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电影,但基本不写影评,电影需要消化,在这方面我的消化能力确实不强。
但是看完《捍卫者》还是有些话想说。
在个人的概念里,国产影片,一是导演不玩票(开小差),二是编剧不崩盘(不要无视观众智商),基本上国人都会给个不错的分数(我们得承认自身的观影水平确实有待提高)。
但是往往,就这两点都很难做到,所以,确实对国产影片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担心之感,时常捏把汗。
但是《捍卫者》两者都做到了,而且很好,导演很用力,编剧很认真,演员很给力,终于完成了一部作品,或者站在同等的制作水平(导演资源,演员阵容,制作经费)上,这可算一部佳作。
看这部电影,源于同事分享的一篇罗罔极写的文章《【二十二】之后,我们最该挽救它》(当然,对于电影【二十二】除了欣赏我也保留质疑),罗的文章写得很不错,里面内容相对丰富,相同的想法与观念不再赘述。
想说说关于我对战争的理解。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
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
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后来朋友来南京,我都会带他们去纪念馆,每一次的肃穆前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我渐渐的放下了之前幼稚的仇恨而开始正视反思那段历史。
《捍卫者》讲的是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关于姚子青以及其营600余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的抗战史。
他们的捍卫,有家仇,有国恨,有尊严,有使命。
生活里,我们也有我们的捍卫,当然这与战争无关,我们工作,创业,都是为了捍卫,一场生存,一份责任,一个梦想,一次绽放。
那时的我们为什么会招致战争?
为什么需要捍卫?
这是我们记住历史时不能忘却的反思。
弱小,是我们招致灾祸的重要原因,于国于家于公司都是如此,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不至于招致侵犯,强大自己是最好的捍卫。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抵制日货】的基本思路,最好的抵制就是强大自己,在自己没有足够强大之前不要因为盲目抵制而杜绝了学习的机会。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参加完东京审判之后,法官梅汝璈曾这样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战争,对于生命个体而言都具有无以复加的灾难性,它足以摧残掉家国,尊严,人性,彷如一个黑洞,除了带来毁灭,依然是毁灭。
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平凡的生命体面前,战争已经无所谓正义与否,它都是一场灾难。
而仇恨只能衍生仇恨,如果一段历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记住一场仇恨,这历史未免解读得过于草率了,记住仇恨能带来什么呢?
仇恨衍生仇恨进而再次衍生战争,这样的一个循环,带来的终究是互相毁灭。
所以,站在曾经的战争灾难面前,我们需要记住那段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捍卫家国不被侵犯,与此同时,一定要放下仇恨,因为化解仇恨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下仇恨。
只有放下了,才是可持续的开放与发展。
战争之外,《捍卫者》与之前的《敦刻尔克》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在战争里发现人,表现人。
两部电影里,我们都看到了人对死亡和对战争的恐惧,跟荧屏上那些抗日神剧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观众以及历史的基本尊重与审视。
《捍卫者》里既有由尿裤子到【有种】扛炸药包的清晰转变,也有【敌不退我不退】的浩然慷慨;《敦刻尔克》里有急于求生的【战败者】,有被战争创伤后的精神崩塌,也有浴血奋战的空中之师。
或胆怯,或自私,或英勇,或无畏,人性的真实与复杂把你带入情境,终于让战争于你不再是一个词汇概念,而是一场可以身临其境的重大事件,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你可以感知到战争带给你的恐惧,刺探,震撼,以及觉醒。
一部战争电影的基本要义应该是要让我们去认识战争,而不是渲染某种类似于仇恨的情绪。
(关于人性的表达,李大成与曹素君的线路也是很精妙的一笔,人性,欲望,尊重,爱意都表现得那么的自然纯粹却动人心弦,因为罗的文章里面有叙述,这里一笔带过) 诺兰说电影对于他最大的魅力就是导演对电影的控制。
是的,这种控制性是电影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因素,要做到控制,首先要做到了解,了解你想要什么,想传达什么,进而才可以实现想控制什么。
从这样的逻辑里面,你可以解读导演的思想表达,就像观摩一幅名画或者阅读一部名著,你能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与艺术的光芒。
