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没有黑色幽默,片头的一句圣奥古斯丁的话“盗贼中有一人得救的,不要绝望;亦不推断盗贼中另外某个会受咒诅。
”此话用来概括全片,及至结局,都显得意味深长。
人性和罪性的问题,每段对白中都很直接,有关欺骗、背叛、淫乱、说谎、杀人、同性恋。
开篇其实采用的方式开头,先是神甫与凶手的相遇,事先张扬的谋杀。
神甫努力在六天之内理清他身边“教友”的问题,并且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但屡屡碰及人性的狰狞和遭到恶言恶向,甚至影响了到自己的言行。
联想到梅姨和菲利普的《虐童疑云》,这两者都讲到神职人员信心的动摇,换在本片中,可以更为直接地形容为是“再也受不了尔等顽梗之辈的挑衅”所导致的。
1,ames神甫在医院与丧夫的女人对话,谈到关于信仰的根基,神甫说:“信仰如果仅仅是因为怕死的缘故,那么是很容易失去的。
”,2,则是神甫心意回转,重新穿上黑袍衣,面对生命中最后一天。
悬崖边上神甫说的一席话带给了他希望,相反,不听劝的凶手,将自己送入绝望。
他在悬崖上扔掉了那把枪,他放弃了自卫的可能性。
这是人性善良,更是一种职责---用自我牺牲去唤醒某些生命。
悟懂:人做好事,或做坏事,不是天堂或下地狱的凭据。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最后,我想说:与其说“神父有难”,不如说是“社会有难”。
这是现实社会的镜像。
烘托了出来——社会的病理。
每个人都困于一种情绪、一个事件或者一段过去之中。
人们挣扎、投降或者努力取胜。
一场针对神父的、被提前告知的死亡牵连出一个小小地域,数个人的现实遭际以及内心病理。
神父更像是一名心理医生。
1,他曾结婚,有一个女儿。
妻子去世后才成为神父。
从世俗中抽离,更利于他明白世俗间那些无法说清很难理顺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际遇。
2,女儿本身就是个“问题”的象征。
为情所困,神经兮兮,自杀未遂。
3,作为父亲,他似乎成了这个小镇上总体上的父亲形象。
4,向教会高层请教应对办法时体现:高层神职人员被塑造成典型的职业化、冷漠的形象。
5,男女间:混杂着单纯的性与对于孤独的排解,难以诉说;6,黑人移民,是典型的世俗化形象,或许因为经历过太多暴力和黑色的现实,他不可能再相信神的光芒,对于神父,他用弹出的一个烟头表达了自己的嘲讽;7,那个醉醺醺的成功人士,是“迷途羔羊”的代言者,不知道方向,通过散财的方式寻找存在感,但他一直处于寻求精神指引的境况下;8,那个被人际关系或者说男女关系所困的年轻人或许是这个镇上最善良的一个,神父为他开解,劝他用“在路上”的方式调节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那个享乐主义范儿的医生那个实用主义的酒吧老板那个势利的教堂同事以及那个寡妇表述上,散乱不堪。
神父的死,最终变成了这种病理发生病变的牺牲品。
这部电影一点不幽默,甚至可以说非常令人不适。
一开始会为神父的兼职心理医生职位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好笑,但是很快就笑不出来了,这个那么小的地方就充斥了各种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神父他没发疯真的不容易。
信仰在现代社会到底还有没有意义似乎是电影抛出的问题,神父自己也充满疑惑吧,一方面对这些丑恶深感厌恶,一方面自己又因为自己作为神职人员应该引导教徒甚至是一切迷途的羔羊而必须站在某个道德的高位。
神父明显不想再站在那个高位了,因为更不没人在乎需不需要被救赎。
神父一度绝望,最后还是以一种让我非常难受的极端方式忠实得履行了自己对上帝的约定。
这最后那场直白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还是很震撼的,虽然我们都想到了会发生什么,但是真的如预料般的黑暗爆发,没有一点缓冲还真的有点接受无能。
