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老师,能做的事情大多只能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我们根本没办法拯救所有学生,没办法没勇气没能力像主人公一样为了学生做那么多。
但是我们一生,能影响多少人就影响多少人,即使只影响一个人,也好过不影响。
有时候,启蒙学生会导致学生思维无法自洽,使得学生与所处环境产生疏离,反而起到反效果。
不是所有对恶劣环境的反抗都会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中国也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
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我们的人种界限文化界限没有特别清晰,这是我们没有美国种族歧视那么严重的原因之一。
美国各种族之间的矛盾成因非常复杂,他们移民美国的时间、登陆地点、从事的工作、年龄结构都对种族矛盾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比如人们认为黑人犯罪率高是因为这些人素质低,黑色皮肤性状是劣等基因,其实调查发现同年龄段的各色人种犯罪率都差不多,只是黑人年龄结构偏年轻,年轻人又因为年少气盛等原因是犯罪的主力部队,这才导致黑人的犯罪率偏高。
这些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条件改变,各种族有些早已摆脱了旧的歧视标签迎来了新的标签,比如犹太人刚来美国的时候普遍智力测试得分较低,而今早已超过全美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可以参考罗永浩推荐并参与引进的一本书《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8.2[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 2015 / 中信出版社 种族之间的歧视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都是人,有着大致相等的思维水平,每个种族迁移到美国前和迁移到美国后的生活环境都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和人本身的优劣没有关系。
即使人天生分三六九等,这也没什么可骄傲可自卑的,这和个人的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碰巧生到了某个种族成为了某个种族的一员,运气的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当我遇到那些拿他们没有办法的孩子,总是开玩笑,假装无奈地说:“没办法,看着他们在学校不惹事就好了,爱学不学吧…”我从来没把这种话当过真,每个孩子都要从学校学到点什么,不然为什么法律规定而且他们或者他们的家长也愿意到学校或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呢?
每个孩子都要也一定会学点东西的,要么考大学,要么有获取内心安宁的基本能力,成绩一般的怎么了,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啊。
反言之,成绩再好,去搞科研在人类知识边界上开疆拓土的人能有多少?
成绩一般没关系,学做人,做一个善良能共情有感情有情趣的好人就足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他们会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安宁和尊重,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不就上去了一点点么?
这些点点荧光,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希望(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不是所有人生来一定要成为伟人的,给大树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也给小草生长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大树和小草都要活的有尊严,都要有追求各自幸福的基本能力。
暗自承诺,以后我的学生,我一个都不放弃,所有学生必须在各自的提升空间里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即使我精力有限,即使我没有主人公那样的付出和勇气,力所能及地,不辜负每一个望向我的眼睛!
教室里,一群学生在上课,他们调侃,传小纸条,争执,甚至打架,他们陷于无意义的帮派械斗,唯一想不到要做的事就是学习。
当他们每一天都在为生存挣扎时,上学和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踌躇满志的教学新兵G老师上的第一节课,一切都似乎和她想的不一样。
G老师很想为学生做点什么,她是因为这个学校在实行“融合项目”才来到这里,但是虽然学校接收各个种族和成绩水平的学生,内部仍然是泾渭分明,好学生和坏学生分在不同的班,被认定的坏学生得不到任何好的资源,融合成了一个空谈。
学生们看不上G老师这个白种人,对她的努力嗤之以鼻,直到一堂课上的爆发。
-你认为死去就能成为英雄?
-是的。
-你错了,死是你的身体腐烂了,死是没有人会记得你,死是你留在这世上的只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自轻自贱!
我看得泪流满面,这些学生开始不再对G老师那么抗拒,开始学习,也让G老师了解到他们远低于同龄白人学生的知识水平。
她到处给他们找资源,结果发现连这件事都是那么困难。
学校的系主任只给他们精简版的旧书,并且振振有词,给他们新书有什么用呢?
他们只会糟蹋书,说着拿出一本破破烂烂的书,就像这本。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当学生们拿到这样的书,他们没有感觉吗?
