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写实的电影在真实性上都让人尴尬原因不只在于没有能正确处理演员的表演(情境的设计,而不是让演员去过度表演)更为重要的是对声音的无意识或胡乱处理演员念诵台词时使用的简单配音不用说了这是为何一部电影会被认为是电视的原因构成电视的一切都在影像的表层运作,是为了完成理解的直接性,但是对电影来说体验的深度被无条件地加剧,我们需要它不只是为了一个故事,还有感官上的愉悦这是为何电影对于影像的真实性如此苛责观众忍受不住一部电影流露出稍微的虚假当然,那些在虚实实验上游走的影像除外影像的真实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空间真实空间是构成影像情境之真实感的关键因素空间不止来自于摄影机镜头-目光的延伸同样来自于环境的声音对空间氛围的营造声音的真实性,直接决定了影像的真实性《喜丧》中的声音遵循着现实生活的规律在细微响度中将空间的完整形态展现出来空间因而成为呈示故事如何发生着的背景将角色的活动包裹其中,并赋予其真实性事实上大多数独立电影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在声音真实性上赋予影像真实体验的质感后期加入(配上)的声音被处理得是是而非远非真实环境中可能保持的声音形态,因而让人轰然出戏。
声音决定了空间的体验形态为了获得影像的真实质感,青年导演们首先需在影像空间与声音的关系上多做努力探索
有一种国产片叫做贾樟柯式电影。
这类电影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采取伪纪录片拍摄手法,粗糙的画面,缺失的配乐,缓慢的节奏,处处洋溢着如生活般真实的颗粒感。
这类电影的演员大多数非专业出身,在镜头前满是生涩与惊恐,毫无演技可言,镜头也不会给他们特写,他们面目模糊的如同平凡的你我,但呈现出的那种真实是影帝影后也无法比拟的。
这类电影常常关注现实问题,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受电影节的青睐,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劣根性的窥探欲。
喜欢它的国人就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城里人突然吃到窝窝头,那种从地里冒出来的泥土气让他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而讨厌它的人则觉得它过于沉闷无聊,缺少电影应有的质感,那种利用草根演员营造的真实感有些虚假。
不少批评者直言贾樟柯们利用揭露国人的丑态讨外国人的欢心。
今天皮哥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部标准的贾樟柯式电影——《喜丧》这部独立电影斩获了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节两项大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
有贾樟柯的珠玉在前,《喜丧》依然能崭露头角的原因就在于,它关注了一个非常残酷敏感的现实话题:农村老人自杀问题。
同样是处女作,同样是小成本制作,同样调教一群非职业演员。
多年前贾樟柯拍出了《小武》,今天青年导演张涛拍出了《喜丧》,这种能力不容小觑,这份勇气令人钦佩。
影片故事简单:八旬农村老人要被子女送去养老院,养老院床位紧张,在等待期间老人辗转各个子女家,经历了悲欢离合事。
最终当养老院终于空出床位,老人却在临行前夜服药自尽,子女按照习俗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喜丧。
这故事简介乍一看够俗套,老人无人赡养,子女心怀鬼胎这样的戏码在每个都市频道的民生节目里屡见不鲜,要拍出花,拍出深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太追求真实,影片就会沦为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观众容易在子女间的撕逼扯皮中失去耐心,那观感就像看了一个加长版的情感调解节目。
可太追求立意,影片又会脱离观众,成为一部政治正确的新闻专题片,呆板而僵硬。
好在,导演在真实与立意中实现了游刃有余的切换,重复的场景里他在做着变化避免审美疲劳;子女间的冲突他也在做到了层层递进,从开始的小声嘟囔到后来的破口大骂显得水到渠成;而看似客观冷血的镜头也借助一些镜头传递着导演的情绪,比如最后葬礼上的艳舞与老人的遗像。
皮哥分几个关键词和大家陈述本片的各种精妙之处。
关键词1:符号化本片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大部分人只能演自己,很难塑造出复杂的角色,导演扬长避短,把每一个演员按性格符号化,在老娘面前忏悔的大儿子,性格窝囊的二儿子,言语剽悍却贪财的二媳妇,视老人如垃圾的三媳妇,嘴上说孝顺看到老人尿失禁立马退缩的四女儿媳妇….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物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这些演员很多你都记不住他们的面容,却能让我们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就说二媳妇,吵架时的污言秽语,被扇耳光后坐地上嚎啕大哭着实让皮哥吓了一跳,心说这简直不是演的,这是导演偷拍的农村泼妇吧,因为你换专业演员来演,多少都会“端着”,有无法避免的表演痕迹。
而二媳妇的演员她不是演,她自己就是农村妇女,有着这方面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2:齐秦的歌中国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里都有魔幻现实主义痕迹,比如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孙少平梦到自己被外星人抓走的荒诞情节,比如贾樟柯《三峡好人》里出现的UFO与飞走的纪念碑。
《喜丧》里也有体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次出现的齐秦的歌,一次是《张三的歌》,一次是《外面的世界》,一个八旬老太听着齐秦的歌,歌曲唱的是:“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种刻意营造的错位与荒谬展现的是老人面对残酷现实情绪无法释放的悲哀。
关键词3 喜丧本片最大亮点就是标题。
何为喜丧?
