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断坚持,勇于踏出半步都有可能扭转胜局。
最近由于这部电影,突然想起了以前占中事件发生的时候,朋友怒气冲冲地和我说堵成什么什么样子,情势多么严峻。
我当时并没有同她一样的心情,但也默默关注了新闻。
这部电影大概激发了我心里的一些莫名情绪。
阿龙和进威从小一起长大,一个带领球队走向冠军之路,一个杀人未遂反被殴入院。
你要么成功,摆脱贫穷的生活;要么失败,恶性循环到底;即使残酷却是现实。
不能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是热血青春时代的证明。
在这样的青春里,在一次次失败后的尝试,有人败给了自身的弱点,有人战胜了对自我的恐惧。
文/梦里诗书 用体育精神来描绘青春成长的方式,是《点五步》预想燃情的手法,但从总体来说不论是那浅尝即止的体育精神,还是那自诩的青春成长,都没能成为电影真正诱人共鸣的所在,顾此失彼的空洞,所能让人记住的就只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点五步》的主线其实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已然司空见惯的体育励志故事,但导演在这部作品中却并不只是想拍好一个中规中矩的体育话题,所以相较于很多传统的励志片,《点五步》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青春的成长上,围绕两个男主阿龙和细威的生活展开,在电影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但尤为遗憾的是导演对这种创新想法的驾驭,并没能使电影变的让人耳目一新,相反体育与成长这两个本当如鱼得水融为一体的命题,从成片看是被支离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支离?
这在于电影中不论是阿龙所面对的家庭支线,还是细威的个人支线,都并没有围绕其主线核心沙燕队来展开,特别是阿龙所面对特殊家庭环境的成长,更像是让人看了一场与《点五步》完全不想关的电影,其实这些关乎青春成长的元素并非不好,但这并不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部电影,当过多的邦枝末节占据了电影的时间,所能留给这个主线故事的时间则必然只能是少之又少。
从整体来看,其实不难看出导演的野心还并不只是对青春的勾勒,而更深层次的想表达历史的变迁和对香港这座城的情怀,可惜于不论是青春成长也好,还是对过往香港的抒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建立在一个扎实稳固的奠基之上的,而导演对这部电影的奠基棒球的构建,却真的只是如同蜻蜓点水,以至于当老戏骨的廖启智,在这部电影中饰演卢校长的他说出那让人为之热血的套路台词时,实难让人去谈产生了多少感动泪点。
援引导演陈志发自己对何为“点五步”的理解,点五步的意思就是“0.5秒+半步”,差半步或者差半秒,也许就会改变球场上的整个局势,这也与人生“差半步”的选择相关联,但在这部太多元素思想被参杂于一,全然无法让人看到核心所在的作品中,又怎么可能去接住导演打出的那颗人生应该努力坚持目标的棒球呢?!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拿到了桃桃的免费观影 就给个好评吧我个人看电影前不喜欢去了解内容 背景 因为人都先入为主的动物 所以是我边看边猜 如果这是一个讲老师学生对抗然后走向和解的故事…这对老师的信仰描写 还有这群问题学生的性格描写实在太简略了…完全不及《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如果这是一部运动题材的片…这群小朋友简直是天才嘛…才没多久就能拿冠军如果这是双雄的故事…所以男二的结局在哪里果然 这还是一个成长的故事,用导演的话说:就是不想做一个太类型的东西,最终还是让男主发现他身边的一切,家庭啊,兄弟啊,感情啊,都在变化,自己要勇敢的接受…(大概)所以才会有最后的半步 赢得比赛… 所以说啊 表达的太多重点缺失 就少了力度啊…含蓄的让人不及反应能理解导演的用意啦 我个人也很欣赏这样的想法 虽然时不时出现tvb画质(偷笑)没办法 “没办法 确实没钱嘛”廖老师说那么 还是值得鼓励的吧…只是不要最后又上升到国家高度毕竟我们也会怀念过去的日子的嘛 写在去地铁的路上
看之前看了很多短评,大家都说不太好。
今天自己去看了,觉得挺不错的。
电影画面里穿插了很多次景色,很舒心。
每一个大动作的场景都是振动感的,很有感觉。
电影男主角心态发展一直很顺畅,而且演的很好。
作为新人,真是不错了。
最后和水牛队对抗的时候真是很热血,有回忆,有成长,全都融入了最后的半步。
点五步,零点五步,半步决定输赢。
人生也是这样吧,最后的半步要全神贯注。
活着就不能怯懦,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天分。
电影里,校长说,我没有要求你们赢啊,但是我说过,不要放弃。
赢了比赛,赢了对手,赢了自己。
电影看到最后,看到他们13:12,的时候,看到最后一个完美的球,我竟然不自主的鼓掌了。
电影不错。
推荐大家去看,很励志。
