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二十岁?
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是在它快要上映的宣传期以及正在热映的时候。
因为网上好多关于该作品的评价,大多好评,因为种种原因刚刚才完成观摩。
emmmm,怎么说呢,感性中交织着理性。
因为早已过了动不动就掉泪的年纪,也清楚的珍惜着每一天。
但,还是被感动了,泪眼婆娑。
主人公在七十岁时重返青春,因为失去过,所以倍加珍惜。
她不仅体验了各种奇幻经历,也拥有了珍贵的爱情。
与七十岁“猪嫌狗不爱”的现状相比,可以说是一下子追去了天堂。
有了青春有了爱,在常人看来,多简单的选择题。
从沈梦君到孟丽君,是幸福的穿越。
沈梦君应有尽有,但最后她还是做回了孟丽君,因为责任,更因为爱,对家庭和儿子的爱。
回到当初是很多人的梦想,但阅历越多,能真正拥有的就愈加珍惜,哪怕现实千疮百孔。
更何况,给美丽留个悬念,谁又能说不是更好的成全呢!
可能这部电影不仅有替大家“挽救”遗憾的意思,也有奉劝大家珍惜当下的倡导吧!
看完后,我讲自己代入,一遍遍地想着我重返二十岁会怎样,而我穿越到七十岁会如何。
时光总是单向飞逝,喧嚣的社会、噪杂的环境、热闹的网络,每个客户端背后的每个具象都有自己五味杂陈的生活,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不断后悔有人接连惊喜。
佛语曰: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本日。
世间总是循环往复,世道轮回,因果报应。
所以,珍惜每一天,努力做好每天的自己,也不失为一种洒脱。
二十岁再美好,终究已逝去;七十岁即便是暮年,但却有厚厚的人生阅历去妆点,丰富多彩。
更何况人生漫漫长路,忧愁从不缺席,不能因为淡定而否定。
喜欢每天的你,懂得每个收获的你,就是今生限量版最幸福的你。
逝者往矣,我只重当下!
大家都说这是部笑中带泪的感人的片子可是一个老太婆变年轻后成为了歌手这样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感动。
变年轻前她刻薄导演似乎想要利用她的回忆解释他为什么从仆人口里的善良的小姐变成了刻薄的老太婆但这样的解释没能说服我,生活艰难,就能恶意的对待周围的人吗?
洗白没有这么简单老年时他刻薄年轻了还依然刻薄依然含沙色影的讽刺着周围的人依然挑刺着媳妇依然重男轻女的包庇着孙子他的年轻除了完成了自己歌手的梦想不过是换了个身份保护孙子和儿子可是他对儿子孙子的感情也没让我感动如果对儿子和孙子的爱一定要建立在对儿媳和孙女的伤害的基础上这样的爱真不值得拍成电影导演既没有安排主角对自己进行反思也没有让她利用年轻的机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是一根筋的反复描述一个二十岁外表的人说五十岁的人会说的话做五十岁的人会做的事情会是多么搞笑最可怕的导演最后把老人的刻薄合理化仿佛一个人既然已经到了五十多岁了,就不需要改变自己做什么都是合理的,即便不合适周围人也应该原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媳妇最后对女儿说今后要对婆婆好可是实际上婆婆并没有做任何事让观众觉得媳妇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变化最后看电视时婆婆也不忘讽刺媳妇五音不全媳妇此时却欣然接受没有吃药没有反驳重返20岁的是婆婆难道不应该老人反思后改变自己的行为吗幽默,没有挖苦和讽刺的功力再深,也难以让人发笑感动,没有没有反思的人生激不起共鸣恶心,有点并不值得颂扬的人生被颂扬并不值得讲述的故事被讲述
听人说电影很好看,可去了现场又听到邻座说,这和韩国电影《奇怪的她》是同一个剧本。
我当时就不抱任何期望了。
趁开幕前的几分钟检索了一下同一个剧本的问题,才知道这是《奇怪的她》的出品方一家叫做CJ娱乐的韩国公司搞的形式创新:一个剧本分别在不同国家拍。
不过,当电影开始以后,我整个人就又精神了!
因为尽管不久前我看过了《奇怪的她》,但是《重返20岁》拍得确实比《奇怪的她》好看!
得益于电影在细节上近乎完美的本土化手法,使得中国版的看起来笑点更足,也更有张力,绝对会让你一直乐,乐翻天,也会让你在结尾被感动,哭很惨!
或者我换一句话来说,如果给《奇怪的她》打8分,那我非常乐意给《重返20岁》打满分!
据说导演拿到剧本时很早,可是拍摄《催眠大师》耽误了进度,等到原片上映很久,这部电影才被搬上荧幕,于是被好多人误会是抄袭,其实根本不是。
而且相信我,如果你是不明真相的观众,那么看过《奇怪的她》,再去看这部《重返20岁》,那么也不得不承认一句:“抄袭”得太成功了,完全超越了韩版!