《清稗类钞》中“丧祭类”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
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 意思就是说,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
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
会停灵三至五日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
看到没,喜丧的唯一的硬性标准就是年纪在八九十岁,至于德高望重、福寿双全、家族兴旺这些都是虚的,谁会和死者去计较。
中国人擅长和稀泥,只要死者死了,年纪够大都往喜丧上靠,那些生前身后的破事自然被掩盖起来。
本片无情掀开这个遮羞布,喜丧不喜恐怕是众多喜丧的真相。
以喜衬悲,让人唏嘘。
特别是老人葬礼上的艳舞,滑稽丑陋不堪入目,躲在镜头背后的导演再也按捺不住愤怒,将全片压抑的情绪开闸释放,人生的悲喜荒凉这一刻一泻千里。
关键词4:笑病影片中最巧妙的剧情在于老太太笑病的设置上,这种苦与笑的反转让反讽的意味更强烈,与片名喜丧(laughing to die)相互呼应,老人面对人生种种的困境,控制不住地发出渗人的笑,这笑更像是一种极端痛苦下的无力反抗,片中她的儿媳一遍遍地咒骂着她,别笑了,有什么好笑的,听着瘆得慌。
在观众听来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呜咽。
这一创意让皮哥想到了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他的作品《人间喜剧》描尽了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却以喜剧为题目,意味深长。
关键词5:循环本片豆瓣评分7.9,许多批评者诟病的一点就是片子太循规蹈矩,结尾说教意味太浓。
最明显的一处就是结尾呼应开头,像小学生写作文一般,束手束脚。
但在皮哥看来,却更有讽刺意义。
影片开头老太太步履蹒跚,摔倒在地;影片结尾,老太太的儿媳妇同样摇摇晃晃出门踹倒在地。
当年对老人恶语相向的媳妇如今也将面临老人凄凉的晚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悲的循环。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老人的子女真的那么罪不可赦吗?
非也,他们同样是被生活蹂躏的可怜人,他们的小恶小抱怨小争执不就是我们身边稀疏平常的现象吗?
想通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循环可能是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样的结尾固然说教色彩浓烈,但颇有一番“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世作用。
我们中国人想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
未来中国将进入老年社会,希望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每个人都老有所养,收获一份有尊严的晚年,百年之后能配得上一次真正的喜丧。
喜丧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喜丧的含义,它大概是指老人活到很大的岁数然后无疾而终,生前没有遭受什么折磨,相对比较满足没有遗憾的离世,这样的老人去世丧事一般称为喜丧而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与这个电影名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简直是喜丧的对立面。
老人经受的病痛和子女的折磨、孙子的意外车祸离世、重孙的辍学和偷盗、孙媳妇的离家出走和老人最后的服毒自杀,甚至死后的丧礼上的三俗表演都在讽刺片名这个电影牛逼的一个地方在于,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见过或者听说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在我的家乡的村子里。
真的,每一个细节,什么服毒自杀,虐待老人,子女不孝,子孙意外离世,各种都有对应。
当然这样的情况集于一个人身上,也有可能是剧本的故意为之老人最后动不动就抽动地笑,我猜测是不是类似于《小丑》里的狂笑症?
