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符合诊断标准的症状表现:1、应激事件发生1个月以上:从演员着装与天气环境可知:父亲在911去世后,男孩经历了四季去探索、消化2、临床特征:(1) 【创伤重现】侵入性的想法或图像/闪回;噩梦;再体验、生理性焦虑:男孩反复闪回父亲从楼上坠下的情景。
(2) 【警觉性症状】睡眠不好、易怒、高警觉性、易受惊;【回避与创伤相关的的刺激】思考、交谈、场所:当男孩乘地铁、过木桥时,他认为前述交通设施/工具都不如走路安全。
3、DSM—5诊断标准(1)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影片中男孩的父亲在911去世(2)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接触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当男孩乘地铁、过木桥时,他认为前述交通设施/工具都不如走路安全。
(3)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我很坏”、“世界是绝对危险的”):男孩对“父亲打来第六个电话但自己没有去接”这件事感到内疚,影片中男孩对此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直到男孩和黑人男性演员在办公室互相倾诉才产生改变。
治疗与预防:1、理论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抗抑郁剂;心理治疗:暴露治疗(避免二次受伤)、认知治疗;必要时可进行家庭治疗。
预防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家庭亲朋共同形成支持性系统,提高公众对ptsd的正确认知并积极参与。
2、影片中,从男孩视角看,采用的是解开“第六区之谜”、寻找钥匙主人、制作手工书的方式(叙事疗法?
自发的儿童艺术治疗?
)进行疗愈。
在与父亲的关系、与爷爷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这四项主要的温暖“关系”之间,虽未经专业心理治疗这一途径,但殊途同归此处都聚焦于“关系”,男孩与他们最终互相取暖、获得救赎。
片尾,通过母亲手动操作书中的红线,父亲从死亡(坠落地面)倒带为复活(腾空站立),此刻,在男孩的个体叙事中,父亲及其所象征的情感,并未丧失。
(1) 男孩与父亲:父亲生前与男孩感情紧密,父亲去世后,对男孩来说,解开与父亲紧密相关的“第六区之谜”约等于解开“911父亲去世之谜”。
在找到钥匙主人、听完蓝瓶故事后,“911父亲去世之谜”仍未解开,摆在眼前的是:男孩在911未接起父亲最后一通电话,因而后续对自己的胆怯感到责备与内疚,此时呈现出:男孩的ptsd不仅关于父亲去世,更关于男孩内心的挣扎冲突。
从拼地图游戏的象征层面看,“整合”似乎是男孩的创伤主题。
(2) 男孩与爷爷:爷爷的创伤关于德国战时父母去世、防空洞的恐怖记忆、对妻子及为人父回避父亲责任的愧疚,虽然影片未将焦点放在爷爷,但从诊断标准看爷爷极可能是ptsd。
当同病的爷孙二人相遇——男孩认为坐地铁不安全并戴上防毒面具、过桥不安全并要求换路,爷爷通过耐心鼓励、玩词语游戏、写小卡片,陪伴男孩重新经历“坐地铁、过桥”等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象征性场所并获得新体验,缓解男孩的焦虑和恐惧、改善男孩对周围的负性信念和预期;爷爷认为说话不安全,虽然内心渴望沟通但只用写字交流,男孩善意直率、直击痛点的沟通方式,让爷爷放下防备且无可回避。
从这个意义上,同病的爷孙二人在解开“第六区之谜”之路上互相治愈。
(3) 男孩与母亲:母亲给予男孩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通过用男孩的思考方式、研究男孩制作的地图工具,发现他解谜第六区的思路)、倾听、共情(陪男孩一起经历“丧失”的地狱),正是罗杰斯人本治疗的要义。
(4) 男孩与陌生人:在男孩与父亲、爷爷、母亲这三位“重要他人”的温暖关系之外,解谜路上陌生人的友好互助(经母亲提前踩点铺垫),男孩持续体验到正向情绪、与他人积极建立关系时认知和心境的正向改变,象征层面上,这也是一场广泛的大型疗愈,之于911涉及的广大家庭成员和美国公众。
如果太阳要爆炸了,你在发现这之前,会有整整8分钟时间,那是光从太阳到我们的时间,8分钟里,世界还会是光明的,还会是温暖的。
一切的始料不及才让灾难更显悲伤。
而悲伤来自于那一瞬间坍塌之前的美好。
你会抓着过去的明媚不放比对着现在的哀伤,你会挖出躲在某个小角落里的内疚和自责,之后再把它们统统放大。
