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上帝已死。
”让不少人玩味至今。
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虔诚的基督徒来说,这一命题似乎显得太过难以接受。
作为一种信仰来说,上帝是永恒的,他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整个世界,是永恒的存在。
然而当现实与信仰发生了矛盾与碰撞时,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在外国电影中,宗教元素的出现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基督教似乎扮演着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像《泰坦尼克号》中沉船之际为众人带祷的牧师与围在牧师周围的虔诚的信徒,《艾利之书》中作为故事主线和最后点睛之笔的《圣经》,《寂静岭》那阴森恐怖的里世界的,为了突出宗教信徒的盲目与残暴而存在的中世纪风格的教会等等等等。
然而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基督教还有专门的福音片,以图以与时代接轨的方式传播宗教。
《上帝未死》即是其中我认为比较经典的作品之一。
本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乔什·惠顿(Shane Harper)的年轻人捍卫其对上帝的信仰的故事。
乔什是一名大一新生,他的教授(Kevin Sorbo)告诉学生们“上帝死了”,并要求学生们签署一份关于“上帝死了”的声明才能及格。
而乔什拒绝签这份声明,并不得不接受证明“神活着”的挑战。
本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人物个性鲜明,演技也可圈可点。
故事内涵可以说是比较深的,让观众在观赏完毕后有所思考。
再说电影本身,剪辑,拍摄,乃至后期制作都不错,配乐选的是Newsboys的《God's not dead》,恰如其分,可见电影制作者的用心。
且不说电影其名声如何,网上对它的评论也褒贬不一。
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件事物客观多面地去看待,去分析,去包容,才能真正的看透它,无论是人,是物,还是宗教。
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会减少,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也会有所缓解吧?
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无论这个信仰是否是神,或是其它的什么。
整个中华民族不知什么时候被扣上了一顶“没有信仰的民族”的帽子(然而很有意思地,在影片中也有因为自称来自中国大陆的角色。。。
)。
我们是否真的没有信仰?
神在我们心中是否真的已死?
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解答。
结于2015.10.17凌晨——刘畅
2个字:呵呵!
美国虽然说是民主自由,信仰自由,不过能拍得出这种烂片我也是醉了!
JOSh就是挣着双眼说瞎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几个反驳上帝没死的观点也纯属扯淡。
教授只是刚好有那一段关于上帝的伤心过往,导致教授恨所谓的“上帝”而已,对于一般的无神论者来说,所谓的“上帝”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子虚乌有,我看那么JOSH怎么辩论赢,SB。
几个梗也是醉了:1)中国学生居然还被JOSH的扯淡所征服了,还是个大学僧,还是个出国的大学僧,他老爸真得气死。
顺便黑了一把中国人,这样的大学僧回国肯定大有作为我就呵呵;2)牧师汽车几次都开不动,是个正常人也会去查查汽车什么原因吧。
而且还是3次!
然后第4次说几句傻话祈祷下就能发动了,,这梗烂的我实在无语。
呵呵!
3)教授居然被车撞死了,居然被撞死了,被撞死了。。。
(因为很狗血所以要说3次),这个梗烂地我整个人都凌乱了都不好了被车撞了,要么立刻送医院,要么尽量减少所有不必要的动作,安静等急救车来,运气好的话旁人能提供些正确的紧急救助措施是最好不过了。
知道了教授是无神论者后,牧师还不断地跟教授扯淡,说些有的没有,教授还得回你话,不知道教授此时很痛苦吗!?
...多大仇啊牧师先生。
题外话:对于美利坚,果然只有一些特效片啊惊悚片啊能看...其他的还是看中国棒子日本泰国等就算了。。。
去掉头去掉尾,这个烂片也至少浪费我了人生宝贵的110分钟,有点想说脏话!
@#¥%……&()。。。
标题是敲完评价再斟酌的,即代表了我的信仰自由,也表达着我对这个电影的简短评价,不喜请随意喷不谢。
福音电影的顽疾在于它被命名为“电影”?
