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春节之后上班没消停过,今天这篇文章算补个番。
本来都不想发了,因为热度蹭不上了,但是想想还是发出来。
因为这部电影很典型,它的优点缺点都十分突出,有助于教会我们用一种全面的思维看待问题。
前言二春节档,大年初一看的《流浪地球2》,大年初二看的就是《无名》。
之所以没选《满江红》,属实是因为《无名》的预告片剪得比《满江红》更有“范儿”。
而且,我知道程耳导演的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偏艺术的,这次的《无名》预告片却打上了大大的“超级商业片”五个大字,这无疑让人更加好奇了。
但经验告诉我,让一个导演彻底改变它的风格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把这五个大字当作一种“妥协了,但没完全妥协”的自嘲。
事实证明,这种心态救了我,让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部电影;如果一个观众真的抱着看商业片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他是要骂街的。
以我有限的艺术鉴赏能力来看,本片的镜头美学完美地融合了历史细节以及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但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片。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就围绕这两方面比较撕裂的特点展开。
但首先,我们要先看一下电影讲了啥。
一、电影讲了啥电影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比较琐碎,加上非线性叙事对理解造成了一定阻碍。
按照逻辑顺序来看,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8年,广州。
广州大轰炸期间,何先生(梁朝伟)目睹战火惨烈。
1941年,上海。
何先生已经是何主任,表面上是汪伪政权特务机构“76号”的高层,平日里主要工作是审讯、策反国民党特务;但实际上,他是中共特工。
何主任有一表弟,唐部长(大鹏),是“76号”的领导,与日本军人森大佐(森博之)多有业务往来,不过二人并不对付。
何主任有两个手下,叶先生(王一博)和王队长(王传君)。
两人维持着表面的和气。
一日,国民党女特务江小姐(江疏影)刺杀唐部长失败被捕,何主任照例审讯,却在行刑时放她一马,因而获得了一份日本要人名单。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
叶先生发现与自己疏远的未婚妻方小姐(张婧仪)在做暗杀日本军官的事情。
他不知道,王队长也在观察自己和方小姐。
1944年11月,上海。
汪精卫挂掉的消息传来,“76号”人心惶惶。
1945年,上海。
唐部长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代表,与日本人就停战展开谈判。
国民党急于对付共产党,因此不惜出卖满洲利益;日本人急于向太平洋战场调兵遣将,因此不惜少占一点关内便宜——这使得谈判前景良好。
为此,中共决定破坏谈判,利用日本要人名单,暗杀日军中的一名贵族成员,“公爵”。
何主任讲将情报交给交通员、自己的妻子陈小姐(周迅),陈小姐得信后,机要员张先生(黄磊)安排行动,成功将公爵暗杀。
森大佐带领叶先生率兵报复中共,杀死多人。
张先生精神崩溃,向唐部长投降,但被何主任杀死。
何主任因而暴露,却被一贯骑墙的唐部长放走了。
王队长垂涎方小姐的美色,也知道她的秘密身份,所以将她奸杀。
他以此挑衅叶先生,但自己也被干掉了。
叶先生受森大佐命追捕何主任和陈小姐,何主任保护了陈小姐,自己被捕入狱。
森大佐将叶先生彻底当作了自己人,将关东军要塞地图给他看。
然而他不知道叶先生也是中共特工,关东军的秘密泄露了,叶先生的苦肉计让他走上了黄泉路。
1946年,香港。
叶先生不露面地给陈女士点了一杯咖啡,去王队长家人开的餐厅吃了饭,然后在庙里被何先生从身后“抓个正着”。
显然,为了新的斗争,他们又要重新投入战斗了。
二、失败的商业片注意:我们说这是一部失败的商业片,但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从商业角度说,本片失败在哪里呢?