然后你嘶吼你咆哮,你堵住耳朵不去听,却不知道那些就是来自于你心底的声音。
你摸不着,抓不到,赶不走,它们就是在那里,特别响,非常近。
第六个留言场景重现时,一边是不清晰的最后一声“你在吗”,之后镜头切换到电视屏幕,冒着黑烟的双子塔轰然倒塌。
这一段太残忍,我想对于灾难的描述,这样已足够。
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片段的那短短几个镜头瞬间就将我收买。
也许是马克西.冯.西多单单的几个饱含内容的眼神就牢牢抓住了我,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我对老戏骨+小屁孩这样的桥段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抵抗力。
但是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一部以911如此沉重主题作为背景的影片。
昨天晚上终于抽出时间看完了整部电影,之后就是眼睛肿肿的回味着刚才的种种,用片子里的矛盾修饰法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就是“困着睡不着”。
生活就是充满着如此多的矛盾,有的时候你越想继续前进就越抓着过去不放。
你接近着某一个或许就正在远离另一个。
奥斯卡就是这样一个男孩。
情感的东西总是很难去判定。
或许某个瞬间突然就晴朗了起来,也或许,永远都不会。
好在,片中终究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以为是独自前行的男孩终于知道身后露着蛛丝马迹的那个爱的身影。
看电影的时候哭了很多次,眼泪抑制不住的往下流,但我却始终没觉得它们矫情。
第一次是奥斯卡趴在门缝里对着门内的妈妈说我爱你。
然后跟爷爷在一起的时候我大概眼眶一直都是湿湿的。
妈妈其实从未离开过他的那些镜头。
还有一次比较严重的情感爆发点就是奥斯卡给Black们写的那封信。
再之后就是男孩躺在妈妈的腿上说“他告诉过我,他说,我真的爱你妈妈,她是多麽好的女孩啊。
”。
最后是那本走访记录的最后一页,被想象成爸爸的小人儿顺着标有up红线的上下牵动好像又倒带般回到了大楼中,一切,仿佛完好如初。
如果太容易找到,那就不值的去寻找。
电影里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另外Alexandre Desplat又奉献了一次非常非常完美的配乐,那些细腻又充满节奏感的旋律演绎着一次次情感的转折和递进,有的时候我甚至分不清到底是剧情感动了我还是单纯的只是那些音符让我泪流满面。
大概是人生中的一部如此多安静片段的狂躁真情的电影 静到不敢在电影院的座椅上动一下屁股。
狂躁的小男孩 及其聪明 古怪 但是不再快乐 这是一个在追寻的过程中完成了「去面对」的成长故事。
正太独自承担秘密的重荷 在父亲罹难的阴影里狂躁不安 之后的生活里谎言和尖酸刻薄变成常客 支撑着他已经陨落的偶像力量oscar说 就算太阳现在就消失 在地球上的人们依然能享受到阳光 八分钟之前的光和热 但是现在 它们就要消失了。
分享别人的故事也是件美好的事情我能拥抱你么 你需要一个吻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多么讨人厌的小孩子啊妈妈我爱你 我是说得太少了么?
不一点都不 你很好 我也爱你我尝试着正常些 不那么古怪。
不你不古怪 你很好 我为你感到骄傲还是被俗套戳到了泪点 去面对恐惧吧 原谅自己吧oscar对着yes no 爷爷诉说自己故事的时候那个节奏感好上瘾神剪切啊还有航拍城市全景时让人心动的移轴效果。。。
亲一个!
细节 极强的节奏感 代入感 正太男主独白太难得。
一双静止的脚 乘坐黑色小皮鞋开始思考 踱步吊腿裤出发起航 带着钥匙奔跑最终和手铃一起搭上秋千 飞了起来有瘀青 有眼泪 还有恐惧感和分享
沉静如海,伴着忧郁的悲怆流进内心,这就是影片《非常响,特别近》给予我的强烈代入感。
如果不是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我想我会在长久的一段时间里注意不到它;更毫不避讳的说,如果它不是以“911”事件为题材,我不会这么迫切的想要一睹真容。
看后,当初的猎奇心理不觉间被稀释的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整个影片余韵的回响和几度哽咽再不能通畅的 鼻道。
人生在世,必是向死而生,却没有人愿意接受突然的噩耗。
生死离别,悲欢交叠,这是我们必经的轻与重,但,孰轻孰重,只经历过得人才能有所体悟。
奥斯卡说:“逝去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再无埋葬的空间。
那么,在地下建一座摩天大楼怎么样 ?
