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看下来之后,说实话摄影还是有点意思的,有几个镜头在模仿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把抗战拍的有点像武侠片,这其实是优点,但重要的是前后整体要一致。
说回重点,我很想看到这部片子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铁道英雄的“铁道”。
因为你看地道战肯定也想要知道英雄们是怎么利用地道的。
然而铁道英雄并没有讲好铁道这个元素,从头到尾扒火车扒的没有任何新意,商业主旋律中不去展现有特点的奇观,观众不会买账,单纯靠喊爱国口号,立爱党誓言,在主旋律遍地的电影市场上根本激不起观众的热血,如何在同质化题材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买点是以后主旋律电影需要做的。
把人物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这个场景应该和人物相辅相成。
最基本的就是从熟悉场景的“语言”,最基本的缺点无疑是张涵予并不熟悉山东的语言,那他是否熟悉铁道的语言呢?
只在零件画图的时候草草几笔带过,根本不够,这是他赖以生存或者说作为武器的符号和工具,铁道应该和他融为一体。
另外故事讲的也不够流畅,东讲西讲缺乏主线叙事,许多的支线问题也解决不清楚,看过以后没有印象深刻的戏份。
角色上面,太多的多余角色,和没有特色的角色,他们单薄到一句老洪和他的工友就能概括。
但其中老王和日本“掌柜的”的人物关系上有一点小小的突破,两个人的敌对在影片开始时并不突出,与生活中上下级关系一样,但阵营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心态又无法一致,那种“暧昧”更显真实,是大多数抗战题材不具备的,但这种真实也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仿佛一切都只是老王迷惑敌人的手段。
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一但打破了这种矛盾,人物就不饱满了。
最后想说希望接下来的主旋律电影一定要认真准备,毕竟观众们真的已经审主疲劳了,留给主旋律的市场不多了!
虽然影片感觉拍的很一般,但不影响致敬英雄们。
尤其是象老王这样的,看起来是个很普通的小人物,甚至还要背负汉奸的名声,却毅然决然的投身其中,用他平实的生活智慧,磨灭着心底的喷薄情感去跟小日们套近乎,从而获取各种宝贵的情报。
哪怕最后暴露后,也没有放弃希望,奋力去抗争,小人物有大格局,说的就是老王他们吧。
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谢谢你们~~
现在是范伟出品必是佳品,改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火线入党更是为影片打上了深深红色的烙印,范伟所塑造的车站老王,与日军特高科的主任开展了斗智斗勇,老王因为自己的信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情报信息的改变,直接导致了三名同志的牺牲,老王没有过错但也陷入自责;在影片中一味的恭敬顺从,并没有得到特高科的认可,我们相信两个战场同样精彩,利用了铁路工人身份进行掩护,上演了许多中国人帮中国人的片段,而并不是中国人坑中国人,日本特务头子已经逐渐的不再相信老王,通过逐步的缩小知悉范围让老王浮出水面, 我军在敌后的破袭战、麻雀战,算是另外一个战场,着实的减轻了正面战场日军的压力, 电影并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两人在严重受伤之后选择了一同上路。
结局生死之际、老洪用尽全身气力从地下强撑起来,就为陪坐一下已经气息奄奄的老王,满以为要按常规开始进行满血煽情的套路,哪知老洪却一言不发,甚至都懒得转过头来正眼瞧一眼隔壁老王,眼角只自然而然地垂向十二点钟方向,不寻常的淡定,淡定得让人以为这个人真的很冷很酷、似乎完全不关心战友的生死,只用含血的嘴不紧不急的叼了一根烟,吸几口、把烟头烧得旺旺的,然后把带血的烟嘴凑老王嘴边,虽然明知老王已无力分享,老洪却一定要多此一举。
老王虽已无力言传、但却目堵一切,心中明白,眼神中分明流露出欣慰与致谢之情、纵死无憾。
众人疑惑为什么老洪不肯对老王多说一句离别前的话,当老洪扯开上衣,露出腰间的炸药包,观者瞬间泪目,原来老洪根本就不打算离去,连生命都准备放下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俩人都是当死之际,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煽情呢?
老洪此前看似不经意的点烟、吸烟、分享烟等一系列与烟卷相关的动作其实都是与爆炸成败休戚相关的战斗动作:明为吸烟,却是在默默为殉国做着准备,看似悠闲,实则紧张万分。
每个动作细节至关重要,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专注冷静,否则手一抖点不着火怎么办?
