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房间

La stanza del figlio,人间有情天,生命中的最痛,The Son's Room

主演:南尼·莫莱蒂,劳拉·莫兰特,杰丝敏·特丽卡,朱塞佩·桑菲利斯,斯特凡诺·阿伯蒂,斯特凡诺·阿科尔西,托尼·贝尔多瑞利,达里奥·坎塔雷利,Eleonora Danco,Clau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拉丁语年份:2001

《儿子的房间》剧照

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7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8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9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0

《儿子的房间》剧情介绍

儿子的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凡尼(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饰)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儿子安德烈和女儿艾琳更是让这个家庭乐也融融。而伊凡尼身为心理医生,常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病患者,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随之而来,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伊凡尼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远方寄来一个女孩子的来信,来信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家庭重新有了一丝生机。然而逝者如斯,各人内心的伤痛,只有时间能慢慢治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怂鬼游戏我的特一营爱欲四部曲善后生活的发现节振国传奇极速蜗牛切入点心花放良心心居红色警戒藏爱有趣页面香蕉怪大叔:呐呐~呐北海妖怪追追追人到中年永远的战友突击再突击非常市长边缘怒火地铁惊魂MAX别这样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讨债人2娘妻想应聘简单的工作看看不再沉默虐面人之死灵面膜一秒拳王编辑部的故事

《儿子的房间》长篇影评

 1 ) 电影中能不能不死人。

恩,现在可以写了。

看片子的时候在塞班岛,享受着和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一切都很完美。

片子讲述的家庭也很完美。

父母的职业都好前卫,一个心理医生,一个艺术家。

姐姐是篮球队的,儿子喜欢潜水。

父亲有个好嗜好,喜欢跑步锻炼身体。

跑步是枯燥的,和父亲跑步更甚吧。

儿子很听话,经不住父亲的说,就答应了继续多跑几里。

意外就是这样波澜不惊地发生了。

一个高高帅帅的儿子就这么死去。

影片中间部分,展现的都是家人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儿子死去的事实。

生活的太多都有儿子的印记。

这个电影让我心惊胆战。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就要上飞机。

虽然已经坐飞机无数次,但是我一直心里有点虚。

一切都太美好了,我怕和电影一样,瞬间崩溃。

儿子终究死去了。

家人和Andriana素不相识,但是却从她身上看到了儿子。

家人成了Andriana之美,在法国边境的海滩上漫步。

这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伴随着By this river的歌声,长时间荡漾于人心。

 2 ) 时光在蔓延

生命的历程仿佛一扇扇不断开启的门,喜怒哀乐过后,最终进入一个没有门可再次开启的房间,幽闭在一个不可知的境遇里。

可在这个时候,会有一扇窗户开启,让爱过的人知道,只有还有一丝希望和自信存在,救赎便有可能。

依稀记得,曾经看过《儿子的房间》这部影片,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只看了点点,却没有看完。

上周在MSN上,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请你无论如何,去看《儿子的房间》!

”所以我找到了这部影片,在星期天一抹茶香的陪伴下,重温了一下。

生活中的人,观影大抵上是为了寻找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感体验——那些在现实中永远无法体味到的——生死相随的爱情,传奇惊险的经历,如果是这样,《儿子的房间》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一个看似杂乱,零碎,甚至没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的耐心,但正是这样一部有着明显写实风格的影片,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热泪盈眶。

看过太多的电影,看过太多电影中的“死亡”,但它们更多是为了衬托其他的事物,比如描述青春的残酷,命运的无常,政治的阴险等,借以深化主题。

但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见到最多的却是最为平凡的死亡。

《儿子的房间》描述的正是这样一桩普通的死亡,很简单的一个事故——潜水意外终止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让家人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悲哀之中。

很多人甚至会说,这部片子充其量只能算是生活的片段——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陷入和走出的悲恸而已,但这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导演旨在通过一个曾经完美和睦的家庭因痛失儿子而陷入人生困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在接受无法挽回的事实面前所应秉持的人生态度。