不过电影,也有缺陷。
看得出来,导演致力于将沙燕队的成长历程与香港80年代的飞速发展结合到一起,但是衔接的有些生硬。
而且电影开头有点干涩。
就这样吧。
近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以青春为卖点的电影很多,真正触动人心却很少。
大多数所谓青春片“挂羊头卖狗肉”,三四十岁的演员装嫩演学生,剧情单薄、狗血,丝毫无法引起观众对青春的共鸣。
与之不同,隔岸的台湾同胞简直是挖掘青春故事的好手,创作了《九降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全新人主演的口碑之作。
可见,用心才是好电影的根本。
香港近年也有不少展现青春成长的好电影,如《烈日当空》《狂舞派》《哪一天我们想飞》《王家欣》等等。
而最近上映的《点五步》,我认为是近年香港电影里面对成长讲述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首先,《点五步》的主创团队全是真正年轻人。
从故事开发到执行拍摄,再到演员阵容,几乎都是由浸会大学的师生包揽。
连导演陈志发都说:“25岁,我拍了人生第一套电影,至今也难以置信”。
导演兼编剧陈志发是浸会大学传理系毕业生,2013年参与了由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举办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并且胜出获得发展基金200万港币。
他拿着这笔钱,拍摄了《点五步》。
由于资金不多,要用200万来拍40组戏,其中有10组还是动作戏,“手紧”可想而知,真是拍每一处都要“睇鎹食饭”。
然后,《点五步》其实是一部以运动题材为背景,简述人的成长的故事电影。
监制柯星沛也说起,香港从黄金年代开始大家都是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去尝试,但最后会选择一些保证票房的类型,比如动作片、警匪片,但观众感兴趣的题材不只是这些,“我们也在考虑要去改变,可不可以少拍一点动作片、警匪片,多尝试一些新的题材,《点五步》可能是一个开始,希望可以带动多一点新的题材出来。
”另外,《点五步》用含蓄的手法,如蜻蜓点水般,以一个全面、现实的角度去讲述主角的成长过程,不是一部简单的热血励志片。
导演的意味也显然易见,开篇就是占中画面,中间夹杂97回归,最后直接“面对改变有人学会适应,爸爸自己学着缝衣服;有人选择勇敢面对,怀孕的女学生学习考试;球向前滚,人却向后走”的画面来表达中心思想,意味深长。
导演还将更多的个人的情怀投射到了剧本中,“从屋邨到两个少年,其实讲得更多的是关于青春的成长,像是阿龙,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他最好的朋友也离开他,刚刚萌发的爱情也无疾而终,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青春。
他们要如何面对那些改变,变成更好的自己,成长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大的目标,不一定要得冠军,但就是要面对改变。
”虽然电影到最后还是选择大而化之,用和稀泥式的方式去反思社会,并没有给出甚至是试图探討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不得不承认,这部有着隐喻的作品不再是带着激进与愤怒,反而有着难得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最后,想分享一个香港朋友看完《点五步》的感受——“一个人拎住200万点完成一套戏,政府唔准外来注资,导演对作品有坚持,唔要拍垃圾。
一个好剧本,一班有心人,人传人,一个拉一个,各路金像级人马,明星,学生义务帮手,浸大电影系,浸大音乐系,Supper Moment,林海峰,导演,监製,摄影,剪接,混音,灯光,临记,作曲,作词…全部同你「赢就一齐赢,输就一齐输」,最后星星之火烧出一套《点五步》。
”
很少看到国产的励志电影,这部电影倘若不是音乐,自己怕是很难入戏。
但正如片名一般,0.5步,向前走不一定会赢,但不走一定会输,哪怕半步。
拍这部片本身便是跨出那半步了,为此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谈谈电影,和许多励志故事一样,几乎每部励志片都会贯穿的话题,永不放弃。
对于这点自己完全能认识到社会有多么需要这样永不放弃的信念被流传出来。
剧情描写的十分普通,几乎没有多少场景可以抓住自己,但信念足矣,有这样的东西在里面,只要不是过分的糟糕,都是好电影了。
作为以运动表达励志的电影,比赛画面差强人意,似乎想把每一个小故事都表达出来,最后看完唯一可以有点印象的只有最后一投,从球的视角看人的时候。
很想说说这样的电影和现在的社会之间的关联,自己许久以前,认为勤于行动,便谈不上懒惰一说,看完电影却想表达一下。
电影男主的兄弟大概便是勤于行动的那一种,永不放弃这样的信念是很难出现在他身上的,因为缺少了很关键的,勤于思考,勤于总结。
因为社会否定不勤奋的人,所以大多懒惰的人们选择逃避思考,用行动来掩盖一切,最终失去了自己叫情有可原。
