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

三度目の殺人,第三度杀人(港),第三次杀人(台),Sandome no satsujin,The Third Murder

主演: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满岛真之介,市川实日子,松冈依都美,桥爪功,齐藤由贵,吉田钢太郎,莳田彩珠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第三度嫌疑人》剧照

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2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3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4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5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6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3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4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5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6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7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8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9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20

《第三度嫌疑人》剧情介绍

第三度嫌疑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重盛朋章(福山雅治 饰)是一名律师,某日,他接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委托。被告人名叫三隅高司(役所广司 饰),他被起诉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并且用火残忍的焚烧了尸体。为了使高司免于死刑的惩罚,朋章开始巨细摩遗的梳理起了案情。可是,让他感到疑惑的是,高司的杀人动机始终都隐藏在迷雾之中。就连高司自己对于动机的论述也屡屡发生着变化。 为了弄清楚案件的真相,朋章走访了死者的妻子美津江(齐藤由贵 饰),美津江奇怪的态度更加深了朋章的疑虑。咲江(广濑铃 饰)是死者的女儿,她的出现让案情终于有了头绪,然而这种种的蛛丝马迹却将案件的整个真相牵引到了另一条道路之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月上江南之狄仁杰洗冤录打扫狄金森第一季魔方游戏之罪杀一年十二个男人橘子郡男孩第一季太阳与波莱罗燕赤霞之五尾天蝎消防站的王子爸爸的卖冰单车万里归省在路上渔岛怒潮红色之路黄玫瑰加利和拉特纳抽搐症候群拳霸3仁川登陆作战监视者建群囧事哆啦A梦:大雄的宇宙小战争2021小孩都是魔鬼吧眼镜蛇第六季人事美魔女·椿真子溺水小刀雀斑公主黑狱断肠歌2无期徒刑第二面

《第三度嫌疑人》长篇影评

 1 ) 审判还是救赎

一开始被电影的低分吓了一跳,以为是枝裕和跨界拍悬疑片拍砸了。

然鹅看完,是枝裕和就是还是是枝裕和嘛,还是平静的讲一个故事,给这个充满冷漠、不公的社会一个高级黑,只是不同于以往的家庭故事,这次讲了一个案件。

什么反转生硬,什么真相,什么逻辑,那都是嘲笑这个世界,是一次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乎这些吗?

没人在乎。

而三逾,他胜利了,他不在乎生死,不在乎是否救了那个女儿,他在乎的是,他终于这一次掌控了这个案件,掌控了这个律师,掌控了这个世界。

一如他离开法庭时经过广濑做了个放生金丝雀的动作,是暗示他救了她?

还是他故意让我们认为他救了他?

谁是审判者?

谁是救赎者?

我们就像最后站在十字路口的律师一样困惑了吧。

这就是高级的是枝裕和。

 2 ) 三观不能接受

除了几帧镜头,几乎看不出枝叔作品,平庸也就罢了,影片的三观也绝对不值得提倡,为了不让女孩说出被老爸性侵的事实(女孩已表示不想把这个事埋在心里)男二宁可自己被判死刑(说出来可免死)。

如果有那么一些片段还算悦目的话,那么最后的价值观一出,简直是要给整部影片负分了…反正是枝裕和,已摔下神坛,他的电影票我是还了。

 3 ) 是司法制度出问题了吗?坏掉的是这个世界……

毕竟这是是枝裕和在中国院线上的第一部电影,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心里还是非常激动的。

过去喜欢是枝裕和,是习惯于他的从容清淡,对家庭单位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带着对家庭、社会敏锐真实的观察,带着机智的幽默感,戏里的那些人物,好像反反复复地讲述他自身成长的细节,但兜兜转转却离不开那一份亲情的羁绊。

然而这一次,和以往的《步履不停》《回家的路》《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更深》这类家庭题材片不同,是枝裕和离开了他长久以来的舒适区,进入悬疑题材的领域,带来一个关于杀人、性侵与庭审的幽暗故事。

有人说这是是枝裕和一次难得的转型,但其实这部影片,正是他早期作品的影子。

是枝裕和入行最初,在TV Man Union拍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纪录片,参与过很多自带社会话题的纪实作品。

对社会的关注,从那时开始就在他身体里埋下了种子。

后来,他拍摄了取材自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东京投毒自来水案件的《距离》,另一部获奖佳作《无人知晓》受到的也是80年代轰动日本的东京西巢鸭弃婴事件的影响。

