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Veronika Decides to Die,自杀人生,凤凰涅盘,维罗尼卡决定去死,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乔纳森·塔克,埃丽卡·克里斯滕森,丽纳·欧文,维克多·斯勒扎克,芭芭拉·苏科瓦,梅丽莎·里奥,大卫·休里斯,弗洛伦西娅·洛扎诺,Eric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剧照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剧情介绍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薇罗妮卡(莎拉·米歇尔·盖拉 Sarah Michelle Gellar 饰)是一名28岁的女青年。在旁人的眼中,她无疑是一名“成功人士”——有一张漂亮的面孔,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处舒适的住所,这些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对于薇罗尼卡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可是,只有薇罗尼卡自己知道,她内心中的那个黑洞是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无法填补的,在这个孤独而又冷漠的世界里,茕茕独立的她要忍受多少的痛苦才能安然的度过枯燥而又乏味的每一天。终于,忍无可忍的薇罗尼卡做出了决定,她决定去死。 似乎就连死神也对薇罗尼卡格外宽容似的,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她终究还是被先进的医疗技术给救了回来,可是医生告诉薇罗尼卡,由于药物的缘故,她的心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能时日无多,而正是这离死亡越来越近的生活让薇罗尼卡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窗外是冬寂天下第一煎饼侠后海不是海加点浪漫汤屋街物语鹰眼我真的不想失去你握住我的手幸运钥匙握三下,我爱你我的宝贝猎犬强盗好家伙永恒的初恋新上海滩世间路战斧骨7号差馆美声家族之苦2围城红箭阿提克斯研究所魔乳秘剑帖杀死两个恋人终极硬汉侠僧探案传奇之大兴赌坊边域之城刘伯承元帅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长篇影评

 1 ) 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拍成了爱情救赎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非常可惜。

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被保罗吓到,因为他太过于细腻地描述了女生女性的心理和恐惧,难以想象是一个男人写出来的,这种感觉在看他的《十一分钟》时也经常出现。

我觉得这本书在写自杀的企图时真的写的非常好,我们通常觉得做出自杀这种行为是因为遭遇到了什么,一定是因为生活中出现了重大变故,但veronika不是,事实上书中的veronika在外人看起来是很正常,一个24岁的年轻女人,刚开始稳定工作,没有遭遇灾难和创伤,平时并不像一个出格或是abnormal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决定去死了,所以说戏剧化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决定去死。

我觉得非常可惜的是,只要导演根据书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拍就会很好看了,为什么要改编地这么平庸。

我觉得以书里想表达出的想法和其细腻程度,完全可以拍成和时时刻刻相媲美的电影,我真的觉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1. veronika自杀的过程。

书里面是蓄谋已久的,吃了很多药,veronika抱着一种“我已经好好劝服了自己,活着接下来的生活我都已经知道,并确定对我来说没多大意义了”所以决定自杀;而电影处理成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or因为焦虑服药过量。

这两种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veronika decides to die是决定去死,我觉得电影处理的太平庸了。

因为veronika是一个abnormal的人,她的想法很悲观,但是你又没有办法说她的想法完全不对,在书里有很多段落描写了ver对生活、工作、爱情的看法,一些是她自己看到的,一些是她听说的别人的经历,这些都是她给自己的自杀找的理由。

而电影的处理太鲁莽了,最多只能被理解为潜意识想死所以服药过量。

2. 在书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ver服药之后躺在床上等死,没事干的时候随手翻了个杂志,发现上面一篇文章的作者在调侃她的家乡斯洛文尼亚是个没什么人知道在哪里的国家,她为这么件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事耿耿于怀,就在她筹划了6个月的自杀计划将要完成的最后几分钟里。

3. 书里面设计的一个对比是,veronika是一个很年轻的女人,24岁,年轻,漂亮,本应该充满活力,人生刚刚开始,而她又没有遭遇什么灾难和创伤,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计划地自杀了。

4. 觉得很可惜的地方是,电影结局之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医生铺垫,ver的一次次与其他病人的交谈、接触带来的思想转变,导演全都认为不重要,不提及;尤其是,来演讲的教师和ver的对话,以及之后ver感受到自己思想的转变,感受到自己对新体验的渴望,这些书中写的让人充满感慨的地方全部一笔带过;电影中本来应该是这些东西的地方,ver应该在教师演讲,并和教师病人讨论,最后得出感慨的地方,电影里只放上了ver对着男孩自慰,书里的东西全部都没有提。