中国版女主的表演比韩国版的好得多!
由于电影的题材讲的是亲情,我看的那场,影片结束后,观众集体鼓掌!
其中最后一场戏,我周围的座位上几乎所有人都在哭!
真得超感人!!
(接下来会有剧透)▌▌这片子不是穿越片,不是回到过去改变未来,只是70岁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变回了20岁,但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变,所以整部片子给人一种年轻真好的感觉。
当然了,年轻真好也需要变年轻的人有勇气有梦想,不然一个懦弱的无趣的人变年轻,可能也很难再精彩起来。
你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某一天突然由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变成了你20岁的样子,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的儿孙都不认识你了,颈椎病一夜之间也没有了。
皱纹消失了,这时候你看看周围每天和你一起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你心里应该会产生神奇的体验吧。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奶奶,这件事估计都能把自己吓死了。
但归亚蕾饰演的奶奶在电影里是一个精致的、刻薄的,缺乏被关爱的老太太。
她丈夫早逝,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他孩子当了大学教授,这令她非常自豪,所以跟她的老伙伴们打麻将,总是叨叨叨叨炫耀这些事情。
由于她个人的特殊经历,所以对儿媳妇要求很高,是非常典型的那种“恶婆婆”,说三道四,给孩子们压力。
但她同时也是坚强的,独立的女性,有追求梦想的勇气,也有着过来人的智慧,她老年近乎刻薄的对儿媳提要求,其实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她偏爱孙子胜过于孙女,则是因为她心中有不灭的梦想,所以她虽然年迈,是一颗老灵魂,却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这正是她能非常快的适应新的年轻的身体的原因,而且理解了这一点,也很容易就接受了她的孙子出车祸以后,她居然坚持要唱完歌再去看孙子。
因为她比其他人更了解孙子,也因为她其实经历过很深的苦难,明白有些事情如果错过,那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这正是编剧高明的地方。
让这部电影感觉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部片子的笑点前面集中在老年生活的鸡零狗碎上,中间主要集中在身体年龄与心灵年龄不符的错位上,结尾部分非常感人,在医院那场戏,简直让一部喜剧片升华了!
这片子选角儿太牛逼了,不说演技爆表的归亚蕾,也不说看到年轻了的女主两眼放光的老爷爷,就说那个配角,李老爷爷家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那一出场,当时就乐喷了,原谅我以貌取人,那个长相真的看上去就是一副嫁不出去的样子。
他爹催促她赶紧出嫁那会儿,笑死人!
老年人因为互相炫耀,结果在麻将桌上打起来了。
一把年纪较劲打架,看得时候真是太欢乐了。
老太太偏爱孙子,在家里那场戏也很好玩儿。
先是叨叨儿媳说鱼要两面煎,等孙子鹿晗出来,他妈要求他洗碗的时候,老太太抢着说奶奶帮你洗,老人要洗碗,这哪里能看得过去呀。
鹿晗妈妈赶紧上来说我来洗,结果老太太马上接住话头就说,那你来洗吧,简直是蔫儿坏。
鹿晗问母亲要钱,母亲不给,奶奶就自己去拿,儿媳看到了说,怎么能要您的钱,老太太拿过儿媳的钱和自己的钱一并都给了孙子。
智斗儿媳,战斗力爆表。
儿子来劝媳妇说,我让妈妈少说两句。
结果媳妇儿也接住话头,那好啊。
结果儿子又说,就让她说两句能怎样。
当时看得我一下就乐喷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很多,就不一一说了。
中间部分的笑点就更有意思了。
老太太刚从照相馆出来时,在公交车上被小青年调戏,我觉得这部分处理的比韩国的好很多。
韩国版的小年轻带着墨镜,那个距离老太太其实应该早看出自己长相来了。
中国版是通过观察公交车玻璃才看到。
然后从这里开始,笑料就各种不断了,比如来租老李家的房子,她啥都知道,把那个嫁不出去的老闺女震到了。
有一个细节值得提一下,韩版为了体现身体和心灵的不同步这点说的是变年轻的老太太习惯性不说敬词,但是我们中国人在日常对话上可能没有韩国人那种特点,所以这也是中国版和韩国版虽然是同一个剧本,但其实是两部不同的电影的一个表征。
这就跟我们华人有时候不能理解欧美幽默是一样的,而这部片子牛逼就牛逼在细节的本土化上。
通过我们自己的文化细节,让片子更加能触摸到中国人的笑点。
比如原片子老太太的戏是安排在咖啡馆,但是到了中国就安排在了更接地气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打麻将,整体处理得极其出色。
同样的戏码,中国版在菜市场和一个哺乳期的妈妈聊奶,我认为这场戏也远远超越韩版在地铁上的相同戏码!
直接把人笑喷!