因此,整部影片有了真实的可信性,包含着人性的温暖。

调皮的小儿子失去了,那个位于走廊尽头的儿子的房间的灯永远灭了,一家人生活的热情也随之失去了光芒:母亲对于一切有关儿子的东西都变得格外敏感,这些反而让看似柔弱的姐姐第一个勇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试图去抚平父母的创伤。

可是受折磨最深的还是父亲乔瓦尼,他不止一次地假设自己那天早晨没有去出诊,而是和儿子去跑步,那么儿子就不会溺水而亡;面对着自己的病人时,他一遍遍失声痛哭。

这个冷静智慧,留着大胡子的男人,被灾难压垮了。

他不能再平静地倾听病人的痛苦,不再与妻子同床共枕,他关闭了诊所,深深的自责将这位心理医生变成了一个病人。

一切都会过去,生活毕竟还要继续。

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只是要静静地看着,乔瓦尼一家要怎样从深渊中走出。

一个月后,母亲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的写给儿子的情书,那是一个叫安妮的女孩——这个曾经爱过自己儿子的女孩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幸福,她极力想从这里发现一些儿子的影子。

父亲也因此激动不已,他试图写信告诉安妮儿子的死讯,可是几次动笔皆因泪水而收场。

姐姐明白母亲的想法,她找到了最初拒绝与母亲相见的安妮,用她的方式将母亲的心愿传达给那个女孩——于是在不经意的一天,安妮带着儿子的照片出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当安妮告诉夫妇俩自己准备搭车和一个男孩去法国旅游时,夫妇俩本想送他们去附近的加油站搭车,可是夜里的车是那样少,于是载着他们划过意大利这座沿海的小城的夜色。

天明时,车窗外飘扬着法国的国旗。

也正是这个亲切的女孩子,给了一家人重新走在一起的理由。

夜色里,父母回头看到三个在车里睡着了的孩子,他们彼此会心地笑了,仿佛他们的儿子也坐在其中。

看着电影的前半部分我颇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心理疏导的细节,后来才明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也许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更容易面对死亡,更容易放弃悲伤,引导妻女走出心灵的阴霾,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说:“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时,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 所爱之人的死亡不是寻常的悲哀,死去的人没有痛苦,对生者而言,生活还要继续,一切仅仅是痛苦的开始。

如果说,时间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忘记一切,那只是在自欺欺人,有时,对逝去的人或物的追忆会强化我们的记忆,因此悲伤的程度会更加宽广。

因此说,如果不愿悲伤地活着,自救的办法不是忘却,而是敞开心灵,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爱。

电影的结局就给出了我们类似的答案。

影片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法国边境,女孩向他们挥手告别。

这是电影并没有故作姿态或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

父亲,妻子,女儿在海边的沙滩上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泄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存在,但爱总会执着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快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

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容让人深深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淡淡的温馨,让人驻足并全情投入。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并且成功地将简单转化为力量。

蔓延的时光的力量将这部电影变成一只柔婉的安魂曲。

 3 )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

今天看完了意大利影片《儿子的房间》,颇有感触。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经历失去亲人痛苦后逐渐从一开始的剧烈悲怆到之后逐步释怀的过程。

整部电影时间不长,只有短短90多分钟,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真实。

众所周知,失去亲人后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创伤是最为沉重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它把父亲失去儿子后的自责、母亲痛失爱子后的悲伤、姐姐失去弟弟后内心的烦躁不安通过语言和行为非常细致又直接地刻画了出来。

无奈生活仍要继续,如何去面对创伤成为了三人各自都要面对的难题。

我们看到做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想要通过游乐场刺激的娱乐设施释放治疗自己,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则在球场上与对方斗殴,在商场更衣室里哭泣。

可是,这些消极的行为并没有能减轻各自内心的痛苦,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此出现了裂痕。