所以ver的转变就很莫名其妙,只是因为欲望就不想死了。

5. veronika和其它病人的接触,交流,电影拍摄的和书中完全不同,电影只表现了病人的疯癫之处,很少表现出病人的思考和正常交流,尤其是在ver入院后和她交流最多的马莉,一个已经好了却无法出精神病院的人,以及据马莉所说的很多没有勇气的病人,因为惧怕外面的世界,就心安理得的留在精神病院里,很多人在veronika入院后都受到触动,开始思考起自己的生活,这些改变电影一点没提。

6. 书中医生骗veronika她只剩一周左右的生命了,这短暂的时间对于本来就想要寻死的ver产生了压力,使她从一开始的觉得“好吧那我就多等几天再死”,到后来的“不,即使我活不了几天我也要离开精神病院去直面生活”;也正是这一消息,让那些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却还是在精神病院安心生活的人动了要回到生活里的念头,他们觉得,这样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与精神病院的氛围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刚被救回来不久却又要死去,这对他们的生活和想法也产生了冲击,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这些,所有的这些转变,导演全都不拍,只拍些没所谓的花草风景慢镜头。

太可惜了,导演和大部分只看高潮转折点的人一样,只看到了荒唐的能最快吸引人眼球的地方,自杀,自慰,爱情的救赎,医生的计谋,这些摆在台面上,最容易看到的部分,可是在这之下呢,veronika为什么自杀,因为什么突然想对Edward自慰,是爱情吗还是突然对爱和生活产生了欲望,是什么一点一点让决定自杀的veronika最后带着Edward一起逃离精神病院?

这些书里费尽心力写的,导演全部略过,所以拍成这样:马莉突然就有勇气出院了,Edward在走廊走着走着,突然就不想装傻了也要离开,作者的细心解释全部不提,所以没看过书的人才会觉得莫名其妙啊,怎么就因为爱情就不会死了?

才会觉得ver把生死寄托在爱情身上,寄托在别人身上,这种活下去的理由与死相比太轻浮了。

在书中,一点一滴的契机和改变,最后对爱和未知的向往,全部被粗暴处理成对漂亮男孩自慰的欲望然后变成爱情双双飞走了,简直看得我…太无语了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天哪这拍出来可能会比飞越疯人院更好看啊,会和时时刻刻不相上下,如果强调思想的转变说不定会更好,真是没想到早就有人拍完了,还拍成这样。

我觉得保罗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得到它们应有的地位,太可惜了。

 2 ) 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

电影的表面,讲的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后的一系列经历。

一开头,电影便以第一人称的独白讲述“我”——薇罗妮卡眼中的一切。

周边,地铁里、工作中,一切都按部就班,大部分的人都是麻木地混日子。

而“我”,如果不出意外,也将按照既定的社会标准轨道前行,结婚、出轨、麻木地继续生活。

这种人生一眼可以望到头的感觉让“我”绝望,身旁麻木的人与氛围让“我”觉得窒息。

所以,样样达到优秀的“我”决定去死。

是啊,既然生活一眼可以望到头,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薇罗妮卡没死成,她被救回来了,并且被告知,由于身体受到药物的损害,预计她只有几个礼拜的生命了。

得知消息,她一开始因为要等待死亡而愤怒,想通过偷取药物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却在与其他病人,尤其是与Ed的互动中,逐渐地找到了自己欲望,也因为欲望的苏醒而重新燃起了生存的欲望。

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对一切失去兴趣,当然还有无用感带来的羞耻感等,而且病情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

所以本片借助这个背景推进故事的进展。

医生为了燃起薇罗妮卡的欲望,根除她的病因,从而彻底地阻止她再次轻生,而对她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这里不讨论这个方法是否在临床上有效,也不讨论医疗过程中是否涉及了道德问题。

这里,我想讨论的,只是这个故事背后的隐喻。

人生有意义吗?

如果没有意义的话,我们还要活下去吗?

如果有意义的话,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我们每个人都真的把生活活出了意义吗?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这个说法。

这个说法的存在与流行,恰巧说明了我们希望把日子过出意义,也正说明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只是在混日子,因而才需要这样的提醒。

即便我们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墙上,每日一看,每日一提醒,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呢?

