及的词。
从哪开始说起,他质疑她的背景;她怀疑裙子是用偷来的钱买的;死亡:秩序是死亡的开端;贫穷:挨饿都是因为口味挑剔……)
提前知道结局的时候猜测这是“用凡人的无常消解电影角色的戏剧性”,看完全片之后改变了想法——在二战来临之前意外(且无谓)地因为善良死去,对于法比安来说可能实际上是一个仁慈的结局。
开头段关于二战前濒临崩塌的德国社会和群像的镜头,让我联想到了之前看到过“人总是要经历精神弑父,如果身边没有一个值得革命的父亲,就很有可能会为自己创造一个值得掀翻的目标”。
不知道纳/粹时期狂热的集体主义浪潮,和二战前夕极尽的破碎自由之间,有没有民众在“精神弑父”需求上的关联呢?
法比安在崩坏破碎的时代背景里是一个出奇完整的人,他在亲情、友情、爱情和政治理念上都很是一个非常鲜明的“normal people”,normal到和他所在的荒谬时代以及身边人相照起来格格不入。
“我梦见失去她了,我感到恐惧,又为这种恐惧感到羞耻。
”能坦然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像树一样可贵的。
关于法比安父母的片段,很好地解释了他为什么在这样的年代依然能够像个normal people一样活着,父母就是树的土壤。
后半段基调温馨,但纳/粹主义阴霾也越压越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鲜活的人将会经历什么,要如何让自己的灵魂活下去直到一切结束。
战争和反人类是最高残酷,在最残酷的一切还没来得及发生的时候,因为一场出于善良的意外死去,知道爱人在等待自己,也许是法比安可能的人生中比较好的那一种结局吧。
又名:每一对二战兄弟都会有一个魏玛平行世界AU,但汤姆希林无论如何都活不到片尾🌹很会写独白的德人+契诃夫式的角色+新浪潮的混合风味,还有点默片时代冷冷的诙谐。
魏玛德国时期的柏林是一团等人收拾的乱麻,可是男孩女孩老人们还是带着无可救药的善良加一点臭毛病在这里生活着。
男女主的甜像路边草丛里带籽的野果,在这座城市的混沌中像唯二的人类始祖一样各自相伴。
法比安的朋友是一条明线,他早早地经历了得意和失意,最后留下这样的话:“死亡是必然,活着才是偶然。
”法比安在偶然的情况下迎来了他的结局,对于一个结构精巧的故事来讲几乎是天理难容。
他像一只喜欢在墙头行走的猫,天生有优柔寡断作足垫,走过碎石断瓦而毫发无损。
他本能的柔和总是能抵消他的锋芒,即使往罪恶的方向走了相当一段距离也总会迷途知返。
时间悄悄地流逝,他从没有站上过时代的潮头,从没体验过从浪尖跌下的绝望,却也不知道脚底的哪个漩涡会把自己吞掉。
大厦将倾的魏玛德国,法比安和他的朋友们却在善良或懦弱中被死亡先于罪恶选中,巴比伦柏林中的人们在罪恶中浸泡得苍白。
法比安最好的结局是溺亡,这样法比安还是法比安,即使他的生活再糟糕,他还处在生活当中。
爱情、文学、事业以及政治——这些在大萧条下疾速蓬勃又猝然凋萎的“宏观词汇”——证明了诗人的生命周期,法比安之所以还挣扎活着,是因为斯蒂芬和科妮莉亚不愿意失去理想主义,这些支撑了法比安的世界,因此他是完全幸运的。
我们看到了台尔曼、希特勒的戏份,因此我们不得不将以上的词汇(生活、爱情、文学、事业、政治)和时代联系起来,彼时彼刻。
关于内容我不能说得更多了,再说要犯忌讳了。
关于风格,我感觉很像黑塞的作品,尤其是前面,那种在一个方格子里面讲故事然后用日记告诉我们所有人在想什么的方式,但是那种手持摄像机摇晃和分镜的手法又让我们意识到这是在一座城市里,一座充满欲望的城市。
但我没有记笔记,我只能凭借回忆来描述,总之风格很让人印象深刻。
一部伟大的作品。
法比安说,在这石头的城市里,找不到什么可以留恋的德国老大楼,还真多喜欢用石头造的,不是那种大✖️的民房。
那是乡下房子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石头房子挺棒的,用暖气保温又隔音。
这部电影相当致郁系,一开始法比安在柏林声色犬马、寻欢作乐。
他虽然是个文学博士,只能在报社工作,而且还被老板以他只适合做文学不适合办实事为理由辞退。
他的好友拉布德在读文学理论的博士后。