他们明白自己是不被认真对待的那群人,但他们不会表现出受伤和刺痛,而是用无所谓和破坏遮掩过去。
G老师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只能在外面做兼职工作赚钱,她给每个人买了日记和书,大家都很珍惜。
当拿到一本讲帮派的书时,一个学生喃喃自语,这是新书啊。
当他们内心感受到善意,他们回应的也是温暖。
电影只用了一些细节来描绘白人精英阶层对于种族歧视的态度,但这些细节已足够细腻生动。
G老师为了带学生们出游,去找校董,想得到他的同意,但校董把一切教育相关的内容都推到了校长和系主任头上。
他建立了这个融合项目,却没有投入相应的资源和支持,这个项目等于一场闹剧,一个伪饰精英阶层的玩物。
学生们就像是被随随便便放到仓库里的残次品,放一段时间后被清出,对学校来说没有任何影响。
可是G老师不想这样,她带学生看展览、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吃饭交流,让他们学会记录生活,读《安妮日记》。
他们一开始是被推着走,后来变得会主动为目标而努力,他们想请保护《安妮日记》里安妮的老太太来学校演讲,没资金?
那不是问题,他们组织活动筹集资金,他们请来了老太太,这个演讲登上了报纸。
我觉得很感人的部分是当一个学生告诉老太太,我没有崇拜过人,但我觉得你是英雄。
老太太说,她不是英雄,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也能在黑暗的屋子里用自己的微薄努力点亮一盏微弱的灯,他们才是英雄,是每一天的英雄。
系主任看到这一场景,也被触动,她在电影里并非是全然的反派人物,我在这里能感觉到她的动摇,但当G老师恳求让她继续陪着这帮学生,教他们到高年级,她又变得不依不饶,我理解她的想法,G老师作为新入职的老师,从他们长期的教育体系而言,是不被允许教高年级学生的,也对其他老师不公平。
可是真正让她激烈反对的点是G老师的质问,你能教他们吗?
你都不喜欢他们!
对系主任来说这几乎是对她整个教学生涯的否定,我相信她有用心带过自己的学生,也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系主任怒气冲冲拂袖而去,可是最终G老师还是得以陪伴她的学生,这个决定在整个电影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又是电影未道明而意味深长的一个细节。
校董会议、名人来访、报纸头条,G老师和她的学生俨然成了这个学校融合项目最好的代言人,为此他们可以无视之前遵循的教育体系和规则,说白了当规则迎合他们时,遵守规则就是毫不费力能做出的选择,当规则妨害他们的利益时,规则变成了一纸空文。
上层有利益纠葛,中层有系主任这样偏爱好学生的传统老师,越发突显出G老师的难能可贵,她没有太宏大的想法,只是想做一个好老师,在不断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她开始明白怎么做一个好老师。
可是和她生活在一起的人却忍受不了她的“高尚”了。
G老师和她丈夫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她丈夫说他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且不用对此有罪恶感,G老师哭着问为什么他就不能支持她,像一个妻子支持丈夫那样呢?
他的回答是:我不能做你的妻子。
我说不上来听到这句话的感觉,是很深的失望还是遗憾呢?
他们不是一路人。
在之前的一场冲突里,丈夫让G老师不要再提让他当建筑师的话,这是对他现在工作的侮辱,现在回去读书,出来再做几年实习,他已经40岁了!
G老师一脸震惊,那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个瞬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教师是教书,是一份职业,而G老师做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就像G老师的父亲所说的,她有一般人没有的使命感。
这让她在人群里熠熠生辉,成为能改变别人一生的好老师。
一个好老师,付出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感动了她的无可药可救的学生。
那些学生不一定,全都有好的将来,但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好的改变,有了一个好机会。
学校电影,能打动人,就成功啦;还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低层的美国梦:)
又是关于老师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现代,根据真人真事改变。
美国移民社区Long Bay的公立中学,新来了一位志向远大但没有经验的女教师。
她想教孩子们奥德赛,让孩子们读安妮日记。
然而,自打她踏进这个学校的第一天,她便发现一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Long Bay是LA一切冲突、恐怖的集中表现。
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移民者在这里聚集,歧视、犯罪、流血从幼年起就开始侵蚀少年们的心灵。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悲惨的童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惊人地相似:仇恨、报复。
学校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枪,白人是为了自我保护,有色人种是为了——就像他们自己说的“战斗”。
很多人死。
很多孩子死去。
很多人目睹他们的朋友倒在枪声之后。
Long Bay的白人晚上不敢出门,有色人种也是如此。
这就是新来的女教师面对的。
她决定改变,因为她想做好她的分内工作。
但是她知道,自己要改变的不只是暴戾本身,还有暴戾背后受伤的心灵。
她用日记的方式,打开了这些孩子受伤的、脆弱的心灵。
也是通过这些日记,孩子们开始思考、感悟生活。
这些孩子其实很单纯、质朴。
女教师要做的只是用心去引导,用爱和执着去感化。
虽然遇到资金、校方的重重阻挠,但是她的努力取得了效果令人叹服。
她坎坷地但并不艰难地融化了孩子们内心的恐惧,灌输了勇气、正义和爱。
最后,正如大家所期待地,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影片的结局,初生牛犊的女教师破例将她的孩子们教到高中毕业(一般没有经验的教师不允许教高三和高四),她把孩子们的日记编成书,起名为“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现在,这位女教师——Mrs.G在全美建立了名为“Freedom Writer”的基金会,来推广教育事业。
个人认为,Hilary Swan很适合这个角色。
不漂亮,但是有种令人屈服的执着和坚韧。
尤其是片中女教师的丈夫因受不了妻子全身心投入工作而离开她的那段,Hilary Swan拿捏地不错——不是夸张地泪流满面,而是挣扎着任由心口血流不止。
只是导演似乎无意突出这个片段,或者做得不到位,女教师的悲恸并不很清晰,不然的话,这将是本片一大亮点。
总而言之,《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有起伏、有高潮、也有亮点。
观看过程中,的确有被感动的瞬间。
只是,这些瞬间总是一闪而过,略显苍白和无力,像转瞬即逝的流星,很多但不够明亮,并不能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点,应该是影片最大的缺点了。
但是,话说回来,《Freedom Writer》的确不失为一部振奋人心的好电影,不吝啬地为它打7分!
