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和编剧是强奸犯疑犯所以被IMDB和豆瓣齐刷一星的片。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很多也不够好。
本来立题是真的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
宗教一直被统治阶层当作奴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天国、极乐还是转世,虚无缥缈的偿慰究其根本是消解愤怒和反抗。
前半部分牧师奈特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工具,被使用的。
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最为骇人,而他内心的波动仅是饱含热泪,如何来说“爱得深沉”?
善恶的相对性本来也值得玩味。
相信黑人男孩“被神赐福”却依然只让他看《圣经》,并坦言“你对农场更有用”。
还有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奴隶主的“善待”,甚至为其家人提供庇护。
结果最后,你不砍恶人,却从软柿子捏起。
你说他们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re black的时候自己做的不也是不加判断,because they're white么?
这种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
更奇怪的是一些没头没尾没转折没接续的“神显”镜头。
说信仰,却让人感觉“mean to be正义”的一方无甚信仰,拥有的仅仅是演讲技能而已。
这种技能用于煽动简直太可怕。
他压制住了“正义一方”其他人的心志,既不判断可行性,也不判断尺度和边际。
文艺创作,情绪无法共感的,发现理智也无法认同。
可不反作用了么。
倒回来说。
配乐很强大,几处画面冲击性很强。
锤子敲牙真的会成为我心理阴影的。
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
马上还要去看同样背景的《乱世佳人》,奴隶主立场对比起来就更迷了。
(没同时上《为奴十二载》算它运气好吧。
)作为处女作有他被圣丹斯褒奖的道理吧。
但远远不够。
远远不够啊。
影片画质不佳,由于没有对白而比较枯燥,加上3个多小时的片长,影片不愿细看,用翻页浏览了一下。
根据影片在影史上的重大意义,感觉应该适合那些电影专业人士作为电影资料研究。
他所创造的电影拍摄技巧,早已经被后来的许多作品超越,所以仅是意义不凡而已。
如果从纯粹娱乐的角度欣赏,没有必要浪费精力。
过度的政治正确很让反感。
影片也没讨论出黑人的出路。
没看影评之前不知道导演戏外的这些争议的,也托了不知道的福,看电影的心态没有偏向和评判。
因为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看的,有空就看一点儿,虽然回想起来觉得整体节奏也蛮快,但不能确定一口气看完会不会感到沉闷,但因为一切都太清晰了,起承转合,出了什么什么事情主角怎么受到了刺激,所以导致了最终决定以暴制暴,难免有点疲劳。
这样的清楚持续到了主角决定反抗之前,然后后半部分导演收拾不住了的感觉就很明显。
我本来抱着看政治正确电影的态度看的,没觉得哪里有问题,直到最后绞架上黑人天使幻象出现的时候,我惊觉不对...被煽动了呀!
其实这样的不对劲在Nat杀Samuel的时候就有苗头了,那一段的光影虽然我很喜欢,但他们在教堂一样的花玻璃前一左一右一死一活的时候,Nat拎着斧头靠在那里的质感很像一部悬疑杀人电影,当时我一边觉得这个镜头好看一边觉得违和来着。
看完仔细想了一下,这一切的不对劲可能是因为电影本身并没有对以暴制暴的行为做出有力解释。
甚至后半段的血腥镜头有些太多了。
这不是说为了凸显黑人的善良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手刃白人,也不是不能揭开血淋淋的现实,在提出质疑要求观众不能有一个预设和立场之前,导演也不能强加自己的预设和立场在观众身上。
宗教对人的驱使和人自身以宗教为依托达成的救赎也是同理,本来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最后黑人天使幻象出来时候也让人蛮无力的,感觉是非常狭窄的一个镜头,非黑即白,黑人也可以通过上帝得到救赎,种种导演想说的话衬着黑人悲情英雄的脸,令人索然无味。
我不是硬性要求黑人种族必须跳出窠臼,以一个平和心态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全面地分析历史,只是如果是一个有美化过度之嫌的血泪故事,观众除了被煽动和感到不适,还有第三个选择吗?