最后,我想说个细节,电影院的海报栏里,捍卫者的最中间部分是一个刻有【国泰民安】的牌楼(网络上没有找到这张海报),捍卫者们正对着它,我想着,或许电影所传达的真正捍卫,就是捍卫一份可持续的【国泰民安】吧。
这来得既实在又具有超越单纯展现战争的高度。
海报的宣传语写的是【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很自然地联想起江水边,姚子青离开妻儿的场面,他的眼神望向前方充满保家卫国的荣光,他的步伐坚定散发着【誓与宝山共存亡】的豪壮,他留下的背影伟大温暖亦如绝笔信落笔时的的坚决。
【倘若殉国,勿需悲戚】,掷地有声,回响不绝,向英雄们致敬。
原文写于微信公众平台:xqnjuba我手写我心,是非任人评;莫云笔者痴,浪子行且吟。
《捍卫者》姚子青--将军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想哭!9月22日上映的《保卫者》4天只411.4万的票房,没有高流量的明星制造班底、没有适宜的排片、豆瓣上也没有评分,但这不能说这部电影不行,也不能说这部影片不值得引荐。
本年是"淞沪会战"80周年,80年前的上海,打响了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划最大、战争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淞沪会战",而此片叙说的就是此次会战中最为惨烈的"宝山保卫战"。
淞沪抗战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谢晋元800勇士大战四行仓库,姚子青营600勇士死守宝山城也是一场尸横遍野、震惊中外的恶战。
爱国将领姚子青率全营官兵死守宝山县城七昼夜,最终悉数壮烈献身。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我国勇士的精力信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身收殓埋葬,并列队鸣枪问候。
影片里由白恩扮演的姚子青带领600步卒拼死抵抗日军的海陆空三军,战争坚持打了七天直到悉数献身,实在复原了当时抗战的种种事迹。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日,守卫的是宝山,保卫的是疆土!"预告片里的这句话打动了许多观众。
"你有家仇,我有国恨,敌不退,我不退!"《保卫者》中姚子青说的非常的安静而又铿锵有力,当他来到宝山城下时,他或许现已做好了献身的预备。
影片的节奏很快,根本不是往日抗日神剧的画风,简直1个小时的时刻都是在紧张剧烈的战场上。
守城榜首日,日寇兵临宝山,战事危殆,十万火急。
守城第二日,敌众我寡,走对一步生,走错一步死。
守城第三日,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守城第四日,毙敌二百有余,伤很多,寇暂退。
守城第五日,数日激战,伤亡近半,援军、援军。
守城第六日,援军不至,仲贤殉国,尚存百余兄弟。
守城第七日,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
比较敦刻尔克战争,宝山保卫战也是一场不可能取胜的战争,但国人却战争到了最终一刻;比较战狼,淞沪会战没有势不可挡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是铮铮铁骨的抛头颅、洒热血,影片开头的烦闷和特效的不完美没有掩盖住在场观众的眼泪。
到后边姚子青的战前宣导、雨夜点兵以及最终小兵的下跪,着实戳中了我们的泪点,从影院出来时,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堵着。
或许影片如果叫《姚子青》或许《宝山保卫战》能够让人更感兴趣,《保卫者》这个标签相对而言愈加欧美一些,比方漫威的保卫者联盟等等,加上国产抗日剧,也没有做前期的宣扬,观众对淞沪会战的不了解,使得群众对这部影片的重视度不高。
作为一部很实在的抗战电影,作为缅怀当年淞沪会战的各位先烈,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去影院感触当年的点滴情怀,现在,我们欠的是一张薄薄的电影票算了。
小编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不知名的电影,里面有那么一句台词,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过去是未来的养分,忘记了过去,结不出未来的果实。
将军孤坟无人祭,戏子家事天下晓!多么悲凉的一句话,多么可悲的世界,多么悲哀的时代。
也不知道是他们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
若非坐在这办公楼里不能失态,我早已大声哭了出来。
即便如此,我的眼泪也不自觉得流了下来,我的心也是难受的不行。
内容摘抄
这是一部很血腥而中肯的战斗剧,侵略者不是痴痴呆呆的小丑,我们也没有手撕鬼子的桥段,更没有斗智斗勇,美的五迷三道的女特务。
你不会从中意淫到痛扁他们的快感,也没有多么杰出的胜利,更没有美女给你视觉盛宴。
这是真实的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姚子青的日记本,里面寥寥数语记录着战争的进展,花名册里,六百个将士的名单被认真的一笔勾销,铁血铮铮,永垂史册。
你看见的是革命先烈在极端的条件下,咬紧牙关浴血奋战,他们也会痛哭流涕,绝望地大哭大叫。
年轻的士兵在连天的炮火中会瑟瑟发抖小便失禁,他们会在战争的间隙自娱自乐,唱一段小曲。
姚子青壮烈牺牲后,日军首领亲自为他整理仪容,一个人被下属尊敬不稀奇,但是赢得宿敌的敬意,却是难得。
真不知道哪些打二三星的人有没有认真看,是否知道这段历史!?
