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蒂希亚·多施是一个追求意义和幸福的女人。
重塑自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你第一次“发明”了自己吗?谁要为你必须重新拼凑起来的支离破碎的身份负责?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容易承担这项任务?在戛纳金奖得主、风趣、时髦又微妙的《年轻女子》中,这些问题都是隐含的,而不是问出来的。
这是法国的蕾欧诺·瑟哈伊的第一部作品。
主演利蒂西亚·多施饰演的30岁的宝拉非常出色,她在与一位艺术家摄影师有了10年的恋情后,追求生活、意义和幸福(或两者兼而有之)。
她从未有过安定的生活,也从未寻求过安定的生活。
“一嗅到不稳定的气息”,她就兴奋地离开了家和童年。
现在,她是一条存在主义的变色龙,额头上有一道伤口——因为她曾试图砸开前情人的门——她的智慧和意志随着每一个新角色而改变:保姆、店员、久违的熟人,还有一个女孩错误地把她当作老朋友来拥抱和交谈。
在这部关于人类生活中信念和身份的虚幻本质的观念喜剧中,电视上播放的一个场景是《春风秋雨》,这并非偶然。
虽然到最后,我们怀疑自由自在、多变的宝拉比我们大多数人更了解生活,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它。
By:Nigel Andrews
时至今日,渴望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女性越来越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却并不如微博上宣扬的口号那么简单。
不是转发一句”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我不需要男人,我是个不婚主义者,我可以做任何事”等宣扬,就拥有了独立自主自由精神。
我处在一个矛盾的境地中,一方面反抗社会对单身未婚女性的歧视,一方面却以男权社会的既定审美打造自己;一方面渴望和男人发生爱情,一方面却因为女性多惨遭背叛的事实而不信任男人和爱情。
一方面想要尽情享受城市的夜晚,一方面却担心被潜藏在树丛中的变态拉到阴影处强j。
一方面用薄弱的工资维持生活,在自救之外也希冀被救。
一方面想要无视路上男性投射的冒犯眼光,一方面却暗自窃喜自己作为女性的魅力。
想要成为独立的年轻女子并不容易,精神也会分裂,这会偶尔让我精神恍惚,甚至倾向于自我毁灭,想要在最刺激的事情中寻找什么却总是不得。
我处在连我自己都没想明白的矛盾状态,一直盘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答案。
想要成为独立的年轻女子,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要准备随时提起重物,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以及承受孤独的能力,即使在被窝里哭完也要把脸洗了牙刷了的魄力,还需要学会存钱,以及找到可以依托的事,不只是投注到工作这么简单,独身女性拥有的就是自由和时间,需要有意志力把精力投入到能让自己感到精神澎湃和自我满足的事情上。
虽然我从来都是缺乏意志力,以及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也许多年以后终会和另一个男人组成家庭,却并不打算放弃独立的那部分我,我想这部分才是独立自主的女性让人着迷也让人害怕的地方。
大部分人并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所以我们才会盲目地跳入婚姻中,或者处在群体狂欢中。
我们最大的课题即是无法自己待着哪怕思考十分钟,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女性?
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年轻女子》也被译成《没人爱小姐》,相比起来,我更喜欢后者带有惨兮兮画面感的名字。
想象那个蜷缩在繁华街道角落抽着劣质烟,妆容暗淡两眼无光的女子,她的脸上也许还有还未干的泪痕,她裹紧胡萝卜色的大衣,试图在人来人往的城市消失。
年轻其实并不等于没人爱。
可是女主宝拉确实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年轻女子,我们有父母和朋友的爱,可是她却因为在大学期间和一个年长教授的爱情导致于父母的关系破裂,也因为她和这个把她隔绝起来的男人相依为命十年,以至于她除了他什么都没有,直到他像抛弃一条狗一般抛弃她,对于他来说年满30的她已经无法在镜头面前带给他灵感,于是狠心地把她丢在巴黎雨夜中任由她自生自灭。
影片开头的她因为无法接受被爱人丢弃而精神崩溃,在警察局里撒泼哭泣,整整几分钟的控诉让她面目可憎,对她也没有丝毫同情,男女两性的成长很多都来自于爱带来的伤害,她哭着说自己被随意丢弃,无家可归。
额头上裂缝渗出的血就像是她身体上被爱灼伤的口子。
她不得不活下去,放下尊严,用可憎的谎言,或者装可怜,用她能想到的各种方式自救。
即使跌倒谷底,她也不会碎裂,她的骨子里可是巴黎女子啊!
