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看这部电影很难不去想到张爱玲那段关于红玫瑰白玫瑰的理论,得不到的永远是床前明月光和心口的砂痣。
看的时候并不知道导演是韩国人,光看演员是日本人,觉得这个电影很不日本化,后来知道了导演是韩国人,就了解了,怎么说呢,挺失望的。
在电影的开始就沉醉于西岛秀俊不张扬而无谓的有点缓慢的眼神,中山美穗出场的时候露出的细细的锁骨也有惊艳的感觉,然后就以为电影会朝着情人那种套路走下去,一个关于情欲和若有若无的爱的戛然而止的故事,总不会让我觉得厌烦。
热烈浓郁的中山美穗本来可以驾驭住这段关系的,很不幸的,她爱了,当她回答出“我会想起被爱过”的时候还会心笑了下,这才是沓子不是吗。
最失望的就是沓子的转变,本来她可以做杜拉斯那种游离在男人身边的心上的永远得不到的女人,做丰一辈子午夜梦回的那一抹月光和心口的痣,为什么偏偏交出自己的心让自己身不由己。
说到底,爱情就是个百转千回的坏事的东西,它改变人的性格,让一切变得看似有可能。
总有一天到底何时才能来到,明天?
后天?
还是不远的今天….真的让我窒息。
唯有心痛和无力,一想到这样的事可能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
心里头发毛,对于那些不能从表面上发现变态本质的人,在面对此暴行还在装聋作哑的人。
这个世界何时才能变好。
总有一天会吧 但愿是明天 🙏🏻 太心痛了 每看过此题材电影上面注释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希望这个世界都充满和平,那些变态心理的人 xq孩童的人 对孩童实施虐待的人 应当施以凌迟。
《总有一天》自评B站上看到很可怕的一条弹幕,那条弹幕就是: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
这世界上真的有像校长这样的思想的人存在,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相反这也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儿父母的想法吧。
看完之后真的很痛苦,这是一则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真实,现实,真残忍。
一直都疑惑于为什么会有人完全丧失人性?
这些完全都不能称作为人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惩治他们,付出应有代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呢?
我没看完就想到了豫章书院,这个电影和豫章书院发生的事情几乎重合了,甚至豫章书院这种事实更加的残忍,电影拍摄于2016年,豫章书院在2020被揭发,历史还在重演,可见这种事根本没有离我们很远,揭发豫章书院的人们甚至被威胁生命还要揭发他们。
电影的最后,所有人都被弟弟的思想感化了,人怎么可能没有思想,只做一个鬼魂?
只要一片黑中有一个红色,一定会有很多红色出现。
我们能做什么?
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不是故事,这是现实,而现实离我们根本不远,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你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这个电影吗?
好想尽自己一份力来改变一些事情。
如果中国有导演能够拍豫章书院的电影出来,我真的敬佩他。
熔炉的遭遇,飞跃疯人院的反抗,肖申克的信念和结局。
《总有一天》集三部经典精华于一身。
在进入这个熔炉之后,尽管遭受暴力和屈辱,弟弟心中依旧充满梦想与希望,这类似于安迪口中的hope。
而哥哥与校长的对抗则表现了 “墨菲”式飞跃疯人院的决心。
弟弟登上水塔望着月亮,轻轻一跃,仿佛在奔向自由,就如安迪二十年如一日挖开那道通向自由的墙之后在雨中释放自我。
影片最终以让人欣慰的方式结尾,兄弟两个相视一笑就如安迪与瑞德在海滩上的拥抱那样让人感动。
不错的电影,没有多余的情节,小演员的演技丝毫不逊色与老戏骨。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出现了两次,兄弟两个人田里劳作,弟弟的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因而在学校发放三明治时,总抢不到,只能吃别人留下的残渣。
哥哥无奈地低下头盯着餐盒里所剩的残渣,弟弟吃惊的望着抢到三明治而异常高兴的同学,又看了看低着头的哥哥,闪烁着明亮的大眼睛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已经没有机会了。
弟弟明亮的大眼睛,胖嘟嘟可爱的小脸,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如此之大的差距,我真的觉得这一切对着兄弟二人尤其是弟弟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远远超过了他原本应该承受的。
好像去抱抱这个正在遭受痛苦的小精灵,给他一点点的安慰,给他一点点的支持与鼓励。
生活还是要继续啊,否则,还能怎样呢?