虽然这些故事,没有直面而来的沉重和黑暗,但相比他后期的手法轻盈、情绪温柔的家庭片来说,是更具时代性,也更加压抑的作品。

所以,与其说《第三度嫌疑人》是转型之作,倒不如说是是枝裕和的一次返璞归真,在故事的厚重感与对社会的敏锐性上,又回归到了当年的状态。

反悬疑、反高潮电影围绕着役所广司饰演的三隅犯下的一起杀人焚尸案展开。

三隅拥有犯罪前科,曾在监狱里关押了30年的前犯人,于是他的第二次犯罪被检方主张施以死刑。

要知道日本虽然尚未废除死刑,但对死刑的判决往往慎之又慎,大多时候会以无期替代死刑。

而三隅的行为在他人看来,无疑是罪大恶极了。

福山雅治饰演的律师重盛在案件审理中途加入了三隅的辩护团队,以减轻判决力度。

但随着重盛越来越深入案件,掌握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并且越来越熟悉三隅,这起谋杀案也变得复杂起来。

片中共有7次在审讯室的对话,每一次都是对真相的一次重大的揭露,而两个人的距离也逐渐拉近。

尤其在最后一次,两个人的影子在玻璃上几乎重合,把戏剧张力推到最高点。

虽说《第三度嫌疑人》拥有很多商业悬疑片的元素,但是它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悬疑的悬疑片。

影片保留了是枝裕和的文艺风格,节奏沉静缓慢,台词耐人寻味,而在剧情上,处处都是反类型、反高潮。

我们以往熟悉的悬疑片套路,大多是在案件充满未知的不明朗状态下,故事在繁杂混乱的线索中,一点点帮助观众剔除无用和虚假的信息,最终指向一个酣畅、明确的结局。

而《第三度嫌疑人》的故事,更像是传统推理片的一个反向过程。

电影第一个场景,就毫无遮掩地将役所广司的杀人始末投射在大银幕之上。

但律师重盛介入后,更多的线索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死者妻子隐瞒丈夫工厂造假的事实,广濑铃饰演的死者女儿咲江透露了父亲对她犯下的长期性侵,以及三隅在最后一刻翻供表明自己从未杀人的态度……这些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交错缠绕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罗生门一般复杂的局面,也让案件的真相,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第三度嫌疑人》里三隅和重盛用七场层次递进、攻守转换的对话,制造了一幕幕看似是高潮的反高潮。

而结果最终却停在了模棱两可之上,三隅动机的善恶成了一个谜。

根本没有所谓真相真相,是悬疑片的最终目的,而在《第三度嫌疑人》里,它却变成了一个狡猾的概念。

或者说,其实根本没有真相。

影片后部,广濑铃杀人的画面和三隅杀人的画面剪辑在一起,两个人杀人动作相同、脸上渐上血迹的位置相同,但两人始终没有出现在同一画面,这暗示了三种真相:1)两人一起杀的人;2)三隅杀的人,在杀人时心中想的是代表女孩复仇;3)女孩杀的人,三隅替她顶罪,说成了自己杀人。

电影中,律师重盛对真相的态度,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最开始重盛只求减轻嫌疑犯的罪行,对真相毫不在乎。

他和检方第一次碰面时,检方律师说:一味地帮犯人减刑,让他们没有能力直面真相。

听到真相两个字,重盛轻蔑地笑了笑。

这个时候,真相对他没有重量可言,就像他教育晚辈时说的:又不是和罪犯交朋友,不需要理解和共鸣,一切都是为了辩护。

既然辩护是最高行为宗旨,那么真相的面目有什么要紧的呢?

但在拿到更多线索和证据,并且在三隅不断地更改证词后,重盛逐渐开始渴求真相,也变得偏执起来了。

他成了银幕外每个观众,在被云雾缭绕的谜团层层包围时,想要真相的渴望越来越难抑制。

这个时候,当他拍着探监室的玻璃大叫着,“求你了,这次一定要告诉我真相”时,占据他的是想要了解真相而不得的无奈。

真相就像影片里提到的“盲人摸象”中的大象。

人们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事实,无论拾获多少碎片,都无法拼凑完整,真相始终一幅残图。

无论是悬而未决的案件真相,还是对人审判人的疑问,电影到最后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

因为真相根本不存在。

是枝裕和在开拍之前,也没有预设过答案,而是在拍摄过程中,探寻着这些问题的结果。

所以,影片中看不到任何明确的立场,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反而一直通过三隅这个人物,不断地设问。

影片现在的片名“第三度嫌疑人”,但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第三次杀人”。

第一次第二次杀人,可以指的是三隅在三十年前犯下的杀人罪,以及在电影开头实施的谋杀焚尸。

而第三次的杀人,是法律杀死了三隅,或者说是,真相被杀死了。

司法制度出问题了吗?