从电影的完整叙事的角度来看,有很多故事会不会太过于突兀了?
让我觉得突兀的:教授的死、女记者的得病…似乎是在表达“不信者”的厄运,如同旧约中那些血淋淋的攻城掠地(尤其是进入“流奶与蜜”的迦南地),是最易激发一种情绪化愤慨的表现方式。
而男主角在私下和教授的对话中也称不上恭敬、毅然离开丈夫(?
)参加演唱会的“少数民族”、胁迫弟弟“发誓”的姐姐、一个在其他细节上显得也很浮躁的牧师、很敬虔的一个妈妈已经死去多年、一个他儿子所认识最为敬虔的已老年痴呆得连自己的儿女都无法认出来…最合宜和最“客观、理智”的结论不正是:GOD is dead?
还有,这个“电影”实在只能称之为某些叙事、或者称作见证,称为video而非movie。
但在失望之余,赫然想起了另一个节目:《一个女孩为啥能胖到两亿》http://www.letv.com/ptv/vplay/21295848.html,卢西安 弗洛伊德以真实为他画作的执着。
在这个称不上好“电影”的好video中,的确有相当多拨动我心弦的故事呢…还是那个教授,在沉闷僵化的“god is dead”的声明中,也同样显露生命的乏味,但是,却有一个愣头青如此不识抬举——让他愤怒、失态的不是那个必然会回答“不知道”的新生,而是,那个毛头小子踩到了他生命里的禁区(最坚定的无神论者都曾经是忠实的信徒——听来让人心酸……);而进一步在一大群同事、统一战线的拥护者(还是同事)中,竟然顽强地生活着他的爱人;在他的执念之中,仍保留着那个信仰虔敬的母亲的遗书……在这些事件中,他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却也开始被溶解——因此,在雨中,那个倒下的身躯,最理智、却也是最渴望的是:我愿意接受——不再孤单。
几分钟的时间,那个红灯截下的那两个牧师(?
)带着他进入信仰。
于此,他所恨的,恢复原初的爱,对那位Not Dead的神。
PS:我一直在想为何教授和女记者的”死亡“让我觉得太生硬和突兀。
因为死亡是强行把演员来出舞台的方式、是一种充满最多奥秘(因此最无解)的结束方式、是个破坏故事的捣乱者……突然发觉的是,死亡是个不受欢迎的客人,纵使只是想想。
我没有预备好面对死亡。
我宁可好像它从来不用出现在我的字典里。
因此,电影里那个女记者正在安静地报道着(打字)自己即将要死时,突然把电脑摔到地上……死亡是评判价值极好的”照妖镜“。
一口气看了美国谈宗教信仰的电影《上帝未死1-3》,虽然不是教徒,不会为宗教狂热,但是还是觉得这部系列影片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很有感触,特别是第二部。
女主角历史老师葛蕾丝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学生关于马丁路德金和耶稣思想的相通之处,但葛蕾丝是在课堂上把圣经里关于耶稣的记录给复述出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课堂进行了传教灌输?
老师和学校方面都不相让,一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控方认为身为老师的葛蕾丝这样回答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教,把宗教带进课堂,引导操纵了学生思想,破坏了学校不在政治和宗教上站队的规矩,影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影响多数人权益,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抗议,甚至被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ACLU)告上法院。
控方律师在法庭证明耶稣并不存在“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上帝已死。
”但辩方律师最终帮助女主葛蕾丝胜诉,让陪审团相信“上帝没死”,信仰在基督信众心中。
电影引发一个问题,学校该做什么?