直到儿子生前女友寄来的一封信拯救了这个家庭。

首先振作起来的是母亲,在丈夫始终没有勇气回信告诉儿子女友发生的事后,母亲勇敢地打了电话给她并请求见面。

终于在一天晚上,女孩来到了他们家中。

父亲通过女孩带来的儿子生前自拍的照片露出了笑容,钩起了思念。

在得知女孩将与她同行的一个男孩前去法国后,主动驱车带着妻子、女儿和他们到了法国边界。

在与他们告别后一家人踩着海边的沙滩释放着对于儿子的思念,治疗着各自的伤痛。

虽然是部悲情剧,但影片并没有采用过分煽情的手段来达到赚取观众眼泪的目的,而是通过略带伤感的音乐、特定的声音和人物间简单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整个故事,电影在平淡中开始,亦在平淡中结束。

回头来看,正如电影中父亲摔碎家中修补过的东西那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人无法像物品一样损坏后还能修复得完美无缺,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用时间才可以去逐步医治。

 4 ) 情绪的洪流

9/10很多年前,大约是上初中的时候,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全书结束后,金庸谈到写这本书的感想时说:写张翠山死时张三丰的丧子之痛写轻了,因为我那时还不懂。

后来上大学以后,学校里时不时会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的惨剧,而我也很乐于在父母面前提起这些事情。

每当此时,母亲总是会有一种在我看来过分的紧张感,并且说一些在我看来非常可笑的话,诸如“你可不能想不开啊”。

其实很多痛苦,也许我们能够想象,但从没有类似经历的我们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

我一直笃信,反映生活中看似琐碎而又真实的一面的影片是最难拍好的。

如何在平淡的生活和浓缩的艺术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剔除刻意的巧合与虚构,在平淡的细节中将情感升华,这部影片无疑是非常出色的。

尤其是以无比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父亲的情绪刻画的饱满而又微妙。

真正优秀的影片拥有着一种强大的磁场,即使你不想让自己的情绪过深的陷进去却又难以自拔。

影片的后1个小时我一直努力使自己不要过于入戏,可是眼泪不停的往下掉,因为太多的细节都让我难以释怀。

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在慢慢的发展,而我却觉得自己被一种情绪的洪流所包围,无法挣脱

 5 ) 时间,只是经过,不曾停留。

It is love , not time ,cure the wound .决定写点什么,不过是一念。

最近日子过得混沌。

乱七八糟看了一些东西。

觉得自己需要补充一些养料。

需要多一点思考。

写下来,只言片语。

只是做个记号。

为自己。

节奏不急不缓的片子。

最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其实根本不在乎一个故事本身,甚至并不期待一个传奇的离奇的动人的故事,更愿意跟随尽头,看着时间流过就好。

想起贾樟柯在一次访谈里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的可能是关于拍电影。

关于丧失。

关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关于伤痛。

关于慰藉和治愈。

并不复杂不新鲜的故事,但是不同的导演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对我来说,这样正好。

我不要在影片的开始就被迫经受一个巨大的震颤,不要看着他们面对他们的伤痛手足无措,不要儿子的秘密女友突然打破某种生活,即使那生活状态似乎,不好。

就这样,看时间静静流淌,他们温暖,相亲相爱,然后某个偶然,失去,伤痛,面对那伤痛。

我经历苍白,难以设想自己经历类似的经历要如何承受,甚至会孩子气般地拒绝那样的情节设置——在很多的不成熟的孩子写的不成熟的小说里。

然而,我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6 ) 失去他之后,能怎么办?

影片的开端,极有可能影响影片的全部印象。

我承认,我被这部影片的第一段音乐所吸引,于是,完整地看完它,并且保有喜欢的态度。

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却想说另一个故事。

某个我的远房表姐,她与丈夫共同开设商店,并有两个儿子。

她的第一个儿子曾来我家玩耍,我已经全无印象,据我父母说,那是一个极乖并且容易与人亲近的男孩。

当他读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天,一个人去学校领取新书,走出校门时,被一辆货车撞飞,并且腹部裂开,当场丧命。