第一个问题,它不符合商业片的故事结构。
可以看到,我已经尽量压缩了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并尽量把相关的情节线整合到一起,但是呈现出来的内容还是很长。
长的原因,主要是碎,碎在时间跨度大、人物线索多,而我如果要把每个碎片都讲到,就没法概括得太短。
从商业角度来讲,这就已经是失败了。
商业片常用的通常是三幕结构:建置(setup)、冲突(confrontation)、解决(resolution),这个结构一目了然,一段话就能概括明白,让观众有比较顺畅的体验。
而本片使观众的注意力被漫无目的地牵引,因而会感到疲惫。
第二个问题,整部电影的类型化程度很低。
它既不是悬疑片,也不是动作片,像历史片又不完全像。
你说它是悬疑片吧,可是中共暗杀了日军要员,森大佐马上率兵突袭了中共秘密据点——如果是悬疑片,必然要交代一下这样的大转折是怎样发生的,是不是谁漏了马脚之类的。
但在本片中,这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按照编剧的意图发生了。
而且片中最大的悬念——叶先生的卧底身份——实在是太好猜了,本片其实根本没有悬念可言,有些营销号把这点吹得太过。
你说它是动作片吧,电影安排了动作戏但占比不高,这也是它唯一显得“商业”的地方。
但这些打戏又与整部电影冷若冰霜的气质格格不入,似乎还不如不加。
你说它是历史片吧,电影确实对历史细节的呈现很到位,但是似乎没有提供什么对历史的思考。
它当然反映了日军的残暴、中国百姓的苦难、中共的斗争,但无一不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有些营销号也把这点吹得太过。
其实本片在历史方面的贡献可以类比《星际穿越》在物理方面的贡献:后者制作了有史以来最昂贵也最逼真的黑洞,但是让人物凭借“爱”就可以穿越它。
商业片通常是类型化的。
类型化提供了预期,让观众知道自己将要消费到什么样的商品。
比如,恐怖片——那就是找刺激的,推理片——那就是练脑子的。
但本片却让观众有点吃不准自己在消费什么。
第三个问题,很多逻辑不符合现实。
我们很难想象有些情节会在现实中发生。
比如表面上为日本人做事、暗地里为中共特工的叶先生,被未婚妻痛骂“汉奸”时,可以肆无忌惮地去痛打日本兵——无论从他表面还是暗地里哪个身份来看,这样的行为都十分不可思议。
当然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后续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再比如机要员张先生叛变离开,交通员陈小姐却不离开两人的住处——这显得很不专业,因为符合逻辑的做法是离开已经暴露的位置,到备用位置与同志汇合。
结果陈小姐不仅等来了老公何主任,也等来了敌人。
商业片的逻辑必须要和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观众——保持一致。
哪怕是科幻片、奇幻片也是一样。
否则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它自然也就不再是商业片——至于它能不能变成艺术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值得称赞的艺术处理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不是商业片,它就一定是艺术片——它还有可能是烂片。
我是异常反感用“艺术”来当作“烂”的挡箭牌的。
但《无名》有一些部分的艺术处理确实不错,还是值得夸一夸。
第一个优点,前文说过,对历史细节的呈现。
片子的场景、道具都十分考究,这一点无需赘言。
就像是《星际穿越》,哪怕让人物肉身穿黑洞,我们也要感叹这个黑洞做得真牛逼。
看问题还是要全面。
导演、编剧的历史知识显然也是比较丰富的。
比如电影反映了日本内部石原莞尔“蚕食”与东条英机“鲸吞”两种对华路线的矛盾,这种反映日本内部矛盾的情节在一般抗日题材中较少出现。
第二个优点,是试听语言。
我写影评时一直走文本路线,解读故事,但这次连我也能注意到本片的试听语言十分考究,这也是程耳导演的一贯优势。
比如广州大轰炸期间,镜头先给到日本飞行员座下毛色发亮、健康神气的军犬,然后镜头一转又给到地面上一条如落汤鸡一般的流浪狗。
两个镜头,就把日本士兵、中国百姓的情况交代得一清二楚。
第三个优点,电影为观众预留了解读空间。
事实上这一点算优点还是缺点,完全看个人。
如果你想看商业片,那么你不喜欢自己去解读,你期待一个确定性的故事——即便中间有很多欺骗和悬念,结局也是确定的。
《致命魔术》就是这样。
如果你想看艺术片,那么你喜欢自己去解读,你期待一个语焉不详的故事,为你留下解读的空间。
这一点的尺度很难把握,因为“语焉不详”稍不注意就会变成“不知所云”。
就《无名》来说,它绝对不是“不知所云”的。
本片的一大特点是,所有人物几乎都是“扑克脸”,很少有什么强烈的情绪——这个就像是谜面,观众要去猜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但是一个人的想法,怎么可能猜到呢?