变年轻以后的老奶奶来打麻将那场戏就更让人感觉想笑了。
那个对手奶奶被各种虐,现场笑声此起彼伏。
到后来这个对手奶奶病故的戏,也非常厉害。
把你飞扬的思绪又拉了回来,这电影夸张搞笑,但是很多现实主义的情节对整部片子的推进非常有意义,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伙伴们都故去了,老太太其实是更孤独了。
类似这样的手法还有好几处,也让这片子有非常不错的内在逻辑。
还有很多好玩的情节就不再多说了。
比如变年轻的奶奶分别被李爷爷,导演帅哥,甚至被自己的亲孙子喜欢,这些地方的戏剧性处理得也非常好,看《还珠格格》那会儿把人笑死了,还有回自己家那场戏,儿子到家时,她习惯性站起来的那个瞬间,电影院所有人爆笑!
女主角模仿老年人的动作和神态几乎完美!!
▌▌这部喜剧最最感人是医院那场戏,真的是让人哭得不能自已。
当变年轻的奶奶重新坠入爱河,对人动心以后,她可以选择以年轻之躯继续她的传奇,但是最后却依然决定去为孙子输血,要知道她抽血以后,身体又会变回80岁的!
应该说每个意识到时间一去不复返的中老年都有一个变年轻的梦吧。
如果这事儿真的降落到自己头上,我想除了部分被自己吓死的,一定也会有一些人选择利用自己的年轻去重新活一遍,也许还会抛家弃子吧,毕竟重新活一遍这个诱惑实在太吸引人了!
但是我相信其实大部分人都会像女主一样,选择输血给自己的孙子,然后变回老年。
因为正如电影里的那句台词说的那样,最甜蜜的幸福不是拥有你,而是拥有和你有关的回忆。
其实我们人类也许真的是靠记忆活着的动物吧。
过去的点点滴滴,不幸也好,幸运也好,最终那些体验内化在你的脑中,是你成为现在的你的全部原因。
不管我们活得是否精彩,这一世的生活,与你有缘的那些人都是我们的牵挂。
换一种不知道是怎样的活法,其实都不如现在的活法,不光因为人只有一辈子。
当一个人有着足够的生活经验时,就不能不觉得也许命运这种事情,并不是一定都是弱者的托词。
我们每个人来到你自己的生活里,成为你自己,这件事真的是太神奇了。
你的朋友,你认识的那些人,他们来到你的身边,度过这一世。
那是一种非常非常奇特的体验。
就算悔不当初,如果让你再选,我想八成还会选择像这一世一样来过。
因为这就是你之为你的原因,也是你之为你的结果。
所谓命运就是这种感觉。
当老奶奶的儿子,跟变年轻的老奶奶说出最后那段感人肺腑的台词时,我被感动了。
这个老太太作为女人的苦难其实真的很重了。
生孩子,照顾家人饮食起居,丈夫死了,要独立抚养孩子长大,给自己孩子起名拴子,就是希望孩子能拴住他自己的命。
补鞋、缝衣服、没有足够的吃的,饿肚子,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这时候,你再体会她在一开始的刻薄,就立刻理解了。
因为她成人的儿子,确实是她一生的骄傲。
也难怪她会说:如果她的人生还可以重来一次,她还是会这样过。
因为这样,我才可以当你的妈,你才可以当我的儿子。
在片子的开头,他儿子在大学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聊到了老年人的话题,其实虽然夸张,但是确实很现实。
人一老就会惹人嫌弃。
但是年轻人其实又确实是在老年人的帮扶下成长的。
因此,关爱老年人我觉得也是这部作品题中应有之义。
我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母已经不在了,但我看完电影,还是第一时间给我二叔去了一个电话,虽然矫情了一些,但这电影确实把我感动了。
总之,在年末看到这样的好电影,非常开心!
从头笑到尾!!
又被狠狠地赚了一把眼泪!!
由《催眠大师》导演陈正道执导的《重返20岁》确实是一部让人惊喜的诚意国产之作,在如今地雷频出的国产电影圈里,这部电影拍的可以说比“业界良心”还要好看。
除了导演优秀、演员给力、团队上乘之外,它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它的剧本了——正如聪明人都知道的那样,《重返20岁》跟《奇怪的她》是同一家公司开发的两个版本,用来面对两个国家的市场,抚慰两个国家的子民,所以,同其他用偶像来圈钱的雷人片不同,本片的剧本创作可是来自于韩国成熟团队,因此,《重返20岁》在剧情上便已经甩了国产喜剧好几条街。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经过国内编剧的改编,电影情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接地气,更能吸引国人去接受《重返20岁》的熏陶——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要做两个版本而不直接引进《奇怪的她》的意义了。
但《重返20岁》跟《奇怪的她》在主线上终归是一致的,这也是招致大家误会与谩骂的主要原因——谁愿意花钱看两个一样的故事啊!
(诶不对,你们看《奇怪的她》肯定都是下载看的吧!
