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搞笑,搞笑桥段俗套不怕,但怕太机械重复。
不说别的,基本片中所有人都腿脚不灵便,不停摔啊,绊啊,当然,每次都换来稀稀拉拉的笑声,说明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种手段依然有效。
这是默片时代的“精髓”啊,无论是卓别林还是巴斯特·基顿,这种脚下拌蒜,应该都是基本功了。
但《三枪》学来了这个,学来了科恩,但之外的东西好像挺少。
当然,上面的都不算批评。
真正的批评在于,这片子以为他在亲近观众,在“三俗”,但事实证明,这片子so不了解观众,真以为大银幕呈现下“二人转”+武林外传,老百姓就买单了?
从结果来看,“二人转”这种“舞台艺术”,还是别放大到那么大的银幕上看,有时候挺恐怖的,一点不搞笑,虽然我看网络视频,可能会很满足。
还有“武林外传”人家的”世界观“很完整的,我不知道《三枪》里怎么弄的,几乎是每个演员,都是自己一个路子的演法,估计再牛的导演也撮合不到一块去。
贴过来两个自己关于《内衣》的微博:刚看完《三枪内衣》,这是一部多么”可怕“的电影啊,我不想推荐给任何人,除非你是小沈阳的死忠粉丝。
我们国内现存最伟大的导演的作品就是这个样子吗?
这是一部喜剧吗?
这是一部什么电影啊。
充斥着癫狂、混乱、不幽默、生硬的滑稽戏,真让人崩溃,果然它是预期中来抢钱的一部电影。
建议别看。
12月10日 23:32来自新浪微博 删除|转发(124)|收藏|评论(68)《三枪内衣》证明了我们亲爱的张大导演如此的脱离群众,而他是通过用一种自认为最了解观众、体贴观众的方法反证了这一点。
我坐在满场的影院里,只有不到几分之一的人,很开心在笑,大部分都是诡异的静默,干笑,或者还有几声嘲笑吧。
我也笑了,我尽一切方法让自己愉快些,最终还是失败了。
so郁闷~12月11日 00:07来自新浪微博 删除|转发(29)|收藏|评论(15)这次张大导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国内导演中冯小刚的价值,冯小刚的价值,再也不可能被忽视了。
在“亲民性”这一点,冯小刚超越了所有国内电影导演。
冯小刚看完《三枪》会很开心吧(我居心叵测的想)。
在我看来《三枪》所谓的“三俗”,还不如十年前冯小刚的一半,比如那部《甲方乙方》。
会有很多人给张导找理由,找借口,找优点。
我只能说,干这些的人都太“善良”了,越加凸显了我的“不善良”。
什么“勇气”“尝试”“敢于三俗”,在我看来都是扯,电影不好,就是不好,没什么可多说的。
礼拜天和老婆吵了一次架,这几天都不想回家。
昨晚闲得无聊,突然想起礼拜二是电影院半价日,于是跑去看了《三枪拍案惊奇》。
说实话,看之前并没对这部电影抱太大的期望,因为这段时间关于该片的宣传太多了,多到已经令人反胃了。
直到现在,每次打开电视,那些娱乐资讯和人物访谈中,晃来晃去的都是张艺谋、孙红雷、小沈阳、闫妮,这几位分身乏术,电视台和发行方便拉张伟平、程野和丫蛋上阵。
连一把年纪的赵老爷子,大病初愈,也被拉出来赶场。
每天都有,每个频道都有。
挤上地铁,也是播了万千遍的宣传片。
身为曾经的同行,虽然久疏战阵,无缘一窥堂奥,却也深知这背后所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我都替他们感觉到累了。
也正因此,我能体会到他们内心里的虚弱和底气不足。
真有底气,又何必东跑西颠地搞这么多花样呢?
看人家《2012》,上映前没做任何宣传,票房轻轻松松地就突破了四亿。
而他们,无非是想通过高投入的宣传,大面积的轰炸,于短时间内在全民中造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话题,让大家赶紧去电影院。
他们知道这电影的生命力只有一个礼拜,因为他们知道这电影的口碑不会很好,不可能通过口碑传播赢得持续的票房,所以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在口碑还没形成之前,一次性让尽可能多的人走进电影院。
事实果然如我所料,整个观影过程实在乏善可陈。
除了几处纯粹用来搞笑的段子,我跟着大伙笑了几声,其余的部分都让人倍感失望。
啥玩意儿啊?