这是描写的一个神父七天的故事,第一天神父受到威胁,说第七天他将会被杀,而且杀他的原因是他很清白,后续七天的故事是神父与小镇上各种人之间的故事,他一直都以救世主的态度高高在上俯视身边的人,来批判身边的一切人,他劝导他们向善并且忏悔,虽然是好意,可每个人都给他抱以冷眼,甚至嘲笑他,他为了自卫借了枪,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并邀请女儿来与他共度最后的日子,其实神父也不算真正意义的虔诚教徒,因为了他为了布道而放弃了抚养女儿,他害怕死亡,他是一个酒徒,甚至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到第六天神父终于崩溃并且准备逃离这个小镇,可他在机场遇到一个受难的女人让人感受到自己使命,并且让他理解到人不仅需要救赎,更重要是需要被原谅和宽恕.他最后放弃了逃离而回到了小镇,从容的赴凶手的约会,最后死在凶手的枪下,结尾是比较令人难于接受,神父的没有改变他想改变的人,生活照旧,人们依然没有信仰。
这是一部容易被人遗忘的电影,是因为我们之间信天主教的人并不是很多,而这部影片恰恰是关于天主教的哲学思辨,对我们不信教的人来说能看下来就相当不容易了。
神父詹姆斯是一位好牧师,虔诚正直。
有一天一个前来的告解的人对詹姆斯说会杀了他就因为他从来没有做错事。
他只有一周的时间来与上帝精神统一,詹姆斯照顾着各式各样的堕落无助的人,他会去探望这些人,或许能在其中找到嫌疑人。
按照正常的影片逻辑来说,他肯定会找到这个要杀他的凶手,并在双方对峙的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意外杀死了凶手,但这部影片唯一让我记住的就是它和大多数影片不一样,它有个让人不可理解的悲伤结局,心地善良的人最后还是被无辜的杀害,这对于很多善良的人尤其是强迫症者是接受不了的,为什么好人会有这样的结局呢,这个片子是要表达什么呢?
我觉得它就是想说这个世界并非你想的那样简单,或者按照你的想法发展,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黑暗的事情你没有遇见,不代表它不时时刻刻都发生着。
虽说是这样的,但我还是希望文艺作品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正能量,难道我们要抱着所有沉重的话题过一辈子吗?
下载这部电影前,我撇到这部电影是被分类在“喜剧电影”这一栏里。
刚开始看时,我也还真以为它是一部喜剧电影,因为它的开头就很有戏剧性:一个陌生人在忏悔时对着神父说,嘿,我提前告诉你一下,七天后我要杀了你,你现在好好准备你的身后事吧。
更加戏剧性的是,神父还默默接受了自己将被杀的这件事。
我还以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就是,在神父把棺材都备好,留下遗书后,才发现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一个恶作剧。
当然,剧情并没有这样发展,电影的气氛反而越来越沉重。
导演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在爱尔兰小镇上宗教信仰的崩溃一一粗鲁残暴的杀猪匠,荒淫无度的医生助理,叛逆、感情生活混乱的神父之女,人人都似乎成为背叛上帝的堕落者。
代表上帝威信的神父,更是沦为了与小镇居民格格不入的“道德病患者”一一人们对他的劝谕不仅不听从,反而加之冷嘲热讽,还有人对“多管闲事”的神父动起手,到最后连他的教堂都被人纵火烧毁。
上帝的伟大没有得到俗人的敬重,还被俗人用恶行所欺压。
在这种情况下,连神父自己都迷失了一一为什么上帝一点都没起作用?
如果说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的善,那么,善是什么?