我们忙忙碌碌,只为了忙忙碌碌,于是,我们还活着,但是内心已经死去。

没有人杀死我们,是我们自己杀死了自己。

灵魂的死亡与肉体的死亡,麻木与死亡,区别有多大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在混日子呢?

为什么我们觉得没有把生活活出意义呢?

在电影里,薇罗妮卡的父母来访,谈起她曾经热爱弹钢琴,甚至获得了著名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但是按照世俗的眼光,搞音乐的多是穷艺术家,为确保将来的优裕生活(which她也达到了),她并没有继续音乐的道路。

说到这里的时候,薇罗妮卡不愿意继续往下谈,她的情绪很激动。

无论是父母的决定,或者是出于对父母的顺从,抑或是因为世俗社会准则的内化,薇罗妮卡放弃了音乐,放弃了她曾经的梦想,压抑了她的欲望。

这种压抑,这种内在真实想法与外在行为的不一致,带来了麻木感,让我们觉得在混日子。

这种麻木感是很多精神问题的起源,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里借医生的口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那么这个精神病院便会空了。

而所谓正常的人,如电影中冥想结束后老师所说的,只不过是相对的正常,我们每个人内心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不一致,虽然不至于进入精神病院,但是由压抑带来的麻木,并不罕见。

正常与有病,界限很微妙。

那么,我们又能怎么做呢?

“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这个说法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了我们,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了,那么你觉得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压抑的程度不高,我们还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的desire是什么,那么赶快去做就好了。

如果压抑的程度太高,已经不知道我们要什么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多花些力气,去寻找真实的自我了,也就是要寻找到与自己的真实连接了。

做我们想做的事,做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这本身便是意义。

贴在墙上的“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如果我们看不到,那么,只有让别人来忙了。

比如,来自医生的一个弥天大谎。

 3 ) 微小新天地的重要性

主题是一部09年的美国电影,不太有知名度,IMDB评分也不高。

主要讲的是一个各方面综合条件相当不错的年轻女性,精神抑郁自杀不遂,被医生施计拯救,还邂逅一段爱情的故事。

抑郁症和精神病话题在电影领域几乎是要被演烂了,毕竟电影需要造梦,在常人中“精神病”就是梦里的事情。

天朝来说,这个主题是真正的烂,范冰冰的二次曝光就是例子,把精神病人理想化成一种莫名奇妙的天才状态,外表孤独冷漠内心才华绝世,这样的逻辑里,精神病=张国荣。

但现实世界有这样才怪好吗。

好天赋是上帝的礼物,精神病就只是精神病罢了。

当然有可能好天赋带来的高智商可能会影响天才与常人的相处,导致天才孤独感比较强,精神病概率高。

但逆向并不成立。

而按照这部电影的看法,抑郁症的精神世界大抵是因为在一个笼子里,无关太多智商。

Veronika来自一个不算健康的家庭,但确把自己经营成人生赢家,集齐青春、相貌、高薪、爱情多张卡牌。

这样判断来是个倔强聪慧的人,顺利成章的会有自己的梦与独立的价值观。

她不认同行尸走肉磨灭理想的上班族,抨击green is the new black的时尚逻辑,不喜好向自己求婚的十好男人。

朝九晚五的时光里充满无限吐槽的火药味。

她的眼里这一切都太无趣,能够预想的规则化未来并不值得期待,无聊大过欢乐,性价比一算不值啊所以决定要自行一死。

剧情的发展是Veronika自杀未遂,确被告知有了自杀药物引起的心血管脆弱,几周内还是要挂。

于是Veronika破罐破摔生活随便过,没有包袱内心坦荡,但一个纯粹的灵魂容易遇见真爱,于是火速邂逅了男主。

在移情热恋的浪漫节奏中知道自己重获健康,从此过上了愉悦的生活。

电影的中心在Veronika遇见的这个男主桥段,让她跳出了原来绝望的牢笼,拥抱新希望。

编剧的逻辑初看起来有点非黑即白的二元主义,但细想不无道理——世间所有的不高兴都是因为被困在自己的牢笼里。

失恋可以靠新恋情化解悲伤;无趣可以靠新趣味重拾希望;如果有什么难过可以让人闷闷不乐常挂心上的话,那不过是因为当下生活太过乏味不丰富。

所以就算是庸人的我们自己 ,更会懦弱更易畏惧,甚至在这个钢铁森林的城市里大多数时候不敢谈什么自由的欢乐,但还是要尽可能的过上丰富充盈的日子,持续的遇见微小的新天地,至少可以侍养好自己的灵魂。

虽然很俗,但确实认同:爱是精神世界的超级上帝,一场邂逅就可以拯救Veronika。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会点亮生活,这是微小新天地的最直接形式。

 4 ) 生活的真相在别处

偏好女导演,其实是种心理暗示。

自怜的情绪和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使得女性选择彼此的相互慰籍,身体上的或者精神上的。

原谅我把观影与性扯上关系!