每当情绪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不是哭而是狂笑,从这样的可能去理解比较好接受,老人的每一个笑都是哭电影的时间应该是2014年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这样一群人过得这样贫困。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不在这里,甚至老人去世也没有回来。
二儿子是破财小学的教师,二儿媳妇烙煎饼;二女儿路边摆摊,女婿开小卖铺;另一个出镜的儿子家里过得相对比较富裕,住楼房,开桑塔纳,家里就一个女儿(猜测可能是公职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我小时候镇上还有敬老院,专门为农村的鳏寡孤独老人设立,后来不知为何没有了,敬老院的地方改成了宅基地盖了房子一开始老人独居摔了,几个子女计划送老人去敬老院,老人不同意,提出了想去子女家里住一住的想法。
而后三个孩子家里都住了一遍,经历了各自家庭的变化,又回到了老二家,最后被安排在了牛棚里,直至自杀也没有去敬老院老人兜兜转转回到老二家,先是在一件破屋里住,二儿子买了好多包红色的报纸包着的老鼠药放在老人的床周围,狭小的空间里放了那么多包,我觉得是二儿子有意为之,想让老人吃老鼠药自杀,最后老人也遂了他的心愿,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晚上的时候二儿子问自己母亲是不是恨他的原因之一二女儿家的孙子开大车跑长途酒驾车祸去世,孙媳妇一边哭一边给老人收拾行李,老人把自己母亲传下来的银手镯给了孙媳妇,说了一句“你还年轻,再找个人吧”,我想她是真心这么想,太苦了,老人自己也是年轻守寡一辈子这么过来的,不想再让孩子如此回到二儿子家里,最后的时候把另一个玉镯子给了二儿媳妇,二儿媳妇的嘴脸瞬间变化,又讽刺又生动老人一辈子信菩萨,每次祈祷都求菩萨保佑孩子,从来不求自己如何老人在三儿子家的时候,孙女平平离家出走去浙江,三儿媳妇质问老人的那个镜头非常巧妙。
第一眼看过去都会以为是老人跪在儿媳妇面前被质问指责,等到儿媳妇被拉来,才能看到老人最开始跪拜的是菩萨老人一生善良,信菩萨,帮助他人,爱子女,不争不吵不闹,最后却落得这样下场。
农村许多老人都有多年的重度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却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些病症的不了解不在意导致老人晚年悲惨没有尊严。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喜丧》,下面请看前线家族老人们面对生死产生的复杂评价了!
Xavier-耐观影:中途退场,驾驭不了乡村沉浸式题材。
曲有误:被看见,被沉默,被遗忘,亡者哀,生者乐。
zzy花岗岩:沉重、压抑甚至令人气愤,它展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困境,情节设计略微刻意,但非职业演员的表现增添了影片的写实感。
赵小毯: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增加了真实感,同时,素人演员的生活痕迹的展露与粗野的台词巧妙的结合。
通过老人养老问题的主线和衍生的支线来解析家庭的结构关系。
靠近结尾的丧礼上上的喜剧着实令人感到悲痛。
psychopath.MN:等待去敬老院的日子如同流亡般的生活。
也许很戏剧,但是太真实。
或许很寻常,但是不正常。
或许是自己的解脱,或许是儿女的解脱。
被现实抛弃?被情感抛弃?很无力,不知道如何拯救。
现实主义题材的乡村故事太值得被挖掘。
Her Majesty:镜头还是扎实的,固定镜头是学小津的,轻轻摇摆的镜头是学侯孝贤的。
那一届first主席是最喜欢小津的王家卫,拿俩大奖有主席个人喜好的原因。
非职业演员的木讷表演下,老人成为了子女心中沉重的符号。
小津和侯孝贤的镜头是精致的、感官享乐的,而《喜丧》的镜头是枯燥的、荒芜的。
热可可加盐:沉重的气氛在老人诡吊的笑病中更加刺人,近乎冷血的自私打破了以血缘亲情为主要人际联结的差序格局——有了这层铺垫,老人临终前的孤独、无力才来得如此让人心碎。
在乡村设定下,如此的冒昧无知固然有戏剧化的元素,可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人性,这部表达得倒是合情合理。
倒是最后的结尾有点狗尾续貂,精简一点会更为有力。
欧.尹:收音机与电视机中的音乐是老人乃至全家人心境映射,后来音乐没了,只剩下观音,后来观音碎了,只剩下喜丧。
这是卖惨,也是实惨,高明的是镜头聚焦之外还有更惨,让人在留白的空间里持续哀痛,二奶奶走时可有痛苦?
从来钱到人不到的大哥大姐又是什么样的人?
单从观感上来讲,《喜丧》比《东京物语》更能让我共情,片中细节的精心编排与非专业演员的精彩表现显出极大的现实力量——戏剧性是做出来的,但这完全可能发生或每一天都在发生,我看没什么刻意的。
或许老是种原罪,但归结原罪是穷与陋,是背后的忙碌与漠然,现实面前,又何曾真能有选择的权利。
鲍勃粥:图像结构上至少做到扎实(意象的连贯性:菩萨和照片)但是文本结构本身却毫无新意(就算不提小津的东京物语也高度类似传统单口相声化蜡扦)语句过度咄咄逼人,而影像本身在许多时候缺席,比如缺乏面孔的特写,使得人物变成类型学的身份去行进。
几处老母亲如“不在场”般的背影和镜中的模糊的确动人,但许多扰乱节奏的被突然插入的不必要的题外话显然多余,反而继续加重了孩子们的“恶”(偷车,偷钱),使得最后的“温情告白”没有支柱,中段没刹住车。
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葬礼显然有点突兀,既不是“喜”也不是“丧”,把堆积的情感一并丢掉然后演成了滑稽戏。
迷幻松饼:我虽说算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但我妈那边的上上辈往上都是乡下人。
我的太奶奶,也就是我妈的奶奶,现在也已经九十多岁了。
太奶奶生了五个小孩,大的七八十,小的也才五六十。
现在原来的农村都已经拆迁拆掉,我妈那里的亲戚都从自己的田盖的农村小楼搬到了安居房公寓。
前几年我太奶奶摔骨折了,因为已经是高龄老人,医院有点不敢做手术,就一直拖着在最小的儿子家里住着。
在我记忆里的亲戚的闲言碎语里就曾听到过“老人”、“每个人都给点”、“养不起”这种话。
我初中的时候,我的二婆婆的儿子,在二十刚刚出头的时候喝酒骑摩托车去世了,留下一个未婚妻。
我感觉我就像是那个生活在城里,离家出走去浙江打工的平平。
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我看到了我家农村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残酷,但绝对真实。
一些小细节,长镜头和冷色调的运用让人深感窒息。
非有想非无想:电影发生在鲁南,齐鲁大地是孔圣人的故乡。
儒家传统文化把孝道放在很高的位置!