)所以,如果片方开发项目时能更大胆更前卫一些,将《奇怪的她》剧本反过来交给陈正道,以目前的完成度来看,《重返20岁》去争奥斯卡也不足为奇……最起码,能让大家从国产片中看出诺兰的味道来。
故事的原剧情是这样:一个老太太,她在家被当作是家庭的累赘,在外又被牌友所嫌弃,但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别的,而是她自己的一张其欠无比的臭嘴。
就是这位没事找抽型的老太太,家里人商量着送她去养老院,可因为阴差阳错,她的身体回到了20岁的样子。
于是她借20岁的身体,用了另外一个身份,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她开始享受青春,享受生活,享受恋爱……同时用新的身份去反思了自己,回味自己的人生,最后,当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她又选择变回了老太太,只是这次,她变成了一个懂得体谅他人,性格温和的人。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谈不上多有新意,当然,人家毕竟是个喜剧片。
但如果把剧情反过来看,就会立刻成为一部经典暗黑作品。
就像回文诗一样,剧情可以如下:一个走过了圆满人生,温文尔雅,热心和蔼的老太太,婆媳关系融洽,邻里和睦,只想安安静静度过余生的老太太。
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魔鬼,要无偿赠予她青春,她接受了,于是身体变成了20岁的年轻模样,有娇嫩的肌肤,红润的嘴唇,丰满的肉体,天使的面孔,她喜出望外,开始享受人生,她去恋爱,去歌唱,去作年轻时候没来得及做的事情,一辈子的人生经验让她懂得怎么去关心别人,去鼓励别人,她的生活变得如此完美……眼看就要成为一个出名的歌手,与一个年轻帅哥将要坠入爱河。
她觉得这是上帝的恩赐,而不是和魔鬼的交易。
然而这时剧情来了一个大转折,魔鬼在她最快乐的时候,把她的青春夺走了,她又变回了老太太。
所有美好的青春瞬间失去了……事业,爱情,都像一场梦一样突然醒过来。
她开始不能适应老年生活,虽然这本来就是她的老年生活,然而在品尝过返老还童的魔力甘霖之后,她已经忘不掉那个味道了,她开始发疯地寻找,想再次找到青春……从此她再也无法安心生活,变成了一个嘴欠的老太太,每天喃喃自语,给家庭、朋友、身边的人都带来了无穷的负能量,最终家里人无法忍受,将她送进了养老院,她逢人就说自己有返老还童的魔力,最终被当作精神病孤独地死去……在死前她才明白,魔鬼的赐予,也是掠夺,上帝的掠夺,也是赐予……这样一来,一部伟大的拷问人性暗黑的作品就诞生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魔鬼给予的暂时的青春轻易就摧毁了一个老太太的安静生活。
片头再随便加几句《浮士德》,然后陈正道最好也改一个东欧的名字,什么安德烈安哲普罗哲思之类的。
就会有一帮文艺青年过来跪舔卧槽多么经典的文艺片啊!
嗯,希望电影片方能看到我的这个建议,虽然现在没机会实现,但完全可以等到《重返20岁》大卖之后开发第三个版本,我不会收版权费的。
重返20岁。
在这个流行集体怀旧,且每年几部青春题材电影的时代,这个片名似乎也让人觉得又是一部大同小异的片子。
对杨子珊的长相一向没好感,鹿晗也是个偶像新人没有任何演戏的经验,稍微有点好感的就是陈柏霖了,所以一刚开始看的时候纯粹抱着打发时间的念头。
刚开始我以为它是青春片,然后觉得它是爱情片,看到最后,我发现它其实是亲情片。
杨子珊对陈柏霖饰演的音乐总监有没有爱情我不知道,因为到最后,眼里心里看到的都是一种亲情以及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几十年的爱,难得,珍贵。
这个导演有几分功力,这种电影稍微用力过度估计又会是另一种景象了,而这一次,让人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杨子珊任性得刚刚好,对爱情的轻微描写刚刚好,舒心自在,不油不腻。
然后不愿意多去评价里面演员的演技,我本就是外行,自己认同自己看法就好。
当然,对于0经验也没学习过的新人演员(不特指鹿晗)我大概抱有一种偏见吧,我始终觉得要有个专业学习的过程。
身边的人都说这部新出的片好看,去看的时候也没多想,心里还挺高兴的,想着大陆可争气了,又拍了部好电影!(前两天才看的《亲爱的》,很感动)但是一坐下来我就后悔了,终于知道大家为什么说好看了,妈呀,心想完全就是活生生的抄袭啊!拍摄的角度,风格,女主的服装,发型,动作,神情......都充满了《奇怪的她》的影子。
当时真的很郁闷,和朋友坐在电影院里,完全就看不下去了,只是偶尔会被一两句台词给逗笑。
心里异常纳闷,法律允许这么活生生的抄袭吗?上网查了一下,更郁闷了,原来用的是同一个剧本!!也叫做翻拍。
但这并没有使我心里舒服点,反而还更加气愤,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被翻拍成这样。
翻拍归翻拍,就不能有点自己的风格吗?里面的老奶奶和年轻的孟丽君演技完全比不上韩国版的,虽然她们都很漂亮,有气质,但在这个时候漂亮还真的没用,看看人家韩国的吴斗丽把奶奶模仿地多像,动作神情语态简直就是同一个人。
我看着这小妹妹的年纪动作神情却活脱脱地一个阿婆,觉得很搞笑还甚至有点难为情了!!!《重返》 我就不说了,你们看了就知道!我庆幸自己先遇到的是《奇怪的她》,尽管可能遭到大家的围攻,我也不在乎!也许是对韩国版的偏爱,导致我无法正视重返,但我所说的对比都是有眼可见的!我永远站在《奇怪的她》那边!!!!!最喜欢的还是韩版里的音乐,都是女主自己唱的,我反复看这电影4.5次,也不觉得腻。
里面每一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生动!朋友们,去看《奇怪的她》吧!!!!