最令人敬佩的是在整个自救过程中她所呈现出来的幽默感,真是让人着迷啊,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虚妄和苦痛的,欢乐的时刻总是少之又少,她可怜兮兮地抓住每一个发笑的机会,瞬间她的形象变得如此可爱和高大。
她把头发缠在额头上假扮成艾米怀恩豪斯跳起舞来;可以在接近一无所有的时刻溜进朋友举行的聚会尽情跳舞,裸体对着旅馆老板讲把猫炖了做成果酱的笑话,说自己31岁几乎就可以退休了;听到小朋友从没吃过棉花糖立马买给她,在下班后独自去蹦迪,沉迷于自由的舞蹈中;虽然她没人爱,年过三十,可是她此刻是自由的啊,她重新活过来了,自由的代价不就是独身一人吗?
她慢慢找到工作,连蒙带骗地做起了内衣售货员和保姆,终于有了凋敝的可御寒的房间,认识了另外一个在巴黎打拼的温暖男人,房间里有一只等待着她回家的猫,她从内在的空空荡荡成为了有实体的人。
我不知道在这个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她会不会厌恶曾经的她,无知又愚蠢;现在的她,即使穿着难看的粉红色制服她也满脸自信和欣喜,我觉得她终于发现了自我,而且知道她的故事已经开始了,且不会随意被他人按下停止键。
影片最令人激动的片段之一是当她情人祈求她回到他身边,并且再次想要用“武力”控制住她的肉体时,她用独身一人时得到的精神领悟让从男人的牢笼中挣脱了出来,即使会费一些劲儿,即使因为反抗导致衣衫褴褛,可她此刻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独立,自由的年轻女性,有没有男人的爱根本不重要了啊!
每个大城市,巴黎,东京,伦敦,纽约,北京都有这样一群迷茫又坚定的年轻女子,她们大多单身,偶尔会想要谈个恋爱,年纪并不能束缚她们,除了工作也有其他事情可做,她们打算不婚或者不育,她们争取自己的权利,她们有很好的女性友谊,并且不错过每一次狂欢的机会。
正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比以往的前辈们更多地发现了自我的潜能和多种可能性。
无论是落魄的还是光鲜亮丽的女子都有璀璨的故事。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力惊人,其自由即兴的拍摄风格与灵动活泼的角色塑造,给无数同辈及后辈作品带来深远的启示。
毕业于法国著名电影学院 La Fémis 的女导演蕾欧诺·瑟哈伊相信深谙此道,一出道就凭《年轻女子》拿下了戛纳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奖。
这部作品不仅让她受到极大的关注,而且还被戛纳相中,成为有意力捧的新导演,去年她的第二部作品《异国远乡》便顺利入选主竞赛,羡煞不少新导演。
《年轻女子》讲述30岁的女主角与男友分手后,精神饱受挫折,住进医院心理科,之后受不了偷偷出逃。
身无分文的她带着男友的猫咪在巴黎游荡,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寻找着全新的自己与生活。
影片采用手持摄影拍摄,捕捉女主角不受约束、偶尔疯癫的行为状态,我行我素的性格魅力扑面而来。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处女作更接近于美国独立电影的格调,看过约翰·卡萨维蒂、诺亚·鲍姆巴赫、萨弗迪兄弟等人作品的影迷会有似曾相识的印象——古灵精怪、坚韧不屈的女性角色在此再度登场。
这俨然是一幅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动肖像,感情失败没有击倒她,生活窘迫也没吓到她,她凭着顽强的意志与随机应变的能耐,在陌生人的身上找到了生存的新动力。