故事没有一点新意,却还故弄玄虚。
麻子让张三去杀人,张三只搞来了两件血衣,一看就知道两人没死。
张三为什么不杀人呢?
我一直等着后面会有一个交待,可是全片结束,也没有搞明白。
老板娘一直想杀老板,可是拿着枪追了几里地,这枪也没有响。
她买枪不就是为了杀人么?
那她为什么又没杀呢?
我可以理解你是为了制造悬疑,让故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你好歹也得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啊。
还有节奏,更是一塌糊涂。
为了搞笑,刻意插进波斯女郎的舞蹈,还有赵六和陈七的无厘头式辩论。
笑是笑了,观众却一再出戏,完全无法体会故事的妙处,以至于我对原片《血迷宫》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科恩兄弟编出的故事也这么弱智?
全片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两点,一是赵家班的二人转表演根底,一是尚敬的喜剧风格。
但这仅有的两点,也无非是强化了之前已有的印象,并无半点突破和新意。
至于张艺谋,这次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不管怎么说,您也是国内的顶级导演啊。
拿到世界范围内,您也是导演过奥运会开幕式的,代表着我国的形象和智慧呢。
我们对您的期待是如此之高,您再怎么敷衍,也不能草率到这个程度啊。
以您的身份和地位,吸引到的绝对都是一流的资源。
您要赚钱,我们也绝对捧场,只要您一振臂,我们马上就会涌进电影院。
可是,您端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盘垃圾?
这不是存心侮辱人么?
当然,您可以说,这是我们自找的。
那样,我将完全无话可说。
本来,这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在我而言,即便面前真的是一盘垃圾,也只有自认倒霉的份。
想想前天兴冲冲跑到簋街去吃什么梭边鱼,结果端上来一盘辣椒汤,我又能说什么,能做什么,还不是乖乖掏了68块钱。
顶多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不再去那家饭馆而已。
这次,咱也就当是上了一次当,更何况还只花了30块。
今天看报纸,娱乐版上正好有对张艺谋的采访。
张导说,这次自己想面对的是观众,是内地市场,因此他更在乎的是观众的反应。
他多次扮成普通人偷偷溜进各地影院,看到的是观众都很满意。
看到这里,老子就气不打一处来。
一场电影,大家看完后有几处笑声,就表示大家都很满意了?
难道我国观众的要求如此之低?
您也太小看观众了吧。
老子看的时候也笑了,但走出电影院后老子非常后悔,后悔得想揍人。
当时你要是站在老子对面,说不定就会挨上一拳。
张艺谋之后还有张伟平的回应:“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娱乐大众的事,既然张艺谋首次为贺岁档拍一部电影,那么给全国人民带来快乐,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当初拍三枪的宗旨。
所以,不管他们说像小品也好,像春晚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完以后很开心。
”妈的,又一个拿观众当挡箭牌的,你们说观众开心,到底有什么证据啊?
观众不开心了,你们又将怎么办?
退钱不?
这种腔调又让我想起了冯小刚和他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上映后,也是一片骂声。
冯小刚的嘴皮却一直很硬,说票房证明一切,观众满意就好。
老子一直就很奇怪,票房高就表示观众满意?
妈的,观众还不是冲着对你们的信任,被你们忽悠进电影院的。
你真有本事真有诚意的话,敢不敢改一种赚钱方式,让观众先消费后付账。
老子真想看看这个时候你的票房会有多高!
再说了,你们一再强调观众的身份,难道媒体采访的都不是观众?
难道记者不是观众?
难道影评人不是观众?
难道韩寒、洪晃都不是观众?
难道老子不是观众?
不错的电影啊,剧情很有的琢磨,大多数表演都很精彩,为什么评论这么差呢?
我觉得张艺谋还是想拍个有琢磨头的悬疑片的,但是用错了包装,赵家军够吸引眼球,但就是和这个剧情不太搭调。
大多数观众抱着来大笑一场的期待进电影院,大脑自动降低了智商,结果看这个搞笑其外悬疑其内的片子,真是又没笑又看不懂,难怪得不爽。
只能说这个电影与你的期待不同罢了。
你要是把它当成一个悬疑犯罪片,那你会觉的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
但是你要把它当成一个喜剧,那确实是很失败。
如果这次的卡斯换成巩俐章子怡刘烨胡军曾志伟陈子聪,那肯定是好评如潮,一定是“张艺谋又一风格突破”,这次换个亲民的阵容,就成了“还不如让赵本山导演呢”,群众啊,血迷宫的确是好片,你倒是看啊。
首先我要强调,对于老谋子我从来不待见,什么《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我都只给一颗星,那些除了场景确实美轮美奂,我真没看出别的可取之处,可是《三枪》,我给五颗星,真的,它配得起!