当初去现场将男孩尸身拾回的是她的丈夫。

而她一直陷入悲痛中,几天不吃不喝,几个月内只能看着男孩生时的衣服掉眼泪。

几年后,她有了第二个儿子。

如今这个儿子也就读小学,生得健康活泼,时常因为贪吃贪玩等原因被她责骂。

今天她家迁居,将房子买在第二个儿子的小学隔壁。

从家门至校门,不到百步。

我走进她的新家,看到一派热闹景象,许多亲戚聚集。

宽敞的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大幅照片,映照的是如今这一家的三个人。

穿着洁白礼服的三个人,笑得极幸福。

我却呆立许久,想起一个早逝的孩子。

影片中的家庭,也失去了一个儿子。

情节已经因为某些介绍而先被我知道,而事实上,它的情节并不如我最初所设想的那般复杂。

故事的内容,只是一个家庭,因其中一名成员的逝世,变得更加敏感。

父亲喜欢跑步,常常与儿子一同奔跑在路边。

儿子去世后,父亲常常自一些细微的东西回想起从前两人跑步的情形。

他在儿子去世当天因工作而去了别处,也许如果他不去别处,并且在当天邀儿子再跑一次,吃一次冰淇淋,再看一场电影,儿子便不会突然遇难。

他时常这般设想,并且将这些悔思放在心上,去逛潜水用品店,去逛音像店,去对儿子生前的女朋友写信,去游乐场承受巨大的凌空的窒息感,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够回到过去。

我十分理解这位父亲,因此感同身受,在他拿着儿子拍下的房间的照片掩面的时候,也会觉得眼眶湿润。

失去一个人之后,该如何才能停止悲痛,然后继续生活。

我从很久以前便想知道。

我曾经向一个手机号码不隔断地发短信,直到有一天,那个号码的主人告知我,它曾停机,变为空号,如今已经易了主。

于是,我不再能发短信。

思绪永远停留在它曾告诉我他已离开人世的那封短信上,忘记其他或温暖或悲伤的内容。

活着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听见。

所以不必吝啬应当说出口的话语。

惟有天人永隔,向天空所说的话都会埋入地底。

这种时候,只能继续生活。

除非你愿承认,你已经被悲痛打垮,再也无法直起腰。

 7 ) 短评

影片《儿子的房间》里面,一个完美平和的家庭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一个易碎瓷器出现裂痕,产生不可修复的伤害。

影片用平淡的镜头,冷静的色调,展示这个家庭从平淡幸福到遭受苦难,从难以接受到逐渐愈合的细枝末节。

两条叙事线,一条记录四口之家的生活变化,另一条记录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对待病人的变化,在两条线互相交错影响的过程中,影片对于现实生活表现出的深沉感愈发厚重。

令人愉悦的是影片最后死去儿子的信中女友出现,带着一股青春的气息撞开了这个家庭悲伤的壁垒,让所有人发现,原来走出壁垒的人们原来并不是那么的脆弱,生命中的最痛难以抚平但也可以笑着接受。

最后想说一下配乐真的惊喜,“我们在这儿,被这条河困住,总是忘记我们的来路,我不断的问着自己,仿佛很遥远,那些选择性的记忆,来自另一个时代”---《By This River》Brian Eno

 8 ) 当他们面对变化

Nanni Moretti的"La Stanza del Figlio",在英语国家用过一个更直白的名字"The Son’s Room"。

讲一个心理医生的家庭随着儿子的意外离世而起的变化。

微妙的情感微妙的传递出来,很自然很真挚,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

除了儿子意外发生的那个星期天早晨,镜头剪辑出了一丝慌乱,画面都是异常平和。

一家人像是替儿子做事一样将儿子生前的女朋友送到法国边境,当大巴启动,而父亲、母亲、妹妹各自若有所思地踱向海边时,我想伤痛就快,沉入心底了吧,生活也将回到正常的轨迹,父亲不会再如此自责,母亲不会再情绪失控,妹妹不会再用篮球比赛宣泄情绪了吧……影片结束时的音乐很动人,低回沉静,会把人的思绪剥离。

回到家我找了很久,只查到了它的名字和年代。

后来我的好朋友找到了它,于是这曲子在我的博客里飘荡了很久很久……

 9 ) 一个人死了,坐在他的房间里,周围就会有无数小小的他。

如果可以的话,可不可以不接那个假日里突然来袭的电话?