老师该说什么?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中关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历史》一章上也有类似情形:“蔡元培“教育独立”的主张与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也越来越格格不入。
“党化教育”,曾被国民党在所谓“训政”时期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党化教育,在狭义上指执政党在学校推行自身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即教育的党化。
广义上指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推广到社会的教育。
”……1929年,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演讲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
”回到电影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缠绕世人与哲学家千载的难题,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怎样“归谬法”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
大前提:上帝若存在的话,就一定既是全能的,又是慈爱的。
他是全能的,所以他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他是慈爱的,所以他一定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小前提: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
因此,要么上帝不是全能的,所以没有能力消灭现世的苦难;要么上帝不是慈爱的,所以不愿意消灭现世的苦难。
可是,这都与大前提冲突。
结论:因此,上帝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教授的逻辑与观点和伊壁鸠鲁一脉相承。
神义论则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伊壁鸠鲁和教授的“苦难反证法”看似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实际上,在他们的前提中已经预设了信仰的现世功利性,因此规定:上帝须为现世苦难负责。
这一点正是许多哲人、作家反基督教的实质所在,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未信者抗拒上帝的主要理由,以及信仰者面对苦难时的莫大困惑。
电影中不少台词也很有意思,如:——若我们坐视不管、随波逐流,那今天的压力,就会成为明日的逼迫。
——如果准备坚持认为基督徒信仰的权利要从属于所有其他的权利,那就不是权利了(Somebody is always going to be offend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proves that. )。
总有人会(因为别人的信仰而感到自己)被冒犯,2000年的人类历史一直证明了这点。
What is the next scene have for you to doLeave the dishes in the sink Leave your fear there tooLive the story you would write for you Wake your heart and break apartThe walls that keep you from being you And walk toward the light Don’t stop till you live your lifeLike someone die for you Just step out Your life is waiting And as you fall you’ll find that you can fly You can find a million words to build a wall of fear Safe behind that wall imprisoned hereTake that someday step today to who you’re meant to beAnd turn your dreams to plans so you can breathe ...灵魂拷问 发人深省 ✟✟
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除他之外别无他神,希望每一个看完这个电影的人,能去读圣经,圣经是神的话语,任何一个信靠上帝,寻找他的,愿意听他话,在生活中尊行他旨意的人都是有福的,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所以基督徒不要找不信基督的人结婚。
我们每一个信靠他的人,要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传讲基督的大能,要活出基督的样式,因为活着的不再是我们,乃是基督在我们里面活。
想起了一个见证,911那天,一个基督徒为将要出远门的妻子作了出行平安的祷告,结果刚一出门车就坏了,误了航班,而那个航班恰好就是出事的,得知出事后,基督徒的父亲(非基督徒)决定参与救援,但不幸牺牲,这让基督徒很费解,不明白,知道3年后,一男子携妻儿来到基督徒的家中,问道:“你是不是的儿子?
”随后说道:“我很感谢他冒着生命危险地救出了我当时还怀着孕的妻子,我的妻子是一名基督徒,她在你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向他传了福音,你的父亲作了决志祷告。
”神的安排果然奇妙这电影的结局绝对不是不信基督的人就很惨。
《上帝未死》是我上周晚上看的一部美国电影。
影片描述了一位笃信基督的大一男孩约什.慧顿,在选修的一门哲学课程上,不幸遇到了一位痛恨上帝的教授。