其实这片表达的东西没错,现在谁都活在“我以为、我觉得”的世界里,真相有几个人看见?!
我们活着活着就活得自欺欺人了,想当然的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的事情,真相往往被忽略,或者被忽悠,也许你们觉得这喜剧片很差劲,可是谁告诉你它是喜剧了?!
我看着就笑不出来,老谋子其实使用了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家如果能笑就笑,不笑不要紧,觉得可笑也不要紧,关键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要明白活着还是要关注真相的,你要反思你犯了多少自以为是的错误!
那些给一颗星的人啊,老谋子娱乐的就是你们,在你们疯狂的抨击他之前,他这片就已经把你们的“自以为”给弄死了,这片的主题就是骂你们的,也难怪你们会郁闷!
我理解!
你们以为你们看懂了,你们骂得唾沫星子横飞了,你们可悲吧你们,你们叫嚣着,你们谩骂着,你们也不嫌丢人,你们也不嫌你们的浅薄无知,你们毫无自知你们还乱吠个屁!
无论如何,还是想告诉你们一句“全世界致命的错误都跟“我以为”这三字有关”!
好好想想,你们对于这片到底看懂了没有!
顺便强调一下,电影海报说喜剧你们就真当喜剧了?!
还有给那些没看准备要看的人提个醒儿,一定看完它,并且认真的听听片子最后的主题曲。
张艺谋永远不会满足于拍山药蛋电影,某一天他自我“膨胀”的时候,就拍了大片《英雄》,那一次全国人民都笑了;笑音未落的时候,老谋子又厚着脸皮拍了《十面埋伏》,雪地里大变活人,雷的观众们死去活来;《千里走单骑》像是收敛了点吧,没隔些日子他又端出《黄金甲》这样的猪血汤,我想张艺谋终于老脸都不要了,他还有什么好守的底线吗?
其实按这个思路去想就不会错了,这个寒冬腊月里,年过六旬的老谋子终于扒下了自己的底裤示人,屁颠屁颠的开始裸奔了。
有句话说的好,人至贱则无敌,张艺谋在骗钱敛财方面实在配得上这样的评语。
《三枪》是何等程度的烂片,它拥有多么恶心的面貌,我想你只有进了电影院才能一饱眼福(下一个环节就是去洗手间狂吐了),保管终身受用(我指的是做噩梦)。
这部电影的存在基本可以打消人们对张艺谋的所有幻想,更不用提什么“期待”这样的字眼,你大抵可以当原来的张艺谋不存在过,他所拿的那些奖项,不管是金熊还是金狮,在如今来看都仿佛过了几个世纪,真正的张艺谋,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骗钱工具。
忍着胃痉挛的痛苦写下两段话,都有些吃不消了的感觉,你可以想想在影院里观看本片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图,是死锤座椅还是骂声四起?
也许有些定力差的观众说不定已经口吐白沫了,为看片伤了胃,在十几年看片生涯中还是头一回。
整场电影之中我有30多次冲出门口退票的冲动,可惜良知告诉我,我必须也有义务为国产贺岁片贡献一份票房,义务是尽到了,可就是有点上刑场的感觉。
既然如此不看也罢,花了钱去找罪受,只是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人们享有的专利。
还有某些人拿科恩兄弟的《血迷宫》说事,大赞张艺谋如何把该片中国化、通俗化、喜剧化云云,基本上都是吃了老鼠药之后的一派胡言。
这些观众和“影评人”,比张艺谋更高尚更伟大,因为他们成功的把裸体的张艺谋粉饰成穿了新装的皇帝,那个不靠谱的童话在今天重现,你可以尽情发散思维去想象中间的曲折经过了。
《三枪》是一次伟大的“类型实验”,我当然不反对这样的话,因为它挑战的是电影本身这个题材,把泛着馊味的东北二人转加进来,等于直接把“电影”的范畴给扩大化了。
这也是张艺谋最“简陋”的一部作品,在横店随便租个铺子就能搞定,演员的衣服和众人的道具都非常山寨,以至于我觉得这是在看某某电视片。
在片尾字幕里可以看到“尚敬”这个名字,他的《武林外传》虽然没少了弱智和狗血,整体上还能当做是一个通俗文化产物,论及剧情的设计和笑料的泼洒,《武林外传》随便摘出某一集都比《三枪》来的出色。
人物设置都基本上依了《武林外传》来的,一个跑堂一个伙夫一个打杂两个捕快,张艺谋居然连名字都懒得起了,一律叫做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既然你老张这么喜欢数字,那我也送你一个“二”,顺便搭你一个英文字母“B”好了。
不是每个人都配的上那个字符搭配,冯小刚庸俗吧,好歹也不会学着粗制滥造。
敢于这么玩的人一定要厚脸皮,也一定敢玩出位,标新立异嘛,裸奔又怕了啥呢?