说来惭愧,无论是《奇怪的她》还是《重返20岁》,最开始的我都是当爱情电影在看的。
所以在镜头下,我不住地想要捕捉女主角的情感流动,她到底喜欢哪个?
对音乐总监心动了没有?
而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老太太在返老还童后的第一件事,不是随便拽个小伙子抓紧时间谱写段夏日恋曲,而是赶紧找机会跟家里人接头,好向他们传递自己平安的消息——所以果然人老了,荷尔蒙就不往那个方面分泌了……我是先看过《奇怪的她》再看《重返20岁》的,感觉两版在质量上相差无几。
从表演的角度虽然韩版的沈恩京表情更加传神,但中国版的杨子姗也在动作和语言上下足了功夫,是她迄今为止饰演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之前性格乖张的作女,果然还是无法和“老人心”的少女抗衡!
当然,在两国的电影细节上还是能看出表现的差异的,比如国内广场舞一出,观众马上就心领神会;而在韩国不说敬语人家削你,中国版乱换《还珠格格》的频道人家也削你。
不过很多时候,国情不同,感情却是相同的。
在看《重返20岁》时,好多人乐呵呵的,却依旧控制不住在解围泪奔,也许是回忆起了自己家的老人——存在感不强,每天都碎碎念的模样。
他们的梦想和希望都已经消磨在时光中,在脑中不断回放的心念的歌曲,却再没有舞台可以为他人吟唱。
过去是镀过金的回忆,未来变成了一段可预知的乏善可陈的命运,于是老人才开始每天念叨过去,是谁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就是他开始唠叨?
在电影前半段很讨人厌的老人家,看上去很唠叨很刻薄的老人家,其实也是很单纯的老人家,很在乎家人的老人家。
我在《重返20岁》医院的那场母子戏里,感受到了一种窝心的爱。
这种感觉很神奇,不悲恸,但又揪心。
当我儿子让母亲不要回头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时,母亲也已经决定牺牲掉青春去救自己的亲人……这一刻我感受到的情感,比任何站在观众面前铿锵有力地念口号,更加强烈。
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人对生命最极致的温柔,在母子间发酵,心中有爱的人是不会不被感动的。
国内的电影中要刻画这样的感情,往往会死咬着爱情不放,因为我们相信只有爱情才可以惊艳时光。
但却忘记了,是亲情温柔了我们的岁月。
但《重返20岁》让我印象最深的,还也不是这样的感动,因为感性的人可以在一条香蕉皮中寻找泪点,但电影如果只是这么拍,也无非就是部歌颂亲情的小故事。
对我而言,反倒是陈柏霖饰演的音乐总监与杨子珊饰演的孟丽君之间关于人生观的那种“代沟”,令人记忆犹新。
总监说,他做事不要后悔,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这句狂妄的话要真正年轻的人才说得出来。
他说完这句话后,导演给了孟丽君一个特写,在那个镜头下我看到了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也突然明白了纵然孟丽君真的对这样一位伯乐心动,两个人也不能走到一起的原因……按照音乐总监的活法,孟丽君这辈子就算是白活了。
她的青春没有洒脱,歌声也没有飞扬,爱情过早地离去,也全然谈不上拥有什么事业,她的一生该有多少后悔的时刻?
而但当她有机会再活一次,她却说自己还要这么选择……是不是有点固执?