”自那建筑轰然倒塌,一座像双塔一样的摩天大楼就压在了奥斯卡心上,他以蜷缩的姿态和令人心痛的恐惧感迎接这对他来说太过沉重的伤痛,却从没停止过对唯一线索追寻,追寻——是对未完成的“第六区侦查任务”的延续,更是孩子心中对父亲生命延续,所有一切,只是为了与已逝的父亲靠近些,再靠近些。
执着如他,所以在毫无进展的现实面前,面对茫茫人海,不同经历的人,恐惧,怀疑,无望,这些无疑都是雪上加霜。
奥斯卡说:“我害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害怕经历过这麽多之后还是会灰飞烟灭,爸爸甚至离我更远了,是不是全部意义就是让我放手。
”面对伤痛,我们最终所要做的都是放手,放手——不是无望而弃,而是坦然释怀。
奥斯卡在祖父离去时对父亲的叨念,全是美好的细节一一细数,却带来了难以抑制的慟感,这时放手,将憾对终生。
恐怖主义给整个人类造成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01年还在初中读书,9月12日整个班里都是沸腾的声音,讨论着世界上刚刚发生的事情。
现在回忆起来似乎是大家异口同声的叫好,居然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站出来说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应当感到难过而不是去庆祝。
而长期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把美国塑造成了霸权主义国际警察的角色,而从大部分人情感层面上来说,当一个强势或者得势的人遭到了打击,无论原因如何,都是值得庆祝的,这样很可耻。
作为一个初中生来讲,我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我无法理解灾难的意味,甚至也曾跟同学一起说过什么大快人心之类的话。
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无知并且判断能力低下。
片中的孩子同样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固执的将自己投入到所谓父亲留下的线索之中。
片子用了大部分的篇幅讲了孩子是如何寻找父亲蓝色花瓶中钥匙背后的秘密,不知道这个年纪对死亡的理解是什么,他应该是懂的,只是接受层面存在障碍。
感情上的挫折往往导致行动的偏执,在寻找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导演应该是想通过孩子的一些极端表现来告诉大家这件事情所造成的伤害,而这仅仅是发生在一个家庭的故事,整个曼哈顿整个纽约整个美国整个世界,悲剧就这样蔓延开去,像一颗原子弹一样,后续的影响是以几十年为计量的。
看到片子的结尾,整个人就崩溃了,孩子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母亲看似在顾自悲伤,其实却悄无声息的保护着孩子,孩子许多做法其实深深的伤害了母亲,然而她却都默默的承担,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着恐怖主义投下的阴影,让自己的孩子还能正确的去接受并信任这个社会。
人类就是需要这样博大的爱,特别是在灾难面前。
同样人类最缺乏的也是博大的爱,在任何时候都是。
虽然仍不知道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就是这个奇怪的名字吸引我看的——但是我已经深深被感动。
每个人都有不勇敢的时候,更准确地说,都有不敢触碰的事物。
小奥斯卡不敢触碰的是最后一个电话,布莱克先生不敢触碰父亲寄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而老头子租客则不敢说话。
如果一直逃避着不去面对,我们可能得以侥幸逃过那些恐惧,但必定会过得畏畏缩缩,末了抱憾终生。
老头子租客不断地引导奥斯卡去做自己不敢做地事情,却终究也不能面对那最后地一个电话录音。
最后帮助小奥斯卡的只能是他自己,他如不说出来,就永远无法迈过这道坎,无法完成爸爸希望他完成的探险。
电影的小主角奥斯卡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执着和冷静,在不断的矛盾反思和自我激励中完成了成长中的飞跃,让我们感动。
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总有一件事想完成而未能完成,是不是总有一个人想忘却而未能忘却,这样的坎总是很多,但能像奥斯卡一样直面和跨越的人却太少。
如果说勇敢是一个主题,另一个就应该是爱了。
出事的时候奶奶眼里含着深深的悲伤,却没有流泪,她只是和奥斯卡一起静静地躺在地板上;爸爸在第六个电话中一直在说“你在吗”,因为他想鼓励儿子勇敢地接起电话;爷爷在一开始听完奥斯卡的故事后只是说“我要睡了”,但他陪着孙子到处冒险,帮他克服一个又一个恐惧;而妈妈也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动辄抱着奥斯卡哭,她只是默默地理解他的愿望,悄悄地走过每一条奥斯卡走过的或者将要走的路。
这样的爱太深沉,没有虚浮的拥抱、哭泣,有的是坚强地承受着自己的悲伤,悄悄地保护自己要保护的人。
如果不是电影我们可能很难发现这样的爱,静静回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正在接受着这样的爱而不自知呢?