...开场的气势、背景配乐、故事的连贯、战争效果,最可贵的是这些可敬的演员,真的把这段可悲可泣的历史演的淋漓尽致,剧情也不拖拉,国产抗日电影拍成这样的真的不多,难道没有一线的明星出演就火不起来吗?
我是真后悔看到的晚了。
另外大爱男主角,把书生气的姚营长演的很生动!
精忠报国9.1屠洪纲 / 1999大丈夫许国,书生许国,女子许国,稚子许国,孤城,孤军,绝地,焦土,尸山血海,绞肉化灰,白衣执甲,伙夫走卒,布衣老幼,皆为守土抗战拼尽至最后一滴血,牺牲一切之牺牲,丹心铁血,烈火真金,巍巍昆仑,永照汗青!
淞沪抗战之宝山守卫战,姚子青营500余将士,阻击日军海陆空三面围攻,以极不对称的战力,抱定必死之决心,除一人奉命出城通报,其余皆力战而死,阵地,巷战,白刃,肉搏,人间炼狱,喋血宝山,人死城亡,壮烈殉国!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用生命拼凑成的宝山!
今天是“九一八”89周年,我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每一个中华儿女,无论在不在宝山,在不在上海,都应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弥补我们小时候历史教科书(故事会)的缺憾,我们真正的民族英雄没有什么盖世武功,除了驾驶哈雷摩托的风衣吴奇隆,飞檐走壁的大侠燕双鹰,也不止王小二和小兵张嘎,还有年仅28岁的书生悍将姚子青。
黄昏的宝山,秋高气爽,行知中学门前的子青路夕阳西下,桂树成荫,远方吴淞口传来汽笛声声,惊飞了枝头的小鸟。。。。。。
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少年们徜徉在淡金色的暮雾中,微风拂动,衣襟晚照。
秋天,正是这个城市最美的季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姚子青,为国牺牲,得以永生!
姚子青烈士永垂不朽!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
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
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
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
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
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
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
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
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
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
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
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
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
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
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
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
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
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
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
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
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
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
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
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
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
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
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
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
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
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
不过。
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三,战前动员很感人。
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
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
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
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
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无意中我看到了朋友的推荐,走进电影院看了这部《捍卫者》。
虽然是小制作,虽然没有大牌,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好。
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讲的是一群人生命中最后的七天,守护家园、捍卫国土,悲壮、惨烈、义无反顾。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每分钟都是煎熬的,我既希望他们能多活一分一秒,可是知道结局的我又恨不得这场电影赶快结束。
明知必死,为何而生?
电影的节奏很紧凑,救援、迎敌、坚守、欢快、压抑、绝望、坦然,在这七天里环环相扣。
演员们都表现得很出色,姚子青擦擦眼镜告诉曹素君“敌不退,我不退”;马啸扬红着眼圈儿给父母烧纸;葛医生狠狠吸一口烟后淡定的说“干活儿”;火头军叫着“我们也打仗,弄死当睡着”太多了,都那么优秀,把每个角色演绎的那么真实、到位。
历史上日本入侵之后,那么多国人,活在贫穷困苦、朝不保夕的绝望里,被人如宰鸡屠狗一般屠杀着,被欺压奴役着。
那一段历史特别黑暗,于是这些奋起反抗的人们,如飞蛾扑火一般的赴死之举最能体现生机与尊严。
我们民族的延续恰恰是因为有他们,有他们的明知必死,毅然决然。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这不是一部娱乐片,但这是一部感人的影片。
我们的民族难道没有英雄?
我们的英雄难道无勇无谋,无豪情柔肠?
美国有部名为《根》的小说,非洲黑人被抓为奴后,口口相传让后代知晓自己家族的历史、传统。
我们也该知道,该去了解、关注我们民族的传承。
哪怕历史是沉重的,起码让我们清明寒衣,不忘英魂。
我为这部影片的结尾日本军官亲自为姚子青盖上白布而高兴吧!