美国曾经也有部题材类似的电影,叫《重返17岁》。
男主人公因为在一次关键的篮球比赛中,为了怀孕的女友而放弃了前程,他一直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的,于是每天都活在对生活的碎碎念上,而当他变回17岁,却又面临抉择时,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年轻时的人生有无数种可能,多到我们甚至不需要去思考未来就可以抉择,而任何当下无悔的决定都有可能是日后侵蚀内心的蝼蚁。
说什么无悔,都是气话。
《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说,人生若无后悔,该多无趣啊。
她说这话的时候,我不太理解,只是感觉心跳漏了半拍。
现在想想,这半拍大概是可以在《重返20岁》里被补齐的。
年轻时的顺心而为,其实是顺势而为……等老了以后就会发现,那些我们以为很重要的决定,不过是平凡生活里的一个平凡的瞬间,而比这些选择和决定更重要的,是和什么人在一起去经历选择后那些漫长的时光,有些后悔,有些遗憾,是这样的经历让回忆变得有了那么些滋味,值得人老了还要反复咀嚼。
在看完电影后,有人问导演,为什么奶奶会不顾孙子的生命还要站在台上唱歌?
导演说,因为对于过去的奶奶而言,音乐只是孙子的一个梦想,而当奶奶真正参与到这个梦想之中时,才会体会到这个梦想对孙子而言有多重要。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经历,只有一起笑过、哭过、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珍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不是单单一个“无悔”就说得清的……
《重返20岁》也就在中韩两个强调孝道、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家编编,去西方社会试试看?
如此低劣的价值观,绝对会输出失败的。
人们无法想象,为何一个女性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而非要牺牲奉献自己最好的年华,才能被社会认可。
这是在鼓励什么样的价值观?
鼓励女性像儒家的封建社会一样三从四德,只有牺牲掉自我这一个出路。
她们只有在憋过了大半辈子之后,才能捞得一点道德资本,最终才能在这个狭窄的社会翻身获得一点权力,但转个身就去压榨下一代。
韩国电影公司为了更好的进军中国市场,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拍片方式,即一本两拍——同一个剧本,由中国韩国拍摄两部本土电影。
这部由陈正道执导筒的《重返20岁》就是中国本土市场的产物,也是韩国电影《奇怪的她》的“一母同胞”。
如果仅仅当做是一部轻喜剧,《重返20岁》的确可以当成茶余饭后的消遣,图一个乐呵。
可惜看着看着就觉得有封建糟粕潜了进来。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讲述演员潘虹曾经抱怨当下的影视剧环境,对于她这个年龄(中老年女性)的演员几乎无角色可供挑选,只有妈妈或者婆婆这两种角色。
因为我们的社会认为中老年女性只有一个有价值的身份:母亲。
她们除了相夫教子之外的功能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也不被承认价值的。
这一点,对于归亚蕾来说也是如此。
她在本片中正是被塞了一个恶婆婆的角色。
看看她演的这个角色,年轻时候将半辈子奉献给了儿子,在迈入老年之后,归亚蕾的所有价值感,都附着在儿子身上:与其他老年人攀比炫耀儿子有出息,以此碾压那些后代不怎么有前途的老人。
通过这种虚荣的手段,她才能获得价值感,才感觉到这辈子没有白付出。
这无非是笑人无、妒人有的价值观,核心是没有自我,因为社会价值观要求我们的生活类同,不允许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因此许多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不过是在大军过独木桥时能超前其他人一点点,这一点点才是她的价值所在。
将自我附着在另外一个个体身上,那对于这个被附着了价值感的个体来讲,压力大不大?
大,因为他欠了太大的人情债,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他的养育恩情,恐怕做任何事情都无法偿还,另外一个个体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以此铸就的他的人生。
而愧疚感是可以杀人的,因此很多人无法面对这种不能承受之重,剔骨削肉还父母也要获得自由身,那个人便是哪吒。
在电影中,儿子便有了愧疚,在片尾面对母亲的时候,潸然泪下,劝说母亲千万别再来一遍这样的人生。
其实不但有对母亲之苦的沉重歉疚,更有另一种意思:不能承受之重。
如若我的新生,要建筑在你的痛苦之上,我宁愿不要这样的新生。
我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你快乐幸福。
这个不幸的女人好不容易有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导演最后却逼着她含笑承认,还要重过一遍艰辛的生活。
这是怎样的价值观?
为什么不能跟帅气青年谈场风花雪月的恋爱,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得轻松一点?
为何女性唯一的价值是付出跟奉献?
她把这辈子过得含辛茹苦之后,终于捞得了一点道德资本,转个身便把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模式遗传给下一代。
看看她对儿媳妇的所作所为。
在她眼里看来,儿媳妇只有一个职责:相夫教子,伺候一大家子。
对于牺牲自我来成就家庭的路数,她太有经验了,在一个尊卑有序强调孝道的社会,她必然有底气对媳妇指手画脚。
在回归年轻身份之后,路上遇到喂奶的下一代女性,全然不顾别人的隐私,手到擒来指手画脚一番,恶心得对方掉头便走。
这便是将自己一辈子的苦,熬成那千年陈粥,传给下一辈人。
唯独追寻自我、寻求快乐幸福等真正的人生意义被遗忘掉了,可以说这是上一辈女性不幸命运的缩影吗?