可不可以放弃对那个该死的窝囊废的治疗,而是继而陪他跑步?

可不可以禁止他潜水?

可不可以再多一些时间在一起?

可不可以再多说一句话?

可不可以再看他多笑一下?

可不可以让时间就静止在他出门的那一刻?

巨大的伤痛总是比我们预期来得更加突然。

电影的主演,丧子的父亲即是导演本人,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每天听尽他人的疾苦:面无表情的,歇斯底里的,欲罢不能的,无休止。

他听得进,是因为他的生活完满:那种他开着车子,美丽的妻子坐在手边,一双健康的儿女在后座会和着他哼的旋律一起唱和笑。

儿子是小小的自己,是他的另一个梦,一个美好的即将实现的美梦,未来拥有任何可能的幸福。

只是死亡亦是其中一种可能。

他后来再不能做医生,面对间接导致自己儿子死去的病人他害怕倾斜。

他不断地重复着如果可以的话。

他背上了沉重的自责的枷锁。

儿子的音乐他的画他的字他的气息,一切都好像他还在这儿,枕头上还有他的头发他的气味,衣柜里甚至还有他的皮屑,毛巾上还有他的汗。

书还好好的放在这儿,等着他来翻。

可他再也不回来了。

一个人死了,坐在他的房间里,周围就会有无数小小的他。

那个从未被察觉的女朋友亦携带另一个小小的他,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他。

这个家庭像是发现了被遗忘的儿子书信一样,又惊又喜,小心翼翼、满怀希望、终于见面、复杂的情绪、殷勤的对她,让我看到我父母身上的影子,对孩子永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屋及乌情感。

终于将少女送走后在海边的一段像是一段艰难时间来的小小释然——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不能承受的痛,就让它和我们一起伴随我们的生活吧。

父亲的痛和母亲很不一样,他没有办法不停的流泪,他不会借由一遍遍的叙述来减轻痛苦,他的哭喊都是张大嘴巴,失声的让人心碎。

再一遍:这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初听见是在2003的春晚同时cctv6的2002世界电影之旅,大一时候在卓越买来DVD看来,却久久不能忘怀。

金棕榈的桂冠实至名归。

 10 ) “治愈不能”当代人的精神敏感之困

面对丧子之痛,所谓移情都是虚妄,救赎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唯一的真实就是等待自己被思念和悲伤吞噬的过程。

作者一方面干脆利索地否认了创伤疗愈的可能,另一方面揭示了“人格面具”的虚假。

心理医生是主人公的人格面具,在精神分析领域亦包含救世主的能指,可是这种身份并不能帮助他从苦海中挣脱,他和家人、患者一样,在情感的一张一翕中时而沉溺,时而歇斯底里。

更残酷的是,他不能停,他还要继续以医生的面貌治疗他人,继续带着巨大的苦痛踽踽前行。

中年丧子,被迫面对家庭的残缺,心理医生一家人的境遇,注定长期“低情绪”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年危机、精神危机的一重图景。

毋庸置疑的是,从麻木走向敏感,强调“共情”是当代人精神演进的基本路径,我们再也不会像绥拉菲摩维支笔下帝俄时代的农奴一样,对孩子的离去不以为意。

可是,“敏感”在构成了人类文明“完成性”的同时,似乎也使文明娇弱多病——若是生活因亲故离世陡然解体,当代人已不再具有完全恢复的能力。

我们拒绝遗忘,对生死保留着敏锐的察知,我们始终珍视个人尊严,深刻体认每个灵魂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精神敏感的强作用力却实实在在地反噬着个人持续生活的意志。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救,因为没有多少人能从苦难中汲取向死而生的力量,或许这就是“断舍离”式钝感文化之反动的理由吧。