兄弟两个人,面对学校的困境,都没有放弃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期待。
为了两人可以更好的在这里生活下去,努力完成老师和大龄同学交给的事情,哥哥不断地鼓励弟弟,弟弟一直支持着哥哥并一直执着于他的梦想——成为宇航员,而哥哥变成了其他同学所说的“没有思想的鬼魂”,守护着弟弟。
在这所到处飘荡着“鬼魂和魔鬼”的学校里,弟弟是唯一的精灵,势必要对这里带来改变。
也正是因为弟弟坚持梦想,使他心中永远都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苦难,教会我们坚强,这些平凡的日子变得熠熠闪光。
《总有一天》是一部丹麦冷门电影,在豆瓣上享有8.8分的高分评价,主要讲述在苦难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拥有自己的灵魂,永远不屈服于成为鬼魂的故事。
Elmer和Eric是被单亲养大的孩子。
在母亲那里他们相互打闹争抢玩具,不学无术甚至抢劫,Elmer梦想成为宇航员飞向月球,脚部有残疾的他认为到了月球上,自己的残疾就不会是问题,而母亲的病在月球上也会自然而然的变好。
他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梦想自己可以是那个可以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即使不是自己也没关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任何一个人可以登上月球,对他而言就是莫大的鼓励支持。
母亲重病之后,兄弟两个被送往称为“最好的学校”的地方进行教育,那是一所怎么样的学校呢?
处处充满了压抑,孩子都没有了灵魂,只是行尸走肉。
这里的校长道貌岸然,用体罚学生的方式遮挡自己教育能力的不足,在Elmer和Eric见到他的第一面,校长便因为两人的顶嘴扇了他们耳光。
这里的老师禽兽不如,体罚、辱骂、甚至性侵!
在性侵之事暴露之后,他又把所有事情都推给无辜的学生,得知Elmer尿床之后告知全班同学以耻笑辱骂。
这里的校医毫无人道毫无医德,将尿床的错误归结于没有吃药,认为Elmer残疾的脚伤只是小问题,每天监督他吃药让他不敢在晚上再睡觉。
这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丧失了善良的本性,他们活着,却像死去,他们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高压的管制和对变态老师的恐惧中日日生活着,完全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于是他们变成坏人的样子,欺善怕恶,妄自菲薄,没有父母亲人的关心爱护,失去了乐观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这些在Elmer到来之后慢慢消除了,Elmer在为同学们读来自家庭的信时永远加入这些孩子对家庭的幻想,加入他自己对月球的幻想,使得原来处于生活在校园最底层的Elmer,Eric和好友由为他人找烟头变成别人为自己奉献烟头。
然而这些孩子是真的不明白Elmer说的都是假的吗?
我想不是,他们比谁都清楚,Elmer为他们讲述的那些让人温暖让人对未来憧憬的话语都是假的,但是又有谁会主动抗拒他人主动送来的温暖的关怀呢?