片头是一个男人慢速进入镜头,刚开始我没能明白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但后来知道这就是奥斯卡的回忆和幻想,同时也是他心中恐惧的根源。
电影的构思不落俗套,中间穿插的倒叙很多,平实地讲述着奥斯卡的成长过程。
最后的钥匙归宿有些令人意外,不过如果让我们自己想象钥匙应该属于什么样的锁,似乎我们也不能想出什么有营养的结果来。
很文艺的镜头手法和取景角度,音乐有些伤感但是很好听。
如果认真看,任何人都应该会有一些共鸣。
翻出很久以前看过的这些电影,我属于看过就忘的那种类型,可是有些东西扎根了似的,连根带起只会支离破碎。
一个人看了一次,幻想着自己是那个顽固到偏执甚至自私的小男孩。
后来让老公陪着我看,希望有个人能和我感同身受,他终于受不了我看一次哭一次,他问我何必要这样,于是这部电影成了我的禁片。
可是不管多久,一张海报,一张剧照,一句台词它始终能刺痛我的心,我知道这部被骂成狗屎的电影并不能打动多少人,只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不想要痊愈,不想要正面去面对。
八分钟能延续多久?
能说出来的伤痛都显得矫情,多希望自己也有这么努力过。
上次李四给我打电话,我受不了一点点负面的评价,我知道不完美,却想要拼了命的维护,于是我说有点忙,急冲冲挂了电话。
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不回去就意味着心里的那个人可能还在文绉绉的念着弟子规,或许是在画着我看不懂的画,不知道又去哪里整来一堆树根刻着根雕,种着花草,在木板门上写着一副文艺的对联,抱着水烟筒说吞云吐雾混乾坤。
我有着我的固执,我有我不想谈论的话题,我始终不肯放过自己,王八蛋才要安慰我!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
每一次震惊国家、乃至震惊世界的灾难,其余波往往要历经很久的时间才会略微平息。
而余波,正是非常多的作家或者公知,在创作、在反思。
在9•11袭击之后三个月,美国文坛名宿唐•德里罗(Don DeLillo)在《哈珀斯》杂志撰文,指出报纸和屏幕上充斥着爱国主义的9•11叙述,它们其实并不真实;小说家的职责应该是书写一种“反叙述”(counter-narrative),去讲诉主流叙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的9•11,去赋予那曾有肉身嚎叫和坠落的天空以温情和记忆。
于是,与9•11袭击有关的小说愈发多了起来。
而这本《特别响,非常近》便是其中独特的一本。
它的独特所在,即这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表达在经历了巨大打击后,人们是如何慢慢走出来的。
而这本书的作者乔纳森·萨佛兰·福尔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他只是写了一本青少年小说。
《特别响,非常近》的主人公奥斯卡只有9岁,他是他的家庭中唯一一名在9•11袭击前夕,听到父亲的5则电话录音的人。
当时,他没有勇气接起电话。
父亲的电话录音成了奥斯卡心中既宝贵又充满了悔恨的记忆。
9岁的男孩的心里话也不见得可以轻易表达。
9•11袭击渐渐远去,奥斯卡似乎恢复到像父亲没有离去前一样,充满幻想、欢笑。
然而,当有一天,奥斯卡无意中在他父亲的壁橱最高一层搁板的蓝色花瓶里,发现父亲留下的一把钥匙和一个叫做布莱克(BLACK)的、写在信封上的姓氏时,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弥补之前的遗憾。
奥斯卡偷偷买来一张纽约地图,查询到纽约市所有姓布莱克的人。
一个九岁的男孩被允许每周末在五个区奔波,以字母顺序打听216个电话簿里列示的“布莱克”。
起先他步行,出发的时候还带着他的小手鼓,因为当他紧张或者恐惧或者害怕的时候,他需要不断摇着他的小手鼓。
奥斯卡说,“因为这帮助我记得,即使我穿行于不同的街区,我还是我。
”这便是他接近其死去父亲的特有方式;而奥斯卡接近其活着的母亲的方式则是:当她准备出门时,帮她拉上裙子后背的拉链。
奥斯卡的母亲知道儿子的行为吗?