不管看过多少热血漫和电影,还是会被点燃,可能是我肤浅了,只是球场,姑娘,兄弟,英雄,背叛,成长,失败,复仇,挑战世界,证明自己,赢得尊重,想做主角,这些词就是点燃雄性荷尔蒙的助燃剂。
决战,无关胜败,只是想赢。
想拥有喜欢的一切,只是要不停面对失去。
心中燃着火焰,只是会犯错,会软弱。
不是坏人,只是做了错的选择。
只是因为,我们终究是普通人啊。
我以为我可以永远任性,因为有可以依靠的大树。
走出大树的那天,我慌了神。
只是选择走出来,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
我是莽撞的,懦夫以上,电影内容。
电影质量,演员的确是没那么成熟,只是这样的青春电影,弥漫着青涩的味道也是看点啊。
(不成熟不是说不会演戏,不要说我对这些和那些内地演员两套标准啊)摄影是亮点,还有是高潮时候的镜头语言用得中规中矩,但是特别能带动情绪。
导演,虽然是新人,但是对情节地推进情绪地递进拿捏得还是很稳妥的。
又是一场包场,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人,庆幸又难过。
看完这场,情绪达到饱和点,最后看个爆米花电影冷却一下。
电影半马(2/3)p.s.1.演员表很有意思。
p.s.2.主角爸爸的角色设计的很好,做为母亲的施暴者,和社会发展的被施暴者,修了一整场的闭口禅,唯一开口,好好打,虽然镜头给到的时候已经猜到,还是狠狠打了我一下,感觉这里想法到了,可以做得更好。
p.s.3.音乐很有味道。
在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中,《七月与安生》、《美人鱼》、《寒战2》、《树大招风》四部电影无论市场表现还是观众评价上,都是当时最受关注的影片。
与这四部一起提名的,还有一部从名字上完全看不出题材的《点五步》。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在提名的五部电影中,也是唯一一部没有“内地背景”的影片。
所以这届金像奖中上,《点五步》应该代表了“纯港味”电影的最高荣誉。
但看完影片后有点失望的是,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是“不失不过”。
从题材看,这部电影讲述两个从小一起成长的好朋友,从不良少年转型做棒球运动员的故事,也取材自曾经在香港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华语电影中,运动题材的励志电影并不多见,不过此前台湾的《KANO》在这一类型题材算是完成的不错。
所以,只要中规中矩讲个好故事,这部《点五步》的质量自然也不会太差。
综合以上前提,这部电影极有佳作的潜质,但新导演还是犯了通病,这部电影目前看揉杂进太多跟电影主题无关的元素。
从两位主人公设定来说,从性格设置上并没有太过独特。
有能力、性格张扬的大哥范进威,从小照看着胆小、内敛的小弟谢志龙。
在机缘巧合下两人开始一起打棒球,并逐渐热爱上了这项运动。
按照常态理解,故事的发展模式就是,两人在训练中遇到各种挫折,不断想放弃,然后两人间也会因为各种事出现各种冲突,但最后齐心协力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体育题材比较合理的剧情走向。
毕竟运动励志电影,故事核心主题一定是男生如何通过一颗不屈服的心,去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不满足于循规蹈矩,在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上不断加码,但效果又莫名其妙。
比如谢志龙的家庭环境,母亲被父亲骗到香港,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最终于警察搞外遇后决然离家。
这种设定,从全片感觉下来,除了为抒发创作者一句“我以为不出声,一切就不会改变,但其实不会” 外,对于主线剧情,或是这个题材的推进、补充、升华没有任何帮助。
另一位主人公范进威的安排就更加诡异,这个人物性格要放在其他电影,更像是传统反派的设定。
但因为这部电影是和主人公一起长大,所以一直是一个可靠仗义的大哥设定。
对于范进威来说,在练球过程中,一开始一直具备优良投手天赋,结果因自视甚高,再加上忽无视队友遭到嫌弃,一气之下放弃了所有。
这本来明明最后是“浪子回头”的路线,结果这位仁兄却果断转型古惑仔,砍人时脑袋被开最后进了医院。
当然,也没有谁规定运动题材的电影,主人公不可以这么设定,只是这么设定的最大问题,就是太过复杂的支线,严重影响观众真正去感受比赛带来的情感。
对于棒球运动来说,对团队强调很是重要,影片在配角上也是如此,把沙燕队的“牛屎”、“班长”塑造的较有特色。
但回归到赛场表现上,这部电影就没有做到让观众能过于投入感情。
除了“沙燕队”外,更是没有一个对手角色能被人记住。
对于棒球比赛的表现,能展现出的热血感,几乎都是游击手或外野手不停在地上慢镜头的翻滚。
其实棒球比赛最大的魅力,至少从比较成功的棒球作品看,就是投手或是击球手对决时的那几秒钟,或是一些如神般存在的外野手队友。
但这部电影确实没有捕捉到任何棒球比赛抓人的细节描写,最后决赛中,对强手的神反转更是缺乏代入感。
当谢志龙鼻子被打出血后,整个状态迅速狂飙好几级,然后球队梦幻逆转,为何这个时候又恰恰回归到最俗的表现手法?