毕竟,百善孝为先,教孩子们背的弟子规也是首孝悌。
可是,苦难的奶奶靠要饭养大的六个孩子没有一个孝顺!
台词处处扎心,沉重的敲醒每个人,尽管电影比较极端的展现了儿女的恶和不孝,但是现实中也多的是更残酷的事实!
奶奶总是低着头,因为要饭习惯了,甚至没啥特写,她就静静地看着儿女们对她的嫌弃、抛弃,依然祈祷菩萨保佑儿女的平安。
小道、二孩、三孩、桂花、平平、小娟、圆圆……每一个都是我的儿,也都是我的债!
当老人没用成为负担,是不是只能为鱼肉任人处置?
那每一个都会老去的我们又该怎么办。
能这样想,大概是因为还年轻还有力气做点改变还能自主。
真的动弹不得也就没了发声埋冤的可能了。
电影是有很多问题,只够7分。
但是角度和提出的问题实在太心酸不敢面对。
布谷卟咕:构图和线索(镜子,照片,钱)的设置都表达出来了想法,个别时刻有些生硬,可能是因为剧情不够饱满/有张力时,注意力都会被意象吸引过去,但又有点空。
短短以老人等死为主线的一部片子,也呈现出来婆媳关系,信仰,年轻人奋斗,打工人,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的被没钱围剿的窘态,等各种现实问题。
老人家们演得不错,真了不起啊,不用在镜头前做什么也能感受到她强烈的挣扎和无奈,不会像年轻人一出现在屏幕上如果没有台词就会有点明显在演的尴尬。
老少救赎、中年一代扮演黑脸还是有点没有刺到痛点的感觉(加上没有给老人送终,感觉这个走向让剧情不再是活在边缘的人被生活所迫而选择让老人去养老院,而单纯是人性的恶和不孝了。
)也许作者是走隐忍风格的,视角总在门框外,但很多地方我会想要看到镜头推进,比如儿子哭着问母亲恨不恨自己那里,以及少年的脸,也许是因为演员都非职业,特写会比较难拍吧。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我的奶奶刚好就到了这个阶段,所以觉得一些细节拍得很好,让人很有代入感。
众生皆苦,有时候不孝是因为分身乏术和穷。
人人都请得起护工,住的起豪华养老院,这类电影也就不存在了。
打三星的原因是我突然发现咱们电影里特别喜欢拍“完美受害人”,片子里这个老奶奶多明白事理啊,不争不抢连冤枉她偷钱也默默忍受了,片尾还要升华一下她有多好。
作为这个年纪的老人,好到不真实了,衰老带来的副作用会有偏执和失智等等,很多家庭矛盾来源于此。
就我前几年在基层,在一些村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情况真的很多,你这头看着老人没人照顾可怜,准备批评子女两句,那头老人媳妇就说她以前是怎么被磋磨的,儿子也跳出来附和说老娘年轻时如何不顾家鬼混。
按现在网民的说法就是“坏人变老了”。
你作为一个外人,能说啥,默默把话咽了下去,和稀泥让子女别过分毕竟是亲妈,至少面子上过得去。
我自己的奶奶病了之后要求子女辞职回家陪伴她,我爸爸也向我抱怨她自私,并发散说她打年轻就自私,小时候半夜醒来,发现她一个人偷偷开小灶。
他小时候长期吃不饱所以长不高……我听完心情复杂,不知道孰对孰错。
人性太复杂了,上一代的亲子关系也是一地鸡毛,只是他们没有机会上网创造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宣泄罢了。
导演要是能拍出来故事的这一面,就能达到四星或者五星了。
现在才晚上七点多,已经困的不行,一个人在家里来回踱步,找不到什么事情做,干脆洗了澡躺在床上,但是不想睡那么早,就找点事情来做吧。
想到之前看到的这个电影,有些感悟总想记录一下。
整个电影记述的事件并不是很稀奇,反而很普遍,导演并不是拍出来惊世骇俗的惨案而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是提醒着人们日常发生而且不断上演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悲剧。
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没有城市中的孩子好,但是见识却不比他们少。
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总有些耳闻,甚至有些是亲身经历的。
我的曾祖父去世的早,曾祖母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后面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的衣食起行之后,就像电影中一样,搬到各个子女家住。
我们家的情形和电影中确是十分的相似,我曾经是留守儿童,因此我的祖父母一共要照顾我及几个表弟妹共四个孩子,还要照顾曾祖母,负担不可谓不重,幸亏我的爷爷奶奶倒不至于那么的不孝顺,甚至于有时候我没有很好的按照要求交代照顾好曾祖母还会挨到训斥。
但是我爷爷的弟弟家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也和电影中一样,觉得曾祖母人老了,特别脏,因此给她用单独的碗筷,甚至子女们给曾祖母买的零食,也会被偷吃。