是的,她知道。
她常常沉默着偷偷地跟在奥斯卡身后。
她没有去阻止他,也没有叮嘱他。
而是这样陪伴他。
但她没有让奥斯卡知道。
这无疑同样让人动容。
《特别响,非常近》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在2012年上映。
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难忘。
奥斯卡在寻找布莱克的历程中,认识了姓布莱克的黑人女子。
这位布莱克生活的并不幸福。
当奥斯卡第二次到达她家时,她正在和自己的丈夫因为离婚而争吵。
丈夫夺门而出。
布莱克瘫坐在楼梯上垂泪。
奥斯卡举着一张被他们争吵中扔在地上的明信片、小声地问,“这个可以给我留作纪念吗?
”布莱克点点头,搂着奥斯卡轻声哭泣。
每一次流泪、每一种悲伤,似乎都在反衬9•11袭击所带给人们的极大冲击。
这种伤害,就算时光也无法抚平。
但回到之前提到的“独特”——作为孩子,一般都是被社会定义在边缘、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认知。
这或许与孩子缺少太多成人具备的能力,比如大范围的行走与观察、大量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甚至是性,性与成人的感情世界的关系复杂到无法言说。
而这也是这本小说的厉害之处。
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圆满了一个国家的悲情故事。
作为9岁的孩子,奥斯卡的执着让人惊讶。
也许会有人怀疑,怎么会这样执着?
但这绝对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切身体会。
“他把一张空白的纸放在面前的桌上,用他的笔写下这些词。
”这是保罗·奥斯特在《记忆之书》中写下的开头。
十几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另一位美国青年作家的信,不是索要签名,仅仅希望得到一张他用以书写下一部作品的白纸。
奥斯特给了他。
年轻的美国作家就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
他还向多位知名作家索要白纸,海伦·德维特给了他一张会计纸,苏珊·桑塔格寄了张信纸给他,而乔伊斯·卡罗尔·欧兹给了他一张对折的废纸……弗尔把收集来的白纸小心装裱好,挂在客厅。
这样的经历,让《特别响,非常近》反衬出一个孩子的执着的力量。
而这一切并非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而是这位生性内省、怪异、天马行空、11岁时不把一张1984年美国奥运体操队照片放在枕头下就睡不着的作家本性。
这些空无一字的白纸,正是每一部小说开始之前无法穷尽的可能性。
它们是空白,它们可以是一切。
每一位写出令人赞叹的小说的作家,都是饱含着丰富情感的。
而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则更多的是一种执着。
因为没有阅读过他的其他作品,所以无法对乔纳森·萨福兰·福尔进行更丰富的表述。
但从他的另一部作品《一切皆被照亮》的故事梗概来看,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无疑乐于挑战二战、毁灭、灾难等题材,也同样大胆尝试对于犹太民族和二战的反思。
凭借《特别响,非常近》,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成为了本人很喜欢甚至想模仿的作家之一。
---欢迎关注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特别响,非常近》似乎不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
我看了一些评论,批评主要集中在不够真实的情节,还有略嫌露骨的煽情。
这些叙事手法上的问题的确存在。
但瑕不掩玉,故事本身依然足够动人。
IMDB上面有人评道,“如果你父亲或母亲去世了,那么我确定你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这话对我来说很适用,我的父亲去世了,可能正是因此,它在我心理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所以我很喜欢。
×××××××下面有关键情节剧透,没看过电影的请慎读××××××××另外许多人对电影的主人公,那个吵闹的小男孩,很是反感。
不错,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男孩的确让人有些难以忍受,吵吵嚷嚷,尖酸刻薄,对自己的母亲恶语相向,甚至当面说出“我希望死的是你,而不是爸爸”这样绝情的话。
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电影最成功的部分。
通过导演的编排,让我在观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对小男孩怀有很复杂的情感。
失望,甚至有点愤怒于他对亲人的刻薄与伤害,可是又不能不同情于他对父亲的追思。
同时还有一点点焦虑,因为这个男孩真正需要的慰籍,来自于母亲和祖母,而不是他苦苦追寻的钥匙。
很担心这样偏执的本末倒置,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命运。