这不是刻意的。

或者说是同病相怜的认同感能帮助我摆脱语言画面和所有表达的障碍,更容易走近电影的里层。

影片伊始,张扬的画面,华丽的心理抒写。

我享受着细节处的共鸣,心甘情愿,奋不顾身地带入。

薇罗尼卡决定去死。

影片开头缓慢地冷静地交代着缘由,用抑郁症的角度回顾一个年轻女子的一生。

所有周围的人、事件、感情都被虚化。

甚至女主爱恨情绪的起始之处父母,连一双背影都没有出现。

丈夫孩子、婚姻家庭也都含糊其中。

人生站在一个点,回望里,除了渐行渐远的记忆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能有什么催促我们继续前行?

所以步履缓慢的人更接近死亡。

薇罗尼卡自杀的过程,缓慢的音乐节奏。

电影从她决定去死开始。

服药自杀后濒临死亡的体验就已经是高潮。

缠绵的溺水和行进的音乐,把死亡表现得唯美,节奏仍然舒缓,张力却沁人心魄。

抢救声在另一个世界喧哗着,终于女主活了过来,音乐戛然而止,影片陡然回到现实里。

自杀昏迷两个星期后她醒来,发现自己在一家精神病院里。

薇罗尼卡如大多数自杀未遂者一样,继续自杀。

再次吞下致命药丸的时候,我是那么希望她能成功。

这是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当然她一定会被救助。

然后是一段精神病院的描述,那些寄居在边缘人群里的孤独灵魂。

最后,不说话的病友,雕刻般的美貌男子爱德华,与薇罗尼卡互相救助,逃离疯人院,在城市的日出中拥吻。

在童话故事的结局里,生命的真相其实并不遥远。

我认为把电影简单理解为先抑后仰的励志片是不合理的。

最后的几个镜头里,精神病院的汤普森医生也终于逃离医院,与痊愈的病人作在公园的长椅上,相视而笑。

女主的室友,那个出场时说了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的病友,也有个很长的镜头。

这个从头到尾都没有交待她病在何处的女人,坐在桌前,木然进食。

她胳膊崴着,身体的病态变化,不忍让人记起那段残忍的针扎治疗。

我们在努力拯救着生命,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精神病院里这些置之死地的治疗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毁灭着我们。

我们用了无意义的人生相互支撑,生命的真相永远在别处。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Veronika Decides to Die(2009)更新描述或海报导演:Emily Young编剧:Larry Gross/Roberta Hanley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大卫·休里斯/埃丽卡·克里斯滕森/梅丽莎·里奥/乔纳森·塔克/艾瑞卡·吉姆佩尔类型:剧情官方网站:http://www.veronikadecidestodiethemovie.com/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上映日期:2009-05-16片长:103 分钟又名:自杀人生 / 凤凰涅盘 / 维罗尼卡决定去死IMDb链接:tt1068678

 5 )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这片看过后开始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从昨天到今天,经过一天的发酵酝酿后,加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关于“抑郁”的感悟,刚巧又碰上我最近在看的书《逃避自由》,我突然觉得书中描写的状态跟电影描述的状态很符合,虽然个人的语言不是很能表达得好,但这些都促使我写一篇心得体会,首先上一段《逃避自由》中摘抄的文字:“一旦赋予个人以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一旦个人面对着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他就面临两种抉择,因为他必须克服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

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一个人,且用不着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与完整。

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

这个第二条道路永远不会再把他与世界融为一体,永远也达不到他作为‘个人’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事实是,一旦分离,便不能再返回。

这是一种摆脱难以忍受之境地的逃避,如果这种境地继续下去,生活将不可能了。

因此,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这种逃避便具有强迫特征。

它多少还带有完全放弃个体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

所以,它并非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

原则上讲,它是一种见诸于所有精神病症现象中的一种解决方式。

它缓解了无法忍受的焦虑,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

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活动。

”我想维罗妮卡代表了大部分生活在机械的强迫活动中的现代人,由于长年累月不得不被迫“适应”,完全丧失了个体性,完全没有了“自发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当然得不到由衷的幸福感。

如此,潜意识自然要采取措施,于是她的自杀不过是潜意识以这种方式在唤醒她自己,提醒并警告她注意,让她看到并照顾自己的真我。

维罗妮卡代表了这样的一个“乖孩子”群体,因为儿时的过度听话,导致没有自我,一切都生活在父母的安排,良好的生活道德规范下,这一切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吗?