说点好的,这部电影前面Nat和Chery在马车和草地上还有深夜骑马奔驰而来求婚的几段都很清新自然,我很喜欢。
然后出于导演自身愤怒,黑人所遭受的种种待遇确实很让人动容,这也是我说不知不觉最后发现自己被煽动的原因。
好几个镜头的明暗衔接很利落,而且整个色调很好看。
Samuel家就电影本身来看,不对比史实,不触及根本利益对黑人不算过分苛待的伪绅士做派和他家黑人们穿的衣服陈旧却整洁干净的细节相对应,也算用心的。
另外那个穿插非洲原始部落的祭祀我看不明白有啥用,也是挺刻意的。
音乐帮了这片子大忙哈,气氛烘托得很好。
一。
1915年。
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一部史诗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诞生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国家即美国。
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引导了美国主权的独立,国家的诞生。
而林肯领导的内战,则是彻底统一了一盘沙一样的美国,在民权发展上让美国脱胎换骨,等于重塑了美国,国家再一次诞生。
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的就是美国内战前后,国家重塑的过程。
美国内战因黑人奴隶而起,《一个国家的诞生》则让内战因黑人而结束。
当时,内战导致南北冲突,生民受到严重牵连。
影片故事的设置中,南北战事结束,林肯被刺杀,国会派遣黑人林奇前往南方,组织曾经的黑奴参与投票选举。
但林奇却是一个野心家,想借助自己的影响,操纵选举,力图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独裁王国。
因此,南方再度陷入暴力混乱与种族冲突之中。
于是,影片的男主角奋起建立了3k党,努力打击黑人势力的膨胀,并在最终完成了胜利,使得南北终于再现和平。
在1915年的时代,这部片恢弘豪迈,气贯长虹,让影片不再是之前窝在剧场里的小家子气,而是拍出了史诗的风格,因此备受好评。
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的政治不正确,3K党早就臭名昭著声名狼藉。
而且早在18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就专门签发文件,强行取缔了这一组织。
但这版电影却为3K党的建立立传,鼓吹3K党的“正义”性,还明显地鼓吹种族分裂,大肆丑化并污蔑黑人。
要知道此时已经距离内战结束过去半个世纪了。
居然拍出了与林肯追求的宗旨相违背的故事,也是够了。
说是国家的诞生,其实展示的恰恰是国家的分裂,在种族鸿沟上难以逾越。
当然,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实际上是二战后又一次得到重塑的美国。
甚至目前整个世界的版图与格局,都是二战后重新树立的。
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也是二战后经过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等人的努力,一直到1960年代才见出成效来。
拿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二战前的故事,的确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现在再欣赏并能够接受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所演绎的内容,多少需要回到100年前的氛围里去,才能体会得到其中传达的情绪。
影片依旧是史诗级,但解读的眼光不同,就会得出明显不同的答案。
1915版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现在讨论的人并不多。
但100年后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就远没有100年前那版那么幸运。
电影之外的批评,使得这部影片的走向转了一个超大的弯,沸点还没有燃起,尚未来得及成为史诗,就突然被扼死在了襁褓里。
二。
争议留到后面再说,先说电影。
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是针对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相应拍出来的。
1915版讲扑灭黑人运动,美国才能诞生;2016版则讲唯有黑人发起运动,才能真正重塑美国,新美国才能诞生。
而且,两部影片在历史上都有迹可循。
1915版里的3K党运动,最初由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士兵组成,他们发起的大会也由前南方邦联军队乔治·高登准亲自起草章程,首任领袖也是曾做过奴隶贸易的前邦联军队将军内森·贝福德·福瑞斯特。
旧版影片从中汲取灵感,以内战结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性史诗作品。
2016版则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前移,放到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前夕。
而且,讲述的是一个真人真事,围绕着黑人牧师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进行。
而这一运动的发生,恰恰是南北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我们都知道,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但作为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引发美国内战的原因不一而足。