用一帮二人转演员去凑一罐屎尿,然后端上来开饭,这就叫另类或者特立独行?
时下人们已经怕了“另类”这个词汇,因为这几乎意味着装逼和脑残,张艺谋不怕这个,所以他敢跟你玩到底,哪怕在唾沫星子里赚足鄙视,似乎就是胜利了。
你可以当做这是一种白痴的行为,不过张艺谋看的很重要,为了钱,哪怕把头插粪坑里都甘愿的紧。
看电影之时绞尽脑汁想从电影里找到些有点,可惜是到头发现根本是无米之炊,张艺谋是很有些去刻意仿工科恩兄弟的,包括一些入室的移镜头以及某些特写,不过在整体上完全没用,张艺谋不懂黑色幽默,所以他弱智化的笑料根本搭不起影片的黑色风格。
张艺谋对山坡上的长跑还是念念不忘,章子怡跑着给青年教师送饭的时候很感人,今天看小沈阳和倪大红在山坡上癫啊癫,出来的已经不是眼泪,而大多是胃液了。
我想有必要参考一下达尔文进化论,既然这种伟大的“怪胎”可以成为电影,那么电影在进化过程中还会有更可怖的东西吗?
这到底是类型的进步还是另一种挥刀自宫呢?
古代有个高手叫“东方不败”,自己切了宝贝练到天下无敌,近代有男人为了唱女声,所幸割了当“阉人歌手”,这都是玩淫贱、耍另类的至高境界,今日多了一个影坛的张艺谋勇敢出位,也意味着他有了成为“东方不败”的资本。
或许有人觉得我多嘴,也有人会觉得我欠抽,还有某某公司的领导因为看到我这些文字鼻子歪了脸绿了,不过张艺谋本人会觉得我给他进行了很好的炒作。
娘的,你赢了,赶紧来给老子塞红包吧。
我特别反感有人质疑贾樟柯的电影只知道揪住揭露中国的黑暗面不放,靠出中国的丑来吸引外国人的注意。
但现在觉得这种质疑放到张艺谋的早期作品上再合适不过了,张就特别会选小说,专门博洋大人们的欢心。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些他广受称颂的作品,全是改编自别人成型的小说。
一但没了自身具备深切人文关怀的小说,他的片子就成了笑话。
张的电影的灵魂从来不是他的,没有别人写的好本子,他只会拍风光片。
人家贾的本子可都是自己写的,表达的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好的导演不是不拍烂片,有的电影我不喜欢,比如《太阳照常升起》,可能我没看懂,可能他的表达方式超前,但我能看出来导演的努力和野心,即使是失败,也是伟大的失败。
我又想起了当年《无极》上映之前,陈凯歌接受采访说:“我保证《无极》能给大家带来最终极的感动,远超《霸王别姬》。
”看完《无极》我不知道是陈太无耻了,还是脑袋短路了,还好张还没陈脸皮那么厚,一贯是比较低调的。
水准倒是不相上下,张也不用嫉妒陈是大陆唯一一个金棕榈,陈也不用嫉妒张拿了一堆小熊、小狮子了,我宣布你们打了个平手,去一起给李安提鞋。
总有人问啥是作者导演,戈达尔是,贾樟柯是,就算塔伦蒂诺也是,张艺谋就不是,他就是一个只会拍大红大绿的摄影师,他适合去评高级工,绝对的技术人才,但不是艺术家。
这不是review,就是一篇乱喷。
买来个别人的本子,凑几个今年的热点人物,鼓捣出纯是为了赚钱博眼球的花里胡哨的一堆胶片,有啥好评的。
倒是闫妮儿,可惜了了。
md,就因为我最爱的片子之一就是"Blood Simple",虽然早就对张不抱希望了,还屁颠儿屁颠儿的一个人赶去看早场,何苦呢我?