或因过度紧张烟头掉落了怎么办?
试问此情此景中谁还有余裕去罔顾个人生死?
谁还有心情去无聊煽情?
专注于完成即定目标高于一切的插科打浑,于是一切的情节才显得真实感人,于是演员的内涵和表演功力至此终于得到最大释放和凸显。
结局悲壮无声,不屑刻意煽情,这种处理方式很好很独特。
假使悲壮中强行夹带煽情,观者只能被动接受一大串哆嗦说教,无法持续主动沉浸其中,那就是观众的不幸了。
于煽情方面之境界差别,《长津湖》较之于《铁道英雄》、恰如吴京较之于张涵予般高下立判。
刚见海报的时候这支枪就让人很纳闷儿,编导还是做了点儿功课的。
这支著名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是美军一战制式装备,又叫春田步枪,美军编号M1903;同期英军制式步枪是李恩菲尔德步枪,又叫英七七,美军编号M1917。
这俩是亲兄弟,同出自德国毛瑟步枪,超长待机,特别皮实,从一战用到二战,保有量巨大。
而毛瑟步枪还有个亲儿子,就是汉阳兵工厂的中正式。
把步枪锯短枪管、锯掉枪托始于一战时被堑壕战逼出来的玩儿法,但绝对不是个好主意。
损失稳定性准确性以及上弹速度,只为了近距离时增大威力,性价比不高。
栓动步枪上一弹的时间,手枪一个弹夹都打出去了,近战首要目的是制止,而不是杀伤。
而片中那样处理子弹显然就是功课没做足了,跟西部片学的吧?
不就是做达姆弹么?
这么干太儿戏了,粗加工会炸膛的哦。
顺便说一句,达姆弹这东西实在太缺德,早在一战以前《海牙公约》就已经明确禁止使用了,这么拍,是不是有点儿抹黑抗日英雄?
历史战争片,质感很重要。
到底啥是质感?
也没个准确定义,可能是服装上的一针一线,可能场景中的一砖一瓦,也可能道具里的一枪一弹,在这些方面,国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没想到这部电影的评价如此之低,影片从叙事、人物塑造上并无明显优势,但均尚可,故事走线清晰可懂,人物形象上老王极其丰满,给观众的代入感极强。
在拍摄风格上,导演采用的全时雪景方式让人感动,通篇鹅毛大雪的画面看似做作,但拍摄难度极高,你在大雪纷飞中用手中的自动对焦相机拍过照吗?
失焦了吗?
自动对焦都难以操作,更何况是电影拍摄中的全手动操作,大雪场景同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压迫感,导演用这种方式巧妙地表述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深重的压抑。
最令人难忘的是通篇的配乐,何美臻女士可能都不到30岁,但是她的创作却给到整部作品灵魂层面的渲染。
“牺牲”、“旧时光”以及“太阳出来了”主题片段的配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不曾想这么好的作品却未激起任何社交媒体和舆论场上的波澜,我想这可能也是现时代以及过往中国的一个通病——对音乐的极不重视。
普通中国人在历史上可能长期处于求生存的状态中,因此音乐这种精神需求简而又简,而当人们富足以后,对于食色以及视觉上的享受需求又远远高于听觉上的需求。
不要这么快的反驳我,你知道“我的祖国”这首歌吧,你会哼唱上两句吧,但是你知道它是谁写的吗?
道理是一样的,何女士作品如此优秀,但可能在历史长河中,也不会有许多中国人知道她,关注她。
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人可以开始逐渐了解并追求听觉上的精神生活,但这要建立在每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上,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人才有可能开始追求精神生活。
所以看文章的你,现在是在“生活”、“跑生活”还是“讨生活”的状态中呢?
我说的惊喜,主要指导演,忽然冒出来一个叫杨枫的导演,集编剧导演摄影剪辑于一身。
名头多了点,但都做得好!