战争的时间是1861年4月12日至1965年4月9日,而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则是1831年8月21日至8月23日。
暴动的时间比内战早了30年,但正是这次暴动,引发南部各州出台更为严厉的惩治法规,并发布了一些明确的禁令,禁止黑人学习文化,禁止黑人组织集会与游行等,这等于是在已经激起的矛盾上火上加油,进一步激发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对立,让种族压迫变得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等于就此埋下了一颗超级大的地雷,威力在等着林肯上台时集中爆发出来,加快了平权运动的推行。
奈特·特纳史有其人,出生于1800年10月2日,出生地位弗吉尼亚州南安普敦县,是当地种植园主B.特纳的黑人奴隶,浸信会传教士。
对于弗吉尼亚州,值得多说几句。
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最古老的州之一,属于最早的13个独立州之一。
而且该州出产过多位总统,因此也被称为“总统之母”。
尽管从目前的地图上看弗吉尼亚州位于美国版图的中北部,但它却是传统上属于保守的美国南部地区。
而且,前期弗吉尼亚州还包括肯塔基州与西弗吉尼亚州,其中肯塔基州分裂出去较早,而西弗吉尼亚州恰恰是在内战时分裂出去的。
西弗吉尼亚州支持合众国,弗吉尼亚州则支持南部联邦,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就导致了分裂。
当时,南部联邦还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作为联盟国的首都。
美国内战的许多战役也在弗吉尼亚地区展开,包括战斗了7天的“巴尔朗战役”、“钱斯勒斯维尔战役”,并以“阿帕玛托克斯法院战役”宣告内战结束。
奈特·特纳所在的南安普敦县就位于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州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不仅有奈特·特纳领导的奴隶暴动,还有发生于内战前夕1859年约翰·布朗领导的“哈帕斯渡口袭击”运动。
只是,约翰·布朗是一位白人,奈特·特纳是一位黑人。
奈特·特纳是一位极为虔诚的信徒,他声称他曾看到过上帝的幻像,并得到了上帝的指示。
1831年8月21日晚,他率领四位奴隶(亨利、哈克、纳尔逊和山姆)在耶路撒冷村附近疯狂地杀害沉浸在睡梦中大人和小孩。
第二天,他的追随者发展到了76人,其中包括黑奴也包括自由黑人。
当他们将运动向周边乡村发展时,希望解放更多黑人时,闻讯而来的邻近地区的民团及3000士兵组成军队对他们展开了围剿,起义旋即失败。
随后,有28名黑人被逮捕审讯,16人被处决,另有100多人无辜黑人遭受杀害。
特纳本人则在围剿出逃出了重围,他力图重新起事,却没能再集合起支持者。
在流窜两个多月后,于10月31日被捕,然后在11月5日被判处绞刑,11日就义。
绞刑之后,尸体被剥掉了皮,并被分成了四块。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以奈特·特纳的一生为蓝本,以期演绎出一部《勇敢的心》一般的悲壮的史诗。
很大程度上,这部影片做到了。
在影片刚一出炉的时候,就引来赞叹连连,好评如潮,并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收获两项大奖。
其发行权甚至被疯抢,最终被福斯探照灯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创造了新的纪录。
至此,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人们几乎都相信,它会复制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成功。
但随后爆出的新闻,却彻底毁掉了这部影片。
这些新闻与影片本身的成色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有关影片的导演、编剧兼主演内特·派帕克,因为他年轻时期的新闻而再次发酵,终于影响到了影片,最后落得一个无声无息地死掉的悲剧命运。
三。
2014年奥斯卡上,《为奴十二年》赢下最佳影片的大奖。
但在随后的2015年,奥斯卡变成了全白色,黑人演员没有获得重要提名。
其实这顶多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引发了政治不正确的批评。
接下来,《一个国家的诞生》横空出色,在电影成色上,它甚至比《为奴十二年》更为出色。
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更胜一筹。
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都以为在接下来的颁奖季里,基本上十拿九稳,狂掠大奖。
结果,大热必死,死在了节外生枝之上。
要说这部电影有无值得批评之处,当然有。
首先它对故事的改编,对人物的篡改,就值得说一说。
譬如,为了增加人物的个性魅力,为他身上加上了几颗痣,并增加了神圣的解释。
还有,在特纳杀死自己的主人后,在屋后有一个呕吐的镜头,以展示特纳是一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的人,而且片中被杀的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
但实际上,特纳起义是一场极为暴力的行为,其行为让人发指,被特纳等人杀死的55名白人中,只有10位成年男性,其余的包括14名成年女性,和31个婴幼儿童......而且,历史中,他的主人B.特纳对他相当不错,远不是影片中那种将其视为赚钱的工具,对他任意打骂。
不过,艾米·汉莫饰演的主人相当不错,按照剧本很好地演出了影片想要呈现的效果。
当然了,电影是一种艺术,对现实进行改编是有必要的。