我想在1930年代这样的两个人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在战后灰色的社会大环境里,大部分人失业,得过且过,淫乱不堪,因为生活的困顿和战争带来的恐惧迷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法比安和拉布德,我觉得是这部电影里唯一两个理想主义者。
拉布德家境优渥,却因为自己的精神洁癖忍受不了未婚妻的背叛,爱她却不能接受他,他想改变世界,给社会带来进步和光明,却被纳粹当作反动分子,甚至学校由于他过于进步的思想怕他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而对于他出色的论文不予通过。
双重打击之下,拉布德也迷失了自己的理想,他也放纵自我,找性工作者发泄自己将自己沉浸在性爱之中,但他始终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这个社会带给他的痛苦,他选择自杀。
而法比安呢?
他虽然遇到真爱柯内莉亚,但她的真爱为了成为电影演员,选择陪睡50多岁的电影主管,还要求法比安接受他,法比安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双重打击,他离开了柏林,回了老家。
火车上,她又遇到了带着巨款潜逃的性瘾女人,女人之前让他给自己的男妓院当秘书,和她一起生活,在火车上又邀请他一起去法国,法比安坚定地拒绝了。
他在这样混乱不堪的世界里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他的人格令我动容,他还爱着柯内莉亚,他甚至打算接受和柯内莉亚这种畸形的关系。
然而,理想主义者没有未来,正当他打算去见柯内莉亚时,却在河边看到了从桥上跳下来的小孩,以为他要自杀,他瞬间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拉布德,他不管自己不会游泳马上跳了下去。
他淹死了,后来孩子却自己爬上了岸。
真是可悲的结局。
“我应该去当教师,只有孩子适合拥有理想”。
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从小,国内的教育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
然而等我们长大后,大部分人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困顿于生活的无力之中,无暇顾及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
只有孩子,他还可以幻想几年,以为自己拥有光明的未来。
“理性和公正的人不会获得权力”。
确实,国内是人情社会,谁看你公正?
巴不得看关系,能力是其次。
“那种他渴望的体面、人道和正常的人真的值得向往吗?
”这句话谴责了电影里随波逐流、丧失精神和道德节操、为了生活而苟且的人,他们反倒长命百岁,而理性主义者,坚持正义的他们却英年早逝了。
英雄,以为自己保护了群众,却在燃烧殆尽时被群众抛弃,群众不会记得英雄所做的一切,他们只看当下和眼前。
这部电影很长有3个小时,而且分镜头很多,但是我还是入迷了,因为我就是那个“教师
《法比安》是一部完全贴合我审美的电影。
剧情上和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有点接近,但是叙事风格更私人更文艺。
大部分是夜景,镜头有些摇晃,深邃的男低音做旁白,很多时候都是怼着男主的脸拍,配上又像诗又像梦呓的长句子。
穿插着街头的一些看似无意义影像,也想勾勒出一个正在虚无盲从中走向毁灭的柏林。
在我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里,生活就该如此,时时刻刻都要分崩离析了,闯了大祸,失去了所有,都没有关系,随时可以坐火车逃开眼前的一切,一切不过都是电影中一个承启转合的桥段,都会哗啦啦地从眼前闪过,融化在酱一样浓郁跳跳糖一样斑斓的夜里。
信念的崩坏,期待的落空,反抗的渺小,任何伤心都不算什么,只够一个镜头,只够凑几秒的剧情。
马上,你的生活将再一次发生巨变,你将完全忘记伤心的原因。
电影似乎有探讨投入生活和思考生活的关系,法比安一会儿游离一会儿倾注全部的热情,颇有些《局外人》的影子。