载于《世界电影画刊》
我绝不会带我妈来看这部电影的。
绝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
电影很好看,好看到我甚至会为它没有抢到贺岁档而惋惜。
这种才是我最愿意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拉着三五好友,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笑一会,哭一会,紧张一会,轻松一会,看完也不堵心,说说笑笑地各回各家,没看过的朋友问怎么样,拍着良心答一句真好看,一定要看,风和日丽,其乐融融,多好。
这才该是电影的模样,电影应该是取悦观众的,而不是导演编剧们借着银幕炫耀他们的世界观的。
我说我不会带我妈来看这部电影,属于我的私心。
因为电影里有一幕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身为人父的儿子,终于认出他变年轻的妈妈,对她表白说,希望她不要再为家庭牺牲,希望她继续保持二十岁的模样,停留在她当年错过的青春里。
而他的妈妈却说,如果人生再来一遍,她还是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因为这样,她才能是他的妈妈,他才能是她的儿子。
唉,光是复述这一段我就不行了,何况看电影呢。
还好,陈正道真是一个大好人,把这一幕拍得点到为止,不像韩国版那样煽情,这和我不愿意带我妈来的心思如出一辙,因为我要是那个儿子啊,我绝不会答应我妈妈继续为这个家庭牺牲,绝不会让我的妈妈重新变老,绝不。
前段时间我妈给我看了几张她年轻时的照片,问我她以前好不好看。
我说真好看,我说能生出我的女人当然好看了。
我妈哈哈大笑,显得很满意。
但其实我逗她开心的时候啊,心里是很疼的,因为她年轻时不仅好看,眼睛里的光也很亮,我从未在她眼里看过这么亮的光,简直亮得刺眼,我的心就是这样被刺疼了。
我是从那一刻开始才意识到的,意识到我的母亲也年轻过,也像任何一个少女一样,喜欢和自己的小姐妹窃窃私语,喜欢对暗恋的男生假装无视,喜欢偷偷藏在被窝里对着手电筒看《艳阳天》,喜欢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只为听裙摆随风摆动的声音,喜欢练习把头发佛到耳后的动作,直到成功让男生因为这个动作撞到电线杆上。
我这么想的时候,偷偷瞄了一眼我妈。
她正坐在饭厅和我爸一起包饺子,埋怨我爸把馅儿剁得不够碎,说儿子喜欢吃面一点的馅儿。
我的天啊,妈,我欠你太多了。
我竟然才意识到,你的心里是没有你自己的。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只想着我们的。
是从你第一次不敢看战争片开始的吗。
当年我爸在边境打仗,是要上战场的哪种。
那时家属院里就咱家有电视,院子里所有的小朋友每晚都来咱家看电视。
有一天你从厨房出来,发现他们在看战争片,你像失了魂一样跑过去拔掉电源插头,把他们一个个都呵斥走了。
之后,你一个人躲在屋子里,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念着菩萨保佑。
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吗。
是从你第一次抓老鼠开始的吗。
我出生以后,你一个人在家里带不到一岁的我,突然,有一只大老鼠从房顶上掉下来钻到了床底下,吓得我哇哇哭。
你把我放在床上,拿着扫帚跪在地下,一边盯着我害怕掉下来,一边哆哆嗦嗦把笤帚伸到床底下赶老鼠。
等我长大了才知道,其实你也害怕老鼠,但你说你是妈妈了,你必须抓住老鼠。
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吗。
是从你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老了开始的吗。
那时我刚上大学,特别热衷于photoshop。
我用了很多种工具,把照片里你的抬头纹淡化了,肤色也调白了许多,总之,把你变年轻了十几岁。
当我兴冲冲把我的“杰作”拿给你看,希望你能称赞我时,你却弯着腰认真地看了老半天,小声说了句,妈老了。
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吗。
……这就是我不愿带我妈来看这场电影的原因,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在她给我看年轻时照片的时候问她一句,妈,如果你能回到二十岁,你愿意不。
我绝不会这样问,因为这样的问题太明知故问,太残忍,也太自私了。
因为没有一个妈妈会在孩子的面前回答愿意。
因为所有的妈妈都会跟电影里的杨子姗一样,看着她子女的眼睛说,妈这辈子不管吃多少苦,有了你,妈一点都不后悔,因为这样,我才能是你的妈妈,你才能是我的孩子。
要感谢戏骨归亚蕾和王德顺的精彩诠释,也要感谢杨子姗和鹿晗爆了棚的演技,更要感谢陈正道一如既往地用心,感谢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的所有人,你们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我该尽我的一份力量,让我的母亲在她的余生里活得更快乐,弥补她为了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舍弃掉的那份青春。
不过我是真的希望,希望我的母亲也能碰到这家青春照相馆。
到那时,我希望她永远也不要回来。
重返20岁,这才是正真的青春剧吧!