包括《勇敢的心》,对人物原型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编,美化了原型,但这并不妨碍影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领袖奈特·特纳被塑造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呼吸,能够感受他的爱与怕,能够感受到他的痛与怒,还有他的担当与责任。
而且,他的行为对于掀起个性觉醒,对于不合理制度的启迪,都拥有相当正面的意义。
与奥斯卡最终获奖作品《月光男孩》相比,完全不落下风,甚至拥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是,一切都毁在了场外的新闻上。
内特·派帕克,花了7年的时间,用心地打磨剧本,最终自编自导自演,撑起了这部电影。
原本,他应该收获更多的赞誉与支持。
但是,在影片尚未大规模上映前,发生在他年轻时候的一则新闻被发掘了出来。
1999年,正在读大学的内特·派帕克和室友(本片的另一位编剧)Jean McGianni Celestin被指控犯下强奸案,他们涉嫌在将一名醉酒的白人女性强奸。
案发几周后,受害人报案。
但是,因为内特·派帕克之前就已经与该女性自愿发生过关系。
因此,针对他的指控,法院没有接受,他被无罪当庭释放。
而Jean McGianni Celestin则被定罪,但他随即上诉,并在即将服刑之前将案件推翻,他也于再审中被判无罪。
按说,美国法院的判决,已经为事件定了性。
但内特与室友却在受害人报案期间,对其进行骚扰。
他们多次打骚扰电话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辱骂,致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年仅30岁。
这无疑让内特·派帕克背上了骂名,刑事免责,道德枷锁却无法取下。
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主人公特纳发起暴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妻子被白人恶棍轮奸。
影片之内,对轮奸行为发出最严厉的批判,影片之外自己却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龌龊事。
于是,舆论对他纠缠不休。
终于,《一个国家的诞生》彻底沉沦了下去。
四。
场外的声音毁掉一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明证。
其他,像《金钱世界》,原本由好莱坞怪咖凯文·史派西主演,却因为他曾经爆发过的性侵案,而最终在即将上映之前被替换掉了角色,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代替,才算没有连累掉整个影片。
华语世界里的《捉妖记》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男主角柯震东的戏份已经拍完,结果柯震东吸毒案案发,最终他的角色被井柏然代替,来了一次重拍。
最终,《金钱世界》与《捉妖记》都还不错。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彻底沦为了悲剧。
所以,当PGone与李小璐的新闻爆出时,各路人等都一路掩饰,包括马苏都跳出来进行作证,可惜时间却没能对上。
毕竟,一旦被坐实,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毕竟吃的偶像饭,屁股最好还是擦干净为好。
现在信息社会,没有谁不是透明的。
可怜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也不知道内特·派帕克能否再次崛起。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文化,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去了,尤其是电影,它已经承载了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一方面,电影也可以对公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古惑仔盛行的香港电影时代,有很多80后、90后小青年都学会了讲义气,称兄道弟;再如琼瑶或者韩剧对一代或者几代女性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
另一方面,公众的价值观对于电影的发展也有诱导作用。
比如近几年来,内陆主流电影的有崛起的趋势,这和公众的价值观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民的自黑风气不再那么厉害了,公众的存在感主要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公众的国家意识有所提高,这也导致了主流电影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公众价值取向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开始步入正题。
关于这个电影,它至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电影,它与我的价值观相悖。
导演是一个强奸嫌疑犯,被判无罪,受害少女抑郁自杀,这不算玩,因为无罪,他居然还可以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公然拍一部关于强奸的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看着,还要给他颁个奖,我不能忍受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首先,不能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离我很远,我就能漠视这件事的存在,至少对于我来说,虚构的电影对于一件真实发生的悲剧永远是不值得一提的。
即便法律判他无罪,即便他真心悔过,又能怎样?