到今天还都不太了解此人。
影片并非《铁道游击队》的重拍,而是同题材的再挖掘,重新架构了人物和故事,往类型电影的方向靠拢,强调了悬疑、惊险。
故事设置没有大的惊喜,但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一次主旋律电影的突破,可视为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结合的范例,尤其入党宣誓一场,不显突兀,在寒冬的窗玻璃上画了一枚清晰的党徽是出人意料的设计。
导演对这部片子有100%的诚意,很执着,有要求,电影整体完成度很高。
张涵予依然保持着惯有的表演状态,矜持,深沉,绷着脸,低着喉,张扬着属于自认的“魅力”。
演员银幕形象长久的套路,不能被突破,可能是其个人的“坚守”,永远是一个面相,一个声音,他真的应该改一改,变一变了。
范伟的表演依然没有减分,虽然也有属于范伟自己而不是属于剧本的动作设计,如腿跛,但由于表演动作幅度的收敛,剥离了范伟常犯的夸张、慢半拍的毛病,使得一个暗藏敌寇,老谋深算的形象了然于银幕。
配角和小护士的选角都还准确,没有跳出来的。
又是飞驰的火车,又是漫天飞雪,老城再现,车站复原,虽然有CG、后期和特效的帮助,现场拍摄难度依然很大。
CG量大,完成度很高,但很多地方也是出了偏差,飞驰的火车伴着的是慢舞的雪花,肯定是出了问题。
色调处理上乘。
调色唐强,也是《南方往事》的调色师,非常棒!
问题:影片中有一个段落未能完成剪辑,即最后一次袭击。
之前的故事是:范伟送出情报,暴露身份,张涵予获知日军要运输重要军械物资,他要带领小分队袭击日军货车。
这一场戏一共三条线索:张涵予和小分队袭击线,范伟和日军少佐对峙线,日军铁路沿线防控线。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场戏。
虽然三条线中的前两条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主要线索,但由于日军少佐反复强调这次运输要做好铁路沿线的警备防范,所以,日军在铁路沿线的防备也成了这场戏的主要线索。
把这场戏剪好的方式为,三条线交叉剪辑,一个时间里三个空间发生的事件不断切换,这种切换随着事件推进的紧张度而加速,越来越快……但是,导演对这场戏采用了平行叙事,一条线有了结果再说另一条线:范伟与少佐周旋,直至被击中,之后再给张涵予戏,张涵予的戏结束再给日军铁路沿线守军冲上去的戏。
戏被剪成了“线”状,不是我所期待的“块”状;时间呈现的逻辑也是错的。
导演本可以在影片接近大结局前营造强烈的紧张感,通过情节和剪辑相结合的方式把影片推向最后的大结局,结尾,牺牲,英雄壮举。
但目前仅仅依靠的是故事自身的推进,少了属于电影的力量,可惜。
剧作方面最大的败笔是小护士,这个人物可能是剧作后期添加进去的——总得有个女人吧!
这个人物添加感很强,总是飘忽不定,需要她出场了,就顺手拈来,不需要了,就不见踪影。
影片中,小护士与张涵予的三次见面都颇为偶然,小巷内撞车,打针时藏暗号烟,张涵予受伤被救助。
由于故事阶段小护士的前史做得不扎实,现在小护士所做的事都如空穴来风,可信度不高,非常突兀。
戏不多,但女演员演得认真,也完成了角色塑造,。
火车在飞驰,张涵予在火车车厢顶上疾走,他的标志性的大沿帽扣在头顶,稳如泰山,这实在不符常理,人站在火车顶上,如遇十级大风,那个帽子早该飞走了吧?
片名起得不好,我以为是《铁道游击队》的重拍版,如果不是朋友邀看包场,可能不会去影院看了。
打刘德华的幌子也不太好,观影中,以为被抹得面目全非的铁路工人中藏着他,但实际没有,他就唱了一首片尾曲,有人让我对今年的几部电影做个比较,我说:《铁道英雄》比《长津湖》好,比《金刚川》好,把《悬崖之上》甩了十条大街(一共十八条)。
这些片子的毛病都过于明确,但《铁道英雄》整体完成度之高,把片子本身的瑕疵遮过去了,这是导演的本事。
那几部片子没遮过去,露的太多。
那些个大导们怎么地就在不知名的小导演“杨枫”面前露了怯?