敌我双方都是带着国家的使命拼劲全力,成就有惺惺相惜之情。
不是抗日神剧的发狠。
同时,政府的基金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而且是如此题材的而叫好,虽然电影最后有点俗套,但是还是为国产的进步打上10分(电影已经放低了宣传国民党的部分,不像有些片子,总会把高大上共产主义的口号挂在口头)
四星算是客观评价吧,比最后7.8的评分还高一点所以也可以接受,至少拉高一点平均分。
总体来说算是近几年国产战争片中比较好的了,选材选淞沪会战,选角也可圈可点,从姚子青的事迹来看,导演的选角绝对是有心思的,最后一段巷战可以说相当真实了。
也要说点不足,我个人喜欢抓细节,显然这部电影又是一部不换弹夹不用装子弹的战争片,中间两发迫击炮不测距直接打还都打中不合理,炮火准备的时候是没有人会趴在阵地上的,修阵地上的时候肯定都要挖猫耳洞,电影对炮弹爆炸的表现也不够好,没有断臂飙血,说到这个,集结号可能可以算是一个标杆了,当然这也应该有成本上的考虑。
其次情节上,感情戏其实依然走的还是国产抗日剧的老路,没有什么亮点,其实把女学生那段全砍了也并不怎么影响剧情。
不过话说回来,抗战剧这么多,能把家国情怀刻画的刚刚好不显得做作也很难了。
但是,还是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总体上可以算是高质量电影了,剧情没有太大问题,人物刻画的也不错,战争表现上也让我一个对此要求比较苛刻的观众满意。
与其说电影,不如铭记这段历史。
宝山县(现上海市宝山区),位于上海北郊,东接长江入海口,有十多公里狭长的河岸线,同时宝山南临黄浦江以及杨浦、虹口、闸北和普陀四区,是淞沪会战中的战略要地之一。
而宝山县城就位于河岸,临近黄埔江的凸出位置,是当时国军左翼作战军的主要据点。
“八.一三”事件发生10日后,8月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所辖20多条船舰悄然抵达上海,开始在宝山沿岸登陆,并占领宝山县城和吴淞炮台。
此时国军的大部分部队还在上海市区。
由于宝山沿岸部署兵力较弱,国军急增包括姚营所属98师在内的两个师和一个炮兵连,加入左翼作战团,围歼登陆日军。
但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未等98师等主力增援到达,国军便开始攻击,虽然收回吴淞与宝山城,但伤亡惨重。
随后,因战势紧逼,国军前方阵线形成伤亡过重即由后来部队补充,类似车轮战的态势,“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逐渐失去了进攻的机会,变成一味死守硬扛,以至于最后连番号建制都陷于混乱。
8月26日凌晨4时,98师583团赶至宝山县城以北的狮子林,歼灭此处登陆的日军。
当日,国军第18军98师292旅583团第3营姚子青营即奉命驻防宝山县城。
583团主力则回驻县城北部月浦镇。
8月31日,日军再次强行登陆宝山县城以南2公里处的吴淞镇,国军与其激战不敌。
9月1日,在日军海陆空的围击下,吴淞、狮子林再度陷落。
如宝山县城再陷落,日军在县城南北登陆的部队将形成联合之势,国军将完全丧失主动把日军逼回。
9月2日,日军陆军第3师两个联队由狮子林逼近宝山县城,日军空军开始轰炸宝山。
9月3日,日军继续轰炸宝山城。
日军向城内撒传单劝降,被国军守军拒绝,海上舰艇开始炮击宝山西面的炮兵阵地,并开始在县城外围发动地面进攻。
与此同时,国军与日军在县城北部月浦镇附近发生激战。
日军轻敌,以为月浦无大部队防守,结果遭遇国军顽强抵抗。
在98师增援下,日军被迫撤退。
9月4日,日军与98师再次在宝山以北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一大队长阵亡。
宝山县城情况危急。
固守宝山城的姚营向98师师长夏中楚表示要“与县城共存亡”。
9月5日,日军增派一联队和坦克部队从宝山县城西发动攻击,而国军增派第6师部队由于日军猛烈的炮击,无法靠近宝山城,只能后撤。
县城遂成孤立状态。
此时日军三个联队前后夹击宝山县城,姚营不顾一切彻夜与日军鏖战。
9月6日晨,日军再次以坦克冲入县城,姚营与日军在城内发生激烈巷战。
所剩士兵躲在预先挖好的地洞中,将剩下的两挺机关枪架在洞口,密集向日军射出……7日傍晚,全营守军在猛烈肉搏之下,壮烈之牺牲……
题材是好题材——悲壮的抗日爱国主义教育片,只可惜该片投资制作较小,拍得也比较电视剧化,节奏有欠紧凑。若是更大制作更精益求精些,这部国民党坚守奋战七天七夜的“600”也确实可以媲美激战四天四夜的《八佰》。作为第一部完全以国民党为主体并正面表现的影片,可加一星。。。