人都死了,何况活着的人还活在煎熬中。
在我看来至少他一生都不能再越过这条红线,哪怕是碰一下都不行。
黑人在问白人索要平等、自由的时候,这个黑人对那个无辜的未成年白人少女做了什么?
间接夺取了她的生命,让她的家人活着无尽的黑暗中。
在我看来,即使没有这一部电影,他至少也要活在道德的谴责当中。
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本质就是对道德的挑衅,即便是拍一部主流电影,也不可以,何况是一部涉嫌强奸、具有极其现实讽刺意义的所谓的主流电影。
对于这方面,我想说,电影审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中国有严苛的审查制度,外国也有。
如果一个所谓的好电影是揭露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只管无情的揭露,结局全是对这种阴暗的嘲讽,给观众的只是一生叹息,给不了思考的余地,只管甩出来一个凄惨的无解的题目,剩下的全是讽刺,那么这个电影有什么意义?
容你思考三分钟,这样的所谓过不了审查的优秀电影有什么意义?
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吗?
电影真的需要审核,要想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秘密,要想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真实与谎言,我劝大家去读书。
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不在那些过不了审核的电影里边,他们都在书里边。
相信大多数人的态度才能代表大众的态度,才能代表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电影看不看,我们心里有数。
《一个国家的诞生》正如谭嗣同所言,革命必须以鲜血来唤醒。
我一开始还以为所谓的特纳,就是马丁•路德•金,或者其他的黑人宗教领袖。
没想到这本来就是一个革命最初的悲惨的牺牲事件。
电影讲述了1831年由奈特•特纳领导的著名奴隶暴动故事,这也是引发美国内战爆发的最重要导火索。
放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这样的电影,容易使我们想起我们的《国歌》。
首先,如果不想被奴役,一开始就必须保护自己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谁是统治者。
一旦沦为奴隶,牺牲的就不只是一代人。
看着片中那些奴隶所受到的毒打,虐待,侮辱,我们绝对不想起经历那样的人生,当然也更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去经历。
其次,被努力,只能是团结起来才有希望。
正如片中,那个黑人小男孩,本来不应该去跟白人通风报信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了呢?
一个小孩子,看到黑人们在半夜里把主子拉出来砍头,就跑去报信,导致特纳的革命,很快就被枪炮扑灭。
尽管他应该看到白人如何奴役黑人,但是可能他也像特纳一样,曾经受到白人的一些恩典,这似乎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这就是问题,革命向来就怕内奸,内讧;所以压迫者总是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
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会打小报告,就行了。
联系到刚看的《法老与众神》,摩西密会犹太人长老,结果就有两个犹太人去跟埃及总督告密,而获得的奖赏不过就是“不杀他们”。
再想想之前《被解救的姜戈》里小李子的黑人管家。
我一开始想到的,还是缺乏智慧,因为特纳只接受了宗教教育,没有读更多的书,尤其是革命运动所需要的历史书和军事书。
因为我还猜测后面特纳是利用“布道”,暗暗联合各个庄园的黑人奴隶,然后统一时间起义的。
最后,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没有人想以血还血,毕竟这是违背人性的。
但是,像特纳那样,服务白人,利用宗教却约束那些黑人奴隶。
却看到种种血腥的行为(当黑人以绝食抗议,白人居然拿锤子撬开嘴,然后塞进事物),遭遇各种侮辱,妻子无辜受到几个白人的蹂躏,自己因为给一个白人施洗,就遭到一顿毒打。
最终解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革命,以血还血。
《圣经》也可以有两面的教育,因为文字承载的智慧不可能只有一面,人性的本质也不可能只有良善忍让的一面。
17.2.10
赛德克巴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说太野蛮血腥,公然宣扬暴力反抗,格杀勿论的种族复仇,这不是主流的价值观。
但是毕竟片子太精彩了,血亲复仇也非常大快人心,也就没有特别批评的声音。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如此。
基督教教人忍耐服从,宽容,但是黑人牧师的善良之心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他发现的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暴力复仇。
就像中国的农民,他也不懂什么谈判,协议,反对皇帝只有一条路,起义。
当时的美国南方也是如此,你没法和南方贵族去谈什么改善奴隶待遇,提高奴隶生活水平,唯一的讲道理的方式,就是暴力起义。
当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暴力毕竟不是好的,得有个好的名头。
这也是赛德克巴莱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同的地方,前者是为了回归野蛮的生活,而后者是为了人的尊严。
导演(虽然有丑闻,但毕竟没有被判刑,所以舆论不应该如此罔顾法纪!