而直到影片的结尾,小男孩才说出了真相,在911当天,他没有胆量接起被困在双子楼里面的父亲,在临终前打来的电话。
这个转变,把之前所有的不解、焦虑、失望、恼怒全部打消,就像一阵狂风吹散了密布的乌云。
他所经历的,不仅是像神一样的父亲的去世,而且还有深深的自责和羞愧。
因为在那一瞬间,他竟然没有勇气与父亲站在一起。
这种压力,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完全无法承受。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把罪恶感转移给自己最可依赖的人——母亲。
而作为观众,我心里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同情和怜悯。
所以说,如果哪一天,你发现身边的亲人开始伤害你时,很可能说明他们正在遭受内心的磨难,而且需要你来分担。
不要对他们失望,不要把他们抛弃。
保持耐心,去寻找答案,一如电影里那位伟大的母亲一样。
看这部片我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外公刚刚去世。
这个时期里面我拒绝接触一切可以勾起我任何回忆的电影,只看脑残搞笑喜剧片,带一点点温情的喜剧片也绝对不看,因为我万分害怕碰触到内心那么一点点的柔软回忆。
我在风行上搜索喜剧片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部片,而看下来的结果是泪流满面。
我并不是职业影评人,勾起我唯一想给这部影片写一些文字的其实是影片关于那个你再怎么努力你都无法再见到的那个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奥斯卡有社交恐惧症,对声音非常的敏感,生活在对一切未知事件的恐惧中,害怕和人沟通,不喜欢打电话。
而现实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在影片中的演绎和行为我都可以感同身受。
那是我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小孩。
成人世界中你没有那么多愿意和不愿意,你每天必须强迫自己和陌生人说话,强迫自己去挤拥挤的地铁,强迫自己不停地给客户打电话。
但是内心的那个我简直烦透了这一切,我想像那个爷爷一样不说话,我想和奥斯卡一样躲在自己的世界,躲避任何来自城市中的喧闹和噪音。
然而,人不可能一直靠躲去回避一切事物。
而奥斯卡不可能一直拒绝长大。
那个最理解他给他最安全温暖的父亲终于毫无预兆的离开了他,为了找到那一丝丝和父亲有一点点联系的线索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突破那个躲在角落里面蜷缩的,弱小的自己,尝试走出去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发生联系,每见一个人,每天走出家门都是一次挑战和突破。
每敲开一扇门之前他都需要鼓起自己最大的勇气,去全力以赴。
那个寻找和父亲连接的小男孩变得那么勇敢和坚强,回忆中的父亲一直一直鼓励着他。
看到叫喊着摇着手铃和地铁一起在大桥上奔跑奥斯卡的时候我第一次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是他第一突破自己的恐惧,第一勇敢的在他眼里的危险中奔跑。
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阐述,评分也和预料中的一样,很低。
甚至有很多评论说烦透了这个神经兮兮的小男孩,讨厌他rap一样的絮絮叨叨,把他那种歇斯底里的抓狂看做刻意的做作。
个人觉得这和影片的关键词有一定关系,豆瓣上这部影片的关键词是:剧情,悬疑,冒险。
而风行上更扯淡,喜剧!!
着些词语导致本想看悬疑的观众看到的是莫名奇妙的线索和无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冒险的观众看到的是做作的疯狂和无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喜剧的观众看到的是根本没有任何笑点和无休止的叨逼叨。
这部影片的定位本身就出了问题。
所以我更愿意把影片看做是一部心理剧。
在我看来,他的每一次流泪,每一次绝望都那么真实,且不说在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身上,去面对这些伤痛有多么困难。
就连一个成年人,我自己都难以面对,而我和影片中的成年人一样选择了回避这些伤痛,束之高阁不再碰触。
爷爷的过世确实是我生命中第一经历亲人的离开。
那种恍惚,心不在焉的感觉确实很难以用语言来形容,错开别人家的门,公交车坐过站,裤子穿反,菜炒好打开电饭煲发现里面米还是米,水还是水,突然崩溃的哭泣,入夜后莫名的恐惧。。。
。。。
那个时期的我和小奥斯卡一样,不能够相信和接受这个人你就是再也见不到了。
不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努力的想要找到一丝一毫和这个人的联系,但是无论如何都抗拒不了这个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到现在都深深的记得,看见爷爷遗体的那个时候,还觉得他在呼吸,下一秒眼睛就会睁开,甚至怀疑医院是搞错了,在进火化焚烧炉的前一秒钟都在努力的确认这个事实。
然而,你就是永远的失去了这个人,再也听不到,再也看不到,再也触摸不到!