这就要用到电影语言。
本片用了大量的非线性叙事,其实就是一个出谜面然后解谜的过程。
例如,电影开场,叶先生与王队长一起吃早餐——从时间线上看这是一个较晚发生的情节——两个人没什么情绪,只是闲聊;坐上车后,王队长微笑着责备叶先生抢了自己的排骨。
两个人看上去就是好朋友在开玩笑。
电影中段的叙事,补全了这个情节之前发生的一些情节,我们发现,王队长对方小姐图谋不轨,而且很清楚方小姐与叶先生的关系。
这个时候,再回看王队长微笑着责备叶先生抢了自己的排骨,好像就不是好朋友在开玩笑了。
就成了一个变态的皮笑肉不笑的威胁:你抢了我想要的女人。
只有经过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么一个小情节。
相反,如果人物的情绪太强烈,比如吃早点时王队长变态得明显一点,观众就失去了解读的动力。
程耳导演显然很喜欢让观众去花力气理解他的故事,所以他才设计了这么多“扑克脸”,然后又在视听语言里给观众留下蛛丝马迹,暗搓搓观察观众们的反映。
结语如果抱有正确的期待的话,《无名》这电影拍得还成,至少导演的态度是端正的。
程耳导演在知乎相关问题下回答说:“我可能不会讲太多解读的东西,我更喜欢躲在后头观察你们的反应”“电影拍完,导演不应该过多去讲解……剩下的就交给你们”。
这比那些电影拍得乱七八糟、还喷观众不懂的【 知 名 导 演 】那得强太多了是不是?
在《无名》定档后,就很期待了,只对个人而言,还是对20世纪30、40年代时期历史和故事是感兴趣的。
都说程耳导演的作品会不太好懂,为了能理解程耳导演的思维方式,特意补了补《边境风云》和《罗曼蒂克消亡史》,确实给我带来了看其他电影没有的感受。
大部分的电影作品还是会直给多一些,即使没有看全,前后的片段和直给的结果,大概其可以猜个大概。
但是看程耳导演的作品,真的是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然这次的《无名》也是值得认真观看的,一定要注意细节!
我觉得好的作品是需要用心去发现,首先可以通过镜头展现,这部作品导演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无名者,在那个时代,像影片中展现出的无名者太多了,真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他们一直在负重前行,致敬!
接着是演员的演技,来说说眼神,眼神可以传递出人的感情,心情,等等,学会捕捉眼神戏,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程耳的作品很细腻,慢慢观察,仔细体会,程耳的片子具有很强的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甚至CULT片的形式与风格,在国内真的是独树一帜。
属于是一种平淡中潜藏着巨大爆发力。
最后说一下,我们作为被尊重的观众,也要尊重好的电影。
陪着朋友一起来看的《无名》,还得是程耳啊,电影细节永远把控的那么到位,完全不输《色戒》《罗曼蒂克消亡史》啊!
梁生和迅哥的演技真心佩服,王一博给我蛮大惊喜的,没有让人跳戏的感觉,其余演员的表现也超好,王传君演技真没话说,张婧仪的造型都好美啊!
《无名》真的是把尊重观众记在心里啊😭,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看得出来非常用心了,这张电影票值!!!
明天继续二刷😭😭
全家人一起去看的,都说很好看,不管是老演员们还是新人都很棒,我觉得演技真的都在线,并且不管是配角还是群演人物都很鲜活,很饱满,有故事感,看完无名非常感触,眼神戏很多很好,十分震撼,看打戏的时候我旁边两个小姐姐也一直在感叹哈哈,真的需要留心细节,看的我手心直冒汗,画面感和音效也很强,有对比度,最后的反转也不错,看完出了电影院还愣了一会,能看懂的人自然觉得好,想二刷了,是个好电影,推荐!
上海的孤岛时期,是各个间谍机构活动最剧烈的时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
地下工作者们,没有姓名,抛弃自我,投身到一场一场的伪装中,在纸醉金迷中仍坚守心中的信仰,为理想献身。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沉重的话题,克制的表达,程耳用他的才华为无名者立碑。
画面色调偏暗,但屏幕外的观众,能一直感受到光亮,那是无名英雄们燃烧的信仰之光。
程耳的电影一直都是叫好不叫座,所以我对无名的期待值还挺高的,虽然说前期有不少争议,但是看完感觉完全值回票价!
导演依旧在自己风格内稳定发挥,商业片中还带有一点文艺片的感觉(见仁见智 我喜欢) 加上好多大咖,我觉得今年春节档的口碑无名稳了,王一博也给人的感觉很惊喜哈哈哈哈,就是拍片有点少买了靠家的影院先看下明天重刷
程耳,何许人也?