不是,这一切是“被强迫的”,于是,抑郁出来了,反抗出来了,在治疗过程中,“钢琴”是她的一个解药,死而复生的儿时梦想激活了她的内心,才让她从要命的压抑自我,适应规范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不乖”才是拯救内心的良药,不是按别人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去生活,而是按自己内心的要求去生活才是解药,才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才是成为“自己”。

再摘抄一段,“大多数心理学家想当然地认可他们自己所在社会的结果,认为那些与社会不合拍的人就是没有价值的不健康者。

另一方面,与社会合拍者则被认为更有价值,更合乎人类的价值尺度。

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

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

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精神病症状和遁入幻想生活寻求拯救。

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我想,抑郁也许只会发生在有梦想,有思想深度的人身上吧。

总之,电影就是反应了人类的这一矛盾,如果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委屈压抑自己,如果你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保留自我,有点难度,只有自愿沦为精神病,你从中二选一吧,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冒沦为神经病者的风险,所以生活得勉强,痛苦又焦虑。

最好是选择第三条路,既适应社会,又不丧失个体性,也就是维罗妮卡恢复后能够欣赏日出的这种状态,从消极自由到获得积极自由。

 6 ) 精神的出走

关于人生,我向往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能够让人永不知疲倦,好像没有死亡,不需要为任何的未知而恐惧。

近一段似乎不太好,常常被并不轻松的梦打扰了睡眠。

因为担心很多,患得患失很多。

头脑中都是问号和巨大的哀伤的感叹号,挡住了风景。

隐约再过一年我就会成为28岁的Veronika,披着成功的人生和灰色的人生观,有着让人羡慕的小小成绩却没有找到人生的乐趣。

生活中交杂着各种欲望,可能某天就被绊倒在途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起来……我不会像Veronika那样极端,相比她不得宣泄的人生压抑,我的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相同的是,我应该也遇到一个可爱的人,他打开我心扉,我抚慰他伤痛,在四目相对、时光流转间找到永生的幸福感受。

电影里,这幸福,要感谢医生的谎言,关于Veronika只有不多生命的可怕谎言。

这让她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看眼前的世界,又在情节上激发了浪漫的爱情。

Veronika睡着了,而刚刚重获得新生的爱人,悲怆含泪看着远处绯红的朝阳,以为她死去。

这让我想到莎士比亚笔下喝毒药的小情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没有打对时间差,而失误恸失生命及爱情。

很温柔的编剧显然给了观众一粒糖果,男主角并没有在误会女友Veronika死去的时候就跳海轻身。

而在他雕塑般站立着,周身洒满朝阳的光辉时,爱人醒来,给了他一个再一次的拯救……一个拥抱,我知道他们从此会幸福了。

对于作为观众的我,深知爱的等待不仅是时空上的错位,更有如神灵的捉弄。

那我们何不玩笑一些的面对这种残酷分离,一个人的时候,就尽情的去做哪些两个人、四双手会显得太杂太吵的事情吧。

总之,人生每一刻的幸福就是要去懂得享受现在独一无二光景的时候。

扯得略远~我也精神出走了!

总结本篇,类似《逃离疯人院》的情侣版,今天的我看它,很喜欢。

 7 ) 想说几句 ^_^

怎么说呢 有时后我也会陷入和她一样的死胡同 感觉这世界是个骗局 相信年轻的朋友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吧 一旦出现这种感觉 我会不由自主的看一些比如说《单向度的人》之类的书 从里面找一些反叛现实的思想 但是不知为何就会绝望 难道是现实太过强大已经容不下哪怕一小点质疑它的声音了吗 薇罗妮卡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我不仅敬佩她以死来对抗现实秩序的勇气 我更为她找到了生命真实的快乐而感到高兴 有人说一看见xxoo就觉得俗不可耐 我是不赞成的 我不觉得xxoo是很俗的一件事 相反它是神圣野性而自由的 真的现实不是简单的 现实中的xxoo有时的确很让人欲哭无泪 商业+xxoo 政治+xxoo 婚姻+xxoo 年轻的生命 你们能分清其中的区别吗希望 仍有爱 能超越现代文明加在她身上的桎梏 当现代文明的大厦 因无尽的贪婪和骄傲而倾倒 那混着原始土壤的爱 能保存下 希望的火苗爱 越简单 它的生命 就越强p.s 我也自杀过