雷迪森教授在开课第一天就宣布在他的课堂上信仰上帝是不允许的,并且要求每位学生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以及”God is dead”。
慧顿犹豫不决,最终不愿欺骗自己的信仰,断然拒绝。
于是,这个大一新生与教授订下预定:这个从未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羞怯男孩只有三次机会,每次二十分钟,向教授和同学们宣讲他的理论,以证明“God is not dead“。
如果他失败了,这门课程就不会合格。
在当今这个科学可以创造一切,毁灭一切的现代社会,再去讨论是否有上帝的存在,确实是有些滑稽,至少我们中国人会如此理解。
我们是地球上最鲜明的无神论者,我们蔑视一切神灵的存在,嘲笑任何信仰的力量。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物值得让我们中国人孜孜以求地去争取,哪怕用尽一切卑鄙丑恶的手段,那可能只有”财富“了,而且,必须是”物质财富“。
所谓的”精神财富“,就和任何一切信仰一样,是华而不实的。
可是,上帝在西方人的头脑里任然存在。
人文学者,自由主义者刘再复教授说过美国的精神底蕴有两点,一是新教(基督教)伦理,二是早期的立国精神。
尽管美国的社会同样是危机重重,但美国人一边用科学创造物质财富,一边用宗教维护精神道德。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复杂的集合体,永远不可能像蜂巢,蚁窝那样井井有条。
如果一个政府能做到保持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就足以使我们高呼”感谢上帝“了。
影片就此展开,在主线故事发展的同时,还穿插了其他几人的故事。
结局有些出乎预料,我觉得有些残忍。
然而重要的不是谁获得了胜利,而是双方的辩论给观众带来的思考。
其实相信很多人会感觉到慧顿最终会赢,因为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励志影片,身为弱者的男孩敢于挑战权威,坚守信仰,就足以让我们敬佩了。
况且,雷迪森教授开场的那种强硬,蛮横的做法,也同样让他失分不少。
影片让我感动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慧顿的坚持,第二个是结尾的那场大型歌颂上帝音乐会。
数以万计的信徒在歌手的带领下歌唱,欢呼,流泪,即使是不信宗教的我也不得不受到感染。
音乐的宗教的作用不言而喻。
每当我看到虔诚的人们充满感情的吟唱,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感动。
当人们无家可归,衣食无着时,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角,和他的孩子一起在教堂里聆听感谢上帝的歌声,如果那时你还无动于衷,那只能表明要么你很坚强,要么你很冷酷。
宗教的音乐就如同歌颂党和领袖的红歌,至少两者在某段时期都有着鉴定人民信仰的作用。
不过现在,教堂的歌声仍然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而红歌的作用已经被传为对提高性能力有奇效。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信仰上帝的人始终不渝,而信仰某种主义的人们则早已把它抛弃。
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是超越人思想的局限,从永远到永远的。
说上帝未死,就等于在说上帝还活着,尽管看不见,摸不到,碰不着。
为什么要相信上帝是存在的?
如果祂存在,我们会怎么样?
如果祂不存在,我们会怎么样?
为什么会有基督徒存在,为什么基督徒一定要传福音,为什么基督徒要按照圣经的标准而生活,为什么基督徒在这个可以自由犯罪的世界仍然坚持上帝的真理?
很多人说,基督徒也常常犯罪,是的,基督徒也有软弱,但是如果基督徒不犯罪,人们崇拜的很可能是基督徒而非基督本身,影片中男主角在面对前女友时想要逃避,面对教授时会有紧张,但是能使他站在台上与教授辩论的力量,不是自不量力,而是相信他所坚持的是绝对的真理,若不是真理,没必要犯学术自杀,没必要得罪女友,没必要自毁前程,男主角如果不是傻瓜,那么就一定疯了,但是幸好,他既不傻也不疯,只是他做了很多人不会做的事,只是他希望哲学系的学生们不要只单单听从教授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自由意志)但是我们有时可以为了成绩,为了分数,为了人际关系而出卖自己,这些代表我们的价值,影片中说到,灰姑娘情结,人人都想努力地证明自己,以此好让别人认可我们的价值,或许当你身边人人都相信上帝时,上帝就或许没有那么讨厌,只是我们身边鲜有人提到上帝,不了解,不知道,也未曾尝试了解,所以,对于信仰,我们呲之以鼻,也为此我们错过了祝福,错过了机会,错过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那就是,上帝还活着,上帝依然爱我们,以我们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爱,等待我们回头
复活节看了两部电影,上帝未死,天堂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想说拍得实在很烂。
漏洞百出。
我个人不太满意的是其中的刻板成见:基督徒都是好人,非基督徒都不是——或许这不是导演的真实想法,但人物的两极分化的确传递了这个信息。
Josh, Mina, Mina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 牧师以及传教士,都情绪稳定待人和善三观端正。
再看Prof. Radisson, Jeffery, Amy, 和将女儿扫地出门的父亲,其中三人都采取过暴力或言语暴力。
基督徒看到影片结尾可能会很亢奋:Josh辩倒了教授,Mina离开了教授,Amy和华裔学生决志信主,教授在雨夜被撞死,死前信了耶稣。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不禁怀疑,这是否是只一部feel-good movie for Christians?