在外人看来也许是一段潦倒落魄的人生,但在主人公眼中却有着无比乐趣的时刻。
导演没刻意组织出一个严密、情节起伏的剧本,却让光彩夺目的女主演 Laetitia Dosch 在看似即兴的表演中,将角色琐碎的生活片段演绎成一张张感触良多的人生速写。
无疑,这个核心角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她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在底层徘徊,却抱着自信饱满的心态迎难而上,重拾生活的乐趣。
她凭着口齿伶俐与变色龙的应变力,先后应聘找到居家保姆的兼职,在商场内衣店找到体面的工作,甚至在地铁上被误认为是别人失散多年的好友后,利用此来展开一段意外的女性友谊。
导演故意用各种特写镜头放大她身上各种可笑、让人讨厌的缺点(神经质、亢奋、粗俗、小偷小摸、不负责任),让观众感受到这根本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物。
然而,导演从不对人物表露道德上的指责,却用幽默的笔触来勾画她不甚光彩的经历,旨在塑造一个被男人抛弃后也能靠自己生存的独立女性形象。
她不需顾及别人的眼光,也不祈求怜悯同情,她确信自己有异于常人的心态特质(异色双瞳、年轻自由),一切难题(感情、工作、家庭)在她眼中都能迎刃而解。
也许这个角色身上有不少导演本人的影子,据导演说她刚到巴黎的时候,也住过一段时间的女佣工人房,这也使角色融入了私人的感情色彩。
而影片更出色的在于对种族/移民的敏锐观察,透过女主角与黑人保安的相知相遇的情节,引出非裔移民在法国的艰辛,尽管他们在工作上获得了平等的机会,却不免依然遭受隐性的歧视。
这个主题在导演瑟哈伊的第二部作品《异国原乡》中有更全面的展示。
为啥法国电影的剧情总是让我看得没那么明白呢,有些人物的出现以及剧情的展开看的我一头雾水,可能要多了解些法国文化才能更懂了照例是一些有触动到我的截图
天生异瞳的女主,听说还没学过演戏,但是演的好自然,整个性格的转换也很顺畅,刚开始很落魄很神经质的样子到最后很充实有了自己的追求,是部蛮好的女性片子啊,女性本来就该是个独立的个体
女性角度的成长片 剧本摄影中规中矩 导演应该从大量在大都市摸爬滚打从迷茫中找到自己的这类影片中 学到了不少创作规律吧 手持摄影+形式主义的运用与生活流的碰撞其实并没体现多少导演手法 少了灵气 现在拍这种小格局的片子简直是一种捷径 当然色彩服装道具和一些细节也不错 但是这些小聪明再多也实在难成大器 倒不如像弗朗西斯哈那样大大方方的拍出来 剧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太过于形式化 看起来生活中一切皆缘分实则还是创作者为了达到一个完成度而下的小功夫 真正想拍出一个能引起共鸣影射社会的故事还是需要回归生活的同时真正地回归人物 主要还是这位女导演手法稍欠火候 片子整体浮躁 总之 即使作为处女座有一定的完成度 但还是太过依赖于心理情绪的诱导和视觉感官的刺激 现在很多导演的通病 多给一星是因为我也是女生嘻嘻 做女人好难
看不懂的举个爪吧。
我真的有很努力啊。
好吧,还是说说我的看法。
整个电影的过程很生活很现实,让你感觉不到这是在演,每一个镜头切入都是生活,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痛哭没有悲情没有喜悦。
宝拉,从最初的祈求开门的可怜女,到最后挣脱离开那个男人,这个世界没有哪个女人离开了男人不能活,学会爱自己,才会有人爱,不依附。
崇尚女性独立并不是所谓女权主义的作祟,这是现代女性追求完整人格,追求男女平等的必经之路。
当谈到“年轻女子”这四个字时,我们脑海中会浮现什么?