从《八佰》豆瓣评论中发现的,以前都不知道这电影,也不知道这战斗。从历史的角度说,这个战斗更能表现牺牲为国的的精神;当然,任何为国牺牲都是值得尊重的。和历史真实接近 ,没多少煽情,自然就会感动;烟火效果也不错。演员表演中上水平,虽然没啥名演员,但也没小鲜肉。影片拍摄地有硬伤,宝山并没有山。扣分项。
从雨夜到巷战,哭肿了眼。“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飞机上看的无声版,然后就自己夹在左右两乘客之间默默看哭。天天红着,看看国军真是孤军无立。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我姚子青有幸与弟兄们,要么同日一起生,要么同日一起死。”7
太惨了。满篇煽情,用惯了的国产抗日剧手法,人物僵硬死板,净说废话,一看就是编剧太年轻,没有半分生活。
去年看的,忘了标注,当时为了整理一篇反映国军抗战电影的策划稿专门去看了这个,结果排片惨到一定程度,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片子有点简陋但拍得还是可以的,少见的淞沪会战题材战争片,极为惨烈,且但凡涉及到国军抗战的作品都不错,因为里面不会掺杂意识形态,做到真正纯粹的反映战争,所以要期待管虎的《八佰》
今年看了八佰。为了纪念淞沪抗战,找出来看了一看。很一般吧。想拍好战争片太难了。女主的戏实在多余。老百姓此时应该都撤了。不过也可以拍拍民众的撤离。这里是阻击日军登陆的,打得应该是十分惨烈的。没有从我军将士的视角展现战争带来的恐怖,不确定,随时会丢命。也没有日军的视角,来表现他们的战略意图和部署。整体看起来是后知后觉的感觉,也就是完全以现代人知道结局的视角来编排剧本,拍出来的效果也是如此,不是以当时人的视角来呈现。所以看起来是有点假的,没有历史当时的真实感。我们不缺好的题材,但是想拍好非常不容易。
我也是有种的
精细不足,聊的太多了,聊的太多了,话太多了!!!姚子青最后两发炮弹击中敌军首领,摄影师给他的特写为什么在摇晃!定格特写晃什么晃!
不算精彩,但所有的抗日神剧加起来,也不如看这部。希望能多拍点这种尊重历史事实的,真正跟日军在战斗的作品,少拍点不存在的,幻想出来的神剧。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形式是我第一次在战争片里看到,以第一天第二天来推动剧情进行。但是整个剧情的发展真的打不起我的兴趣,里面的几个人物显得很奇怪,奇奇怪怪的女主,如果可以算是女主的话。脸谱化的角色,智勇双全,高傲面瘫的主角,要么有勇无谋,要么满脸坚毅的配角。关于战争片,有两种方法可以吸引到观众,一是在剧情上下功夫,二是在战争场面上下功夫,很显然这部电影做的不是那么好。一些支线剧情,比如女医生,小男孩有点莫名其妙的多余感。但是无论如何,最为一部听说拍片对其很不友好,又是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日的电影,是值得鼓励。但这不能成为认可这部电影的理由。
您小情趣那么多 不如拍个电视剧?这混成一锅粥的剪辑 慢镜头胡乱堆砌完全感染不到观众 主次不分 节奏稀烂 人物单薄 这么优秀的革命烈士被你拍成这个样子 还不如片尾幻灯片感人
非常棒的剧本,每一个细节、人物塑造都很到位,演员没有一个大咖,却演得非常棒!真是一部很用心,而且出人意料的抗战题材电影。
电影层面是不及格的,但这样的题材能拍出来就值得鼓励。
单看几场文戏其实都非常好,如果把重心多放在文戏而不是预算有限的武戏我认为这部战争片会更加出彩!
拍的不好
一寸山河一寸血 正视历史 不是手撕鬼子 而是战至全军覆没。致敬这些战争英雄。
因为800那部电影的出现,才让我知道以历史现实为根据拍的捍卫者。一贯喜欢一口气看完电影的我,这次主动分两次看完。因为已经知道结局是团灭,知道电影多看一会,战士就会少,非常难过,根本无法有勇气一下子看到他们全部以身殉国。感觉该电影就是国军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其壮举胜于四行仓库的400壮士。不要太纠结电影的剪辑,女学生,军事常事等,电影拍摄者的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这部电影了解那段历史,我看的感动了,铭记了,这部电影就成功了。很遗憾这部电影有那么多网络合作平台,但知道的人那么少,我是三年后才得知。如同《大明劫》一样,中国的冷门电影可能有各种缺点,但不能否认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再次向这600壮士和剧组人员致以敬意!
淞沪会战保卫宝山有死无生浴血抗战!姚子青将军万岁!!!600壮士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