有些未信主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遇到的基督徒为人十分糟糕,以至于他们对基督信仰的印象就是“一群很差劲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论断其他没有信仰的人”。
也有朋友说,很了解基督教教义,因为时常和基督徒辩论,而辩论总是坚定了他们不信的决心——我的这些经历和电影中发生的恰恰相反。
今天听过福音的人不少,但“见过”福音的人不多。
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个灵,让人认识他、信仰他的唯一方式就是做美好的见证,让世界看到这个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命。
可惜很多时候,基督徒的群体并没有活出圣洁的生活,也没有做到彼此相爱。
基督徒是否都是圣人?
显然不是。
即便信了耶稣,我还是一个有罪的人。
每天面对试验、试探依旧有许多挣扎。
正因如此我才需要抓住耶稣的救恩,依靠圣灵的能力,让心意更新而变化,直到自己能有基督的样式。
我得蒙救赎,不是靠自己的好行为,而是靠上帝赐下的救恩,所以除了福音没有什么可夸口,更没有论断人的权柄。
( 更正:基督徒因信称义,成为圣徒。
所以从神学角度看基督徒是圣人。
一个基督徒在世的日子里,每天灵与肉是在相争的,依旧会跌入罪的网罗,所以要不断悔改转向耶稣。
——2016/10/05)那么既然救恩无关基督徒好行为,我是否可以为所欲为?
使徒保罗说,”断乎不可!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 (罗6:1-2)得蒙上帝救恩的人,总要有佳美的行为相称才是。
.我很喜欢Newsboys的同名歌曲,尤其是其中的一句歌词,"Let love explode and bring the dead to life. A love so bold to see a revolution somehow." 只有像耶稣那样凡事忍耐、不求自己益处的爱,才能让世界看见上帝复活的大能。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的take home message是“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 (马太福音 10:32-33)在这个世代如何坚持基督信仰,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出看得见的信仰,我还需要慢慢学习。
小成本 高票房经典案例,值得一看
辩论部分还不错,但结局教授出车祸有点过了,有一颗心是给电影音乐的,因此又知道了些优秀的敬拜乐队和音乐
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 作为无神论者 几个片段凑在一起其实是有点牵强的 而且教授最后居然挂掉了 真的不是腹黑的上帝惩罚?
这种讨论毫无意义,因为永远有科学不能解释的事物,宗教也就永远都有生存土壤。
很有情怀的电影
God is good all the time ?。
电影想要表达的太多,促使电影成了简单粗暴的大拼盘,过度的地方有硬伤,剧情有点仓促,但是故事还是不错的
温馨、鼓励。
看的出是小成本的小成本电影。无神论者表示看不了这种传教片。虽然我一直觉得神学也是种科学,但也不能接受这种god save me的想象。
God is good,all the time.
给四星吧。 看看辩论就足够了 我觉得。能够得到启发就是最好的。 而且,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证明,唯一的证明是你是否相信。
一大一新生,上课老师说世界上没有上帝上帝死了,作为基督徒他不愿承认,与教授争论最后胜利的故事。原来教授以前是基督徒后来受到伤害不信了,在临死前教授承认新生是对的。
呵呵 是黑吗
这么厉害的同学 三次课拿下所有人 哪里寻呐
辩论比较有意思
最后让无神论教授临死前皈依真是脑残情节。
激进主义甚至有极端思想,已经不是宗教宣传那么简单了。
其他太一般,但是课堂辩论非常精彩啊,说不服逻辑的,你确定看懂了人家的论据和论证?
小伙子PPT做得太牛!但是编剧要表达的我没有太get到。。。
就有点生硬……如果我不是基督徒,我肯定不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