这位年少成名、江湖神隐的46岁导演,在《无名》闯荡春节档前,恐怕只在电影业内如雷贯耳。
但大众层面,对他知之甚少。
程耳 很惊喜,《无名》能有这样的胆量,勇闯春节档,也给沉寂多时等待回春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1.从“炮灰预定!
”到“会是黑马?
” 鉴于程耳导演以往票房表现和题材限制,各路预测机构在《无名》上映前,纷纷给出了几乎垫底的预测。
3.5亿的票房预测,预售开启前,《无名》已然成了春节档的“炮灰”预定选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无名》以小体量在春节预售中一路领跑4天,甚至比《流浪地球2》更早预售破亿,最终交出了1. 5亿的票房预售成绩单,让各路预测机构大跌眼镜。
《无名》带来的鲶鱼效应,让春节档预售成为一场厮杀,有豆瓣知名影评人评价《无名》犹如“蚂蚁雄兵”。
自此,《无名》不再是春节档“炮灰”预定,取而代之的更多议题是,“《无名》会是黑马么?
” 而程耳仿佛在用他所写的《无名》主题曲歌词回应:“不妨再等一等”。
“炮灰”OR“黑马”,不妨再等一等。
在春节档厮杀中,《无名》显得从容不迫。
一如刚开始的电影宣发,别的电影都在狂轰乱炸,抢占宣发时机和阵地,唯有《无名》每次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把跟观众有来有往的“互动”暗藏在海报或预告中,却意外引发一波波热议。
不紧不慢,甚至被网友戏称为“耳里耳气”的宣发,给了《无名》独特的气质,反而在春节档显得更引人注目,成功勾起观众的兴趣,最后都体现在了《无名》漂亮的预售成绩单上。
《无名》不按套路出牌,以一种先锋试验的方式开启了春节档的历险。
2.程耳的“变”与“不变” 一直神隐的程耳,因为七年磨一剑的《无名》,走入了观众的视野。
程耳是集编剧、导演、剪辑于一体的鬼才导演,毕业作品《犯罪分子》就让他在业内名声大噪。
但年少成名的他,却产量很少。
对电影,他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不随波逐流做量产的爆米花电影,一直坚持走强烈个人特质的品质电影路线,酷爱非线性叙事方式。
在《无名》GQ的采访中,程耳那句“我不会让狼狈被围观”,让人格外动容。
不用明说,2017年《罗曼蒂克消亡史》仅1.22亿的票房,俨然成为程耳导演生涯永远的刺痛。
程耳在和鲁豫采访中笑称,家里的狗,太太取名“大麦”,说明她对自己还是有要求的,虽然她没说。
程耳用一种真诚的自我调侃,在阐述着理想主义的导演,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中所遭遇的困境和阵痛。
看似无用,然而努力并不会白费。
除了无法给投资人满意的票房,《罗曼》其实给予程耳的有很多。
声称已经进入演戏最后一个阶段的梁朝伟,因为看了《罗曼》很是喜欢,称没有想到国内有导演能拍出这样的作品,他也想拥有这样一部独特的电影,便欣然答应出演《无名》。
程耳对作品近乎强迫症的高要求,是他导演生涯中难以改变的习惯。
《无名》用了2台地表最强摄影机阿莱65,满足他对于电影高品质的要求。
不变的是,程耳还是不爱试戏,挑演员很大胆,且有自己独特的标准。
程耳在《无名》上映前接受鲁豫的采访时提到,自己并不认识王一博,仅因为一张他的照片,就找来黄磊帮忙约王一博面聊,一个下午的面聊时间,就让王一博成为《无名》第一个敲定的演员。
这个选择,让今天的程耳自己都感叹,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程耳谈到,在他以往的作品中,演员的年龄层次其实偏大。
很少接触这样年轻的演员。
选择年轻演员,也是程耳在做出改变。
《无名》不仅有梁朝伟、周迅、黄磊等老戏骨,更有王一博、张婧仪等年轻的面孔,吸引了更多年轻影迷的关注。
一如在《无名》宣发前期还酷爱纸媒宣传的程耳,后期已经欣然接受直播卖票的方式。
“直播没链接嚒?