导演的思路确实难以捉摸。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唯一明星“廖启智”的表演,也就停留在为剧情穿线的状态,那段挑拨两兄弟之间的“宫斗戏”,更在电影中太过违和。
以至于当校长说出传统热血台词,类似“要认输一切就输”时,感人程度都大打折扣。
当然这部电影的问题,就像电影名字一样。
看完电影才发现,“点五步”只是在班长情急之下随口编纂的一个词,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片名,有机会还是等导演自己阐述吧。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部电影无论是不停出现“坐井观天”的镜头,还是各种明示、暗喻的台词,甚至是游行场景直接纪录,已经基本宣布这就是一部披着“运动题材”的伪政治片。
开篇“占中”的画面,一下就让人兴趣大打折扣,如果香港电影所谓优秀的长剧情电影,已经真的离不开这些,香港本地电影人还不断认为这才是代表香港精神的佳作,那么接下来一批创作的视野也势必会越来越窄。
那么“纯港味”电影的日渐没落,也将开始从内外加速。
所以,与其不停抒发自己解不开的胸襟,不如视野放开一些,去真正感受时代当下的好与坏。
「我和這裡的所有人一樣都不想輸,但我差點忘記了,那種不想輸的感覺。
」 對我來說,《點五步》是好看,好看在於它融合了所有香港文化的精華,八零年代中英簽署的香港焦慮、屋村少年們的突圍、香港被遺忘的棒球,這一點能從上一部《無野之城》所講述所消逝緬懷的03-04年做上對比,而周德邦也貴為本片的棒球顧問,他仍是現今香港的棒球教練,都無非是另一種傳承。
周德邦當初出演《無野之城》是素人演員也是棒球隊一員,之於胡子彤在《點五步》中。
有趣的是,棒球野球存在於香港電影,不純然是一種運動,甚至醉翁之意不再棒球,而是緬懷已沒落文化/教育和曾被遺忘的奮勇史。
更有趣的是,識得香港的觀眾也心有戚戚,不論是獅子山的普選布條,到金鐘的帳篷區,或回溯到1984年到沙燕隊、沙田沙燕橋的命名、被獅子山圍繞的棒球比賽勝利,甚至到當年最火紅的《新紮師兄》(我特喜愛劉青雲)。
最終將細威視為離開香港的英國政府,大樹倒下後,成長(香港)的地方也變得陌生,就算贏了比賽,也輸了最寶貴的東西(香港回歸中國)。
「面對改變」有人學會適應與勇敢面對,表面上看似勇氣,實質卻是嘆息,《點五步》很像是一本香港歷史文本正被翻閱。
不知道為什麼陳志發的風格讓我稍微連繫起黃修平?