那么,真相时被谁杀死的呢?

在这里,是枝裕和抛出了他在影片里最尖锐的质疑——对法律的思辨。

电影中,司法被塑造成凌驾于真相的存在,无论真相为何,这么一起轰动社会的案件,在法官眼里只是业绩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律师看来只是不同的立场。

过去在拍摄《如父如子》时,是枝裕和曾提到,他接触到的很多律师告诉他,现实中的法庭,并不是探求真相的地方,那只是个审判人的地方。

而《第三度嫌疑人》就是源于他内心由此引发的一个疑问:人审判人是怎么一回事,人能审判人吗?

从电影里看来,人之于人的审判是无所不在的。

三隅问过重盛一个问题,是不是相信世界上存在不应该出生的人。

当重盛被感性所控制,冲动地说出死者死有余辜时,他就变成了手握法槌的审判者。

甚至,重盛在帮三隅辩论时,也自问自答道:现在自己是在拯救,还是在制裁三隅呢?

拯救与制裁这两个带有明显善恶动机的词,也提前经历了审判的工序。

司法制度出问题了吗?

实际上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是,不仅仅是法律,是这个世界坏掉了。

拍摄时也不知道凶手是谁是枝裕和作品中常见的家庭羁绊,在《第三度嫌疑人》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存在,三隅和重盛的父亲身份,以及咲江的女儿身份,或多或少地引导了案件的走向,甚至一度让重盛越来越被感性所控制。

但相比导演以往的作品,电影中的亲情关系,同样是缺陷的,却并没有给出一个走向和解的温暖结局。

直到最后,《第三度嫌疑人》的亲情关系破碎得也相当彻底:三隅的女儿从未能原谅杀人犯的父亲;重盛面对青春期女儿的来电,也只能欲言又止地表达关心:而咲江受到的伤害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弥补与关怀。

三隅是影片最复杂的角色,却又被称作是一个空的容器。

役所广司在不同场次的对话中,赋予了三隅不同的性格维度,像是一个一眼望不到底的湖,暧昧模糊,时而平和、弱势,时而狡猾、疯狂,无论如何人们都没办法看到湖底的真实情况。

役所广司就像三隅被形容的那个空容器,他透露说,每一次演绎时都会完全相信这个角色,每一次都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他透过自己透明的外表,盛进了三隅的世界。

而役所广司强大的演技,也为他拿到了去年日本电影学院的最佳男配角。

是枝裕和在制作《第三度嫌疑人》时,依然和拍摄前作时一样,没有完整的台本,他也不过多涉入演员的台词和表演部分。

而角色关于凶手与案件的迷茫,大多来自于现实中演员的真实情绪。

饰演重盛的福山雅治在拍摄时也不知道三隅是否是真正的凶手。

是枝裕和在采访里曾经说过:“如果有些事情我先定了,就按照我的想法去走,但相比我强制别人做这些事情,还不如我和演员、和我自己、和编剧一起在拍摄现场寻找正确的答案。

”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是枝裕和,他的电影透着对家庭与社会的敏感,却始终止步于尖锐之前。

他曾说:“我作品中没有出现过这样,让大家觉得不要生下来才好的人。

说我的作品温柔没有锐度,确实是这样,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意图。

”毕竟,“一味地去展现人背后不好的东西,和挖掘人性深度,是不能等同的。

”所以我们往往能从他作品的温和中看到一些钝钝的棱角,就像《无人知晓》中那些覆盖着生活辛酸本质的日常情趣和轻快配乐。

这大概就是是枝裕和想要拍出的大海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无论是细腻的家庭关系,还是与社会相关的思辨,是枝裕和都将它们化成了一股闷烧之火,让人们在放下之后,仿佛还被一种惯力不断拉扯着回味。

 4 ) 短评栏盛不下字数成“影评”了

原本要打四星,豆瓣评分这么低,只好打满,拉拉平均值。

以我入门尚不足的日语水平,也看得出是“第三次杀人”,何以翻译成这般读不通的片名?

不知道是不是野心促使,一个不太认识的是枝裕和,捧出一场罗生门似的戏码。

上来就是结局,一层层铺出去,一点点反转,却越看越不信任自己。

苦难、愤恨、杀戮、审判、救赎、怀疑,以为是黑泽明附体。

但还是熟悉的是枝裕和,互为支架,稳固的叙述线;绵密、饱满、也含蓄、会留白的台词,一如既往不多半句废话。

还有旁蔓而去的各条支线,互相纠缠变成爬满一座大楼山墙的藤蔓,数不尽的话题。

从女检察官、同所律师、退休法官、退休警官等等嘴里,不时蹦出一段金句,以为是要讨论的议题,然后发现只是质问和自问。

更不用说双主角之一,作为话题围绕的杀人嫌犯,役所广司贡献的是出神入化、深邃不见底的神级表演。

令人想靠近,又令人觉得恐惧。

不太理解评论一直的声音是在说是枝裕和如何走下坡路。

反正我看来,他的状态一直很稳定,且还在不断尝试新题材、拓展风格的外延。

 5 ) 《第三度嫌疑人》:人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吗?