 8 ) 打开心门向蓝天

“当欲望来临,你会感到害怕。

”如果你将大门关上夜晚将永远伴随阳光不会涌进不会和你招手所有人都在跳舞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希望降临在我身上如果你将大门关上夜晚将永远伴随我拿起瓶酒永远不会干杯但有时我知道你的双眸在向我问好你是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如果你将大门关上我将永远不会再见到那一天“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

我冒险对她撒了谎,我决定用它来测试我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让那个真正的“自我”展现出来,只有那个真正的“我”才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ps:一开始觉得电影好有文艺气质,故事性很弱。

到最后发现是自己错了,一环套一环,最后抖了个小包袱。

电影中几个配角人物塑造也很成功,玛丽,布雷克医生,布莱尔。

配乐很赞,两首钢琴曲很好地诠释了人物心理的发展。

沉溺痛苦是人的权利,离开更需要勇气。

 9 )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我也是

维罗妮卡有着完美的生活,美貌,金钱和事业。

而这一切就是导致她自杀的原因。

因为她找不到不死的理由。

“我想要的都有了,而往前看,未知而危险,要不,就到这儿吧?

”很喜欢那个童话小故事,当所有人都喝了井里的水,你该怎么做?

维罗妮卡决定不喝,我也是。

这个世界上,没人理解你,他们觉得你疯了,不正常,不走绝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他们打压你 嘲笑你,逼迫你,求医生把你治好,而你 发不出声音。

然而谁能永生,谁他妈的还不是要死。

 10 ) 被死亡总比自杀来得瘆人

1981年出生的年仅28岁的薇罗妮卡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在她这个年龄较为奢侈的东西,一份很好的工作,不错的薪水,看似美满的生活,但她眼光看得太远也太广,很多微不足道的烦恼被放大,膨胀,以至于重到她自己都无法承受。

于是她选择死亡。

像每个选择死亡的人一样,平静的上完最后一天班,微笑着回到家,音乐响起,喝酒,吃药。

然后坐在电脑前想要把内心最愤懑的所有东西都发泄出来,或者这是所有自杀者的心态,对生命的不公,只有结束生命才能震撼所有人,这是一种惊天憾地的做法,或许他们都知道,静悄悄的离开,总会带来一场浩荡,这就是死亡,所要带来的结果。

自己恨的人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恨自己,自己爱的人也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爱自己,自己憎恨或讨厌的世界,也终于能知道自己的憎恨与讨厌了。

但是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自欺欺人的想到得到什么?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过自杀的念头,而付诸行动的,往往是愚昧的英雄。

倘若有天堂抑或地域,那些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人,会不会后悔?

看着自己想要以死改变的东西,人事物,照旧在自己的轨道前行,并且将自己的死亡遗忘,那将是多么的痛苦与不堪。

于是复活吧,倘若可以,生命再重来一次,我想不会再有人选择自杀了。

抑郁是人性最大的天敌,它足以要了你的性命。

而被死亡则是抑郁的克星,它可以让人苦苦争取活下去的机遇。

薇罗妮卡自杀未遂,被维莱特医院抢救过来并一直在此疗养。

当医生与护士当着第一次苏醒过来的薇罗妮卡宣布她的生命期限的时候,我想我是看到了她眼里闪过的一丝恐慌。

同样是死亡,这一次是被死亡,是没有具体日期而且短暂的被死亡,这是何等的可怕。

剥开华丽的外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过着和薇罗妮卡一样的生活,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厌倦……“刚结婚的第一年,我们会频繁做爱,接下来的几年,我们会慢慢倦怠。

然后他会有情人,有时候我想杀了他的情人,但我知道,以后他以后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情人……”事情也正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繁琐与循环着的,谁也不是谁的唯一,永远不是,这是真理,关于情感。

而关于生命与生活,似乎又被重新撩拨出来,发人思量。

生命应该是从属于生活的,生命因生活而精彩,抑或凋敝。

因此,捍卫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控生活,让生活从属于你,生命才算能安稳。

自杀总是源于对生活的绝望,而为什么会对生活绝望呢,事业的不顺,感情的挫折,经济的拮据……种种让人头昏脑胀的琐事都能成为自杀的理由,看你器重的是哪方面了吧。

然而自杀最终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以为死了你的事业就顺了?