”已经成为了程耳的一个梗。
在“变”与“不变”中,程耳交出了《无名》这份答卷,等待市场的验证。
3.艺术与商业的“共频” 当《无名》在预告片打出“超级商业片”这几个字,很多人曾表示过怀疑。
但当电影跟观众正式见面,这种疑惑被一扫而空。
《无名》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共频”。
关于电影的本质,电影人默认法国电影理论宗师安德烈.巴赞的说法:“电影是对时间的凝视。
” 电影是一种叙事艺术。
厉害的导演,擅长把时空打碎,进行重塑,让电影更加艺术化,当观众能从中找到线索将故事还原,豁然开朗,甚至有很大的成就感。
唯有集编剧、导演、剪辑于一体的导演,才能将这种电影艺术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程耳是国内少数具备这种能力的导演。
同时,电影是有气质的,这种气质很多时候是电影导演赋予的。
在《无名》中,程耳赋予了镜头语言生命,每个镜头仿佛都在呼吸,甚至带有节奏感。
在《无名》的镜头下,演员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让人信服,仿佛他们就是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物。
《无名》在上映前在小范围进行过点映,有业内给予的《无名》的评价是“强烈作者风格的商业类型大制作,这种作品只有在学院派出品人的支持下才会出现,成为主流市场大片。
”也有业内点评《无名》开创了“作者+商业”的大制作主流电影新模式。
在《无名》发布的同名主题曲MV结尾,程耳打上了 “尊重观众,观众不应该被低估。
”从《罗曼》到《无名》,程耳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艺术与商业共频的通道,在电影工业化的道路上,保留导演的个性。
电影,不能只是流水线可以量产化的爆米花电影,更需要更多能让观众愿意反复刷,每刷一遍都能产生更多领悟的高品质电影。
正如程耳所说:“比商业更商业、比艺术更艺术,是一种可以为之奋斗的电影理想!
”
节奏紧凑,剧情紧张,结局巨爽!!!!
谢谢看的意犹未尽!!
必须二刷!!
迫不及待!!
牛逼!
开始会有几个线索,后面随着剧情逐一展开。
可以享受解密的乐趣,但是非常好理解~过度都超级丝滑,一整个全神贯注。
人物关系人物立场,最后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结尾真的爽翻我的每个毛孔,不剧透,大家自己去看!
《无名》几乎是近来最让人有讨论欲望的电影了吧,不说超质感画面,成功的故事框架,布局独特的故事线索,只是其中隐喻那一部分,就够我们分析很久,沉浸很久。
比如关于食物的隐喻,影片中出现了蒸排骨、呛虾、拿破仑。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象征情节,便是分享食物,尤其是分享同一个(份)食物,代表着分享和和平,好像是一种结盟的默契——我们掰开了同一个面包,就不会掰开对方的脑袋。
但是这部一开始,王一博和王传君吃早餐,王传君点了蒸排骨,被王一博吃掉了大半,后来的车上,王传君一直在抱怨这件事,并且说“你知道什么是早餐吗?
早餐就是自己点自己的”,不愿分享的意愿非常明显,这也预示了两人立场不同和最终对决的那一幕。
有人问为什么王传君扮演的角色S了,其实,他必须死,他和王一博的角色,一同杀戮,一同休闲,一同吃饭,偶尔聊天,他们的不同结局,才能给观众看不同选择者的不同出路,也是导演和观众一起探讨主角出路的一种方式。
而影片中多次吃饭的情节,且多以森博之为主,也在呼应汪伪和日方试图在缔造“和平”,但是这和平是虚假的,当你不想演下去,就可以提前离席,所以梁朝伟提前离席。
也在表明他彻底自掀身份。
几人吃饭,森博之永远是吃得最多最自如的一个,他觉得自己是这桌的主人,用虚假的“和平”做借口,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这些人勾结,欺负他们的同胞,和这部戏的其他情节一起表明他们的嚣张。
王一博多次和森博之单独吃饭,而在多人饭桌上吃得很少,给森博之传递的感觉便是可以和他达成私下的投诚和交易,这也是他最后成功的原因。
饭桌上多次出现呛虾,有没有人觉得,呛虾和井下的劳工很像?