《第三度嫌疑人》:人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吗?

刘强爱电影先说说片名的问题。

是枝裕和这部电影的日文片名“三度目の殺人”内地译作“第三度嫌疑人”肯定错,首先语法错,“度”是频度副词,后边不能紧接名词,“第三度成为嫌疑人”才对,但这又跟剧情冲突,全片也就只役所广司饰演的三隅高司一共做过两次嫌疑人,这个“第三度成为嫌疑人”实在不知其所指。

我猜啊,语法错误可能是因为起名字的人粗心了,至于选择“嫌疑人”仨字,则十有八九是为了规避“暴力、血腥”的“杀人”二字。

我咨询了会日语的朋友,港译“第三度杀人”或台译“第三次杀人”都是合适的,而且跟剧情也贴合,三隅高司杀过两次人,最终,社会以司法为媒介又杀了他,影片展现的就是这“第三次杀人”的过程。

是枝裕和这部新片去年无论是在日本上映还是在国内点映,口碑都一般,一反近年出一部好评如潮一部的态势,我还纳闷儿,看完后,就明白原因了。

对主流观众来说,看电影要能看出创作者对于某件事物的明确态度,鼓吹什么,反对什么,不能模糊。

这其实跟艺术的属性特点相冲突,合格的艺术品从不下结论,只是启发受众自己思考。

宣传品才会急赤白脸地告诉你各种“真理”,生怕你觉得它说的不明白。

艺术品毕竟不是自说自话,表达就得或多或少地顾及受众的接受习惯,“炮弹”要牛逼,“糖衣”也得好吃。

《第三度嫌疑人》跟是枝裕和之前的作品比,“炮弹”是更牛逼了,配套的“糖衣”则“刷”得有点儿薄,含“糖”量不够,没能遮住“炮弹”的苦味。

《第三度嫌疑人》探讨的是非常前沿的司法伦理问题——人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吗?

所谓“正当”,是指合法,具体说就是通过审判剥夺他人的生存权。

影片并未给出答案——如果承认这种权利,三隅高司之前被执行死刑,那就没有后面他解救社长女儿的事儿了,这个女孩还得继续忍受父亲性侵,或者杀死父亲后坐牢,葬送掉自己的青春;吊诡的是,三隅高司不被处死,得以实现自己后续人生价值的手段,却又恰恰是杀死社长或者为杀死社长的女儿顶罪,总之是承认人具有杀死他人的正当(“合”自己内心之法)权利,这是既保护女孩隐私又惩处禽兽父亲的唯一办法。

说《第三度嫌疑人》具有艺术性而非宣传性正是因此——它没有直接回答人“有”或“没有”杀死他人的正当权利,而是给出这么一个“有”或“没有”都不合适的情况,让受众自己领略现实世界的混沌,以及人面对这种混沌的无力与迷茫。

可贵的是,影片对上述混沌的探讨并未就此而止,它通过搁置三隅高司到底杀没杀社长的悬念,促使观众审视现有司法制度,尤其是刑侦-审判制度的弊端、缺陷与盲点,意识到死刑错杀后果的不可挽回性;通过表现社长女儿、三隅高司和律师重盛都对杀死禽兽父亲毫无异议,反映个人在维护死刑制度方面所起的不自觉作用——并非是毫无人格可言的法庭、法律,或者作为职业人的法官、检察官、陪审团判处了犯人死刑,归根到底,是组成社会的每个人,将共识凝结为法律,再通过国家机器要了他们的命,于是,通过死刑伸张正义的荣光属于每个人,错杀的罪恶也属于每个人。

犯罪事实不清楚、谁是凶手不知道、对死刑有没有存在必要态度又很模糊,习惯了被拉着走的观众,面对这部电影产生审美不适很正常,可这并不影响这部标志着是枝裕和将创作焦点从凡人往事终于改弦更张到犯罪悬疑的影片在开拓观众认知、促进观众思考方面的艺术价值。

说了这么多,最想说的还没说到——3月30日,这部影片将在电影院上映,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喜欢是枝裕和的呢,可以抱着“补票钱”的心态,对是枝裕和无感的呢,可以去感受一下役所广司出神入化的演技,他所饰演的三隅高司这个可能杀人也可能没杀人的角色,倘若找不到能够让其在具象表演上站住脚的演员,本片只能永远停留在抽象的剧作阶段。

役所广司这次“封神”级别的演出,不在大银幕上欣赏咂摸其中的细微妙处,恐怕会遗憾终生。

我不是托儿,热心罢了。

 6 ) 反类型

《第三度嫌疑人》经典的反类型!