你以为死了你的感情就好了,该回来的人就回来了?

多么愚昧的想法,转换一个方向,继续超前走下去,这才是勇敢者的道路,死亡你都不怕,活着还那么难吗。

薇罗妮卡终究没有死,这是一场善意的谎言。

用死亡逼她寻找生活的新方向。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当她发现她完全健康不会死去,她将会把每一天都当作奇迹来看待。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短评

单纯的对明显地鞭笞庸常中产生活有点审美疲劳…不及小说描写细腻及百转千回震撼。

3分钟前
  • OysterChu
  • 较差

失望。标题党的悲剧。

6分钟前
  • 很差

同为病人更适合互相疗伤

9分钟前
  • 重重是紊乱小姐
  • 较差

无用的镜头太多。半小时能讲完的事,磨叽了半天,导演很会拖时长。我看薇罗妮卡没啥毛病,就是缺少性生活。

11分钟前
  • 宽松睡裤又如何
  • 很差

最初以为她只是一部教化性质的文艺片。想不到整个剧情那么丰满,跌宕起伏。从故事开始维罗妮卡看透世事的决绝,直到进入疗养院的彷徨,到最后她得到那份终于迟来但是永恒的爱,观众的心跟着一起起伏,最后几分钟真是飙泪时刻。

15分钟前
  • 海中月
  • 力荐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19分钟前
  • CATCH-22
  • 推荐

这片子误导了多少人啊。Veronika如果仅仅因为遇到一个男人才能感觉到生的快乐,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界上,那么这种快乐转瞬即逝。生活的美好不是因为它本身是美好的,而是我们在残酷的现实世界努力创造美好幸福。

2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遇不到Edward怎麼辦?若Edward不愛她怎麼辦?當她發現她還有一生要過而必須從新過著朝九晚五日復一日的生活怎麼辦?比較喜歡原著開頭,但電影結局推進得比較有說服力。

26分钟前
  • C827
  • 推荐

题材很好,情节很糟。男主角是主演《100 girls》的那个,哼哼~

31分钟前
  • 苦果
  • 较差

书不错、电影不好、

32分钟前
  • VV.
  • 较差

每一天都是一个奇迹。我们活着,是因为爱,因为我们对生活那不可遏制的期许。

33分钟前
  • 古木尼卡
  • 还行

女主好看挺像Avril可你是為毛要突然把自己扒光然後自慰吖!真是呆久被同化了麼!所以這在講愛的力量咩?然後Veronika就等著如之前自己"期待"的那樣過日子吧連會死是假的都猜到了沒懸念,抨擊雜誌的點也沒怎麽用上啊!只是為體現帥帥Lupin的責任感麼0 0歌不錯

37分钟前
  • 黯黠
  • 较差

前半段的时候,让我想起一个同学:曾经拥有美貌好工作和舒适生活,然不知什么时候,变得不愿与人接近,厌烦生命,最近见面皮包骨的被吓上一跳。她不嗑药自杀没进精神病院,远离父母,少和朋友联系,每次见面也不知该和她说些什么……相比之下,电影的结局真是美好多了

42分钟前
  • IRA
  • 推荐

没看过书怕是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衔接莫名其妙。

46分钟前
  • 一座飞岛
  • 较差

前半段女主一直清新脱俗傲视苍生,宁死也不愿嫁人生孩子随大流。后半段立马性情大变拖着汉子为了真爱飞越疯人院... 大婶你自杀用的难道不是安眠药是春药吗?.. 其实影片一开始女猪翘着兰花指把药丸一粒粒放喉咙口就显示出她已经矫情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吞一粒都要仰下脖子,只有绿茶婊才会这么吃药.

48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全片只有前五分钟点赞……

53分钟前
  • 鸽子精
  • 较差

女主好美丽啊。

57分钟前
  • 哑年
  • 推荐

小说很喜欢,电影拍得太烂了

58分钟前
  • Cyan
  • 较差

好多与之共鸣的东西还是通过书能感受到

59分钟前
  • 修改时间
  • 还行

爱情成了拯救,而死亡也不具意义。

60分钟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