其实就是电影态度,其实那些个拍烂了、派砸了的都可以拍得更好,但他们实在是不想那么做。
《悬崖之上》有个重场,戏挺长,张译在夜晚的风雪中被特务们追赶,张译就这么走着,跑着,被追赶着,他就是不会择机躲进遍布的院门、小巷、拐角、广告牌,而是执着地前行。
张译没能把特务们甩掉十条大街,特务们都紧随其后,紧接着就出了事。
不是特务们追不上,也不是张译不愿意躲藏,是导演,他不让。
就《铁道英雄》而言,不敢说杨枫把张艺谋甩了十八条大街,说甩了十条,那是客气的。
杨枫没有犯张艺谋的错误,不是智商的问题,能力的问题,是态度,电影态度。
成名的大导们已经不会再去认真地做点什么,拍点什么,早已没了诚意,他们在玩,玩电影。
好在,还有杨枫们,还有《铁道英雄》。
冬日,挺冷,中国电影有了一次惊喜。
在《铁道英雄》里面,要我说谁是最亮眼的,恐怕很多人想都不想就会把那个张涵予和范伟拿出来说事,特别是范伟,那演技和能力,真的是堪称一绝的存在,我一度怀疑范伟以前就是干过这行的,而张涵予更别提了,那发挥更是稳得一批,可是,大家知道吗?
比起他们了,周也绝对是混得最失败的。
可能很多人都会一脸问号,别说周也混得有多失败了,可能很多人连周也是谁都不知道吧,这也很正常的,但相信说她的老板是谁,你肯定会熟悉的,没错,她的老板便是李冰冰,那个在《生化危机5》饰演艾达王的人,而大家还记得《少年的你》里面那个魏莱吗?
没错,这个角色便是周也演的。
相信大家应该有点印象了吧, 但问题也来了,她在《铁道英雄》里面到底演了什么角色?
估计很多人这时候可能印象就不是太深刻了,这也正常的,因为这部电影里面,她的台词实在太少了,以至于到了最后,可能很多人都没啥太多印象,再加上张涵予和范伟表现太精彩了,很多人自然而然对她没什么印象。
我带大家回忆一下吧,日军的这个火车站里面,有一个医疗队,而医疗队里面有个女护士,在后期,张涵予饰演的老洪在行动中,被日军机枪击中了胸口,跑回去的过程中,伤势过重晕倒在了路边,被这个女护士捡到了,她帮助老洪治疗伤口,再然后,这个女护士便跟着去了八路军,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她饰演了什么角色了吧。
没错,她演的角色便是这个女护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算是这部电影里面的女主角了,可就这样一个女主角,绝对算得上混得很失败,别看人家出场时间还是蛮多的,从开始到结束,足足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可是,似乎她好像得罪了这部电影的编剧,编剧从头到尾都没有给人家设置过多的台词。
以至于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清楚周也到底演的角色叫什么,这也很正常的,因为她的这个角色实在是过于不起眼,以至于很多人都没啥印象,甚至连角色名字叫啥都不知道,我也是后来看那个电影的演职员表时,才知道这个角色的名字,没错,她演的这个角色叫做庄研,这个名字果然她在剧中的表现一样庄严。
可能又有人会骂我,说我不爱国,说我没有民族情怀。
不争辩,您说的都对,您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去发自内心的赞美打call,但是我也保留我自己说出自己看法的权利。
我评价的是电影,不是批判爱国,更没宣扬不爱国。
至于“爱国=爱xx电影”,这个公式的逻辑,恕我核桃大的小脑壳真的理解不了。
但是真的确实没法用力去夸一部看得木木的找不到情感共鸣的电影。
尽管我努力从中去发掘共情的地方,但是这情感就是升不上去,仿佛就是提着半口气,就是卡在那里出不来。
电影剧情,感觉有点散乱,以至于有一点拖沓,看完既没有那种爱国英雄主义的激情感动——有,但是不够多,没到位;也没有商业片刺激感官的爽感。
很多电影是一根线叙事,旁边小支线都围绕主线,这样剧情很集中。
不过,散点叙事的电影不是没有,也不是不能拍出好电影,但是要有作为核心的凝聚的主题,就像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所以说,分散的幅度和节奏的把握就很重要。
能放得开,收得住,自然是恰到好处。
放得开,收不住,剧情的推动和观众的情绪调动就都差一点味道了。