而且讽刺的地方在于不管怎么样法比安都得不到最想要的,全力以赴的时候只不过失败得更加惨烈,保持距离的时候接踵而至的都无非是Plan B,“第二选择”。
最后的失败也是意料之中。
只有和爱人在一起的时间是鲜亮的。
“甜点我想要三个吻”。
——“马上来”。
结尾到来之前,我想的是:把电影当成现实吧,去在想象中重构我的生活,跳脱出眼前的无逻辑,努力让它朝预设的方向发展,一切只是为了精彩剧情服务,已经让我开始觉得轻松。
结尾的戏剧性给人当头一棒,也许想说个体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无非是一些噪音。
我更愿意去实践的是结尾之前的故事。
起码可以像法比安一样想,我有追求,我有爱,我有想法,也许还多少有点感知力和才华。
如果生活让我失望,那就回到那个让我思考让我痛苦让我沉浸的熟悉的世界里,在那里我将感到无比安全,无比自信,无比正常。
该片的叙事方法较为高级,通过二战前德国魏玛共和国一个年轻人的日常,展现了那个时期德国的人文风俗、世态炎凉。
文学青年法比安的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与这个国家一起幻灭,故事发生时,主人公寻找着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有着美满的回忆,但是最后,他的工作因为动荡的社会丢弃了,他的爱人被权贵阶级拉去拍电影了,他的朋友因为论文辅导的教授受到政治分子的威胁,而没有通过,最后自杀了,他自己最后在准备奔向幸福时,因救人而溺死了。
一切好像看上去都是个人的遭遇,其实是和整个社会即将动荡而崩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影片的服装、道具、场景艺术设计风格鲜明,描述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各种风貌。
影片还穿插了大量的黑白纪录片影像,来证实这个社会背景的真实性,同时穿插了一些广播背景声、标语,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周围出现,一队又一队的士兵走过,秘密警察在搜捕人员,显示出开始动荡的德国社会。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青年,声色犬马的时代,一场荒谬,最终慢慢沉入水底。
电影开场击中我心:
对时代绝妙的注脚,悲剧在三个街区外发生,房东却希望能在出租屋里创造一个“体面的”世界,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中产似乎都有着同样可爱的德行:努力维持幻想,被戳破后还拒绝面对现实,当然,这是因为享有一定资产后,自然可以找到些许依托,真的很好笑。
这部电影长约3小时,以至于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让导演填补任何自己想要填补的要素,作为一个观者,我试图将这些要素掰扯开:与Fabian相关的内容,以及与Fabian不那么相关的内容。
(这种区分是极为主观的。
)电影前半个小时几乎都在刻画Fabian所处的时代,这一部分也是整部电影里最为“出彩”的一部分,(因为它真的出现了很多色彩(笑)——炫目的灯光下,堕落的政治,凋敝的经济,混乱的道德,一切离深渊只有一步之遥,回顾历史,当时的德国的的确确,已在地狱边缘。
头痛,看图吧,很明显,摆烂!
直接来讲Fabian:全片Fabian和Cornelia分手再复合共三次——Fabian 和Cornelia相遇的场景,恍惚间我以为我在看爱在三部曲,宿命般的相遇,穷酸落魄的文青和还没出名的小演员,这种角色设置如果不发生点什么那真让人说不过去!
果然,一见钟情,“我可以为你破例”,哪个文青能受得了这种告白?
nobody!
Fabian作为一个文青,自然也是“无师自通”,两个人在事后进行了一场绝妙的角色扮演,注:全身赤裸。
哪个文青能受得了这种“把戏”?
PS:强调一下,本篇中提到的文青,多半是指我,F&C的恋爱经历太像我勒!
这里Fabian第二次与Cornelia见面,非常值得注意:可能“直男”很难感受到女友真的有什么变化,但是,可以这么说:
怎么这么会说?!