真相不一定被相信,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相!

如果说传统的悬疑推理是一个真相通过筛选递减的过程,那么这部影片就是一个真相被模糊放大的反过程!

如果说冷静客观的分析是没有人情味的表现,那么感同身受的理解就一定更接近真相?

如果节奏控制的再好一点,会是经典!

7.5分!

ps: 千万别以为这是部烧脑悬疑片!

 7 ) 简单分析下《第三度嫌疑人》里役所广司这个角色

第一凶手应该就是役所广司,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角色完美地立了起来,也让这部电影更有质感和艺术价值,对得起导演是枝裕和的良苦用心。

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高明的表现技法。

传统的推理片,大家会推测凶手是谁。

或者有些指明了凶手,让观众去推测他的杀人动机。

这部片开头,便将役所广司杀人的画面公布于众,但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观众会发现已经认罪的他,不断在细节上说谎。

随着性侵、造假等一系列事件的公开,凶手究竟是谁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役所广司也开始了惊为天人的表演。

推测他的说谎动机,成为了一个最大看点。

而福山雅治作为役所广司的辩护律师,两人的飙戏也异常精彩。

福山雅治代理这桩官司,显然在道德上要遭受一定程度的“审判”,但正如玲所说的“法庭上没人会讲真话”,法律终究不看事实只讲证据,福山雅治利用一切手段希望能够为役所广司减刑……在发现了性侵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原本就胜券在握了,这时在那次开庭后不久,出现了一个“惊天大反转”…… 役所广司突然不认罪了!

他反问福山雅治,到底相不相信他,并在崩溃中说出了“真相”……那一段表演看得我都快窒息了,这样一种歇斯底里的挣扎,显然不符合所有逻辑。

相信观众看到此处,被折腾了大半天的他们,也会近乎崩溃,这简直不啻于在绵长的刀锋上踏刃而行…… 但这一段妙就妙在,役所广司用一种惊为天人的演技,几乎把观众都要欺骗了,让我们甚至误以为凶手另有其人,让我们真的以为他是冤枉的了。

个人觉得,这段表演放在电影史上,都堪称一次能够留名史册的演出。

这一出的设置究竟意欲何为,相信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隔着玻璃的那段对白,给出了一个最接近于“真相”的“真相”,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令人沉醉的高级质感。

役所广司不是没有想过求生,正因为想过,所以才会动摇,才会在细节上说谎,才会让辩护律师想尽办法让他改判无期。

但他内心更大的绝望,来自于对这个没有真相的世界,以及个别人动辄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绝望。

在这种绝望下,他人性所发出的最后一丝光亮,便是尽全力保护好命途多舛的玲,不希望她再遭受任何一丝的伤害了。

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左右下,他最终说服了自己,用一种近乎崩溃的表演,骗过了所有人,决意赴死。

这不是一部推理片,这时一部人性和法律碰撞下,开出的一株绝望之花。

你用推理片去看它,可能不会很喜欢。

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它,会觉得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那么玲有没有参与到这桩谋杀之中呢?

答案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

各种细节上的暗示,都能让观众得出一个她在场的结论。

而后,结合役所广司的说谎表演和动机,也从另一个层面“出卖”了玲在场的事实……至于她在这桩谋杀案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就永远无人知晓了。

 8 ) 如何看待《第三度嫌疑人》的结局?

其实,真相到底如何已经不重要了,犯人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那就是成功被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死。

正如结局里犯人所说的,一切的故事都是你编造的,要是如你所说的那么美好就好了。

编造所谓的真相,无法直视自己罪行的美好故事,为犯人开脱的措辞,这些都是律师的工作。

这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相,仅仅工作,仅仅是为了胜利。

那么犯人不停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编造的谎言,和律师为了工作的胜利幻想出的美好故事,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但是,即便他是犯人,至少我还能从那句 「他根本不配活在世上」的愤怒,信件中的温柔,以及和广濑铃合照里的微笑之中感受到他是并非完全是个恶人。

而嫌疑人却又是一个塑造得极其丰富的角色,他残忍(杀掉另外几只金丝雀)却又温柔(放走一只金丝雀,造坟墓),而这些塑造为后续一切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由。