在红酒或是水泥中,还有活气,但是死是必然结局,虾还在挣扎,可是那些劳工只是静默着,其中一个人还捻着佛珠,真的很悲怆,而另一方面,呛虾和汪精卫死后的特务部也很像,只是他们比劳工挣扎得更剧烈,有人还在侥幸,森博之觉得自己无论去哪,哪怕是战俘都会被优待;有人布局,比如大鹏知道这个组织迟早取消,怕人多口杂的泄密,于是安排王传君和王一博自相残杀;梁朝伟迫不得已暴露后,把自己做成一张弓,射出最利的箭,最利的箭完成了任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影片最后王一博在香港吃呛虾的时候,真的让人触动,他和他的同胞不再任人鱼肉,不再是挣扎在死局里的呛虾,他们独立、自由,这时候咔哧咔哧的吃掉那些虾子,是解脱、是自由,也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很喜欢拿破仑,很甜蜜的食物,充足的糖分和美好的口感,可以给人以最大的慰藉,影片中的真夫妻梁朝伟和周迅,用拿破仑传递消息,感觉有充足的信任和沉重的浪漫,而梁朝伟为了保护周迅和其他秘密,被迫暴露,和王一博凶狠缠斗,非常有魅力。
梁影帝鲜少有这么“正”的角色吧,这些道具和情节结合一起,会让人自然而然的把斗争、牺牲和牺牲后换来的美好,联系到个人身上,更加感人。
关于土地的隐喻。
说这个之前说一下梁朝伟和王一博的形象转换。
在片子开头广州被轰炸的时候,梁朝伟是劳工的身份和面庞,在防空洞中沉郁凝视外边,然后镜头一转他衣冠楚楚的去斡旋于特务之间。
而王一博出场便是衣冠楚楚的特务,但是一切结束后的香港,他穿着夹克,是很普通的市民装束。
这可以看做是,战争让普通人离开他们普通的生活投入战斗,而无数人希望的战争结束不过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也在昭示山河破碎必然身世浮沉,而梁朝伟和王一博都不是软弱的人,所以有着投入战斗的决绝,也有着回归普通的幸运。
但是有的人没有办法回归,比如软弱的张先生,凶残的森博之。
有趣的是,黄磊和森博之都提到过自己的土地,他们对自己的土地充满向往,但是一个是需要他人付出惨重代价才可以回归,一个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想要隐匿到自己的土地上,必然有人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梁朝伟对黄磊的提问,和最后王一博对森博之的对话有某种相似之处,两人都非常的淡定,梁朝伟微笑着,循循善诱,王一博说你让我想一想,然后点燃一支烟,虽然两人心中都是坚定的锄奸念头,又有些不同,梁朝伟是淡定的,甚至会让人临死都如沐春风,一击得手。
王一博是邪气的,他青筋暴起,他说等等的时候,你会觉得,经年压抑的仇恨在他的心中冲撞而出,当他不再伪装,对于森博之来说,他就是恶魔。
同样的锄奸行动,梁朝伟演得更像“我是来度你的”,而森博之没有被度的价值和必要,所以他必须死得恐惧而狼狈,死后也要谢罪的姿势。
他们多次提及自己家乡的土地,无论是被伤害的和给予伤害的,综合影片中多次的俯视这片土地的视角,有人在保护这片土地,有人在造下满身罪孽后想要无辜的隐匿到自己的土地,这两者必然不可共存,影片的这一段,尤其王一博对森博之说的话,我真的是血液凝固,不先透露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影片中还有一点关键道具:报纸、旗帜、领带周迅和梁朝伟潜伏多年,他们送出的情报当然不止一次,但是在影片中有迹可循的,我感觉是森博之说出德对俄宣战后,梁朝伟的眼神,和后来的拿破仑蛋糕,可以看出这里梁朝伟赶在第一时间送出了这份情报,因为当时延安和苏联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这份情报至关重要。
然后多日后,镜头一转,拍到报纸上刊登出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的消息,这个镜头语言应该就是在呼应前边的拿破仑传递吧。
报纸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王传君杀害了张婧仪后,故意把报纸扔到王一博可以看到的地方,于是开始了他们二人的试探和拉扯。
报纸第三次关键性出现,是刊登了大鹏的死讯,明示了这位骑墙派的结局。
关于大鹏的画面,有一个非常的有象征意义,就是大鹏站在两面旗帜中间,画面简洁而有冲突感,站在旗帜接缝处的大鹏,骑墙的身份呼之欲出。
王一博的领带多次出现,这里抱歉一下,我暂时没有二刷的条件,所以需要稍后写一写。
最后说一下关于片名的隐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早早的注意到,整部片子,中国人大部分是没有名字的,而日本人,比如森博之这种重要角色,是有名字的。
我觉得这代表导演的一种思想,无名者,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是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被伤害被践踏的人,也是无数的反抗着的牺牲着的人,他们痛苦 、悲伤、沉默、反抗、狠戾,作为个人他们可以是无名的,无名的他们在创造历史。
但是加害者,必须有姓名,必须不可隐匿!