想起他的《狂舞派》的狂熱,《哪一天我們會飛》的青春,也結合到黃浩然《點對點》的過去歷史回顧。
不過對於陳志發,敘事上反而還是躁動跳躍的,甚之乎意圖塑造成《瑪嘉烈與大衛》的林海峰旁白,說實處理不佳,一度也讓人以為林耀聲只剩「臉」技(帥度)(最後確實是這樣)。
但影像上的構圖卻特別有心,如從圍樓底部彷若井底之蛙仰視藍天,抑或從天空(上帝視角)俯視棒球場的全貌,視覺感都挺不錯的,尤其GoPro用很兇。
此外胡子彤的潛力在此片還是有點表面,但是他的型竟然讓我想起陳國坤,真是一個驚人的對比。
至於廖啟智是否能入圍金像,我倒是打上問號,可能角色所限,他持續停留在《選戰》、《律政強人》那種劇集式的緊繃感。
「就算失望不能絕望」 輸贏其實不重要,這0.5步在於勇氣,棒球最終滾到了雨傘運動,也象徵這場「運動」,中國與香港的比賽仍在進行,而你們(香港人)敢不敢踏出決定輸贏的「半步」,而踏出後,也「怎會」(「點」的廣東話)只有五步呢?
說了這麼多,誰又會想到《點五步》其實是句粗口?
影片讲述了一个简单的关于运动的故事,中规中矩,从开始组棒球队,到中间发生分歧,有人爱出头耍个人主义,到最后大家一起团结,再到比赛时心理发生各种碰撞,一开始被狂虐,最后狂虐别人获胜!
很老套,但很合格,有种老港片的感觉!
是的,很合格,这个年头,国产片很少有合格的电影了!
一开始阿龙一直躲在阿威身后,阿威像一棵大树一样,罩着阿龙,遮挡了自己所有的光芒。
就像HEBE在SHE里一样,开始不起眼,没人发现她的光芒,单飞之后大家才发现,啊,原来她可以这么厉害。
阿威也习惯了被阿龙依赖,既然他那么弱小,那么内向,那就让我保护他吧!
习惯了被依赖,当有一天他发现,原来那个依赖自己的人,其实可以比自己强,难免会愤恨不平,难以接受!
教练一开始就有意要训练他们的团队性,阿威和阿龙迟到,让他们全体都跑圈。
而这种团队性,在阿龙在教练办公室大闹之后选择不再打棒球后,重新回到棒球队时被教练罚跑一百圈时,达到了理想的团结!
所有人陪着阿龙一起跑。
而在跑步的时候,阿龙也终于想通了。
的确,我们在跑步的时候,内心的活动通常都很丰富,当年大一大二时我坚持晨跑两年,深有体会,而且村上春树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个细节很赞。
就这样一群差等生,被教练委以重任,却在刚开始就打退堂鼓,和一群小孩比赛,被小孩以39:0实力碾压。
教练一再重申,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就只有输了。
不光是说给他们听,也是在给自己的打气。
教练的鸡汤,真的很管用,他们一次次鼓起勇气。
他们辛苦训练,却困难重重,自以为已经很厉害了,却在赛场上得不到一分。
看似很厉害很有天赋的阿威,被教练换下来。
阿威太个人主义了,失球了就责怪团队的每一个人,甚至想出歪招,袭击对方,不光没有集体感,还很影响团队士气。
而阿龙因为顶替阿威,两人闹得很僵。
不过我觉得,教练对阿威太放任了,也不跟他解释,他真的不适合棒球,结果导致阿威走上了歧途。
终于,他们过关斩将,走到了决赛,这个时候,阿龙的母亲出轨和那个警察跑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因为自己懦弱没表白喜欢了别人;而阿威像交代遗言一样交代几句就不见了……亲情、友情、爱情都面临着失去,阿龙无心应战,被对方狂虐,一分也没得!
最后在意识模糊时,回想起阿威一次次的鼓励,最终奋起,开挂般以一分之差赢得对方。
很有《少林足球》的感觉,但是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间棒球队捡肥皂全裸洗澡的画面着实基情,而且最后在阿龙脑海里回想的竟是阿威,也是基情满满啊!
通常鼓励自己的不都是女朋友吗?
而那个所谓的女主,只是露了几面,根本不是女主好吗?
阿龙一副受的气质,大家都纷纷开玩笑,阿威是男主,阿龙是女主!
导演故意要拍的这么基情吗?
其实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如何赢自己,教练也说了,没说过要赢,但是不能放弃!
赢了自己就是赢,至于比赛结果是输是赢,真的不那么重要!
阿龙从小躲在阿威这棵大树后的阴凉里,只差点五步,走出阿威的依赖,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找到自己。
而你呢,你是否也在舒适区待了太久,而忘了自己的梦想是什么?
生活变得没有激情,年纪轻轻,却只剩下蹉跎度日?