一种解释路径是善是人人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另一种解释路径是,人需要为恶行付出代价。
这两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融为一体:只要恶得到惩罚,善才会被彰显。
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一个人就可能会因为目睹恶行横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产生信仰危机,质疑宗教的存在与真实性。
对于神学中著名的神义论一一为何上帝创造了恶的回答,也是试图化解这种质疑。
而神父也一度陷入到泥陷不能自拔。
因为,善是要在共同体内才得以实现的一一无论你本人多么善良,只有他人存在恶,也可使你的信仰崩溃。
如果神父沉沦在这种宗教叙事当中,那么,故事在他脱下神袍后,也许就戛然而止了一一如果剧情发展是世人通过一两件事良心发现,积极向善,或者说是神父从此堕落,变为无神论者,这都算不上什么故事了,因为这要么太老套,要么太现实。
好在,导演转向了存在主义神学。
他用另一种方式叙事一一宗教最终的目的是教人宽恕。
恶与罪得不到其应有的外在的惩罚,这的确令人绝望。
但是,宽恕却可以带来一种对恶与罪重新的体验一一就像圣经里著名的那句”如果有人打你左脸,那你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吧“,它摆脱了人性当中不受理智控制的感性情绪(复仇便是基于愤怒而行动),也摆脱了人性当中工具理性的算计一一宽恕本身就是价值自足的目的,不需再为它增加目的的算计。
于是,人便在宽恕中得到了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洗礼,根除了世俗的念根,达到了离上帝更近、更加神圣的境界。
而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会演化出两种立场:反对的立场认为这种宗教认识回避了世俗生活中核心问题,用“神圣性”取代了宗教理性,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神秘主义”的漩涡当中。
另一种认识便是存在主义神学一一宗教的真理性是跨越式的,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生活当中,其实你就已经获得相对于你自己而言的全部真理。
存在主义神学并不在说——我们来一场信仰的赌博吧:赢了,你获得了正确的真理;输了,你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你还是信吧——而是,只要你信,你就必然获得了真理。
这无关对错,因为失去了标准,失去了参照系,对错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个人来说,你只要相信宗教,那么宗教对你起的作用就是真理的作用。
宽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挥着作用,因此它是内化的,不需要外者的参与一一我宽恕你,和你愿不愿意被我宽恕没有关系。
于是,在机场与一个丧偶但仍保持乐观女子的一场谈话后,神父重新穿上了神袍,从喋喋不休的“道德病患者”变成一个仁厚的宽恕者,宽恕了在小镇上曾经发生的种种不愉快。
他重新认识到他之前所一直信仰的宗教,而七日的期限也即将到来。
故事的结尾,神父在海滩被因为有过悲惨童年而产生报复社会心态的枪手枪击,在他倒下的一瞬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是对枪杀他的人说:还不太晚。
宽恕者对不宽恕者,神父对信仰崩溃的杀手,宗教的神圣性在此刻被凸显出来。
神父还是死了,但是,上帝又活了。
说到爱尔兰神父,大脑立马浮现的是Liam Neeson在《纽约黑帮》或者《冥王星早餐》中塑造的那种角色,权力之中暗藏诡密,正如他们十字架下又黑又长的袍子一样。
而曾经在《坏警卫》里面塑造"非典型警卫"的Brendan Gleeson出演的是怎样的一个爱尔兰神父呢?
他是个单身父亲、很爱自己的问题女儿,他与一只狗为伴,他孤独、困惑,因为听confession时受到一个死亡威胁而不知所措;试图向"上级"寻求帮助无果,试图逃跑,到最后回到海滩上接受命运。
戏里面几处情节/细节特别精彩:1) 神父回到家中亲吻床上的狗狗2) 神父向腐败装逼上司寻求帮助跟意见3) 小指头扮演的医生在酒吧里对神父讲故事暗讽4) 神父醉酒之后在酒吧掏枪 (杀手没有假日+上帝保佑美国齐齐上脑有木有!!)最后神父受难那一段也很精彩但是太虐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坏警卫》采用的开放式结局,是生还是死由观众自己选择。
好久没有写长影评,先到这里,待字幕出来之后再看一遍....
海浪能冲刷罪恶吗?
风能吹走人们内心的哀愁吗?
影片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堕落无助的人,他们无一不内心充满着苦毒,怨恨这个世界对自己何等不公,自己何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他们对神父所代表的上帝充满质疑、戏谑、甚至怨恨;而对于神父,并没有得到何种命运上的偏爱——奄奄一息的狗被割喉,被情伤而割伤手腕的女儿,突如其来被烧毁的教堂。
并且被一个想要报复世界的人下了一周后的死亡通知书。
因车祸而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和神父对话中道出了问题的核心:“They lose their faith? They must not have much of faith to begin with if it's so easy for them to lose it.”而如何看待生命的无常呢?
女人是这么回答的:“That is not unfair. That's just what happened.”当信仰不再是对死亡的恐惧,才能从容面对死亡的恐惧。
一个神父被告知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杀掉自己因为他是好人凶手把对某个集体的恨映射在神父身上熟悉吗?!
小镇众生各有嗔痴怨恨神父服从内心操守尽化与解与慰对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这是一部莫名其妙的电影为什么不报警?
为什么不拿枪?