谁还没有老的时候,电影中那个老人是多少老人的缩影,也是多少老人的遭遇!
青春照相馆真的让她回到了20岁,但是这不是她20岁呆的年代,她爱唱邓丽君的歌曲,爱看还珠格格,也爱跳广场舞!
在这个20岁有追求她的帅哥,也有追求她的老帅哥,也有捧她做主唱的乐队,人生又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一次!
本身的剧本很扎实,这一版改编也不错。该突出、该展示的也都实现了,包括喜剧成分与那条重要的亲情线。美术、服装都很有感觉。杨子姗表现很意外的,比《致青春》成长了很多。王德顺老人非常出色。“还珠格格”那段蒙太奇确实很有想法。鹿晗的戏份其实并不多,而且要在粉丝的尖叫与屏摄中苦苦寻找
有欢笑忧伤感动,@杨子姗 的表演继《致青春》后有很大飞跃。如果不是看过 韩版剧情没悬念,不然整体可以给五星。
短时间翻拍同一个剧本,真的没有必要,有几场戏的对白接了天朝的地气就像国产狗血剧附体般让人难以直视,表演上较韩版降低了一个档次的难度,倒是杨子珊非常漂亮。我特讨厌一个桥段,就是编不下去了就出车祸,就像那部【爆裂鼓手】一样,从制造冲突的角度来讲,难免会觉得有点太逊。★★★
可悲的事情在于,韩国的剧本照搬也还是比一些国内的原创剧本要好。
勉强及格了,陈正道我一直还比较认可他的水平,后半段乏力,唱歌的部分则通通有点勉强。角色挺适合陈子珊
怎么能做到全员讨厌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心烦。陈正道不应该啊。就杨子姗演得还行~
杨子珊演得还行。
很有内地味;还珠神配合;杨子珊真美;陈正道似乎让人有了从额到嗯的感叹。
一分打给归亚蕾。
国产电影扔在一年的自嗨中,烂出了翔!
刚开始有关老年人的关注,在细节上把握的很好,有演员的细节,也有道具背景的细节,,尤其是送奶奶去养老院的时候其实心情挺沉重的,想了很多。中间变回20岁,杨子珊演的与归亚蕾结合的非常到位,不过到后段开始脱戏,非得安个心动戏码远不及梦想实现让人动心,最后选择太仓促没有点睛,这点太可惜。
有早一年的韩国版先入为主,大陆版除了接地气的《还珠》与广场舞的加入,没有其他再加工而是颇为工整的照着剧本来,就显得没太多亮点可循。倒是杨子珊虽然每部戏里都长得不一样,但这部戏却显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漂亮。but结尾的“没有彩蛋”还真是理直气壮呢。:)★★★
剧情演员都挺好 至少贺岁档中上的水准 打五分是因为 不管怎样 希望这样题材的片子成为现象级电影(虽有韩版在先但影响范围肯定是不一样的)然后有更多年轻人带父母去电影院看 毕竟片子里的情况在中国真的挺常见的
在还珠格格和京东怒刷存在感的情况下,我还是哭了三回...
难得有珠玉在前还能获得那么多惊喜的“翻拍片”,一本两拍,有相似处,也有我国独特的元素和熟悉的感动(我竟然流泪了)。一比较下来,沈恩京表演略显夸张,杨子姗则相对收敛,但都达到了效果,敢这么大面部特写,子姗确实很耐看。新老演员相似度惊人,选角导演辛苦了。鹿晗那个彩蛋好萌~
挺有新意的一部电影,挺有意思的。归亚蕾老戏骨,人老了演戏依旧还是那么厉害,还有那个老头好可爱,在好多电影电视剧里都看过他。杨子珊演戏也不错,挺放得开的,不做作。鹿晗,现在好像没有人不认识他,对于他没过多关注过,但是不得不承认他长得确实挺好看。
原本可以给个三星及格,场景色调都蛮对胃口,可是现场各种尖叫、闪光灯、快门声打造了有史以来最差观影体验。杨子珊演技不够,怎么都跟重返青春的老奶奶联系不到一起去。结尾背后一堆女生失声痛哭真的要搞死我啊!
老戏骨归亚蕾真的是要成戏精了,杨子姗演技进步何止一点点,超级惊艳,陈柏霖一如既往的男神范儿,鹿晗作为新人无论是口条还是演技都不错,非常自然潜力无限。笑着哭哭着笑,陈正道不愧是会讲故事的导演。
因为有韩版,所以没法不比较,个人不喜欢的几点:1.美术部分很做作,比较低端的影楼美术风格。2.造型部分不如韩版经典性强和用心。3.不如韩版含蓄,尾段频繁在问感情的归属,弱化了母爱的主题。
原声加一星,陈柏霖加半星,杨子珊加一星,接地气加一星,超乎期待加一星,当然,鹿晗也加半星。五星推荐。今年第一个五星国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