(笑过之后,其实没啥可说的。
片后听到其他观影的同事说笑不出,快哭了等,以及回来看到一大堆认为此片极烂的评价,本想等看完原版的血迷宫再说,现在也忍不住了……)根据调查,普通群众如我,小猴子,宋小卡之流,都如张艺谋所承诺,至少笑了二十次,我和小卡甚至决定再去看一遍。
非常失望的PLL同学是此片的专题编辑,上映前已经看了无数片花幕后视频,上传过无数剧照,而且还看了血迷宫。
因此看到片子以后毫无悬念,失望也是难免的了。
觉得一点也不好笑的星星同学是周星星的粉(尽管我也是周星星的粉,在此顺便推荐周星星监制编剧的《跳出去》)。
不过当星星同学说她看不差钱也觉得不好笑的时候,我能理解了。
这是笑点的不同,我和小猴子之流看见小沈阳的一脸贱像就会傻乐,以及本山大叔的斗鸡眼。
另外一个只给了一颗星的GJL同学和看得快哭了的HX同学,他们都是东北人。
据小卡同学分析,GJL同学平时经常给她发二人转视频,并自以为自己比小沈阳好笑,因此他给一颗星纯属嫉妒小沈阳能演他不能演,好阴暗啊。。
至于HX同学,也是个自以为自己很好笑,平时看过大量二人转视频(或者还有现场表演),并且很能装13的人,他的评论亦不用考虑在内。
综上所述,三枪是一部完全能符合中国大陆普通群众娱乐需要的大型小品。
觉得不差钱好笑的人必觉得三枪好笑,4亿没问题。
至于您要把它当一部正二八经的电影看,您就等着失望吧。
张艺谋自己说就图一乐,您那么认真干嘛呢?
至于要把它当作一部张艺谋的作品(张艺谋三个字要念的掷地有声),而认为此片过于低俗的,我倒觉得黄金甲里那些白花花的胸更低俗呢。
许久没在影院看电影,没想到在《三枪》这破了戒,经历了90分钟的洗礼,更加坚定了我看盗版的责任心。
张艺谋在《我的父亲母亲》之后就已经死了,《三枪》想必是老张跟老赵在酒桌上杯来盏去,我出人你出钱的拍板,反正你赵本山不差钱儿。
中国电影的衰败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不是张艺谋本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体制的问题。
中国电影始终没有成熟为电影工业。
想当初亚洲电影的四巨头,中国,伊朗,日本,印度。
各自盘踞一方。
没想到这几年韩国军ZF倒台,电影分级制实行后异军突起,仅靠抄袭好莱坞的边边角角就可以羞辱四个老大哥。
五代导演以人性见长,真正的把中国电影推到了世界舞台上。
功成名就,资金链日渐丰腴后反而不知道怎么摆弄了。
就好像穿惯了大花衬衫,大裤衩子。
冷不丁的西装革履的忍不住想装B,所以时不时的抬起胳膊在别人眼前晃,为了显摆显摆袖口的商标。
我始终坚信,灵感的土壤一定是建立在清贫之上,这一点古今皆准。
塞林格每逢写作,必要遁入深山,直至性欲难耐才出现在纽约街头,在街边书摊随便抓起一本成人刊,给封面女郎打电话:“我是写《麦田的守望者》的塞林格,我想和你做ai。
”芥川龙之介则喜欢做宅男,把自己封闭到阁楼,写到郁闷之处打开天窗,对天大喊:“我是天才。
”做电影要老实,冯小刚不老实,但本来上学时就是调皮捣蛋的料,现在怎么折腾也可以说是为了尝试不同风格;陈凯歌不老实,应该说是不踏实,《无极》玩了把意识流,结果没收住。
但起码《梅兰芳》些许回归了本色;张艺谋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借口了,《三枪》唯一让我欣慰的是没把刘谦也弄进去,本来春晚恶心人到正月十五就够了,张艺谋倒好,直接延续到了来年元旦。
谈论《三枪》已经不是简单的找硬伤的问题了,而是区别这到底有没有资格作为一部电影。
结构松散,节奏冗长,笑料生硬,前后基调不一。
喜剧片未必就不能拿满分,心境问题。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跟《教父》比演员演技,音乐的恢弘,显然自取其辱。
但喜剧有喜剧的结构和节奏,想让观众达到的心理预期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影片的。
笑料低级,生硬到可以无限制的重复摔跟头,这跟滑稽戏还有什么区别?