是阳光、希望、活力还是无限的激情?
总之,是诸如此类的词语。
引起的联想有多曼妙,开幕直视镜头近乎神经质表达的Paula对视觉的冲击就有多大——不论是干枯毛糙的发丝、因缺水而起皮的嘴唇还是凝成血块的伤口,一切都与所谓的“年轻女子”相去甚远。
实际上,就算只是从年龄层面说,她也不再年轻。
她已经三十一岁了。
不是十八岁,不是二十九岁,而是三十一岁。
据我们外教所说,在法国,年轻女子一般是指十八岁左右的女性;而在中国,面对一位三十一岁的女人,我们更倾向于用“成熟”来描述她。
然而,她又确实像一位年轻女子:她从没有过一份正式的工作、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对这个世界仍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待人接物也有一套与他人不同的模式。
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二十岁那年被按下了暂停键。
二十岁之前,知识随着年龄自然增长;二十岁之后,变成了扣押在笼中的永恒的金丝雀。
然而有一天,金丝雀却被主人亲手放飞了——正如刚出狱的囚犯一般,她对这个陌生复杂的世界充满恐惧。
她一次又一次地哀求主人将她关回笼中,得到的只有冷漠。
流浪就此开始。
一开始,Paula仍然在熟悉的人身边盘旋——他们多是Joachim的艺术家朋友;之后,流浪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逐渐远离她多年的寄宿以及放逐之地。
她遇到了很多很多人,在与他们的接触与交流中,二十岁后就不曾变化的世界的面貌逐渐变得丰满、富有细节。
她结识了错认她为小学同学的Yuki,而对方则对其抱有迷恋之情;她成为小Lila的保姆,虽然正事基本没干,却成为这个早熟女孩在严苛母亲面前唯一的寄托;她还认识了很多女孩,她们跟她做着一样的工作,不同的是这是她们课余的兼职;还有Ousmane,高大的黑人男子,对萍水相逢的她照顾有加。
人类社会实质是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在社会上履行自己独一无二的职能,Paula推迟了整整十年的社会化过程终于开始。
这时,Joachim又找上门来了。
他,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中年男子,任意一条标签,都足以操纵当年只有二十岁,还是“年轻女子”的Paula。
“我只是被扔进脏衣篓的衣物。
”可有可无的、不太重要的。
被挽回是不太可能的选项。
男人曾是她世界的全部,如今却大不相同。
Adieu.伤口自愈了。
对于女人来说三十不是而立,而是丧失自由的年纪不管你愿不愿意,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女人都会有年满三十岁的一天。
三十岁的你在做什么呢?
是凌晨两点,蓬头垢面,抱着孩子喂奶吗?
是加班到深夜,还在计算着KPI什么时候能完成?
还是在家里对着空气一样的另一半自怨自艾?
我知道这些都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可是,你说:已经三十岁成为中年妇女的我,又能怎样呢?