记得有一次,曾祖母气不过,那么时候她的腿脚都不好使了,在地上爬,非要去我爷爷家,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场景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在农村看到太多的这样的事情,想要帮助总是心有余,但是却被擎肘的很多。
曾祖母的不幸,当时我还小,即使看到曾祖母的无奈,却也不能够帮助她,这样的愧疚让我总再也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
长大后,听他们说,我奶奶的姐姐一个人住,没有什么吃的和穿的后,我问我奶奶,我要不要给她一点钱,让她生活好一些,奶奶很不以为意,说,她有自己儿女呢,怎么轮到你。
这一句话噎的我不知道怎么回复。
人生已经很多无奈与荆棘了,为什么我们还在制造更多的荆棘呢?
整部电影,从反映的主旨来看,最深刻的就是结尾。
看到这个结尾,更多的是五味杂陈。
按照报应来说,应该高兴,大儿媳妇这么对待老人,轮到自己了,报应。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一代代人的命运都没有改变。
多么想,到了大儿媳妇这一代,她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不要重复着前人的悲剧,但是往往是痴心妄想。
结局是喜更是悲。
喜的是大儿媳妇的报应,悲的是悲剧还在继续上演。
电影中,很不好,很做作的地方就在于,为了凸显主旨出来,老人家变成了超级无私,都是为儿女考虑的。
我不排除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至少在我接触的事情人群中,这是很少出现的。
无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但是总是有限度的。
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理由和逻辑在她的子女那么对她了,她还会这么表现。
我从来都不愿意低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我也很确信,很多父母在危急中都可能牺牲自己而保存子女。
我曾经被我母亲短暂丢失了,幸好最后找到了。
每每回忆起那个片段,老妈都是长吁短叹。
但是这种爱也是一种相对的,再强大的父爱母爱都经不起子女的无情吹打。
如果电影中不那么做作,更符合人性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更好一点。
所有人都在盼着胡嬢嬢早点走,盼着把奶奶送到养老院,她自己也在天天问着,为什么最后却自杀了呢。
她最后已经不会哭了,军团死的时候她只能笑,在孙媳妇问她的时候她也只能笑,儿子将她的菩萨摔碎,把她赶到牛棚,问她:你恨我吗,那个时候她也在笑,她其实早就哭得不成样子,但是老天惩罚她,让她只能笑出来,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她。
似乎一生没有过什么好的日子,她都忘了自己是从哪里嫁过来的,在那一段时间,她经常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但是那段时间,母亲似乎一直在呼唤她,可能是母亲看她太苦了,想让她上去了,或者是母亲太想她了。
嫁过去了之后,生了六个孩子,她会幸福吗,在孩子哭闹的夜晚,在丈夫把她踹到地上的时候,她会想什么。
当丈夫死后,自己面对这六个孩子的时候,她又会想什么。
她对别人说,你还年轻,日子还长,她又何尝不年轻。
每家每户地走下去,她或许从未想过去养老院,她只是想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们,但是到最后,她知道自己该走了。
贫穷的人该怎么办呢,每个家庭似乎都食不果腹,每个家庭都为着一点好处勾心斗角又郁郁寡欢,如果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似乎也不会对于彼此都怀恨在心。
死了总算可以哭了,在洗完脸,梳了头之后,又拜了拜菩萨,保佑儿女一生平安,她最后看看自己一家人的照片,离开了。
今天看完喜丧,半天没缓过来。
整部电影都沉浸在浓郁的压抑中让人喘不过气,以至于电影结束片尾字幕走完后整个电影院久久无人离席。
因为故事太真实,真实的让人无地自容。
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好像在深剖自己,好像把最不愿面对的责任,最难以启齿的耻秘和最见不得人的想法挖了出来曝晒。
不得不说电影的叙事方法很中国,各种含蓄委婉暗示,就是不明说。
像一道道印在地上的影子,你看不真切,但能猜的八九不离十,而且这影子一辈子跟着你。
首先二媳妇这个人很真,无利不露笑,有怨及时报;三儿媳虽然是个畜生,但她将我们心中对老人,农村,贫困的歧视,蔑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换句话说,她做了我们想过但没敢做的事情;而四女儿对老人说出了我们深埋在心的话。