生活就是这样起起伏伏,在一切都似乎向好的地方发展的时候,在学校里唯一能够帮助孩子们的语文老师辞职了,因她无法抵抗那强有力的学校领导,因她无法为遭受性侵的Elmer发言,因她无法阻挡厄运的到来。
于是Elmer和Eric重新做回鬼魂,不被人看到,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不会如此困难。
故事就这样继续着,哥哥Eric被校长打成重伤,Elmer偶然知道校长想要把哥哥抛弃杀死的事情,在向多人求救都没有得到回音的时候,Elmer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让他和哥哥得到自由,让心肠狠毒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电影用外视角的口吻来写,以学校里Elmer和Eric的一位同学的口吻讲述这样一个充满悲伤,让人无力,让人抓狂,让人想要帮助他们,却又知晓自己无能为力的故事,但这个故事里又有点温情有点柔软,Elmer永远坚持认为人类总有一天可以登上月球,他用自己的小小善良一点一点地温暖着在这所学校中遭受了巨大的内心苦难的孩子们。
在永无阳光永远黑暗、在生活看似永远都不会变好的时候、在孩子们的内心都无比荒凉的时候,他把自己对月球的美好的幻想讲述给这些对未来不再有憧憬的孩子们,让每个人都拥有这份美好。
就像莫言笔下黑孩心中那根永远存在的透明的红萝卜,它隐形,它无声无息,但是它永久地存在。
它支撑着他们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勇敢坚强的活下去。
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天。
总有一天Elmer会登上月球,总有一天Elmer和Eric会离开那所充满无望的学校,总有一天他们哥俩会逃离那段艰苦的岁月。
电影的镜头处理和细节处理十分优秀。
首先,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是两兄弟坐在车子里,走在学校前面的路上,第一个镜头里的两个孩子充满迷茫充满对未来的担忧;最后一个镜头里的两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离开地狱一样学校的欣喜;其次,在Elmer为了救被校长打伤的哥哥,自愿伤害自己,从看似像是火箭的学校唯一高处一跃而下,他看着高处天空黑暗中唯一明亮的月亮,眼睛中没有一丝恐惧,只是平静,甚至带有一丝期待,像是他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宇航员。
这或许是Elmer最靠近月球的一次。
他想,他务必要认真看一眼月球的样子。
最后,电影演员的演技十分值得称赞,不论演员大小,所有人的演技都十分到位,恰到好处。
电影的最后,黑幕上是这样一段话: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这所学校生活过的人,他们永远生活在恐惧和压抑之前,依靠药物维持生命。
经历过这件事情的孩子慢慢长大,或许有些已经死去,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往事痛苦不可回想,往事艰辛不可磨灭,往事深埋于心不可忘,这段经历将会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刺,一触就痛,不可拔除。
或许电影终究改变了这件历史存在的意义,电影让我们看到信仰的伟大,正是在这种信仰的存在,才让Elmer在地狱一般无望中生存下去,让围绕着Emler、Eric的一群孩子重新找到支撑他们在地狱中活下去的信仰。
这大概就是电影想告诉我们这样一种信念吧。
不知道究竟怎样的结尾才能表白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只是想说,感激这个世界中永存的美好和温暖,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有无限大的力量抵御无尽的黑暗。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个看了值得人引发深思,唉,真的太残忍了,怎么能这样呢。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故事是虚假的,我也一样希望是假的,可这就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例子,值的我们深思,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是叭,这些原因有没有想过,有人想过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叭,唉😔
本文为电影天堂原创,电影天堂公众号:dianyingnews今天我的心情很沉重,比看完《熔炉》那一天的心情还要沉重。