中年妇女没资格浪,没姿色骚,不敢辞职,不敢离婚。
面对生活的苛待只能一忍再忍。
三十岁的宝拉,比我们更惨,天生异瞳的宝拉,曾经天真地以为爱情就是全世界,她安心被摄影师被男友“圈养”。
十年来不曾工作,没有生活技能,妹妹嫌弃她,母亲不见她。
年轻女子 (2017)7.22017 / 法国 / 剧情 / 蕾欧诺·瑟哈伊 / 利蒂希亚·多施 索莱曼·塞·迪耶三十岁的宝拉对于摄影师来说,已经年老色衰,不能激起他的创作欲望,于是宝拉被男友狠甩,连见都不见一面。
伤心欲绝的宝拉,精神崩溃,摔破了额头。
为她诊治的医生一脸无奈的告诉她: “你可能会感到孤独,但你是个自由的年轻女子”
可是,宝拉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自由,她也并不年轻刚被人骂完就去蹦迪
别笑,为了遮挡额头的伤痕宝拉把头发搞成了这个样子,胡子也是自己画的,凄惨之中带着鬼畜搞笑。
没心没肺的带着猫去怀孕的妹妹家寄宿,被赶出来
住廉价旅馆被房东说:“你真恶心”
连蒙带骗,谎称自己是大学生,得到了一份保姆的兼职,带雇主家的孩子出去玩得时间太长被雇主痛骂一顿赶了出去。
前脚还瞧不起内衣店售货员,后脚被录取,开心的赶紧去做了个美甲,穿上制服后还洋洋得意,以为自己有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却发现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大学生,只是利用休息时间赚点生活费。
被人错认成自己的朋友时,宝拉也没有拒绝,宝拉住在了“朋友”家,同吃同住同玩,真相被戳穿后被赶了出去。
就这样,宝拉的生活跌宕起伏,你跟着她找工作,跟着她找朋友,不知道下一秒她是不是会满嘴跑火车,也不知道她今晚有没有能住的地方。
在这部电影里,女主角宝拉一点都不漂亮,很丑,很作,甚至有种笨拙的讨厌感。
她惨得就像垃圾一样,没人疼,没人爱,也没有任何用处。
可她就像沙漠玫瑰一样,从不抱怨,不怜悯自己,反而渐渐生出了求胜欲,她发现独自生活带给她独立的思考能力,自力更生让她有机会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人生,再辛苦,再艰辛,生活总会给努力的人温暖的回馈巴黎,很美关注公众号第七封印,后台回复:年轻女子,获取资源
电影情节很简单,有点像法国版的《成长的教育》。
电影的画面很有质感,对人物关系的安排非常细腻,其中多数都是两个人的场景,在日常摄影中也是很有借鉴意义。
和保安第一次交谈,两个人被框在同一个空间内,但彼此又拉开一段距离。
为两个人之后的关系做了铺垫。
宝拉带着孩子来到商场吃棉花糖,两个人坐在墙角,像两个躲开大人偷偷做坏事的小孩。
左侧电梯的侧面强挡住视线,把画面封闭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强调了这个情节的私密性。
终于和母亲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天。
龟背竹肆意横行的墙面,还有阳光透过窗户照上去的光影。
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也暗示了母女关系的和解。
整个背景亮度拉到最低,用线性排列的光点做引导。
桌面用纯白色,反光打到人物面部显得很柔和。
非常干净利落的画面。
再来一张和教授的同框。
茶具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导演拿来丰富构图了。
人像摄影也一样,要想显得不刻意,得让主角拿点东西。
左侧镜面反射非常有趣,在动态影像中显得格外有节奏感。
背景墙又出现了生长旺盛的龟背竹。
也许这也很巴黎。
还有一些宝拉单独出现的镜头,布景和她的服饰颜色有些很和谐的呼应和对比。
宝拉独自一人在街头流浪,她站在街道上的斜线的夹角处,与一条斜线平行驶过一辆公交。
虽然都是线条,却没有明确的指向。
宝拉此时还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姜黄色,深蓝,还有宝拉身上的赭红色。
和谐的秘诀就在于,所有的颜色都是差不多的饱和度和明度,有一种油画颜料般的质感。
宝拉的蓝色毛衣和柜子颜色相近,身后还有一盏差不多一样颜色的台灯,窗帘带着红色条纹,打破了蓝色调的宁静。
宝拉坐在阁楼,蓝色调为主题的房间里,整整齐齐叠着姜黄色和橘色的被褥。
宝拉应聘时说自己有整理癖,这点她没有撒谎。
特别出片的阶梯俯拍视角,宝拉把外套放在身边,差不多又是一个人的占位大小。
让人物不至于显得太过落寞。
最后一张,茶茶出镜,宝拉始终不离不弃的小猫猫。
躺那里拍照都是盛世美颜。
这个故事不是太法国,可能是太有教育意义?