昨天坐在影院里,听王一博对森博之的那段台词,我的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反抗者可以无名,加害者不可隐匿”,后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上一篇影评的题目,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听到的历史的回响,是我们的不可或忘。
谢谢程耳。
也希望作为导演的他,和作为演员的他们,无名可以成全名,功成可居。
我爱所有认真对待历史和电影的人们。
梁生和王一博那场打戏真的太绝了,真是拳拳到肉,还有后面中国胜利车上那个那个笑,惊到我了。最后一个我也是中国共产党,爆哭😭😭😭😭
剧情拖沓,节奏奇怪,这个导演比郭敬明还喜欢上海,上一部也是这样,现在看来毫无长进,别拍了谢谢
不知所云,故弄玄虚,这是什么玩意。这台词写的,生怕我看明白。
梁朝伟也救不了,乱七八糟的
3.5 《无名》的最大矛盾就在于以“有名”演“无名”。那种程耳特有的隐藏感、暗流涌动的氛围营造,碎片化叙事,有时还带有点出其不意的突发性行为逻辑,被明星制、主旋律宣传话语所“破坏”(好在整体破坏性不大)。梁朝伟、周迅、森博之等人的表现自不必说。只是王一博的确少那么点代入感,角色身份的游移感依然是不到位的(或者说用力过猛):坏得太拙劣,又好得不那么令人信服。结尾停在糕点铺再好不过了:前台小哥一个点头,配合周迅开场打开糕点盒的情报,可见这里是个地下站点。无名百姓的支持,才是抗战胜利的关键。于无声处听有声。结果片名出来后又来了个“我是共产党”,真真落俗了。《无名》是主旋律电影表达方式的又一新探索,以氛围破局,上次是张艺谋《悬崖之上》,上上次是梅尔维尔《影子部队》……
😅😅😅一分给周迅,一分给梁朝伟
画面是精致的,台词是讲究的,人物是美丽的,故事性是没有的
现在导演都喜欢把一个很烂的故事通过剪辑来升华吗?
非常好看的谍战片,太喜欢了,准备二刷
中间看的昏昏欲睡
6分,一言难尽。我看那酷似华仔的鬼子才是我党打入日本的最终级特务,那嘴跟个漏勺似的。妆造论证了发胶的重要性,可以把人从成龙抬成梁朝伟。王一博剧情全程中二满脸“妈耶被自己帅到了”的表情,看得出跟韩国学了不少反社会帅psycho的表现方式。全片混杂着「风声」梗和「色戒」梗,混乱的插叙剪辑和没有必要的反复动物食物意象属于中低端炫技水平令人看多了尴尬。⚠️另外电影刻意渲染了很多虐杀中国人情节,不建议春节阖家观看。
烟瘾大就别看了。无故事有情节。
导演想表达的很多,但他实力其实有限,根本做不出他自己想要的效果,整体就会很凌乱稀碎,说得好听那叫文艺,说的不好听就是没水平。演员不想过多做评价,但想说无论粉丝怎么吹,不行就是不行,观众长眼睛。总体不推荐。
就、梁朝伟蛮帅的……
程耳不是以镜头语音出名的吗?这部电影剧情混乱就不说了,连镜头都莫名其妙,观众没有感觉到美,只感觉到迷糊……
面无表情的最高境界
你给死鱼眼安排那么多对手戏实在是太残忍了
一直在等待王一博反转,我不信他会接一个纯反面角色
程耳真的太会拍了几个空境 没有台词 画面就极具冲击力真的情绪一下就被抓住了几处暗喻也给的特别恰到好处 一下就能懂每个镜头都有他要表达的东西 没有什么无所谓镜头两段打戏特别特别爽 没想到影帝六十岁的人了还这么能打 王一博自然是帅得酣畅淋漓 看完首场 迫不及待想二刷了。几处细节要再品一品!
王一博能不能滚出影视圈,真是看他太烦了,演戏不会演说话不会说,大年初一我看点啥不好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