郭德纲有一段评论相声的:我们传统相声有1000多段,经过这么多年演员们的努力,还剩下100多段。
电视相声恶心了我们这么多年,纠集了一帮奇形怪状的演员,扭捏造势,挤眉弄眼的博取掌声。
终于郭德纲出来了,而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还是照搬传统台本。
《西征梦》无非也就是把义和团帮老佛爷打八国联军换成了帮布什打恐怖分子。
是艺术越来越低级还是看客越来越低级?
《蠢蛋进化论》里有一段调侃未来的电影,整整120分钟,观众面对大屏幕一个硕大的白屁股,而唯一的剧情就是放屁。
想必到了那时候,《三枪》一定能进入IMDB TOP 250。
至于二人转的问题,即使我从小在东北长大,也很少接触。
个人认为,作为地方戏,唱腔和乐点不输于其他曲种。
还是内容问题,二人转不像河北棒子,黄梅戏,昆曲一类有历史台本,忠臣良将,英雄美人。
大多是情情爱爱,家长里短,所以真的很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魏三儿,小沈阳之流出现之后简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二人转,不过是挂着二人转的名实则是相声和小品杂交的畸形儿。
有兴趣的想真正了解东北曲艺的可以听听《情人迷》,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总唱那段:“你要让我来呀,谁TM不愿意来呀……”很有味道。
对了,还有东北萨满教的跳大神也不错,牛皮鼓别有一番风味。
所以,张艺谋如果想靠三枪赚钱和赚笑声,不如整整90分钟把自己绑树上,然后只用几个主演轮番用枪打,打的过程中还要不停阴阳怪气的大叫和摔跤。
这投入产出比不是要大得多?
昨天晚上看完《三枪拍案惊奇》回到家,我在我的微博上发了这样两条“观后感”,然后就洗洗睡了:观后感1:刚看完《三枪拍案惊奇》,没有想象的那么烂,有些情节还挺搞笑的。
不过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大片儿”,因为本片中建筑场景几乎就一个地方,人物就那几个,特效几乎没有,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但我相信它应该就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可这部小成本制作却被“包装”成了一部“大片儿”。
观后感2:回来一股沟才知道,原来这部《三枪拍案惊奇》是翻拍科恩兄弟1984年拍的那部《血迷宫》——《血迷宫》我没看过,不过估计那应该是一部黑色悬疑Cult电影,这样一部电影竟然被翻拍成大陆贺岁喜剧?
——张艺谋上次是翻拍《雷雨》,这次又翻拍一部Cult电影,看来张对现在的内地电影编剧基本没啥信心了。
今天,又想起了这部《三枪拍案惊奇》,那就随便再说两句吧。
正如我在上述微博中所说的,这是一部被“包装”成“大片儿”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它以“大片儿”的声势呼啸而来,目的当然就是为了以尽量少的成本席卷更多的票房。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
只是对于观众来说,这多少有些不地道。
不过估计制片方也很清楚,本片最大的卖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张艺谋。
张艺谋此前已经拍了好几部大片儿,所以现在即使制片方让他“偷工减料”拍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估计还是会有很多人习惯性地认定这又是一部大片儿,只能说他们的算盘打得太精了。
有时候想想张艺谋的“艺术人生”,我总觉得用“歪打正着”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本来他就是一个喜欢摆弄照相机的棉纺织厂工人,后来快30的时候据说是卖血买照相机然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刚毕业那会儿他给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当摄影,估计他那时跟着陈凯歌混心里就想导演这活儿我也能干啊,后来他也开始当导演,必须得承认他那会儿挺会选剧本的,连拍了几部所谓的文艺片,就这样他歪打正着地成了国际知名文艺片导演。
再后来他选剧本的眼光越来越不准了,陆续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幸福时光》等无论是商业性还是艺术性都很失败的电影。
我相信那时的张艺谋也挺怀疑人生的,再后来在《卧虎藏龙》的启发下,他开始拍古装武侠大片儿,愣是歪打正着地开创了内地电影工业的一个新时代。
在豆瓣上混的应该基本都听过杨宪益的这两句诗:“千年古国贫愚弱,一代新邦假大空。