于是,将这些与后续结合起来,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不停的说慌,才能让法官彻底失去对他的信任,这种让观众极其摸不着头脑的行为便是他温柔一面的体现。

当某一天广濑铃迫不得已说出真相时,由于嫌疑人说了太多的谎话,所以无法得到法官的信任,因此驳回并审判他,才能让广濑铃像她放走的金丝雀一样,虽然无助,随时可能自生自灭,但却得到了一丝自由的可能,以及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

而嫌疑人对广濑铃的感情,说不定来源于自己坐牢三十年从而对女儿的愧疚。

广濑铃的角色,或许是受害者,或许是凶手。

究竟是否真的被侵犯,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唯一能肯定的是,她对母亲和父亲,是带着恨的。

对母亲的恨体现在,她想要远离家,考去北海道,将母亲一人丢弃在家。

原因究竟是因为母亲做黑心食品,还是对父亲的侵犯无所作为,我们不得而知。

退一万步,我们假设,父亲侵犯她的事是一个谎言,也从另一角度体现出对父亲的恨--就算死了也要抹黑他,因此必然有他的可恨之处。

但是我宁愿相信是真的,也给观众对于嫌疑人一切行为动机的理解上带来一些说服力,至少,在接近影片结尾处一段杀人的片段里将广濑铃和嫌疑人叠在一起的蒙太奇的表达,也能够理解到导演所传达的意图。

最终她没有给法官说出侵犯之事,坐在黑暗之中的她,其实也是参与审判的刽子手。

毕竟,观众和福山雅治都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其实犯人的杀人动机与广濑铃无关。

因为观众的视点几乎全片与福山雅治的视点所统一,我们观众和他一起思考,前进,却又被骗的团团转,就像瞎子摸象,以为自己获得了真相,可眼前却只是一片漆黑。

而福山雅治的动摇,是因为他也身为人父。

当所有人都如福山雅治一样,开始以为嫌疑人是为了广濑铃而牺牲自己时,却又被泼了一盆冷水。

顺带提一下,大家很疑惑的,最后从法院里出来时,福山雅治摸了摸自己的脸的原因仿佛是想说,他的脸上也好似粘上了鲜血 (与前面广濑铃和嫌疑人杀人片段相呼应)其实他也是参与审判(杀死)嫌疑人的凶手啊。

嫌疑人和所有人一起,杀死了自己。

「第三度杀人」正意为此。

总结起来说,或许导演仅仅是想借这一系列摸不着头脑的剧情与情感表达,来告诉大家其实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一个人,也不要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一个人。

就像被害人的妻子一样,刚出场时候的楚楚可怜,到后来渐渐露出另一面目。

但是她真正的面目究竟是如何呢?

我们无从得知。

大家回过头想想同为福山雅治出演主角的 「嫌疑人x的献身」的结局--知道了真相,得到的却是无尽的悲伤和痛苦,那么又究竟有何意义呢?

知道真相又能如何呢?

最终不过是被别人审判生死。

就像握在手中的金丝雀一样。

渴望生命,反抗,却又无力。

是枝裕和结尾的留白,或许也正是想说,真相是什么,生死究竟应该被谁决定,其实,他也不知道。

还不如将一切蒙在鼓里。

就像役所广司所说的一样,只不过是一具空壳。

一切终究是站在十字路中间的迷茫。

最后,引入是枝裕和自传书「我拍电影时思考的事」中讲述「无人知晓创作初衷」的一段原话:「不是一翻两瞪眼的黑白对比,而是渐层的灰色记述世界,没有英雄也没有坏人,只是翔实描绘出我们生活的这个相对性价值观的世界,我想我应该有贯彻到最后吧。

」十几年后,他依旧贯彻如初。

再综合起是枝裕和对于纪录片和电影的理解,个人总结起大概意思为「真正有意义的影片,不是在播出的过程中不断灌输给观众已经得出结论的信息,而是让观众根据视觉的带动而思考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解,与这样的作品相遇之后,最终才能丰富自身,也能丰富个人。