最后要说的是,这部影片中有很多R&B, Hip-hop音乐,配合影片挺恰当的,很不错~
得说拍成电影之后的故事太过戏剧化,虽然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且影片在一些喜戏剧冲突和剧情处理上力度不足,主题又太大,所以显得剧本在部分之间的处理上连接不够紧密,衔接的不自然。
在一些明明可以制造看点的地方,愣生生的让我刚刚酸掉的鼻子又回复理智。
忽视这些,就片子整体来说,还是值得看一下的,可以看到一些现实片段的缩影。
2008-03-08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
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没有深刻的着重的叙述某件事情,可深处却让人懂得一种理念,存在或不存在,只是本身需要被重视的那种情绪,当某日,有人和你说,你行,在这样觉得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有人对你产生兴趣,对你微笑,你很温暖,你希望能朝他的方向努力,再多的推脱,再多的说辞也无力,我没有想表示什么,只是觉得,人真的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一种可亲近的温暖
1、看的时候会想说,学生的转变是不是太过于简单而轻易了,但站在职业的角度,其实一个学年哪怕半个学年,却是容易让一个班的班风改变。
这种事情,是在日常的教学和相处之中自然发生的。
有一两个比较重大的了不起的契机,就可以了。
2、其实,觉得爱林付出太多了,导致于“离婚”了。
教师圈似乎总是流传一句话,就是,“太强势太突出的女教师,一般都是离婚的”一直对这个观点持保留意见,难道男的提离婚,是自己不够“道德”,自己不再是道德审判者吗?
当MRS.G是新手老师时,丈夫异常支持她,到教师这个职业渐渐让女主散发光芒,男主退缩了。
有一个对方很搞笑,“你是我丈夫,你就不能支持我吗?
就像妻子支持丈夫一样”“可是我不是你的妻子。
”怎么说着,这句话,简直了就是很多男性的真实。
“不管怎么样,你必须优先于家庭,否则,我会少一个妻子(保姆)”两人最终还是因为理念不合分手了。
3、MRS.G为了帮助学生,自掏腰包请他们买书,以及请他们去欧洲旅游,还自己去兼职打工。
居然付费成功了。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与目前,下边就是我的生活,谁也别来找我的论调大相径庭。
但是这样做是游泳的,学生开始感激老师,当他们通过阅读邀请了《安妮日记》里的房东,来讲演讲。
为了筹钱筹机票,学生们搞起了派对活动,也搞起了“小吃街”,甚至还有演讲、演出。
每一次活动,似乎都有媒体在报道。
不管活动见不见报,爱林始终是跟学生融为一体的爱林,教导主任却每一次都拿着报纸去批判爱林。
4、梅普·吉斯(掩护安妮的房东)说,你是自己的英雄。
我觉得挺感动的。
全篇没有特别大开大合的地方,就是不经意间,触动你一下, 又一次,再一次。
联想起,这些学生的不同经历,再去听这一句话,就是有种,是啊,能幸运地活下去,每天与周遭的不堪、不公作斗争,就已经是自己的英雄了。
5、爱林在得知自己无法教学生的时候,说了“我不是你们不学习的最后一个借口”,说这句话的时候,能感觉爱林是担心的,担心这帮学生因为自己离开,而消极抵抗,反而给大家加油骨气。
“能做到这些改变的是你,不是我!