画面很有低沉压抑的气氛,其实很有时代感和质感,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老以为是讲得东北抗联故事——大概是雪、雾、冷、大衣等等元素产生的联想吧——虽然寒冷和冰雪并不是东北特有,但不可否任,就是有这种感觉,而且不是我一个人,一起看电影的伙伴也有同感。
原因的话,我觉得可能是有些元素和气氛打造的很极致,但却缺乏独特的特质,所以没有自身的地域色彩,反倒把观众的感受带跑偏了。
总之电影看完,就是和我印象中的山东、铁道游击队、抗日游击战这些完全联想不起来-记得以前是看过同类题材老电影和电视剧的,但是很奇怪这部片子完全让我产生不了任何历史的延伸感,也引发不了类型故事的重叠感。
如果主创团队追求的是讲述一个全新的完全另一种的铁道游击队故事,那好吧,他们大概是成功了吧。
因为真的不会让我GET到这是记忆中的铁道游击队故事。
真的可惜了演员们的演技,张涵予的硬汉和范伟的小人物皮囊下的智慧与大义,仍然是没有让人失望,奈何剧情不给力,整容式演技也拯救不了啊。
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起码演员的好演技,还是拯救了一部分剧情和观众——就这剧情,如果主角们还都是尬演的,那真的估计中途就劝退了,反正我是坚持不下来的。
这部电影只要有范伟就是牛逼,我跟你说,因为范伟是我们中国可以这么说,拍这种类似于这种电影的最顶尖的人物,我喜欢他的电影,因为他的表情和那个动作就是常人难以无法模仿的那个天赋,可能这就是属于范伟先生的天赋吧,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只要范伟能够继续拍电影,那就是可以让我继续去电影院里面帮衬他,他拍的电影很少会是烂片!
雪,烟,酒,花生,小刀,冰溜子,
谁看了能不说一句:范伟牛啊!两星电影硬是被范伟的表演拉成了三星。
没有张力的一场平铺直叙 毫不费力就可以猜到下一个镜头下一个镜头 可是没想到结尾高潮怎么这么敷衍了事 即使范伟张涵予也救不了场 刘德华也白搭 藤原脸上被子弹划伤的疤痕为什么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了呢?
大东北既视感的鲁南,完全有理由相信火车沿着津浦铁路开到南京也会大雪漫天。
张涵予!你值得!
老王作为一个卧底,对着敌军点头哈腰的谄媚劲儿,和身份揭穿后的正气凌然对比太强烈了,也很解气,范伟老师的演技真没话说!
干嘛拍那么长.. 缩成100分钟都可能会给3星
本以为是烂片,出乎意外地好看。途中哼起过好几次《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当老王收起点头哈腰,正色呵斥的时候,就是铁道英雄的高光时刻
通篇雪景将冷峻肃杀的氛围感拉满,审美方面无可挑剔,只是比较费烟。张涵予还是一贯的硬汉形象,但除了范伟的角色贡献部分惊喜外其他人设都趋于脸谱化。故事前期铺陈缓慢,文戏又没拍的多精彩剧本逻辑硬伤还一箩筐,尤其是女主线的安插全都出于巧合,好在反派智商还算在线。后期决战同样墨迹,明明是殊死决斗却不下狠手,这边小刀划脸、铲子拍头,那边唠嗑送行酒,悲壮情绪的营造过于刻意。
范伟真好呀,让张涵予显得单一,以及他那帽子是焊在头上了吗
没有超出预期,也没有差到离谱,还可以吧
“从前有个老王头,家里招了贼,贼跟老王头说,老王头,老王头,你给我讲一个故事吧,老王头说,我讲你奶奶个腿!”
不能满意 角色没几个能立住 以及 去你m的个人英雄主义 :)。。
1.5。主旋律是可以的,但连基本的常理和逻辑都不尊重的话就会变成谄媚,是的,说的就是本片导演,真小人也。范伟的演技已经过了一个门槛,这个门槛在片中就是张涵予。
范伟的演技真的是棒啊,评分这么低不应该啊
比较写实的一部片子,男人味十足,配乐真的挺好听的。
4分
制作精良,很有质感,可惜落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演技在线,人物却没太立住,可惜
摄影构图都很有电影感,漫天的大雪给残酷现实带来一丝浪漫,范伟的故事线略显张力,张涵予故事线拖沓没什么新意。动作场面混乱,缺一个动作指导。大雪从头下到尾,真是这辈子见过最能下的雪,下着下着,从浪漫变成了单调和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