没有人想做弱者,没有人想承认自己是弱者,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想尽办法的找到别人的弱点软肋割上一刀又一刀以显示自己的伟岸从而获得心里的平衡,平衡在别处被割的伤口。
看起来很可笑,但的确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并且不会止步于今天。
四女儿媳妇看到姥娘失禁后尴尬的一喊让我脑袋一嗡,眼前出现了无数当婊子又立牌坊的身影,包括我自己。
责任良心就好像身上肥肉一样,不吃点反人类的苦你甩不掉,但当你真正甩掉之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
大儿子对妈妈忏悔的一瞬间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滑下来了,可能因为人往往在引起共鸣的时候才会不由自主。
看完电影后的我好像在心里吊了几座山,一为以往的逃避而自责,二为日后的生活而感到压力丛生,也许以后1+2+4的生活会让我们“进化”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愿如此。
然而扪心自问,当家庭生计的维持,自己的无能无力,孩子的教育成长,老人的赡养医疗,还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担在你的身上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最后老人给了自己的孩子一塌鞋垫,是因为孩子平安健康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她把传家宝给了二媳妇,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希望二媳妇能看在财物的份上,保证儿子的晚年能过的好一些。
四女儿怀疑母亲的时候,老人一口应下并果断补偿,让我想起的前两天看到的一个佛经故事(文末有注不赘述)再次感叹老人无时不刻不为儿女着想的心。
无论受到怎样的待遇,老人永远不忘向菩萨给孩子们祈福,即便菩萨被摔成碎片只剩了一张脸。
儿子摈弃了对鬼神的敬畏,摈弃了心中的信仰,也摈弃了孝道和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只想说,别在这种阳光般无私的爱下撑起你无知的阳伞。
另还有很多细节的表现让人回味无穷。
老人无数次的失声大笑,笑人一言不合就真相毕露,笑人懦弱无能无处可逃,笑问自己的一辈子究竟活出了个什么明堂最终又苦笑着哭了;敬老院胡嬷嬷的死是所有人都期盼的,然而胡嬷嬷却硬是挺到了最后。
老人说“我不想死都得死啊”。
荒诞的事从来都不缺来源;葬礼上大家以亡人的名义过了一把自己的瘾。
老人微笑的照片看着台上闹剧让人尴尬的手足无措;剧终二媳妇走上了婆婆的路,让人不禁感叹天道好轮回,种豆不得瓜;喜丧本应喜庄子所喜,喜福寿兼备之喜,最终却真的成了一件众望所归的喜事,大家笑着办完了葬礼,面对与独自撑起六个儿女的母亲的永别没有一滴眼泪。
电影叙事方法含蓄,但展现出的东西却直接的让人害怕。
看着这部电影就好像在裸体照镜子,把刀尖抵在你的眉心,让人羞的无地自容,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见微而知著,这真的很可能就是你做过的或者将来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劝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人不要去看这部片子,不然的话,你看懂了是平白给自己添堵,给你比山还重的压力感,让你觉得周围的一切玩乐都毫无意义,还需要到楼下商场逛买一通来舒缓心情。
你没看懂更是浪费,浪费了一公斤眼泪,二两的同情心,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外加一张电影票钱。
注一:有一座寺庙,因供奉一串佛珠而出名,远近香客,络绎不绝,此佛珠乃佛祖之物。
寺庙中,有一个住持,七名弟子,每日吃斋念佛,大家相安无事。
突然有一天,佛珠不见了,香客也不再上门。
住持对七个弟子说:“你们中有谁拿走佛珠,夜晚偷偷放在门外,我不会追究。
”可是七天过去了,佛珠没有出现。
住持又说:“你们中有谁拿走佛珠,夜晚偷偷放在门外,我还不会追究。
” 七个弟子面面相觑,都在猜测是谁偷走了佛珠。
埋怨的,唾骂的,愤怒的,伤心的,不一而足。
又过了七天,住持问:“是谁拿走了佛珠?
” 寺庙中的扫地僧站了出来。
住持问他:“是你拿走了佛珠吗?
”扫地僧点点头。
住持对其余六名弟子说:“佛珠被盗,香火不继,你们下山吧,另觅他途。
” 六名弟子离开后,住持问扫地僧:“你果真偷了佛珠?
” 扫地僧说:“我没偷。
” 住持问:“既然没偷,为何要站出来承认?