《总有一天》,被称作是丹麦版《熔炉》。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发生在曾经丹麦的Godhavn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个暴力分子,他所认为的教育就是“用拳头让那些不懂事的男孩们听话”,
在这里,不能随便谈论理想,会因为“理想过于傲慢”而挨打,
哭泣也会受到惩罚,即便是十几岁的孩子刚接到“母亲死了”的消息,也不行,
每天都要干活干到吐血,因为校长说“不经过锻炼不会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如果犯了错误,会被其他孩子排队扇耳光,
这样的制度和规则,把孩子们训练地出奇一致的冰冷和麻木,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孩子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就是“活得像个幽灵”。
因为在这种地方,保存任何人性,就意味着受伤。
一对兄弟,因为父亲死亡,母亲病重,无人照顾,不得不被送进来。
弟弟在学校里面是个特殊的存在。
弟弟腿部有些畸形,不能很好地在地球上行走。
所以他酷爱天文知识,希望总有一天能成为宇航员,飞去月亮上,
他像个天使,在人人自保,冷漠无情的教育法则中依旧懂得分享,
因为对于文字天赋异禀,识字又多,弟弟时不时会帮其它同伴读一读从家里寄来的信,每个男孩都很在意信件里是否有家人的牵挂,但是很无奈,这些被家庭抛弃,或者说留在这里“改造”的孩子,家人对他们的态度通常只是敷衍,所以弟弟会适当补充一些信里原本不存在的内容,像个周身都有光芒的小天使,
可能正因为弟弟的出类拔萃,得到了其中一个男教师的注目,很不辛,这个道貌岸然的男老师是个卑鄙的“老玻璃”,他总是在孩子们熟睡的夜晚,就像皇帝挑选嫔妃一般,悄悄的把某个男孩叫醒,实行卑鄙无耻的性侵······
这一天,终于轮到了弟弟······
而年龄尚小的弟弟,在无良的侵犯之后,怀着满腔愤怒和无措,晕倒在地······
如此天真纯洁,年幼却懂事,本来未来会前途一片光明的弟弟,为什么要遇到这样的遭遇啊!!
心痛······
而年龄稍长一点的哥哥,虽然有点暴躁,但却是个在时时刻刻都懂得保护弟弟的“小大人”,他努力表现,言听计从,只为了熬到15岁那一天(因为按规定,这个年龄可以离开学校,出去自己谋生),能带着弟弟离开这个鬼地方,
这就是片中所指的「总有一天」。
但是没想到,校长竟然因为哥哥身体强壮,表现良好,所以准备把哥哥作为一个好用的道具,继续被学校利用下去,听到这个消息,哥哥怒不可遏,再也无法控制情绪,
结果,被校长打得濒临丧命······
面对危在旦夕的哥哥,校长甚至拒绝把他送到医院,因为“不能担这个责任”,
而片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小男孩穿上宇航服,飞上了月亮······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救哥哥的性命,他要让检察官看到真相······
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情况,难道父母不知道么?
政府不知道么?
这样的问题,在看《熔炉》时你大概已经问过一次!
这些孩子有些是父母管教不了,或者如同电影里兄弟的情况一样,父母双亡,亲戚又没有条件,再说政府部门呢,每次检查前学校都会接到通知,孩子们会被收拾的衣冠整齐,被问到“你在这里开心么”这样的问题时,在暴力的压制下,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而其中最令人恐惧的是,是这种教育体制中的“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他们不得反抗校长,不得顶嘴,必须认同校长的“暴力法则”才能生存,
也正是这样的制度和规则,把孩子们活生生的培养成沉默者或者“恶魔”!
这样的“强迫认同手段”,不得不让人想到被中国很多家长“信奉为神”的杨永信!
杨永信,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电击疗法”第一人,于2006年创立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他的网戒中心被称为新时代的“集中营”。
杨永信这个人很神,被他治疗过的“患有网瘾”的孩子,无论之前多么不听话,怎样顶撞父母,怎样大声反抗,只要进了那个房间,40分钟后出来就会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百依百顺,有的甚至当场向父母跪下认错。
很多家长对杨永信感激涕零,对杨永信下跪,谢谢杨永信救了自己的孩子,救了家庭,
而那些所谓被杨永信“拯救过”过的孩子们呢?
电影中孩子们长大后的结果是这样,
而从杨永信的集中营中走出来的孩子,有的自杀,有的对社会充满仇恨,有的悲观厌世,甚至还有殺母的!
中央台曾经报道过一篇柴静对于杨永信网瘾中心的采访,柴静问其中一个女孩,既然电击那么疼,为什么还愿意留在这,小女孩说“因为电击是好的,让她觉得清醒。
”可能是觉得孩子的语气不对,于是柴静又问:“真的吗?