)非常精彩地展现了黑奴牧师的内心转变,他经历的苦难和悲伤,而里面的白人也都漫画式的描写,有好的主人,但最终无法抵抗白人社会的压力,而让自己的黑奴受苦受难。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肉中刺。
谈这个话题是没有问题的,年年都有几部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史,为奴十二载,撞车,某某事件,等等,黑人白人之间的罅隙真的无法弥合。
但是这个电影并不只是黑人的电影,每一个渴望自由,追求尊严的人都会有所感动。
这才是美国电影的伟大之处,普世的自由价值和人性尊严,电影做到了,就够了。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
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
打个比方,就好像初出茅庐的游戏工作室一下子制作出了一部3A大作。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而且还自导自演。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在好莱坞都是老生常谈,被玩坏的题材,看这部片子很容易想起昆爷的《被解放的姜戈》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
两部电影(应该说是三部)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黑白人种之间的矛盾?
答案是:白人(林肯)签订协议,黑人(姜戈)炸掉种植园。
本片属于两种相结合的,起初白人黑人之间通过宗教达成了暂时的和解,但当主角纳克最终触及白人得底线,才不得不使用昆汀式的暴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才不赞同豆瓣上某些人污蔑本身为所谓“黑人政治片”,“屠杀白人获得快感”之类,以今天的价值观评判历史?
真是可笑。
试想你是他们,黑奴中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呢?
(话说豆瓣评分真是低的离谱让我想骂人)有些桥段其实挺俗的(关于主角的爱情),但就是感人。
比如和你暗恋的对象坐在草地上聊天,迷雾里坐着白马而来的是你的王子,采一朵花送给她……配上美丽的画面和悠长的旋律。
感动我的是什么?
想一想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为现代人所嘲笑的爱情竟然还能降临再他们身边;吃东西都成问题的年代,还搞这种小资情调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有趣的灵魂”吧。
总之,黑奴的爱情,是不该被嘲笑的。
电影场景还原极棒,总体色调阴冷。
本片较翔实地阐述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渊源,讲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不为人所知的黑奴起义。
导演在本片上映之后不久六被爆丑闻,对此我不评价。
我只希望观众不要应此怀疑这部电影的真诚。
南北战争爆发二十年前,一支小小的起义队伍,由一个牧师领导。
宗教不再是枷锁,而是武器。
他们只坚持了两天,奉上帝的旨意大开杀戒。
他们全军覆没,终被遗忘。
但他们承载着自由最初的希望。
#电光幻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历史篆刻过所有的痛苦,但历史等待光明的洗礼。
以美国历史及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为背景的影片,多数都不太让人看得舒服。
大抵这类影片本身排出来也不是为了让人感到美好和舒服的。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之一。
决定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查阅太多相关资料,也并不是出于喜欢,只是整体感兴趣,时间安排也合理。
真的把影片看下来了,加上时间背景的介绍与分析,几乎这是一个我非常不喜欢的类型的影片。
其实故事情节本身来说,没什么硬伤。
痛苦的时代之下,痛苦的人们。
不能平等的世界里,残忍的伤害,成为主线的都是让人感到压抑的,主创那种带着低压气温的恨感几乎蔓延了整部影片。