” 扫地僧说:“佛珠被盗,人心惶惶,互相猜忌,如果我说是自己偷窃,猜忌就会消于无形,生活又会归于宁静。
” 住持说:“我知道了。
”他从身上取出那串佛珠,戴在扫地僧脖子上说:“我明天就去云游,你接任寺庙住持。
” 扫地僧没有责任,他是不争不辩,不闻不看。
不争不辩,方为高人;不闻不看,方为圣人。
不争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摘自天涯社区莲蓬鬼话帖子《中国式骗局大全》)
开头一幕,鲁南张庄八十六岁的林郭氏看戏是她情感享受,烧香拜佛是其精神寄托,祈求子女平安是其现世牵念,儿女走访养老院是其现实生存。
开篇干净利落把人物及人物关系、情节、情感基调、核心问题等一一用镜头语言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老宅独居、一向硬朗的林郭氏突发脑血栓,瞬间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儿女们做主积极安排养老院事宜,因床位暂无空缺,林郭氏轮流暂居儿女家。
长子、长女只出钱不出人,直到老母亲去世都未露脸;二儿子村小教师,儿媳妇要照顾她的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留下来的小孙子,林郭氏没住几天就主动提出要走;搬到三儿子家,孙女不打招呼出去闯,怒火中烧三儿媳把火撒到了她的身上,三儿子亦认为老娘傻了不值得与其理论;搬到开小卖部的二女儿家,二女婿丢了50块认为是老了也傻了的林郭氏偷去,孙子酒驾去世赔了一点钱,孙媳妇苦力支撑抚养小女儿,二女儿家也住不下去了;又轮转到二儿子家,林郭氏身体每况愈下,之前几次中风摔倒,大概损伤了脑神经,得了一种怪病——间歇性不可遏制怪笑,担子重心绪不就不好的二儿媳妇误以为老娘在嘲笑她,连夜将林郭氏搬到了牛棚。
命硬的二奶奶终于撒手人寰,养老院床位空出来了,林郭氏听到了办丧事鞭炮声,午夜时分毅然决然喝下毒药。
八十六高寿去世是喜丧,丧礼上黑丝舞女与看热闹的穿着丧服的亲人扭打在舞台上,林郭氏白底黑照片目睹全程。
丧礼后某夜,继承了林郭氏传家手镯的二儿媳在炕完一大摞烙饼往堂屋里搬,忽然一倒头,死了。
生命就是个轮回,生活重新开始,不过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和旧日的轮回。
孙女出外谋出路,小孙子去上海找抛弃他的生母,而在外打工大孙子出车祸意外死亡,孙媳妇留下幼子出外打工……看似主动谋生计,却不过是新一代走上一代、上一代走老一代的老路,生活就是个原地打转的轮回,如蒙眼的老驴一圈圈拉磨,亦如西西弗斯滚石上山又从山顶滚落。
每每遭遇生活突变与不幸,林郭氏不可遏制的笑病常常发作,画外音般仿佛冥冥之中有位看不见的神在有意无意忍不住地嘲笑这磨难接踵而至又哭笑不得的悲辛至极之生活正剧,透着骨子里的悲凉和直扎人心的冰冷,笑声响起头皮发麻,欲哭无泪,如果能哭出来反而是轻松与解脱。
苦捱了八十六年亦被生活重锤爆击这么多年的林郭氏也许在哭笑不得:丧夫守寡的日子里不惜讨饭把六个子女(应该还个幼子,其早逝,其妻抛家弃子到上海)拉扯至成家立业,垂暮之年却如丧家之犬流落子女各家,惶惶不可终日,居无定所心无一日安宁,等死的养老院却成了最好的归宿。
看透一切、心如死灰的林郭氏毅然喝药而死保留了自己最后的自主与尊严,死亡何尝不是这炼狱般尘世的解脱,这大概也是“喜丧”的解读之一吧。
关照现实问题的小成本优质电影层出不穷。
《心迷宫》、《八月》、《北方一片苍茫》、《斗牛》、《盲井》......其中,不少是通过FIRST青年电影展露出头角的。
FIRST创始人宋文曾说:娱乐电影提供的是鸦片,而我想提供的是中草药。
2015年,在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展上,斩获“最佳剧情”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的《喜丧》,就是对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的一记重击。
全文请点🔗 谢谢https://mp.weixin.qq.com/s/Qev4fDFPTYCX1H542ssfPw首发“晃荡儿”
轮回被迫游走,嫌弃冷言丛生。她见了她为之付出一生的后辈,她给了她空空寥寥的全部身家。一如既往地擦脸,梳头,跪拜祈求冷漠的人平安。敬老院空出了等死的床位,她在油尽灯枯,视若无睹的笑着,直到与世长辞。苦难就是苦难,真实的近乎残忍,这关于人性,贫穷,甚至是命运。我厌恶,滑稽“喜丧”,父权制下,抽烟喝酒所堪堪掩过的凝视与窒息。根深蒂固到无法喘息。