也许日子很糟糕,母亲跟着别人跑了,朋友出事故了,女朋友爱上别人了,可是阿龙至少还能好好打好那场决赛。
而一向被人看不起,被其他校长冷嘲热讽的教练,用心训练棒球队,也从一开始和日本教练握手,日本教练不理他,到后来,日本教练主动跑来和他握手!
影片完全就是一碗香浓的鸡汤,很多人反感鸡汤,可是鸡汤为什么会盛行?
还不是我们都需要!
我们都需要一碗鸡汤,来观照自己的人生。
是在庸庸碌碌的生活里,平淡地度过一生,还是选择迈出点五步,豁出去,自在地冒险。
很多人都已经被繁琐的日常麻木了,比如我,比如你,比如他。
其实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而我,还始终鼓不起勇气,迈出自己那点五步,只因不想走出舒适区,不想冒险,害怕碰壁,担心更糟,所以一直躲在树荫里。
欢迎关注纯原创图文:鱼纹
好难看。。。特别反感这种捧一人踩一人的片子,不是主角,就死和输都是活该么。
故事四平八稳,各种俗套杂烩,最后细威砍人一段简直庙街十二少借尸还魂,失控失控。但是难得制作精耳目一新,各种摄影技法的尝试也是用心良苦。小演员比老演员好得多,一种没有包袱的表演(片子本身包袱很重,又赢日本人又八十年代),廖启智的角色忽冷忽热,有点故弄玄虚。
青春励志片,兄弟情谊,最后的确有感动人心的地方~
作為今年北京電影節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實在是有點爛,真人真事拍成這樣,剪輯成這樣,演員不專業成這樣。。。真是毀瞎了這麼好的一部棒球題材片。
跟美国一个跑步和篮球的电影类似,一群弱势学校的差生通过一个集体运动改变自身的故事。
日本的投手小哥挺帅的
中规中矩,可能,宣扬的目的是其不能进内地的原因吧
“我知道阿妈当年是被老爸骗来香港 所以她一直很讨厌老爸 不知道为什么 我觉得最可怜的 其实是老爸 ”这句开始我就有些反感男主 饭桌上他爸恶心的呕着饭 她妈不满 他就瞪他妈 拜托 你爸这种行为很恶心人好嘛 之后电梯里种种 男主是个有些懦弱的矫情鬼 - 影片很刻意的扯zs 不喜欢。只有廖叔不错。
电影质量一般,我们需要承认港台地区对棒球的热爱的确远远超过内地。但是运动和政治完全不同,电影中的政治隐喻明显,第一幕就丢出雨伞革命占中运动的画面不得不让人联想导演背后的意图。
还可以,同类比较,不如台湾那部
片中江河日下的香港,正如你们手中江河日下的港片,都是自作自受!影片的最后阿龙说,80年代是香港最辉煌的年代,也是他最想要回到的日子。很抱歉,80年代的港片,也是最辉煌的,远胜如今你们拍出来的港片!
摄影挺有特色的,那个棒球镜头很好。故事是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但改编有点过大。改编后的十几岁的半大青年的故事,可以更容易往社会各种问题上去靠。但是加入的社会、时代的东西往好里说算是贴近生活,但摘出来想想还是有点俗,没什么新意。故事也比较简单。只是把体育片的热血特色发挥不错。男主演得挺好,本想打3星,多的1星给男主。最后的道理讲得有些多。廖启智真的可以作为主角撑起一部戏。
我以为可以一直任性下去,但就像一场球赛一转眼就打到了最后一局。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的懦弱和恐惧吧。会是今年金像奖的大黑马吧?
3.5
有被触动
打棒球部分拍得不好,但去搜了還真的是真事就很感人,尤其是盧校長!!!時代背景確實也沒有錯,影片上映時還是不管輸贏都要先跨出那半步的pitching mound上的HK,五年後,已經輸了… (尤其今天看到搶在LOTR到期前在機場排長龍離開的人群,特別難過,希望離開的人們也不要忘記
为什么感觉不到一丝丝的热血,一切呼喊都是隔靴搔痒,和同类型的影片差很多。以及内地版海报是我见过最丑的电影海报。
参杂了好多混淆视听的东西
以为是倒叙完正叙,没想到倒叙完故事就讲完了……前一半不错,后一半从细威拎刀砍人开始就变得无比矫情,扣一星。
首尾的“私货”有些牵强, 非得把一个青春励志的故事 嫁接上太多沉重的包袱。 热血 友情 懵懂爱情 成长足够了。 政治态度在香港本土电影里 变成规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