」在这神奇的日子庆祝一下是枝裕和导演拿下金棕榈,作为死忠粉,真是十分开心。

希望下一部作品能够更好,也希望「小偷家族」早日登录大陆院线。

 9 ) 是枝裕和的善恶实验

一种关于“99.9%有罪率也有0.01%的可能性被推翻”的逆向思考。

面部特写在玻璃前形成的双重曝光效果,使得眼中的泪水也不过成为了镜面中的虚像。

善意和恶意可以在言语间轻易摇摆不定,就像媒体可以用舆论杀人,利用反复的谎言获取最大限度的信任或是揣测,最终成功让第三者改观印象、质疑真相、甚至判决生死。

“有个人恩怨的杀人因为背后带有一定的因果故事情节”,所以就可以比“贪图金钱的杀人这种完全出于一己之利的做法”判处更重的罪行,种种荒诞的措辞却可以说服无知。

虽然律师和检察官都受“法律”的制裁,但也可能因为相同的身份、相似的成长环就可以轻易动摇想法,最终被虚妄的正义感冲刷也成为了制裁生死的杀人凶手。

「容器」作为一种只可读不可写的意象,接受着所有「盲人摸象」产生的正负面评价,最后在这种刻意制造的绝望中感受着「生而为人」的原罪。

除了人物形象反差的戏剧化,片中几个重复镜头的前后呼应,使得是枝裕和的这部片有了电影感的蒙太奇效果:例如监控录像中役所广司在车尾的摇窗动作铺下的伏笔,与片末福山雅治在得知翻供后的归途中,同样的摇车窗动作,压抑的爆发只是对新鲜空气与善意的渴望。

以及福山雅治走出法院的摸脸动作,意在和粘上鲜血的杀人片段相呼应,凶手各怀恶意,而律师也成了判决生死的「第三度杀人者」。

最后, Ludovico Einaudi的配乐加一星,但是整体依旧用生活化的慢节奏拍一部悬疑题材的片,实验性强烈,但是也需要在逻辑上细细推敲才能完美。

 10 ) 这部这么低的评分我不服

2017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第八名,是枝裕和首次尝试悬疑题材。

日本评论界给了十佳和电影学院众多大奖,应该还是给与肯定的。

豆瓣和IMDB如果是别人还算不错,对于是枝裕和来说就比较难看了。

这么低的评分我不服,抱着海街日记温暖的心看这部当然看不了,抛开了对是枝裕和的定式思维这部就是神作,是枝裕和非但没有砸锅,还大大的突破了,涉足题材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依旧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我就给9分,爱咋地咋地。

杀人犯三隅(役所广司 饰)服刑三十年出狱后不久,再次将收留自己的工厂社长,用扳手击杀,并且用汽油毁尸灭迹。

律师重盛(福山雅治)接手三隅的案子,在于三隅的交谈中,三隅不断的改变口供,将一起本来看似简单的抢劫杀人变得扑所迷离变幻莫测起来。

最忍不了关于镜头语言的批评,这个跟家庭温情还是暗黑悬疑有个毛线关系,是枝裕和拍比海更深构图是NO1,到这部连这本事都忘了。

至于剧情拖沓,逻辑严密性的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觉得叙事上没有一点问题,是枝裕和的这个本子写成小说,也不比东野圭吾的差。

我非但不觉得拖沓,反倒觉得剧本非常精炼,观众和重盛一样站在十字路口上,电影给出了几条可以自圆其说的线索。

你站在什么立场,是摸到了鼻子还是耳朵,决定你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答案,而电影牛逼也正在于此,你认为怎么样,就有怎么样的道理。

内地好像没有最终答案的悬疑片评分都高不起来。

不知道爱憎分明怎么成为了大家的定式思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对错,黑白,美丑,左右吗?

而且这部导演是有立场的,非得翻到练习册最后一页的标准答案,或者来个波洛式的案件回溯才能看懂悬疑片吗?

竟然还有吐槽狱中放飞金丝雀的一场戏,是在变魔术的。

真要这么想,这电影真是看不了,看点三打白骨精,祖宗十八代之类通俗易懂其乐融融的比较好。

这个桥段两大男神的对手戏绝对要用惊艳来定义。

电影不止一处有类似的铺垫,两人隔窗而坐却可以感受彼此的温暖,心意相通才会有最后法庭口供逆转,天衣无缝的配合。

重盛能够体会三隅才会有最终的结果,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是一种境界,是枝裕和导出来了,役所广司和福山雅治演出来了,还不算好戏?