#FIRST10# 二刷。英文名叫laughing to die ,即是喜丧,又是老人得了笑病。埋下的伏笔都有对应,拍的工整。穷是原罪,人性刻画的看似随意却又深刻,喜丧讽刺,由此之后,命运周而复始,有种宿命感。
支持废除丧葬文化,以此来安良心太鸡贼了
中式家庭养老的悲哀。三包老鼠药、娘你恨我不?出生农村的孩子必定受到诸多限制,未来在哪里?报纸上“养老政府报销”,所有人都在等待死亡。全片都让人喘不过气,养老的前提难道是有钱吗?喜宴和喜丧,痛苦的是谁,喜的又是谁。一切隐忍都在最后的丧礼上化为灰烬。笑病和菩萨。真实的现实是最残忍的,敬老院不是垃圾场。人,怎样才能善终。电影选曲很精妙,外面的世界,中国梦。经济的匮乏让一切思想都力不从心
不及格。导演为突出主题,做了不少自作聪明的场景设计,但做得笨手笨脚,而且多半不合常理,比如桂花一手喂牛一手拎着她婆婆的饭。出镜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却跟自然主义不沾边,老奶奶一辈子拾垃圾,跟孙女对话却文文绉绉像背书。剧情推进非常不合理,磨叽而且做作,不懂得留白,人物塑造草率,指出谁是坏人很简单,让观众看到各家那本难念的经就难了。
各种反讽衬托出的悲凉,个中况味还没等老已能体会。真的不能看有老奶奶的电影,更何况还是如此残忍的一部。
名为“喜丧”,实则“先丧后喜”;人呐,着实没什么意思,都死了罢;(老太太的几次笑太有意思了,仿佛灵魂在颤抖);
其实很多国产独立的概念都已经很超前了,《小丑》里的笑病设计置于农村,荒诞的诙谐一直延续到丧礼,非职业演员的选择更接近了纪录气质,重要的是一个完整过程。
题材分。自杀那段看得太难受了,不过剧本本身实在是欠想法。
菩萨保佑我的孩子们都平平安安,死前你家我家都有难死后载歌载舞我们有颜面。牛棚里笑声中的哀鸣农村符号!导演的本需再打磨乱杂子女多线不算非常清晰但镜头感其实也行整体略刻意但推荐观看。另一个符号用东京一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个儿子两个小辈的安排。这也是我的身边事。
三星半
关注老人👵
看了NHK出的一本书《老后两代破产》估计更能有体会,在养老体制日愈艰难的情况下,一场被期盼的死亡滋养的是传统家庭的恶之花,正如热评里所说“年轻人逃离、中年人被骗、老年人受辱”,平平所说“养了这么多孩子还是把老人扔在养老院不管不问”。缺点是多余的镜头略多(非空镜),总体上还是及格之作,还是有点希望我们能拍出非纪录片形式、自己的樽山节考。
仿佛看了两个小时社会与法频道关于农村养老难问题的家庭伦理剧
赤裸裸的人性之恶!就算生活在艰难,也不应该泯灭良知。
楢山节考中老人到了年龄会自发到山中等死,贫瘠土壤中孕育出的人心经不起考验,好在年轻人都离开了。
有一些动人的地方,但还不算是一部动人的电影。直白的展现苦难,还无法令人满意。非职业演员非常棒!
直击中国社会现今大隐患,老无所依的现象不惟是乡村的,城市更多见,在人际关系纽带稍强的农村铺展开这个随处可见的故事,更具戏剧张力;笑病仿佛是对一生辛劳却无颐养天年的悲凉自嘲,当死亡成为一种必须,生存的意义显得格外荒诞;葬礼上的尬舞颇有魔幻现实之风。
4.5星,作为在北方长大、也在农村待过的人,这片要比《吉祥如意》更加深刻,也更加现实,因为类似的事件,耳濡目染过不少。老奶奶的求佛举动,偷偷给孙女钱,儿媳妇扔掉老妈妈用品,对老人的态度,亲家间的撕逼,曾经为这个家操劳一生的人最终变成了家里的累赘 ,老人最后像踢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而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说辞,并穿插了原生家庭的固有状态。大量的细节非常有生活化,这些事情常见于当下,且正在发生中。全非职业演员,后半段略有戏剧化的痕迹,稍微冲淡了写实(比如那50块钱)。所谓“喜丧”,在此之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很高兴你终于死掉了”。
基本看不到刻意营造的惨和苦,原因就是太过真实了,没有比现实生活更深刻的苦难了。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是如今富强的中国最讽刺的阴暗面,太绝望了。笑病的设置是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奶奶面临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哭笑不得”。笑病也要比哭声尖锐一万倍,绝望一万倍。作为全员非职业演员,呈现的演技相当了得,有几场戏完全可以划归为年度华彩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