很难找出什么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除了若隐若现的性,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黝黑的,不让人呼吸的压抑。
人的一生有时候所有的遇见都不是正面的,有时候就这么现实。
也许一辈子不曾看见正义,也许一生得不到怜悯,也许一世不能感受幸福的意义,也许一往情深就代表了万劫不复。
不要质疑,有的人就是这么面对生命的,并且,别无选择。
并不喜欢这部影片的节奏。
讲述了一个黑人少年,与主人家算是一生的纠葛。
年少时也曾有过读书写字的机会,女主人曾经带给他希望,但是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这种机会并不一定长久,并且稍纵即逝。
因为懂得的多了,心就大了。
成年后那个跟自己玩耍在一起的白人少年成了主人的威严,趾高气昂的对待着,虽然是最优厚的一切了,透着相对算是不错的教养,可是依旧,黑白是有别的。
到了后面受到的苦难多了,看见的冤屈多了,黑色皮肤的苦楚长在了主人公的心里。
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自己和诸多黑人的命运,还要继续着这样的节奏,一天天的生活下去。
他看见白人小孩在黑人小女孩脖子上的套的枷锁,牵着黑人小女孩玩耍的镜头挥之不去。
他终于选择了怒目以对的反抗。
但是杀害他年少玩伴,后来对他尚算客气的男主人,这点我也是不太能接受。
如果想扮演好人,请扮演到底。
杀戮是为了复仇,但是复仇去选择最弱的那一个,不是源于不自信,而是本身就应该拷问一下自己的灵魂。
你善良过么,你的反抗是否为了保持善良呢。
我是不信任的。
影片看过整体感觉一般。
事后查了很多资料,据说影片篡改了很多事实,主创导演也就是影片的主演,还有诸多负面信息,包括对白人女子的不轨行为等等。
抛开这一切来讲,影片也没有太打动我。
如果煽情是为了煽情,我也会不为所动的。
普通的感受,但是对历史充满敬仰的,看看也可以释怀一下。
作者:小佛搞特
原本号称奥斯卡头号大热门,现在看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白人压迫黑人,鞭打,吊刑,还在以上帝的名义镇压黑人,反抗只是时间问题。黑人打击白人,斧头砍杀主人,种族战役触目惊心。编剧导演在一边倒的抨击白人,难免令人反感,剧情上的诸多不合理,更显得煽情像是娇柔造作。
罪恶是国家的底色
这部电影受到了不公的对待。
五星,试图照亮那些分不清是非又喜欢卖弄正义的道貌岸然者
圣丹斯的洪荒之力不容小觑
做作
结尾不错,其他一般,但是结尾真的够好到给四星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也不够好。画面很震撼,配乐也不错,立题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但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
1/22/2017 震撼
这个电影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圣丹斯陪审团大奖。本来是当年奥系大热门,但因导演多年前强奸案被挖出而提前宣告完蛋。本片毫不妥协的表现出对白人的憎恶,并具有毫不掩饰的直白煽动性。但是结合导演涉强奸白人女性致其抑郁自杀的丑闻又十分的讽刺。一百年的时空,两位种族主义者怀着对彼此的强烈仇恨描述国家的诞生,达成了一种扭曲的互文。两相对比,正揭示了人类残暴压迫与血腥反抗交替的恐怖历史。这两者都不应被回避。恩将仇报似乎可憎,但“恩”从何来?难道主人对奴仆的怜悯与施舍这类小恩惠就能正当化奴役的历史?仇恨的种子一旦播下,血债随历史高筑,没有人能置身其外。仇恨于国家诞生之前就深埋于土地,如何能以善作解?白人都堂而皇之的借电影把种族主义牢牢的写在美国电影史上,却有人来谴责黑人电影具有煽动性,也是可笑。反抗的历史从来血腥,并且将继续血腥。
过分自尊了吧
我不认识导演
单看电影不说影人,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处女作。
忍受了一个多小时的纸片人设...... 感觉应该叫一个变态的诞生
这片能够让人理解的主要还是仇恨,那些神化人物的手段的确令人不舒服,主要是太熟悉了。
4⃣️2⃣️8⃣️♥️♥️
种族主义者的反种族主义片
阿雅·娜奥米·金 露点
真的是个宣扬仇视白人的电影,不懂为什么圣丹斯会大热,你们想看牧师砍人,去看古惑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