”这时小女孩脸已经涨得通红,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
她咬了咬牙,吸了口气。
最后用平稳的声音回答道:“我愿意呆在这。
”
这一幕,和电影中如出一辙。
杨永信他制定了一共86条规定,没有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定,他们只知道如果违法,立马进13号治疗室接受电击。
这些规定具体的包括“说老师坏话”,“和家长说想回家”,“吃巧克力”,“坐杨叔凳子”,“上厕所锁门”等。
抽象的诸如“严重心态问题”,“挑战杨叔权威”,“执行力不足”等。
甚至在进行强迫性电击“治疗”前,杨永信都不会给孩子做任何身体检查,上来就电,电到你求饶,电到你屈服,电到你认同我,最后成为我的一部分。
借助暴力给人体带来的极致痛苦制造恐惧,从而改造出一群完全服从于自己的机器,这是片中学校和杨永信治疗中心最大的共同点!
《战网魔》一书中关于在杨永信学院有这样的文字: 杨永信拿起仪器的两个端子,对着少女的太阳穴轻轻地点了一下。
“难受吗?
”他盯着少女的脸问道。
“不难受!
我没有网瘾!
”少女说。
“那好,再来一下。
”杨永信又点了一下,少女颤抖了一下,可她咬紧牙关,不说难受。
杨永信在两个太阳穴上同时点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来:“我难受,我难受,医生,你用的什么东西,我的脑袋为什么这么难受?
” “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
”杨永信开始心理引导,“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 “我不想告诉你,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去找我未婚夫……” 杨永信又点了两次,少女终于挺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但首先,“少女”的身份有问题,刘明银口中的“少女”武旭影,其实已是20多岁的女大学生,并且,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所学的正是心理学,后来读了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杨永信的网戒中心2006年成立,已经过去了10年,在这10年里,无数所谓“网瘾少年”从这里走出去,杨教授的网瘾中心非但没被告发,没被取缔,反而经营得风生水起。
父母们都以为,无论是电影里的学校,还是杨永信的学校,都能代替他们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因为这些学校都打着“教育”的旗号,并且被政府所批准,家长们相信,总有一天,这些学校会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才,继而再被合格的输送进社会,
而更为讽刺的是,学校里的老师们也是如此认为的,电影里的校长在最后一刻,还瞪圆了眼睛说“我是为了你们好!
”,
而杨永信也说:“只要拯救了一个孩子,那我就是功德无量的。
”
我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希望这种东西,「总有一天」的那一天,到底会不会如期而至,片中的兄弟俩最后盼到了那一天,最终保住了命,也退了学,
但是从杨永信治疗所走出来的孩子,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离开,是这些孩子们唯一的希望,但是相比起是否能成功离开学校,他们的思想和认知在长期暴力威胁下究竟是否被真的同化,才更令人感到后怕!
希望每个小天使都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即便是命运不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也希望他们内心强大,努力自保,不被改变,快点长大!
不过这些都治不了本,最重要的,还是希望杨永信戒毒中心这样变态机构早点关门大吉!