这是关于受难与救赎的寓言
宗教题材的影片,总会引起人性的自省。
人们会从中看到人性之顽劣,也能触摸到依稀的温暖。
英国与爱尔兰合拍的影片《神父有难》一开头就出其不意,让人猝不及防。
在肮脏的话语后面,露出了冰冷的杀机。
杀机就如达摩托克利斯之剑,一直悬于观众的头顶,让观众在焦灼之中,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影片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杀人案,凶手毫不犹豫地定下了神父的死期,而且亲口告诉给了神父。
只不过他是在告解室里,当作自己的忏悔告诉神父的。
这让神父陷于一个恐怖而荒谬的情境之中。
有人明目张胆地威胁要杀了自己,但自己是神父,这种威胁来自于告解之中,出于神父的职责,他无法将此事张扬,更不能报警。
他清楚地知道凶手是谁,且在被警告被杀的一周日子里,还得与凶手打交道,还得尽自己的职责。
这对于神父来说,是个巨大的折磨。
任是谁,也无法克服恐惧,从这荒谬的情境中走出。
而这,却正上凶手所乐于见到的。
凶手挑中神父作为行凶的对象,恰恰就在于只有神父在这个封闭的小镇上最干净。
从小饱受欺凌的凶手想向社会复仇,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个社会竟还有像神父这样的人的存在。
在神父忍受着身心恐惧的这一周时间里,他依然保持着表面上的镇静,完成着自己每天的工作。
作为小镇里唯一教堂里的神父,他是小镇居民的精神依靠。
一方面,他就像个中国的居委会大妈一样,做着各种的琐事,解决着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纠纷;另一方面,他又得像个精神病医生一样,接受着镇里有着各种苦楚各种心结的人的倾诉,化解着他们的心理郁积。
导演也让观众随着神父的身影,深入到这个偏僻的爱尔兰小镇深处,一窥小镇居民的内心。
从外面来看,这里一切正常,人们都走在正常的轨道上,生活不算幸福,但也差不哪里去。
然而,随着镜头的一步步深入,我们才看到这个小镇的可怕之处,小镇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问题,从心理的烦忧到现实的困境,预示着小镇其实已是危机四伏。
神父在烦恼中度过他人生最为艰难的一周时,人性的阴暗面也随之一一展现于观众的面前,卑劣的心灵与泛滥的欲望,让这个小镇如同被上帝毁灭前的索多玛城。
这个小镇让人不禁想起《白丝带》里的那个德国小镇来。
一样地沉闷无聊,一样地阴郁封闭,一样地充满着恶意,一样地暗藏杀机。
人们往往都会赞美着小镇的纯朴与诗意,将其与城市文明作为鲜明的对照。
其实,在这样的小镇里,罪恶最易滋生。
因为在小镇里,人们相互知道着彼此的底细,每个人之间都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在这种封闭的人际圈子里,大家各自握着对方的把柄心照不宣,一旦机缘凑巧就会刀光剑影,你是逃无所逃。
相反,在城市里,交往空间的扩大,彼此之间的陌生,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矛盾的激化。
在电影中,神父就如圣徒一般。
面对死亡的威胁,却行事如仪,照应着镇上一切有需要之人。
当然,面对接踵而来的种种困厄,他也有过愤怒,有过犹豫,想过退缩。
他也曾借酒浇愁,并开枪发泄着自己的愤怒。
最让他心里放不下的,是对女儿的歉疚之情。
他本是半路出家的神父,因为妻子的去世,让他顿觉人生的无味,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却忽略了对女儿的照顾。
女儿曾经自杀,让他心疼不已。
圣徒其实就是凡人,有着常人的亲情,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
但圣徒之所以成为圣徒,恰在于他能体会着常人之情,并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所舍弃,舍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神父就是如此,他放弃了逃避的想法,勇敢地去面对,以自己的正义,以自己的勇气,以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身躯,去拯救这个罪恶之镇,去唤醒这些充满恶意的人。
他的行为就如耶稣一样,影片原名Calvary(卡尔瓦利,耶稣受难之地),倒也是恰如其意。
神父的Calvary,就是影片中的小镇,那个如同索多玛的地方,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
镇里的道德沦丧,也如人类社会一样。
有人说,其实神父完全可以放弃这个小镇,让其自生自灭。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民众不值得拯救,更何况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救赎。
但上帝爱世人,绝不放弃任何人。
上帝让耶稣受难,目的是让世人惊醒,以救赎有罪的人类。
同样,神父用自己的行为,来救赎这个充满恶意的小镇。
当他如约来到海边,体现着一个神父无畏的勇气与肩负的责任。
随着一声枪响,似乎让影片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但影片结尾其女儿的行动,又让我们见到了希望,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神性的伟大。
影片让我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神父退缩,甚而违反教规向警方举报,结果会改变吗?