这部内地引进了3月30日公映,怎么看大家自选。

支持不支持意义不大,票房高不了。

这部不是七宗罪,沉默的羔羊,不能像普通悬疑犯罪片一样看。

是枝裕和曾经向观众抱歉,最后也没有说清真相。

真把这话当真的人,心太大了,很容易以后被人骂还跟着一起傻笑。

是枝裕和这部不讲真相,讲得是容器,一只大瓶子三隅的故事,你放酒进去也行,放水进去也行,放米放油都能装,真相取决于你自己,这才是完美的容器。

当年李安的少年派时髦时,总有人问我哪个故事才是真的。

我的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这部第三次杀的是谁???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第三度嫌疑人》短评

剧本小题大做了,两位男主镜中合脸没啥共鸣基础,可是还是忍不住弱弱地加一句说,拍得真是好啊

7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福山雅治演技这回比浮夸还要差 全剧就靠男主角,原来是役所广司,撑着了 出来看到导演名字还是很吃惊的 最后也不知道到底片名是啥意思

10分钟前
  • 英英美代子
  • 较差

就。。OST很好听 还有结尾那段监狱戏 镜子折射效果很赞

13分钟前
  • 经年
  • 较差

唉……一场不成功的罗生门

14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较差

是枝裕和这步迈的真大,在我看来他这次不仅在反类型片,更是在嘲弄观众。前期大部分场景都用诸如桌子、厨房、隔板甚至不同的打光把福山雅治与他人在空间分割出来,福山这个角色的作用其实就是局外人观众,当几次反转后观众都会像往常看东野圭吾小说式的类型片一样为角色找一个为他人自我牺牲的情感动机时,役所广司用他细腻的表演告诉我们也许两人是在互相推脱伤害,而且并没有消除我们传统推测的多义性

18分钟前
  • 西卡里奥
  • 力荐

是枝裕和家庭片的节奏根本拍不来悬疑犯罪片好吗?哪怕是犯罪片的外衣下想渗透人文关怀,也完全没有达到效果。以前他电影里总是满满的细节可以打动观众,这部电影里细节倒是有,可就是半点也不感人。

20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冷色调的是枝裕和可真无聊...........长对话的机位也太平庸了。忠告:观众是很愚蠢的生物,如果你的重点不是案件,那就应该让案件成为麦高芬,而不是环境背景甚至是剧情的转折点。

23分钟前
  • 枕枕枕头
  • 较差

让人不适的是枝裕和来了,如果没有役所广司完美到让人五味杂陈的演技,这部戏简直就是拖沓的灾难,至于悬疑推理片最重要的合理逻辑性,导演干脆通过模糊化处理将之回避,搞得像一切任由观众读解般假高级。

25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河边开场→《无人知晓》、吉田钢太郎→《大叔的爱》、福山雅治→《如父如子》、广濑铃→《海街日记》……可惜是枝裕和这部新作《第三度嫌疑人》给我的观感不及我所联想到的电影们。另外,此片前不久拿到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等6个奖项,和去年同觉一般的《新哥斯拉》获7项奖有一拼呀!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真是个无聊透顶的故事~

32分钟前
  • 大麻咧空啪
  • 较差

全员素颜,心疼丝丝。突然严肃起来的是枝裕和,是个挺本格的社会派心理悬疑剧(虽然没有标准解答),既拷问人性又批判司法。那几组隔着玻璃窗的叠印镜头是大师笔法。

33分钟前
  • m89
  • 推荐

非常好看,差点被评分欺骗了,三隅是一件容器,任不同立场的人放入不同的东西,是枝裕和,没有一次让我失望。

35分钟前
  • 一万年有多久
  • 力荐

算是《嫌疑人X的献身》的互文,和眼皮斗争了两个钟头,这音乐这节奏也太好睡了

40分钟前
  • 还行

构图不要太棒

42分钟前
  • 喵驼酱°
  • 推荐

与幻之光一起成为了我心目中是枝裕合最佳

44分钟前
  • snowark
  • 力荐

6.0。轉型有著明顯水土不服的症狀。推理寫著寫著變成社會寫實,又空留了一眾有趣的議題而毫無挖掘意圖。

45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还是熟悉的是枝裕和配方阿 只不过不适合用在悬疑片上 不出彩 也没失望

46分钟前
  • Stokerliu
  • 还行

为了一个预先设置的理念,编造了一个特别虚假的故事。其实故事架空没有关系,只要细节足够丰满合理,有过硬的素材,就也立得住。损失了细入肌理的、提炼于生活的真实感,这可太不是枝裕和了。从人物到故事都像真空里的纸片。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我空如一个容器,你装进来什么我就是什么。我赋予你足够的想象空间。电影讨论了成见和立场的力量,你站的位置决定了你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更深层次上,讨论了人为什么可以审判人这一终极命题。凭什么一部分人类就可以判定另一部分人类的生死?到底有没有一个造物者规划一切?到底存不存在善恶因果?

50分钟前
  • 你好圆啊
  • 推荐

原来直译的片名就是“第三次杀人”。镜头感觉很特异,文戏很棒,有些细节还是很是枝裕和的(比方坐在办公室的福山雅治一直都在吃东西)。@美琪大戏院

54分钟前
  • 朱尔赫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