最让人痛心的是集体奴役和集体麻痹后的集体沉默,是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后的强制失声。
艾瑞克和赫曼成长于单亲家庭,性格叛逆,屡屡闯祸。
由于母亲突然病重和舅舅无力抚养,兄弟两个被送进了一家特殊的学校。
这所学校专门接受难以管教的“问题儿童”。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有这样几种角色。
第一,施暴者。
校长坚信,暴力是对付坏孩子的绝佳方式。
他说:“没有人能再教育你们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你会感激这个地方的,他们将来会明白我的贡献的。
”第二种,追随者。
身材矮胖男老师性格软弱,但是作为下属,为了得到校长的肯定,他将校长的“教育方式”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手里。
第三种,强奸犯。
身材矮小、衰老驼背的中年男老师经常在夜晚潜入孩子们的宿舍,将自己的选好的孩子叫到自己的房间。
在这些还不知道什么是“性”的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欲望第四种,纵容者。
年老的女老师在学校工作多年,对以校长为首的一众老师的暴力行径视若无睹。
她虽然会劝导照顾被殴打的孩子,但是却从未阻止施暴。
第五种,从众者。
赫曼个子瘦小,脚有残疾,在说出自己想成为宇航员的梦想之后,他被校长当众掌掴,并且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哥哥艾瑞克被摁在地上,其他学生逼迫赫曼爬到水塔上,同时用石块丢他。
在欺侮和暴打之后,兄弟两人被管教得“越来越乖”。
他们等啊等,最后等来了妈妈的死讯,等来了舅舅的抛弃,等来了明明可以离开学校,校长却不放人的结局。
电影有这样一个小设计。
当镜头在学校时,画面是灰暗的。
当镜头不在学校时,画面是温暖的。
《总有一天》恐怖之一:施暴者自认为是正义者。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怕坏人杀人放火,就怕坏人人模狗样。
就是这样一所没有人性的学校多次被外来的检查机构肯定和表扬,让校长引以为豪。
“男孩子管教就应该用这样的方法。
”校长先生说着这样的话,对于扮演坏孩子救赎者的角色乐此不疲。
他构建了一个专门对付坏孩子的教育体系,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最后把自己也骗进去了。
当年,杨永信使用电击疗法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时间轰动一时。
柴静对杨永信事件进行采访时,我对两段对话印象深刻。
一个是柴静采访戒瘾组织的生活委员。
柴静:那你还能记得你身体当时的状态吗?
生活委员:两个振动得非常快的锤子敲你的太阳穴。
柴静:你会叫喊吗?
生活委员:叫不出来,嘴张不开。
另一个是柴静采访正在戒瘾的女孩。
柴静:你在这接受过电击的治疗吗?
女孩:接受过。
柴静:疼痛吗?
女孩:有一点疼,但不是很疼。
柴静:你能接受吗?
女孩:能接受。
柴静: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疼呢?
女孩:能让大脑清醒,能在内心深处思考问题。
柴静:为什么疼痛的时候你就能清醒呢?
女孩:只是一点点疼,就是那种微痛柴静:你觉得你是真的清醒了,还是说你因为害怕就服从了?
女孩:真正清醒了。
柴静:真的吗?
女孩:真的。
(女孩开始掉眼泪)柴静:为什么哭呢?
女孩:我没有。
(继续流泪)柴静:你在流眼泪了。
女孩:没有,我想呆在这儿。
(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
对于勇于承担错误、服从杨永信安排的孩子,就用5毫安的电“点两下算完”;而对于有反抗行为的孩子,最多可以用到40毫安的电流进行电击。
这像极了《总有一天》中校长的教育理念:听话的孩子可以相安无事,稍微反抗就是毒打。
杨永信说:“必须让他产生一种不舒服的体验,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这种不舒服的体验,就很难实现这样一个效果”就像《总有一天》中的校长所说:“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
”地方领导对杨永信说:“杨永信,你哪怕成功救治一个孩子,都是功德无量的事。
”在《总有一天》中,负责教育审查的机构也对学校的教育成果表示十分满意。
两起事件,如出一辙。
这也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钟毅违规开办校外补习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伤害,最后被教育部门警告。
面对自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钟毅歇斯底里喊道:“我就是命差!