凶手的激愤是显而易见的,他是想向世人表明,在这样一个烂透的社会里,无辜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从他的角度来说,杀死无辜实际上就是杀死罪恶。
他事先向神父发出杀死他的警告,其实就是让神父做出选择:是同流合污还是继续无辜?
神父的退缩与违规,会让凶手觉得自己的判断正确,那么最终是神父个人得救,而小镇的居民就会与他一样失去救赎的机会。
神父最终的选择,凶手应该会很惊讶,他成全了神父的意愿,以自己的罪行让神父对世人做出了救赎。
这就是耶稣受难的故事,只是导演将其现代化,放到了爱尔兰海岸的一个阴冷小镇里。
受难与救赎,恐怕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开片一男的台词:7岁时我第一次尝到精液的味道,牧师说:作为开场白,显然很吓人。
双手插胸很屌样子的牧师的男侍童急着回去,牧师说:着什么急,黑手党总部有集会吗。
还有很多台词很好笑。
爱尔兰变态也真多,就一个小镇就这么多有精神病的,杀他牧师狗的可能是医生,从小被坏神父性侵的是屠夫,他在海边杀了牧师,而牧师女儿去牢里看他,像她父亲一样宽恕罪恶吗
生活依旧
没太懂,不聊罪才是宽恕吧
Christ is the son of God. It's the son of God who takes the sins of the world upon himself. 神父如同基督一般,最终以自我牺牲为世人罪恶赎罪。而上帝有什么用呢,他只能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罢了
片名已经把主题说得很清楚了,至于究竟有没有意义,大家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作为一个麦克唐纳,导演/编剧跟他哥比差多了
这种无聊的自我牺牲精神已经让我喜爱不起来了。
原谅就好了~~~ 人们永远只会记住别人的坏 一点都不记得别人的好 谁烧的教堂 谁杀的狗 没想到结局真的是那样 是个好电影
神父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业已缺失沦丧的宗教信仰正名,希望唤起人性的良知,让信仰缺失的人们重新皈依宗教的神圣。像为世人的罪受难的耶稣,他一心一念坚信唯有宗教才是解决人生难关的金钥匙。此片需结合爱尔兰亵童主教背景来看,否则理解将只能停留在"信仰是否是万能的"这一层面。剧本台词很是犀利。
放着奸夫乌干达不杀却跑去杀神父,神经病的世界真是高深莫测。
于无声处惊雷 被7天死亡宣言吓坏的神父开始七天寻凶之旅其实上也是内心救赎之旅 原本高高在上的俯视变为小心翼翼的刺探 于是小镇上的形形色色开始讲述自己真实的故事 中间神父有想拿枪自卫或逃亡 但机场的宿命相逢坚固了有些动摇的信仰 于是虔诚的赴约并死于抢下 但死亡并没有改变什么所有人依然未变
三星半,好辛酸现实的喜剧(其实有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黑色幽默?)
嗯
同样侧重对白,同样是这几个演员,同样的拍摄地点和摄影美学,这部比《守卫》要沉重太多了,配乐都可以说是悲怆。叫黑色喜剧有点不恰当。Calvary 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在那么多背负罪恶的人中,付出代价的偏偏是那个最无害的人。
两天三段看完,对宗教的不解,他们的神圣我不懂,原以为是神父的幻觉,想杀他的是自己,结果不是。华生的媳妇,深刻的眼睛过目不忘。
如果生命只剩一周的时间你会做什么?这个神父即使面对死亡威胁也要努力改变人们的信仰,完成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不过最终还是难以改变这个堕落腐化的世界。
No.33 光是风景,就值得一看了。用自己的死亡来拯救众生,好像是宗教的传统,可如果只是一命换一命呢?还值得么?期间神父和自己女儿的故事也值得玩味,总之欧洲电影不会那么简单的ABC。
我们谈论罪恶太多,谈论道德太少。
好苦涩
布道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啊,现代人私密生活越来越多,阳光面阴暗面反差越来越大,性格双重性越来越普遍,工作不好做啊!
看不懂,但是爱尔兰风格很像北欧。
太沉重了,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