”这是时候,就会想说,嗯,这就是一个好老师的职业素养。
6、一开始,不同的人,在格鲁的影响下,开始写日记。
最后,她们把自己写的日记汇编成一本书,名为:一群自由作家的日记。
向世界展示,他们的当下、他们的思考、以及他们的灵魂。
这部电影,不是《垫底辣妹》式的励志与温情。
也不是《超脱》里的绝望。
跟《铁腕校长》的强制与蛮横不同。
尽管铁腕校长的背景,跟影片中的学生背景更相似。
温情的、付出的,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我本是高山》比起说,如果一定要给真人真事套一个壳,那这个壳也不应该是,《铁腕校长》而应该是这部《自由作家》。
《高山》豆瓣开分了吗?
哦,还没呀,真玩不起的。
7、教导主任和格鲁是两套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冲突。
站在教导主任的角度,(最近好想骂领导,)我还是不支持这种连书都不愿意借给学生、还带有偏见的老师。
有些时候,教导主任只需要教育主任,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让事情发生改变。
但是有的人不仅没做,还竟给一线老师加任务。
蛇精病。
学习电影也有些年头了,写过大大小小的影评不少,但是,由于专业的关系,大部分影评我都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去思考的,导演手法,影片立意,摄影功底,等等。
比如我之所以选择看《自由作家》这部电影,很大程度是因为女主角Hilary Swank很性感,演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百万美元宝贝》,难免又想到老牛仔Clint Eastwood。
比较令我惊讶的是,《自由作家》的评分在豆瓣上还比奥斯卡得主《百万》多了0.1,而国外影评网IMbd的打分则相反。
显然,国内的观众更注重剧情和情感表达,国外的观众更在意导演手法和是否俗套。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俗套的电影。
还记得我在上高中第一次写影评的片子是陆川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看此片就流泪了。
哇,怎么这么感人。
高三那个严酷的环境下,我一学期看了三遍《可可西里》,影评也充满了情感,恨不得给此片120分。
回想起那个时候,难免有些怀念。
说起那个时候——我的高中时代,也许和许多同龄人不太一样。
由于当时父母工作的原因,我被送往离上海不远的一座城市,就读于一所以军事化管理出名的私立学校。
为什么这所学校以军事化管理出名呢?
还在青春期的我当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但答案在开学之后很快就揭晓了。
学校是寄宿制,一个月回一次家,其余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都是学习。
还记得我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挨了一顿揍,这是之前的人生经验所不能告诉如何应对的局面。
当天夜里,我躺在8人宿舍的下铺准备就寝,几个荷尔蒙过剩的同学却兴奋异常,现在想来,他们也在掩饰着离开家乡的恐惧吧。
10点就该熄灯的寝室,到了半夜2点还灯火通明,他们说着我以前没听过的脏字儿,吹着自己来这里之前的“光荣事迹”,好似有用不完的精力。
可是,我真的很困了。
明天就要开始上课。
于是我从床上爬起来,无视他们轻蔑的看着我的眼神,直径过去把寝室的灯关掉,随后回到床上盖上夏天从家里带来的毯子。
不超过5秒钟,灯亮了。
之后的记忆有些模糊,我只记得那两位折腾不停的同学开始觉得我是个很有意思的“玩物”,不断的惹我这个看上去呆呆的胖子。
口香糖被黏到了屁股上,眼镜也被打落在地,寝室里的其他人自然熟视无睹,谁也不愿惹这个麻烦......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3点,或者是4点?
反正最后大家都累了,人总是要睡觉的嘛,于是带着一丝屈辱,我昏昏沉沉的合上了眼。
第二天我跑去和老师说了这事儿,老师安慰了我几句,也没有采取更多的措施。
毕竟所有学生的父母都给老师很多的希望,好的希望更好,坏的希望变乖。
从那一天开始我慢慢明白,这个世界是我从没见过的世界。
在以前的世界,我的成绩不是最好,好学生找老师告状,老师就会凶横的批评我,甚至叫家长。
但是在这个世界,即使你挨欺负了,即使我是班里学习最努力的学生,也要靠着自己去坚强的站起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这种教育方式,难道老师不就应该帮着好学生吗?
我每天辛辛苦苦学习,考了个好分数,而后排的大哥每到考试就问我索求小抄,眼神凶恶浑然不惧,老师给的待遇都是相同的吗?