”要说张艺谋早期拍的那几部文艺片,基本上就是批判“千年古国”是如何“贫愚弱”的。
而对于“一代新邦”的“假大空”,张艺谋却很聪明地选择了迎合,而不是批判。
而他的这种迎合的姿态,外加那几部虽然被骂得几乎体无完肤但却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大片儿帮他赢得的“盛名”,使得他先后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和60年国庆晚会导演。
于是他又从商业大片儿导演歪打正着地摇身一变,变成了很多主流媒体眼中的“国师”,此时的张艺谋在名望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以至于现在哪怕他只是拍一部像《三枪拍案惊奇》这样一部“假小空”的小成本制作电影,也可以很轻易地被包装成一部大片儿。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我相信这个国家的某些“假大空”的东西也曾经让年轻时的张艺谋感到极端痛苦,但当他步入中年以后,他却成了一位将“假大空”上升为一门“艺术”的“国师”。
说实话,我很想知道如果张艺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会怎么想——当然,我估计他很可能会用一套很“成熟”的理论很轻易地为自己开脱。
在我上大学时的那几年,我总会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人类弄出来的很多假大空的体制啊、文明啊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是与年轻人为敌的。
尤其是在中国,年轻人的敌人更是无处不在,而且那些敌人看上去无比强大。
中国年轻人在前进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禁行标志,看到一些所谓的“南墙”,很多中国年轻人就用自己的头在那上面撞啊撞,撞得自己满头是血。
于是一茬又一茬的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认为无法战胜那些敌人,于是他们加入到了昔日的敌人阵营之中。
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这样,那这个国家想不停滞乃至倒退都很难。
现在只希望现在这一茬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有更多的人能自觉地避免成为下一茬中国年轻人的敌人,那样这个国家也许才会变成一个不再只是盛产奴才和蠢才的国家吧。
张发财(@zhangfacai)在Twitter上转载了别人的对联:赵本山寨,张艺谋财;孙红雷人,小沈阳痿。
横批:三枪毙命。
段子传开之后,音乐人科尔沁夫对横批很不满意,于是做了一下修改:赵本山寨,张艺谋财;孙红雷人,小沈阳痿。
横批:闫妮大爷(演你大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三枪》最全面、最深刻、最到位的影评。
要不是加塞的二人转演员,本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白瞎了好剧本和闫妮孙红雷。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师级审美
没有那么差嘛。。故事结构紧凑完整,闫妮、孙红雷演的很好啊。。风景美妙,人物有年画风格。。即便小沈阳有点儿二人转小品风格,那有如何?加了几句现代对白又如何?故事还是很不错的。。
孙红雷人,小沈阳萎。赵本山寨,张艺谋财。
陽崽還就是情深意重了!
果不出所料,这是一个抻长了的小品。我愿把一切脏话献给他。这根本不是电影。到处是炒冷饭的笑料,完全不值得去电影院看,网上下来快进扫两眼就可以了。
数码机拍的大片……
年度最烂.话说这到底跟<血迷宫>有啥关系?
挺好看的啊,风格也特别,画面挺美的,不知道为啥分数这么低
“俗艳”风格+“穿越”元素+“二人转”式的搞笑台词=稀里糊涂的三枪。
怎么没有0星的
呃……孙红雷
中国电影缺乏的就是老谋子的这种精神,我必须必然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要力挺!大俗中有大雅绝对没错。谁说这是烂片!我绝对支持张艺谋,在中国放眼望去也就只有他敢拍这种特立独行的片了!
50/100。主演居然是孙红雷。闫妮同学开完枪之后的怒吼很豪情啊。片尾孙红雷扭的那几下比爱丽丝里面德普扭得好多了= =
仔细想想除了那对不知叫什么名字的男女也不错
大家都拍一拍身上的土,可以给半星么
老谋子晚节不保
干嘛不好看这个。豆瓣好多托儿
大漠之中演春晚,而且极其扯蛋,完全混乱,一星名副其实。
不要疯狂的迷恋导演,他只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