这句话真的破防。
之前写不下去是懒得分析,现在写不下去是开始思考要不要给前任打电话...这部电影非常好。
1931的德国是一种山雨欲来的氛围,经济不景气,一战的阴影还没有消失,纳粹就又要崛起了,Labude的命运伴随着迷离彷徨走向毁灭,Fabian的爱情是这其中的亮色(这三个主演都好喜欢,希林真是越发好看了)
欣赏不了。。
看不进去🙈🙈
很诗意,但电影史“麦田里的守望者”太多了。
22/2/3:汤姆希林挺会挑片的;
当两人隔着话筒相约的那一刻,就有点预料到结局了。对于男主来说,诀别是不幸的。而对于世界来说,他没有经历那糟糕的时代,是幸运的。地狱之门打开,爱情戛然而止。真的好希望有谁去通知那个每天下午3点静候在咖啡馆的女人“他,来不了了。”
三分之一过去后,迷乱的气质逐渐消失,被更为平和的叙事所取代。可是越是平和越是悲怆翻涌,在更大的混乱到来前,法比安死于昨日的世界。是拍时代也是拍城市,摄影极美,颗粒带来的疏离感分外美妙。偶尔闪过的纳粹、广播和报纸皆是时代的侧写,想要成为电影演员是为一点无意义的美,等待不来的爱人亦是如此。可亲爱的,至少我们拥有欢愉的昨日。
4.5星。Old time的优雅和decadent. 制作极其精良,一众演员都很出色。
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方式的杂糅,令人眼花缭乱却对人物塑造没啥实质推动。全片最精彩的就是来自原著小说的旁白了,使观众一窥原作的高度文学性。另外,镜头晃得叫人想吐,过多的失序败坏了美感,只让我觉得摄像师手抖得厉害,越发感到固定机位和轨道摄像的可贵。
1931年的柏林街头,魏玛共和国正在走向消亡,大萧条时代即将到来,纳粹开始在街头崛起,文学博士囊中羞涩写小说度日,好友死于一个笑话,女友为演员梦而舍身,“学会游泳”成为最荒诞的预言。
一开始觉得色调有些问题,越看越觉得,这种现代感,不就是当下吗?才华横溢的理想家死于卑鄙玩笑,将鲜嫩可口的爱人献给50多岁的老头,往亲人落魄的口袋里偷偷塞钱。我会每天下午3点都在咖啡馆等你,如果你不明白,我们的过去就没有意义。在一场又一场热切盲目的呼喊中口不能言,淹死我的不是河水,而是那颗仍抱有幻想的心。(看到第一眼就觉得会再看一遍又一遍,写得真好啊,居然没有原著可看,使人痛苦。啊!难受。
太沉闷了没兴趣看下去
电影主题过于深奥!
对于这群耽于幻想毫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实在难以共情。
吸引我的部分仅占1/3篇幅,却勾起我对自身处境3倍的难过。
爱会让我们再次分离。
当代德国电影里常见的杂糅、拼贴等手法,《法比安》都有。黄金二十年代的大城市,在格拉夫电影的前半部转变为令人叹为观止的万花筒效果。但也许是为了带出某种诗学立场,特别是作者、演员和制片人之间的冲突,格拉夫突然在后半段为这部电影造出了一个爱情故事的核。这个过度感伤的情感故事不仅将凯斯特纳精辟而几乎愤世嫉俗的笑话和批判变成了自怨自艾,更是把法比安这个维特式的道德向人物变成了笑话。当最后他的日记在纳粹焚书里烧毁,你不由得怀疑这是格拉夫对凯斯特纳的嘲讽。
柯妮莉娅出现了 镜头就稳了,温柔了 就像法比安的内心
刚读完《破碎的生活》看了魏玛一代孩子的一生,再转头看这部电影其实挺唏嘘。只是前面那部分实在不好看,理论上都懂,什么诗意、拼贴,但是现在真的只想看看更本分一点的叙事方式。
倒吸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