”因为着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体罚学生、开班补课的老师,而他是少数被揭发的那一个。
钟毅、校长和杨永信,他们都是自以为正义的施暴者。
《总有一天》恐怖之二:沉默者自认为是局外者。
兄弟两人第一次试图逃跑,被捉回了学校,校长让所有孩子排队轮流殴打他们。
这些学生明明应该和兄弟俩站在同一阵营的受害者,却成为了刽子手。
“在这里,你没有选择,你只能做个幽灵。
”最让人痛心的是集体奴役和集体麻痹后的集体沉默,是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后的强制失声。
《纽约时报》报道过这样一起事件:1964年3月13日,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袭击。
这场袭击持续了将近30多分钟。
期间,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楼呼救,但除一人报警以外,其他人都没有伸出援手。
最后,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了。
据调查,当时有38人听到了kitty的呼救声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袭击时的场面,但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这起事件引发了大众对人性冷漠的关注和讨论。
后来,心理学家BibbLatané和John Darley经过研究和实验针对这次事件提出了一个理论——旁观者效应。
在这一理论中,引发旁观者效应的一个因素是评价恐惧,即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自己,就会去做他人期待自己做的事情,以受大家欢迎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
《总有一天》就是旁观者效应的一个极端案例,旁观者也是时间的受害者。
无路可逃、无人可求,“忍”是唯一的自救方式,学生们对这一点持默认态度。
所以,只要不是自己在遭受迫害,他们就会选择当哑巴,选择当吃瓜群众,甚至以目睹他人受害、加重他人受害作为转移自己痛苦、增加快乐的一种方式。
带着这种想法,明明是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学生内部是分裂的,没人出头,无法团结。
好在,赫曼凭借自己对哥哥的爱和坚持成为了这群孩子的领头羊。
影片最后,孩子纷纷举手要举报这所学校的种种罪行时,这个故事明亮了。
影片最治愈的两个情节,一个是在善良女老师的帮助下,赫曼担任了学校的邮差,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学校里的时候像是可爱的天使。
另一个是赫曼没有如愿找到检察官之后,女老师对他说:“我今天会一直等在这儿,等到检察官回来,我们一定会去救你,Elmer,不要放弃。
”
当赫曼看到哥哥奄奄一息时,他决定不再等待,不再相信“总有一天”的承诺。
他决定做自己的宇航员,带自己和哥哥飞出黑暗,纵身一跃而入自己梦里的浩瀚星海。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熔炉?
人物脸谱化、叙事套路生硬,剧情不真实
小朋友的演技太棒了,像是精灵。 老师坐在两个小朋友中间的镜头好美,岁月静好。
看了挺多“孤儿院”题材的电影了,这一部其实算比较平庸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分数这么高,一般这种题材都会讲述集权与自由的斗争,反而这部在不断描绘航天员的梦想,可以理解,但是表达过于尴尬以至于出戏,说真的这部剧有点过于卖惨了,天天打成这样还说啥自由啊(1、一跃而下的浪漫2、打破车灯3、来到外面世界的新奇以及其他小孩的自由对比)
题材不该为电影加分
虽然他没有成为宇航员,没有真正登月,但他迈出的那一小步,同样也是人类的一大步
恶魔校长和老师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部片并不如现实惨烈,对弟弟沉迷太空的塑造看上去也并不那么真实。弟弟的饰演不像个儿童,哥哥反而更孩子气一点,这种违和感有点影响我的观影。
影片基调太压抑了,是好片但是真的看完心里太难受了
感谢Mikkelsen兄弟为反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般,对战争对人性挖掘的不够深,印象不深刻
为什么非要闹出人命(或者差点闹出人命)才能引起重视。
这不熔炉么
真难看
熔炉是偏纪实的,是从第三人是角度声张正义,针砭时弊的披露控诉,很容易令人愤怒。这部艺术处理的痕迹很重,对当事人心境的细腻描写远多于对暴力教育的批判,不仅代入感更强,情绪上也更多的是欣慰与力量,自然也显得血性不足。整体表演水准是学院派的高级,比熔炉的过度用力要令人舒服。
真的好感动 看哭了 一条路要走多久 才知道自己多累
套路 生硬 基本叙事都成问题 居然短评点过去清一色的五星 我的天……
深刻
这里面最心疼哥哥,一直照顾保护弟弟,逃跑也说是自己的主意,男老师带走弟弟做那种事,他都愿意代替弟弟,挨了那么多打
题材不算新,但居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人干事?!一直觉得校长得特别像某人,结果原来是麦德斯米尔克森的哥哥!!!扮演这种斯文败类特别到位,演技杠杠的嗷嗷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