记得宝拉说过,她讨厌巴黎。
那时候她刚被男友扫地出门,在哪里都碰壁,没有朋友。
但是摄影镜头下的巴黎生活却实实在在地为观众展现着这座城市的魅力。
在结尾时她说:
也许这时候,她才真正打开了巴黎。
电影的名字叫年轻女子。
在主创眼里,31的女子还是年轻人。
她还在犯错,也还对未知充满探索欲,这就是年轻人才会有的特质呀。
嘎纳电影节关注的影片其特点就是文艺,独特,甚至不惜小众化。
即便是导演的处女作,也是大有可能在嘎纳电影节上放出异彩。
法国影片的传统就是生活真实感十分强烈,而且低成本。
这反映出法国影片的美学追求,和镜头语言及表达的风格化。
看法国影片你经常会体会到生活的原本味道,而且还能发现许多细小情趣。
就像本片那样,你好像跟随女主在遇挫后流浪街头,种种滋味难以言述。
连自己的妹妹、母亲都拒之门外,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女屌丝?
其实本片的故事情节比较清淡,清淡到一些观众“坚持看完”。
就是女主的一段生活经历,直到她找到一份工作后,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开始走出生活的阴影。
法国影片并不会去有意制造戏剧冲突,总是按照生活应有的轨迹认真地观察、捕捉、提炼出应有的人生价值呈现给我们。
看惯了狗血剧是无法提起兴趣的,被种种压力折磨的时间碎片化的人们也难免缺少“耐心”。
我也承认片子不算精彩,但细细品味,总有些触动在心头。
女主遭一系列挫折后,原本不难看的外貌变得越来越丑,后来回归正常后也就开始回春有味了。
这恰恰是创作的心思。
虽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WTF?
??
还是过于鸡肋了
【D+】
B / 现今语境下这类都市底层女性+渣男动物小朋友的套路很容易成为中上流消费的对象。但这部已然一定程度地尝试突破与反思这一层凝视,使得女主恣肆生命力背后的颓唐挣扎无处遁形。剪辑节奏感很好,后半段几场戏情绪之细腻层次之丰富,完全切中都市青年的复杂心理,举重若轻甚至光彩夺目。
阅
如果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多看看无厘头喜剧,或者关于未来的科幻片,或是看看僵尸吸血鬼异形…… 所以我很久没有看这种文艺剧情片了。其实很想忘记这个残忍的事实,on est seul, très très très seul dans ce monde.
太喜欢了!这是从哪儿横空冒出的导演、编剧、主演,灵气四溢。
最后终于看到宝拉的异色瞳孔
女人啊,要有自己独立生活的全部物质,包括随时能过去住自己的房子和随时能开走的车,卡里面的钱,谋生的工作和技能,这样才是最踏实的,不必羡慕不用上班的她她她。
去年伦敦电影节上看的,低调亮眼处女作。如今伦敦公映了,这才想起来原来去年看过。。
流浪的宝拉,野蛮旺盛漫不经心。
从影像风格来看,《年轻女子》并不是一部新浪潮式的法国老电影,它的纪实性镜头和原始主义表演,更倾向于达内兄弟的纪录视角。
三星全给女主啊,特别好的女演员。剧本?呵呵。
处女作诶,了不起。
探索人内心的影片真的是我最喜欢看的吧,也是最能感同身受,最能沉浸的。可以说跟2021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有点相像。故事都流畅自然,视听也较好。
对于这种不成文却已然成类的片子,“情景”早已被挖掘殆尽,看点在于演员通过导演的调教是否和角色实现了最大可能的融合,然而当表演也没有突破同类作品的惯有方法,所能赋予角色本身的魅力亦仍旧是那些老腔老调时,还有何观赏价值?
好ㄌ海報也有點點像鄔瑪舒曼(?
三星半
0601 débile+aucune imagination+faux,faux,faux=hypocrite+dégueulasse(2017戛纳最@#¥%…&*电影)Caméra d'O!Mer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