那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忽然有一天,我仿佛明白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那就是:为更好的自己活着。
没什么理由让你周围堕落的人影响,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也不过就是脱口而出2秒钟的一句话,周围的环境不过是磨练你的意志,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好学生坏学生都是如此。
果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的成绩反而获得了上升,我慢慢琢磨到了一种称为“生存之道”的东西。
在这个学校,我惊讶的发现周围有好多好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
老师会安排调皮捣蛋,但是号召力强的同学担任班干部,而非学习最好的同学。
那些平时看似野蛮的男生在被班主任“委以重任”后,好似多了一份责任感。
他们会主动的维护课堂纪律,保护自己班的同学不受欺负,甚至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这样的用人方法,叫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手段。
确实,成绩好的学生能管住那些根本视学习为无物的男孩吗?
成绩好的学生真的会关心处于底层的学生能否考上大学吗?
别样的教育理念,让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这个学校的老师都很关心学生,之所以他们在我被打的时候没有伸出“正义之手”,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关照,如果当时的批评能够让那俩欺负我的同学瞬间放下屠刀,老师当然会毫不犹豫的批评他们。
但是,每个人都是从那叛逆的时代过来的,想想看,批评能奏效吗?
怕是只会让他们更加反感和怨恨吧。
说了太多我自己的故事,回到电影吧。
其实《自由作家》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一个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像我们2000年前的圣贤孔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电影中的教学环境,肯定比我的高中时代更残酷,因为在中国最多只有械斗,枪支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美国多民族融合的独特环境下,面对这样一群自卑而又自尊心极强的学生,究竟怎样改变他们?
这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答案其实也不难,引用一句中国诗词:“润物细无声”。
我们常常将医生和老师放在一起比较。
对症下药,确实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做到的事情,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的成绩好起来,这不过的结果,就像电影一样,最后学生们成绩提升,师生关系其乐融融,这不过是电影结局,而非主题。
影片要讨论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民族与民族有着剧烈矛盾,学生们的内心充满了被倔强伪装起来的恐惧和阴暗的情况下,如何化解他们的困惑和痛苦,让他们明白:你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习?
不过是手段罢了。
我们从小就学习,加减乘除,诗词歌赋是手段,踢球唱歌,天文地理也是手段;李白的诗,柳永的词,唐伯虎的画,徐霞客的游记,人们最终会铭记的永远是更好的你,而非照本宣科的how do you do?
明白了这些道理,也许你就可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开始授课了。
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提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优秀,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而已。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做的,或许就是让学生们明白一些人世间最本质的道理,比如电影中提到的《安妮日记》,生与死,人与人,自己与自己的内心的道理。
至于让他们变得更优秀的手段?
who cares?
《安妮日记》和《容斋随笔》之间的抉择,就交给那些明白自己需要变得更好的学生们去定夺吧。
虽然看之前、看之中、看之后我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部套路非常明确的《死亡诗社》式的电影,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一家人,中途家人肯定会不理解,肯定会创造些奇迹和感化。
但我还是被这电影打动了,为什么?
因为真实。
那些街头的战争,不会是假的。
那些孩子们不屑目光下带着伤痕的抗议,不会是假的。
流水线作品
得遇良师 终生受益 想到了心灵捕手
女猪脚欠操
假,除了假还是假,假到看不下去,怎么会有8.4的评分,我真TM想不通。
一般
過分理想化,因關注學生導致家庭矛盾橋段太老。。但還是不錯的
视听课detail老师给我们看的,配乐真棒
混乱到不真实,带入不进去
没有想象中好,过于理想化了,学生的转变有点突兀。不过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片子还是蛮好的。
这类电影似乎都有一种通病:除了真实故事背景的价值,几乎一无是处
佳片分享 献给教书的你 以及“没有希望”的你 PS:在酒店吃晚餐的时候,与孩子们一起吃饭的,所有扮演大屠杀幸存者的角色确确实实是在大屠杀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们
通俗小说。
高中看的,淡忘了。
有着某种学院气的诗意与刻意,但是总体还是很精彩
励志电影不要看太多....
其他的大多数人呢
其实一直不理解这种电影的逻辑:只有沟通没有norm的教育如何可能?
那个奶奶就是安妮日记里安妮的保护者,今年去世了
份给的太高了,电影平平无奇,虽说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导演并没有将故事讲好,一个老师如此这般疯狂的对学生好,却没有对老师得深挖刻画,只是推动情节得工具人,一个讲述者!也就是个及格感触也有为那些每天可以活着就是英雄的孩子红了眼眶,但是表现手法为读稿!太差劲了导演还是给2星吧,原来想着3星,这表现手法带来的观感不够真实,没有冲击力,看看火线是怎么讲老师与学生的
女主演不喜欢很恶心的电影善于表达而不是擅于说话