《儿子的房间》短评

很没新意的结构,前三十分钟美好,再来五十分钟痛苦,最后来十分钟自我和解,没什么新意,会哭,但俗,且中产味儿太浓了。

6分钟前
  • no offside
  • 还行

破損的茶壺可以修復到幾乎看不出痕跡,但破碎的心卻難以癒合。對於情感的表達非常細膩,卻無法讓我入戲,我一直很糾結這部電影的敘事順序,我認為如果將兒子的死亡放到開頭進行倒敘法會更加合適,因為前期的鋪陳反而沒有那麼重要的資訊,遲遲沒有進入主線,沒有一鼓作氣,便是再而衰三而竭

7分钟前
  • 🍸
  • 还行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了一段,今天补完。同样是失去子女,这片子从影片质量到价值观上都比海边的曼切斯特高出了不知多少。

12分钟前
  • 孙学文
  • 力荐

就是怀念意大利

16分钟前
  • mei3ye
  • 还行

儿子死的那一段家人的反映太小了 这是唯一不能接受的地方 。。要一般人早坐地上了。。。

17分钟前
  • 希瑞
  • 推荐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我试图总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东西: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然而,那句话还没完:“......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

18分钟前
  • Sunshine
  • 推荐

细密的情感交织,这样的故事沉郁温暖。那首by this river 一样的舒缓的调子,才是点睛之处

23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南尼·莫瑞提对电影一些情感部分的处理简直无人可比。《我的母亲》里走廊里来人的背影,这部里结尾三人信步海边。没有办法你就是喜欢这样适可而止、举重若轻的镜头语言,力量太大了。

25分钟前
  • 谷崎润一狗
  • 推荐

失去儿子的伤痛一直萦绕在全家人的心头,并将永远的存在下去.....(影片好闷啊,不合我的胃口)

26分钟前
  • 赤道的风
  • 还行

拖沓了三周时间终于看完了。说实话本片不像是一部金棕榈作品,更像是威尼斯那儿喜欢的风格,第一幕对男主角的生活观察做得太好,分镜也安排得巧妙,把一种微澜静水的感觉拍了出来。但儿子死后的各路线索处理崩了很多,像是把伯格曼肯洛奇的风格往哈内克和雷的方向走,却又只是吊着胃口,悬乎腻歪得很。可惜了

27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

2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医者难自医,普通温情片,于我来说煽情有些过。

33分钟前
  • atpss
  • 较差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看完需要耐心……

37分钟前
  • Reynard
  • 还行

医者难自医//人在经受一些重大创伤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会选择回避 就好像不会去直接接触火或者什么产生疼痛的事物 在这种时刻 等待变成了某种镇痛的冰块//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美妙的忧伤 故事中的人物悲痛但他们也不会完全放弃向前走的机会 就好像活着总会有些希望

41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这片是如何在当年击败穆赫兰道和钢琴教师拿了金棕榈的???

42分钟前
  • Prévoir
  • 还行

不会有持久的快乐,也不会有永远的痛苦,一直认为时间是最残忍却又最仁慈的东西,逝去的终究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4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3.5 现实与过去(片段)的深层交互,形成一种类似“记忆”的观感错觉,题注着父亲关于“扭转时间”的妄想,掺杂熬出一碗异常苦口的现实良药——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就像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新生,于是小心翼翼试探彼此,用眼泪衡量苦痛的价值,当最后面对再明显不过的自欺,谁都没忍说破。

46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爸爸演得真好,节奏缓慢却饱含深情,太动人了

50分钟前
  • 黑稻子
  • 力荐

然而我还是感到迷惑:为什么70年代的Moretti发展成了一个生活小确幸导演?是因为他曾经渴求的(文化)权力已经到手了吗?可是在2000年的意大利电影界拥有权力又有个毛用?ps 原来Jasmine Trinca这么早就开始演电影了。

51分钟前
  • TARDELLINO
  • 还行

道得出有多么的难过,遗憾,但表述手法有点难以接受

53分钟前
  • .•' Hélp..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