成年人都如此恍惚,如此难以接受,更何况是个对于死亡都无法定义的孩子。
这个感情和小奥斯卡无法接受入殓的是个空盒子一样,他没有办法接受和相信自己的父亲就这样再也见不到了,再也无法触及到,他宁愿相信父亲在那个消失了的第六街区,相信父亲一定给他留下线索,仿佛一个约定,他就是要去兑现。
所以他疯狂,他勇敢,他执着,他不停的叨逼叨,为无法接父亲最后的那个电话而愧疚不已。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911,但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上面,和我完全建立连接的是小奥斯卡对于失去父亲的感情,这部影片完全打动我的也是这份感同身受的感情。
没有那么多背景,没有那儿多的拍摄手法,没有那么多的光影,没有那么多的剧情设置,也没有那么多高度,就是那份真实简单的感情,那么响,非常近。
一直到最后20分钟前的煽情都很别扭,主要是因为小孩把asperger syndrome演的太好
真哭不出来。线这么多,导演是要织毛衣么。
有点扯
镜头非常雕。讲911的,在美国电影院里,老美哭成一片了。我听不很懂并且没有文化体会的人也被弄的很感动。
不明白为什么评论界一片骂声,明明很好的一部电影,和从心开始一样算是关于911题材的剧情片中很出彩的。。。有泪点,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段落,Sometimes you have to face what you fears。。。还有和谁一起看的也是很重要的
中规中矩。那孩子太不孩子了。就是一个少年唐僧。
极致 非凡 尽在一颗心的丰盈!深触人心: 母亲对Oskar那么久那么长那么不易的经历和行程的一一追随。那种爱,让人潸然泪下—>影片的结尾处...那用心的一帧帧的活动图像,映衬着Oskar在公园里,坐上父亲曾与他欢笑时高高荡起的秋千 展开了最美的笑颜!经历感受过 理解追逐后 放开并领悟更深的爱的感动豁达
extremely weird & incredibly odd
就算你只有9岁,你也不该对着妈妈喊“我希望你死”,因为妈妈比你更痛苦。就算你有精神病,你也不该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反而欺凌老爷爷,一遍又一遍地揭人伤痛。就算你还只是个孩子,你也不该自以为是地利用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感情。
期待越高失落越低。名導演+影帝影后。911喪親之痛老掉牙了拍的也無新意一直賣關子。小男孩選的很一般。
在尋找的過程中知曉自己的感情,但總歸釋放感情的還是放手,坦然接受。導演什麽都想顧忌好,反而顯得這種應該溫情的電影有些矯情。
做作到让人看不下去,这样的小孩子令人生厌,还有纽约客特有的各种自我世界中心其实根本井底之蛙的调调~~~
看海报还以为是个女孩!
泪点笑点都很多,只是到了最后也没哭出来。也许是看了预告片对电影期待太高,看完之后就没觉得有想象中【那么】好。就那样吧,说不出。小男孩和爷爷的表演无懈可击。
小孩儿演得好,,,
当奥斯卡藏起答录机,还自虐,我真是讨厌死了这个任性、自私、多疑的孩子。过分纵容的家庭教育环境造成他超龄成熟及自负!自然他会觉得自己是这世上最爱父亲的人。反而是特别同情奥斯卡的妈妈,这样的儿子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病态啊,所以,为了儿子先于他去拜访那些人,真不容易啊!
拍出“朗读者”和“跳出我天地”的史蒂芬·戴德利的这部片,确实有些让人失望,片子不是没有野心和企图,但脱离生活,虚假又夸张的剧情和表演,给人感受并不好,难怪美国影评界对此片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口诛笔伐。此片在奥斯卡上豪无建树也不意外。
The movie itself is a nice journey to find way back home.
30分钟时,我以为快结束了,切出来我以为自己李献计了...57分钟,我觉得怎么也有3个小时了吧...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后面再好也不能忍了,有什么P电影能57分钟都在梦游的?!
终于知道某小姐为何无视Stephen Daldry的新片《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了。歇斯底里神经兮兮的小男孩从头到尾的做作,ENDING处老套的煽情桥段妄想以此骗取观众的泪水。殊不知铁石心肠者如我在荧幕暗去时只想着,要是秋千在至高点断掉,Oscar摔断个脖子的结局或许还可以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